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知識隨處可得,卻不表示人們就掌握了知識。
史上最受歡迎的破解偽科學與流言的專欄,重新整理12篇與日常生活最切身相關的打臉文,左打媒體亂象,右搧內容農場,闢謠解惑,端正視聽,拯救萬千迷惘的靈魂。
【獨家首創!】盤點「10種科學偽新聞的類型」,綜合評比科學偽新聞指數,讓你學會一眼看穿真偽、辨別優劣,身懷「科學判讀力」、「媒體判讀力」兩項利器,從此盡覽報章雜誌、漫遊網路世界不受騙!
|理論錯誤|關係錯置|不懂保留|多重災難|忽冷忽熱|
|忽略過程|便宜行事|官商互惠|名不符實|戲劇效果|
新聞說──奶茶裡的珍珠是塑膠所製、多吃一片烤吐司就能致癌、電子鍋會煮出毒飯……使你開始杯弓蛇影嗎?
科學家發現──手指長度可以看出人的祕密、多看美女幾眼身體更健康、男人為了性愛寧可餓肚子……你就從此深信不疑嗎?
小心!你已經掉入偽新聞的陷阱囉!
───────────────────────
健康專家好棒棒?
國外研究好偉大?
親朋好友足感心?
你該怎麼面對對錯不明、是非難分的新聞訊息與網路文章?
沒有人能正確判斷每一則科學新聞的真偽,也沒有人能輕易認定所有食安或健康訊息的對錯,你唯一的應對之法,就是抱持著質疑的態度──或者,追隨科學新聞解剖室,學習判讀的能力,讓自己好好活在這個新時代!
───────────────────────
【專文推薦】
鄭國威 PsnSci泛科學總編輯
顏聖紘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黃貞祥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衷心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列)
李家維 《科學人》雜誌總編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前館長
李偉文 牙醫師/環保志工/《看新聞學思考》作者
林陳涌 臺灣師大科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洪振方 高雄師大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徐美苓 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特聘教授
楊士範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
楊谷洋 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暨STS中心主任
楊倍昌 成功大學醫學院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教授
關尚仁 世新大學科學傳播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
作者簡介:
科學新聞解剖室
「科學是一個很長的故事,但是新聞在意的卻僅是快門的一瞬間。」
這是以推動優質科學傳播工作為己任的科學新聞監督平臺,結合了許多不同領域的科學專家及義工,目的是用一般民眾都能理解的語言,帶領大家推敲科學新聞的疑點,鼓勵大膽懷疑眼前的科學新聞,避免錯誤報導繼續蒙蔽我們的視聽。
【官網】http://scienceanatomy.blogspot.tw/p/blog-page.html
【專欄】http://pansci.asia/archives/author/scinews
【解剖員陣容】
黃俊儒/解剖員001:「科學新聞解剖室」創辦人兼長工,在臺灣西部的大學教書,以科學傳播工作為職志。
賴雁蓉/解剖員002:「科學新聞解剖室」長工二號,中文專長,兩個孩子的媽,五年前潛入科學傳播領域,纏鬥至今。
李 暉/解剖員003:東部知名大學教授,科學教育與化工專家,擅長以犀利的觀點針砭生活中的化工之謎。
