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實用的法國式教養全彩配圖版!
附巴黎托兒所最受小朋友歡迎的美味食譜!
美國AMAZON書店讀者★★★★☆口碑載道!
台灣媽媽在倫敦/小賀媽、本書版權負責人/禹希媽、米蘭昆德拉指定譯者+超級奶爸/尉遲秀一致推薦真的有效! (依姓名筆劃序排列)
慶祝皇冠60週年,買書即可參加集點贈獎和60萬元大抽獎!●活動詳情請參見本書後扉頁。
法國媽媽不囉嗦,
也能教出自信、自主、自律的好孩子!
●懷孕期該怎麼吃才能讓寶寶更健康?
●胎教要怎麼做才能對寶寶產生好的影響?
●面對懷孕期的身心變化,準媽媽該如何自我調適?
●寶寶該有自己的房間,還是應該跟媽媽一起睡?
●如何才能讓寶寶一覺到天亮?
●餵母乳比較好,還是配方奶比較好?
●嬰兒副食品該怎麼準備和製作?
●小孩挑食怎麼辦?
●孩子常常在公共場所大吵大鬧該如何解決?
●如何開發孩子的智力與潛能?
●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自制力與耐心?
●父母該如何建立權威,又能讓孩子在適度的自由中發展自我?
繼《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全球熱賣後,作者潘蜜拉針對所有新手父母的疑問和需求,將自己從法國媽媽身上學到的育兒觀念精華濃縮成100個重點,從懷孕期的準備,到孩子出生,一直到孩子長大後必須面對的種種教養課題,都提供了簡明扼要又實用的貼心建議,並附上巴黎托兒所最受小朋友歡迎的美味食譜,是所有父母都必須參考的最佳教養指南!
作者簡介:
潘蜜拉.杜克曼Pamela Druckerman
就像所有女人一樣,潘蜜拉擁有讓她忙得團團轉,卻也甜蜜快樂的多重身分。
她是個好妻子,有一位深愛她的丈夫;是個好媽媽,有一個女兒和一對雙胞胎兒子;同時,她也是個不忘愛自己的好女人。
身為暢銷作家的她,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曾任《華爾街日報》外交線記者,替《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美麗佳人》雜誌撰稿,並曾應邀上全美知名的電視節目《今日秀》與廣播節目《晨間新聞》受訪。
從結婚到懷孕生子,潘蜜拉人生的重要歷程都在巴黎度過,而真正把她和法國文化緊緊連結在一起的,則是法國式教養的智慧。法國父母和小孩之間令人羨慕的親密關係讓她明白:只要願意調整對於親子關係的觀念及對孩子的期待,做父母會更輕鬆,孩子也會更快樂。
譯者簡介:
賴盈滿
倫敦政經學院科學哲學碩士,譯有《娥摩拉》、《海拉細胞的不死傳奇》等書。
●「法國式教養」臉書粉絲團:www.facebook.com/frenchparenting
章節試閱
法國人認為嬰兒不是無助的小不點,就連新生兒在他們眼中也是迷你版的理性人類,不但可以聽懂大人的話,而且只要溫柔地教、慢慢教,就能學會各種事情。最近美國科學家證實了嬰兒不是一塊白板,不僅能判斷是非,還會做簡單的算術。誰曉得他們接下來還會發現寶寶有什麼超能力?無論如何,我們至少都該牢記一點:我們講話的時候,寶寶可能都聽得清清楚楚。
‧帶寶寶參觀自己的家
所有初次踏入新家的人都需要認識環境,知道自己的臥房位在何方,當然妳的寶寶也不例外。當妳從醫院帶他回家時,別忘了介紹環境,告訴他:到了,這就是你的家!接著在妳離開他的時候,練習向他道別,跟他說妳什麼時候回來。請幫助他認識這個世界,讓他明白祖母是爸爸的媽媽,外婆是媽媽的媽媽,還有外頭的陌生聲響是什麼聲音。法國人認為跟嬰兒說話不只是用爸爸媽媽的聲音安撫寶寶,還應該傳達一些重要的事。他們認為不安的寶寶只要聽到大人好好解釋,或許就會平靜下來。
‧幫寶寶建立作息時間
寶寶剛出生時,法國家長通常會順著他的需求,寶寶什麼時候餓,他們就什麼時候餵他吃東西。但過了幾個月後,他們就會認為寶寶應該做到以下三件事:
●寶寶每天的用餐時間應該盡量固定。
●多量少餐比少量多餐好。
●寶寶應該適應家裡的用餐步調。
只要記住這三點,妳就可以慢慢拉長寶寶用餐的間隔時間。當寶寶餓得難受時,就帶他去散步或用背帶揹著他,轉移他的注意力。起初或許只能拖個幾分鐘,但寶寶會開始習慣等待,接著妳就能隔三小時再餵他,然後是四小時,沒多久他就能養成習慣,幾乎都按照他會遵守一輩子的時間吃飯了,也就是早餐、午餐、晚餐外加下午茶。用餐時間通常是早上八點、中午、下午四點和晚上八點,但不必像軍隊一樣嚴格執行。
