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所有戀人、伴侶、夫妻,在情字這條路上的必備指南
美國前任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義大利男高音帕華洛帝(Luciano Pavarotti)、英國皇儲查理斯(Prinz Charles)、戴安娜王妃(Lady Di)、科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法國皇帝拿破侖、大文豪歌德……
這短短的名人錄顯示了,人類的歷史是一部劈腿、偷情、不忠、外遇的歷史。
不管社會階層或教育程度的高低,不管主導當時的道德、宗教或法律規範為何,每個時代都充斥著通姦罪和逾越當時禮儀規範、千奇百怪的性愛活動,即便是嚴刑峻法也無法遏止人們在這方面的發展。
以啟蒙與解釋世界為己任的哲學家們,對於劈腿、偷情、外遇、不忠,究竟有什麼看法呢?
柏拉圖、康德、叔本華、齊克果或尼采,對此提出過什麼精闢見解?贊成和反對「忠貞」的理由何在?
本書作者有系統地整理出自古至今哲學家探討人類情感的相關文獻,匯集為精緻可口又容易消化的「小點心」,供讀者盡情享用。也是直接或間接當事者的最佳參考指南。書中處處可見幽默睿智的箴言,沒有道德說教,畢竟那不是哲學家的用意所在。至於如何在伴侶關係中建立一套(不)忠實的愛情哲學,有待讀者閱後自行決定了。
情欲
所有兩情相悅的感覺,無論表現得多麼超塵絕俗,都根源於性衝動。――叔本華
在交媾以後,所有動物都會憂鬱。――亞里斯多德
他們對所愛的人沒有欲望,對於讓他們有欲望的人卻又沒有愛。――弗洛伊德
激情
那是一種火燄,讓我燃燒,卻不至於燒毀。――布魯諾
被激情所控制,是一種情緒的病變。――康德
人的精神越崇高,他的激情也越強烈。――巴斯卡
真愛
愛是無我的,甚至不曾要求愛的回報。――米蘭.昆德拉
「為什麼」越少,愛就越多。――齊克果
愛神是非常內行的詩人,它讓所有人都變成詩人。――柏拉圖
冒險
剎那即一切。――齊克果
恐懼是對自由的暈眩。――齊克果
共結連理
婚姻有天國作為福證。――齊克果
自對方各取所需的婚姻才能夠維持得很好。――尼采
夫妻的關係是平等擁有的關係。――康德
人們一離婚,就搞得烏煙瘴氣。――阿多諾
作者簡介:
哈洛德.柯依瑟爾(Harald Koisser)
一九六二年生。時事評論家和溝通顧問,擁有自己的廣告代理公司和網路代理公司arbyte 。於二○○三年成立FORUM360跨科系經濟諮詢論壇。
歐依根.馬力亞.舒拉克(Eugen Maria Schulak)
一九六三年生。哲學家和時事評論家。於一九九八年在維也納開設了一間哲學諮詢工作室,從一九九九年迄今為生活學院中哲學和世界觀的部門主管(奧地利西門子)。
「我們〔作者〕本身並非指引方向的路標。我們希望在寫作本書的同時,自己也能從中學習並有所心得。畢竟,我們不是冷酷無情的哲學機器人,而是有血有淚的人(說得更確切一點,是男人),這也是本書關注的主要對象。性愛忠實的問題並不是無關痛癢的問題。在本書的分析討論中,我們可說是遊走在人類生命的核心部分,雖然這些論點看法有時是如此地反覆無常。
本書由兩位作者共同思考書寫而成,因此我們認為本書作為探討伴侶關係的書再自然不過了。在寫作的過程中,我們熱切討論、辛勤蒐集資料、大量閱讀,同時帶入個人對生命的看法和觀點,有時甚至必須接受被對方否定、拒絕的事實,這是痛苦、發人深省的,最終卻也是一種享受。