賴宣儒/解剖員004:國際戰略專長,喜歡科學、跑步與美食,現任職於公部門,並持續擔任科學新聞解剖室的臥底。
陳柏廷/解剖員005:生物化學專長,離開實驗室後,在服研究替代役和打排球的日子裡,繼續為專業的科學生涯努力。
羅紹桀/解剖員006:傳播專長,曾任PanSci泛科學實習編輯,無法抗拒吸收冷門知識時的生理快感,興趣是利用科學理論煉成料理。
雷雅淇/解剖員007:科學教育專長,PanSci泛科學編輯,在科學傳播裡打怪練功衝裝備,為坐穩科學傳播的明日之星做準備。
黃馨慧/解剖員008:傳播專長,長期關注媒體改革和公民運動,是科學傳播滲透社會運動的重要尖兵。
林瑋珊/解剖員009:教育專長,對於生活中的科學議題觀察敏銳,絕招是用猛翻白眼來對混淆視聽的言論做出立即反應。
顏煜東/解剖員010:資工與救災專長,習慣把《科學人》當飯吃,祕技是能隨時從腦中調閱科學知識,目前是一名專業消防員。
蔣維倫/解剖員011:生物、醫藥和化學專長,PanSci泛科學專欄作家、衛福部衛生福利政策研究學者,喜歡貓。
作者其他著作:
《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黃俊儒著,時報出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鄭國威:「《新時代判讀力》針對科學新聞中層出不窮的陷阱一一盤點,提供我們防身指南。看完這本書,絕對會讓你的科學素養大大躍進。」
顏聖紘:「科學新聞解剖室這本書挑選了許許多多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時事生活議題來解剖,帶領大家『看門道』,還有『摸眉角』。經過這樣的洗禮以後,我們可以知道如何閃開那些拍咪啊和髒東西。」
黃貞祥:「書中針對網路上一些似是而非、如病毒般散播的資訊的嚴謹打臉文,我們應該要瘋狂分享。『打臉』文式的科學傳播方式,應用得當也不失是推展科普的好方法。」
媒體推薦:
最受歡迎的破解偽科學與流言專欄,也是泛科學成立6年來最好的禮物。(PanSci 科學新聞網)
名人推薦:鄭國威:「《新時代判讀力》針對科學新聞中層出不窮的陷阱一一盤點,提供我們防身指南。看完這本書,絕對會讓你的科學素養大大躍進。」
顏聖紘:「科學新聞解剖室這本書挑選了許許多多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時事生活議題來解剖,帶領大家『看門道』,還有『摸眉角』。經過這樣的洗禮以後,我們可以知道如何閃開那些拍咪啊和髒東西。」
黃貞祥:「書中針對網路上一些似是而非、如病毒般散播的資訊的嚴謹打臉文,我們應該要瘋狂分享。『打臉』文式的科學傳播方式,應用得當也不失是推展科普的好方法。」
媒體推薦:最受歡迎的破...
章節試閱
前言:你以為專家能救你嗎?別鬧了,這個時代我們只能倚靠判讀力
隨著各種通訊軟體發達,相信每個人都有相同的經驗,就是收到來自於身邊各路親朋好友所轉寄來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無數簡訊。最多的大概就屬一些健康資訊關懷文,提醒你:脊椎要保健、坐姿要端正、久坐要舒展、天冷要保暖、睡眠要充足……等,這類的訊息多數無害,所以在不傷和氣的前提之下,當然要跟這些心中充滿愛的親朋好友感恩以對。但是如果關懷文是更積極一點、更具警示性一點的類型,例如:10種容易致癌的食品、地震逃生的保命方法、熬夜需要補充的食物、冰箱門不要貼磁鐵……等,再加上以專家做保證為開頭,例如:最新研究說……、英國科學家發現……、諾貝爾獎得主推薦……等,相信你一定對於這樣的訊息半信半疑,既不敢完全相信,也不敢完全不信,於是你就抱著「姑且為每一則關懷簡訊活一兩天」的方式面對,是吧?
這幾年,食品安全的問題頻傳,世界上各種災難層出不窮,似乎各種因為科技發展所造就的風險無時無刻籠罩著我們。這個時候就會有許多人大聲疾呼:我們需要多學習好的科學知識才能夠面對這些事情,尤其是能夠對難題做出合適的判斷!但事實真是如此單純嗎?
