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秦始皇兵馬篇
一、 不平凡的秦始皇
(一)、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秦始皇在世界歷史上,是一位非常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
長久以來,中國傳統黑白分明的教育方式造就了我們正邪立判的思想,讓「秦始皇」在經過中共的批孔揚秦及國民黨在台灣統治中刻意培養出的對立情緒中,難得看到他另外的面貌。
一般人以「暴秦」這兩個字來形容秦始皇和他的帝國。其實,秦始皇在很多地方值得我們欣賞以及讚嘆。但翻開正史記載,不乏刻意說謊或史筆個人偏見的地方。
「典型在夙昔,古道照顏色」(文天祥〈正氣歌〉),用現代人的角度,重新翻閱在歷史捲起驚濤駭浪的戰國爭霸史中,仔細的分析那一段殺戈震天、煙硝迷漫的歲月,真是具有特別意義啊!歷史風雲中,能夠在金戈鐵馬中殺出重圍,顧盼之間睥睨群雄,連江山都為之傾倒的,一定有他超凡的意志和冠絕群倫的領袖特質。撥散千年來的層層征塵,我們似乎聽到了秦王的黑色大軍,在跨越秦嶺勇渡黃河的廝殺之聲。
秦始皇,正式稱謂「秦始皇帝」,名字叫做嬴政,姓嬴,也姓秦。還有另一名字趙政,或稱呂政。
公元前260年,生於趙國的都城(現在的河北省邯鄲市),公元前210年卒於沙丘(現在的河北省廣宗縣大平台)。他出生於王宮世家,是君王的後裔;論出身,他是一場政治交易的產兒;論遭遇,他因為政治原因而伴隨父母顛沛流離;論前程,他得力於一位政治家(呂不韋)的努力而成為王位的繼承人。
呂不韋是一位很有生意頭腦的大商人,對秦皇宮內幕也瞭若指掌,當呂不韋知道身在楚國當人質的子楚(秦始皇的父親)的身分時,呂不韋講了一句話「奇貨可居」(成語來源於此),便開始一系列的佈局,一系列驚心動魄,有如間諜戰的安排跟計劃。
【作者點評】
其實呂不韋的佈局,失敗的機率遠遠大於成功的機率。但是「馬無野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在風險的浪頭成大功立大業者比比皆是。危險兩字往往是弱者的噩夢,但反過來說,卻是勇者成功的號角。如果有成就大事業的理想,那決心和勇氣兩者不可或缺,面對取捨的兩難,抓大放小的權衡之機,更是不可錯過。
秦始皇的母親是趙姬,趙姬與子楚的姻緣是呂不韋的特殊經營,謀略策劃的產物。趙姬嫁給子楚十二個月後,在邯鄲生下一個兒子,時間是秦昭襄王四十八年正月(大約在公元前260年)。秦始皇出生的時候,正是長平之戰剛剛結束不久,趙國主將趙括被擊斃,趙國先後損失四十五萬生力軍,還被迫割地求和,秦趙二國的關係非常惡劣。
此時,趙王打算殺掉秦國的人質子楚。子楚一家面臨滅頂之災,眼見遊說無效,子楚與呂不韋立即決定出逃。由於趙姬是豪門之女,有能力庇護趙姬(拿鉅款行賄守城員),這家人連夜逃回秦國。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服喪一年後正式即位,在位三天便去世,他的嫡子(經過華陽夫人的推薦)子楚就立位為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一登基,立即兌現了跟呂不韋共享富貴的承諾,對呂不韋不僅封侯拜相,而且信任有加,君臣二人共謀秦國的大業。公元前249年,僅存的東周軍以諸侯會謀伐秦,秦莊襄王派相國呂不韋滅亡東周,至此,周天下完全滅絕,從此走入歷史(秦昭襄王滅掉西周,秦莊襄王滅掉東周)。
公元前247年五月丙午日,秦莊襄王過世,太子嬴政繼承王位,是為秦始皇帝,年僅十二歲,由呂不韋和趙太后輔佐。
嬴政十二歲就繼位為國王,廿一歲親政。十二歲到廿一歲期間,長達九年,是由其母后和呂不韋共同執政。他橫掃六國,統一天下,創前朝所未有之根基,自命為秦朝「始皇帝」,後人 稱為「秦始皇」。秦始皇死的時候才五十歲,實際執政不到三十年,但人亡政不息,此後中國歷朝歷代的運作與規範制度,大抵出不了秦代的範疇。
