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的翻譯員》共收錄印裔美籍作家拉希莉的九個短篇小說,善於說故事的她,以簡單乾淨的文字訴說最動人的故事,不僅小說技法結構完善,劇情也推陳出新,在每個轉折點都有意想不到的驚喜;文中企圖在美國這個文化大熔爐中突顯印度文化的瑰麗或腐朽;從異鄉人的失落感擴及現代人的孤寂,充滿美麗的異國情調,引發每個人內心深處對心靈原鄉的嚮往,可說是「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小說寫作者必讀、愛讀小說者更不可錯過的精品。這本小說集最迷人處即在於讀者可在不同的心情、觀念下,創造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結局。
本書榮獲2000普立茲大獎、海明威小說獎、紐約客小說新人獎等大獎。同名的小說<醫生的翻譯員>,同時也獲得歐亨利獎及最佳美國短篇小說獎。
作者32歲出版第一本書即獲普立茲大獎,是繼阿蘭達帝.洛伊《微物之神》後再度掀起的印度海外文學熱潮的印度籍女作家。
本書獲選為金石堂書店二月份強力推薦書。
鍾芭.拉希莉,生於倫敦,成長於美國羅德島。英國文學學士、波士頓大學英國文學碩士、比較文學及藝術碩士、創意寫作碩士、文藝復興博士,她於波士頓大學教授創作,並於羅德島的學校教授設計。她曾旅行到父母所成長的印度數次,也是本書幾個故事發生的地點,於32歲出版第一本書即獲普立茲大獎。1997年獲路意斯維(The Louisville Review)小說獎,1997-1998擔任藝術中心教授。現居紐約,正創作下一本書。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榮獲「普立茲獎」、「海明威小說獎」、「紐約客小說新人獎」、「歐亨利獎」等。◆2002《中央日報》出版與閱讀十大好書榜
得獎紀錄:◆榮獲「普立茲獎」、「海明威小說獎」、「紐約客小說新人獎」、「歐亨利獎」等。◆2002《中央日報》出版與閱讀十大好書榜
推薦序
◆國際作家譚恩美強力推薦、郭強生專文導讀。
序
郭強生
(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即使你對政治或第三世界毫不關心,對文學理論後殖民文化分析一無所知,鍾芭‧拉希莉這本榮獲美國文學最高榮譽普立茲獎的短篇小說集仍是引領你進入文學欣賞門檻的最佳選擇,有些「重量級」的文學作品,非得一籮筐的術語才能把它的好處說個清楚。但對於《醫生的翻譯員》我寧願捨棄我學說式的讀法。譬如回溯到E. M. Forster的《印度之旅》,討論「印度」在西方文學中的隱喻功能(metaphor)。或者我也可從二○○○年美國兩項文學大獎皆由亞裔移民雙語作家包辦,提出族裔政治與文化認同的觀察報告。另外更明顯可作的文章便是集子中的女性角色們不是許配為婚便是作人情婦。印度文化中的父權陰影怎麼了得!然而時下小說除上述之外還能給予讀者更多者難得,冠冕堂皇的題目,我想還是留給一些我不得不找話說的作品吧。我最想討論的,其實也是最根本,卻在近幾年最不受重視的觀點,那就是----小說應該怎麼寫?
整個八○年代在後現代、後結構風潮狂飆下,小說這個文類幾乎已到了愛怎麼寫就怎麼寫的化境,各類實驗性小說紛紛出籠,一片大鳴大放好氣象。村聲雜誌(Village Voice)在千禧之初曾特別策劃專題,討論新世紀的小說走勢。任碧蓮(Gish Jen)這位唯一被厄普戴克(John Updike)選入《美國世紀最佳短篇小說》的華裔小說家發表了以下的意見:「美國作家多年來一貫追求的是求新求變強調獨特風格的路線,反應美國文化中個人主義的特色。但是近年來一些嶄露頭角的新作,尤其是移民文學,它們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對大師、名著的嚮往。在這些作家的作品中,你可以聽見他們彷彿在說『我也想這樣寫寫看!』」
然而我以為,將哈金、鍾芭‧拉希莉……這幾位文壇新貴的作品貼上「傳統」的標籤,列入大師模擬(mimesis)派別並不完全妥當。哈金來自中國,改以英語創作小說,收穫豐碩。拉希莉這位印度新移民的後裔,專寫印裔在美國的鄉愁及憧憬,處女作一鳴驚人。他二人還是波士頓大學(BU)創作研究所的同班同學。哈金以《等待》一書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拉希莉這本《醫生的翻譯員》除了普立茲獎外,在二○○○年同時拿下了海明威小說獎及紐約客小說新人獎。為什麼他們在同儕眼中技巧稱不上創新的作品,能讓書評及評審委員驚豔?
