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推薦】
李遠哲院長(中研院)、陳建仁院士(中研院)、蘇蘅教授(政治大學新聞系)、張苙雲教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林克明教授(國家衛生研究院、許木柱教授(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長)、宋維村教授(雲林天主教若瑟醫院院長)、陳喬琪教授(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張明永教授(高雄醫學大學)、張素凰教授(台灣大學心理系)、甯瑋瑜(記者)、蔡信德(記者)、江依錦女士、靳秀麗主播(大愛電視台)、倪銘均主播(大愛電視台)
【內容簡介】
預防重於治療,只要有心,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守門員,
防止任何一個人成為高危險群。
國內外首屈一指的自殺研究專家將有用知識帶給關心自殺問題、站在自殺防治第一線的工作同仁、自己或家人親友可能帶有自殺危險因子的國人同胞、以及希望多了解精神疾病和自殺行為的一般讀者,扮演一個稱職的「自殺防治守門員」。
本書的後半部以深入淺出、生動流暢的文筆,配合真實的案例,剖析自殺的原因,包含精神疾病、失落的生活事件、生物和社會環境因素等,並且比較世界各國和台灣的自殺防治策略,對當前我國自殺防治的執行提出針砭與建議。對於關心憂鬱症、酒癮、自殺問題的廣大讀者,這是一本圖文並?、值得人手一冊的好書。
自殺真的可以預防──
⊕受到媒體影響的自殺未遂者與憂鬱症他們怎麼說!
⊕精神疾病與異常行為會感染、散佈
⊕媒體間接殺人!?
⊕悲劇、不幸和災難:新聞該如何處理
⊕遭遇失敗、挫折就一定會自殺嗎?
⊕自殺未遂(企圖)的人並非真的想死?
⊕自殺未遂與自殺死亡的危險因子相同?
⊕防止最可能自殺的人去自殺
⊕全民防治策略:減少自殺方法的可得性與致命性
⊕先進國家防治自殺策略:芬蘭、挪威、英國、美國和澳洲
中央研究院電子報 2008.10.16第187期介紹
more..
作者簡介:
鄭泰安
國內外盛名的自殺研究專家,曾擔任兩屆國際精神流行病學會會長。英國倫敦大學精神醫學研究所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倫敦大學訪問教授,為資深的心理醫師。
台灣的國家自殺防治中心所執行的自殺防治策略,即為鄭泰安博士所擬定。鄭教授與其研究團隊在倪敏然自殺身亡後,以自殺身亡者、自殺企圖(未遂)者、以及憂鬱症病人為對象完成三個研究,探討媒體大幅報導倪敏然自殺事件,所造成的不良影響,證實國人自殺行為 (包含自殺死亡與自殺未遂) 因而明顯增加。三個研究皆發表於國際知名的科學期刊,研究自殺的國際學者咸認為,此三篇論文研究方法設計精密,將年代、季節、氣溫、溼度、失業率等因素都考量在內。論文結果非常具有說服力,提出具體科學證據,填補了目前關於媒體與自殺的學術研究空白處。本書的前半部即以這三篇論文為基礎改寫、輯編而成。
本書的後半部以深入淺出、生動流暢的文筆,配合真實的案例,剖析自殺的原因,包含精神疾病、失落的生活事件、生物和社會環境因素等,並且比較世界各國和台灣的自殺防治策略,對當前我國自殺防治的執行提出針砭與建議。對於關心憂鬱症、酒癮、自殺問題的廣大讀者,這是一本圖文並?、值得人手一冊的好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聯合推薦〕
李遠哲院士(中研院)、陳建仁院士(中研院)、蘇蘅教授(政治大學新聞系)、張苙雲教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林克明教授(國家衛生研究院)、許木柱教授(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長)、宋維村教授(雲林天主教若瑟醫院院長)、陳喬琪教授(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張明永教授(高雄醫學大學)、張素凰教授(台灣大學心理系)、靳秀麗主播(大愛電視台)、倪銘均主播(大愛電視台)
鄭泰安教授不僅是一位深具仁心仁術的精神科醫師,也是一位對於自殺成因及防治有深入研究而享譽國際的學者。他以悲天憫人、痌瘝在抱的胸懷,努力完成這本精彩好書。讓我們彼此關懷的同胞愛,能夠永不止息!
