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夢想接受考驗,讓夢想成為事實!
擁有值得追求的夢想還不夠
你還需要肯定回答10個關鍵問題
實現夢想將指日可待
其實,每個人天生都是夢想家,然而真正懂得灌溉夢想並使其開花結果的圓夢者並不多。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就在於,後者能肯定回覆歸屬、清晰、現實、熱情、途徑、人才、代價、堅持、滿足、意義等十個核心問題。
無論你是已忘懷往日夢想,或是正在醞釀新的夢想,累積四十年訓練領導人經驗的麥斯威爾博士,不僅在書裡提出了清楚的原則和步驟,幫助你釐清心中的疑惑、克服不同階段的障礙,更列舉各界成功人士的圓夢經驗,增強你圓夢的信心與能量。此外每章末的重點與問題整理,更是幫助你事半功倍的絕佳工具!
作者簡介:
約翰.麥斯威爾(John C. Maxwell)
為全球公認的著名領導學專家、演說家及作家,著作總計銷售量超過一千六百萬冊。他主持的機構先後訓練過世界各地兩百多萬的領導人。麥斯威爾博士為事工裝備(EQUIP)及音久管理顧問公司(INJOY Stewardship Services)創辦人。他每年演講的對象包括《財星》五百大企業、各國政府領袖、以及背景十分多元化的聽眾,包括美國西點軍校、美式足球國家聯盟及各國駐聯合國大使。麥斯威爾的著作曾榮登《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及《商業周刊》暢銷書排行榜,他也曾入選Leadershipgurus.net網站「世界頂尖領導大師」。亞馬遜網站十週年名人堂,僅有二十五位作家及藝術家上榜,麥斯威爾亦名列其中。
他的作品銷售超過百萬冊的有:《領導力二十一法則》(The 21 Irrefutable Laws of Leadership)、《Developing the Leader Within You》、《The 21 Indispensable Qualities of a Leader》。亦著有《領導的黃金法則》、《思考的黃金法則》(以上皆為天下文化出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胡志強(台中市長)、黑幼龍(卡內基訓練負責人)、沈芯菱(少年公益慈善家)、賴樹盛(國際人道救援工作者) 熱情推薦
名人推薦:胡志強(台中市長)、黑幼龍(卡內基訓練負責人)、沈芯菱(少年公益慈善家)、賴樹盛(國際人道救援工作者) 熱情推薦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歸屬問題:我的夢想確實是我的夢想嗎?
無論想著什麼,務必確定這是你的想法,
無論想要什麼,務必確定這是你想要的;
無論感覺如何,務必確定這是你的感受。
──詩人艾略特(T.S. Eliot)
父親希望他長大後做員警,因為父親是家鄉小鎮的警察局長。母親卻另有打算,認為他應該當木匠。她看到兒子對學校的課業既無興趣,也無天分,所以希望他去學個實際的手藝。應母親的要求,阿諾讀高中時乖乖的選修了木匠訓練課程,但是他始終志不在此。
這是誰的夢想?
