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股趨勢洪流正鋪天蓋地而來,但絕大多數人卻未察覺……
如果你不改變,你可能辛苦工作到65歲仍存不到足夠的錢退休
如果你不準備,你可能做自己不愛的工作過一生,永遠留在底層
如果你不覺醒,只知向前衝、一切向錢看,你將永遠無法認清真正的自己
3大關鍵,讓你晉升工作贏家!
在這個高度不確定的時代,有的人急於找到工作、有的人希望找對工作、有的人渴望有好工作,但未來工作在哪裡?哪些能力會變得最有價值?哪些新行業與新商機會出現?決定贏家或輸家的關鍵又是什麼?
要回答這些問題,請先忘掉你所知道的「工作」。因為唯有新眼光,才能看到另一個世界,還有另一個自己。
第三次工業革命已經開始,製造將邁向數位化,但受影響的又何止製造產業,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更將有重大改變。在科技、全球化、人口結構改變(包括高齡少子、世代差異)、社會變遷和資源問題等五大力量的交互作用下,我們將面臨比二次工業革命更大的空前巨變。
該抓住什麼?又該忽略什麼?倫敦商學院教授葛瑞騰(Lynda Gratton)和她的研究團隊發現,未來主宰世界的原動力,將是另一種新思考與新工作生活模式。
工作方式將大不同:未來我們可能不必出門工作,但得吃著一個人的午餐;可以為多家公司工作,但只能用三分鐘處理每件事。有機會接觸更多人事物,但更難精通一項技能;有更多機會賺錢,但也見到更多擠不進主流社會的新貧階級。
工作意識也不一樣:可以活得更長,但也必須工作得更久;可玩樂的事物更多,但焦慮感和自我中心也更強。不必再為工作賣命,有機會選擇更平衡的人生;不必屈就組織規章,靠創意建立自己的事業。
不同世代皆受影響:不見得年紀比較大的人都想努力工作,年輕人都愛玩;並非所有的職業婦女都想多花時間陪小孩,而男人都是工作狂。
未來在等待的專長、人脈、經驗這個世界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我們不能再用現在的標準為自己和下一代做選擇。葛瑞騰指出,3大關鍵決定你的未來:
不能只有一技之長:靠單一技能過一生的時代過去了,在不同人生階段跨界學習,培養相關領域或截然不同的專業將成常態。累積一種以上扎實專業,而非樣樣通、樣樣鬆,才不會被市場淘汰。
合作比競爭更重要:雲端時代來了,競爭心理反而讓你處於劣勢,找出你的個人特色,同時與人更緊密連結與合作,你必須比以前更用心經營人脈,才不會被排除在外。
經驗比金錢更有價值:把工作當作累積經驗,而不是為了擁有更多金錢與物質,人生才不會愈走愈狹隘。
未來將有更多的選擇,但也將拉大贏家與輸家的分野。共同創造、社會參與、微型創業將興起,四大技能領域:健康養生、簡約節能、創新創造、教育照護,將愈來愈熱門。
如果你不改變,你可能辛苦工作到65歲仍存不到足夠的錢退休;如果你不準備,總是隨波逐流,你有可能永遠領低薪、做自己不愛的工作,永久留在社會底層;如果你不覺醒,只知往前衝,一切向錢看,卻看不清真正的自己,到頭來可能犧牲了人生最有意義的東西。
你的未來十年,將有無限可能?還是將一事無成?取決於你現在的選擇。
作者簡介:
林達.葛瑞騰
任教於倫敦商學院,為MBA學生開了一門探討工作大未來的熱門選修課。2009年名列英國《泰晤士報》全球二十位頂尖商業思想家,《金融時報》形容她是影響未來的企管大師,她對人資界的影響力在《人力資源》雜誌排名中也高居第二。
葛瑞騰曾獲頒印度塔塔獎,表彰她對人力資源的卓越貢獻,並當選2010年美國人力資源學院院士。她在倫敦商學院開的課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她有關組織轉型的課程也被評為全球最佳課程規劃。
著有多本暢銷書,文章常刊載於《金融時報》、《哈佛商業評論》、《MIT史隆商業評論》、《華爾街日報》等。在研究和寫作上的傑出表現曾贏得無數獎項,著作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並曾擔任歐洲、美國和亞洲許多公司的顧問,目前是新加坡政府人力資本諮詢委員會的一員。
