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吵醒中國;因為一旦她醒了,她將撼動世界!」──拿破崙二十一世紀初,沉睡已久的中國,以廉價的勞工、龐大的市場崛起於世,震撼了全球經濟。每個人都開始注意這個泱泱大國的動向,因為她的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將改變全世界大多數人的生活。作者詹姆士‧肯吉──擔任英國金融時報駐北京的中國部主編多年,冷眼觀察這個國家的就業潮、原物料、能源、廣大市場以及她在勞工、產品、投資熱錢等方面的輸出,如何逐步鯨吞蠶食世界貿易與政治的版圖。然而,貪汙腐敗的中國官員、耗竭在即的自然資源、日漸沉重的環境汙染,還有:法治不彰、政治專制、新聞自由受到箝制等負面影響,都使得中國這條急欲摶扶搖直上青天的巨龍難以振翅一飛。透過作者的筆端,我們可以清楚的了解中國為何似弱實強,而欲振又乏力的祕密,進而對「前進中國」──這門二十一世紀的新顯學有更深入、更有智慧的見地。
作者簡介:
詹姆士‧肯吉
從事記者二十年,前英國金融時報駐北京中國部主編。中文十分流利,拜訪過中國所有省分。曾獲多項新聞報導獎。他曾在世界經濟論壇、美國國家美中關係委員會發表演說,並出現在 C N N、 B B C及國家公共廣播電臺等媒體。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蕭萬長、劉憶如、謝金河、楊照、黃智聰強力推薦
媒體推薦:
商業週刊第1009期作者專訪/書摘推薦
名人推薦:蕭萬長、劉憶如、謝金河、楊照、黃智聰強力推薦媒體推薦:商業週刊第1009期作者專訪/書摘推薦
章節試閱
中國撼動世界:雄心勃勃之國的崛起我抵達的時候,只見到如傷痕般的土坑。這個赭土坑足足有二十五座足球場大。十多台挖土機徐緩地挖掘地面,看似悵然若失,在尋找失物。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以來,這裡曾是德國最大製鋼廠的所在地,如今僅剩幾落扭曲變形的金屬屑堆。我走向路邊一位著連身工作服的男子,他正把一塊諾大的導管組件搬上卡車車斗。在他放置妥當後,我向他打了個招呼。他說他已經搬運裝卸過十四塊類似的導管組件,現在僅剩三塊,足夠讓他再忙一個禮拜,然後也就告一段落了。我問他導管的目的地為何,他挺直了背,彷彿要以平順的拋物線投擲東西到遠方,然後說:「中國」。
其他的設備已先行運走,有裝置於六十公尺高廠房內的氧氣轉爐、能處理一公里長重鋼板的熱輥軋廠、燒結廠、鼓風爐,以及其它各式部品。這些設備都以條板箱裝箱,並裝載於貨櫃中,再由貨船運載至長江河口附近卸貨。這些設備在大江的平坦沖積河床上進行重組,裝設到最後一根螺絲,與在德國時的狀態完全相同。總計共運載了二十五萬噸的設備,以及四十噸說明重組程序細節的文件註1。身穿連身工作服的工人有感於這一切如此迂迴曲折,搖了搖頭。
「我只希望東西到了那邊也能運作正常,」他這麼說。在多特蒙德市的蒂森克魯伯鋼鐵廠昔日曾聘雇約一萬名的員工。在霍爾德區與威斯法蘭威區,工廠聚集在全市各地皆可見的煙囪周邊,而兩地的社區世代以來皆仰賴該鋼鐵廠為生。當地人從事製鐵已長達近二百年,日耳曼民族於一八七O年、一九一四年、一九三九年擊戰鼓爭討四方時,正是由魯爾區的這個角落,先後向普魯士王國以及德意志帝國供應野砲、戰車、彈藥、戰艦裝甲。尊崇務實的態度展現在各方面。一座於十九世紀建造的矮短鼓風爐,如同紀念碑般座落在舊廠區的一個入口旁,爐上的說明告示表示其來源地為英國。不遠處有個紀念當地工程師的牌匾。然而在二OO四年六月,陽光普照且和煦的這個午後看起來,霍爾德區顯然已不再是魯爾區的脈動中心。這兒看起來很愜意平靜。陽光底下,有些許人坐在艾爾佛萊崔本街上一間冰淇淋店外,以長匙舀取聖代。在路前方的茲曼特克斯堤平價商店門外,許多婦人則在鐵絲籃裡挑選每件售價九十九分歐元的短袖圓領汗衫。當地有三家室內日光浴店,以及一家刺青店。刺青店宣傳能在來客身上刺上中國字「愛」、「富」、「康」三字。不過這些室內日光浴店和刺青店都已不再營業。我嘗試想瞭解鋼鐵廠的外移對當地生活的影響,但我不諳德語,因而窒礙難行。我打電話給當地官員,但是他們都不願為此表示意見。街上的民眾則在我上前發問時,似乎覺得沒必要回答我。於是我轉往當地的路德教會,並依據傳單上的資料,打電話給五位主持牧師邀請他們與我喝杯咖啡面談。馬汀潘斯牧師不克前來,克萊斯渥特曼牧師不在城內,柏恩維斯巴哈拉梅牧師未接電話,至於安琪拉迪克牧師,則抱歉地表示若非假日,她會很樂意幫我這個忙。語氣溫和的史凡佛洛利牧師,則不假思索地表示願意在電話中和我聊個幾分鐘。據他表示,鋼鐵廠的凋零,為競爭力喪失後,漸進且無法避免的結果。
