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阿鎧老師:
●為什麼我的孩子寫作業老是拖拖拉拉?
●為什麼我的孩子越打越不聽話?
●為什麼我的孩子吃飯都坐不住?
●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忘記該做的事?
●為什麼我的孩子明明很聰明,成績卻不理想?
阿鎧老師說:
●當孩子不用「分心」處理父母的指令,效率會更好!
●孩子犯錯時不要急著斥責,要引導他們自己善後!
●不用強迫孩子吃飯,讓孩子自己思考作決定!
●讓孩子用自己的話複誦指令,好好記住該做的事!
●用「W+B稱讚法」,讓孩子得到成就感!
有二十多年兒童職能治療經驗的阿鎧老師,本身也是一個罕病兒的父親,因此對於經常困擾家長們的各種教養難題,有著比一般父母更深的體會。阿鎧老師認為,教養方式其實沒有對或錯,關鍵在於有沒有找到適合孩子的方法。爸媽們可以試著跳脫原本的思考框架,放下期待,別用自己「希望」的方式教孩子,而是從孩子的角度來解讀他們的需求、渴望、擔憂與害怕,如此不僅能幫助父母在教養這條路上走得更輕鬆,也能讓孩子開開心心地成長,盡情發揮原有的天賦!
作者簡介:
「阿鎧老師」張旭鎧
高雄醫學院復健醫學系職能治療組畢業,擁有20餘年臨床經驗,並育有一女一子。現任兜兜親子幼兒教育平台聯合創始人,並擔任東森電視「媽媽好神」、ETNEWS「史瑪特過生活」、超級電視台「超級小英雄」的節目專家,以及「親子天下」、「媽咪拜」、「親子就醬玩」、「愛寶貝親子網」駐站作家。
另著有《5分鐘玩出專注力》、《5分鐘,玩出專注力遊戲書》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知名部落客】五寶媽、【94moin、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呂忠益、【心理學作家】海苔熊、【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張自強、【馬偕兒童醫院主治醫師】黃瑽寧、【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蔡詩萍 誠摯推薦!●以上均按姓名筆畫序排列
名人推薦:【知名部落客】五寶媽、【94moin、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呂忠益、【心理學作家】海苔熊、【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張自強、【馬偕兒童醫院主治醫師】黃瑽寧、【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蔡詩萍 誠摯推薦!●以上均按姓名筆畫序排列
章節試閱
為何寫作業總是拖拖拉拉?
喬喬一進門就一屁股坐在電視機前面,也不管書包還背在身上,就拿起遙控器按啊按地。
「你給我把書包拿回房間!」從廚房出來的媽媽,看見他這副懶散的樣子,忍不住唸了起來。
「喔!」喬喬敷衍地應了一聲之後,心不甘情不願地走進房裡,放下書包後又在房裡發起呆來。
媽媽發現他怎麼那麼久還沒出來,跑進房間裡沒好氣地說:「你在幹嘛啊?我不是說過回來要先寫功課嗎?趕快把書本拿出來呀!」
喬喬坐到書桌前,慢吞吞地拿起書包,媽媽見狀立即衝上前,一把抓起書包,把寫作業需要的東西全部拿了出來!
十分鐘後,媽媽又跑進房裡看,結果發現喬喬只寫了幾個字,不悅地說:「你動作那麼慢,作業是要寫到多晚?把聯絡簿打開來!」「今天有什麼作業?有國語習作喔!國語習作拿出來!」「快一點寫!」孩子動作慢就算了,而且還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這一點,相信是很多媽媽共同的困擾。
媽媽愛下指令,孩子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媽媽跑來問我:「阿鎧老師,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拖拖拉拉,一定要我一直盯著才寫功課,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他快一點嗎?」
這些媽媽們是否曾想過,就是因為她們緊迫盯人,不斷耳提面命的方式,才讓孩子寫作業不專心?因為他們只要聽到媽媽的指令後再行動就好了,不必去思考自己接下來要做什麼、該怎麼做,因此專注力自然不在課業上,反而想到了手機遊戲。結果媽媽「苦口婆心」的教導,孩子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讓媽媽更加生氣!
