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洪德仁醫生
洪德仁畢業於台北醫學院醫學系、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1986年在家鄉擔任社區醫師,這是他從小生涯的理想。
他天性好奇,對新奇的東西充滿興趣,喜歡用細膩的角度觀察人生百態。在偶然的機緣中,一份古蹟保存的陳情書,開啟了他對於社區公共事務的學習。對於疾病或是社會問題,他總是喜歡用整體的角度構思,持續關心與堅毅不懈的行動。現在臺灣面對快速的高齡化,如何建構社區在地化的健康照護體系,以生命價值的感動,讓弱勢族群能夠得到在地溫暖的關懷,是洪醫師認為還要繼續努力的重要議題。洪德仁現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創辦人、臺灣健康城市聯盟副理事長、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曾榮獲台北市醫師公會杏林獎、臺灣健康城市聯盟傑出貢獻獎、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第一屆健康促進貢獻獎、台北藝術大學傑出校友獎。
目錄
專文推薦
從社區營造到居家醫療—李遠哲
居家醫療行腳的感人故事—邱泰源
居家醫療建立完整的社區醫療服務—柯文哲
建立社區化的醫療服務體系—陳時中
營照優質健保制度,把醫療送到家—李伯璋
價值為導向的醫療照護—黃勝堅
居家醫療營造高齡者安心的照顧—吳玉琴
社區醫療把服務延續到社區—林靜儀
社區醫療支持家庭健康照護—陳曼麗
在社區醫療看到醫農同源—蔡培慧
前言 居家醫療行腳的甘苦談
1.友善居家服務
醫生往診嗎?台灣居家醫療的發展
長照服務醫師角色不可缺少
居家醫療是慈善事業嗎?
不合作抵抗中的協調
厝邊好醫師相互轉診守護健康
診所和醫院的連結
居家醫療服務的資訊連結
生活輔具與友善居家環境的協調
2.跨專業合作
需要社區整合的照護團隊
跨專業團隊的整合
社區居家護理師一起參與社區健康照護
社工師一起參與社區健康照護
藥師一起參與社區健康照護
一個擊掌一份希望
在地里長一起參與社區健康照護
請尊重醫師的專業
一人扮演多重角色
醫師生命過程的陪伴
醫生身教的典範
3.誰可以申請居家服務
圓滿人生
走進家門就有感動
社區醫師居家查房
敲門聲溫暖孤獨的心靈
個案討論會的重要性
安寧家庭會議
居家醫療照護團隊的服務模式
什麼是外出就醫不便
經濟狀況是不是居家醫療的必要條件
那些狀況不是居家醫療的範疇
居家醫療服務到什麼時候
什麼時候談DNR
4.居家醫療實務
社區安寧療護需要專業的後援醫院
我快要去對面住了
社區健康關懷箱
居家醫療照護
居家醫療關係的連結
居家醫療團隊的學習
請盡速改善墊子轉診平台
心情溫度計
哇哈哈抬手擴胸運動
爸爸留給全家的紀念
家人的陪伴就是最好的療癒
讓眼淚洗去悲傷
走過悲傷
生命最後的教育
穩穩地去做仙
要有善終才有善別
要不要用嗎啡類止痛劑
天邊的孝子孝女
失志症候群
用愛來面對治療的歧見
3天的陪伴緣分
居家醫療要不要準備檢查儀器
5.社區行醫甘苦談
把苦瓜變成笑瓜
懷舊藝術有益健康
聾啞老婦人的信賴
牛軋糖的感謝
我對不起女兒
奉茶變成借用廁所
嗡嗡嗡小強飛進耳朵
生命老師音樂會
最後的笑容
流感要不要快篩?
糞便癌篩檢救一個人救一個家庭
是不為也 非不能也
小器不小氣
通靈少女翻牆少年
要不要穿隔離衣
6.感恩的心
老老照顧何時了
照顧者需要支持
照顧者適應壓力的方法
感謝外籍看護工
醫療回歸到關懷的事業
社區醫生為長者送餐到府
請重視醫生自我健康
醫師的社會責任
家庭醫師有什麼責任
有善服務的內化
留下社區關懷的種子
年輕人提醒勿忘初衷
社區醫學小旅行
專文推薦
從社區營造到居家醫療—李遠哲
居家醫療行腳的感人故事—邱泰源
居家醫療建立完整的社區醫療服務—柯文哲
建立社區化的醫療服務體系—陳時中
營照優質健保制度,把醫療送到家—李伯璋
價值為導向的醫療照護—黃勝堅
居家醫療營造高齡者安心的照顧—吳玉琴
社區醫療把服務延續到社區—林靜儀
社區醫療支持家庭健康照護—陳曼麗
在社區醫療看到醫農同源—蔡培慧
前言 居家醫療行腳的甘苦談
1.友善居家服務
醫生往診嗎?台灣居家醫療的發展
長照服務醫師角色不可缺少
居家醫療是慈善事業嗎?
不合作抵抗中的協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