葛瑞騰同時也是熱點運動組織(Hot Spots Movement)的創辦人,致力於激發企業創新活力。熱點運動組織在倫敦、新加坡和加州都設有辦公室(網址www.hotspotsmovement.com),會員有五千多人,輔導對象包括全世界四十多家公司和各國政府。
譯者簡介:
齊若蘭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校區新聞碩士。曾任職好時年出版社、天下雜誌、康健雜誌,目前自由從事文字工作。譯作包括《高成長八國》、《數位革命》、《目標》、《第五項修練II實踐篇》、《必要的革命》、《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從A到A+》、《基業長青》、《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等;並採訪整理《棋局雙贏》及《設計管理的美力競界》。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水月設計總管周育如、appWorks之初創投合夥人林之晨、勞委會職訓局局長林三貴、ManpowerGroup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劉玿廷
熱情推薦
媒體推薦:
《富比士》、《經濟學人》、《金融時報》、《人力資源》、《哈佛商業評論》熱烈報導
名人推薦: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水月設計總管周育如、appWorks之初創投合夥人林之晨、勞委會職訓局局長林三貴、ManpowerGroup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劉玿廷
熱情推薦
媒體推薦:《富比士》、《經濟學人》、《金融時報》、《人力資源》、《哈佛商業評論》熱烈報導
章節試閱
第四部 三大轉變帶來新工作與新機會
在高度連結的全球化和科技化世界,有數以千計或甚至數以百萬計的人和你具備相同的知識背景,他們拿比你低的薪水,卻能以更快的速度,運用相同的知識,把工作做得更好。
所以,你必須更懂得找出自己與眾不同的特色,方法有二:首先,加強自己的專業深度,投入時間和資源建立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換句話說,你必須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和高手。不過,只專精單一領域是很危險的,萬一你的專業領域有一天慘遭淘汰,或你愈來愈討厭你的工作,那該怎麼辦?
以前的人一輩子只專注於一個專業就夠了,但未來你必須先在一個領域深度扎根,之後再跨越到相關領域,或甚至跳到截然不同的領域,成為跨領域高手。
這就是我們要面對的第一個大轉變,從雜而不精的通才變成跨領域的高手,積極開發和運用自己的知識資本。
第二個重要資源是社會資本,也就是你擁有的人脈。人脈有兩種:一種是與你志同道合的親密戰友,你們的關係緊密穩固,能帶給你莫大喜悅;另一種則是你的創意智囊群,你們雖然關係比較淡薄,但他們能讓你連結到各種不同的群體。我認為,這些關係和網絡的深度及廣度未來將變得愈來愈重要,你必須刻意建立並經營人際網絡。
對於如何成為贏家,必須有不同的思考。你渴望在人群中脫穎而出,群眾智慧有助你出人頭地。這正是未來你要成功的第二個重大轉變:從孤立的競爭者變成創新的連結者。
一方面,你需要憑藉自己高超的本領脫穎而出,同時又必須成為團隊的一份子,和其他高手通力合作,一起創造價值。
第三種資源則是情感資本,也就是自我了解的程度,以及夠不夠勇敢採取行動。你必須認真思考你想過哪種工作生活。
人們漸漸領悟到工作最重要的是累積經驗,而不是賺取更多的金錢與物質。
所以第三個立足於情感資本的大轉變,就是從貪婪消費轉變為熱情創造。
■轉變一:從淺薄的通才到跨領域專才