想要讓孩子專心寫作業,建議媽媽們別再當指揮官下達指令了!不妨學著放手,讓孩子的大腦啟動,凡事自己來。當孩子下課回家後不寫功課,直接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時,不妨問他:「你在做什麼?你現在應該做什麼?」這樣的問話讓孩子開始思考、開始計畫,也就是能夠設想自己要做的每一步,而大腦自然也會專注在這些事情上。這樣的做法,讓孩子學會為學習專注力負責任!
讓孩子學會自主管理
看到這裡,很多媽媽一定又會說:「阿鎧老師,你不知道我的孩子,他超沒有時間觀念的,不管他,他一定寫不完啦!」
為了讓孩子養成時間觀念,建議媽媽們不妨買個倒數計時器,幫孩子設定寫作業的時間,剛開始請以不超過十分鐘為目標。記得,每段時間開始前,請清楚地告訴孩子這段時間要完成的作業量,然後再按下計時器。過程中,媽媽請別打擾或提醒孩子,讓他學會「自主管理」吧!媽媽要做的就是在計時器響起時,檢查孩子的作業完成了多少,如果都有按時做完,可以休息三分鐘或獲得稱讚獎勵之類;如果沒有的話,就只能給他一分鐘上廁所或喝水。休息過後,再訂定下一個十分鐘的作業目標。
一段時間之後,媽媽不用一直陪在孩子身邊,讓他自己完成寫作業這項任務。沒有媽媽的陪伴,孩子除了要動腦安排作業時間之外,也不用再「分心」處理媽媽的指令,會變得更加專注,寫作業的效率也可以提高。
有時候,不管孩子,才是最佳的管理之道,這就是古人所謂的「無為而治」吧!
越打越不聽話,該怎麼辦?
小學二年級的佑佑,最近跟爸爸有了嚴重的衝突,媽媽帶著他來請求協助。
原來,佑佑從小被爸爸打到大,犯錯時只要打一打就會乖一陣子。不過隨著年紀漸長,他越來越不怕挨打,因此爸爸下手也越來越重。來診所的前一天,父子倆又爆發口角,當爸爸作勢要打他時,佑佑突然伸出手說:「你打啊,隨便你打啊!打死我吧!」孩子挑釁的言語讓爸爸整個抓狂,沒想到體罰得不到效果,還被反將一軍,面子真的掛不住啊,親子關係也降至冰點。
我個人並不反對適當的處罰,但打小孩到底是處罰孩子,還是讓家長發洩情緒呢?打孩子是要讓他心裡痛,而不是讓他皮肉痛。但是佑佑爸爸每次一發脾氣,就是拿起棍子一頓猛打,很明顯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當孩子還小時不知道該抗拒,隨著他漸漸成長、懂事,開始體會到忍一時皮肉之痛,之後就能得到海闊天空。
孩子不反抗,只是認為爸爸打完了,情緒發洩完了,自己也就逃過一劫了。相反地,如果挨打的過程中因受不了而反抗,可能激怒父親,下場一定更慘。其實孩子的言語並非故意挑釁,而是發自肺腑地認為等爸爸出完氣,打完就沒事。
正向管教態度讓孩子變得更好
像佑佑這樣的案例,我們能做的就是鼓勵家長用正向態度來引導孩子,請他們多稱讚孩子。可能一開始爸爸還沒辦法做到,因此不妨由媽媽先開始,像是記錄孩子每天表現如何,有沒有值得稱讚的表現。每天仔細記錄孩子的行為,在家長眼中看到的不再只是讓人生氣的事,或許還會發現孩子有好多值得讚許的地方。當你給予孩子正向的回饋,相信他們也會做得越來越好。
在管教孩子時,我通常建議爸媽要用「不按牌理出牌」的方式。孩子被處罰幾次後,通常都已經知道爸媽會用什麼方法回應,有時還會頂嘴,讓父母的情緒火上加油。當爸媽氣到打不下去,孩子會以為獲勝了,爸媽竟然沒打我耶!這樣的溝通方式只會讓雙方關係越來越糟。
當你想打小孩時,請先暫停一秒,思考一下是否能換個方式?有沒有可能用讚美來取代處罰?轉一下念頭,讓自己的情緒和緩一下。
曾有個媽媽帶孩子來上課時,小朋友不小心把桌上的玻璃杯打翻了,因而激怒了媽媽。當媽媽正要斥責孩子時,我連忙制止,請她先別生氣,換個方法試試。
我說:「你們覺不覺得玻璃杯碎得好棒,不但範圍沒有很大,而且好漂亮、好有藝術感?」
媽媽聽了我的話之後,忍不住笑出來。我稱讚她:「這就對了,妳的情緒放輕鬆了,這時我們才能來引導孩子。」
