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識經濟時代,
做有人文底蘊的創新者。
本書收錄亞洲大學蔡進發校長寫給年輕人的十二種人文思維,包含:創新教育、跨領域學習、獨立思考、專注能力的培養、國際視野、美學教育、理性與感性、性別教育、正確的價值觀、終身學習、成功的定義以及社會服務,係根據蔡校長過去在美國求學、教學、研究和回國後從事教育工作的心得所寫成。在本書中,蔡校長不僅表達自己的想法,還邀請五位亞大講座教授與副校長、院長闡述人文思維的多種面向,值得每位青年學子閱讀深思。
延伸閱讀:
高等教育怎麼辦?(2016)
教育應該不一樣(全新增修版)(2015)
未來教育新焦點(2015)
學習革命的願景(2014)
作者簡介:
蔡進發
台灣嘉義人,美國西北大學電機工程和電腦科學系博士,專長為軟體工程、生物資訊、人工智慧、分散式即時系統。曾擔任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校區教授、美國史丹佛大學客座教授、美國杜蘭大學合聘教授。亞洲大學創校校長,現任亞洲大學校長兼生物資訊與醫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美國伊利諾大學名譽教授、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IC² Fellow。
曾獲頒伊利諾大學傑出教授獎、美國工程基金學會研究獎、國際電機與電子工程師學會技術成就獎、國際跨領域學習和高等研究院傑出成就獎、國際電機與電子工程師學會傑出服務獎、交通大學傑出校友獎,並獲選為國際電機與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美國科學促進學會院士、國際設計與流程科學學會院士。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亞洲大學在台灣是一所有特色的高等學府。蔡進發校長及其兄長兼創辦人蔡長海先生,以前瞻及全人教育的理想給學子們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在亞大,蔡校長透過不同的機制(如「提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涵養(如:安藤美術館)和實踐(如:跨學院、跨領域研習、社區重建服務等)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增進處理問題的能力、培養尊重多元價值、加強獨立思考能力及豐富對社會的體認。亞大的教育促進了人文藝術素養和科技知識的良性互動和互補。
台灣經年發展科研,創新雖有成效但缺乏國際指標型的突破。在新一輪知識型經濟的大勢下,台灣若想更上一層樓,就必須在科技及人文並重的框架下著力於教育創新,融入在地元素、提倡有特色的價值及思維,從而帶動文化及經濟的全面發展。
蔡校長的書為當下台灣社會提供反思及更新的動力。成功教育理念培養的不只是職業專才,更是具想像力、關懷人類社會和樂於承擔責任的現代公民。
在這個快速變動的世代,大學要為全人類持續發展和創新注入動力,本書的全方位思維給我們提供了鼓舞。
——史維(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
透過十二個關鍵思維,蔡校長大方與我們分享自身的求知、辦學歷程,這些寶貴的經驗和觀點,提供了「迎向未來的創新世代」前進的動力,而本書所展現的核心精神與實踐成果,也使我深獲共鳴、啟發、反思與鼓舞!
——朱宗慶(朱宗慶打擊樂團總監)
台灣社會變化快速,這樣浮動的社會需要一股沉穩的力量,凝聚所有動能往前進;《創新世代12 個人文思維》扮演著引導啟發的力量,幫助學生建立正向、利他的價值觀,打開了每一扇窗,態度不同、結果就不同,年輕人就有能力翱翔世界。
——李文華(中國醫藥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
蔡校長不光是一位蜚聲中外的科學家,更是一位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好老師。他所引導的亞洲大學,正昂首邁入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他所倡導的人文思維,讓工程系學生富有情懷,讓設計系學生重視邏輯,讓所有的學子都有溫暖的心,去擁抱社會、改變社會。通過這本小書,願所有的讀者能體會到「並非我們帶領你們前進,而是你們推動我們走向未來」。
——倪明選(澳門大學副校長)
從書中看到的不只是如何辦學成功的要素,更可以看到做人做事應該具備的態度和高度。蔡校長兼具了科學家的實事求是精神和教育家的人文關懷涵養,完成了這本非常適合推薦給年輕人細讀深思的好書。
——盛治仁(雲朗觀光集團總經理)
信息化、數碼化、網絡化的發展改變著我們的世界,要保證它們朝著正確方向發展,離不開人文素養。蔡進發教授是電機工程科技專家,但十分注重人文關懷,他的《創新世代12 個人文思維》扼要介紹了其中十二個重要範疇,值得推薦。
——郭位(香港城市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
蔡校長的書以個人的經驗及深入淺出的手法指引年輕人如何在這快速變化的時代中找到自己的路,打好手中的牌!這本書也是一個新型領導力的詮譯:如何「陪伴」身邊的人去充分啟發他們的潛能。是一本家長、師長、主管們必讀的好書!
