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誼時穿紅衣服,會比較受歡迎?男女身高差10公分最容易配成對?
‧75 %的冤獄,都是因為目擊者害的。為什麼會這樣?
‧臉書如果改變貼文出現方式,就足以控制你的心情,導致你負面想法不斷。
‧有心人很簡單的就能把假記憶置入你的腦中,沒發生的事情你卻清清楚楚記得。
人真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而行動嗎?
如果有人告訴你,人的自由意志根本不存在,都是受環境影響,
你還會相信自己的意志力嗎?還相信正面思考一定能翻轉人生?
日本知名心理學博士妹尾武治,引述最經典的心理學實驗,告訴我們:
比起痛苦的用意志力改變人生,整理潛意識其實更容易,幫你奪回人生的主導權!
◎騙得眼睛的,不讓騙過大腦
‧站在比自己胖的女生中間,就會顯瘦?是,這是艾賓浩斯錯覺。
但,這種錯覺騙得了視覺,卻騙不了大腦,所以,個人魅力無法造假。
就算是肉肉的身材,照樣比旁邊的人更有魅力。
(你知道男人喜歡的肉肉身材,是怎麼個肉肉?)
‧表面善良理論:努力就有回報,這不是說教,是實驗結果。
只要提供有溫度的訊息,就算是假奘,付出的好意還是會回饋到自己身上。
還有,努力一定會被看見,這絕非老媽碎念,心理學家摩拉里斯已用實驗證明。
◎想成功?每一個動作都要用腦子?大錯特錯
‧學習一門技術,重點不是活化大腦,反而是如何不要讓腦部太費力
做學問,學習技術,原來重點不是活化腦部,而是根本不要讓腦子太費力;
不信?巴西足球選手內馬爾踢足球時,腦部根本沒有活躍的活動。
基本動作熟練到可以不加思索,腦子才有綜觀全場的餘力。
◎潛意識畫面會促使人們行動嗎?
‧廣告真的可以創造需求嗎
幾個有名的實驗,包括立頓冰茶、神探可倫坡和城市獵人都已經證明,
影片裡頭悄悄出現消費提示,觀眾竟然聽話消費。
人的行動絕對可以透過操弄潛意識而改變,但前提是……
‧人會視自己的方便更改記憶
你相信假記憶比真記憶還千真萬確嗎?記憶甚至會因為用字而產生扭曲嗎?
問目擊者「你認為兩輛車子撞毀、撞上、衝撞、碰撞時,時速各是多少」?
居然會因為四個不同程度的動詞,導致目擊者回答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操控外界環境,就能操控潛意識
‧整理潛意識,比起用意志力改變人生更容易
想減肥就少看美食節目,想降低颱風災情,就替颱風取陽剛名字 (這也是潛意識喔)
用意志力改變自己,很痛苦,你該利用潛意識的力量,輕鬆轉變成更好的自己。
你知道怎麼整理自己的潛意識嗎?
看完本書的心理學實驗,你一定會懷疑:人真的是按自己的想法而行動嗎?