讀完拉希莉這本小說集後,這個問題的答案至少對我個人來說可以說十分清晰了。作家要具備天份,而天份不光在遣辭用句的造詣上,更重要的是對人情世故的體會上有過人一等的細膩真誠。拉希莉及其他非盎格魯薩克遜英語系小說家由於自身文化背景的特殊,對社會觀察及人與人之間衝突矛盾的描繪,都直接關係自身的信仰認同,題材的本身幅射面即已十分寬廣,不必再用結構奇巧或語言創作來增加「深度」。拉希莉最難能可貴之處是將抽象的殖民文化論戰,或看似陳舊的異鄉情緒落實,並賦予新意。要達到這樣的效果無非是考驗小說家說故事的本領。與其說拉希莉是復古,或是模擬大師,不妨說是她肯定了小說中的幾樣基本元素:佈局(plot)、觀點(point of view)、人物(character)及題旨(theme)以下我便以全書中我最喜歡的一篇〈賽恩太太的公寓〉為例,剖析作者如何善用並發揮這幾項小說要領。
一、觀點----這篇故事以小男孩艾略特的觀點作主軸,從他眼中我們看到了這位印度太太生活的點點滴滴。賽恩太太追隨在大學數學系任教的丈夫移民美國,為貼補家用在佈告欄上貼出廣告願意擔任課後褓母。艾略特這個典型美國現代社會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小男孩便這樣一腳踏進了這個生活習慣迥然不同的印度家庭裡。他看到了賽恩太太的不快樂和失落感,卻也同時看到了他的世界,他的社會對賽恩太太這樣的新移民的態度,但是巧妙的是,在艾略特的注視下,賽恩太太對美國生活(如單親家庭)及文化(如絕對自我及隱私)的觀點也同時浮現,交插成為雙向式的關照。
二、佈局----故事中必然要有事件,這個故事中有兩件事情緊緊抓住讀者的注意力,一主一副,卻又互成因果。主要事件是賽恩太太要考駕照,副線是賽恩太太在魚市場訂購的新鮮生魚如何取回。不諳駕駛的賽恩太太先是要求丈夫每天在教書空檔來回奔波,之後又自謀出路不成。駕照問題與取魚在故事終了匯成一線,令讀者不得不驚訝拉希莉在整個故事佈局上的細緻與自然。
三、人物----小說中最難處理不是主要角色而是其他陪襯性的次要人物。拉希莉除了成功塑造了賽恩太太這個令人同情的角色外,對於艾略特的母親,賽恩太太,甚至魚市老板都能要言不繁,幾個細節便讓這些背景人物躍然紙上。沒有了這些配角的畫龍點睛功能,整個故事的真實感勢必大打折扣。
四、題旨----失落與錯置,寂寞與懷鄉是這篇故事的表面主題。相較與許多移民文學掉入了感傷濫調,賽恩太太的故事卻有深一層的主題,關於成長。這又教讀者到了結尾不得不會心讚歎,為何選用艾略特做為敘述的觀點。艾略特最後成了鑰匙兒童,他即將面對的是美國強調獨立,卻也充滿疏離的成人世界。究竟賽恩太太是艾略特的褓母,還是艾略特在照顧賽恩太太?賽恩太太與艾略特的未來同樣充滿挑戰和未知。這二人的命運就這樣短暫的交會,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像是與自己的故鄉漸行漸遠。不沈溺於鄉愁,不重複刻板文化印象,在淡淡的哀傷中總隱藏了生命的契機是拉希莉這本集子的精髓。如果說她對傳統寫實小說還有某種鄉愁式的嚮往,她也以這部作品證明了好的小說就是好的小說,沒有人能夠背棄忽視。在她靈動的文筆帶領下,讀者也都有了回家的感覺……。
◆國際作家譚恩美強力推薦、郭強生專文導讀。
序
郭強生
(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即使你對政治或第三世界毫不關心,對文學理論後殖民文化分析一無所知,鍾芭‧拉希莉這本榮獲美國文學最高榮譽普立茲獎的短篇小說集仍是引領你進入文學欣賞門檻的最佳選擇,有些「重量級」的文學作品,非得一籮筐的術語才能把它的好處說個清楚。但對於《醫生的翻譯員》我寧願捨棄我學說式的讀法。譬如回溯到E. M. Forster的《印度之旅》,討論「印度」在西方文學中的隱喻功能(metaphor)。或者我也可從二○○○年美國兩項文學大獎皆由亞...
目錄
鄉愁的消逝------郭強生
●一件暫時的事
●一個真正的「都爾旺」
●受到福佑的家
●性感
●秘方
●第三暨最後一個大陸
●當皮札達先生來晚餐時
●賽恩太太的公寓
●醫生的翻譯員
鄉愁的消逝------郭強生
●一件暫時的事
●一個真正的「都爾旺」
●受到福佑的家
●性感
●秘方
●第三暨最後一個大陸
●當皮札達先生來晚餐時
●賽恩太太的公寓
●醫生的翻譯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