當你被愛沖昏頭時,你的反應為何?在此我們誠摯邀請你參與討論,網址如下;www.koisser.at/eros;或是:www.philosophische-praxis.at/eros。」
譯者簡介:
張存華
政治大學哲學系畢業,德國特利爾大學哲學與漢學碩士,現攻讀哲學博士,論文研究主題為新康德主義的文化哲學。旅居德國十餘年,兼任特利爾成人社區大學中文講師,從事口筆譯多年。目前譯著有《社會的宗教》(Die Religion der Gesellschaft)、《世界名船事典A to Z》(Lexikon berühmter Schiffe)(合譯)。
章節試閱
第一章 赤裸的情慾
「男人身上的生殖器不聽節制、自行其道,有如一頭不可理喻的野獸,在情慾的推波助瀾下變得瘋狂,想支配一切。」 然而,不只男人,「出於同樣的理由,女體裡所謂的陰道和子宮的情況也一樣,它們像是住在女體裡的小生靈,﹝…﹞如果生氣了或不耐煩,就開始搞怪,在體內到處亂纂,發散體液,堵住呼吸通道,使得呼吸困難,引發極度的恐慌,同時散佈各種疾病,直到兩性的慾望和愛情使得男女互相結合,就像從樹上摘下果實一樣。」
這場理性與情慾的抗爭會如何收場,柏拉圖抱持了一定的隱憂。情慾主宰人類,對男人而言,男人的陽具不聽節制自行其道﹐在柏拉圖看來,女人的陰道也同樣的容易被撥動激發。
我們必須體諒﹐柏拉圖和他古代希臘的同儕們僅僅透過觀察便導出了情慾主宰人類的結論。古代的希臘確實是情慾氾濫的,性慾與權力為公然追求的目標和維護的傳統。古代哲學家偉大的貢獻便在於,能夠將自身提昇於狂野的情慾之上,進行身心兩方面的反省,同時體認到,人類只有在學會掌控自己性慾本能之後,才能夠有進一步的發展。由於情慾環境的時代落差,今日我們可能會覺得古代哲人的學說只是道德上的說教,然而,人類的文明就此開始。
但是,人類並沒有因此能夠擺脫赤裸情慾的控制﹐情慾本能是我們體內最為深刻切身的部份。深刻切身,一方面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情慾本能是人性中獸性的殘存,生殖器官可說是其外在可見的特徵。另一方面,這就像是被人擺了一道一樣的深刻切身,情慾本能被視為不好的、低劣的,人類該為此感到羞愧。情慾本能—— 對性的渴望,為性而性—— 被看作是低劣廉價的。哲學家峻德.安德斯(Günther Anders) 寫道:「 不假思索是野蠻的。」不﹗這不是我們﹗我們不希望成為法國啟蒙作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筆下的老公馬﹕「我把一匹老公馬趕進了種馬場。牠難以馴服,只要聞到牡馬在它身邊就開始發情。在種馬場中,由於能輕而易舉的滿足自己的慾望,就漸漸對自己的牡馬感到厭煩。但對外來的牡馬就完全不同了,只要看到有一匹走到牧場的附近,牠就立刻嘶叫起來,並像以前那樣開始發情。」
在某些市郊酒吧裡或滑雪度假小屋中,我們仍然可以發現少數恬不知恥、不斷發出嘶叫的人類品種,不斷的求歡作愛,一心只想醉沉在性慾的愉悅裡。他們讓我們回憶起過去受控於情慾本能的深切過往。「虧乏的感受預設了與虧乏物之間的親屬關係,換言之,虧乏物預設了虧乏物的部份擁有。」德國小說家尚.保羅(Jean Paul )如是說。只有在真正欠缺某物時,才會對某物有所渴求。虧乏才有所求,難道人類是長期欠缺性愛的動物?