不管任何時候,總是有一些能力比其他能力價值更高。關鍵在於:這些能力創造的價值比較容易被看到,其他人可透過一些標準來評斷這些能力;這方面的能力十分罕見,在市場上供不應求;這類技能很難被其他人模仿或被機器取代。
未來十年,除了一向深具價值的職業生涯外,包括微型創業、開創社會企業及推動草根運動在內的職涯發展方向將變得很重要。
愈來愈多企業將重要工作外包給獨立作業的個體戶。當然,這股趨勢背後的重要驅動力是資訊產品價格不斷下滑,加上無所不在的「雲」,讓小公司也能運用複雜精密的分析工具來追蹤訂單,和第三方合作,收回帳款,在網路上協調整合
創業資金也愈來愈普遍,愈來愈方便。人們因此可以投資或捐助他們認同或認為有利可圖的構想。
有些技能會變得愈來愈重要,生命科學和健康養生、節約能源、創造力和創新、教導與照護等領域將愈來愈受重視。
德國未來學家霍爾克斯(Mathias Horx)曾列出100種創意工作,包括動畫家、建築師、作家、陶藝家、創意經理、DJ、紀錄片導演、活動企劃、時尚顧問、健身教練、平面設計師、室內設計師、媒體應對訓練師、音樂家、詩人、畫家、攝影師、哲學家、傳道士、審稿人、饒舌歌手、研究人員、廚藝高手、說故事的人、美髮師、劇場導演、訓練師、網站開發人員等。當然,有些創意工作會逐漸沒落或轉型,有些創意工作才剛剛興起,未來將快速成長。
在愈來愈虛擬化的世界,有些支援性角色變得愈來愈重要。美國經濟評論家萊奇(Robert Reich)稱這類工作為「買來的照顧」,並以五個C來描述它:Computing(電腦運算)、Caring(關懷照護)、Catering(餐飲供應)、Consulting(諮詢顧問)、Coaching(教導培訓)。哪裡有客戶,哪裡就會出現這類服務。
未來你很可能需要工作到七十多歲,最好還是找到自己真正有興趣的工作。大膽追求自己的志趣,做你愛做的事情。不過一旦做了選擇,千萬不要吊兒郎當地淺嘗即止,變得樣樣通但樣樣鬆,你必須努力發展自己的專業深度。
追求自己的志趣對於未來工作生涯非常重要,因為如果你找到自己愛做的事,就比較可能堅持下去,而且把它當作有意義的經驗。工作背後的驅動力不再是獲取高報酬和滿足消費慾望,而是創造性的體驗和意義。
做起事來像個專業工匠,玩起創意來像個孩子
新科技加速學習過程,讓我們更容易獲取知識,但仍然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在練習、訓練和發展上,才能達到高深造詣。工匠制度提醒我們,無論學習任何技藝,個人特色都是成為高手不可或缺的。小心翼翼地在促銷個人品牌、凸顯自我與徹頭徹尾的自戀之間保持適當區隔,也愈來愈重要。
在許多專業領域中,懂得嬉戲也是達到高深造詣的重要法門。傳統公司喜歡透過行政管理來保持理性和一致性,反而抹殺了工作的樂趣與遊戲的氣氛。在工業革命後崛起的企業官僚組織中,工作不再是自我實現的過程。大多數人對於經由工作而產出的成品感到非常疏離,反而只能透過金錢報酬間接感受到自己創造的價值。所以我們愈來愈根據別人付我們多少報酬,而不是自己生產了多少,來定義自我價值和工作的價值。原本人們乃是從工作與價值之間的緊密連結,感受到工作的意義,後來兩者之間的關係開始變得模糊不清。
未來我們將面對跟二次工業革命截然不同的蛻變過程。當你蛻變時,你不只是培養新技能,也開始建立新人脈。你不可能自己默默改變,你需要尋求他人幫助,發展出新的自我。
大多數蛻變者在從事主業時,都同時兼差做其他事情。他們因此得以發展其他專長,但仍在目前崗位上全職工作。如果你想發展其他興趣,必須給自己一點時間,「必須先退後,才能更大步向前躍進」。即使只是一小段時間都好,這樣一來,你才能打破過去的框架,重新規劃可能的未來。
■轉變二:從孤立的競爭者變成創新的連結者
當全球50億人相互連結,愈來愈積極互動時,會產生無窮可能。挑戰則是:在愈來愈虛擬化的世界,避免變得與世隔絕,另一方面又要禁得起誘惑,不要因為貪多,讓生活變得片段化。想在高度連結的世界得到最大好處,必須改變對合作、連結、創新的基本心態。
你必須是身懷絕技的專家,另一方面又得和群眾緊密連結。傳統的工作觀強調一個人應該有強烈的企圖心,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但今天的成功人士愈來愈懂得巧妙結合專精的技能和緊密的連結。