秦王嬴政所處的時代,春秋戰國乃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遭逢歷史的大變革,政治的大動盪,社會的大調整,思想的大裂變。一個開誠相見肝膽相照的年代,出奇致勝的謀略,爾虞我詐的權術,和不可告人交易的時代編匯在一塊,那種奇異詭譎的歷史色彩,讓每一個人的生前死後都充滿著詭異的變化。
當時的大思想家「孔子」周遊列國,四處高喊著「一統天下」、「天下定於一」的口號,可是孔子並不了解說,天下定於一的「一」,該如何辦到?如今我們來看,秦始皇辦到了,但是他的「一」,跟孔子的「一」完全不一樣,是跳脫出舊框框的新思維。在諸多除舊立新上最為突破性的建制,就是不再分封諸子,而採郡縣並行及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物買賣的度量衡。為後世所佩服。
仔細分析,孔子的「一」,基本是定調在周朝的封建思想中,而秦始皇的一,是自己所發明的「書同文,車同軌」,和所有的度量衡、法律。換言之,是秦的新法,是翻天覆地的大變法。如今我們來看歷史,對這一點就更清楚明白,秦的「統一」是孔子大倡「統一」高論所始料未及的,也就是說,孔子所看到的不是天下趨勢,只是思想上理想化的完美境界。
中華文化在歷史的大舞台上,正如滔滔長江水,不斷地後浪推前浪,推出一批又一批具有英雄氣質的傑出人才,可謂「時代創造了英雄,英雄締造了時代」的光輝。春秋戰國正是一個「豪傑輩出,群星燦爛」的時代,有政治英雄,有思想英雄,也有軍事英雄,各成其才,各有舞台。可以想見,那是一個「非常多元」的時代。 (註1)
廣義來看,秦始皇誕生的那個時候還沒有「國家」的概念。那是一個毫無束縛、思想飛躍的時代,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上承春秋戰國,千古以來最優質的年代。而離開了那個年代,天下統一,再經過漢代獨尊儒術之後,中國就進入另外一個萬馬齊暗時代,一個穩定,週而復始的輪迴特質,成了漢民族內在生命元素,歷史沒有對錯,它只告訴我們,為何成為這樣或成為那樣,歷史也沒有是非,「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定律,只是昭戒後世,歷史只說因與果。
(二)、 運程與機遇
遙望那個時代,遠離我們已經兩千多年,卻如一面古銅明鏡,照出了什麼?是秦始皇嬴政充分懂得利用歷史的「運程和機遇」。簡單地說,大時代提供了很多的條件,他懂得充分利用這些條件。
1. 機遇
何謂「機遇」?佛教講「隨緣」,企業管理講「隨機」,心理學則是講「偶然性」。隨機也好,隨緣也好,偶然性也好,其實套一句西方心理學家榮格教授所講「神賜給我們的條件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問題是,在偶然的事件來臨的時候,你的抉擇是什麼?」
2. 勇氣
柏拉圖說:「勇氣不是人類天生的美德。」套在那一個群星燦爛,豪傑輩出的年代,勇氣至少在某一部分決定了一個人、或是一個國家,成功的基本要件之一。
3. 謀略
謀略,當然是不可或缺的部份。我們了解「江山代有才人出」,但是要讓江山代代相遞的人才絕非泛泛之輩,而是非常明智的國君。這批足智多謀的國君都具備著「能動性」的進取精神,每天不斷的精進,不斷的思考,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事實上,秦始皇的歷代祖先,幾乎都是如此,具備著機遇、勇氣、謀略的基因。