過去我也相信,只要人們對於科學活動多喜歡一點,對於科學知識多學習一點,理應就不會讓我們的社會如此理盲濫情,也可以讓那些張牙舞爪的無知名嘴無法如此霸道橫行,但是後來,我卻開始懷疑起這樣的想法是否真的符合現實。舉個生活周遭常見的例子來看:當我隨手拿起身旁那包準備在下午用來充飢的小包裝餅乾時,我發現它在「成分」上寫著:麵粉、砂糖、精製植物油(椰子油、棕櫚油)、乳化棕櫚油(棕櫚油、脂肪酸甘油酯、脂肪酸丙二醇酯)、椰蓉、土產鳳梨醬(鳳梨、砂糖、麥芽糖、海藻糖、棕櫚油、檸檬酸)、膨脹劑(碳酸氫銨、碳酸鎂)、鳳梨香料、碳酸氫鈉、檸檬酸、精鹽、偏亞硫酸氫鈉、甜味劑(蔗糖素)等。一塊小小餅乾的包裝上,竟總共羅列有洋洋灑灑20多種成分。在食安問題頻傳的這個時候,如果我想問:「這塊餅乾,可以放心吃嗎?」那應該要去問誰呢?這個時候,懂得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波耳的量子力學、萊布尼茲的微積分、華生的DNA結構、韋格納的板塊理論,對我瞭解這塊餅乾會有幫助嗎?
老實說,答案或許是有點悲觀的。我幾乎不太相信我那些生物學家、地質學家、機械學家、物理學家、電機學家、數學家的朋友們可以明確地幫我回答這一個問題,甚至是化工學者恐怕都不一定清楚這些在食品業界所慣用的配方背後真正的成分。但是這些專家都「很科學」啊,他們的科學知識都非常豐富,不僅學有專精並且對於科學運作的過程都十分瞭解,如果他們不能解答,那麼誰能解答呢?
其實問題的癥結是出在現代社會中任何一個科技問題幾乎都是複合式的,舉凡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的議題都極其複雜,牽涉的範圍都十分寬廣,導致每一個問題都沒有辦法被切片成獨立的零散片段,所以也就不容易找到單一位專家可以因時、因地、因情境而全方位幫我們解答所有的疑問。多瞭解科學知識當然對於解答問題會有助益,但是畢竟大部分的人並不是科學專家,不會有機會像科學家一樣透過一輩子的生命歷程來感受科學的精髓。所以多數的科學知識對於一般人所面對的真實問題來說,大概就是「多一分不多,少一分不少」。可見對於一般人而言,要能夠判斷科學的問題,必然需要有一個完全不同於科學專家的認識方式。
這種新型態的認識世界方式,我們在這本書中把它稱作「新時代判讀力」,它主要包含兩個孿生的兄弟:一個是「媒體判讀力」,另一個是「科學判讀力」,兩者需要同時現身,缺一不可。例如:我們可能從某一個購物網上看見餅乾的成分,也可能是一處網路論壇、一則通訊軟體的簡訊、一篇Facebook 的PO文、一段廣播的專訪、一幕食品廣告、一期雜誌報導、一次談話性健康節目上的名嘴發言……等各種管道不一而足。如果我們所接觸的這個訊息,在一開始就是片面、偏頗、被加工、被設計的話,那我們對於餅乾的科學知識還可以發揮作用嗎?就像是再好的牌技,恐怕也救不了滿手的爛牌。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中,我們想要瞭解的各種訊息就像是一顆糖果被層層的包裝所裹著,第一張是五顏六色的炫麗色紙,第二張則是包著糖果的錫箔紙。我們都知道這兩張包裝紙的功能,第一張讓我們感到賞心悅目、喜歡親近、想吃,第二張則具有功能性,可以幫糖果保鮮。如果要吃到糖果的美味,當然就要先學會把這兩張包裝紙分別拆開來,漏掉一張都不行。大家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包裝紙品質不佳,導致糖果受潮了,吃下的滋味變了,有時甚至外層包裝紙的色素還會滲進糖果裡面,破壞它的美味。
「新時代判讀力」就是拆除這些包裝紙的能力。外層這張包裝紙就是媒體所吸引你注意的各種元素,所以一開始就必須要能用「媒體判讀力」來判斷這個消息到底能不能信─這是廣告嗎?是內容農場嗎?是置入性行銷嗎?是只想賺取點擊率的劣質新聞嗎?……如果你可以順利地拆開這張包裝紙,那麼恭喜,你可以開始針對裡面的內容好好地斟酌了。如果你一開始就發現,這是一張騙人的紙、不可靠的紙、虛有其表的紙,那麼請不要客氣,就丟了它吧,千萬不要當真!