陳建仁(中央研究院院士)
看完本書後,讚嘆的是作者能夠敏銳的注意到社會事件對他人的影響,並透過縝密的邏輯思維與分析,抽絲撥繭,將複雜多元的因素予以釐清。
許木柱(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這本書的出版,來得正是時候。
蘇蘅(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內容都有實際研究資料支持,文字平易近人,對我國自殺防治策略愛深責切,深具讀書人評論世事的本色。
宋維村(雲林天主教若瑟醫院院長)
全書同時引用許多重要的精神醫學新知,內容深入淺出,是一本很值得各年齡層與各領域的人研讀的書。
陳喬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
希望此書能對台灣的民眾及新聞媒體朋友,有一番新的省思,對生命更會尊重。
張明永(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精神科科系主任)
我不只在播報新聞當中多次引用鄭博士的數據,只要和媒體有關的演講,更一定會引用鄭博士的研究。讓大家更支持清流媒體,媒體也可以讓人遠離自殺,媒體也可救人。
倪銘均(大愛電視台主播)
本書論點不但讓心理衛生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學生讀來體驗深刻,由於文筆生動、內容深入淺出,也適合一般人士閱讀。
張素凰(台大心理學系暨心理學研究所副教授)
誠如證嚴法師提醒從事人文工作者,除了「報」更要「導」,報真還要導正導善,讓媒體之大用,致力於人文的清流救世!鄭博士的研究成果,也才能發揮正面積極的功效!
靳秀麗(慈濟大愛台主持人)
媒體推薦:
自由廣場 2008-11-2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nov/2/today-o2.htm
主播懺悔
◎ 靳秀麗
二○○七年人力銀行針對台灣媒體調查,有八成四的記者想轉行。因為媒體生態變質,記者工作越來越沒尊嚴,其中又以電子媒體的文字記者最不快樂。
我個人在兩年多前,也因為工作越來越不快樂,終於下定決心離開商業電視台,回歸大愛電視台。這當中也是經過一番掙扎,畢竟花花世界多彩多姿,充滿誘惑。但是兩起新聞事件重重撞擊我!
其一是台北捷運車上,一名男大學生對女生毛手毛腳,記者向捷運公司取得畫面後,各家新聞頻道立即猛播狂播,強力放送。還有主播唯恐觀眾錯過畫面,在一小時的新聞裡,再重播了一次,並且以「大學生伸出鹹豬手」等不堪的言語形容這起事件。第二天這名男大學生被發現在宿舍上吊自殺。
另外一起新聞,則是中部一所國中老師和班上女同學談戀愛,媒體也是用極其聳動的標題如「夫子與未成年女學生不倫戀」來強化這則新聞的非比尋常。其實這事早已爆發,老師與學生家長已在警局和解,只待時間療傷止痛。豈知這起舊聞被媒體知道後,再冷飯熱炒成重大新聞,無疑是在傷口撒鹽,這名老師受不了自責也自殺了!
這兩起事件,賠上兩條人命;我雖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同樣的,今年七月在考試院長提名審查過程中,企業家白文正先生也在媒體的追逐中發出最後的悲鳴,可謂是另一樁媒體殺人事件。媒體殺人或許殺死的不是人命,可能是一個人的慧命、清譽或善念,真的不可不戒慎小心哪!
