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無言 相對有言
二○○九年,筆者出版了人生首部的非醫學專業著作《一生無量》,深覺一定會如時下許多「一輯歌星」或「一片影星」一樣,曇花一現,必將成為「一本作者」,當時心中祈願只要「一本萬利」就好。因為版權全捐,這個「利」當然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希望書的內容稍有「利」於讀者的視界寬廣及生命提升。因為寫書的動機與宗旨是在參與慈濟音樂手語劇「清淨.大愛.無量義」的演繹深為感動之後,期許在世局動亂頻仍,地球毀傷嚴重,人類面臨「末法」、「壞刧」的時期,以現代的科學與語言來詮釋《無量義經》的奧義法髓,讓更多人能理解,並有志一同的為人類的文明與地球的未來盡一分心力。也許是有願就有力,這麼一本結合佛學、科學、醫學與社會學,不是那麼容易閱讀及理解的析論,很感恩大家的愛護,竟然也銷售了上萬本,至少達到了「自以為是」的「一本萬利」。
最近從精舍德曼師父轉寄來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霍泰輝教授在香港《明報》發表《一生無量》的書介,甚為訝異,也深受鼓舞。霍教授介紹《一生無量》是一本把佛學、科學、醫學和社會學等其他學科貫通的一本奇書。認為此書雖有佛法元素,但更多的篇幅是向讀者介紹宇宙學、天文學、醫學、社會學、教育學等不同學科,但因為加進了佛法之闡述,使原本乾澀枯燥的科學資訊頓時變得生動活潑,更因閱讀時需要運用橫向思維,能幫助讀者思考層面更加的寬闊,是上佳的通識材料。
雖然有許多人的催促和鼓勵,但寫書畢竟是一個耗時、出力又未必討好的行當,要動心起念需要一點傻氣,一些勇氣及一鼓作氣。近年來,無論在國際、在台灣都發生層出不窮的政治、經濟、社會、司法、族群、環境的爭議、對立、衝突、暴動事件。雖然表面的起因可能很簡單,但背後的成因常常極其複雜,包括意識形態的對立,現實利益的衝突,價值見解的歧異,角色立場的不同,歷史宗教的仇恨。更何況很多爭議是屬於「二律背反」(antinomy),指的是相反的兩種事態皆可合理的被解讀,被認同。譬如從宏觀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及從微觀的角度認知到的「本質」;重視過程的「程序正義」及重視結果的「效益主義」,皆是一體的兩面,沒有對錯的問題,只有選擇的問題。
在解決問題的方法論上,西方常採取負負得正的「辯證法」(dialectics),針對面對的議題(正題,thesis),綜合考量檢視其中的問題點及矛盾點(反題,antithesis),加以克服並創造出更完善的解決方法(合題,synthesis)。東方較採取允執厥中的「中庸之道」(mesotes),將兩個極端的見解折衷妥協為中道,譬如熱情與冷漠間之中道為友善,麻木與放縱間之中道為節制。人類大腦傾向於將複雜的因果關係化約為二元條件形式,再加上自己的主觀意識形態,很容易趨向於某一個極端,採取中庸之道便能「兩頭俱截斷,一劍倚天寒」。凡事有利有弊,有得有失,但遇到「永不妥協的基本教義派」或「死不悔改的走資派」,任何方法也都將「無解」,對立與僵局將永無休止的持續下去。
每個人都有其「道理」,但相差何止「道里」計。「道」是絕對,太初有道,絕對無言;「理」是相對,言之成理,相對有言。在相對的世界?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剪不斷,「理」還亂,是「理」愁。本書是從二○一三年七月開寫,十月完稿,共包含二十六個貫通科學、哲學、生命與人間的相對(versus)命題;由於難以完全分家,所以大略將科學與哲學,生命與人間各整合為一輯。有的議題是《一生無量》的延伸,只是以「相對論」的方式重新詮譯,但更多的章節是攸關最近國際與台灣發生價值混亂,是非難斷的爭議事件,如核能、環保、教育、醫療、司法、信仰、男女、夫妻、食品安全、生活態度、生命價值、公民運動及政府效能等,廣泛而多元。相對有言,但凡有所相皆是虛妄,凡有言說即非究竟,本書的內容多的是筆者的淺見與推論,希望能有助於讀者釐清一些相對的觀念,謹提供參考,還望各方賢達不吝賜教。
最後要感恩證嚴上人與全球慈濟人對慈濟大學的指導與護持,也感恩我的家人對長年在外的我的體諒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