當孩子做錯事時,家長要做的不是責備,而是引導他們如何去善後。
當杯子摔碎時,你可以跟孩子說:「我們一起來收拾吧!」可以先拿掃把,把危險的碎玻璃片掃掉,接著要求孩子幫忙拿抹布把弄濕的地方擦乾。讓孩子參與善後的過程,他們也能感受到收拾殘局是一件麻煩的事,以後做事就會更加小心。若只是媽媽自己來整理,孩子完全不需要動手,他們也就不以為意,無法從這件事上學到教訓。
教養方式百百種,唯有不按牌理出牌,才能讓孩子不知如何接招。做父母們的要記得,換個想法,才能幫助孩子們走上正軌。
孩子記不住,是專注力不夠嗎?
「妹妹啊,趕快去洗手喔!記得要用肥皂搓一搓,再用水把泡沫沖乾淨,手要完全洗乾淨,擦乾後才能吃點心喔……」
姿妤的媽媽帶她回家後,馬上囑咐她要把雙手洗乾淨。一分鐘過後,姿妤從浴室出來,媽媽看了一眼她的手還在滴水,馬上問:「妳怎麼沒把手擦乾呢?」接著又聞一聞她的小手,果然,根本就沒用肥皂嘛!
「為什麼我叫妳做的事,妳都做不好呢?洗手有很難嗎?沒有用肥皂洗手,細菌根本沖不掉呀……」媽媽像連珠炮一樣不停地唸著,但姿妤根本沒聽進去,臉上還露出了不以為意的表情。
看到姿妤的表現,媽媽忍不住心想:「為什麼她沒辦法把一件事做好?到底是自己教的方法錯了,還是孩子的專注力有問題?」
像姿妤這樣的狀況,不能全部歸咎於專注力,跟家長教養方式確實也有很大的關係。現代的小孩都被照顧得太好了,爸媽呵護過了頭,反而容易養成孩子的惰性。
從姿妤的例子來看,媽媽一連下達了「去洗手、用肥皂搓手、沖泡沫、用水沖乾淨、擦乾手、吃點心」等多個指令,這麼長的一句話,除了能不能記住的問題之外,孩子的大腦也會解讀成:「我幹嘛記呀,反正媽媽還會再告訴我!」
想改善孩子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讓他養成動腦的習慣。例如,當你說:「去洗手時」還可以接著問:「洗手應該先做什麼?」
當孩子收到這個指令之後,大腦會開始運作,去想:「第一步應該是先開水龍頭吧!」
當孩子答對後,可以再問:「打開水龍頭後,下一步呢?」讓孩子一步步地操作加上動腦,慢慢地引導他,才能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孩子會自己選擇指令
有時候大人一口氣給予孩子好幾個指令,例如早晨起床,媽媽說:「先去尿尿,尿完洗手後再刷牙,然後過來吃早餐……」當媽媽已經把早餐準備好了,孩子可能只上了廁所,其他事都沒做。會出現這樣的狀況,跟孩子自己選擇指令有關,剛起床時因為有點尿急,所以記得去尿尿,但洗手、刷牙這些事對他而言無關緊要,很可能就忽略不去做。
小孩的大腦還未發育完全,若媽媽一口氣要求他做好多件事,可能會不知道如何接招,結果反而什麼都做不好。
媽媽們常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上次明明能記住或做到的事,這次卻不行了。其實,孩子能不能把一件事做好,有沒有「動機」才是最關鍵的因素。例如,上次在媽媽的鼓勵下,孩子記得吃飯前要洗手,但這次卻忘了。當孩子達不到家長的要求時,爸媽可能會責備:「你上次明明都會,這次怎麼忘了!」用過去孩子在有動機之下完成的事,來指責他現在的失敗,會讓他覺得緊張,甚至不知如何跟爸媽相處,以後很可能演變成對指令反抗。
當孩子沒有完成一件事時,家長應該去引導他做好,而不是用下指令的方式。例如,孩子放學回來後書包亂扔,媽媽可以說:「這個書包怎麼在這啊?它本來應該是在哪裡的呢?」而不是用命令的語氣說:「你馬上去把書包給我放好!」
如何訓練孩子完成多個指令
大家應該都曾遇過這樣的情況,當我們跟孩子說:「你趕快把書包放好,去洗手,寫完功課後就可以吃布丁了喔!」本來想用利誘的方式提升他的行為動機,沒想到到頭來孩子只記得「吃布丁」這件事,其他全忘了!