因此在拜讀鄭泰安博士新著《媒體與自殺》研究報告指出,媒體密集報導二○○五年倪敏然事件,造成自殺身亡和企圖自殺的人數明顯增加,也造成憂鬱症病人企圖自殺的人數明顯增加,我深受震撼之程度甚鉅。
回想當時,這起新聞被高度聚焦,前後將近三個星期,每天都盤據新聞頻道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時段,記者除了巨細靡遺報導,並且被迫要不斷發掘或創造新的新聞點,以滿足龐大的篇幅需求。我個人在主播台上,一邊看著友台的相關報導,轉而要求台內採訪同仁的報導還要再加料,以求更勝一籌。回想當時的所作所為,原來自己也是共犯集團之一份子,如今深自懺悔,懺悔是提醒自己不二過。
誠如我的師父證嚴法師提醒從事人文工作者,除了「報」更要「導」,報真還要導正導善,讓媒體之大用,致力於人文的清流救世!鄭先生的研究成果,也才能發揮正面積極的功效!
(作者為慈濟大愛台主持人,前東森主播)
名人推薦:〔聯合推薦〕
李遠哲院士(中研院)、陳建仁院士(中研院)、蘇蘅教授(政治大學新聞系)、張苙雲教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林克明教授(國家衛生研究院)、許木柱教授(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長)、宋維村教授(雲林天主教若瑟醫院院長)、陳喬琪教授(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張明永教授(高雄醫學大學)、張素凰教授(台灣大學心理系)、靳秀麗主播(大愛電視台)、倪銘均主播(大愛電視台)
鄭泰安教授不僅是一位深具仁心仁術的精神科醫師,也是一位對於自殺成因及防治有深入研究而享譽國際的學者。他以...
章節試閱
著名的案例(以下節錄自本書第一章)
日本名歌手岡田有希子
岡田有希子 (Yukiko Okada)是八O年代日本當紅的青少年偶像歌手,很受年輕人歡迎,她在一九八六年四月八日自殺身亡。她先割腕,兩小時之後由公司七層樓高往下跳,得年二十。這個事件在當時震驚了全日本,無論報章或電視的傳媒,皆大篇幅廣泛報導這則新聞,而且不乏煽情的照片和仔細詳述自殺過程的文字。這個事件發生之後,選擇以跳樓自殺的年輕人,尤其是女性,有大量增加的情形。其中一名跳樓身亡的女孩,在跳樓之前更強調說她想變得像岡田有希子一樣;而另一名男孩則選擇和這位搖滾巨星同一棟大樓跳樓自殺。日本研究自殺的學者高橋祥友 (Yoshitomo Takahashi)指出,日本在一九八六年的自殺人數突然大幅增加,比前後兩年增加了四十%,而且增加的多屬於二十歲以下的青少年,他們主要採用同一個方法(跳樓)自殺。
港星張國榮
著名的港星張國榮於二OO三年四月一日跳樓自殺身亡,當時的報紙及電視都以極大的篇幅,連日以頭條報導,並且一再拍攝他的自殺地點、詳細敘述他的自殺方法。香港大學的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發現,在張國榮自殺後的半個月內,自殺案例顯著增加,並以男性二十五至三十九歲者居多。增加的自殺個案主要也是採用同一方法(跳樓)自殺。證據顯示張國榮輕生的媒體報導,可能影響了特定的性別和年齡族群,模仿他採用同樣方法自殺。
魁北克名記者 Gaëtan Girouard
一九九九年一月十四日,魁北克知名電視記者 Gaëtan Girouard在 Ste-foy上吊身亡。當時魁北克的各種傳播媒體,持續報導他自殺的消息,長達一個月。結果發現,在報導後的一個月內,至少有十四%的自殺者使用和他一樣的自殺方法。那一年採用上吊自殺的人數比前一年增加了十八%,而採用其他方法自殺的則增加了七%。報導後第二年的自殺比率,則恢復到與報導前一樣 (Tousignant et al, 2005)。
自殺手冊
Derek Humphry於一九九一年出版了一本自殺手冊,書名為《最後的出路》(Final Exit),書中提倡安樂死,認為罹患絕症的人,當痛苦無法忍受時,自殺是合理的,書中並且詳細記載各種致命性的自殺方法。該書發行後的一年內,紐約市以書中建議的塑膠袋窒息,方法自殺的人數增高了三十三%(從八人增加為三十三人),但以其他方法自殺的人數則無顯著改變(Marzuk et al, 1994)。
總結:那一種媒體報導的?