在他著名的「 需求金字塔理論」(Bedürfnis-Pyramide) 中﹐人本主義心理大師馬斯洛(Abraham Maslow)指出,性乃是人類最原始的基本需求。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將人類不同的需求以一定的順序排列開來,我們雖然希望能夠滿足所有的需求,卻不是同時擁有全部,而是循序漸進。位於需求金字塔底端的是些維持生活必須的需求,逐漸才晉昇到超越經驗界的遠大目標。 我們必須慢慢的往這個階梯上爬,首先必須滿足生物性(飢﹑渴等)的基本需求,這些基本需求滿足之後,我們開始擔心安全的需求。安全的需求被滿足之後﹐我們開始操心結合(愛) 的需求等等﹐慢慢晉昇無法跳躍其中任何一個階段。道理非常簡單,衣食足而後知榮辱﹐如果無法溫飽(最低層次的需求) ,自我實踐和靈性的修煉(最高層次的需求) 對我們而言根本無所謂。有趣的是,性需求排位在基本需求中相當相當的低位,就在食物、水和氧氣之後,真的是無法再低了。根據馬斯洛的看法,位於這個層面的需求皆自然天生而非教育所得。果真如此,食色性也,我們根本無法不做愛。
除此之外,西格蒙特.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還作出了診斷:「成人性愛生活中的一個普遍現象為“刺激飢渴” ﹐〔…〕會不斷的想更換選擇對象。」性慾衝動也因此與其它癮頭(如酒癮)明顯區別出來。在相關文獻中﹐弗洛伊德多次比較了性慾衝動和酒癮的區別。
弗洛伊德寫道:「誰曾聽說,一個酒鬼會厭煩於永遠喝同樣一種酒,而想到變換酒的品種?〔…〕誰又認識哪個酒鬼,因為酒喝多了心生厭倦,就跑到酒價昂貴或禁酒的國家,希望用這樣一種挫折來刺激他那萎縮的快樂? 我們絕未聽說過這樣的事情。〔…〕為什麼人們在對待愛他的性對象的關係上就大不相同? 」當性慾能暢行無阻得到滿足時,對愛需求的心理價值也隨之降低,只有在阻礙重重的狀況下,力比多(Libido)才會蓬勃發展。人類確實也不斷地以道德限制或社會規範為名創造重重的障礙。蒙田深知「困難讓事務更顯珍貴」 的道理。
人類為什麼如此這般地複雜?「這聽起來似乎十分奇怪,但我認為我們必須考慮以下的可能性,人類情慾本能中肯定有些成份還不適宜得到絕對的滿足。」弗洛依德發表了心理學的深刻見解,由於亂倫禁忌,我們始終無法得到本能慾求的原初對象 — 母親和父親,「如果本能慾求的原初對象因壓抑作用而失去,就由一連串的替代性對象來取代,然而,這些對象中,沒有一個能為其帶來完全的滿足。」換言之,接下來的愛慾關係都只是些代替品,我們被詛咒為永遠只能得到替代性的滿足。要不是踏上了文明之路,我們大概還是情慾焚身,在這個世界上不滿足的嘶喊喘息,像矮黑猩猩一樣一心只想做愛。
文明化的奇蹟便在於,它像低壓渦輪般轉化了我們永遠無法滿足的性慾,使其成為成就文明的動力來源,這也是深度心理學對古代哲學哀嚎(Lamento)一辭別出心裁的解釋。如果我們依然如故的「沉溺於色慾」之中,我們的一生將一事無成。
為了不落人口實的滿足色慾,人類發明了不少新花樣,妓女特種行業和婚姻的締結便屬於其中。如果不是這樣﹐哲學大家康德幹麻正經八百的把婚姻定義為兩人之間交換使用性器官的協議。如果不是這樣,為什麼法律上會規定不履行夫妻義務,或是沒有理由的拒絕性交就算是觸犯了婚姻法規?
儘管法律規定是如此的善體人意,然而,如果在法定的生活伴侶身上仍然得不到性的滿足,那該怎麼辦?我們是不是該在人際關係的法統上加上一條「性慾的正當自衛」和「性掠奪」規定?法律是否可以允許我們,在性飢渴或家中性事無法滿足的狀況下,外出求歡滿足生活必需的慾望?
答案因人見智,是個人考量內在的必須性﹑主導道德觀和人際之間的協定緊張關係的後作出的決定。仔細想想,這可不是一個可以隨便作答的問題,因為人類的情慾(不只)千奇百怪形形色色,色情(Erotik)和性癖好(Obsessionen)之間的差別往往只是一線之隔。
「成為理性主體的規則(習慣) 的感官慾望我們稱之為傾向喜好(inclinaito) 。」康德寫道。我們的情慾同樣可以透過性慾的替代物和替代行為被撥動激發,並且逐漸變成一種習慣,諸如對高跟鞋﹑皮鞭和使用過的性感內衣的偏愛,諸如沙豬主義﹑性虐待主義和戀物主義的傾向,這都可能是被燃生的慾望。這些在心理分析中被稱為“次要的慾望本能”與主體合而為一。主體深深感受到慾望的吸力,同時也察覺到,無法抗拒這個吸力。把情慾本能看作有違人類尊嚴的東西加以忽視,這並不是件難事,但控制慾望卻不件容易的事。
年事已高的叔本華(Schopenhauer) ,在一次對談中,顯而易見的鬆了口氣的指出,他的性慾終於消隕了。在性慾為他帶來那麼多麻煩之後,一切終於都結束回歸平靜了。
「所有兩情相悅的情縤,不管表現得多麼的纏綿悱惻,都根源於性慾本能。」
叔本華
生物學決定了一切?