很多年輕人在成長時都有相同的經驗。他們既不了解自己的長處,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就聽父母或朋友的建議,朝著反映別人願望和夢想的方向去走,而不是追求自己的夢想。這也不稀奇。孩子最初是透過父母和其他角色典範的眼光,來認識自己,他們沒有其他的參考對象。輔導專家塞西爾.奧斯本(Cecil G. Osborne)在《了解自己的藝術》(The Art of Understanding Yourself,暫譯)一書中說:「幼童不清楚自己是怎麼樣的人,他是從父母對自己的評價中來認識自我。…要是父母一直對孩子說,你是壞孩子、懶惰、不乖、愚蠢、害羞或是笨手笨腳,往往孩子就會照著父母或其他長輩為他畫下的形象去成長。」許多年輕人與自己逐漸形成的獨立身分脫節,亦即我是誰,我真正想要做的是什麼。他們為了得到讚賞或是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就採取了別人的夢想和願望。
每次看到有人中年轉業,你幾乎可以確定,他們是一直活在別人的夢想裡,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多少人讀法學院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多少人結婚是為了討父母的歡心?多少人只求一份「實在的」工作,而放棄以電影或戲劇為志業?每次看到有人中年轉業,你幾乎可以確定,他們是一直活在別人的夢想裡,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儘管中年轉業也許很辛苦,但是比起從未發現和追求自己夢想的人,他們還是幸運多了。
即使立意良善、總是正面鼓勵子女的父母,也可能引導孩子走上錯誤的方向。筆者七歲時從一件小事上便有此體驗,因此知之甚詳。父母深信我有音樂天賦,特別買了鋼琴,並且為我報名上課。前後兩年時間,我高高興興的學琴和練琴。但是我並非熱愛鋼琴,之所以一直彈下去是為了討父母的歡心。
五年級時父母想拓展我的音樂領域,於是買了喇叭給我。老師說我的唇形不適合吹喇叭,於是他們讓我改吹黑管。著名的黑管樂手泰德劉易斯(Ted Lewis)是我俄亥俄州圓村市(Circleville, Ohio)的同鄉,於是同學就開始說:「你可以成為泰德劉易斯的接班人!」
不太可能。我連小學樂隊的首席黑管手都當不上,只忝為墊底的黑管手!
那時候我最想做的是打籃球。直到現在我還記得,當時帶著沉重的壓力和心情,終於向父母吐露實情,說我想放棄音樂去打球。我也記得,當他們放棄讓我成為偉大音樂家的夢想時,自己感覺多麼暢快。我萬分欣喜的把黑管打包,從此不再碰它,拿起籃球跑向球場。
阿諾的夢想
阿諾雖然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卻很清楚他不想當員警或木匠。這並不表示他沒有嘗試去發掘自己的夢想。他是有企圖心的。他非常明白,不論選擇做那一行,他都要做到世界頂尖。他熱愛體育,只是十來歲時還沒有找到最適合的運動。他試過很多項目:冰壺運動(ice curling)、拳擊、賽跑和田賽裡的標槍及鉛球等。他踢過五年足球,卻沒有多大興趣。有一天,足球教練要求隊員,每週做一次舉重訓練加強體能。直到此時,阿諾的夢想逐才漸成形。
他回憶道:「我到現在還記得第一次到健身房那種感受。以前我從未見過舉重。那些傢伙看起來…孔武有力,像大力士。我一生追尋的答案就在眼前。正中標的。我覺得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也好像終於走完吊橋,踏上實實在在的地面。」
十四歲的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終於在健身房裡找到他的熱情。才幾個月後他的夢想出現了,他看到商店櫥窗裡擺的一本雜誌,封面是健美先生在電影裡,扮演希臘神話大力士海克力斯(Hercules)的劇照。接下來發生的事情,阿諾如此追述:
我趕緊湊足身上的零錢買了那本雜誌。原來飾演海克力斯的是英國人[瑞格派克(Reg Park)],他曾贏得世界健美先生的頭銜,又藉此轉進電影界發展,賺了錢後,投資建立了健身房王國。賓果!這就是我的榜樣!有為者亦若是!我也要當世界健美先生。要當電影名星。要賺很多錢!一、二、三,一步一步來。我找到熱情。我有了目標!