——葉祖堯(前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馬里蘭大學電腦科學系系主任)
蔡校長以打造「台灣的哈佛」為願景來辦亞洲大學,將眼光對焦在未來,堅持國際級的水準,訓練學生兼具美學涵養、理性、感性與良好的品德,以培養國際化人才為學校最重要的目標。
蔡校長的人生經驗、建校的使命感、辦學的熱情與創新,以及對於質的要求,在這本書中一覽無遺。這是一本可以輕鬆閱讀的好書,充滿了許多智慧,可以從中獲得許多啟發。
——劉金標(巨大機械工業公司董事長)
蔡進發校長十六年前放棄在美國知名大學擔任系主任的機會,返台接下亞洲大學創校校長一職,創校過程中的熱忱與投入,令人感動。尤其在聘請優良師資與打造亞大成為國際級的學習環境,更是不遺餘力。創校歷程,焠煉出人文思維專書,值得推薦與大家一同分享。
——鄭崇華(台達集團創辦人)
名人推薦:亞洲大學在台灣是一所有特色的高等學府。蔡進發校長及其兄長兼創辦人蔡長海先生,以前瞻及全人教育的理想給學子們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在亞大,蔡校長透過不同的機制(如「提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涵養(如:安藤美術館)和實踐(如:跨學院、跨領域研習、社區重建服務等)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增進處理問題的能力、培養尊重多元價值、加強獨立思考能力及豐富對社會的體認。亞大的教育促進了人文藝術素養和科技知識的良性互動和互補。
台灣經年發展科研,創新雖有成效但缺乏國際指標型的突破。在新一輪知識型經濟的大勢下,台...
章節試閱
創校不過十餘年的亞洲大學,卻已經在國際囊括許多榮耀──英國《泰晤士報》「2014年創校五十年內全球百大潛力大學」全球第九十九名、「2015年亞洲百大最佳大學」全球第九十三名、「2015年金磚五國暨新興經濟體二十三國百大大學」全球第八十六名、「2015~2016年全球八百大最佳大學」全球第六百七十名,成為全球最年輕的「四個百大」大學。
德國哲學家雅斯培(Karl Jaspers)曾說:「一所真正的大學必須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學術性的教學,二是科學的研究,三是創造性的文化生活。」亞大,正朝著這個方向邁進,而本書則將由主導這一切的幕後推手──亞大創校校長、同時也是現任校長的蔡進發,親自闡述他的治校理念、人生故事與省思,為年輕學子提供未來二十年的生命指南。
本書收錄蔡進發所寫給年輕人的十二種人文思維:創新、跨領域學習、獨立思考、專注、國際化、美學、理性與感性、性別平等、價值判斷、終身學習、成敗以及社會服務,全是依據他過去在美國求學、教學、研究和回國後從事教育工作的心得而寫成。
在這本書裡,蔡進發的眼光不局限在台灣,而是以全世界做為理想的場域,用他多年來所見所聞淬鍊出獨到的人生看法與心靈感觸,勇敢與年輕人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鼓勵年輕人拓展自己人生的深度與廣度。
美國擁有世界一流的大學教育,也是蔡進發所熟悉的地方,因此,本書一開始,談到亞大的誕生,便從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維吉尼亞大學、史丹佛大學等校談起,也描繪了當初心目中理想大學的起創點。
大學在近一千年前起源於義大利,如今的波隆納大學被公認為世界第一所大學,它的建築以文藝復興時期的巴洛克風格為主。亞大創校時便以教育初衷來砥礪自己,因此,將巴洛克風格定為學校建築的標記。
哈佛大學是美國文理學科的起源,創校團隊特地從哈佛大學帶回一塊紅磚,以這一塊磚為基準,每一棟校舍的建材、顏色,都和它嚴整一致,如同當初立定以哈佛追求卓越、人文關懷精神來辦學的初衷一般。
這個起點是由外而內的漸進過程,如同本書中談到的「境教」,希望營造一個合宜的環境,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下,一點一滴形塑學子們「做人有品德」、「做事有品質」、「生活有品味」的價值觀。
亞大有一個膾炙人口的講座──「諾貝爾在亞大」,講者從嫻熟經濟、財政到擅長科技、醫學,每個人的專業都達到巔峰成就,人生歷練也不同凡響,因而說起故事來句句珠璣。
有一年,生理醫學獎得主、威爾剛理論之父穆拉德(Dr. Ferid Murad),在亞大分享自己的學習過程時,指出一句對他影響至深的話:「我的老師說,『我在課堂上講的,有百分之五十是對的,百分之五十是錯的。』」
這句震人心的話,所代表的正是本書希望告訴讀者的,即使面對授課老師與學術權威,每個人都得獨立思考,自己判斷哪些是對、哪些是錯,哪些該做、哪些不能苟同。也正因為獨立思考如此關鍵,以致於當我們放眼世界,便不難發現,各級學校紛紛以教育改革,提升下一世代的思考能力。