雖然你的專業技能、知識、人脈都能創造價值,但單靠這樣還不夠。在相互連結的全球化世界,當我們為未來做準備時,培養創新能力和創造力變得非常重要。然而要培養創新能力和創造力,就必須和其他人的技能、知識與人脈有所連結,因為創新的機會往往就蘊藏在各種不同的組合中。
親密戰友與創意智囊群
你要有一小群志同道合的親密戰友,你知道碰到困難的時候,可以向他們求援。你能在短時間內召集這群戰友,這群夥伴對你非常信任,你們曾一起打拚過,彼此認識多年,他們喜歡你,也支持你。
要建立一群支持你的親密戰友,你需要培養一些重要的合作技巧,例如懂得如何扮演別人的良師益友,學習如何擅用大家的差異,同時懂得如何和別人溝通,即使只是在線上溝通也一樣。
這樣的社群在未來會愈來愈重要,但因為你們同質性高,容易採取平日偏好的思考和行動模式。所以,如果面對的挑戰很艱巨,必須大幅創新,你需要的是更具多元性、人數也更多的社群,也就是創意智囊群。
你的創意智囊通常是你朋友的朋友,在你人際網路的外圍,和你完全不一樣,但願意和你有所連結。這個智囊群包含很多人,你的親密戰友可能只有三個人,但創意智囊群則可能有上百人,許多人甚至是你在虛擬世界的朋友—你會連上他們的臉書,在推特上追蹤他們,或閱讀他們部落格的文章。
傳統的人脈建立技巧談的都是推力,找到對你可能有幫助的人,然後想辦法向他們介紹自己。但聚集親密戰友,這套可不管用。親密戰友之所以聚集,多半是因為互相吸引。找到親密戰友最有效的方法,是透過知識分享和對類似議題的關注和興趣,設法吸引他們來找你。重要的是吸引力,而不是推力。
所以,在尋找親密戰友時,其中一個問題是,如何創造一個空間,讓別人知道你在做什麼?你需要公開討論你正在思考的問題,其他人才會曉得原來他們和你有共同興趣。不管是公開發表、在部落格談論你的想法、加入興趣相同的人組成的社群都好,要吸引別人,你得先自我宣傳,不只告訴別人你的成就,也要讓別人了解你面對的挑戰。透過談論你有興趣的問題和你面對的挑戰,其他人就愈來愈清楚可以怎麼樣和你合作。
先問你幾個問題:你認為大多數人找到新工作是靠熟人推薦,還是靠他們不太熟的人推薦?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發現,求職的主要資源來自朋友的朋友,或不太熟的泛泛之交。這個人往來的圈子和你不一樣,反而能提供不同的資訊。如果你一天到晚都只和熟人、鄰居、同事在一起,他們的生活圈子和你差不多,他們不太可能告訴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格蘭諾維特發現,維持一個龐大鬆散的泛泛之交網絡有個好處,你的資訊來源會變得更寬廣,因為你認識的人背景愈多樣,你的資訊來源就愈廣泛。
如果創意智囊群在未來變得如此重要,你應該如何發展自己的創意智囊群呢?顯然,創意智囊群乃是自然形成的,不會受你指揮控制,但你仍然可以影響他們的速度、軌道和樣貌。
有三種方法可以形成廣大的多元性網路。首先,能建立創意智囊群的人通常都懂得踏出平日慣走的路。他們願意打破常規,嘗試不同的經驗,並因此擴大交友圈,認識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人。其次,如果你要踏入與自己截然不同的圈子,最好有心理準備,你必須調整自己的風格來融入別人的圈子。最後,想建立創意智囊團,不能只有「推力」,只是一味地想多接觸一些人、多記幾個名字、廣結人脈;也必須有「拉力」,讓不同的人都對你產生興趣,把他們吸引過來。
在參與的年代,單單打破常規,踏上平日較少走的路還不夠,你還必須設法展現自己的智識與才華來吸引別人。
■轉變三:從貪婪的消費者變成熱情的經驗創造者
過去幾十年來,如何讓工作生活變得更平衡,一直是備受重視的議題。未來我們將逐漸揚棄金錢與消費至上的心態。我的研究團隊成員曾如此形容我們面對的困境:
今天媒體拚命吹捧英雄,報章雜誌充斥著諸如「最年輕的百萬富翁」之類的標題,這種暗示令我們陷入激烈競爭。媒體什麼時候才會讚美一個偉大的父親,或頌揚一位處處以公司長遠發展為念的中階主管,儘管他沒有爬上高位或靠股票選擇權發大財?