其實人的意志力非常薄弱,
比起痛苦的用意志力改變人生,整理潛意識更容易拿回人生主導權。
作者簡介:
妹尾武治
九州大學高等研究院、藝術工學研究院副教授、澳洲伍倫貢大學客座教授。東京大學研究所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心理學研究室) 肄業。為心理學博士,各種心理學研究皆有涉獵,專長是知覺心理學。現在正以「視覺誘導性自己運動感覺」為主題研究(例如:不論自己乘坐的電車是否停止,反方向的電車一發動,也會覺得自己在動)。
譯者簡介:
劉錦秀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曾任出版社國際版權部經理。譯有《一只平底鍋的零失敗魚料理》、《下一個統治世界的企業》、《看懂對手的獲利模式》、《奇異GE如何把人力變人才?》、《這樣下指令,軟爛部屬變能幹》、《讀臉,你希望別人怎麼記住你》、《好人主管的狡猾管理學》(以上皆由大是文化出版)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
溝通行為表達專家 裘凱宇
臺灣應用心理學會副理事長、哇賽心理學總編輯 蔡宇哲
名人推薦: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
溝通行為表達專家 裘凱宇
臺灣應用心理學會副理事長、哇賽心理學總編輯 蔡宇哲
章節試閱
假記憶,比真記憶還千真萬確
關於不可靠的記憶,我想再透過幾個事例稍做說明。
澳洲的知名心理學者唐納德‧湯普森(Donald N. Thompson),在某天的夜間電視節目中,評論某案件。
第二天,他就因涉嫌強姦而遭到逮捕。因為女性被害者一口咬定:「沒錯,凶手就是他!」但是根據調查,犯案時,湯普森就在電視公司參加現場直播的節目。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事實上,這名女性被害者在出事之前,正在看有湯普森參與的節目。當她遭到性侵之後,大腦立刻陷入嚴重的錯亂狀態。因此,她把電視節目跟自己發生的事情連結在一起,深信記憶中的錯誤資訊,於是她強烈的認定凶手就是湯普森。
換言之,人類的記憶在極限狀態下,是非常不安定的。所以連電視節目中的事,和直接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都可以搞混。
不過,有人認為這是極端的例子,不適用於一般人的記憶特性。但是我們無法斷定,自己絕不會發生突發、嚴重的事件。
順便一提,前面提到的事例,在1990年曾被刊載在《科學新聞》(Science News)學術期刊,以「就算過去了,也不會遺忘的事」為題所發表的論文採用過。
用心理學的專用術語來說,這就叫做「假記憶」(False memory)。
我們認為假記憶和人類的歷史一樣長久。心理學上最有名的假記憶例子,就是皮亞傑的故事。
皮亞傑是古典心理學大師,被譽為發展心理學之父。他是第一個向全世界報告兒童認知發展的人。
據說皮亞傑2歲時,曾遭到誘拐。在他的記憶裡,是奶媽阻止了壞人並救了他。但是,皮亞傑15歲時,收到了這位奶媽寄來的信。奶媽告訴他,有關誘拐的記憶全是捏造的,而且所有的情節都是她自己創作之後,不斷說給皮亞傑聽的。
但是,皮亞傑的假記憶非常強烈,以至於他可以把當時的狀況,甚至連誘拐現場的感覺,都講得很清楚。這個從小就被灌輸是「經歷過」的假記憶,就像是一個揮之不去的事實,留在皮亞傑的腦海裡。
從皮亞傑的故事中,就可以知道人類記憶非常不可思議,且曖昧不明。對皮亞傑來說,就算他可以客觀的把這個假記憶否定掉,但是在主觀上還是認為那件事是「事實」,因為對他來說,假記憶實在是太真實了。
記憶會因為言詞而產生歪曲
關於扭曲記憶,最有名的研究論文是在1974年,羅芙托斯(Elizabeth F. Loftus)和理帕爾馬(John C. Palmer)在學術期刊上所提出的報告。
1974年,羅芙托斯等人在實驗中,先讓50名受試者看車禍動畫,並讓他們回答相關問題。
