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古城
昨夜近十二點,古城還不願睡去,四方街上尚有人載歌載舞,熱鬧繽紛。雖說是七百多年的古城,卻流淌著年輕人的生命力。從元宋時期建城至今,四方街一直都是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在過去,這個古城的心臟,聚集了數十家的商號與店鋪。來自四面八方的貨物在這裡買賣、交易,再從此地運至四面八方。麗江扼有滇、川、藏交通要道之咽喉,是所謂踞全滇之上游,通巴蜀之要塞。故從唐宋開始,這裡就是南北往來的茶馬古道的大碼頭,著名的物資集散地,近而成為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
麗江古城以四方街廣場為中心,街道如蜘蛛網般向四周輻射,即不規則也不對稱,但卻不會顯得雜亂無章。更與眾不同的是,古城沒有城牆來宣誓它的領土。據說,這是因為麗江過去的統治者姓木,如築城牆,等於是將「木」加框變成「困」字,會困住自己,所以才不設置圍牆。但這只是後人臆測,因為一直是麗江統治者的木氏,並非為保守的家族,其對於外來文化與宗教,皆採取開放包容的政策。我私自浪漫的猜想,當時的麗江古城是由四方街開始向外發展,繁榮忙碌的貿易往來,讓古城日益興盛茁壯,而選擇在此落腳的人也越來越多,在這樣的情形下,麗江人又怎麼會限制住自己的發展,而築起圍牆呢?
雲南境內地勢高底起伏巨大,舟車無法通行,僅能藉由騾馬做為唯一的運輸工具。每年往來麗江、印度、西藏之間等地的馬幫,約有二萬五千馱之多。來自四面八方的馬幫隊伍在趕馬人的帶領下,穿過險峻的地貌,翻山越嶺的來到麗江匯集,完成交易買賣後,又浩浩蕩蕩往新的目的地前去。古城用五花石鋪成的道路,被這些無數來往馬幫,用那生鐵打成的馬蹄掌,踩磨得光滑亮潔,光可鑒人。
坐落於四周青山圍繞的麗江壩子,北倚象山、金虹山,西枕獅子山,彷若一塊碧玉巨硯,因而麗江古城又稱作大研(硯同研)鎮。來自玉龍雪山和黑龍潭的泉水,過了玉龍橋後一分為三,形成東河、西河與中河,再分成無數的小溪流穿城過巷,形成一幅古樸、典雅、幽靜的人間天堂景象。
馬幫的時代已遠去,但今日的四方街依舊人潮如織。世界各地慕名前來的遊客,聚集在這個長寬約各二十公尺的露天廣場,憑弔過去的盛況、一睹繁華的遺跡。遊客在納西導遊的引領下蜂擁而至,古城各處萬頭攢動。沸沸騰騰的繽紛景象,讓七百年的古城鋪上新的生命與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