然而,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穆拉德卻是一位可樂的愛好者,就連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也是,為什麼?原來,在他們求學的年代,美國還不流行喝咖啡提神,可樂才是主流;每當做實驗的時間冗長,身體疲倦,內心卻不願放下,便會抓一把零錢到販賣機投幣,買一罐可樂,連沒飯都沒吃,就回到實駣室大口灌下。
得到「補給」之後,又能拚上幾個小時。垃圾桶裡至少累積了四、五個可樂空罐,記錄下這群人為了做好一件事是如何地專注、心無旁騖。
從世界的另一端回到台灣,創辦亞洲大學,蔡進發堅信,大學的本質就是國際化。大學是傳授與創造知識的地方,必須隨時掌握全球趨勢、訊息和產業動態,甚至掌握全世界的最新知識,因此,不應該也不允許將觸角局限在一個區域。
台灣年輕人的未來,也應該建構在全世界之上,而非局限在自己的家鄉。只是,近年來台灣經濟趨於成熟,能夠雇用的人數有限,因此年輕人的國際移動力,也就是在海外做事的能力,變得更加重要。
然而,一所學校要培養出人格成熟的青年,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美學教育。而美術館,是提供美學教育重要的學習場域。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主張用觀念去界定「美之本質」,是西方美學的起源。柏拉圖則是哲學美學的開創者,他繼承蘇格拉底的說法,提出「美的本質」問題,以哲學思辨去探討審美的對象和美學原理,在西元前三、四百年就開創了西方美學的研究。
在東方,大概也在西元前五百年左右,就有審美方面的論述,例如孔子提「里仁為美」、孟子說「充實之謂美」、老子稱「天下皆知美之為美」、莊子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遠在古代,孔子就是美學教育的提倡者,近如民國初年,蔡元培校長也在北京大學倡導美學教育。
在如今的台灣,許多大學都樂意設立圖書館、實驗室,因為裡面的藏書、設備,反映一所學校的學術深度,卻很少看到大學設立美術館。但是在亞大,卻這麼做了,本書中也娓娓道來美學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當初設立的緣由。
同樣在精神層面,本書還探討了理性與感性的作用與關係。理性是邏輯分析的能力、感性是情感同理的能力,兩者平衡,才有成熟的人格去面對複雜的人生。可是,生於網路世代的人,感性、理性都不成熟的狀況特別明顯。
感性太過,造成極端的情緒問題;理性太過,卻失去對人性情義的理解,這樣的人格,大家應該也不陌生,就如那些只知道根據法律條文判決,卻違背常識、脫離社會現象的「恐龍法官」。
1980年代的比利時,有件討論許久、值得深思的案子。
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半夜時分,有位女子從陽台跌到馬路上,陷入昏迷。一名路過的男子發現了,趁機洗劫她身上的財物,卻擔心她無人搭救而傷重不治,於是離開前先報警。事後警察從監視器中看到經過,起訴了這名男子。
這個案子在布魯塞爾討論許久,最後,這名男子被判無罪。法官的判決書這樣寫著:「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脆弱的一面和黑暗的一面。相對於拯救生命,搶劫財物不值得一提。
「雖然就法律來說,我們不該因為一個人的善行而赦免他其他的犯罪,但是如果判決他有罪,將對社會秩序產生極度負面的影響,我寧願看到下一個搶劫犯拯救一條生命,也不願看到遵守法律的無罪者對他人的苦難視而不見。」
法律判決固然依賴純粹理性的邏輯推論,但是一位法官如果感性與理性平衡,就能全面衡量情、理、法的輕重得失,做出最有利於社會的判決。
本書也談到了性別平等的問題,而這一切的根本,其實可以說是源自於尊重和平等。尊重,意謂著尊重他的差異及獨立;平等,則是給予相同的機會。
如果能從這個角度來思考就會理解,戀愛、結婚、成家是每個生命都享有的權利,社會尊重每個生命的選擇,就不該因為他的性別選擇而有差別待遇。那麼,許多同性戀愛、同性婚姻的爭議,也就豁然而解了。
不過,尊重不代表放任。在年輕人的成長過程中,學校、家長不僅應該提供他們完整的性教育,也要培養他們獨立負責的能力,幫助他們了解事情的因果關係,為自己的選擇負起最後責任。
父母以身作則尊重差異,是給下一代最好的示範。蔡進發坦誠,他那個世代的人,受教育及傳統影響,要完全放棄對性別的刻板印象,大部分人一時可能有些難度,但還是會盡力提高自覺,時時提醒自己。
他以六百年前的警訊提醒當代的人們,來自農村的少女貞德,以瘦弱的身軀穿起盔甲,率領軍隊奔向戰火最前線,終於扭轉了法國的頹勢,最後卻因為不公平的審判而死於熊熊烈火。因此,我們應該也必須記住,六百年後的現在,不應該再有任何理由毀滅任何異於凡俗的靈魂。