不管你是嬰兒潮世代、X世代或Y世代,我猜你對這些問題都深有同感。
如果你把工作當作寶貴經驗的累積與創造,並願意為此接受較低的薪水,、犧牲物質享受,以換取這種高品質的經驗。你並非「不正常」,未來的工作發展趨勢正朝你的方向而來。
傳統工作觀追求的是高薪酬和高消費,過去二十年來,已開發國家中許多人愈來愈貪得無厭,拚命花錢和消費。這種工作觀帶來的後果愈來愈明顯。
拚命工作賺錢,把賺來的錢拿來消費,從中得到滿足與快樂,這樣的傳統工作觀已不合時宜。
在Y世代的成長經驗中,他們看到傳統工作觀在父母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他們很清楚每天加班到很晚才回家,犧牲週末假日到外地出差是什麼情況,也很了解這種生活,因為成長過程中,許多人的父母都過著這樣的上班生活。所以Y世代以及之後的年輕世代都很了解這樣選擇的後果。
由於已開發國家過去幾度經濟不景氣,再加上人們漸漸了解景氣榮枯的循環未來仍會持續下去,許多人看待工作時不再只想到賺錢與消費。
傳統工作觀的核心是,工作是為了賺錢。但當我們前瞻工作的未來時,我們必須問:工作真的只是為了賺錢嗎?
當然無庸置疑,金錢在工作中扮演關鍵角色。如果我們從工作中獲得的報酬根本不敷所需,工作可能帶來的其他體驗就變得毫無意義。然而我們開始明白,更多的金錢根本買不到更多的快樂。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們必須為賺得更多,而調整生活方式,同時賺得愈多,就愈不知道珍惜。
我們對金錢和物質的欲望高於對其他經驗的欲望,而且愈來愈貪得無厭。你自己也很清楚,買到新東西的快樂很快就會消退,想獲得更多的新欲望取而代之。受傳統工作觀影響的人會高估金錢和地位的重要,低估豐富的體驗帶來的快樂。
但實際上工作和生活中的許多樂趣都無法用價錢來衡量。工作生活中能帶給你最大樂趣的部分往往是非賣品,幾乎都無法在市場上用金錢買到。
工作是為了創造豐富經驗
你為什麼工作?你如何選擇做哪種類型的工作?傳統工作觀以金錢和消費為核心,未來工作觀變成:
我努力工作……獲得各種豐富的經驗……因此覺得很快樂
這樣的工作觀並不是否定薪資報酬在工作中的角色,因為要滿足我們的基本需求,薪水仍然很重要。不過在許多已開發國家中,額外的收入無法帶來更高的工作滿足感和更多快樂,豐富的體驗反而變得愈來愈重要。在未來工作生涯中,個人與工作的關係不再以薪資報酬為核心,而是需要在各種不同的經驗中取得平衡。
傳統工作方式讓別人為我們做選擇,未來我們將為自己做出選擇。我們在工作生涯中每踏出一步,都是在選擇,我們也在不斷做出選擇中,建構我們的工作生涯。每個人時時刻刻都在面對選擇,也自然而然做出選擇,但長久下來,這些選擇塑造了我們的人生況味,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和工作結構。
沒有人強迫我們非得每個週末加班不可,或只花很少的時間陪小孩,正如同其他人也不是被迫買豪宅和名車一樣。如果我們想行使自由意志,就必須做出選擇。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總是找得到替代方案,因此在思考工作大未來時,我們必須深思熟慮後審慎抉擇,而不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讓選擇自然發生。不肯好好承擔責任,「會導致在需要勇氣的時候表現怯懦,在應該自我克制的時候,卻有勇無謀。」
我們要如何開創自己的未來?第一,我們創造的未來會愈來愈取決於個人獨特的需求、能力和抱負,而不是由我們任職的公司來決定;第二,獲取經驗將取代薪酬和消費,成為未來重要的工作動機。
我們已經看到愈來愈多Y世代年輕人希望工作的目標不只是為了賺錢和消費。反而當選擇增多,選擇的後果也愈來愈清楚之後,許多人將選擇既能實現個人抱負、又能保有平衡生活的工作方式。
傳統工作觀裡,房子和車子在定義我們的身分認同時扮演重要角色,形成我們的「社會認同標誌」。我們變成擁有六個Prada包的女人、開BMW汽車的男人或使用iPod的小孩。在傳統工作觀裡,這些購買行為定義了我們在社會上的身分地位。但到了未來,我們將愈來愈透過我們創造的豐富體驗來定義工作,而不會根據消費型態來定義工作。
我們要改變工作觀,不再一味追求更多的物質消費,就必須找到不同的方法來提高生活品質。也許其中一個轉變是,我們可以學著分享或共享資源。
未來我們將不再拚命追求大量消費,取而代之的是其他的志向與熱望,例如家庭生活品質、對朋友的深度關愛,或開創
既有趣又有意義的工作生涯,或重新聚焦於創意和藝術。
知所節制將變成人們的新渴望。
第四部 三大轉變帶來新工作與新機會
在高度連結的全球化和科技化世界,有數以千計或甚至數以百萬計的人和你具備相同的知識背景,他們拿比你低的薪水,卻能以更快的速度,運用相同的知識,把工作做得更好。
所以,你必須更懂得找出自己與眾不同的特色,方法有二:首先,加強自己的專業深度,投入時間和資源建立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換句話說,你必須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和高手。不過,只專精單一領域是很危險的,萬一你的專業領域有一天慘遭淘汰,或你愈來愈討厭你的工作,那該怎麼辦?
