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松本大洋慷慨的感染力我不是想死進擊的巨人中年之路長照京都逛美術館更新粒線體我不做英雄讀首詩新時代運動與自己和解
放入購物車

活字:記憶鉛與火的時代(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行人文化實驗室

出版社:行人文化實驗室

出版日期:2014-02-05

ISBN/ISSN:9789869028707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128

書況:良好

備註:無畫線註記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放入購物車
文字字級

翻開任一本具有三十年以上歷史的書本,你可以在紙頁上,撫觸到淡淡的浮突,那是鉛字印刷留下的獨特壓痕,是老一輩讀書人指尖最初的記憶。但自九○年代電腦排版成為印刷業主流之後,以鉛字排版的凸版印刷技術逐漸沒落,鑄字廠和活版印刷廠相繼歇業,不論是那個時代的書本或故事,都鮮少有人談論起。

這本書試圖追尋逝去的活版印刷年代,透過與鉛字工作數十年的老師傅們的人生故事,觀看活字印刷產業的興盛與衰落。這本書以一本活字印刷書籍的製程為主軸,走過鑄字、檢字、排版、印刷四個階段,以豐富的影像及文字記錄下活字印刷的面貌。我們也邀請了幾位重要的專家,進行訪談或撰文,從歷史源流、字體設計、出版編輯、再版與紙型等角度切入,更全面討論活字印刷的各個相關主題。

儘管產業沒落了,活字印刷並沒有消失,近年來不斷有設計師、作家、創作者運用活字印刷製作或設計其書籍、作品、商品,本書收錄部分產品,來呈現活字印刷現存的樣貌。而附錄中的重要文獻,以及可製作、體驗活字印刷的店家和單位,都希望能進一步激發讀者去實際接觸或更深入瞭解活字印刷。為了真實並完整呈現活字印刷流程,我們特地為臺灣僅存的鑄字行「日星」設計了一版字體樣本附於書後,讓讀者親眼看見、親手感觸活字印刷印製品的質感與溫度。

本書由攝影師林盟山掌鏡,他的影像如電影般有力,帶領讀者踏出追尋一本活字印刷書籍製成的旅程。文字深入淺出,老師傅們談起那段歲月的雀躍、感歎和期許躍然於紙面。這本書透過一場視覺與文字的交會,帶你看見在電腦全面攻占印刷業之前,一本書如何印製出來。你會瞭解,知識的傳遞曾經必須經過這麼多雙手,如此得來不易。

最後,僅以這本書,向所有曾經參與活字印刷蓬勃的那個年代的老師傅們致敬。

本書特色:
◆第一本完整記錄臺灣活字印刷文化的書籍。
◆大量影像及深入淺出的文字,帶你看見活字印刷的完整流程。
◆鑄字、檢字、排版、印刷之職人深度訪談,他們的人生故事就是活字印刷術歷史的縮影。
◆歷史源流、字體設計、出版編輯之專家訪談及撰文,全方面討論活字印刷相關主題。
◆重要文獻摘錄、參考資料、製作及體驗店家及單位列表,資訊豐富實用。

作者簡介:

企畫 行人文化實驗室

攝影 林盟山

1966年生於台北,1991年開始參與攝影工作,作品橫跨平面媒體、影像媒體、唱片封片與電影劇照等領域。攝影個展有1995年《青‧春》、1998年《青春日誌──台灣青少年影像調查計劃》、2006年《如果有件事是重要的──林盟山攝影個展》、2010年《流動攝影棚》、2013年《流しの写真屋肖像計劃》;電影劇照作品有《河流》、《洞》、《想死趁現在》等;紀錄片作品有1999年《秋茶》及2002年《青春印記》;出版作品有2006年《如果有件事是重要的──林盟山攝影集》。目前為自由攝影。www.lmsphotos.com

裝幀•插畫 林秦華

1978年生於台北,2004年畢業於倫敦傳播設計學院,作品包含繪畫創作、攝影、平面設計。文宣規劃設計作品有「築生講堂」系列文宣;裝幀作品有《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DVD套裝(行人文化實驗室)、《王文興手稿集:家變、背海的人》(行人文化實驗室)、《吳哥之美》(遠流)、《高處眼亮》(遠流)、「星月書房」叢書等。目前為自由平面設計師。www.linchinhua.blogspot.tw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序言】編輯部

問:這本書的起源

最初意識到「活字印刷還存在」這件事,是在二○○七年末。那時我們正在為二○○八年的十周年活動做準備,眾編輯費盡腦力,想要找出一個能代表出版社的禮物,一位編輯同事突然提到「鉛字」。雖然在場同事的年紀跨了兩世代,但我們都沒有經歷活字印刷的時代,只聽過同業前輩說起,或者在書中讀到。即便如此,鉛字這個陌生的想法依然讓我們興奮不已,因為想像中,某種上個世代、緩步微吟的閱讀,其實就是「行人」追求的態度,那麼藉由「鉛字」,或許就能幫助我們銜接到我們無緣見到的...
顯示全部內容
章節試閱
【職人的記憶之一:鑄字】

張介冠,「日星鑄字行」第二代,投入鑄字這行已將近半個世紀,見證著整個產業的變動與興衰,而在活字印刷幾近消失的此刻,卻可說是來自「印刷世家」的張先生,由另一角度理解與保存這個文化的開始。

✽  ✽  ✽

張先生十七歲時,父親計劃獨立開設印刷廠,在籌備的前期,張先生先前往另一家大圓盤印刷廠學習,又因家族中原本就有親戚從事銅模鑄造機與送紙機的製造,也有開設印刷廠,他接著轉到三舅的永茂印刷廠,接觸了實際的書籍印刷與鑄字工作。一九六九年,「日星」正式開業。

「日星」一名是張先生的父親取...
顯示全部內容
目錄
序言 編輯部
第一部 職人的記憶
鑄字──
「當年印刷業很活絡,可也非常競爭,在鑄字的環節也不例外,簡直是殺戮戰場那樣;甚至會聽到江湖流傳類似『如果你們去日星買字,就不要來我們這裡!』這樣劃清楚河漢界的撂話。」張先生笑說。
◣傳入、扎根、擴散到創新──臺灣活字印刷術源流 吳祖銘
檢字──
「我父親、公公那年代,做印刷才是真的前途光明,印刷業師傅們都打著領結、穿著西裝上工,下班後去舞廳唱歌、跳舞。那時啊,人們有句俗話說『若嫁印版工,沒吃聞也香』,可到我們這一代呢,這話就改寫了,變成『若嫁印版工,如...
顯示全部內容
內容簡介
各界推薦
章節試閱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