法國小說家兼哲學家卡繆(Albert Camus)曾說過:「人生就是你所有抉擇的總和。」(Life is the sum of all your choices.)本書也從「價值觀」的角度切入,說明那是每個人心中的一把尺,它決定你要做什麼、不做什麼或怎麼做。
不過,蔡進發提醒,年輕人應該勇於嘗試、勇於挑戰,卻不認為應該一味堅持自我。這中間的平衡點,可以用《大學》所說的「止於至善」來評估。
至善,是考慮每一個人的利益、損失,讓整體結果達到最佳狀態。有些人常堅持自己的想法,並以擇善固執美其名,但如果個人的堅持影響整體的最佳利益,則整體的最佳利益應該為最高指導原則。
人生就是一連串學習的過程,張忠謀便曾在一場演講中指出,當他回顧幾十年的工作生涯,發現只有前五年,用得到在大學、研究所所學的20%∼30%,之後的工作生涯,直接用到的部分幾乎等於零。
對於即將獨自揚帆進入人生大海的年輕人,這番話也許聽得驚心動魄,不過我相信,對每個已經在社會歷練的人來說,這番話再真實不過。進入職場,要不被淘汰甚至掌握機會謀得發展,必得與時俱進,而唯一的方法,就是終身學習。
自我學習的方法很多元,除了閱讀,進入社會工作後,出差或旅行的機會也將增加,在蔡進發的經驗中,這是學習的大好機會,一方面幫你檢驗你所知的,同時讓你認識你未知的。
這段不斷努力的過程,本書提出一個觀點,就是一個階段的成或敗,不代表永遠的成或敗。莫札特的一生,就是最好的例子。
莫札特三歲展現音樂天賦,六歲譜出小步舞曲,十一歲寫出第一部歌劇,十三歲被大主教提名為樂團首席,當真是無上風光。如果此時人生戛然而止,莫札特就是世人眼中永遠的音樂神童。
可惜,人生必須不斷往前。莫札特十七歲這年,樂團換了一位親王新主教管理。他限制莫札特的創作領域,甚至公開嘲笑他是飯桶、智障。一顆耀眼的鑽石突然掉入泥濘,年輕的心靈必然痛苦莫名。
如果莫札特憤恨所有努力不過鏡花水月,從此自暴自棄,他的人生大概也就淪為眾人惋惜的「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幸好,他並未放棄自己。
當命運之神再度眷顧莫札特,從慕尼黑寄來一份歌劇創作的邀請,他立刻抓住機會表現,結果首演時獲得熱烈迴響,之後並以獨立作曲家的身分到奧地利,從此展開自由創作。
在莫札特短短三十五年的人生中,留下許多重要音樂類型的作品:協奏曲、奏鳴曲、交響樂、小夜曲、嬉遊曲等,成為後來古典音樂的主要形式,撼動了音樂史的發展。
人的一生總是起起伏伏,現在眼中的成功或失敗,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後再回首,豈知不是另一番光景?放在時間的長河裡,成功或失敗難有定論,換一個角度觀察,成敗也難有絕對的定義,但是,只要每件事都全力以赴,問心無愧,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以正面的態度看待,就是成功。
這是個混亂的時代。貧富差距、國際衝突、溫室效應⋯⋯,很多問題政府不見得有能力解決,反倒在民間,透過服務的力量,更能有效率的降低富人與窮人、富國與窮國的衝突;尤其是年輕人的浪漫熱情,更能打破現實的框架。
本書希望為年輕人培養更宏大的胸懷氣度,便將社會服務納入其中。社會服務是這個時代的公民素養,培養新時代的公民,大學責無旁貸。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說:「我每天不斷提醒自己,我的生活,不管內在或外在,都奠基在他人(包括活著的和逝去的)的努力成果之上。因此,我必須盡力奉獻自己,希望以同等的貢獻回報長久以來從他人身上所獲得的一切。」(A hundred times every day I remind myself that my inner and outer life are based on the labors of other men, living and dead, and that I must exert myself in order to give in the same measure as I have received and am still receiving.)一段話,為這個篇章、這種精神,做了最好的說明。
創校不過十餘年的亞洲大學,卻已經在國際囊括許多榮耀──英國《泰晤士報》「2014年創校五十年內全球百大潛力大學」全球第九十九名、「2015年亞洲百大最佳大學」全球第九十三名、「2015年金磚五國暨新興經濟體二十三國百大大學」全球第八十六名、「2015~2016年全球八百大最佳大學」全球第六百七十名,成為全球最年輕的「四個百大」大學。
德國哲學家雅斯培(Karl Jaspers)曾說:「一所真正的大學必須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學術性的教學,二是科學的研究,三是創造性的文化生活。」亞大,正朝著這個方向邁進,而本書則將由主導這一切的幕後推...
