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迴日本大夫訓練離散的植物讀冊選讀失智哈拉瑞pink藤本樹二戰霸凌者黃土水安倍回憶錄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不擔憂的後半生股市隱者
放入購物車

轉念,與自己和解︰哈佛醫師心能量2(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許瑞云

出版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ISSN:9789573332169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240

書況:良好

備註:無畫線註記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放入購物車
文字字級

哈佛醫師許瑞云用愛與能量寫就的療癒之書。
你的身體,就是記憶的地圖;你的轉念,就是最有效的處方箋。


更好的自己,
就在那個不完美的家裡。

我們的家庭,也許不是我們期待的那麼完美。
我們的家人,也許是最讓我們痛苦傷心的人。
煩惱、委屈、挫折、失落……
人生中的每一天,真的只能這樣嗎?
其實你值得更幸福,只要用對方法,我們的世界可以剎那間變得海闊天空。

原本性格溫順的孩子,為什麼越來越容易失控?
爸爸真的愛我嗎?為什麼我們總是沒話說?
媽媽的碎碎念沒完沒了,這樣的愛,不會太沉重嗎?
婆家和娘家,到底要愛哪邊比較多?

家庭是一個人生命的根源,家人同時也是成長記憶裡最親密的人,然而這樣的愛與牽絆,卻也往往成為我們心底最難割捨的掛念。

在紛擾的家事裡無法自處,年深日久,身體裡的能量受到阻塞,不僅精神越來越差,健康狀況也會越來越壞,各種身心問題接踵而來。

哈佛醫師許瑞云結合中西醫的專業研究,帶領我們從情感中釋放,靜心觀照身體與病症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原來身體的病症所反應的,其實是過往受挫、受傷、受屈、受氣的心靈歷史,而唯有誠實面對自己的心境,才能進一步透過「轉念」,與那個放不下、想不開的自己和解,改善紊亂的情緒能量。

我們也才終於明白,孩子的不安,其實是因為他們對父母執著的在意;父母的憂慮,其實是源於他們對子女長情的牽掛,而你的傷痛背後,其實蓄積著他們滿滿的關心,那些不忍觸碰的傷口,原來都是愛的痕跡。於是,在那個不完美的家裡,有這樣的一個你,越趨完整,越趨美好……

作者簡介:

許瑞云

許瑞云醫師原本主修運動神經學,因為對營養學及如何維持最佳體能狀況特別感興趣,因此繼續攻讀營養學和流行病學碩士,畢業後又至波士頓大學轉攻醫學博士,並在哈佛大學附屬醫院接受住院醫師訓練,之後成為哈佛醫院的主治醫師及哈佛醫學院講師。她於二○○八年回台,目前任職於花蓮佛教慈濟綜合醫院。

許瑞云醫師除了西醫外,也接觸中醫,進而研究自然療法、能量醫學等不同領域。她鼓勵人們以多重角度來思考健康和飲食的問題,並且要時時懷抱著感恩的心。她也期望藉由自己的分享,幫助更多的人活得健康快樂,遠離煩惱及病痛。

●經歷:哈佛大學醫學院講師、哈佛麻省總醫院內科主治醫師、哈佛醫學院附屬教學醫院「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學中心」住院醫師、私人健康營養顧問、美國老人醫學學會會員、美國內科學會會員、美國身心靈全人自然療法(ORI)會員。

●學歷:波士頓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哈佛大學公衛學院營養學及流行病學碩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運動生理學學士。

●現任:財團法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一般醫學主治醫師。

●許瑞云醫師部落格:happy1013.blogspot.tw

●許瑞云醫師Facebook:www.facebook.com/Drjhsu

章節試閱
放手,讓孩子學習獨立

現在社會上充斥著所謂的草莓族、啃老族,如果深入瞭解這些年輕人的成長背景,也許會發現很多人都是從小就被家人無微不至地照顧著,當他們肚子餓了,立刻將食物遞上;如果想要什麼東西,父母也總是迅速地回應他們的需求。

慶瑞夫妻就是一對相當保護孩子的父母,從元宏出生開始,什麼事都幫他打理得好好的。上了高中之後,元宏的學校離家很遠,所以慶瑞總是在上班途中先載他去車站搭車,但元宏偏偏是個超級愛賴床的孩子,每天早上都要軟硬兼施才能將他從床上叫醒;而等他起床到準備好出門往往一拖再拖,讓趕著上班的...
顯示全部內容
推薦序
許瑞云醫師融化了我和媽媽冰凍多年的關係

何芯儀

許瑞云醫師在《哈佛醫師心能量》一書中提到:「生命的能量來自父母,和父母的關係是健康之源」,這兩句話好像種子般深植我心,幾經思量後,我決定鼓起勇氣帶著媽媽踏上花蓮的土地。從小到大,總是聽媽媽抱怨身體不舒服與人際相處的問題,常常帶給我無形的壓力。但媽媽只看了許醫師的門診二次,就讓我感覺到她的明顯轉變:鑽牛角尖、悲觀、負面的想法漸漸地離開她,臉上綻放好久不見的笑容。在她身邊我不再感到沉重和無力,不需要大聲說話她也能聽得進去,第一次發現媽媽的愛不是負擔而是...
顯示全部內容
作者序
轉念,創造美好的家庭能量

每個人都希望家庭幸福和樂,但卻有很多人因為家庭問題而受苦。我在診間經常看到許多病人被家庭問題所擾,導致身心能量卡住,引起各種症狀或疾病。

我遇過一些個案,案主都是年輕的孩子,初見時往往帶著疏離的眼神和冷漠的表情,一開始總是呈現對世界的無情或與人隔絕的傾向,經常不願意多作溝通。但只要深入了解他們,就會發現這些孩子心中埋藏很多無法表達的愛以及難以發洩的恨。由於不斷討愛又不斷累積怨恨的感受實在太痛苦,所以到最後這些孩子只好變得冷漠無感,封閉自己,斷絕跟他人的連結,以減輕痛苦。...
顯示全部內容
內容簡介
章節試閱
推薦序
作者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