其中一題是,「你認為2輛車子碰撞時,時速各是多少?」事實上,這個問題中的「碰撞」,用了5個不同的動詞,依序是撞毀、衝撞、撞上、碰撞、接觸(原英文依序是:smashed、collided、bumped、hit、contacted)。
這5個單字的表現,按順序越來越弱,讓人覺得車禍並不嚴重。
羅芙托斯等人做這個實驗的目的,是要調查受試者看動畫時的記憶,會不會受到不同言詞的影響而有變化。
結果,受試者估計當時的車速,「撞毀」的時速是66公里,「衝撞」的時速是63公里,「撞上」則為61公里,「碰撞」的時速是55公里,「接觸」的時速是51公里。換言之,言詞的表現方式確實會影響記憶。
接著,他們又問50名受試者:「擋風玻璃有破嗎?」事實上,在動畫中,擋風玻璃並沒有破。
針對這個問題,被問到「車撞毀時,擋風玻璃有沒有破?」的受試者,有16名因為假記憶而回答「有」,另外有34名則正確回答「沒有」。
但是,當問到「兩輛車撞上時,擋風玻璃有沒有破?」時,有7名受試者因假記憶而回答「有」,其他43名則正確回答「沒有破」。
只是把說法從撞上變成撞毀,產生假記憶的受試者人數就翻倍了。也就是說,如果用的是會增強事故印象的說法,就會讓人覺得車禍的嚴重程度也跟著增強,甚至連記憶也會被扭曲,將事實修正成與詞語表現一致的狀態。
人的記憶,竟然可以透過詞語等微妙操作而扭曲!我覺得這個研究既重要又有趣,因為它強烈暗示我們,不可以只依賴記憶。
洗腦很簡單,只要「好像合理」就改變記憶
接下來,我們來看羅芙托斯以「假記憶的形成」為題,於1995年所提出的一篇論文報告。這個實驗是要24位成人的參與者,回想自己小時候所發生的事情。實驗者會向受試者提示4個事件。這4個事件中的3個,是實驗者於實驗前,向受試者的親人細心問出來的事實。在實驗中,實驗者會要求受試者,盡可能多想一些和這些事件相關的事情,並誠實告知。
在這個實驗裡,其中一個事件是:「5歲時,曾經在某購物中心,因為迷路很久而哭泣。最後在一位老婦人的協助下,才回到家人的身邊。」
因為事前就先調查過,所以購物中心的名稱等詳細資料,全都是真實的。但是,事實上受試者並沒有迷路。然而,聽到這個提示後,將近25%的人認為以前曾發生過這件事,他們表示可以「想起」曾在購物中心迷路。
接著,羅芙托斯等人向大家提示,有些受試者沒有迷路經驗。他們又說:「這4個事件中,有一個是騙人的。」即使如此,還是約有25%的人認為自己曾迷路。
簡單的為這個實驗下結論,就是人們會把不曾發生過的事情,當成真實事件儲存在記憶中,更顯示了人的記憶是如此曖昩。
接下來,我繼續介紹羅芙托斯的實驗。
這是2005年,刊載在《學習與記憶》(Learning & Memory)學術期刊上的一篇論文。
在這個實驗裡,實驗者會讓受試者看某張圖像。
這個圖像是邦尼兔(Bucks Bunny,華納兄弟〔Warner Bros〕創作的卡通人物)幫迪士尼(The Walt Disney Company)做宣傳。迪士尼和華納兄弟是不同的2家公司。因此,邦尼兔是不可能替迪士尼做宣傳的。
事實上,這是羅芙托斯自己做的假廣告。但是,令人訝異的是,問受試者「過去是否在某個地方看過這個廣告?」時,有16%的人回答「看過」。
人對於「好像合理的事情」完全沒有招架之力,就算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只要「似乎合理」,大腦就會捏造記憶,使人誤以為某事是真實的。
甚至有少數人發現這點後,就會運用記憶的特性,來洗腦、操控他人的思想,以完成自己的目的。
假記憶,比真記憶還千真萬確
關於不可靠的記憶,我想再透過幾個事例稍做說明。
澳洲的知名心理學者唐納德‧湯普森(Donald N. Thompson),在某天的夜間電視節目中,評論某案件。
第二天,他就因涉嫌強姦而遭到逮捕。因為女性被害者一口咬定:「沒錯,凶手就是他!」但是根據調查,犯案時,湯普森就在電視公司參加現場直播的節目。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事實上,這名女性被害者在出事之前,正在看有湯普森參與的節目。當她遭到性侵之後,大腦立刻陷入嚴重的錯亂狀態。因此,她把電視節目跟自己發生的事情連結在一起,深信記憶中的錯誤資...