推薦序
【序】期待勇於追求夢想的年輕人/蔡長海
1996 年,我協同林創辦人增連先生和許多有志於奉獻教育事業的學者專家及企業界領袖們,共同捐資、群策群力,希望創設一所培養具有恢宏視野、高度人文關懷的一流國際化高等學府,遂於1998 年開始積極尋覓適合校地,1999 年10 月,成立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籌備處,2001 年3 月,通過教育部審查正式開始招生,創下國內私立大學核准通過設校最快的紀錄。
在籌備期間多次和任教於美國伊利諾大學的蔡進發教授商討和推薦校長人選,希望由一位具國際經驗的學者來領導這所學校。
後來,董事會認為蔡教授是最適合人選,經過數次溝通,最後徵得蔡教授同意,回國擔任首任校長。蔡教授為美國伊利諾大學電機工程和電腦科學系的傑出教授,同時獲選為國際三個學術團體的院士,在美國學術界相當活躍。
蔡校長領導亞洲大學,辦學成果獲得高度肯定。2005 年8 月改名為「亞洲大學」,創下國內私立學校在最短時間內改名大學的成功紀錄;2006 年起,連續十一年榮獲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獎助,累計金額超過四億元;2009 年「大學系所評鑑」全部通過;2011 年「大學校務評鑑」高校體系名列前茅,並連續榮獲《Cheers》雜誌2015年 及2016 年全國大學校長互評「辦學進步卓越」Top 20大學全國私立大學第二名。
另外,亞洲大學也獲得國際評鑑機構的肯定,國際排名不斷提升,例如:榮獲英國《泰晤士報》「2014 年創校五十年內全球百大潛力大學」全球第九十九名、「2015 年亞洲百大最佳大學」全球第九十三名、「2015 年金磚五國暨新興經濟體二十三國百大大學」全球第八十六名、「2015 ∼ 2016 年全球八百大最佳大學」全球第六百七十名,是全球最年輕的「四個百大」大學。
分享跨領域的視野與思維
本書收錄蔡校長寫給年輕人的十二種人文思維,這些內容是根據蔡校長過去在美國求學、教學、研究和回國後從事教育工作的心得所寫成。蔡校長從國立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研究所畢業後隨即赴美念書,旅居美國二十多年,在美國伊利諾大學教書長達十六年,榮獲伊利諾大學頒發傑出教授獎,擁有崇高的國際學術地位。
在美期間,長期接觸世界不同文化的人、教育不同國家的人,也因為這樣的經歷,讓他有更廣闊的視野與跨文化、跨領域的思維。蔡校長懷抱著為台灣培育優秀下一代的理想,從美國回到台灣,從學者跨界到管理者,這一路走來,他有非常多寶貴的人生經驗與大家分享。
在《創新世代12 個人文思維》中,蔡校長以站在世界的角度和眼光,描述個人多年來的所見所聞、人生看法與心靈感觸,告訴年輕人要培養高尚的品格與人文涵養,並且要具備寬廣的格局和認真努力的態度。
蔡校長相信,每個年輕人都有改變世界的力量,鼓勵年輕人做一個有深度的創新者,在生活中自我養成並孕育創新的能量,不斷改變、追求卓越,成就自己也讓這個世界愈變愈好。
我相信,透過他的人生經驗,對於年輕人的求學、做人做事及職場就業,一定有很大的幫助。我們期待有更多年輕人勇於追求夢想,獲得成功的人生。
(本文作者為亞洲大學創辦人、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
【序】培養人文素養與就業能力──亞洲大學的願景/高希均
(一)
在一些演講中,包括在亞洲大學畢業典禮上,我都強調過,讀的是經濟,關心的是教育,嚮往的是和平,追求的是文明。在公共議題上,凡是與教育有關的議題,我都關心,也希望有時間參與。
與年輕朋友交談時,我常向他們鼓吹:不要羨慕那些大官、那些巨商、那些科技新貴;而是要學習那些擁有豐富人文素養的知識人,以及擁有就業能力的現代人。
1980 年代的美國社會曾流行過「功能性文盲」(functional illiterate)一詞。它是泛指那些缺乏處理生活及周邊環境能力的人,如:不會讀家具組裝的說明書,不能修理家中水電的細微故障,不會填報所得稅。這個現象與中國傳統中「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說法相似。那個年代去美國的台灣留學生也普遍的被認為「很會讀書,不太會動手做實驗」。
把西方社會這種「實用性」的定義用到台灣,我就不免擔心
愈會用筆考試的年輕學生,愈不會用手來處理生活上的問題;同時因為不太關心台灣以外的世界,就愈來愈困難面對全球化的挑戰。
這也就是為什麼近年來,我常鼓勵大學生要同時擁有「人文素養」與「工作技能」。我常引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葛隆納(William Cronon)教授「人文素養」的看法,這些包括了:
1. 耐心聆聽,並且聽到了別人在說什麼。
2. 勤於閱讀且能體會其菁華。
3. 可以與任何人溝通,而不顯得外行。
4. 可以寫得很清楚,且有說服力。
5. 遵行彼此的尊重、寬容與自我批評。
6. 自己清楚如何在現實世界中把事情做對。
擔任哈佛大學校長二十年的德瑞克‧伯克(Derek Bok),認為大學教育必須具備八個目標,讓學生變成有知識、也有就業能力的年輕人:
1. 表達能力(寫作與口語溝通);2. 思辨能力;3. 道德推理能力;4. 履行公民責任的能力;5. 迎接多元化生活的能力;6. 迎接全球化社會的能力;7. 廣泛的興趣 ;8. 就業能力。
透過大學教育的細心規劃與認真執行,台灣下一代將會有較好的遠景。
(二)