我想像有一個星球,那裡的人用餐時總是很愉快,大人吃什麼,小孩就吃什麼,胖小孩也很少。那個星球就叫法國。不過,這一切都不是天生自然的,因為法國家長從小就教導孩子如何好好吃飯,而且毫不懈怠,成果就是一家人每天都能悠閒地享受四餐。法國星球給我們的啟發是:只要相信孩子,所有孩子都能(慢慢)成為小小美食家。
‧大人吃什麼,小孩就吃什麼
在法國,晚餐吃什麼不是由小孩決定的,他們不能自己挑、自己揀,晚餐只有一種選擇,所有人都一樣。在家可以放心嘗試這種做法,但如果小孩不吃某樣菜或幾乎沒碰,妳不必反應過度,也不要給他別的東西吃。如果他剛脫離兒童餐的荼毒,妳可以循序漸進,先從全家都喜歡的餐點開始,再逐步更換菜色。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鎮定和信心,給新規矩一段時間去落實。記得,妳在訓練孩子吃得和妳一樣。除了新規矩之外,也要給孩子新的自由,例如讓他切法式鹹派或自己灑帕瑪森乳酪。到餐館吃飯時,只要狀況許可,盡量讓孩子自己點餐。
‧鍥而不捨
就算某一種食物不討小孩喜歡,也要繼續上桌。妳可以用花椰菜做湯、在上頭灑乳酪或快炒,這樣即使花椰菜不會成為小孩的最愛,但只要他每吃一次就越有機會養成習慣,最後變得稀鬆平常。一旦吃得習慣,就可以納入固定菜色。妳家的小朋友不可能什麼都愛,但至少每一種食物都要願意試試看。
法國人認為嬰兒不是無助的小不點,就連新生兒在他們眼中也是迷你版的理性人類,不但可以聽懂大人的話,而且只要溫柔地教、慢慢教,就能學會各種事情。最近美國科學家證實了嬰兒不是一塊白板,不僅能判斷是非,還會做簡單的算術。誰曉得他們接下來還會發現寶寶有什麼超能力?無論如何,我們至少都該牢記一點:我們講話的時候,寶寶可能都聽得清清楚楚。
‧帶寶寶參觀自己的家
所有初次踏入新家的人都需要認識環境,知道自己的臥房位在何方,當然妳的寶寶也不例外。當妳從醫院帶他回家時,別忘了介紹環境,告訴他:到了,這就是你的家!接...
作者序
我寫完上一本書,描述我在法國養育三個小孩的經歷之後,有點懷疑除了我媽之外還有誰會想看那本書。老實講,我連她會不會把書讀完都不曉得,因為她比較愛看小說。
沒想到出乎我意料之外,許多和我非親非故的人都看了。起初有不少憤怒批評的文章,說我算哪根蔥,就算美國真有一套普遍的教養方式,我又有什麼資格侮辱「美式」教養?法國一定也有很多難搞的小孩吧?我是不是只研究巴黎的有錢家庭?是不是在鼓吹社會主義?甚至鼓吹餵配方奶?
我是那種對別人的批評照單全收的人,因此覺得憂心忡忡。但我後來開始收到一般美國家長的電子郵件(我貼了不少封在我網站上),他們的社經條件和我相當,我讀了他們的信很快便振作起來了。他們覺得我並沒有說錯,美國人在教養小孩方面確實有問題。他們和我一樣深受其害,很想知道其他的做法。
有些家長跟我說,我的書證明了他們是對的。他們已經改用這一套,只是常常帶著罪惡感,只敢私下進行。有些家長說他們照著書中的方法管教自己的小孩,結果真的管用──聽到家長這麼說,最如釋重負的人就是我了。許多家長希望我提供更多、更具體的訣竅,或者將書裡描述我個人經歷及發現法式教養法的過程去掉,濃縮成一本教養手冊,供祖父母、伴侶和保母參考。
這本書就是應這份期望而生的。我回顧法國家長和專家教給我最睿智、最突出的教養原則,從中萃取出《法式教養一百招》。使用這些訣竅不必住在巴黎,甚至不用喜歡乳酪──不過我誠心建議你翻一翻書末附錄的食譜,法國全天候托嬰中心就提供這些餐點,不僅小孩愛吃,連大人也覺得美味。
我對這一百招的效力深信不疑,然而它們不是我的發明,也不是我個人的教養宣言,更非人人適用。法國人很清楚每個小孩都是獨特的,家長偶爾必須打破規則。讀了這些秘訣,你會發現許多竅門背後有著共同的基本原則,其中一個對身為美國人的我來說,更是非常激進:全家人繞著小孩轉對誰都沒有好處,連小孩都會蒙受其害。
我認為美國家長已經察覺到這一點了。不少數據顯示(二十年前不曉得從哪裡冒出來的),當密集式教養法蔚為風潮之後,婚姻滿意度便不斷下降。有小孩的人比沒小孩的人不快樂,而且每多一個小孩,痛苦指數就升高一點──比起照顧小孩,德州的職業婦女寧可做家事。我讀到一份關於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研究最令人沮喪,報告指出現代家長已經從一家之主變成「小孩的僕人」。若想到家長還會替小孩煮飯、往來接送,我覺得應該再加上「御廚」和「私人司機」兩項才對。