阿諾的夢想並非人人能夠了解,尤其是父母和從小到大的朋友都不支持。父親希望這只是一時興起。
父親常問:「阿諾,你將來有什麼打算?」
阿諾就答:「我要成為職業健美先生,這是我的志業。」
「看得出來你不是在開玩笑,可是你要如何達成目標?」
沒有人了解阿諾的選擇、熱忱和憧憬。
阿諾說:「天底下沒有比舉重更冷門的運動了。同學們以為我頭腦有問題。可是我不在乎。…我找到願意全心全力投入的目標,誰也攔不住。我的成功欲望不同於一般人,我說話的口氣也和朋友不一樣。我認識的人當中,沒有人比我更渴望成功。」那正是令人無法忘懷的夢想所具有的威力。夢想是具有激勵作用的未來景象,能夠為你的心靈、意志和感情注入活力,並且給你力量盡其所能的達成目的。
自從阿諾找到自己的夢想後就全力以赴。他每週鍛練六天,每天好幾個小時。他的夢想是成為全世界第一的健美先生。十八歲他還在奧地利服兵役,便贏得歐洲健美先生青少年組(Junior Mr. Europe)冠軍,那是他得到的頭一個重要獎項。次年,他得到歐洲健美先生頭銜。後來阿諾搬到慕尼黑,繼續練舉重。他也取得當地一個健身房的部分股權。到一九六七年,他在倫敦贏得世界先生業餘賽冠軍,當時才二十歲,他的勝利震驚所有人。當他透過電話向父母報告好消息時,父母反應冷淡。
阿諾說:「如果是本地報紙報導我大學畢業拿到文憑,他們會欣慰多了。在某種程度上,我很在意他們的不諒解。我覺得他們至少應當了解這個獎對我的意義。他們明知道我付出了多少汗水。…我想每個人都是努力想博取父母的認可。」
雖然阿諾選擇的職業得不到他人的支持,但是他繼續在世界各主要健美競賽中獲勝,包括到一九八○年止,連續七年贏得著名的奧林匹亞健美先生(Mr. Olympia)頭銜。然而成為全球最偉大的健美先生雖是了不起的成就,卻並非阿諾唯一的夢想。他能夠把在健美運動上的能耐,轉換成電影票房的魅力,這一點令很多人驚訝不已。多年後,他還出馬競選並當選加州州長,更讓大家瞠目結舌。但是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阿諾年輕時在奧地利就已經懷抱這些夢想。他二十歲時曾對朋友說:「我要像瑞格派克 [阿諾的偶像] 一樣,多得幾次世界健美先生冠軍。我要像瑞格一樣進軍影壇。我要做億萬富翁。我還要從政。」
阿諾實現了他的夢想。他曾多次贏得世界健美先生和奧林匹亞先生頭銜。他演過很多賣座電影,票房總計超過十六億美元。他在理財方面也非常成功。他從一到美國開始,就一直很有節制的儲蓄,並且審慎的投資房地產、股票和企業(他的身價尚未達十億美元,估計只有八億)。他目前是政治領袖。阿諾史瓦辛格追求的是自己的夢想,因此他一直非常成功。
阿諾說:「從一開始我就知道,健美運動是我最完美的職業選擇。當時好像沒有人認同,至少家人和師長是這種態度。在他們眼裡,唯一可以接受的謀生方式,就是當銀行行員、秘書、醫生或業務員,亦即透過就業機構能找到的一般工作:正當職業,以此正規的途徑在社會上立足。他們完全無法了解,我想要鍛練體格,當上世界健美先生。」可是阿諾了解自己的夢想,也有能力去完成,因為他能夠肯定的回答夢想歸屬問題。
唯有自己的夢想才能成真
你要如何回答夢想歸屬問題?你的夢想真的是你的夢嗎?你願意測試一下嗎?很多人以保持理智為由,忽視自己的願望。他們選擇的職業是為討好父母、配偶或其他人。他們也許盡到了義務,卻不會成功。不是屬於自己的夢想,難有實現的一天。
不是屬於自己的夢想,難有實現的一天。
請回顧自己的經歷。你過去的計畫、目標和願望是如何受到別人的影響?你可意識到自己的願景受過什麼樣的衝擊?你的夢想是否基於:
你在雙親眼中的形象?
你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你自己理想中的形象?
還是基於:
我真正的本質是什麼和我人生的目的何在?