一九九O年代初期,具備優良效能的南韓鋼鐵廠,以低價席捲全球之時,霍爾德區的鋼鐵工人卻還在對一週工作三十五小時的決定議論紛紛。東西德的統一後來導致政府不得不加徵稅收,也拖累了全國的整體經濟活動。在九O年代中期前,霍爾德廠區的最終走向儼然成為眾說紛紜的議題。首先,管理階層以典型的方式反應,即商討與競爭者合併以產生營運合力、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然而在二OOO年前,國際鋼鐵價格萎靡不振之際,拯救鋼鐵廠的聲浪便逐漸退去。大家似乎已束手無策了。佛洛利牧師表示,數以千計的鋼鐵工人失業、社區雖不致於貧困但陷入停滯的狀態,路德教會的會眾因而外移。縱使竭盡心力,宗教仍無法吸引年輕人,其努力能在教會通訊報上招攬參加各種社區活動的用心上可見一斑。
「我們已經喪失自我認知,」
「那是身為人最重要的東西,一旦失去,要花上至少十年的時間才找得回來,」佛洛利如此表示。據蒂森克魯伯鋼鐵公司表示,不論有無接手的買家,也仍會關閉霍爾德廠區。但有些人對這個說法不以為然。中國買主在這個採購案上的動作迅雷不及掩耳,工廠才停擺一個月,就很快簽字買定,霍爾德的某些居民因此懷疑是幕後交易所致。無論事實為何,中國公司收購案敲定之後發生的事件,更加震驚了當地居民。有如從天而降般,來了將近一千位中國工人。他們下榻在廠區一棟閒置建築的臨時宿舍內,整個夏天一週工作七天,每天工作十二個小時。直到後來在一些德國工人與主管的埋怨下,他們才出於對當地法令的尊重,同意休息一天。他們的勤快精神已足夠讓魯爾區的堅毅工人們駐足省思一番。但不只如此。當地居民開始察覺到中國的拆卸大隊在四十、五十、六十公尺高的空中,未採用安全繩索,在開放的走道上行走、飛快地上樓梯、吊掛在鷹架支柱上。這種奇觀演變成當地媒體焦點。有些人戲稱這個情形為「中國外帶物的究極表現」,而在德國一家廣播公司德國之聲的記者到訪當天,有一位中國工人以細繩懸掛在九十八公尺高的霍爾德斐克煙囪頂端上。
「中國雜技團到本地表演了嗎?」他在新聞稿中這麼問。中國工人在二OO二年前,即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便完成了拆卸作業;比和蒂森克魯伯鋼鐵公司所協議的時程還早了一年,也比當初德國公司預計該工程所需的時間足足少了二年。在工人即將啟程返國前,一位駐柏林中國大使館的外交官員到當地對工人發表演說。他說到,「大家以為在德國的中國人只會洗碗盤和經營餐館,」
「我國公司若想來這兒作生意,有時候都還得用求的才有得談。但今日藉由你們的成就,為我們中國人爭回了一些面子。」幾週後,工人們便全數離去,行前邀請了當地德國官員與工廠主管參加惜別宴,席中菜餚以四種家鄉菜所組成,反映了拆卸大隊四位隨隊主廚的不同背景。中國工人使用了一年的宿舍與廚房顯得一塵不染且有條不紊,只留下了一雙黑色工作靴。後來得知這雙鞋是中國製的「鳳凰」牌靴子註2。一位曾任職於鋼鐵廠的工人表示這件事很耐人尋味,因為中國公司剛接手的這座工廠也稱作「鳳凰」,以紀念在一九四四年空襲後,多特蒙德市從殘骸灰燼中重生的精神。不過沒人知道究竟是有人粗心遺忘這雙靴子,或其實是個巧意的安排。
中國撼動世界:雄心勃勃之國的崛起我抵達的時候,只見到如傷痕般的土坑。這個赭土坑足足有二十五座足球場大。十多台挖土機徐緩地挖掘地面,看似悵然若失,在尋找失物。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以來,這裡曾是德國最大製鋼廠的所在地,如今僅剩幾落扭曲變形的金屬屑堆。我走向路邊一位著連身工作服的男子,他正把一塊諾大的導管組件搬上卡車車斗。在他放置妥當後,我向他打了個招呼。他說他已經搬運裝卸過十四塊類似的導管組件,現在僅剩三塊,足夠讓他再忙一個禮拜,然後也就告一段落了。我問他導管的目的地為何,他挺直了背,彷彿要以平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