推薦序
推薦序一
心理學用差異,找出更多可能性
臨床心理師/蘇益賢
當你在逛量販店時,看到有個人結完帳要離開前,突然停了下來,若有所思。其實他是心理學家。因為店員在發票上畫一個笑臉,這個動作讓他產生好奇,心想:「為什麼要這樣做?」開車回家的路上,他繼續猜測:「這樣做會提升顧客滿意度嗎?」
後來,不論天氣好壞,這位心理學家都會到量販店觀察,想知道「笑臉效應」會影響哪些狀況。去了幾次之後,他也和店員聊了幾回,這位心理學家終於對「笑臉效應」有了更多認識。他還知道,如果理論再繼續發展下去,他還能用這些機制來預測或影響顧客的行為。
這位心理學家在做的事,體現了心理科學的精髓──觀察、描述、解釋、預測、控制──也是本書裡每篇研究背後的心理學家在做的事。
透過研究,心理學家發現了許多人類行為背後的通則(平均值)。了解通則,我們通常可以做出更好的選擇。但過度相信通則,也行不通。畢竟人類相當複雜,凡事都有例外。但這也彰顯了心理學的另一種精神:我們在意、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並利用這樣的例外,來思考人類行為的更多可能。
心理學研究是為了更了解人類心智。可惜的是,這些珍貴的資訊多半嚴謹的記錄在各類研究期刊中,鮮少有人接觸。我曾聽聞,一篇科學研究平均下來,只會有7個人看過,其中還包含作者的父母。
我很高興看見這類書籍的出版,書中不但介紹了許多心理學現象,更進一步解釋原理誕生的過程;了解這些細節後,我們更有機會知道在應用這些原則時,該留意哪些限制。心理學離我們並不遠,其實就藏在生活中的某些片刻裡,只是有待我們發現。
推薦序二
你所知道的心理學,真的完整嗎?
溝通心理學家/裘凱宇
談到心理學,不少人很快的聯想到這是一門很特別的科學,可以看穿人心、預知行為。如果再加上潛意識和催眠等字,就會吸引更多人好奇。
就商業的角度來說,販賣資訊落差,可以為個人或組織創造不少利潤,尤其是號稱心理學專家或名嘴,收益更大。而我自己就屬於這個群體,理論上,我應該要繼續打著「神奇」且「神祕」的旗幟,為自己創造更多名利,別讓太多人了解心理學真正的意涵,用似是而非的話語欺哄大家,才是識時務者。
但我捫心自問,這種賺錢的路子真的會讓我比較快樂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常跟學生說,學習不是為了得到標準答案,然後期待人生從此一帆風順。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我無法替你回答人生的難題,你才是自己生命的作者,但我可以協助你思考,分辨哪些才是對自己有幫助的知識。
因此當我收到本書書稿時,就被「別讓下意識騙了你」這個書名給吸引了。我很好奇怎麼會有同樣出身心理領域的人,敢踢自己的館,把心理學一些被過度包裝的研究結果、廣告行銷最愛用的梗給戳破,這樣不會為自己製造很多困擾嗎?
不,這才是真正負責任的專家,不只告訴你結果,更陪伴你去理解這些研究跟你之間的關聯為何?你該怎麼運用,才不會矯枉過正?