爸媽很習慣在說了一長串話後,再加一句:「聽懂了嗎?」孩子的回答一定都說:「懂!」但卻都沒做到。建議爸媽們可以把要求孩子做的事先清楚說明,然後請他複誦一次,接著再問他:「那你要怎麼做呢!」這樣指令才能有效進入他的大腦裡。例如,剛剛我們要孩子趕快把書包放好,去洗手,寫完功課後就可以吃布丁。講完後,可以問他:「剛剛媽媽要你做什麼?」當孩子回答:「放書包、洗手、寫功課、吃布丁。」可以再追問:「那書包要放哪裡?洗手在哪洗……」多問孩子一些細節,讓他思考怎麼做最好,最後才放手讓他去做。
如何有效稱讚孩子?
多年前,有個國小邀請我去幫小朋友上專注力課程,當時我要求來受訓的五、六個小朋友,背上放著瑜伽磚,然後學小狗爬,藉此訓練他們的穩定度。雖然這個訓練並不需要競速,但孩子年紀還小,難免會互相競爭誰爬得比較快。當他們在教室爬完一輪後,速度最慢的小朋友竟然生氣了,不過他表達情緒的方式不是憤怒,而是嚴肅地跟我說:「老師,因為我很聰明,所以這個遊戲不適合我,只適合他們這些笨蛋!」我聽了之後十分訝異,猜想這個孩子是因為輸了不甘心,所以才找藉口給自己臺階下。
下課後,我跟導師聊了一下這個孩子的情況,她說:「阿鎧老師,你等會跟他媽媽談過就知道了!」沒想到,當這位媽媽聽完我的話後竟然說:「老師,我覺得這個遊戲真的滿笨的,我的孩子那麼聰明,你要不要換一下別的遊戲呢?」
聽完之後,我終於理解這個孩子為何會有如此反應。之後,我又陸續聽說只要考試成績不理想,這名孩子一定會提出意見:「老師,這些題目不適合我,只適合那些笨蛋,你應該要重出題目!」雖然導師也曾多次跟家長反映問題,但得到的答案都是:「這些題目真的不好,你要不要換個題目試試看!」由於父母本身的問題,導致孩子觀念偏差,我雖然為此感到憂心,但如果家長沒有意識到錯誤,其實也很難導正。
如果父母只是一味稱讚孩子多聰明、多棒,卻沒有讓他們了解事實,這樣的做法是不夠的。根據臨床統計,家長們常有下列幾種錯誤的稱讚方式:
自我感覺良好型:這類的稱讚常來自於孩子的外在,例如「妳好漂亮」、「你好帥」、「你好聰明」等。簡單地說,這類的稱讚並不是稱讚孩子,而是稱讚孩子的父母,因為這些稱讚內容其實都是告訴父母「你生的真好!」但對孩子而言,這些都是「天賦」,所以會讓他們認為自己與生俱來就很厲害,結果造成「眼高手低」,或者不想面對困難帶來的挑戰,以免破壞自己的存在價值。
成就終止型:這類稱讚常把孩子捧上了天,例如「你是第一名」、「只有你會,我們都不會」等。
現代社會少子化,所以孩子是家中第一名,其實也是「最後一名」,但是他們往往卻因為聽到「第一名」這個字眼而認為自己已經是頂尖,再也沒有人比得上他,或者覺得沒有什麼更好的榮譽需要爭取,也沒什麼事需要努力精進!