如果你已順利地進入到裡面的第二張包裝紙,對於這一張包裝紙就要用「科學判讀力」來診斷它的科學生產過程:這是一項很尖端的研發嗎?這是一個很確定的事實嗎?這是許多科學家都承認的結果嗎?抑或只是一種假設、測試過程或初步成果?這個研究的範圍很廣、很大、很具代表性嗎?還是僅屬小範圍的測試?……這些問題的確認跟你的微積分好不好、物理成績高不高、數學運算熟不熟都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跟你瞭不瞭解科學家的生活或是科學運作的方式就息息相關。如果你連這一層包裝都確認了,那麼就當作嚐鮮,把糖果盡情地嚐嚐吧。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這些問題的判讀並不容易,它需要常常對於科學進行的過程以及媒體包裝的手法保持關心,透過各種判讀力的練習才有機會讓你隨心所欲、明察秋毫。為了讓大家有更多練習的機會來鍛鍊這項「新時代判讀力」,因此有了這一本書的催生。這本書是由「科學新聞解剖室」的一群解剖員所策劃編寫的,我們選取在熱門通訊軟體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幾種科學新聞類型,把它們一一攤開在解剖室的手術檯上,以「十種科學偽新聞的類型」作為藍本,用我們最鋒利的「科學判讀力」及「媒體判讀力」這兩把解剖刀,剖開科學新聞的內裡,讓讀者用最近的距離察覺每一則怪異科學新聞的來龍去脈,進而辨識它們的真偽。
相信我們,如果你常常練習解剖這些光怪陸離的科學新聞,必然可以讓這些無良的新聞無所遁形,也會讓你在各種五花八門的關懷簡訊之中不受誤導。
倚賴專家能夠讓我們獲得救贖嗎?別鬧了,這個時代只能靠自己!
3-2 電子鍋內鍋會煮出「毒飯」嗎?!
【案情】電子鍋內鍋煮飯有毒!
暑假尾聲,解剖員在Facebook 上瞥見朋友分享ETtoday東森新聞雲以〈電子鍋內鍋煮飯有毒?婆媽崩潰:已經服毒好多年了!〉為題的新聞,並呼籲大家快點換鍋,驚悚的標題馬上吸引了解剖員的目光(眼珠子差點掉出來)。報導內容指出:
專家表示,(內鍋)也許一些小刮痕當下看不出來,但用個三、 五個月後,原本晶亮的內鍋變得霧霧的,這就是出問題了!然而這也代表過去這些日子,自己和家人都默默吃下不少「毒飯」。
想想看,如果我們每天吃的飯竟然是「毒飯」,這還得了!解剖員第一時間搜查後發現,這議題不是第一次出現,網路上也不乏對鐵氟龍塗層的澄清文,但這次的新聞可是出自一百多萬人按讚的網路媒體,傳播力不容小覷,加上電子鍋是這麼重要而且普及的家電,如果吃飯變成「服毒」(奇怪,怎麼腦中一直浮現出吸食安非他命的畫面),這件事就變得相當重要,絕不能輕易放過(緩緩拿起解剖刀)。
【解剖】毒飯哪裡來?
科學疑點一:要加熱到幾度才能煮出「毒」?