以前的人一輩子只專注於一個專業就夠了,但未來你...
作者序
對的工作決定你的未來
17歲兒子對媽媽說,「我以後想當記者。」
在大學任教的媽媽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回應,但她心裡有個疑問:「這是個好工作嗎?究竟未來的好工作又在哪裡?」
為了解開這個困擾全天下父母、以及橫跨X、Y、Z世代的問題,這位在倫敦商學院任教的媽媽開始從世界各地去找答案。歷時兩年的研究之後,她和她的研究團隊驚訝的發現,有一股趨勢洪流正鋪天蓋地而來,但絕大多數人卻未察覺……
一切都要從青少年愛問的簡單問題說起。那天,我正在吃早餐,大兒子突然打斷了我的思緒。他今年十七歲,剛剛從中學畢業,顯然正在思考自己的未來。
「我真的很想當新聞記者。」他對弟弟和我這麼說。
弟弟比他小兩歲,或許受到哥哥的話鼓舞,跟著說:「我也在考慮要不要當醫生。」
他們說話的時候,顯然帶著詢問的語氣,所以我不認為他們是在宣告事實,反而比較像是提出問題。
在商學院教書和擔任企管顧問將近三十年以後,我自認對於為什麼要工作,以及如何把工作做好,我還算是個專家。當然,我也得承認,兩個正值青春期的兒子大概沒什麼興趣知道我的看法,但是在那個忙碌的早晨,我確實驚覺到,我需要對於工作的大未來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問題是:我的觀點究竟是什麼?我漸漸明白,儘管有多年的學術研究和企業輔導經驗,那天早上,我卻只能拼湊出一些零星片段的過時資訊,想到一些老套而不太成熟的假設。
接下來幾個月,當我思考兒子的問題時,我發現有同樣問題的人愈來愈多,大家都想了解未來的工作生活可能呈現什麼面貌。我還記得,有個絕頂聰明的MBA學生想知道,未來應該如何安排工作,才能同時在家裡扮演好父親的角色。他向我解釋,因為童年時缺乏父親陪伴,未來他希望多花些時間陪伴即將出生的孩子,這對他來說十分重要。還有很多人想知道,未來應該住在哪裡對他們的生涯發展最有利,他們該專心加強哪些能力,又該如何做生涯規劃。我教過的很多企業主管則想知道該在何時退休,到六十五歲的時候,應該怎麼辦;怎麼樣才能爭取到一年空檔休息充電,又該怎麼向公司開口。
後來我的研究團隊和聯合利華(Unilever)的夥伴一起,為不到十歲的孩子策劃了一個活動,請孩子們聊聊對工作的看法。這些孩子說到機器人和超人,也談到電腦和全球暖化。所以,即使不到十歲的孩子,都已經開始勾畫未來情境。更重要的是,我在倫敦商學院教過的許多人力資源主管似乎都很擔心自家公司太過層級分明,也太官僚了,跟不上時代潮流。
世界變得愈來愈難以捉摸
我認為這種種焦慮和疑惑有部分和2009年到2010年全球不景氣有關。我在教學時也深切感受到這方面的衝擊。早在2000年的時候,我和同事葛夏爾(Sumantra Ghoshal)曾經挑選四家公司撰寫案例研究,做為在倫敦商學院和世界各地教學的教材。這些被選上的公司都是當時各行各業備受推崇的前五大翹楚。
我們挑選了金融業的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工業界的英國石油公司(BP),投資銀行由高盛(Goldman Sachs)雀屏中選,諾基亞(Nokia)則是科技業的代表。到了2010年,蘇格蘭皇家銀行已創下銀行業有史以來最龐大的虧損,英國石油公司因為墨西哥灣漏油事件而遭美國參議院譴責,高盛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處以巨額罰款。唯有諾基亞毫髮無傷,但諾基亞的股價和市值與如日中天的蘋果公司相較之下,實在低得可憐。當然,我直到2009年之前,都是倫敦商學院雷曼中心(Lehman Center)的主持人。所以,連象牙塔內的學者都開始感受到改變的風潮。