模仿性自殺的風險高低,其實和報導自殺案子的是那一種媒體有關,也和媒體報導的數量、方式皆有顯著相關。David Phillips (1974)認為比較顯著或重複的自殺報導,較容易產生模仿行為。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不論是報紙、電視或書籍(手冊)的不適當報導,都會對自殺造成影響。報紙屬於高度再現的媒體,攜帶方便又可積存、可反覆閱讀,而電視則屬於低度再現的媒體,每節二十秒以下新聞,容易被忘記或忽略。所以報紙產生的模仿效應比電視多了二十一%,法醫在屍體旁邊就常發現有自殺者遺留下來的、刊登自殺新聞的報紙。對於自殺風險高的人,自殺手冊比電影和電視新聞影響更大,因為電視的暴露通常只有一次,而且通常不會提倡自殺或提供致命自殺的方法。不過電視具有聲光的優勢,較能吸引收視者的注意,並在短時間內滿足其求知的需求,更會對收視者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如果電視重複報導自殺事件,就會大大提高易感受族群的自殺風險。還有一點很重要:報導真實發生的自殺事件所造成的模仿效應,比小說虛構的自殺內容高。
著名的案例(以下節錄自本書第一章)日本名歌手岡田有希子岡田有希子 (Yukiko Okada)是八O年代日本當紅的青少年偶像歌手,很受年輕人歡迎,她在一九八六年四月八日自殺身亡。她先割腕,兩小時之後由公司七層樓高往下跳,得年二十。這個事件在當時震驚了全日本,無論報章或電視的傳媒,皆大篇幅廣泛報導這則新聞,而且不乏煽情的照片和仔細詳述自殺過程的文字。這個事件發生之後,選擇以跳樓自殺的年輕人,尤其是女性,有大量增加的情形。其中一名跳樓身亡的女孩,在跳樓之前更強調說她想變得像岡田有希子一樣;而另一名男孩則選擇和這位搖...
目錄
推薦序 (李遠哲)
推薦序 愛是永不止息(陳建仁)
推薦序 寒夜不悔的學術大愛(許木柱)
各界推薦
自序
1媒體報導與自殺
著名案例
歌德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日本名歌手岡田有希子/港星張國榮/魁北克名記者Gaetan Girouard/匈牙利小姐Csilla Andrea Molnar/英國的電視連續劇「急診室」/自殺手冊/燒炭自殺的香港婦人
總結:什麼媒體報導的?
2台灣媒體如何報導自殺:以倪敏然自殺事件為例
三個研究
‧緣由
‧第一個研究:自殺未遂(企圖)者
‧第二個研究:憂鬱症病人
‧第三個研究:自殺身亡者
受到影響的自殺未遂者與憂鬱症病人怎麼說?
模仿/合理化/無望感/學習自殺方法
研究結果顯示什麼?
精神疾病與異常行為會感染、散佈
媒體間接殺人?!
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媒體報導特定人士自殺新聞之準則
悲劇、不幸和災難:新聞該如何處理
對於三個研究報告的反應
‧來自媒體
‧來自學術界與民間團體
我的努力:與媒體高層的接觸
社會新聞?醫藥新聞?
3為甚麼有人會自殺
遭遇失敗、挫折就一定會自殺嗎?
自殺的個人因素
‧精神疾病
‧性格障礙
‧失落的生活事件
‧有自殺家族嗎?
‧有「自殺基因」嗎?
‧生物因素
自殺的環境因素
‧氣候與自殺
‧宗教與自殺
‧經濟環境與自殺
‧社會環境與自殺
‧政治環境與自殺
青少年的自殺原因有不同嗎?