該新聞中提到,電子鍋的內鍋多是鋁製品,表面會塗上鐵氟龍防止飯粒沾黏,而鐵氟龍在加熱後會釋放毒性,讓白飯變成毒飯。首先,我們來瞭解一下鐵氟龍是什麼:鐵氟龍(聚四氟乙烯)是鍋具塗層中的主要物質,在常態下無毒,但是在加熱過程中,260度以上會開始變質,350度以上就會產生分解。這下子問題來了,一般用電子鍋煮飯,溫度會高達260度嗎?答案是「很難」,甚至可以說是「不可能」。
眾所周知,水的沸點是100度,但沸點可依壓力增加而提昇,家用快鍋(壓力鍋)就是利用密閉原理提高壓力,在沸點提昇的環境下增快反應速率,縮短了烹煮的時間。而一般壓力鍋可承受的壓力有多大呢?以德國製的WMF壓力鍋為例,最高可達到150 kPa,大約是1.5大氣壓,此時水的沸點大約是119度;而260度的水要維持不沸騰則是需要4692 kPa,大約417大氣壓,在這樣的壓力下,壓力鍋早就爆炸了。電子鍋(密閉性尚不如壓力鍋)能煮出飯,表示溫度不會超過120度,也就是說,離鐵氟龍開始變質的溫度還差得很遠很遠!所以與其擔心鐵氟龍會不會變質,還是先擔心鍋子會不會爆炸比較務實一些吧!
科學疑點二:要吃多少才會致癌?
再來,報導中提到美國已在2006年證實,添加在鐵氟龍中的「全氟有機酸」(PFOA)對人類有潛在致癌作用。解剖員認為,這應該還是「量」的問題:要吃多少才會致癌呢?製造鐵氟龍時固然會加入新聞中所說有潛在致癌作用的「全氟有機酸」,但製成產品後還會殘留多少?對人體有害嗎?我們不妨從以下兩點去考慮:
第一、添加劑的量有多少。添加物的使用目的是利於製造,既是添加物必然不會喧賓奪主,何況藥品還要成本,製造商不太可能毫不節制地使用。解剖員本身曾任職化工廠製造工程師(生產壓克力和AS樹脂),深知儘管聚合反應未完全的單體(可能溶出之物質)已經很少,在製粒程序中還要加熱熔解,再以真空幫浦抽出以去除殘留。經過多重處理工序,還是會有極少許的殘留,因此公眾對此總有所顧忌,只是這個「配角」的量真的是少之又少。
第二、從總量來思考。即使製造過程中有殘留,但是殘留的量微乎其微,更可以確定的是被製成食物容器或鍋具後,殘留的量就是那麼多,絕對不會再增加(總量就那麼多嘛)!如果加熱過程會釋出,那必定越來越少。以電子鍋內鍋來說,就算塗層含PFOA,所含的量也必然不多,照理說,煮越多次不是越安全嗎?
更簡單來說,要嘛不會溶出,要嘛溶出有限,所以即使「服毒」多年,也離「致癌」有相當距離。倒是內鍋使用久了會出現刮痕,會大幅降低「不沾黏」的效果,也許這才是考慮換不換鍋的時機。
接下來看看媒體上的問題。
媒體疑點一:新型態的「類內容農場」?
當網路變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之後,新的媒體型態也跟著一一冒出來。2014年,「內容農場」 在臺灣網路世界殺出一片天。所謂的「內容農場」是以取得網路流量為主要目標,賺取網路廣告等商業利益的專業公司,利用各種方式生產大量品質不穩定的網路文章,並且針對熱門的關鍵字去製造內容,以提高點閱流量。而Facebook、LINE等社群媒體的風行也使得「內容農場」的發展更加猛烈,解剖員就常在LINE上收到來自親友轉發的新聞,屢屢被標題及內容嚇得(或笑得)合不攏嘴,只能說佩服、佩服。
而現在,有一些主流媒體網站的部分內容也開始有「內容農場」的味道,這些文章多半素質不佳、有廣告意味、喜歡用誇張的標題吸引讀者點閱、缺乏可信來源或直接援引內容農場文章,例如:〈老婆說開車被撞 要老公調行車記錄器看結果……〉、〈嚇傻!女孩腹部劇痛 檢查竟發現肚中有三條蛇〉等等,不勝枚舉,標題吸睛指數超高,你說你說,這能不點開來瞧瞧嗎?
