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利軌道小開學python枡野俊明比爾蓋茲黃仁勳楊双子吉本芭娜娜獨裁者聯盟AI工作術臺灣民族主義東京都同情塔手機成癮張忠謀最透明的故事讀冊選讀讀書共和國75折起
暫不供貨

永遠在他方:施叔青的「台灣三部曲」(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林芳玫

出版社:開學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12-15

ISBN/ISSN:9789869551922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書況:良好

備註:無畫線註記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暫不供貨
文字字級

台灣文學的作家,特別是長篇小說作者,對書寫過去的歷史有著難以放下的關懷之情,好像不透過歷史的框架,無法給小說人物定位並解釋其行為動機。小說無法離開呈現人物及所處環境(土地),但是台灣特殊的歷史處境,使得歷史架構中的空間與時間不一定能對應吻合,歷史很諷刺地總不在作家的掌握中,而是在文本與讀者感知的他方。

若以台灣這塊土地為出發點,同一個空間發生了一次次外來政權的統治與撤退,每個政權看待歷史的方式也有不同,因此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我們也目睹了不同政治時代所形成的差異性的歷史敘述。不論是外省人寫的反共小說,還是本省人想要尋回被壓抑的日治時期歷史,過去都與現在斷裂,因此歷史好像總是在「他方」,而我們所處的現在,與過去有巨大的裂變與距離。

台灣的歷史小說,特別是此書所要討論的「台灣三部曲」,往往具有國族寓言的特色;施叔青三部曲的特殊之處,是關於國族主義的「除去」與「前去」,把當代台灣的國族爭議投射於過去的歷史國族身分並非一個整體性的大傘,把性別、階級、慾望、種族等較「小」單位包含在內。相反地,性別、階級、慾望等各種日常生活身分的重層堆積,才能形成國族認同。「寓言」(allegory),總是牽涉到「不在場」,那麼「台灣三部曲」作為國族寓言,就是以性別、階級及情慾建立重層身分認同,隱約召喚出不在場的台灣認同。「認同」是台灣文學的終極關懷,經歷複雜歷史時空環境存活的人們與其後代子孫,該用何種心情面對那些與自己以往立場不同的人呢?所以作家企圖通過書寫來召喚過去,彌合過去與現在的斷裂,甚而進一步望向未來的種種可能性。


本書以國族寓言貫串「台灣三部曲」,而每一部又以特定觀點來闡述該書特色,以文化學術的出發點,深度探討《行過洛津》、《風前塵埃》和《三世人》三書。

例:第二章《行過洛津》以人文地理學來闡述流動的空間。該書以清朝鹿港為背景,由鹿港的興盛與港口淤積導致沒落鋪陳空間化的歷史。本章核心概念是「之間性」(in-betweenness),打破二元對立,強調流動與曖昧。以該書深入描寫的商港為例,作者細膩鋪陳「海岸」景觀,而海岸既非陸地也非海洋,而是介於此二者「之間」。泥沙淤積造成海岸線的不斷移動,也隱喻中國∕台灣、異鄉∕本土、男性∕女性等二元對比因素的相對性與互相影響。忽男忽女的許情,其性別位置與情慾流動配合上述流動與不斷改變的地理空間,暗喻台灣的變化與台灣認同的不確定性。身分編輯既是身體空間的運用——例如服裝的選擇、學習西餐禮儀、在公共空間抗議殖民政府、在私人風月場所賞玩女性衣著與音樂表演;身分編輯也在歷史時間與個人時間的交錯中展開:不同歷史階段或個人生涯階段會出現不同的身分元素之排列組合方式。

綜而言之,筆者從空間、時間、身分編輯三個面向來討論「台灣三部曲」,並從國族寓言的角度討論台灣國族想像的開放、流動、永遠在他方的「不在場」特質。

作者簡介:

林芳玫

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

取得美國賓州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政大新聞系副教授與教授。

教學與研究領域為:臺灣文學與歷史書寫、性別研究、文化認同與民族主義、通俗文學。

第一本出版書籍為《解讀瓊瑤愛情王國》,曾獲聯合報年度最佳書籍之一。

曾出版《女性與媒體再現》。散文集《跨界之旅》曾獲新聞局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推薦語

「林芳玫教授的這本大作,不僅思理精闢尖銳,充滿嶄新的概念與犀利的批評,也充滿了她對台灣和台灣文學的研究倫理的關切與感性的投入。 在分析《台灣三部曲》的同時,林芳玫教授提供了一個關於台灣的新的認識論,一個深度了解台灣的多元重層認同的方式,一張用情感和慾望想像台灣的地圖。 林芳玫教授直言不諱、一針見血的某些論點使她可被視為台灣學術界的「壞女孩」而不愧,但她對台灣以及台灣文學的感情卻又是那麼真切誠心,兩者交會的效應讀來讓人一邊拍案叫絕,一邊大為感動!」

— UCLA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史書...
顯示全部內容
章節試閱
施叔青的歷史書寫,乃是以當代關懷介入歷史,並選擇性地再現歷史,而非透過人物與情節來描述單一國族(台灣)的線性發展。施叔青身為知識份子的書寫位置與書寫策略,有別於戒嚴時期的李喬與鍾肇政。李喬與鍾肇政在大中國民族主義的文化霸權下書寫台灣歷史大河小說,必須以建構清晰的台灣主體意識與認同來與之抗衡,以小說來建構台灣國族寓言,也樹立了台灣大河小說的典律。施叔青的三部曲顯示不一樣的視野與企圖,她不是持續強化台灣國族寓言,而是在三本書中用兩本書的篇幅寫日治時期與日本帝國式國族主義,唯有瞭解日本國族主義並將之除...
顯示全部內容
作者序
前言:「除去」與「前去」國族認同

台灣文學的作家,特別是長篇小說作者,對書寫過去的歷史有著難以放下的關懷之情,好像不透過歷史的框架,無法給小說人物定位並解釋其行為動機。小說無法離開呈現人物及所處環境(土地),但是台灣特殊的歷史處境,使得歷史架構中的空間與時間不一定能對應吻合,歷史很諷刺地總不在作家的掌握中,而是在文本與讀者感知的他方。

什麼是「空間與時間不一定吻合」?這牽涉到不同族群與政治立場所帶來的不同史觀。根據中華民國史觀,從1911年到1949年,中華民國的土地在中國大陸,1949年之後,其有效領土範...
顯示全部內容
目錄
前言
推薦/發行序
第一章 導論 永遠在他方:歷史、土地與人民
第二章 地表的圖紋與身體的圖紋:《行過洛津》的身分地理學
第三章 《風前塵埃》:歷史書寫後設小說的共時與共在
第四章 《三世人》人物的認同形構與身分編輯:重層分杈的國族寓言
第五章 沈默之聲:從華語語系研究觀點看「台灣三部曲」的發言主體
第六章 結論 面對歷史幽靈

內容簡介
各界推薦
章節試閱
作者序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