重點是,有人開始思考這樣的教養方式累壞了家長,但真的對孩子有益嗎?我們做許多事都是為了孩子好,例如觀看寶寶益智錄影帶和拚命幫孩子申請大學,現在看來卻值得商榷。對於第一批接受密集式教養長大的小孩,不少專家稱他們為草莓族,因為他們經不起考驗。這些專家還警告家長,傳統上對於成功的定義讓這群小孩很不開心。
法國的家長當然不可能從不犯錯,做法也不是人人皆同。本書介紹的秘訣只是法國人普遍的共識與智慧,是法國一般育兒書、雜誌和專家的建議,也是我在法國接觸到的大多數家長的做法,至少他們都認為應該這麼做。我有一個法國朋友說她打算送弟弟一本,好讓他「有點法國人的樣子」。
這些「法式」教養智慧有許多感覺都像老生常談。我有不少讀者來信指出,法式教養和蒙特梭利教育有頗多雷同之處,還有讀者提到一位名叫瑪各妲.蓋柏的匈牙利裔女士,説她的教育理念和法國人很像,更有讀者向我強調美國人從前也是那樣教育小孩的,是雷根經濟學和心理治療盛行之後才變了調,甚至說研究顯示窮人家的小孩童年缺乏和人對話──我只能說美國中產階級的過度補償心態太嚴重了。
不少法式教養理念都有一種特別的力量與優雅,大多數法國家長都認為寶寶是理性的,大人要給小孩充分的自由,也該給他們一點規矩;要用心傾聽孩子,但不是對他們言聽計從。法國人讓小孩放下「兒童餐」的本領令人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他們認為唯有靜定才能教好小孩。在法國各地,你隨時都能見到家長採用這套原則,這一點真的很棒,感覺一整個國家都是控制組。來法國看看吧!你一定會大開眼界。
法式教養對我們很有意義,因為它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見了美國人的教養方式。美國家長普遍認為應該趁早教小孩認知技能,例如閱讀等等,但法國家長卻著重於小孩的社交能力與同理心。美國家長希望給小孩更多的刺激,法國家長卻覺得無所事事一樣重要。美國家長不喜歡讓小孩經歷挫折,法國家長卻認為經不起挫折的小孩長大會很慘。美國家長在意教養成果,法國家長認為十八年一起生活的品質也不能輕忽。美國家長認為有了小孩就免不了長期睡眠不足、時常發怒、挑食和做事經常被打斷,法國家長卻認為這些事情是──請想像我用法國腔說──不可以的!
我是記者,不是育兒專家,因此真正說服我贊同法式教養的東西是數據。法國家長基於直覺、傳統和試誤法而形成的許多教養行為,都和美國最新科學研究的建議不謀而合。法國家長認為大人當然能教會寶寶睡過夜,小朋友都學得會耐心等候,過度讚揚會害了孩子,大人應該配合嬰兒的節奏,剛會走的小朋友不需要學字卡,食物要品嘗了才會喜歡等等,科學家的說法也是如此。為了讓秘訣簡潔扼要,我將相關研究列在參考書目中。
請將本書當成靈感來源,而非教條,並記得保持彈性。囿於篇幅,有一句法國諺語我沒能放進這本書:「活著就要變。」小孩每天都在變,當他們改變時,你的基本原則可以不變,但方法要變。我希望這本書能幫你做到這一點。書裡沒有大量的明確做法,而是希望成為一個錦囊,讓家長自己想出教養的良方。就像法國古諺說的:不要給他茴香蒸魚,而是教他釣魚!
最後,別擔心社會主義。美國人的教養方式一直在變,向來如此,但再怎麼變都會帶有道地的美國風格,永遠不會變成法式教養,更不會變成中式或冰島式的育兒法。我很高興能拋出一些想法,至少能讓我媽覺得我有在做事。
我寫完上一本書,描述我在法國養育三個小孩的經歷之後,有點懷疑除了我媽之外還有誰會想看那本書。老實講,我連她會不會把書讀完都不曉得,因為她比較愛看小說。
沒想到出乎我意料之外,許多和我非親非故的人都看了。起初有不少憤怒批評的文章,說我算哪根蔥,就算美國真有一套普遍的教養方式,我又有什麼資格侮辱「美式」教養?法國一定也有很多難搞的小孩吧?我是不是只研究巴黎的有錢家庭?是不是在鼓吹社會主義?甚至鼓吹餵配方奶?
我是那種對別人的批評照單全收的人,因此覺得憂心忡忡。但我後來開始收到一般美國家長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