回過頭來看看這篇電子鍋新聞,當中有一張圖片的來源是「讀者姚先生」,這是哪位?真的是用內鍋洗米才造成嚴重刮傷的嗎?其中有一張掉漆圖片更是匪夷所思,雖負責任地標注圖片是來自babyhome 網站,但原網站討論的對象可是平底鍋啊,而非新聞所說的電子鍋內鍋。雖然都是掉漆,但卻是風馬牛不相及。另外,這篇新聞中出現「專家表……」、「根據調查……」等字眼,看起來好專業、好棒棒,但卻都沒有說清楚是哪位專家、什麼調查。此外,倒數第二段的內容也令解剖員大為吃驚:
科技已大幅進步,但仍不見電子鍋全面採用食用級304不鏽鋼內鍋,也許是因為廠商一方面要開發新產線,一方面要回收行銷全球的舊產品,將會產生無法想像的高額成本,就商業考量來說的確很難實現。
這……難不成是記者自己的推論?好歹也應該訪問一家廠商來確認真相,如此不經查證就寫成一篇報導,這實在太「內容農場」了啊!姑且把這種消息來源不明、欠缺佐證資料、標題誇張不實,性質介在「傳統新聞媒體」跟「內容農場」之間的新興產物稱之為「類內容農場」─這東西在網路上有越來越多的趨勢,大家小心啊!
媒體疑點二:「類內容農場」是一門好生意?
解剖員剛開始搜尋相關新聞時注意到,在這篇新聞頁面會不斷出現某鍋具產品的廣告,一開始以為這篇新聞應該是業配文,但繼續搜尋下去又發現另一個報導此篇新聞的網站也有廣告,只是兩個網站的鍋具廠商有所不同,而重新點開新聞網址時,卻不一定會出現相同鍋具的廣告。所以這應該不是單純的業配文,那麼,為什麼網站會出現這些廣告呢?廠商與網站之間是如何配合、運作的呢?
為了解答這個疑惑,解剖員請教了中二網路媒體人陸子鈞先生,才瞭解到前面提到的「內容農場」,和現在要談的廣告運作可大有關係。「內容農場」網站刊登大量又獵奇的文章,可不是要讓讀者「認識這個世界」,賺取網路流量才是主要的目的。越是驚奇、曖昧不明的標題越能挑起讀者好奇心,不論看完文章後覺得很感動或是很瞎,都是分享給親友的好話題,而點閱率就這樣不斷地攀升,此時「內容農場」就可以透過「聯播網廣告」來大獲利潤。
什麼又是「聯播網廣告」?「聯播網廣告」的運作方式是先有個聯盟和大量網站簽署合作契約,之後透過相關參數的運算(所以鍋子文章就容易跑出鍋子廣告),將廣告散布到所配合的網站中,不僅可以使產品訊息大量曝光,也可以讓合作的網站賺取費用。流量越高,點擊廣告的次數就越高,獲利就越高,因此文章的真實性、來源都不重要,點閱率和流量才是王道。陸子鈞指出,目前最大的聯播網聯盟是Google AdSense,當我們使用Google時,系統就會自動檢索、媒合我們的使用習慣而播放相關的廣告,使讀者自然而然地去點閱廣告(啊,系統真是太懂我了)。
就像解剖員最近想買鑄鐵鍋,瀏覽了一些購物網站之後,在其他網頁搜尋或閱讀資料時,就會發現鑄鐵鍋像陰魂不散的好兄弟,隨時盤據在網頁的四周(當然,解剖員難免會情不自禁地點進去瞧瞧,人之常情嘛)。此外,解剖員還發現,這個「ETtoday 東森新聞雲」還有「按我得點」的活動,分享新聞就能得到點數,點數可以兌換實體物品,一整個就是有得吃又有得拿的概念,讓人欲罷不能。總之,瞭解了這些,就能理解「類內容農場」真是一門好生意,只是在這一套相當高明的運算(分紅)模式背後,犧牲的可能是你我的智商喔!