約十八世紀中葉啟蒙主義年代,一種絲毫也不浪漫的看法很快的便深植人心。這種想法把人類所有與色情有關的行為舉止都解釋為人類生物需求的文明包裝。就是說,人類所有的情慾想動,甚至在異性身上所感受到的真愛,說穿了都不過只是人類想要進行性交活動的一種推脫說辭,好讓自己完成生物上所潛藏的傳宗接代的目的。或是換個角度來看,人類為雙腳直行的動物,就其生物本質來看,天生註定要以交媾的方式來繁衍后代。可能正因為如此,為了避免公開談論這個動物性的行為,人類發明了所謂的相愛之說,以便讓這個話題得到一個文明和道德的正確框架。
在哲學上叔本華堅持的捍衛著這種一針見血的﹐基本上卻也是非常簡單的看法。他寫道:「所有兩情相悅的情愫,不管表現得多麼的纏綿悱惻,都根源於性慾本能。是的,正是這一種明確清楚﹑具體特定,從最嚴格意義上來說,甚至是一種個人化了的性慾本能。」當然,這裡談論的絕不是「雞毛蒜皮無關緊要的小事」, 因為「性愛活動最終目標的重要性〔…〕,實際上比人生中其他其它活動的目標都來得重要。也因此,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嚴肅的來看待,認真的加以探討。性愛活動所決定的不是別的,正是人類下一代的構成。當我們退出人生舞台之後,我們的下一代將是粉墨登場的角色。 他們的存在和素質就全由我們的這些風流韻事所決定。〔…〕下一代存在與否是以我們的性慾為條件,同樣的,下一代的真正本質也為滿足性慾,即由個人作出的選擇為前提,來進行性愛,他們的本質,無論在哪一方面,就由此不可挽回的確定下來了。」
將愛情比喻為文明對赤裸情慾的包裝,好比一部生物學的戲劇,總集了所有戲劇要素於一身,人類未來的命運,不管是在質上還是在量上,都決定於風流韻事的結果上。根據這種看法,愛情的深意其實根源於生物性的育種動機,同時我們還應該知道,情慾並不是由我們個人,而是由人類「種屬精神」(Geist der Gattung)所決定的。愛和自由實際上並沒有太大的關係。叔本華寫道﹕「基於愛情的婚姻,其締結是為著種屬﹑而不是個體的利益。雖然當事人誤以為在自己謀求幸福,但聯姻的真正目的卻不為當事人所知,婚姻的目的只在製造一個只有通過當事人才可以生產的個體。」
換言之,經由高階的授權,我們才進行愛的交易,我們充其量也不過是「種屬精神」的傳聲桶,這也就是今日在學術上人們試圖用「性別」(Gene)這個概念加以描述的東西。叔本華自問, 如果不是這樣,那麼「為何戀愛中的男人把全副身心交付出去,誠惶誠恐地看著對方的眼色,隨時準備著為她做出種種犧牲? 因為正是他身上的不朽部份在渴求她,〔…〕 那種目標指向某一特定女子的迫切,甚至熱切的渴望,就是證明我們那不可消滅的本質內核以及它在種屬延續著生命的直接憑證。」根據這種看法,所有色情行為舉止的表現形式皆為異物所控制,生物學決定了一切,時時提醒我們去完成該完成的傳宗接代的任務,「是的,我們甚至可以說,人類本身就是性慾本能的具體表現,因為人類的生成﹑人類的慾想都只是性交活動。人類的整體形像是單單由這個性慾本能所構成與組合的。」
愛情存在的目的只為了傳宗接代,色情的行為舉止都根基於所謂的「繁殖慾望」。當然,這並非唯一的定論﹐我們可以對這種說法加以反駮,一如意大利作家鳩里由斯.埃沃拉(Julius Evola)借用名為梭羅耶夫(Solowjew)的蘇聯移民筆下的論證所證明的﹕「生物種類的階梯越高,其繁殖能力便越低,性慾的吸引力卻越強烈。」埃沃拉得到以下結論,對人類而言性愛雖然具有特殊的意義和特別的張力,然而,人類的生育遠低於其他動物。如果我們觀察動物生活的兩個極端﹐便可發現,一端為沒有性愛享受的繁殖活動,另一端則為擺脫繁殖目的的性和激情所有可能的面相。