台灣擁有一百六十餘所大學,數量已經過多,追求教學品質、樹立課程特質、重視公民教育……就變得格外迫切。亞洲大學就是一個令人鼓舞的示範。我們看見,亞大在蔡進發校長帶領下,非常重視人文素養和通識教育,包括了思辨能力、全球化的能力、多元學習的能力、公民責任等。在剛出版的《創新世代12 個人文思維》一書中,蔡校長不僅表達自己的想法,還邀請五位亞大講座教授與副校長、院長闡述人文思維的多種面向,實在值得每位青年學子閱讀深思。
儘管亞大是創辦十五年的新興大學,但因為全校師生的努力,已名列在英國《泰晤士報》2015 年至2016 年全球最佳大學排名榜上,十分可貴。
2012 年,我們有機會在台北邀請前哈佛大學校長、擔任過美國財政部部長的勞倫斯.桑默斯(Lawrence Summers)來台演講,陪他與哈佛校友馬總統交談之後,我問他:「如果有足夠的經費,給你完全的自由,你能不能夠在美國以外的地方辦一所和哈佛一樣好的大學?」這位才思敏捷的桑默斯,居然停頓了一刻,才說:「能做到。」我再問他要多久?他說:「二十五年。」
根據桑默斯的說法,二十五年可以打造一所和哈佛大學一樣好的大學。亞大在創校時,也有要做一流大學的願景,我們期待,亞大在蔡創辦人與蔡校長有遠見的領導下,全校師生同心協力一起打拚之下,持續開創奮進,邁向成為一所國際級的好大學。
(本文作者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序】一本教育初心/黃榮村
大家都很好奇亞洲大學是如何走到今天這個地步的,現在蔡進發校長終於現身說法了,這本令人期待的新書《創新世代12 個人文思維》,可說是蔡校長大半生值得一聽的經驗談,涵蓋了創新、跨域、獨立判斷、美學、成敗、理性與感性、價值觀、性別平等、國際化、終身學習、專注與社會服務,共十二項課題。
十五年前的亞洲大學是在921 大地震剛發生期間籌劃與興辦,在艱難之中,從建在一片台糖租用土地上的一間小型健康管理學院,轉型成為一所蒸蒸日上的綜合大學,可以看到以前台灣成功的縮影。
在這中間亞大創下了許多優良的辦學紀錄,不只將大學建造出兼具現代化與具有經典及巴洛克風采的校園建築,也在短短期間內推出安藤忠雄設計的校園美術館,更重要的則是學生經常參與國內外活動和競賽,表現亮眼,讓人看出亞大在大學教育與人才培育上的成就及風格。
半生故事分享
蔡進發校長是芝加哥伊利諾大學在電腦科學專業上的卓越研究教授,因為一片教育初心與家園之思,毅然決然投入台灣高教,並當了亞洲大學的創校校長,中間雖然又赴美一陣子,但最終還是落腳在這塊土地上與大家一齊奮鬥,令人感佩。
他在這本書中有系統安排了十二個有用的主題,暢談辦學、教育、人才培育與學生學習的理念,還有一步步走出成功局面的實踐方法,在書中他娓娓道來,令人興趣盎然。
裡面有很多他自己有趣又有用的人生故事,簡短但深入的談到了史丹佛(Stanford)校園與國際大學的合作、安藤忠雄與亞大的現代美術館、設立三品學院、鼓勵學生參與國內外志工與重返史懷哲之路活動、在校園內推動研究如何防止網路上癮與行為偏執。
在人物上則興致勃勃提到賈伯斯的小故事、中村修二發明藍光LED 的堅忍不拔,還有莫札特與吳季剛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讓人看了還想進一步多去了解。
這不只是一本好看有趣的勵志書籍,更是蔡進發校長大半生人生經驗與生命智慧的結晶,在回歸教育的初心下,他把這本書寫得又深又遠,我們都要感謝他。
(本文作者為前中國醫藥大學校長、前教育部部長)
【序】人生的三度空間/劉烱朗
我跟蔡進發校長曾在伊利諾大學不同校區任教,後來我成為亞洲大學董事,又對他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他待人接物相當親切,也很會用人、有創意,並且願意花時間與台灣學術界、工業界人士往來,交流彼此的意見,也因此讓亞大的教學能夠更符合實務需求。我很開心能有這樣一位有想法、肯堅持的校長,願意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
深度、廣度、長度
他在書中提出成功的共通法則,就是深度、廣度、長度,以生命目標做為原點,往X軸、Y軸、Z軸延伸,形成人生的「三度空間」。
所謂深度與廣度,從字面上就可以了解它的意思,〈有深度的創新才能創造價值〉說得很清楚,這個年代有許多人在談創新,其中不少是來得快、去得也快,沒有真正為人類留下有意義的幫助或改變,所以蔡校長提醒年輕人,要在生活中養成不怕麻煩的心態,透過摸索與學習,為創新注入新經驗。
除此之外,還必須擴大知識面,這就是〈跨領域學習,多面向思考〉、〈打開每一扇窗,迎向全世界〉等篇章所強調的廣度。
借用賈伯斯的話:「一個人能站在人文和科學的交會口,兼容貫通,才是真正的人才!」
至於長度,指的是時間,就像〈敬重你的時間,你將因此擁有被尊重的人生〉、〈唯有終身學習能拉近競爭距離〉等篇裡提到的,學習必須專注、持之以恆,甚至是要自我學習,因此不能漫無章法,必須因應不同的學習動機或目的,選擇不同的方法,例如:出於興趣的學習,可以自己慢慢摸索,但若是為工作或生活需要而學習,就必須是有系統的學習才能解決問題。
灌輸、引導、激發
年輕人要想闖出一片天,這些道理永恆不變,不管你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下,無論做學問、做事、交朋友以至於在職場上,都必須遵守。
常常有人說:「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很可憐,不像上一代的人有那麼多機會!」我年輕時在澳門、台灣、美國求學,後來還在台灣、美國教過書,我認為,年輕人會遇到的問題、環境的影響,在每個時代、每個地方都一樣。
