本書共分十四章,前三章旨在說明教育的基本概念、理論基礎和歷史發展;第四章至第九章介紹教育的主體與客體,包括學生、教師、學校、課程、教學與評量、訓育與輔導;第十章至第十一章分別闡析教育行政的組織和學校教育的制度;第十二章列舉和討論教育資源的運用,第十三章分析教育的研究方法,並說明2001年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出版手冊(Publication Manual)第五版文獻撰寫格式;最後一章提出教育革新與展望。
每章除本文外,另附教育小辭典、教育小檔案、教育補給站、教育小秘方等補充資料,而且每章之後有教育小故事和個案研討,一則讓讀者閱讀故事之後,能夠有所省思和啟示;一則可從個案研討中,培養讀者分析、批判、歸納和統整能力,厚植讀者更高層次的認知能力。
本書特色在於作者對於教育理論之充分理解和教育實務之豐富體驗,故能有效掌握教育精隨和教育脈動,加上文辭流暢、體例統一、架構完整、內容容易理解,無論做為上課教材、教師甄試、資格檢定或自我進修之用,都有其價值性。
作者簡介:
現職: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暨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教授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局長
學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士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博士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校區博士後研究
經歷:高雄市三民國中教師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科員、秘書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副教授兼秘書室主任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副教授兼主任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校長
目錄
第一章 教育的基本概念
第一節 教育意義與類型
第二節 教育目的與功能
第三節 教育特性與要素
第二章 教育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第二節 教育的心理學基礎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第三章 教育的歷史發展
第一節 我國的教育發展
第二節 西洋的教育發展
第四章 教育的對象—學生
第一節 學生的生理發展
第二節 學生的心理發展
第三節 學生的權利和義務
第五章 教育的施教者—教師
第一節 教師的角色和任務
第二節 教師的工作特性
第三節 教師的能力和修養
第四節 教師的權利和義務
第五節 教師的進修
第六節 教師和學生的關係
第六章 教育的實施場所—學校
第一節 學校的行政組織
第二節 學校的行政人員
第三節 學校的建築
第四節 有效能的學校
第七章 教育的內容—課程
第一節 課程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課程、教材和教科書
第三節 國民小學和國民中學課程標準發展沿革
第四節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發展沿革和特色
第八章 教育的方法—教學和評量
第一節 教學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教學常用的方法
第三節 有效的教學途徑
第四節 評量的基本概念
第五節 增進評量效果的途徑
第九章 教育的方法—訓育和輔導
第一節 訓育的基本觀念
第二節 校園安全
第三節 生活教育
第四節 輔導的基本概念
第五節 學生偏差行為的輔導
第六節 身心障礙學生的輔導
第七節 親師合作
第十章 教育行政的組織
第一節 教育行政的意義
第二節 教育行政機關的角色和功能
第三節 教育行政機關的組織與運作
第四節 教育行政的發展趨勢
第十一章 學校教育的制度
第一節 學校教育制度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主要國家學校制度概述
第三節 我國學校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第四節 學校制度的發展趨勢
第十二章 教育資源的運用
第一節 教育資源的意義和功能
第二節 教育經費的運用
第三節 學校人力資源的運用
第四節 學校社區資源的運用
第五節 教育資訊資源的運用
九年一貫教學資源網站
第十三章 教育的研究方法
第一節 教育研究法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研究計畫內容和格式
第三節 參考文獻的寫作格式
第四節 研究報告的格式和撰寫
第十四章 教育的革新與展望
第一節 我國教育發展的現況
第二節 我國教育發展遭遇的問題
第三節 我國教育革新的途徑
第四節 我國教育的未來展望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重要教育法規
第一章 教育的基本概念
第一節 教育意義與類型
第二節 教育目的與功能
第三節 教育特性與要素
第二章 教育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第二節 教育的心理學基礎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第三章 教育的歷史發展
第一節 我國的教育發展
第二節 西洋的教育發展
第四章 教育的對象—學生
第一節 學生的生理發展
第二節 學生的心理發展
第三節 學生的權利和義務
第五章 教育的施教者—教師
第一節 教師的角色和任務
第二節 教師的工作特性
第三節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