釐清這個問題是每個人的責任。其實唯有把這件事弄清楚,個人才有可能實現夢想,並活出上天賦予的人生。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認為:「每個人的第一要務是掌握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過別人要你過的日子,不論那種日子外表看來多麼崇高。因為每一個人只能活一次,大家也十分清楚,人終究難免一死。把這難得的機會浪費在別人的觀感或經驗上實在可惜。」
那我怎麼知道,我追求的不是自己真正的夢想呢?下面有些線索可供參考:
當夢想屬於別人 當夢想屬於我
它會使你感覺格格不入 它會使你感覺如魚得水
它會使你肩負重擔 它會使你神采飛揚
它會使你筋疲力竭 它會使你鬥志高昂
它會使你昏昏欲睡 它會使你不眠不休
它會使你走出自己的擅長區 它會使你走出自己的安逸區
它會使別人感到滿足 它會使你感到滿足
它會需要別人來勉強你 它會使你覺得捨我其誰
當夢想適合某人,某人也是實現這個夢想的適當人選,彼此就成為脣齒相依的關係。
當夢想適合某人,某人也是實現這個夢想的適當人選,彼此就成為脣齒相依的關係。你必須先看出某個夢想所代表的可能性,並且真心想要它,這個夢想才真正屬於你。哲學家索倫.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說:「 可能性是造物主給的暗示。我們應該加以遵循。」
確認夢想屬誰是圓夢的第一個重要步驟。它就如同打開夢想之路的鑰匙。當你擁有自己的夢想,看它豈不會更清晰?當你擁有自己的夢想,豈不會靠自己能力所及去加以實現?當你充滿熱情,豈不更能夠定出策略去實現夢想?你豈不會去尋求外援和付出代價以實現夢想?當你擁有自己的夢想,在圓夢的過程中,豈不會變得更堅強和滿足?這個夢想的意義豈不會更崇高?一旦你把夢想據為己有,對所有其他關於夢想的問題,都很容易得出肯定的答案。
我有夢想,但是……
大多數人的夢想均未能實現。他們只是空想和等待。編出很多藉口。對圓夢一廂情願。然而時光飛逝,夢想終究不成,有些人於是變得沮喪而憤世嫉俗。有些人乾脆放棄。作家和思想家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指出:「大部份人過著心中絕望的日子。」筆者認為,只有少數人能夠圓夢的原因之一,在於大部份人不肯為自己的夢想負責。
舍弟賴瑞常提醒我,不論從事任何行業,下注是很重要的。他所謂的下注,是指投入有價值的東西。一旦這麼做以後,個人投入的程度才會大大提升。道理何在?在於我們對於自己擁有的東西,一定得付出時間、精力、金錢和承諾。我們下注以後,態度就不再隨便,因為這裡面已經有我的投資了。賴瑞每次和人合作時,一定要求雙方都下注,否則他不會繼續下去。
你對自己的夢想應該採取類似的態度。它必須屬於你,對你有利害關係。唯獨這樣,你才有力量超越不追求夢想的藉口,下面是我最常聽到的三個藉口:
藉口一:普通百姓的夢想不會成真
很多人相信夢想只屬於特殊人物,其他人只能退而求其次。但筆者反對這種心態。創造歷史的人的確是有夢想。萊特兄弟想要飛翔。邱吉爾想要建立自由的歐洲。金恩博士想要種族平等。然而不是世界級名人也可以擁有夢想。人人都可以做夢和追求夢想。事實上,偉人和凡人的差別往往就在於是否追求夢想。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普通人可以過著不平凡的生活。這怎麼說?因為夢想會成為人生重大改變的催化劑。追夢的過程會改變一個人和他的能力範圍。夢想是目標,同時也是催化劑。
藉口二:夢想不夠偉大就不值得追求
夢想的價值絕不可以用大小來衡量。那不是判定的標準。夢想不必太大,只要超過自己的格局就可以了。
