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詩歌節高木直子呂秋遠最透明的故事學霸作文哈拉瑞霸凌者妖怪獵人引路人失智中年哲學大谷翔平二戰
暫不供貨

另一種影像敘事(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約翰.伯格、尚.摩爾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09-03-17

ISBN/ISSN:9789862350157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其他

頁數:304

書況:良好

備註:無畫線註記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暫不供貨
文字字級

◆美學理論大師約翰.伯格vs專業攝影名家尚.摩爾,合力探究攝影本質的經典之作!
◆薩依德譽為「劃時代的原創性影像論述」!
◆繼《明室》、《論攝影》、《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後又一影像思考巨著!
◆探討影像敘事之道的理論與實務之作!
◆本書為三言社出版的《另一種影像敘事》改版書!

關於攝影,我們不停思索:
何謂真實?攝影是紀錄,抑或另一種謊言?
什麼是照片?照片意味著什麼?它們是如何生成,又如何被使用、被詮釋?
影像與文字間有何關聯?圖說是理解之必要,抑或想像力的扼殺?
為何沒有文字說明的照片,依然能令人感動莫名?
我們能否捨棄文字,純然以影像思考、敘事?

當代知名美學評論家約翰.伯格,與瑞士知名攝影家尚.摩爾,首度以理論結合實務的方式,延續班雅明、羅蘭.巴特、蘇珊.宋塔的思想傳統,為讀者揭示攝影的本質。

全書以極具創發性的方式寫就,企圖為攝影提出另一種獨特的敘事法則!

尚.摩爾首先以13個自身拍攝的經驗,書寫他作為攝影家的反思。一張照片,就像一個「相遇之所」,身在其中的攝影者、被攝者、觀看者,以及照片的使用者,對於照片常有著彼此矛盾的關注點。這些矛盾既隱蔽,又增加了攝影圖像曖昧不明的特性。而這特性,正啟發了另一種遊走於紀實與想像間,攝影所獨有的敘事之道。

約翰.伯格在第二部分進一步提出一個關於攝影的理論,比較攝影與繪畫的差異,並詳論照片的觀看之道。

第三部分則是兩人想像力的共同合作,也是對影像的大膽實驗,內容由150張沒有任何文字說明的相關照片構成。作者將這一系列的照片命名為〈假如每一次……〉,透過連續的影像呈現,訴說一位農婦生命史的故事。這些照片,不是報導攝影,而是以影像訴說故事的具體實例。

第四部分則試圖探討,在〈假如每一次……〉當中說故事的方式,具有何種理論上的意圖與內涵。

一連串照片,不意圖紀實,沒有隻字片語,只有純然的影像:它們訴說生命的故事,誘發記憶與回想。攝影敘事之道,由此而生……

章節試閱
無法被拍攝的主題The subject not photographed「拍,或不拍?」(To take or not to take)這是每個攝影記者走在街上時,心中恆常浮現的問題。決定不拍的理由則形形色色。有時是因為畏懼。你感覺到被拍攝者可能會有激烈的反應。譬如說,在某些都市的港口地區就是如此。在非洲或南美洲,一個白人攝影家可能會發現自己成為帝國主義的象徵,在拍照時引發各種恨意。有時候這種拍或不拍的猶豫事關倫理抉擇。譬如說,是否該拍攝執行死刑的過程──除非這些照片,是為了用來譴責壓迫人性的專制政權。不願拍照的理由,可說成千上萬。但假如你是攝...
顯示全部內容
內容簡介
章節試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