手足相殘型:有些父母會在孩子面前營造出一個學習上的「假想敵」,作為努力的目標。父母對於孩子身邊可以比較的對象,通常是從其他孩子開始,因此想要砥礪孩子時會說:「你要多學學你哥!」孩子表現好時會說:「你比你姊姊成績好!」父母稱讚或鼓勵的美意雖然好,但是孩子們卻開始跟手足之間產生了負面競爭,缺乏互相欣賞,到頭來孩子的表現或許進步了,但是父母卻得為如何重新建立手足之情傷透腦筋。
虛有其表型:當父母找不到該如何稱讚孩子的理由時,就會使用一些看似稱讚卻無實質意涵的用詞,例如「你好乖!」「你好棒!」「你好酷!」聽到這些用語也許會讓孩子高興一陣子,但是漸漸地「無感」!甚至孩子會對這樣的讚美感到反感、無聊,讓父母覺得「熱臉貼冷屁股」。
用「W+B稱讚法」讚美孩子
正確的稱讚,能讓孩子得到成就感,也能提升面對挫折的能力,不過並非胡亂讚美一通,而是要師出有名。稱讚之時,請記得對事實的敘述,也就是把孩子實際的作為帶進來,讓他們明白自己做得很棒的部分是什麼,對於孩子人格的培養才有所助益。想要讚賞孩子的優秀表現,又不想錯誤引導孩子,不妨試試「W+B稱讚法」。
W指的是前面所列的錯誤稱讚方法(wrong),畢竟這些錯誤的稱讚方法已經是父母們慣用的方式,若一夕之間要更改,勢必會讓父母想要稱讚孩子的時候會愣上幾秒鐘,腦海裡不斷思考著「到底該稱讚什麼」。這樣的結果反而讓稱讚變成了「作文」,一點也不真誠。所以家長們請不要害怕,只要當你誇讚孩子很聰明後再加上B用法就可以了!
B(behavior)指的是行為描述法,也就是敘述你所觀察到孩子的表現,例如孩子將課本放回書架,你脫口而出:「你好聰明喔!」(W),然後馬上接「你有把書整齊放回書架」(B),這會讓孩子知道他的聰明才智來自於能把書放好,因此會持續這樣的好行為,也嘗試用其他行為來讓自己「變得更聰明」!
假設孩子拿出了一張一百分考卷,你脫口而出「你好棒喔!」(W)後面接「你一定很努力用功!」(B),孩子才會知道他的「棒」來自於努力用功,所以想要獲得稱讚就需要繼續努力。這樣的稱讚方法,不會造成父母們額外的負擔,更能幫助父母觀察孩子的優秀表現,最重要的是,孩子將在正確的稱讚引導下,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並有助於學習以及人際關係的正常發展。
阿鎧老師認為,教養方式其實沒有對或錯,關鍵在於有沒有找到適合孩子的方法。爸媽們可以試著跳脫原本的思考框架,放下期待,別用自己「希望」的方式教孩子,而是從孩子的角度來解讀他們的需求、渴望、擔憂與害怕,如此不僅能幫助父母在教養這條路上走得更輕鬆,也能讓孩子開開心心地成長,盡情發揮原有的天賦!
為何寫作業總是拖拖拉拉?
喬喬一進門就一屁股坐在電視機前面,也不管書包還背在身上,就拿起遙控器按啊按地。
「你給我把書包拿回房間!」從廚房出來的媽媽,看見他這副懶散的樣子,忍不住唸了起來。
「喔!」喬喬敷衍地應了一聲之後,心不甘情不願地走進房裡,放下書包後又在房裡發起呆來。
媽媽發現他怎麼那麼久還沒出來,跑進房間裡沒好氣地說:「你在幹嘛啊?我不是說過回來要先寫功課嗎?趕快把書本拿出來呀!」
喬喬坐到書桌前,慢吞吞地拿起書包,媽媽見狀立即衝上前,一把抓起書包,把寫作業需要的東西全部拿了出來!