吾友丹.瑞藍(Dan Reiland)轉述過他一個下屬的故事。這位下屬跟同事說;「我從來只想當一個好爸爸。」這並非好高騖遠,所以同事們並沒有批評他。當他訴說著衷心的願望時,聞者為之動容。他的夢想並不大卻鏗鏘有力。大不見得一定好。規模大小更不能決定意義輕重。
藉口三:現在不是追求夢想的適當時機
沒有夢想,不去逐夢,最常見的藉口就是時機不對。有人說現在時機還太早,要等候條件許可,但是許不許可只有自己才能決定。而少數像阿諾史瓦辛格這樣的人,看到了自己的夢想便放手去追尋,正應證了賽珍珠所說的:「初生之犢不畏虎,因此年輕人會去追求和實現不可能的夢想,代代相傳屢試不爽。」
「初生之犢不畏虎,因此年輕人會去追求和實現不可能的夢想,代代相傳屢試不爽。」
──賽珍珠
有人則是覺得追夢為時已晚,所以根本放棄。但是筆者相信小說家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說得對:「只要有願望,時間永遠不會太遲。」
影星金凱瑞(Jim Carrey)早年做單口相聲喜劇演員時,遭遇過不少挑戰和挫折。他說,每當自己想放棄在演藝圈出人頭地的夢想時,老是會想到洛尼丹吉菲爾德(Rodney Dangerfield),他在這一行沈浮多年才出類拔粹。金凱瑞回述:「我在夜總會表演單口相聲長達十五年。有時候唯一讓我撐下去的力量,就是想到羅尼丹格菲三十歲時退出,四十歲又重返影壇,並且非常成功。大紅大紫。影藝圈的常態幾乎必然是青春比演技吃香,不過他絕對是想要名留青史永不太遲最好的證明。也許你不得不暫時退場改行,可是不需要放棄自己的夢想。實現夢想沒有絕對完美的時機,還不如現在就開始著手。否則明年你又老了一歲,離夢想也沒有更進一步。」
如何讓夢想為我所有?
假如你願意跨出這一步,把夢想變為己有,就請按照下面的原則去做:
1. 願意賭自己一把
別人對你沒有信心,你還有可能成功,要是你連自己都不相信,那還有什麼前途可言。如果對自己缺乏信心,也很難對其他事物有信心。於是乎世界上沒有任何驅策你前進的動力,你只能隨波逐流。而掌握自己夢想的人相信自己,當他們有這種自信時,就願意賭自己一把。
別人對你沒有信心,你還有可能成功,要是你連自己都不相信,那還有什麼前途可言。
願意去追求自己的夢想,表示自信超越了恐懼。電影《拼出新世界》(Akeelah and the Bee)中的一幕,就說明了自信的力量和人的潛力無窮。本片劇情描寫的是來自南洛杉磯的女孩艾可拉(Akeelah),她克服重重障礙後,終於打進全國拼字比賽(National Spelling Bee)的決賽。她的拼字教練是賴若比博士(Dr. Larabee)(由勞倫斯費許朋(Laurence Fishburne)飾演)。教練問她:「你有沒有什麼目標?你長大以後要做什麼?醫生?律師?還是說單口相聲的喜劇演員?」她答:「我不知道。我唯一的長處就是拼字。」
賴若比指著一塊牌子說:「去把牆上那段引文唸一遍。請大聲唸。」
艾可拉唸道:「我們最怕的不是能力不足。最怕的是能力大到無邊無盡。我們會自問:『我憑什麼聰明美麗、才華橫溢、高人一等?』其實,我們為什麼不配如此?我們來到人世是為彰顯造物主的榮耀。當我們展露光芒時,不自覺的也鼓勵了其他人起而傚尤。」
賴若比問她:「這番話對你有意義嗎?這番話到底在說什麼?」
她回答:「我不該害怕。」
「怕什麼?」
「怕…我自己。」
除非先有自信,否則你永遠不會相信自己的夢想。筆者記得曾聽過這樣的評語:
我能創造了不起計畫,是因為我有這個自信,不是因為我創造力有多強。人爬到金字塔頂端時,不但有力量創造任何事物,還可以為這些事物創造附加價值。我從童年時開始攀登金字塔,先有父母、師長,後有益友、妻子和兒女的協助。他們的參與增加了我的心理資本。歸根結底就是:健康的自我價值能夠創造可觀的身價。
