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m Taiwan2024百大2025全球趨勢鹿野忠雄手機成癮張忠謀像這樣的小事村上春樹梅克爾制度基因OPENBOOK好書獎讀冊12月選讀讀書共和國75折起最透明的故事民防必修課大人學
放入購物車

生死關懷的100個小故事(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許禮安

出版社:海鴿文化出版圖書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5-03-11

ISBN/ISSN:9789863920090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304

書況:普通

備註:無畫線註記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放入購物車
文字字級

生死學概念

既然是生前死後都不知,而且所有人都有「死亡」當做生命「賞味期」的截止期限,你可以「不知死活」的活著,也可以努力在死前參透生死奧秘。

我在2007年秋天應屏東美和技術學院鍾蝶起副校長邀約,去該校開設「生死學」課程,同時在高雄市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教室,和高雄市社區大學共同開設「生死學」。當時我還在花蓮某聯合診所工作,每週三從花蓮—-高雄—屏東來回,因開課需要強迫自己整理生死學相關資料,從此由安寧療護跨入生死學及生命教育的領域。

生死學課程兩學分,18週總計36小時,講次主題主要依據國立空中大學的「生死學」(鈕則誠、趙可式、胡文郁編著),我將主題架構與講次分類修正,列五大主題:生死學理論與教育、社會人文的生死學、自然與醫護生死學、安寧療護與臨終照顧、生死管理與悲傷關懷。每個主題再細分二到三次講題,其間穿插影片欣賞與討論。

「生死學」不以考試成績為學習導向,而以誘導自發獨立思考與對生命及死亡的內省為主要目標。當時的期中報告:我的遺囑(兩千字)、我的生死觀(一千字);期末報告:假如我生病即將臨終(兩千字)、我的葬禮彩排(一千字)。設定字數是要強迫學生思考,以免大專生年輕人遺囑只寫「我沒什麼好交代的」就來交卷。

「死亡學(Thanatology)」一詞,首先是由旅法的俄國生物學與細菌學家艾列‧梅契尼考夫(Elie Metchnikoff,1845-1916,1908年諾貝爾醫學獎共同得主之一),在他1903年出版的《TheNatureofMan(人類的本質)》一書中提出,定義為:研究死亡與臨終之學(the study of death and dying),也就是探究與死亡相關的現象、感受、經驗、行為及思想的學問。

同時他還創立另一門當今已成顯學的「老年學(Gerontology)」,定義是:研究個體或群體與老年及老化相關的生理、心理與社會現象的學問。他指出:以科學的精神及方法研究「死亡學」及「老年學」,可以減少人類承受痛苦的過程,並可改善人類生活的本質。這是台灣醫療照護體系的兩大海嘯:老年的長期照護與末期的安寧療護。

許禮安103-02-21(五)09:07高雄市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


生死學演進

西元1912年,美國紐約州水牛城大學醫學院外科醫學教授派克醫師(RoswellPark,M.D.,1852—1914)首度將「死亡學(Thanatology)」這個名稱及概念引進美國,但是因為名稱顯得頗為宗教性而不夠科學,因此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被冷落。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受到歐陸哲學中「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思想的衝擊,才重新獲得學界的重視。存在主義關心的死亡及自殺議題,在戰後啟發國際自殺防治運動,促使歐美各國開始重視死亡學的探討,促進美國有關悲傷與哀慟的研究,以及講授死亡與臨終課題的死亡教育。

台灣「生死學」最早被正式提出,是傅偉勳教授(1933~1996)由美國引進,在《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北:正中書局,1993)一書中,以「現代人的死亡問題」為開端,引介美國「死亡學」與「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的發展,提出「生死學(Life-and-Death Studies)」名稱與概念,結合「生」與「死」的探索,希望科際整合的建立「現代生死學」研究。

傅偉勳教授在1992年元月診斷出淋巴腺癌後,用生命體驗與學術專業探討「生死學」,引起國內各界探討生死學的熱潮,促使大學校院從台灣大學開始相繼開設生死學相關的通識教育課程。他是根據美國「死亡學」研究成果,配合中國哲學生死智慧,以「生死是一體兩面」,把死亡問題擴充為生死問題。後來他更把死亡學定位「狹義生死學」,開創以愛的表現貫穿生與死,從死亡學轉到「生命學」的「廣義生死學」探索。

西方人將死亡看成對日常生活難以容忍與承受的干預,美國人高度崇尚個人成就與個體活力更是無法面對死亡。社會否認死亡的態度蔓延,健康與社會科學專家積極提倡「死亡覺醒運動」,遂納入正規教育。美國「死亡學」教學與研究通常歸屬於社會科學及健康科學,傅偉勳教授的學術背景在哲學與宗教學,國內推動「生死學」傾向「人文學」研究。華人一向諱言死亡卻又關心生死大事的心態,「生死學」在國內取代死亡學,成為融合人文與科技、本土與西方的顯學。

許禮安103-02-21(五)09:35高雄市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

【本書特色】

■這本書讓你思考什麼?