華倫 巴菲特說得更直接:「今天在美國出生的嬰兒,將是有史以來最幸福的一代。」今年正值美國總統大選,候選人為經濟前景感到悲觀,社會也擔心下一代美國人不再富裕,但是巴菲特卻點明真相,相較於他出生的三○年代,美國人均GDP 成長了六倍。
我曾經說過,教育有三種面向:灌輸、引導、激發,《創新世代12 個人文思維》這本書,就是要鼓勵年輕人,培養人文素養與人文關懷,強化自己適應環境、與人共處、解決問題的能力,全方位思考找到自己想要走的路,進而實現理想。
(本文作者為前清華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
【序】期待勇於追求夢想的年輕人/蔡長海
1996 年,我協同林創辦人增連先生和許多有志於奉獻教育事業的學者專家及企業界領袖們,共同捐資、群策群力,希望創設一所培養具有恢宏視野、高度人文關懷的一流國際化高等學府,遂於1998 年開始積極尋覓適合校地,1999 年10 月,成立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籌備處,2001 年3 月,通過教育部審查正式開始招生,創下國內私立大學核准通過設校最快的紀錄。
在籌備期間多次和任教於美國伊利諾大學的蔡進發教授商討和推薦校長人選,希望由一位具國際經驗的學者來領導這所學校。
後來,董事會認為蔡教授是...
作者序
【自序】人生因付出而豐實/蔡進發
回國擔任亞洲大學創校校長是一段意想不到的人生歷程 ,雖然過程充滿挑戰,但因為付出、因為分享,自己的心靈得以豐實。
為了追求生命上的突破,1982年,我隻身前往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初次出國,身處異鄉,一方面很興奮,另一方面也要面對不同的文化、語言和天氣的衝擊,挑戰十足。
芝加哥緊鄰密西根湖,為美國中西部最大的金融商業大城,冬天嚴寒,但四季分明,有來自世界各國的移民,算是一個相當多元、現代化的都市。美國擁有全世界最好的大學,教學和研究都比較開放和先進,我在西北大學待了三年,專注學習與研究,於1985年順利獲得碩、博士學位,畢業後就近任教於伊利諾大學芝加哥校區。
在美國,學術生活較單純,我大部分時間在從事學術研究、申請研究計畫、發表論文,常受邀到各大學、政府機構、公司或學術會議演講。時間就在繁忙的研究與教學中匆匆而過,我在伊利諾大學由助理教授順利升到終身職正教授,也對自己下一階段的學術研究及方向有另一番境界的期許。
2000年起,陸續接到創辦人的電話,討論要籌備一所新大學的相關事宜,同時開始為新大學推薦和聯繫新校長的人選。然而,籌備階段同意出任校長的人選,卻在開學前有其他規劃。由於找不到適當人選,又感佩創辦人的辦學理念,在2001年,我毅然決定回國擔任亞洲大學創校校長。
藉審美活動形塑完善人格
2001年的台灣高等教育跟早年截然不同,當時已有超過一百三十五所大學,其中30%的學生在公立大學、70% 的學生在私立大學,私立大學獲得政府補助相對較少。如何在經費受限的情況下辦好一所大學,已是一大挑戰;要辦好一所新的大學,更是挑戰中的挑戰。
在網際網路時代,新一代年輕人有不同的學習環境和挑戰,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包括:少子化、人口老化、傳統核心價值改變、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經濟動盪不安、失業率提升、氣候變遷、能源危機、環境汙染和疾病。
因應這個快速變動和不確定的年代,我們必須突破框架,以學生為本位,用人文的思維和創新的精神,啟發引領新世代年輕人去培養他們的核心能力和專業力。
根據我數十年在台灣、美國教學和研究的經驗,深深體會美學教育是培養核心能力的重要基礎,希望學生可以在審美活動中,透過理性與感性的認知,體驗真正的藝術人文,培養獨立思辨的能力,進而激發創造性的思維,以形塑完善的人格特質。
我們特別重視情境教育,積極打造人文藝術的校園環境,將美學教育融入通識和其他專業課程之中,以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社會關懷。
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
在美學教育的基礎上,我們設有三品書院,積極推展品德教育,設有志工服務學程,鼓勵學生回饋社會;為了適性揚才,推動四創學園,計劃培養學生創意力、創新力、創造力、創業力;為提升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國際移動力,我們設有國際學院。
不僅如此,我們還每年舉辦諾貝爾大師論壇,透過身教,加強學生信心、啟發學生學習動機;同時,各學院實施翻轉教學,加強學生的參與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我深深相信,只要給學生機會,他們就可能成功,而我最終的期盼,是在這紛亂的社會,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善美的學習環境,能夠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經過十四年來全校師生同仁的努力,我們終於在2014年獲得國際認可,被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評為創校未滿五十年全球百大的學校,並在2015年被同一評鑑機構評為全球前八百大最佳大學,列名六百七十名。