叔本華要是知道有這種論點,那麼,這個想法一定會促進他的思考。如果我們觀察生物界中珊瑚和菇菌類等的生活形式,它們擁有自然界中最高的繁殖率,性愛生活或色情對它們來講完全不重要。相對的,與其他動物有別,人類和一般類人猿繁殖率雖然很低,卻賦予性愛生活高度的價值。這似乎顯示了,性愛生活的存在價值與人種的繁衍和所謂的「繁殖慾望」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相反的,埃沃拉指出﹕「兩性相吸的真正前提,與其週邊的神秘和形上學有關」渴求和結合的慾望是無法抗拒的,繁衍只是無關緊要的小事。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的結論,只有排除了以繁殖為目的的性愛活動,只有在把「繁殖」的任務完全交給珊瑚或菌類之後,這樣的性愛活動才是真正的色情。「繁殖」是動人心弦的色情世界最不色情的部份。 然而,對喜歡偷情而沾沾自喜的人,我們毋須多費口舌,這個論點對他們來講完全是再明白不過的了。
第一章 赤裸的情慾
「男人身上的生殖器不聽節制、自行其道,有如一頭不可理喻的野獸,在情慾的推波助瀾下變得瘋狂,想支配一切。」 然而,不只男人,「出於同樣的理由,女體裡所謂的陰道和子宮的情況也一樣,它們像是住在女體裡的小生靈,﹝…﹞如果生氣了或不耐煩,就開始搞怪,在體內到處亂纂,發散體液,堵住呼吸通道,使得呼吸困難,引發極度的恐慌,同時散佈各種疾病,直到兩性的慾望和愛情使得男女互相結合,就像從樹上摘下果實一樣。」
這場理性與情慾的抗爭會如何收場,柏拉圖抱持了一定的隱憂。情慾主宰人類,對男人而言,男...
推薦序
當愛衝昏頭/賴賢宗 (國立台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一般人對於哲學家的印象是思辯精深,以理性深思,探求抽象的哲學問題,視感性的存在為層次低而不足取者,很難想像哲學家談論愛情,也不會覺得哲學書可以為愛情提供什麼有益的照明。但是,事實也不盡然是如此。本書 I(《當愛衝昏頭》) 首次彙集西方哲學史上哲學家們討論愛情與婚姻的不同論點,希望能為愛情與婚姻的當事人提供直接或間接、多方面且實用的思想上的幫助。
本書原文以德文寫成,原書名是「Wenn Eros uns den Kopf verdreht」,《當愛衝昏頭》是德文書名的直譯。作者是哈洛德.柯依瑟爾(Harald Koisser)、歐依根.馬力亞.舒拉克(Eugen Maria Schulak)兩人,他們希望從以啟蒙世界為己任的西方哲學家的著作,找到愛情的哲學說明。本書從西方哲學的角度討論愛情的本質,涉及到性愛、激情與愛情之中的靈性的問題,其中一個焦點是「出軌」的問題 (性愛忠實的問題)。又,本書不僅討論了西方哲學家的愛情哲學,也引用了眾多的文學作品,例如司湯達爾、艾特伍德等文學家,以及唐璜、卡薩諾瓦和浮世德等文學議題,讓此書更加生動,引人入勝。