十分...
推薦序
教養重要的不是方法,是心法
心理學作家 海苔熊
「根本就沒有什麼教養方法啦!這只是一個很大的市場而已,專家都在胡說八道。」有一次在錄影的時候,在後臺聽到一個來賓這樣說。老實說我還滿認同他的說法的,畢竟每個小孩都不一樣,哪會有什麼「以一擋百、一勞永逸」的方法?
不過,越是在一個「教養專家百出」的時代,我們就更需要靜下心來去想想,孩子真正要的是什麼。《請問阿鎧老師》正是一本教你思考「為什麼」(why)的書,而不是教你「該怎麼做」(how)的書。我覺得阿鎧老師這種方法更能夠直搗黃龍,找到問題的核心。如同阿鎧老師所說,教孩子的方法百百種,不可能有一個方法對所有的孩子都適用,所以當你面臨孩子的問題行為時,書裡面談到真正的心法有兩個:
1.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
2.孩子希望我們可以怎麼做,來回應他的這個行為?
站在孩子的立場,替他想一想,你就可以知道有些時候他的問題行為,就只是一個表象,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跳脫原本思考的框架」。這些表象的下面,可能有他的需求、渴望、擔心、害怕、不知所措等等──甚至,有時他的問題行為只是父母爭執或家庭衝突的一種「症狀展現」。
跳脫捕風捉影的陷阱
阿鎧老師也談到,有許多家長都會看一些網路文章或書籍,而變得很緊張。例如有些「多多慮」家長,可能看到孩子不專心、活蹦亂跳、無法靜下來,就懷疑是不是「過動兒」;看到孩子不善於跟陌生人講話、躲到桌子底下,就懷疑是不是有「自閉」的傾向;看到孩子玩媽媽的絲襪,就擔心他以後會不會變成變態狂……凡此種種,當然也有可能是一些症狀的前兆,但更有可能只是家長的捕風捉影。
那麼如何因應心中的緊張呢?這本書我覺得最值得激賞的一點是,阿鎧老師往往提供「一個行為的多種可能觀點」,例如說孩子「不專心」並不直接等於過動,很有可能是有其他的原因,例如當前的活動他不感興趣、他的觸覺過於敏感,所以他會分心到身體的感覺而不是眼前的功課,或指令太過冗長令孩子無法記住……我很喜歡這樣的書寫方式,一方面我們可以對於孩子的行為有更多「彈性」的推測,也不會太快就陷入任何一個病理化的標籤。
可怕的是,當你開始標籤化自己的孩子,這個標籤化本身就會影響他的行為。在教育心理學上有一個經典的現象叫做「自我驗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erty)。一群智商均等的孩子被平均分到兩個班,其中一個班的老師被研究人員偷偷叫去,說他們班的學生是智商特別高的一群,另外一個班的老師則是被告知,他們的學生是智商比較不好的一群。一個學期過後,第一個班級的學生,果然表現得比較好,可見得大人對孩子所抱持的信念,會不知不覺地影響孩子的行為,甚至影響他們的表現──儘管這些孩子一開始並沒有什麼問題。
幽默的觀點,解決複雜的問題
我相信來找書讀的家長,一定是很努力在孩子身上的,都希望孩子能夠表現得好、過得快樂,不過有些時候反而因為求好心切讓自己變得太過緊張。心理學的研究發現,當我們過於在乎或者焦慮的時候,注意力就會變得更為狹窄(narrow)、往往沒有辦法想到更多的可能性。而這本書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幽默風趣,用許多獨特而有趣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問題行為」,你會發現,其實如果退後幾步來看,那些所謂的「問題」或許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嚴重。