當我和諾基亞及路透社主管聊起新科技的發展,或和殼牌石油公司的夥伴談到即將面臨的能源挑戰,以及和其他學者討論員工信任度愈來愈低、焦慮感急遽上升的情況時,我逐漸明白,發生在眼前的現象不僅僅是經濟衰退後的反彈而已。
再加上我每年都會造訪印度和非洲兩次,這兩個地區顯然也出現了前所未見的轉變。我開始明白,周遭世界不再一如往常了,我們正邁向大變動的年代,而我們還沒有準備好要如何回答這一波波的問題。
我需要對工作的未來建立起更成熟和專業的看法,而不是只憑著貧乏的資訊得出的模糊概念。我知道別人提出的這些有關未來工作的問題都很重要。工作始終是我們人生中很關鍵的部分。我們從工作中認識朋友,工作也激發我們的興趣和創意;但工作也會帶來挫折和憤怒,讓我們覺得不受重視。不管對自己、對家人朋友,或對於我們生活的社區和社會而言,工作都非常重要。
過去二十年來,我們把許多工作方式都視為理所當然,朝九晚五的生活、為一家公司工作、花時間陪伴家人、週末放假、上班時和熟識的同事一起工作,但這一切很快就會消失,未來的工作方式將變得更難以理解、也更難以捉摸。
不過,儘管未來如此難以捉摸,我仍然需要找到答案,問我問題的人也需要答案,當然各位也都想找到解答。或許你們不需要絕對的答案,但和我一樣,你們都需要某種看法,需要掌握一些能反映未來的事實或基本概念,需要找到某種能解讀未來,同時也能反映你的為人、呼應自己信念的思維方式。你我以及我們的下一代,和在我們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其他人,都需要掌握工作的大未來,因為我們都需要為自己、也為別人做好充分準備,以迎接未來的挑戰。
一場發現之旅
為了進一步了解這些重大改變,我開始了一場發現之旅,希望盡可能找到關於未來工作變貌的種種細節。我對於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細節都很感興趣,例如:到了2025年的時候,我們的朋友、孩子和我們自己在做什麼?我早上十點鐘在做什麼?午餐時和什麼人會面?我負責哪一類的工作?哪些技能最重要?我會住在哪裡?在我的工作生活中,我把家人朋友放在什麼位置?我會領誰的薪水?我會在幾歲退休?
我也想知道,未來我們的想法和抱負會不會改變。例如到了2025年,我的工作觀會和現在不一樣嗎?我渴望做哪一類的工作?會為了什麼事情熬夜趕工?我對自己和後輩有什麼期望?
正是這些日常瑣事和腦子裡不時閃現的念頭和抱負,將影響你和你的同事、朋友、孩子的未來工作生活。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問題,因為我們每天的工作生活就是由這些細節構成的。
我很快就發現,雖然乍看之下,問題好像很簡單,但實際上卻很難找到簡單的答案。我打從一開始就認為,我們不可能好似循著一條直線般,從過去走到現在,再跨入未來的工作生活,我把未來看成一連串的可能,是向前邁進的各種不同方式,也是踏上不同旅程的各種機會。但問題仍然在於,怎麼樣才能將種種可能和不同路徑描繪得最清楚?