作者指出,心理學許多研究都是平均值的結果,但不等於針對某人會同樣有效果。醫學也是如此,舉個例子,一般定義健康的血壓是收縮壓90至120毫米汞柱、舒張壓60至80毫米汞柱,但我的友人中有人從小遠低於標準值,但活得挺開心的。如果吃藥刻意調到一般人的水準,她反而無法思考。
心理學研究是為了讓我們更了解人性,但絕非斷章取義。就像很多人有聽過巴夫洛夫的狗(就是那隻一搖鈴就會流口水的狗)和華生的小艾伯特(受過巨大聲響的刺激後,對任何有毛的動物或物品感到恐懼),這兩個經典研究,認定古典制約是有效的,只要刺激和反應的連結設定好,應該沒有學不會的事情。
但又有多少人知道那隻狗和小艾伯特後來的下場如何?其實這些研究是有後續的。巴夫洛夫的狗在某一次大淹水,差點被溺死之後,遺忘了所有的制約反應;而小艾伯特只活到6歲就因病死亡,因此我們無法推論他長大後,是不是還會對毛茸茸的東西感到害怕?換言之,古典或行為制約是否有效?成效能多久?都是有待考證的。但多少時候,我們看到黑影就開槍,覺得前面有效,就以偏概全了。
究竟心理學能夠為你的人生創造多少助益?相信這個答案,在你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會慢慢有所領悟。也希望透過這本書,讓心理學不再只是一種流行說詞,更是你生命珍貴的體會。
推薦序三
你所知道的心理學,真的完整嗎?
臺灣應用心理學會副理事長、哇賽心理學總編輯/蔡宇哲
我看了不少心理學科普書,多數都能獲得一些新知識,但能讓我邊看邊點頭的並不多,而這本就是其中之一。作者不只讓讀者知道這些知識,更能進一步介紹這些知識是怎麼來的。
書中挑的主題都與生活息息相關,而且都是「人以為可以完全控制,但其實不然」的主題。人總是以為自己可以操弄一切,殊不知自己的感受與行為,其實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擾。
比方說記憶,有時候和他人在談及往事時,常常各執一詞,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心理學研究就告訴我們,人的記憶非常不可靠,會隨著時間與回憶次數不斷的改變,因此人們往往堅信自己是對的,殊不知這份記憶跟原本的內容,已經有很大的不同了。本書作者就用幾個經典研究來說明這件事,並且詳細的解釋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
這本書更棒的一點是,作者並不是站在一個全知的角度,來告訴讀者心理學發現了什麼,你一定得接受;反而不斷的提醒你,這個結論與研究背後,可能還有什麼因素需要考量,不能一概而論。我也不斷向學生提醒這點:「要學會以邏輯判斷,搭配生活中的脈絡,去思考一切是否合理。」
除此之外,作者更在最後一章大談心理學研究的黑暗面,不諱言提到有許多研究無法再現,並表示許多記載於教科書中的理論與研究,可能都是有限制的,無法推論到所有群體,但這不表示這些研究都是錯的。關於這點,作者也提出了一些說明,讓讀者能明白這不是單純的真、假問題,而是涉及科學研究的方法與推論。理解到個中原因,就更能體會人之所以獨特與複雜之處。
心理學讓人更能看見生活中的趣味,也可以是門豐富人生的學問,期待讀者透過這本書都能夠感受到這些。
推薦序一
心理學用差異,找出更多可能性
臨床心理師/蘇益賢
當你在逛量販店時,看到有個人結完帳要離開前,突然停了下來,若有所思。其實他是心理學家。因為店員在發票上畫一個笑臉,這個動作讓他產生好奇,心想:「為什麼要這樣做?」開車回家的路上,他繼續猜測:「這樣做會提升顧客滿意度嗎?」
後來,不論天氣好壞,這位心理學家都會到量販店觀察,想知道「笑臉效應」會影響哪些狀況。去了幾次之後,他也和店員聊了幾回,這位心理學家終於對「笑臉效應」有了更多認識。他還知道,如果理論再繼續發展下去,他還能用這些機制來預測...