在秦王統一天下之前,大約從秦襄公受封於諸侯的那一刻開始,秦國歷代歷朝,沒有出過一個昏君,沒有出過一個閒散不為的君主。換言之,不能從「偶然性」來看,而要從這個歷史的根苗,以及他們的文化氛圍,他們所承屬的歷史條件和祖宗的期許,以及這個西戎帝國最重要的一個歷史的價值標準:「銳利進取」的精神,我們也可以稱之為一種「典範化的政治行為」。所謂「典範化的政治行為」,是指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不斷的厲精圖治,不斷的嘗試新的作法,採實用主義,如「一字千金」,以換取庶民百姓對朝廷新的觀感。所以只要能試著嚐試新的制度以及所有新的文化,能有分別於其他六國的事物,他們都樂意去「求新求變」。這也正是秦國能在混沌不清的戰國亂世,始終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原因。
(三)、 舊思維vs.新觀念
秦始皇所面對的諸國群雄,不管是趙,齊或晉,這些都是六百年到八百年的老店,基礎深厚自然不在話下,他決定選擇用新的方法來突圍。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用現在的企業方法來講,叫做「舊思維要有新觀念」。但是想在舊思維的土壤裡種植出新觀念,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通常舊思維原有的特色就是遲疑、慢半拍,對於老事物的懷舊,而不曉得看到新事物,革命的、嶄新的一面。孔子就是這一號的代表人物。
反觀秦王朝為了富國強兵 ,幾乎完全沒有這一類的包袱。傳統上,雖立國於西岐,但所受到舊的律條跟禮教所制約的部分,當然也有中原文化的一些部分。而秦國在變法圖強之際,依然刻意保留這一些中原文化,無非是對於內部統治的一種必要作為,但是對於國家的更新,絕對是絲毫沒有阻礙。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贏政後來所做的一切準備,幾乎無可挑剔的完成了歷史賦予他的任務。
(四)、 定一制而傳千古
贏政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定一制而傳千古」,比如他定下了一個縣級的國家制,不分封諸子,只給文武百官的一些職責。從此之後,中華帝國的雛型就定下來了,安穩下來了,千年來不變。
世界上,很少有國家訂一個制度,兩千年沒有改變,而秦始皇竟然可以達到這一點,這是個異數,也是個奇蹟。
再比如「始皇帝」,這個稱號可說是名副其實。是他第一個建立了名副其實的,孔子所朝思暮想的「大一統」。只是他們彼此間的差異在於順勢而為和逆勢操作的不同罷了。
他首創皇帝的尊號,自封為首屈一指的「法治皇帝」。古代的「法」,秦始皇之前的法,是由禮來制約的。禮的基本概念就是「秩序」,換言之,古代沒有什麼明確的法律條文,只有一個模糊的法律概念,這個法律概念,就依托在禮教的「禮」中。無奈春秋是個「禮樂崩壞的時代」,而一旦禮崩壞了,那麼法治也就蕩然無存。法家之所以有別於儒家,就在於明確的立法條文,讓百姓有所遵行,裁量審案者有所根據,上下運行皆有所本。他徹底實行「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促成中華文化基本共同體系的確立。這個歷千年不衰的價值的初階完成,其實都在秦始皇帝那個時候已經定於一尊了。從此之後任何歷朝歷代,沒有人可以脫離這個範圍。
以此而言,這麼了不起的人物,就不可能用一個「暴秦」,來給他完全概括,如此便過於簡略,也略顯不公。微觀的說贏政所執行的政策及手段是大破大立,宏觀的看,秦的立國正屬於時代改變的交會點上應運而生,贏政做了一些符合民心、符合時代要求的必然作為。
(五)、 革命與征戰
一部濃縮的中國帝制發生史,完全展現在秦王朝的革命和征戰的過程。
秦王朝是西周王帝制的終結者,和皇帝制度的創立者。那個西周不是周公的西周,而是平王宜臼東遷,東遷之後,最後分裂為小西周跟小東周,小東周跟小西周都滅亡於秦。時代給他一個機遇,而贏政也沒有放棄這個時代給他機遇所造就的條件,他完全掌握住了。