總結:自殺的原因是多重而又相互影響的
自殺未遂(企圖)的人並非真的想死?
自殺未遂與自殺死亡的危險因子相同?
4自殺可以預防嗎?
高危險群防治策略?全民防治策略?
防止最可能自殺的人去自殺
‧重鬱症的早期診斷和有效治療
‧重鬱症復發的原因
‧重鬱症的治療現?
‧酒癮的早期診斷和有效治療
‧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診斷和有效治療
‧以自殺企圖者為防治對象
‧想要自殺的人多半會求救的
全民防治策略
‧減少自殺方法的可得性與致命性
‧自殺趨向與相關資訊的有效監測
5檢視先進國家的自殺防治策略
芬蘭:第一個推行全國自殺防治策略的國家
‧芬蘭全國自殺防治工作 (1987-1996)
‧國際自殺學界對芬蘭自殺防治工作的評語
挪威:偏重教育與訓練 (1994-)
英國:注重高危險群防治與自殺方法的管控 (2002-)
美國:全方位、總統親自出面、成人和青少年兼顧 (2001-)
澳洲:全面性、選擇性與指標性 (1999-)
他人之石,可以攻錯
6台灣如何防治自殺?
國家自殺防治中心的成立過程
台灣的自殺防治策略
將面對的主要難題
‧致命性自殺方法的管控
‧改善自殺統計的準確性,長期監測自殺死亡趨向
‧降低高危險群的自殺風險
‧衛生署的自殺防治目標不切實際
台灣推動自殺工作的客觀修件尚未成熟
7自殺案例
‧案例一 經年酗酒、鬱鬱以終的中年男子
‧案例二 以死要脅家人的十七歲少女
‧案例三 酗酒、衝動、憂鬱的三十二歲已婚女性
‧案例四 母系社會中輕生的年輕夫婦
‧案例五 失戀、憂鬱的女大學生
‧案例六 久病、憂鬱而相偕輕生的夫妻
‧案例七 療養院裡的慢性精神病患
‧案例八 有行為規範障礙的青少年
‧案例九 屢遭家暴的中年媽媽
參考文獻
圖表目錄
附圖
圖一 二○○五年五月二日蘋果日報頭版:倪敏然自殺新聞
圖二 台灣二○○三至二○○五年一至八月南投縣與台中縣每週自殺企圖通報人數的分佈
圖三 憂鬱症病人過去嘗試自殺的時間,越接近開始報導倪敏然自殺新聞的時間,再度自殺的風險就越大
圖四 台灣二○○三至二○○五年全國每個月自殺死亡人數的分佈
圖五 報紙以頭條大字標題刊登特定自殺案例
圖六 二○○八年五月一日蘋果日報頭版:沒錢繳罰金 貧父自焚死
圖七 一九九一至二○○六年台灣自殺死亡者自殺方法的變遷
圖八 一個案例的自殺路程
附表
表一 重鬱症的診斷準則
表二 輕鬱症的診斷準則
表三 酒精使用障礙併發症
表四 酒精濫用的診斷準則
表五 酒精依賴的診斷準則
表六 情緒不穩性性格障礙的診斷準則
表七 生活事件與自殺
表八 行為規範障礙的診斷準則
推薦序 (李遠哲)
推薦序 愛是永不止息(陳建仁)
推薦序 寒夜不悔的學術大愛(許木柱)
各界推薦
自序
1媒體報導與自殺
著名案例
歌德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日本名歌手岡田有希子/港星張國榮/魁北克名記者Gaetan Girouard/匈牙利小姐Csilla Andrea Molnar/英國的電視連續劇「急診室」/自殺手冊/燒炭自殺的香港婦人
總結:什麼媒體報導的?
2台灣媒體如何報導自殺:以倪敏然自殺事件為例
三個研究
‧緣由
‧第一個研究:自殺未遂(企圖)者
‧第二個研究:憂鬱症病人
‧第三個研究:自殺身亡者
受到影響的自殺未遂者與憂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