作者序
前言
關於下意識的最經典心理學實驗
坊間到處都看得到跟心理學有關的書藉。
女性雜誌談受歡迎女性的心理技巧,男性雜誌聊帥哥心理學、育兒心理術、受歡迎男性的心理術,此外還能看到躲避討厭上司的最新心理技巧、用最新心理學成為人生勝利組等。
不只進書店,連電視上的談話性節目,都在談心理學。不過身為心理學者的我認為,雖然心理學是現代人們的熱門話題,但是相關的書籍或論述,完全都沒有做到傳道、授業、解惑。
對大家而言,心理學雖然有趣,易入門,但還是有很多人覺得它可疑、奇怪。甚至有人認為這門學科就是「偽科學」。
事實上在社交場合,只要有人說「我是心理學者」,周遭的人就會出現這種反應,例如「你研究心理學(這種讓人懷疑的學問)?」、「你是(奇怪的)心理學家?」所以會大方告訴別人自己是心理學者的人非常的少。
我常常在想,心理學明明這麼受歡迎,但為什麼一旦表明自己是心理學者時,就成為大家嘲笑的對象?
不過,只要看完這本書,這個謎就可以解開了。簡單來說,我認為最大的原因就是,心理學者以及有關心理學的書籍,並沒有把心理學正確的面貌告訴大家。
因此我寫下本書,告訴眾人其真正的樂趣和厲害之處,我希望讀者也能透過這本書,了解心理學其實是有科學根據,絕對不是用一句話就可以打發的知識。為了解人類真實的一面,而採取的精緻方法論,才是其最深奧的妙趣。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本書和其他學者寫的大作一様深奧難懂。請不用擔心,本書絕對是一本可以輕鬆閱讀的心理學隨筆。
我擁有許多嗜好,如摔角、足球等,為了讓這本書兼具科學實用性和樂趣,每篇內容我都經過深思熟慮,並結合這些樂趣寫下的文章,讓讀者可以輕鬆、一口氣看到最後。在閱讀的同時,還可以汲取到心理學具有科學性的一面,進而了解本來的面貌,並學習正確思考法和方法論。
我希望讀者能夠把這本當成心理學入門書,在最輕鬆、自然的狀態下窺得其本質。
此外,要注意的是,本書所探討的心理學只有「實驗心理學」。心理學大致涵蓋了兩個領域:實驗心理學、臨床心理學。臨床心理學是臨床心理師、指導員等人,為了改善患者的心理問題,而學習相關關鍵技術的學問。
實驗心理學則是,先把一群人放在某種受操控的特殊環境,再給予某些刺激,記錄人們受到刺激後的反應。最後,將這些記錄統整、平均,推測人類心理反應的特性。簡單來說,就是應用科學的實驗方法來研究心理。
為了讓不喜歡受約束的人,也可以享受閱讀的樂趣,所以我把這本書作為隨筆來寫。不過也因為這個緣故,有些部分刻意略過科學的嚴密性。關於這點希望大家能夠不深究,多多包容。
前言
關於下意識的最經典心理學實驗
坊間到處都看得到跟心理學有關的書藉。
女性雜誌談受歡迎女性的心理技巧,男性雜誌聊帥哥心理學、育兒心理術、受歡迎男性的心理術,此外還能看到躲避討厭上司的最新心理技巧、用最新心理學成為人生勝利組等。
不只進書店,連電視上的談話性節目,都在談心理學。不過身為心理學者的我認為,雖然心理學是現代人們的熱門話題,但是相關的書籍或論述,完全都沒有做到傳道、授業、解惑。
對大家而言,心理學雖然有趣,易入門,但還是有很多人覺得它可疑、奇怪。甚至有人認為這門學科就是「偽科學」。
...
目錄
推薦序一 心理學利用差異,找出更多可能性/蘇益賢
推薦序二 你所知道的心理學,真的完整嗎?/裘凱宇
推薦序三 心理學是豐富人生的學問/蔡宇哲
前言 關於下意識的最經典心理學實驗
序章 穿紅衣真的較受歡迎?