例如,書中談到有個孩子情緒起伏很大、很難教養,除了爸媽之外,其他人要抱的時候就會大哭大鬧,朋友就開玩笑地恭喜他說:「這個孩子不會被別人偷抱走。」這一個小小的放鬆雖然沒有辦法解決問題,但或許就可以讓我們看待孩子的眼光變得不一樣。
阿鎧老師也提到,雖然自己從事這行多年,但是自己的女兒是罕見的雷特氏症。當老婆說:「你是來砸爸爸招牌的,你要趕快好起來喔。」的時候,阿鎧老師卻說:「哪有,他是來幫爸爸建立招牌的!」這一個轉念,不但讓家裡面的氣氛瞬間和緩下來,也讓我們看到阿鎧老師的獨到眼光。
具體的做法,跳脫教養的框架
除了心法之外,書中當然也提供了一些具體的做法(不過還是不離開「跳脫原本思考框架」的心法),例如有時候你可能會覺得很氣餒,教孩子做任何事情,他都唱反調,覺得孩子很難帶,怎麼辦呢?書中有一個握筆姿勢不正確的孩子,媽媽一直強迫他要能夠用正確的方式來握筆寫字,小孩都覺得很反抗、心想:「我才不要咧!」這時候不妨反過來要求孩子「一定要用錯誤的方式來握筆」,愛唱反調的孩子照樣不想要順從大人的意思,結果反而可以用正確的方式來握筆了。
這種改變框架的思考方法,也可以應用在孩子的情緒管理上面。例如,阿鎧老師認為要讓孩子不生氣的第一步,就是讓他「先」生氣,再來討論因應情緒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壓抑他的情緒。
從認知治療的角度來看,許多大人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培養了所謂的「應該」或者是「必須」的內在規則,並且把這些規則不知不覺地應用在孩子身上,卻不曉得這些是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例如書裡面談到有些媽媽可能因為要趕著去做其他的家事,所以希望孩子能夠「乖乖聽完她講故事」,當孩子中途插嘴、或者是天馬行空地問「那大野狼長什麼樣子」的時候,媽媽可能就會覺得很氣餒、想翻白眼,因為延遲了「講故事」的進度,並一邊抱怨為什麼自己的孩子不能夠「專心聽完故事」。如果我們仔細一想,這裡其實藏了一個「應該」的規則──沒有人規定故事一定要說完,實際上也可以在孩子打斷的時候,讓他畫下大野狼或者是白雪公主在他腦袋裡面想像的樣子,反而可以激發他的創造力。
書中還談到許多具體的方法,包括孩子磨牙怎麼辦、因應觸覺高敏感、稱讚努力而不是稱讚天賦、W+B稱讚法等等,看起來好像很多元,但實際上仍然是圍繞著一開始阿鎧老師所說的那個心法:想想孩子要什麼?孩子需要我們怎麼協助他?
或許,教養真的沒有一個「一定有效」的方法,我們也不可能總是很有耐心地、溫柔地陪伴孩子,但如果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給自己多一點放鬆,那麼親子關係也可以增添更多的輕鬆。
這本書,將開啟你「看待孩子行為」的另外一個眼界!
一切的開始都是「愛」!因為「愛」,我們一起學習教孩子!
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第三屆理事長 呂忠益
陽光天使職能治療兒童發展關懷協會創會理事長
阿鎧老師是我敬重的學長,也是我的恩人!是超級棒的職能治療師!
我記得十五年前,剛回臺北執業的我,空有衝勁與熱忱,不知道如何開始的時候,我遇見了阿鎧老師,發現阿鎧老師超級愛孩子,孩子們也都好喜歡他!
阿鎧老師總是無私地分享,告訴我要如何觀察孩子、引導孩子的行為,給予適當的活動與遊戲,讓孩子開心地學習與進步;學長會很用心地跟家長說明與溝通,職能治療師可以給孩子許多訓練與協助,也要懂得支持家長。阿鎧老師曾說:
「給我們時間,也給孩子時間……只要家長與職能治療師合作,孩子一定會進步的!」
這一句話永遠讓我印象深刻,一直銘記在心,是我學習的典範與偶像!
從阿鎧老師身上我看見「愛心、耐心、恆心」,原來我們職能治療師的工作是「用生命服務生命」的過程!唯有「愛」,才能克服一切障礙!