本書共有七章,從赤裸的情欲之探討,開始此書的愛情哲學之旅 (第一章);經歷熾熱的激情 (第二章);轉而尋求真愛 (第三章);在真愛的進行之中或許也另有冒險的恐懼 (第四章) 的另一段風光;進入婚姻的共結連理,展現神聖的倫理天地 (第五章);最後,愛情哲學之旅在婚姻的終點站之中,必須具有「幽默、平心靜氣的節制之道」(第六章)。此書第一章從柏拉圖哲學中的靈肉二分以及愛情是起源於缺乏的滿足之說,這是來自於西方哲學的第一部寶典柏拉圖對話錄的<饗宴篇>(Symposium)。西方哲學關於兩性的愛情觀認為愛情的本性在其起點就包含著靈性與肉欲兩個層面,而且是起源於缺欠,這顯然和基督宗教和東亞傳統之所說都有所不同。基督宗教所說的上帝對人的愛是一種由上而下的 agape,基督宗教中的兩性之愛是要通過聖靈的洗禮喚醒人身上所具有的上帝的肖像,從而變成位格與位格之中的愛。
本書第一章提出柏拉圖哲學中的靈肉二分以及愛情是起源於缺乏的滿足之說,奠定了全書的基調,此後列舉了側重於靈性與側重於肉欲的兩種愛情觀,展開愛情之旅上的哲學考察。此中,直接面對愛情之中的肉欲存在的巨大能量者有叔本華 (Schopenhauer)、弗洛伊德 (Freud)、尼采 (Nietzsche)、康德 (Kant) ……等哲學家。另一方面,側重於愛情之中的倫理與靈性與其超越向度者,例如柏拉圖 (Plato)、齊克果 (Kierkegaard )、埃沃拉 (Julius Evola)、巴斯卡 (Pascal)、赫爾德 (Herder)、席列格(Friedrich Schlegel)、諾瓦里斯(Novalis)、黑格爾 (Hegel)…… 等哲學家。這兩種方式的前者,如叔本華說:「所有兩情相悅的感覺,無論表現得多麼超塵絕俗,都根源於性衝動。」,後者則如埃沃拉指出:「兩性相吸的真正前提,和它所蘊含的整個奧祕和形上學有關」,兩種說法是針鋒相對。此中,不管是採取側重於靈性與側重於肉欲的愛情觀之中的哪一種,愛情作為一種書中所說的「理想化」的作用,總是帶有「激情」(passion)。激情是一種跨越有限性的界線的強而有力的超越動力,激情可以是肉欲的,也可以是靈性的。康德只將激情當作是一種理性的病變,終身未婚、生活規律一生以從事理性批判為職志的康德說:「被激情所控制,是一種情緒的病變」。反之,巴斯卡卻說「人的精神越崇高,他的激情也越強烈。」巴斯卡是將激情當作是一種具有靈性深度的超越力量,康德卻是從肉欲的擾動來定義激情。因此,男女愛情的愛情無疑存在肉欲的激情和靈性的激情兩種差距巨大的元素於其內,這使得男女愛情之中往往在靈性的深度之中也帶著紛擾不安的窒息感,而在慾望渴求之上卻時時閃現靈性之光。最能掌握此中的人類生存的弔詭的西方哲學家可能是齊克果。他認為,從靈性超越的深度來看,美學的階段、倫理學的階段、宗教的階段三者之間並不是一種不可解的弔詭與糾纏,而是需要生存的勇氣,讓我們進行存在的跳躍,所以齊克果認為「剎那即一切」的美學的渴望之中,必須呼籲強調的是「愛情很自然地要尋求證明,那使得愛情成為一種責任,一種面對更高者時的責任」,因為「婚姻有天國作為福證」。齊克果認為婚姻是人類生命中最重要的發現之旅,只有婚姻才能解救愛情,因為人們以宗教情操和愛情攜手相偕。最後,此書談到的是婚姻之中的感情生活,此時,愛情已經退去了她的理想化的誘人的外衣,讓人體驗到的卻不是出神狂迷,而是倫理世界的穩定秩序之中的現實生活。關於愛情已經退去了她的理想化的誘人的外衣的婚姻的擁抱,齊克果說的很好:「你們談論了很多有關性愛的擁抱,那麼,婚姻的擁抱算什麼呢?……在婚姻的『屬於我』的概念裡,婚姻的擁抱比性愛的擁抱更豐富」。為什麼呢? 這是來自於婚姻之中的「屬於我」的有天國作為福證的超越動力。齊克果說: 「在婚姻的『屬於我』的概念裡存在著一種力量,讓人們的意志、決定和態度都有了更深刻的意義。……那動力並不只是來自模糊本能的興奮不安,因為婚姻有天國作為福證。婚姻的責任充塞著整個生命的四肢百骸,並且永遠不讓任何阻礙干擾愛情。」齊克果此話說的雖好,但可能是因為他對於婚姻的信心不夠,所以選擇逃離,未能選擇婚姻。婚姻的信心之來源該來自何處呢?就東亞的文化傳統而言,「夫婦」一倫為一切倫理之開端,在日常生活的中庸之道之中,體驗天道,「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中庸》第十二章),這確實是「婚姻有天國作為福證」,深值吾人深思與勉行,「庸德之行,庸言之謹……君子胡不慥慥爾」(《中庸》第十三章)。