孔子講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光看著事物的變化而毫無反應,不免令人嘆息、扼腕。所以,子言:想要成就事功,就得先把實力儲備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秦王的歷代祖先「奮六世之餘烈」,最終統一天下。它不是一朝一夕,而是經過將近三百多年的努力,每一代都為下一代建立了好的基礎,每一次的戰役都為了下一次的戰役開創契機。
且任何一次戰役都是為了組織下一次的戰役做準備。戰役與戰役之間絕對不會是獨立自主的戰役,它完全是互相牽動的。幾百年戰果累積出來的能量,終給贏政給徹底的激發出來。八百年周朝就像骨牌效應一般,先後躺入歷史的墳堆裡頭了。
世間之事,只有想不到,而沒有做不到的。紮紮實實的,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單純的朝目標前進,雖遠也必近矣!秦國歷代王朝的這些先輩們,對於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功績,都做出了相當大不同程度的貢獻。
凡是能創造歷史的人,我們一般在看這些歷史人物的時候,是要仔細研究他,而且不但留心他的大事,小事也要非常的注意。大事看環境、社會、風俗,以及時代的特徵;小事看性格、家世、嗜好,平常的言語行動。大小,像經線,像緯線,乃至細微末節,我們所謂的細微末節,就是他的偶然性全都不放過。
那個時候的心境、年齡,以及那個時代外部氛圍的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也會影響你看歷史人物的情境,所以學習哪一段對人最有益呢?其實是隨人的主觀選擇,也不必太在意什麼,輕鬆看,最主要是能夠內化它,變成你的東西。
贏政在成長受教的過程中,也經歷了不同時期的客觀影響,進而內化成為了他思維的一部分。十二歲就親政,我相信他有一個早熟的心理年齡。最要緊的是, 為什麼年輕的嬴政有那種力量,那就要從出身背景,以及從他的小時候的遭遇來看,才能夠慢慢撥雲見日,看得出來到底這個人在某一個時期,養成的觀念是什麼。
【作者點評】
縱觀秦始皇一生在史書記載上,幾乎不提皇后的事情,這才是我們要注意的。他生了很多皇子,可是史書上幾乎不提諸子的生母,這顯然跟他母親趙姬有關係。趙姬先跟呂不韋淫亂後宮,後來又跟嫪毐有染,釀成了嫪毐之亂。這對於始皇帝來講,是刻骨銘心的,所以他對於後宮干政,顯然是非常小心和在意。
(六)、 黑色傳奇
秦始皇的祖先,是偏愛皂色墨彩的族類,「皂色」就是黑色。他們的圖騰崇拜、旌旗飄帶、授命之符都跟黑色有不解之緣。
秦王宮殿全部黑色,電影「英雄」 (註3),就是依據秦王朝的宮殿舊有的原樣所復建而成。那就是當年秦始皇號令天下的所在。影片中所有宮房建造一律採用黑瓦,漆以黑色之牆,紋路、圖飾、樑柱也俱以黑色為主。軍隊所穿的衣服,軍旗等,基本上都是重色彩,以黑色居多。
秦始皇相信自己應「水德」之運,因此崇尚黑色。水德就是河,就是水,主黑色,為秦朝政治模式的一個符號。
皇上上朝及臣子們晉見天子的朝服,也一律以尚黑為主,朝服沒有白的,也不能有其它顏色。秦朝的民眾稱「黔首」,黔首的黔是一個黑,再一個今,這個黔,也是黑色,正好應驗了「玄鳥之色」。老子《道德經》中也說:「玄之又玄」,古代稱黑色的鳥為玄鳥。
據說秦皇的宮殿之上,所有器皿陳設都是黑色的,因為秦始皇自命為玄鳥的子孫,從裡到外,尚黑的精神無一不備。所以哲學家說:「是不是有神不重要,相信才重要。」
秦王的心態如此,「上之所好,下必從之」;神話本就是封建王朝不可或缺的神丹妙藥,從天而授,只見凡人不見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