這本書真的太重要,讓許多家長可以從教養態度出發,不要第一時間就罵孩子,而是透過觀察孩子的行為了解背後的原因,加以引導,進而找到最適合孩子的解決方法;也是幼教老師與孩子們互動、職能治療師訓練孩子很棒的參考書,真的是教養孩子必讀的聖經啊!我們愛孩子,我們都在學習成為更棒、更好的父母!有了阿鎧老師分享的教養故事與小秘訣,我們真的是有福了!
希望大家都來買這本書,與職能治療師一起陪伴孩子、愛孩子,快樂長大!
謝謝阿鎧老師,我們愛您,願上帝保守您的一切,平安豐盛。
教養重要的不是方法,是心法
心理學作家 海苔熊
「根本就沒有什麼教養方法啦!這只是一個很大的市場而已,專家都在胡說八道。」有一次在錄影的時候,在後臺聽到一個來賓這樣說。老實說我還滿認同他的說法的,畢竟每個小孩都不一樣,哪會有什麼「以一擋百、一勞永逸」的方法?
不過,越是在一個「教養專家百出」的時代,我們就更需要靜下心來去想想,孩子真正要的是什麼。《請問阿鎧老師》正是一本教你思考「為什麼」(why)的書,而不是教你「該怎麼做」(how)的書。我覺得阿鎧老師這種方法更能夠直搗黃龍,找到問題的核心。如同阿...
目錄
前言 教養這條路,女兒教會我的事 17
Part1 你的教養態度正確嗎? 27
用正向教養引導孩子 31
提升孩子挫折忍受度,避免玻璃心碎滿地 33
教養孩子必須因材施教 37
Part2 孩子的喜怒哀樂,你了解嗎?從行為進一步理解孩子 43
孩子愛咬手指頭、拔頭髮,因為缺乏安全感? 45
孩子為什麼上課老愛發呆? 53
為何寫作業總是拖拖拉拉? 56
孩子靜不下來、坐不住,是不是過動兒? 60
孩子不乖時可以處罰嗎? 71
越打越不聽話,該怎麼辦? 74
孩子喜歡捉弄人,是有暴力傾向嗎? 78
孩子為什麼喜歡躲在角落搞自閉? 81
如何讓孩子願意與他人分享? 86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該如何處理? 93
孩子吃飯都坐不住,該怎麼教導? 97
字寫不好看,是握筆姿勢不好? 102
男生喜歡玩洋娃娃有問題嗎? 110
孩子為什麼不跟其他孩子玩? 115
孩子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拿,該如何糾正? 121
孩子開始學會說謊怎麼辦? 125
Part3 孩子,你想說什麼?解讀孩子情緒背後的意義 129
孩子為何那麼愛生氣? 131
孩子情緒失控時該怎麼安撫? 139
孩子哭著不去上幼稚園,該如何解決? 143
開學了,該怎麼幫孩子收心? 150
孩子晚上睡覺磨牙,是因為壓力太大嗎? 155
孩子事事爭勝,如何教他輸得起? 158
孩子容易動怒,其實是觸覺太過敏感? 163
為什麼孩子無法專心? 175
孩子記不住,是專注力不夠嗎? 180
如何有效稱讚孩子? 185
結語 職能治療,以愛為伴 191
前言 教養這條路,女兒教會我的事 17
Part1 你的教養態度正確嗎? 27
用正向教養引導孩子 31
提升孩子挫折忍受度,避免玻璃心碎滿地 33
教養孩子必須因材施教 37
Part2 孩子的喜怒哀樂,你了解嗎?從行為進一步理解孩子 43
孩子愛咬手指頭、拔頭髮,因為缺乏安全感? 45
孩子為什麼上課老愛發呆? 53
為何寫作業總是拖拖拉拉? 56
孩子靜不下來、坐不住,是不是過動兒? 60
孩子不乖時可以處罰嗎? 71
越打越不聽話,該怎麼辦? 74
孩子喜歡捉弄人,是有暴力傾向嗎? 78
孩子為什麼喜歡躲在角落搞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