在中國哲學之中,儒家哲學側重於倫理思想,強調「夫婦」一倫為五倫之開端,一陰一陽之謂道,如此則夫婦的真情摯愛不僅是敦倫之首,也具有宇宙論和存有學的基礎,夫婦的真情摯愛彰顯宇宙乾坤之德。在佛教的菩薩道之中,強調以覺情覺有情,夫妻不僅是慾望相索在生活現實上的「同床眠」,也是以倫理之船而「同船渡」,在同一條法船上共度此生,彼此勉勵,故夫妻姻緣可以說是多生累劫因緣所成就者。道家的夫妻是道侶,是神仙眷屬,在人間世齊物逍遙,登天遊霧,慈濟度人。以上這些都是就儒釋道三家的愛情智慧的正面主張而言。在歷史現實之中,東亞傳統的宗法社會之中以男人為主,妻妾成群,不以為非。而才子佳人,憐色惜才,以為風流,並不自覺到情愛忠實的問題。然而,東亞傳統進入現代社會之後,情況已經發生改變,傳統文化對於此中的問題該有更多的反思與提供,然而少有哲學家投注於此。在現代乃至後現代的社會之中,人生的實際面總是充滿著各種複雜的情愛情境。問題的一方面是: 忠於心中所感,「詩三百,思無邪」,忠於愛情的靈性真實之時,往往其純真的動能是超越了後天的倫理規範,究竟是善或不善,要看採取的觀點為何。問題另一方面: 現實的作為往往是充滿了因為愛欲衝動而有的德性的軟弱、愛情的不忠與倫常的失序。所以,一方面,愛情的真實所涉及實然與應然,有時候並不是而二元對立的問題。二方面,受限於愛欲衝動的牽制之時,從實然到應然,需要的是慎思明辨,也需要德性實修和功夫。那麼,對於人生種種本真的情況,維持靈性,採取開放的態度,並信任人的天賦善性的善端,珍重保養,是其始點。而既已陷落之後,佛教道家有皈依與懺罪的 法門,儒家強調師友的規勸與改過遷善,也有補過之方。此中問題萬端,簡言之 ,進入現代社會之後,情況變得更加複雜,我們東方的傳統文化對於愛情本質、性愛忠實之問題該有更多的反思與提供,然而在東亞現代社會之中似乎少有哲學家投入此事。所以,先看看西方哲學家在這問題的見解,提供我們沉思與反省的資具,也就變的十分重要了,這是今天出版的此書之意義之所在。
當愛衝昏頭/賴賢宗 (國立台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一般人對於哲學家的印象是思辯精深,以理性深思,探求抽象的哲學問題,視感性的存在為層次低而不足取者,很難想像哲學家談論愛情,也不會覺得哲學書可以為愛情提供什麼有益的照明。但是,事實也不盡然是如此。本書 I(《當愛衝昏頭》) 首次彙集西方哲學史上哲學家們討論愛情與婚姻的不同論點,希望能為愛情與婚姻的當事人提供直接或間接、多方面且實用的思想上的幫助。
本書原文以德文寫成,原書名是「Wenn Eros uns den Kopf verdreht」,《當愛衝昏頭》是德文書名的直譯。作者是哈洛...
目錄
目次
〈專文推薦〉當愛沖昏頭 台北大學中文系教授 賴賢宗
前言
人類的歷史:一部關於出軌的歷史
年輕人的期望
關於本書
第一章 赤裸的本能衝動
「所有兩情相悅的感覺,無論表現得多麼超塵絕俗,都根源於性衝動。」──叔本華
生物學決定一切?
