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銀行成立於1870年,至今已超過130年。
德國最大銀行、歐洲資產排名第二大銀行。
富比世(Forbes 2000)全球企業排名34。
銀行內部已起了根本變化,無論是在企業轉型上或業務重點上。
「放款」再也不是核心業務了,投資部門允諾著更高的獲利機會。
不僅銀行結構起了巨大變化,就連員工所奉行的價值系統也完全不一樣了。
無怪乎德意志銀行越來越常涉入經濟醜聞案中。
若想了解德意志銀行,有一項觀察重點:亦即它從工業社會過渡到後工業社會的轉型過程。產生於這段期間的社會變化與經濟變化對各種產業與各項經濟領域所造成的衝擊,都沒有像對金融服務業這麼迅速與劇烈。
本書除了要介紹德意志銀行此一金融巨擘之發展歷史,還將深入剖析其最新狀況,作者要探究的基本問題是:
*德意志銀行這家曾經讓眾人感到高深莫測的金融堡壘,如今處境如何?
*如此一家超大型金融機構何以會面臨如今窘境?
*展望未來它該如何突破困境?契機何在?
作者簡介:
弗里黑姆.施瓦茨(Friedhelm Schwarz),經濟領域專業作家,專攻主題:「權力集中」--經濟上或政治上的權力集中。出版過《雀巢王國》、《被買通的國會》等書。
譯者簡介:
許可達,台大經濟系學士,德國特利爾大學經濟學碩士、博士,現任朝陽科技大學保險金融管理系專任助理教授。闕旭玲,政大哲學系畢業,留學德國六年,主修德文,目前專事德文翻譯。譯有《多瑙河母親》。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德意志銀行版圖橫跨全世界,是數一數二的歐洲銀行,亞洲也有不少據點。要了解歐洲金融發展,歐洲金融與全球經濟的關係,以及超大型金融機構的未來發展,絕不可錯過此書!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德意志銀行版圖橫跨全世界,是數一數二的歐洲銀行,亞洲也有不少據點。要了解歐洲金融發展,歐洲金融與全球經濟的關係,以及超大型金融機構的未來發展,絕不可錯過此書!
章節試閱
【大標】引言
德意志銀行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它自己。因為它越來越無法向員工、客戶以及廣大的社會群眾交代清楚:它到底是什麼?它存在的目的為何?德意志銀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龐大組織,絕非一個單純或一體成形的企業。它是由各種不同元素組合而成的,其中不乏性質互異者;這些元素可能互為助力,也可能彼此牽制。
原則上,存在於其中的這些元素都是各自獨立發展、互不干擾的:它們都有自己的運作法則,奉行著不同的價值體系——既然如此,當然不可能協調一致。所以,德意志銀行從來不敢自稱是「已建構完成的獨立整體」,更不敢以此姿態出現在大眾面前。
就像那些興建了數百年卻一直未見完工的大教堂,德意志銀行也永遠都在施工中。若想探究德意志銀行的現況,絕非單憑觀察歷史就能解釋得清楚,更不是聚焦當前就能準確掌握。在德意志銀行身上,我們唯一能見到的不變現象就是「變化」。
為了掌握其複雜性——這也正是本書所要探討的重點——我們必須時時謹記,所謂的德意志銀行其實是一個內含超過兩千一百多家子公司及關係企業的龐大組織。其投資範圍之廣,從持股百分之百的子公司到持股比例甚低的上市公司,甚至非上市公司,不一而足。
而且旗下許多子銀行還同時是它的控股公司。這些子銀行之間若不是彼此交叉持股,就是和其他企業交叉持股,或者存在著各種型態、錯綜複雜的交叉持股方式。
在這個龐大的金融帝國裡,似乎沒有一天不上演著買進或賣出(全部或部分)企業的戲碼,或又有新企業成立了,又有企業被合併了,又有企業要進行法律形式變更或名稱變更了。所以,縱使我們只追溯一年內發生的所有變動與發展,單是列出這當中所牽涉到的所有企業名稱就足以把本書版面塞滿。德意志銀行的一切總是在持續變動,所以,即便是銀行內部也沒有人能完全掌握一切動向與細節。
縱使如此,本書仍試圖帶領讀者一窺德意志銀行的究竟。全書共分十一章,每章皆以一特定觀點切入德意志銀行。我們試圖要釐清的,是存在於此複雜體系中的脈絡與連貫性,希望最後能帶給讀者清晰可辨的德意志銀行整體印象。
有關德意志銀行從一八七○年創立至今的整段歷史,本書只做簡短介紹。一方面是因為這類書籍已相當豐富,也交代得非常完整了。另一方面則是,就我個人的觀點來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許多創見與革新,如今都到了必須再次修正或早已被其他新事物取代的時候了。
二○○一年秋季,本書初稿完成之際,德意志銀行剛好又上演了一波全新的,部分甚至極為重大的變動:無論是在組織、人事安排或投資結構上,變動頻率之高經常是幾星期就調整一次。許多與過去之間的聯繫、曾經存在過的傳統,都在這些變動中蕩然無存。就連德意志銀行目前使用的標誌與字體也是一九七○年代初期才由安東.史坦寇夫斯基(Anton Stankowski)設計出來的【1】(譯注:德意志銀行成立至今一共換過四個標誌。),所以幾乎不具有任何歷史意義。
直到一九九○年代為止,社會上普遍認為,德意志銀行會擁有如此強大的勢力主要是因為擁有龐大資產,尤其是它在製造業方面的投資。可惜今非昔比,德意志銀行一度滿滿的荷包,如今已漸漸空虛;它早就退出了許多製造業領域,或正打算從某些領域中退出。
只要經濟不景氣,製造業的投資價值就得重新評估;不景氣會讓許多製造業喪失了重要性,並且再也無法成為銀行擴張勢力的利器。許多八○年代中期紅極一時的產業,如今不也都失去了重要性嗎?許多當年赫赫有名的企業如富立克集團(Flick Gruppe)【2】,不也早就遭人淡忘了嗎?