家母是拼布縫手工藝的高手。我記得打從孩提時代起,就時常看到她蒐集各種碎布,可能是以前用過的舊布料、朋友送的或自己買的布料。多年來,在她專門用來裝碎布的箱子裡,布料愈堆愈高,每隔幾個月,媽媽就會把布料拿出來,仔細端詳一番。
她其實是試圖從碎布中看出可以組合的圖案,她想看看這些碎布可以怎樣拼湊起來,形成有意義的圖案。她一旦決定要保留或捨棄哪些碎布,就會開始組合挑選出來的布料,把碎布挪來挪去,直到決定怎樣把碎布拼出一床美麗的被子為止。到了這個階段,她會在臥室地板上畫出粗略的設計圖,然後花很長的時間先把碎布粗縫起來。等到所有的細部調整都完成了,確定不會再挪動任何一塊碎布後,再辛苦地一針一針細縫,把碎布縫成被子。
我在撰寫這部有關工作大未來的書稿時,不禁想起家母和她的拼布縫。我希望本書一方面令人振奮,但另一方面又不會盲目樂觀,而能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採用的方式和家母的拼布縫有異曲同工之妙。多年來,我一直有一些片片段段的想法,也從朋友那裡吸收了一些觀念。近幾年來,我更召集來自世界各地的智慧之士,引進他們的洞見和想法,尋找能解構工作大未來的重要型態。然後我就像家母一樣,辛辛苦苦地親手把代表未來工作面貌的諸多碎片縫在一起。本書就是這個漫長過程的成果。
我深信,近十年來我們在經歷的大轉變正凸顯了成功需要付出的高昂代價。我們不能忽視這些轉變,也不能天真地以為過去行得通的做法,未來一定可以依樣畫葫蘆,這樣的話,將會陷我們自己及我們關心的人於險境。
預測工作的未來面貌,並且在未來塑造出快樂而有意義的工作生活,將是你給自己和家人朋友最珍貴的禮物。千萬不要等到一切都太遲了,才開始思考和行動。
對的工作決定你的未來
17歲兒子對媽媽說,「我以後想當記者。」
在大學任教的媽媽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回應,但她心裡有個疑問:「這是個好工作嗎?究竟未來的好工作又在哪裡?」
為了解開這個困擾全天下父母、以及橫跨X、Y、Z世代的問題,這位在倫敦商學院任教的媽媽開始從世界各地去找答案。歷時兩年的研究之後,她和她的研究團隊驚訝的發現,有一股趨勢洪流正鋪天蓋地而來,但絕大多數人卻未察覺……
一切都要從青少年愛問的簡單問題說起。那天,我正在吃早餐,大兒子突然打斷了我的思緒。他今年十七歲,剛剛從中學畢業,...
目錄
推薦序
機會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 劉玿廷
寧靜的工作大革命 林之晨
備妥審慎計畫,也要有職涯應變策略 林三貴
序文 對的工作決定你的未來
前言 工作大震盪
第一部 改變世界的五大力量
第1章 明日工作的關鍵拼圖
第二部 新貧樣貌:小心被排除在外
第2章 片段化生活:三分鐘的世界
第3章 孤獨寂寞的新世紀
第4章 擠不進主流社會的新貧階級
第三部 贏家樣貌:你能大放異采的工作
第5章 共同創造:群策群力,永續發展
第6章 社會參與:注重同理心,生活更平衡
第7章 微型創業:打造充滿創意的生活
第四部 三大轉變:新工作與新商機出現
第8章 從淺薄的通才到跨領域專才
第9章 從孤立的競爭者變成創新的連結者
第10章 從貪婪消費者變成熱情的創造者
第五部 未來工作和你想的不一樣
第11章 新世代、企業CEO和政府官員的關鍵選擇
推薦序
機會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 劉玿廷
寧靜的工作大革命 林之晨
備妥審慎計畫,也要有職涯應變策略 林三貴
序文 對的工作決定你的未來
前言 工作大震盪
第一部 改變世界的五大力量
第1章 明日工作的關鍵拼圖
第二部 新貧樣貌:小心被排除在外
第2章 片段化生活:三分鐘的世界
第3章 孤獨寂寞的新世紀
第4章 擠不進主流社會的新貧階級
第三部 贏家樣貌:你能大放異采的工作
第5章 共同創造:群策群力,永續發展
第6章 社會參與:注重同理心,生活更平衡
第7章 微型創業:打造充滿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