「解剖學決定了我們的命運。」──弗洛伊德
性是動物行為
「在交媾以後,所有動物都會憂鬱。」──亞里斯多德
本能和憂鬱
「他們對所愛的人沒有欲望,對於讓他們有欲望的人卻又沒有愛。」──弗洛伊德
赤裸的性欲本能與愛
「(他們)纔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舊約‧創世紀》
誡命和踰越的誘惑
第二章 熾熱的激情
「那是一種火燄,讓我燃燒,卻不至於燒毀。」──布魯諾
論激情的本質
「被激情所控制,是一種情緒的病變。」──康德
激情是精神疾患和破壞的力量
「纖細惹人愛憐的尤物,卻是瘦得活不下去。」──盧克萊修
激情把一切都給理想化
「歡樂渴望一切事物的永恆。」──尼采
激情是貪婪的
「當我們激情的緊抓著某人不放手,卻又看不起他時,我們就會很尷尬的感受到本性的執拗。」──席勒
激情根源於本能
「人的精神越崇高,他的激情也越強烈。」──巴斯卡
激情需要精神的力量
「人類在本性上就是為激情而生的。」──巴斯卡
人類需要激情
「激情當頭,我們往往浪費了許多無謂的資源。」──巴塔耶
激情是不經濟的
第三章 真愛
「那鄙俗的情人是邪惡的,他愛肉體更甚於靈魂。」──柏拉圖
柏拉圖式的愛情
「愛是無我的,甚至不曾要求愛的回報。」──米蘭‧昆德拉
愛情是利他的
「以星月作證,對父親的亡靈發誓。」──齊克果
愛在尋找它的義務
「『為什麼』越少,愛就越多。」──齊克果
愛是無條件的
「愛神是非常內行的詩人,它讓所有人都變成詩人。」──柏拉圖
一見鍾情
第四章 冒險的恐懼
「住在城市的人們,總喜歡到鄉間去尋找休閒、度假和安寧。」──布魯諾
出軌是旅行的欲望
「剎那即一切。」──齊克果
豔遇不喜歡有責任
「恐懼是對自由的暈眩。」──齊克果
性生活的騷動
第五章 共結連理
「婚姻有天國作為福證。」──齊克果
婚姻是宗教性的綺想
「自對方各取所需的婚姻才能夠維持得很好。」──尼采
婚姻是利益團體
「夫妻的關係是平等擁有的關係。」──康德
婚姻作為法律和宗教的制度
「人們一離婚,就搞得烏煙瘴氣。」──阿多諾
當婚姻破碎時
「伴隨婚姻而來的負擔是沉重不堪的。」──教皇英諾森三世
婚姻是惱人的折磨
第六章 公民秩序 001
「倫理上的義務就在於締結婚姻。」──黑格爾
婚姻作為一種社會手段
「你夠資格想要一個孩子嗎?」──尼采
繁衍後代的義務
「人類最初是勞動的動物,辛勤工作的動物,並屈服於工作之中,出於這個理由而必須放棄他部分的享樂。」──巴塔耶
工作、性生活和性交易
第七章 幽默、平心靜氣和節度之道
「我認為,結婚以後,一個男人沒有變成幽默大師的話,他必定是個可悲的丈夫。」──齊克果
幽默作為克服生活的手段
「婚姻要經得起考驗,就得承受『例外狀況』。」──尼采
平心靜氣的品質
「不知足的人,即使主宰整個世界,也是貧窮可憐的。」──伊比鳩魯
關於節度的追尋
目次
〈專文推薦〉當愛沖昏頭 台北大學中文系教授 賴賢宗
前言
人類的歷史:一部關於出軌的歷史
年輕人的期望
關於本書
第一章 赤裸的本能衝動
「所有兩情相悅的感覺,無論表現得多麼超塵絕俗,都根源於性衝動。」──叔本華
生物學決定一切?
「解剖學決定了我們的命運。」──弗洛伊德
性是動物行為
「在交媾以後,所有動物都會憂鬱。」──亞里斯多德
本能和憂鬱
「他們對所愛的人沒有欲望,對於讓他們有欲望的人卻又沒有愛。」──弗洛伊德
赤裸的性欲本能與愛
「(他們)纔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