實驗證明:紅色真能吸引男人/通則不能用來針對某人/把平均值套用在個別事例,往往失準/追求比自己矮五至十公分的女性,最容易成功?/心理學,「通常」不等於「一定」
第一章 騙過眼睛的,騙不過大腦
站在比自己胖的女生中間──艾賓浩斯錯覺/魅力不會被錯覺欺騙/男人的理想女性體型:所謂「肉肉的」真相/艾賓浩斯錯覺騙不了大腦
第二章 怎麼讓人喜歡我?影響他的下意識
想讓對方喜歡自己?不讓對方察覺的模仿/努力就有回報,不是說教,是實驗結果/表面善良理論:有溫度而不是酷
第三章 每一個動作都要用心──大錯特錯
重要的是「如何不讓腦部太費力」/「不讓腦部費力」和「腦部必須活躍」,缺一不可/媒體播出的科學訊息,還有一半沒說/電視上的實驗,很多都是演出來的
第四章 正面思考不會讓人生變好
負面思考一樣有魅力!要平衡/正面想法讓能量變弱、成就變低/負面對生存有利/人生的致勝武器,就在不利變數中/不是「想成為什麼」,先弄清楚「想做什麼」
第五章 潛意識畫面會促使人們行動嗎?
人人都相信潛意識畫面的效果/潛意識效果來自於謊言/潛意識謊言述說了事實/以音樂為潛意識鏡頭所做的實驗/潛意識廣告可以創造需求嗎?
第六章 血型定性格是商機,不是科學
血型診斷的歷史,只是學者個人說法/血型比例因國家而異/血型診斷儼然成為宗教/客觀的資料無法改變人的想法/用數據打臉血型性格論/無法證明沒有白烏鴉/「血型減肥法」,沒根據/因為好賺,所以偽科學不滅
第七章 墨菲定律和無人出局四壞球
運動的「危險時間帶」是指……/墨菲定律──可能碰上的衰事,一定會碰上/又見確認偏誤/籃球的手感發燙,只是假象,手感變冷才是真的/懂科學的人,不會懂籃球迷/第一棒打者或四壞球保送,無法改變比賽的趨勢/人只能活在成見當中/解說無法同時兼顧正確性和趣味性
第八章 如何竄改他人記憶?
人會視自己的方便更改記憶/人只記有利自己的部分/假記憶,比真記憶還千真萬確/記憶會因為言詞而產生歪曲/洗腦很簡單,只要「好像合理」就改變記憶/凶案目擊證人的證詞靠不住/變化盲視/說出來,就失去正確的記憶/三個臭皮匠從沒勝過諸葛亮/七五%的冤獄,都是因為目擊證人害的/製造假記憶操弄個人行為
第九章 操作外界環境,就能控制潛意識
臉書可以操縱你的心情/朋友數量和腦容量有關/以女性名字命名的颶風災情較嚴重/兩個實驗揭示的無意識行為/整理不自覺的動作,比用意志力改變人生容易/品牌形象進入潛意識,操弄你的行為/品牌會改變你的潛意識/無法按自己想法行動?潛意識作祟/裝什麼表情,就會產什麼情緒/自由意志根本不存在,都受環境影響/潛意識有如準備電位,早於意志成形/所有一切都是事前(潛意識)決定好的/可以前往未來,但回不到過去
第十章 心理學我能相信多少%?
如果實驗結果無法再現,就不是科學/複製實驗成功的心理學實驗比例只有三九%/再現性為什麼這麼低?──抽樣偏差/實驗者期待,形成自己要的結果/不要盲目相信科學論文
後記 還在探索的過程
推薦序一 心理學利用差異,找出更多可能性/蘇益賢
推薦序二 你所知道的心理學,真的完整嗎?/裘凱宇
推薦序三 心理學是豐富人生的學問/蔡宇哲
前言 關於下意識的最經典心理學實驗
序章 穿紅衣真的較受歡迎?
實驗證明:紅色真能吸引男人/通則不能用來針對某人/把平均值套用在個別事例,往往失準/追求比自己矮五至十公分的女性,最容易成功?/心理學,「通常」不等於「一定」
第一章 騙過眼睛的,騙不過大腦
站在比自己胖的女生中間──艾賓浩斯錯覺/魅力不會被錯覺欺騙/男人的理想女性體型:所謂「肉肉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