然而,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誠如日本教育專家佐藤學所指出,學校的改革是一種願景及哲學,要有國際思維、創新精神、團隊合作、執行力、同理心、把教育當成志業的理想,且必須長期、踏實的累積與每日的教育實踐,才有可能成功。
得道多助
這本書從我赴美國求學、在大學從事教學研究,和回國從事教育工作的心路歷程,寫成創新世代所需要的十二個人文思維,分別就創新教育、跨領域學習、獨立思考、專注能力的培養、國際視野、美學教育、理性與感性、性別教育、正確的價值觀、終身學習、成功的定義以及社會服務,分享個人的經驗而寫成。
另外,亞洲大學楊志良講座教授、施茂林講座教授、彭作奎講座教授、林磐聳講座教授、楊國賜講座教授、陳英輝院長和柯慧貞副校長,也就不同主題分享他們的心得。我由衷盼望,這些經驗和心得能對年輕人未來的人生道路有所助益。
這本書的完成,獲得許多人的幫助和指導,首先要特別謝謝蔡創辦人和董事會給我這個機會能夠對台灣一些年輕人的教育做出努力,我也對一起打拚的師生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謝,三十年來內人的愛與支持、對家庭的奉獻,讓我無後顧之憂,還有一雙兒女在我回台這段時間的支持和諒解,也讓我點滴在心。
我的學術研究生涯得到許多人的幫助和指導,也一併致謝,包括:我在美國西北大學的指導教授邱錫生主任、我任教美國伊利諾大學電機工程與電腦科學系時的系主任陳惠開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榮譽教授羅慕牧西博士(Dr. Chittoor V. Ramamoorthy)、前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和馬里蘭大學電腦科學系系主任葉袓堯教授、前清華大學校長兼中央研究院院士劉炯朗教授、美國史丹佛大學榮譽教授拉同博士(Dr. Jean-Claude Latombe)、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榮譽教授澤德博士(Dr. Lotfi Zadeh)。
我也要謝謝為本書寫推薦序的學者專家和黃淑貞主任對本書初稿的建議,最後還要謝謝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林天來總經理的鼓勵,和李桂芬總監、羅玳珊副主編,以及鄭椲樵先生和編輯團隊對這本書所做的協助。
【自序】人生因付出而豐實/蔡進發
回國擔任亞洲大學創校校長是一段意想不到的人生歷程 ,雖然過程充滿挑戰,但因為付出、因為分享,自己的心靈得以豐實。
為了追求生命上的突破,1982年,我隻身前往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初次出國,身處異鄉,一方面很興奮,另一方面也要面對不同的文化、語言和天氣的衝擊,挑戰十足。
芝加哥緊鄰密西根湖,為美國中西部最大的金融商業大城,冬天嚴寒,但四季分明,有來自世界各國的移民,算是一個相當多元、現代化的都市。美國擁有全世界最好的大學,教學和研究都比較開放和先進,我在西北...
目錄
出版緣起 003
序 期待勇於追求夢想的年輕人/蔡長海 010
培養人文素養與就業能力—亞州大學的願景 /高希均 013
一本教育初心/黃榮村 016
人生的三度空間/劉炯朗 018
自序 人生因付出而豐實/蔡進發 021
01 有深度的創新才能創造價值 026
人文深思考:版圖與磁場
02 跨領域學習,多面向思考 046
人文深思考:知識經濟時代的生存關鍵
03 獨立思考,做自己的主人 066
人文深思考:思辨,從生活開始
04 敬重你的時間,你將因此擁有被尊重的人生 088
人文深思考:鎖定目標,就永遠有希望
05 打開每一扇窗,迎向全世界 108
人文深思考:乘著教育的翅膀,翱翔世界
06 沒有美學涵養,沒有成熟人格 130
人文深思考: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
07 回到真實人生,焠煉理性與感性 152
人文深思考:成為兼具感性與理性的成熟人
08 尊重每個生命的獨特性 170
人文深思考:為每個孩子創造不同的舞台
09 內心永遠有一把尺,必不至於迷惑 186
人文深思考:正確的價值觀是一生的動力
10 唯有終身學習能拉近競爭距離 206
人文深思考:終身學習,邁向未來社會的唯一途徑
11 忠於本心、全力以赴,就是成功 222
人文深思考:成敗背後必有哲理
12 抱持服務之心,你將看見美好的遠方 242
人文深思考:人人利他,就能利己
出版緣起 003
序 期待勇於追求夢想的年輕人/蔡長海 010
培養人文素養與就業能力—亞州大學的願景 /高希均 013
一本教育初心/黃榮村 016
人生的三度空間/劉炯朗 018
自序 人生因付出而豐實/蔡進發 021
01 有深度的創新才能創造價值 026
人文深思考:版圖與磁場
02 跨領域學習,多面向思考 046
人文深思考:知識經濟時代的生存關鍵
03 獨立思考,做自己的主人 066
人文深思考:思辨,從生活開始
04 敬重你的時間,你將因此擁有被尊重的人生 088
人文深思考:鎖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