作者很早就發現:對醫護人員、專業人士或許需要講理論與學術,可是對一般社會大眾卻一定要多講些故事。曾有學員跟我說:「我以前上過生死學的課,可是教授都在講理論,聽得很無聊。」我回答:「有些教授根本沒到過生死交關的現場,當然只能講理論啊!」我常說:「講理論很無趣而且很快就忘記,講故事卻讓人記憶猶新而且印象深刻,因此對社會大眾必須用故事來傳達觀念。」

死亡非我所能掌控,我對死亡無能為力。我唯一可以決定的是:在死亡來臨之前,我現在可以怎樣活著?我可以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或同流合污、如行屍走肉般的活著,我也可以「眾人皆睡(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活得與眾不同而且「目中無人」,這就是你想要活出怎麼樣的生命態度。

■這本書要讓你瞭解什麼?

在美國原來叫做「死亡學(Thanatology)」的東西,到台灣的大學教育,就變成「生死學」,潛意識裡面就是想用「生」的喜悅來稀釋「死」的恐怖,到中小學之後,就變個樣子成為「生命教育」,讓「死」字完全不被看見。

其實,「生命教育」的八大課綱其中之一是「臨終關懷」,把「死的恐怖」的稀釋度從二分之一急遽降到八分之一。可是,有個最根本的問題是:「假如你永遠不會死,請問需不需要生命教育?」原來「生死學與生命教育」的必要與重要,就是建立在「所有人都一定會死」的前提或基底之上。

既然是因為「所有人都一定會死」,才需要「生死學與生命教育」,卻連名稱都畏畏縮縮,感覺像是魚目混珠或掩耳盜鈴一樣,請問到底在怕什麼?


作者簡介:

許禮安醫師

1965年生,高雄人,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曾任:

國防部陸軍第八軍團司令部軍醫官兼法醫官。

花蓮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及心蓮病房 主治醫師。

行政院衛生署花蓮醫院 家醫科主任。

花蓮縣醫師公會 理事。

屏東美和科技大學 兼任講師

現任:

高雄市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 執行長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 理事

台灣安寧照顧協會 理事

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 家醫科兼任主治醫師(98年4月迄今)

高雄醫學大學「生死學與生命關懷」兼任講師

作品:

《心蓮心語—安寧療護與生死學》、《在心蓮病房的故事》、《一個安寧醫生的手札—在心蓮病房的故事2》、《我還活著—在心蓮病房的故事3》、《蓮心安在—在安寧病房的故事4》、《醫院的大小事—許禮安醫師的手記》、《許禮安醫師的家醫講座》、《橫跨生死長河—病情世界的多重現象分析》、《安寧緩和療護》、《人生,求個安寧並不難》、《那些菩薩給我們的故事—安寧療護故事集》、《安寧療護的100個小故事》

許禮安手機(安寧諮詢專線,24小時開機):0955-784-748

許禮安e-mail:an0955784748@yahoo.com.tw

部落格:隨意窩Xuite日誌「許禮安的安寧療護與家醫專欄」

臉書:「許禮安」

目錄
緣起待續(代序)
死亡不重要
怎麼還不死
活著的眼光
生死學練習1
生死學練習2
生死三大問
生死學專家
生死學概念
生死學演進
生死教育
害怕死亡
生老病死
生命定義
死亡定義
投票送死
幽谷伴行
死亡認知
心理預防
死亡準備
生命態度
社會觀點
社會老死
悲慘急救
社會心理
生死場所
生死改革
社會死亡
社會自殺
自殺死亡
倫理決定
安樂死1
安樂死2
自然死
死亡心理
整體死亡
心理反應1
心理反應2
心理反應3
心理反應4
概念影響
生命週期
恐懼焦慮
死亡焦慮
哲學宗教
中國哲學
西方哲學
存...
顯示全部內容
內容簡介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