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木直子呂秋遠妖怪獵人引路人最透明的故事學霸作文哈拉瑞霸凌者失智中年哲學大谷翔平離散的植物讀冊選讀二戰股市隱者
暫不供貨

掰開麵包:一場探訪小農、育種者、輾磨工、麥芽工、麵包師、釀酒師和食材在地化運動者,串聯人、食、土地的覺醒之旅(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艾咪.霍爾蘭|譯者:張芷淳

出版社:好優文化

出版日期:2017-06-30

ISBN/ISSN:9789869466530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352

書況:良好

備註:無畫線註記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暫不供貨
文字字級

咀嚼在口中的美味,就代表我們所屬的文化。掰開麵包(break bread)不只是為了分享食物,還要帶我們深入探討人、食、土地之間的鏈結關係,重建食材的真正價值。

◎當食物變成全球化的「商品」……
科技發達,我們隨時都能吃到不同時令的異國美食,但便利取得的同時是否想過,這也正造成一連串的蝴蝶效應:飲食觀念改變,有多少人在乎真食的滋味?從種植到研磨,自行銷到上市,食物的價值如何衡量?農業發展餵養了全人類,農夫卻淪為最底層的弱勢?文明的代價值得你我深思。

◎這個世界不想知道麩質的真相!
多年來,無麩質飲食的市場一直風行不墜,但麥麩真的是造成過敏的罪魁禍首嗎?為了迎合食品工業化,大幅減少麵團的發酵和製作時間,並添加麵筋粉等物質創造口感,這才是造成不適的真正原因!拒絕小麥之前,你應該了解真正的恐懼來源。

◎如果沒有市場,為什麼要種植?
食材在地化意識逐漸抬頭,從產地到餐桌的食物轉型正義,看似理所當然卻困難重重:若不能增加農夫收益、幫助他們接觸市場,建立健康土壤的輪作制只是空談;若沒有適合的存儲空間和物流條件,「當地」一詞恍如魔幻;若沒有中間人從中翻譯,農耕和行銷的世界永遠只是各說各話。永續生態必須在經濟發展上找到存在的理由。

◎給青農一個返鄉的理由!
一百哩飲食(100-Mile Diet)概念的興起,讓在地新鮮食材的需求大幅激增,社區支持型農業(CSA)計畫,就是讓生產者、加工者和消費者之間互助合作的強力推手,給了農業城鎮的青年一個返鄉就業的理由,也具體落實永續環境的概念。

•關心飲食議題、熱血返鄉青農、崇敬土地友善農作的人必讀!
•重塑糧食系統,完美消化相關研究、數據和歷史!
•堅持在地精神,平凡小人物們的超凡志業!

本書特色:
從狩獵走向農耕,小麥是人類建立文明的根基,
一粒小小的種子,餵養了全世界!
曾幾何時我們強烈拒絕,視它為惡名昭彰的百病之源,
究竟什麼才是小麥的真相?

從產地到餐桌,距離有多遠?
若無法垂直整合、助小農自力更生,
農業的轉型正義只是不切實際的口號!

跟著艾咪掰開麵包,踏上一段農藝復興的旅程,
探訪真食的滋味,也串聯人、食、土地之間消失的連結!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專業推薦】

郭華仁 台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

董時叡 中興大學生物產業管理研究所教授、興大有機農夫市集發起人

蔡培慧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台灣農村陣線前秘書長

段淵傑 台灣自釀啤酒推廣協會理事長

賴青松 穀東俱樂部農伕

李瑞庭 BK麵包坊主人

林以涵 社企流執行長

【各界好評推薦】

◎「艾咪.霍爾蘭極為精準。在這本書裡,她不僅為我們更新了糧食界裡最新、¬最振奮人心的發展,例如當地和特定區域的農耕、研磨及烘焙業發展,也帶我們認識了全新一代嶄露頭角、貢獻己力的超級新星,是他們實現了這些事。這是生...
顯示全部內容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掰開麵包,串聯人、食、土地的連結(摘錄)

為商品市場耕作的農夫,將他們的糧食一貨車一貨車的賣給買賣中間人。接著這些麵粉會被檢測影響其烘烤品質的疾病、雜草和其他因子。磨坊和烘焙坊有自己的配方和產品規格,不須和農夫討論他們需要的數字,或那些數字代表什麼。數字只和更多數字溝通,人和人之間沒有對話的空間或需求。輾磨工和麵包師追求他們想要的產品數據,這樣的循環屏除了人際間的溝通。

當穀物在盲目的商業過程中種植、使用,最後將會變成不明的概念,只剩下代表的數字。不僅烘焙業,這情形也發生在孵麥芽、釀造和...
顯示全部內容
推薦序
◎推薦序1 透過食物,找回人與自然之間的鏈結

在BK坊正式營運的兩年前(2016年),曾請一位朋友品嘗自製的天然酵母麵包,當時朋友面無表情地收下。隔天一通電話打來,話筒的另一端傳來驚喜的聲音,原來他是屬於麵食極度過敏的族群,基於禮貌收下,勉強品嘗後,竟沒有預期的不舒服,這是我首次明確認知,天然酵母麵包(英文是Sourdough)轉化小麥蛋白成分,助益人體吸收的功效。至今營運約9年,許多客戶的證言更強化了這一點。

也由於這近9年的營業時間,讓我更清楚了解,為何在西方純Sourdough會如此小眾的原因。包括菌種的餵養、長時間...
顯示全部內容
作者序
◎導言 開啟世界大門的種子

小麥的故事是萬物的故事。我們獲得主食作物的方式,定義了我們是什麼樣的人。馬鈴薯、小麥、米,這些餵養我們的東西能夠展現我們與土地、機器,和彼此的連結,或者展現其中不足之處。

吃一袋馬鈴薯片會發出大量嘎吱作響的聲音,但那樣的噪音裡卻沒有關於愛爾蘭大饑荒的聲音。因為這個島國只種植兩種品種的馬鈴薯,一百萬名愛爾蘭人因大飢荒而死,而超過一百萬的人移居他國(編按:此指1845到1852年間,當地的馬鈴薯受到疫病肆虐,因品種的過度單一化,以致沒有抗病品種可抵擋,使得以馬鈴薯為主食的愛爾蘭人陷...
顯示全部內容
目錄
推薦序1 透過食物,找回人與自然之間的鏈結
推薦序2 魚幫水,水幫魚,創造更大經濟效益
各界好評
導 言 開啟世界大門的種子
一、掰開麵包,串聯人、食、土地的連結
二、當食物成為全球化下的「商品」……
三、發展永續農業,要在經濟條件上找到存在理由
四、這世界不想知道麩質的真相!
五、用農作物建立社區,創造新食物鏈
六、自然的食物吃起來是什麼味道?
七、只有當所有人都在乎,才能做出改變
八、農業的轉型正義並非想像中浪漫
九、農耕是門生物學、經濟學,更是經營學!
十、沒有市場的作物,為何要種植?
十一、當地產作物的...
顯示全部內容
內容簡介
各界推薦
章節試閱
推薦序
作者序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