【解剖總結】圖文不符的新聞可能有問題!
這一則原本應是主流媒體的新聞,先以「類內容農場」之姿,使用聳動的標題吸引讀者注意(或驚慌),再於內容中提到「專家」、「調查」,讓讀者認為有憑有據,事實上卻沒清楚指出來源,也沒有仔細查證;此外,所附上網路搜尋到的圖片,還牛頭不對馬嘴。在財源滾滾來的獲利模式背後,這樣不負責任的報導方式實在糟糕。綜合以上分析,本解剖室給這一則新聞報導評以如下評價:
十二顆骷髏頭!(「官商互惠」指數5、「理論錯誤」指數4、「戲劇效果」指數3)
前言:你以為專家能救你嗎?別鬧了,這個時代我們只能倚靠判讀力
隨著各種通訊軟體發達,相信每個人都有相同的經驗,就是收到來自於身邊各路親朋好友所轉寄來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無數簡訊。最多的大概就屬一些健康資訊關懷文,提醒你:脊椎要保健、坐姿要端正、久坐要舒展、天冷要保暖、睡眠要充足……等,這類的訊息多數無害,所以在不傷和氣的前提之下,當然要跟這些心中充滿愛的親朋好友感恩以對。但是如果關懷文是更積極一點、更具警示性一點的類型,例如:10種容易致癌的食品、地震逃生的保命方法、熬夜需要補充的食物、冰箱門不要...
目錄
【推薦序】
.一起脫離科學新聞的迷霧森林吧…………鄭國威,PsnSci 泛科學總編輯
.如何擺脫被劣質資訊糾纏的人生…………顏聖紘,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認同請參與」,才是提升科學、挽救媒體的關鍵…………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PanSci泛科學專欄作者
【前言】
.你以為專家能救你嗎?別鬧了,這個時代我們只能倚靠判讀力…………黃俊儒,科學新聞解剖室/解剖員001
十種科學偽新聞的類型──開始解剖前的基本準備
NO.1 健康專家好棒棒
1-1 激素鳳梨吃太多,恐致孩童性早熟?!
1-2 驚!多吃一片烤吐司,致癌物就超標?!
1-3 「十大恐怖外食」,到底多恐怖?!
1-4 減肥光算卡路里,可能會愈減愈肥嗎?!
NO.2 國外研究好偉大
2-1 手指長度可將你一眼看穿嗎?!
2-2 提神最好的方法:一邊看美女一邊煎培根?!
2-3 看美女有益健康,娶美女卻會短命?!
2-4 男人寧可餓肚子也要選擇性愛?!
NO.3 親朋好友足感心
3-1 小心!香噴噴的「滷汁」變成「化學毒湯」?!
3-2 電子鍋內鍋會煮出「毒飯」嗎?!
3-3 奶茶裡的珍珠是塑膠做的,你還吸?!
3-4 最新食安問題:「黑糖」黑掉了嗎?!
【推薦序】
.一起脫離科學新聞的迷霧森林吧…………鄭國威,PsnSci 泛科學總編輯
.如何擺脫被劣質資訊糾纏的人生…………顏聖紘,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認同請參與」,才是提升科學、挽救媒體的關鍵…………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PanSci泛科學專欄作者
【前言】
.你以為專家能救你嗎?別鬧了,這個時代我們只能倚靠判讀力…………黃俊儒,科學新聞解剖室/解剖員001
十種科學偽新聞的類型──開始解剖前的基本準備
NO.1 健康專家好棒棒
1-1 激素鳳梨吃太多,恐致孩童性早熟?!
1-2 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