德意志銀行的組織與領導方式是本書關注的重點。因為它在這兩方面跟其他的服務業或製造業公司有極大的不同。正如跨國食品公司雀巢的老闆經常提到的,雖然有一組人跟他並列領導核心,但領導核心乃是由一組人共同形成的這件事,對他而言根本就不可思議。但共同領導的風格卻是德意志銀行一百三十年來的基本運作模式。共同領導的效能一向受人質疑,約瑟夫.阿克曼(Josef Ackermann)最後放棄小組領導的方式想必有其不得不然的道理。
本書對德意志銀行的組織有諸多探討,但無論我們能從中發掘出多少種不同的意義,有一點是不容我們忽視的:這個組織終究只是個由「人」操縱的「工具」。不過,對社會大眾而言,德意志銀行的「人」、尤其是它的董事們,卻是大家毫不熟悉的。至於那幾位被推上檯面的代表人物,大家對他們的印象也大多來自八卦消息,而且他們自己也都很懂得如何因應大眾的期待,或多或少據此扮演自己的社會角色。
直到今天,德意志銀行還是不樂見其核心人物曝光。的確,它的人事異動頻率之高、速度之快,光這一點就足以讓它不樂於見到核心人物曝光。
若想了解德意志銀行,有一件事乃觀察重點:德意志銀行從工業社會過渡到後工業社會(die nachindustrielle Gesellschaft)的整段轉型過程。產生於此階段的社會變化與經濟變化對各行各業與各經濟領域所造成的衝擊,都沒有像對金融服務業所造成的衝擊那麼大與迅速。從一九九○年開始,幾乎所有關於德意志銀行的話題都繞著「大型化」與「國際化」打轉。影響所及,德意志銀行的股價也隨著消息面不斷上下震盪——而這種情況鮮少發生在其他大型企業身上。
無論是在排行榜中迅速竄升為冠軍或是不久後又跌落到敬陪末座,所有排名對德意志銀行其實都沒有意義。沒有任何一家大型企業曾像德意志銀行這樣激烈且公開地討論過自己的總部該設在哪裡?法蘭克福?倫敦?一定有人對此覺得不可思議。國際知名的食品集團雀巢就一直把總部設在日內瓦湖畔的小鎮韋維(Vevey am Genfer See),這個地方小到連個小型機場都沒有,卻從未引起任何爭議。
德意志銀行已起了根本變化,無論是在轉型問題上或業務重點上。「企業貸款」再也不是它的核心業務了,投資部門允諾著更高的獲利機會。不僅銀行結構起了巨大變化,就連員工所奉行的價值觀也和從前大不相同。無怪乎德意志銀行越來越常涉入經濟醜聞案。但是,正如一顆小小的齒輪足以牽動巨大的時鐘,牽引著所有的指針一步步邁向新時代,德意志銀行目前的變動,也將無庸置疑地為它開啟光輝燦爛的新紀元。
【大標】引言德意志銀行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它自己。因為它越來越無法向員工、客戶以及廣大的社會群眾交代清楚:它到底是什麼?它存在的目的為何?德意志銀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龐大組織,絕非一個單純或一體成形的企業。它是由各種不同元素組合而成的,其中不乏性質互異者;這些元素可能互為助力,也可能彼此牽制。原則上,存在於其中的這些元素都是各自獨立發展、互不干擾的:它們都有自己的運作法則,奉行著不同的價值體系——既然如此,當然不可能協調一致。所以,德意志銀行從來不敢自稱是「已建構完成的獨立整體」,更不敢以此姿態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