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能力是閱讀的基礎。而閱讀又是增進學習的最佳方法。近年來,世界各國都在推動閱讀,如何帶動閱讀風氣,提升閱讀能力,成為各國努力的重點。
啟動英國閱讀年的英國教育部長布朗奇(Blunkett)指出每當我們翻開書頁,等於開啟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閱讀是各種學習的基石,在我們所做的事情中,最能解放我們心靈的,莫過於學習閱讀;洪蘭也提到,閱讀不只打開了一扇通往古今中外的門,讓你就自己的時間、步調,在裡面遨遊,同時還可以刺激大腦神經的發展;而大力推動兒童閱讀的前教育部長曾志朗也說閱讀是教育的靈魂。自小養成閱讀習慣,等於有了一生所能擁有的智慧。(齊若蘭、游常山、李雪莉,2003:16-72)許多研究顯示,透過大量閱讀,累積了豐富的背景知識,才能賦予生活經驗更深的意義,使生命更豐富。
閱讀已逐漸獲得重視,尤其是現在的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窮人家的孩子,不再是只要苦讀學校課本上的知識就可以有機會出人頭地,他們需要更多的機會,而閱讀就是他們最好的機會。布希夫人主張在孩子童年時,就必須學習閱讀,為學習做好準備。(齊若蘭、游常山、李雪莉,2003:20)因為閱讀能力好,攫取知識與資訊、分析理解的能力強,寫作與表達及溝通的能力也較強。據此,以有效的識字教學策略增進識字能力,進而豐富閱讀就更顯得重要。
這些年來我個人任教於低年級,也一直在推動閱讀,希望能讓孩子們進入閱讀的世界,享受閱讀,也能自己閱讀。希望他們的時間不被電視和電腦所佔據,尤其是那些文化不利或者父母沒空陪讀的孩子,也能經由教師的教學和引導,讓他們學會閱讀,領略閱讀的樂趣,讓他們愛上閱讀,可以自行閱讀,經由閱讀走向更寬廣的人生,我們希望他們「學會釣魚的方法,而不是給他們魚吃」。為了實現這個理念,我開始探討關於閱讀理論的文獻,並從中探究出閱讀和識字的關係,也更體認到識字能力對閱讀的重要性。
從相關文獻探討過程中,我發現「閱讀」實質上是一個複雜的歷程,包含識字(word recognition)與理解(comprehension)兩個主要成分,而其中「識字」又是閱讀理解的基礎,在閱讀過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Kamhi & Catts,1991)再者,Cagelka & Berdine(1995)指出,如果不能識字,閱讀將只是一堆堆無意義的符號呈現在眼前。由此可知,「識字」在閱讀的歷程中是十分重要且必須先行推動的要務。因此,為了能帶領孩子們通向閱讀的道路,能主動閱讀,享受閱讀樂趣,我覺得必須從強化孩子們的識字能力開始,並藉此機會來探討可行的識字教學策略。
Chall(1996)提出閱讀的發展階段,將閱讀發展分為六個階段,分別為前閱讀期(0~6歲)、識字期(7~8歲)、流暢期(8~9歲)、閱讀新知期(10~14歲)、多元觀點期(14~18歲),以及建構和重建期(18歲以上)。而自階段二以後,閱讀已成為個體吸取知識的媒介,讀者會逐漸擴展、挑選閱讀的範圍,並非被動地接受所有的訊息。因此,從閱讀的發展階段來看,「識字期」是閱讀發展中很重要的一個階段。此外,上述的前三期大約是九歲以前,這時期大約是國小低年級的階段,所以在低年級的階段讓孩子能大量的識字是很重要的。我希望孩子在此閱讀發展的關鍵階段能得到很好的引導和學習。
張春興指出閱讀歷程中,首要工作就是「認字識義」,認字識義在訊息處理論上稱為解碼。而解碼就是將書頁上一個一個的單字,從長期記憶中立即檢索出對應的意義。每一個單字在以前學習時都是經由編碼表徵歷程輸入,並貯存於長期記憶之中,現在閱讀時用到它,再從以前的編碼中解釋回來,將意義還給相對應的單字。按照心理學家艾瑞(Ehri)(1982)的解釋,解碼工作分為兩種不同的歷程;一是比對(matching)歷程,是看到字,就直接了解其意義,習慣默讀的人,多半使用此種近於「自動化」的解碼歷程。一種是補碼(recoding)的歷程,補碼是面對字音時,先由字音的中介,讀出字的聲音來,而後靠字音的線索,再從長期記憶中檢索出字義。兒童初學時,喜歡用朗讀的方式,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可以多做朗讀的活動,幫助孩子們閱讀,擴大字彙,增進閱讀能力。(張春興,1988)
黃信恩提到:
一個有效的閱讀歷程,學生應是能快速而不費力氣的認識每一個字,如果每一個字都要進行解碼的歷程,那閱讀的過程將會變得非常繁複,不但閱讀沒有效率,同時會導致閱讀的流暢性受阻,進而影響閱讀理解的達成。(黃信恩,2008:2)
低識字量學生的識字成長在小三是一個重要的分水領,到小四以後就變得緩慢,會影響閱讀理解和閱讀經驗。(王瓊珠、洪儷瑜、陳秀芬,2007)美國研究也顯示,學童在三年級之前如果沒有具備基本的閱讀能力,不能有效的閱讀,未來在學習其他學科時容易碰到困難,將會落後於同儕。(齊若蘭、游常山、李雪莉,2003:20)
由此可知,培養閱讀能力刻不容緩,而識字教學更是走向閱讀的首要之路。越早讓孩子們學習識字,他們才能愉快地和有效地閱讀,不會在學習的路上遇到挫折。
閱讀與識字量成良性循環,閱讀能力越高,識字越多,閱讀理解能力越好,結果進一步提升閱讀能力;閱讀能力越低,識字越少,閱讀理解能力越弱,結果妨礙了閱讀能力的發展,造成惡性循環,高閱讀與低閱讀能力的人,差異越來越大,這就類似著名的「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謝錫金、林偉業、林裕康、羅嘉怡,2006:13)
「閱讀」可以分為識字解碼和理解兩大成分。一個人的認知資源容量有限,如果識字耗掉太多的資源,能夠處理閱讀理解的資源就相對減少許多,就算認出全部的字也不一定能懂文章的意思。(王瓊珠、洪儷瑜、張郁雯、陳秀芬,2008)Anderson等人認為閱讀理解除了識字能力,還需要文章的知識、文本結構等能力,如果學童識字有限,就會影響其理解文章。(Anderson&freebody,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