想要成功就得相信自己有這個能耐。想要夢想成真,就一定得賭自己一把。
2. 開創命運而不是認命
一個人最了不起的能力便是選擇力。遺憾的是很多人只知認命,不會做自己的主人。因此永遠無法脫離窠臼。
想要掌握自己的夢想,必定得選擇開創命運而不只是認命。猶太大屠殺的倖存者伊利.威塞爾(Elie Wiesel)在《水深火熱的靈魂》(Souls on Fire,暫譯)一書中寫道,人死後去見造物主時,祂不會問你為什麼沒有成為救世主,或是找到治癒癌症的藥方。祂要問的是:「你為什麼沒有活出自己?為什麼沒有竭盡所能發揮所長?」要充分發揚天賦潛能,就得負起對自我和對人生的責任。也就是扮演積極主導自我的角色。
那該怎麼做?肯定自己,肯定希望,肯定夢想。每肯定自己一次,就會開發更多潛能,開啟更多可能性。假如習慣否定自己,要改變作風就不容易。碰到這種情況,至少要願意對自己說:我也許辦得到。切記,每個人都是奇蹟,都獨一無二,都擁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才華、經驗 和機遇。發揮自我是每個人的責任,這不單是為了利益自己,也是為了利益眾生。
3. 愛我所為和為我所愛
艾文.柏林(Irving Berlin)是美國歷史上極多產又成功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God Bless America》、《Easter Parade》、《I’m Dreaming of a White Christmas》等,最後這首至今仍是膾炙人口的暢銷曲。在《聖地牙哥聯合論壇報》(San Diego Union)刊登的一篇訪問中,唐.佛里曼(Don Freeman)問柏林:「有沒有別人不曾問過,但是你希望被問到的問題?」
柏林答:「的確有一個:對於你寫的許多並不暢銷的作品,你自己有什麼看法?我的回答是:我還是覺得那些歌很棒。」
看得到夢想並且緊追不捨以致成功的人,喜歡自己所做的事,也做自己喜歡的事。他們任由熱情和才華來引導。為什麼?因為才華、目標和潛能總是共生並進。筆者相信上帝的安排不會錯。祂不會讓人在某方面有才華,卻對不相干的領域有興趣。如果我們有勇氣追求目標,承擔風險,那一定有可能出現相配合的天賦和熱情。
《這輩子,你想做什麼?》(What Should I Do With My Life?)的作者坡.布朗森(Po Bronson)說:
我深信日後事業的成敗繫於一個問題:我應該如何度過人生?沒錯。…沒有人成功是因為轉到熱門行業(如網路業),或是採行特別的事業發展方針(還記得「水平跨領域發展」(horizontal careers)嗎?)。成功者因為把重點放在發現自我,再把所得的心得連結到自己真正熱愛的工作上,(由此釋放出個人想像不到的生產力和創造力),於是能夠興盛發達。
許多成功者都符合布朗森的描述。前惠普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長卡莉.菲奧莉娜(Carly Fiorina)的忠告是:「熱愛你的工作,否則就不要做。在事業或人生的道路上,不要為了討好他人,或因為別人對某種成就的評價高,而做出任何選擇。…我們是為了理性和感性都願意投入,才選擇做某件事情。我們是為了全心全意去做才如此選擇。」不要成為他人夢想的奴隸。何以故?因為一旦你把夢想視為己有,那個夢想也會佔有你。而成為他人夢想的奴隸將是一場惡夢。
4. 不要把自己(或夢想)比作別人
筆者認識的每個人都想成功,但是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不盡相同。你對成功的看法如何?你是否同意《韋伯斯特字典》(Webster’s)裡對成功的定義:「獲得財富、名聲、權位等等」?如果接受這個說法, 那要多少財富才算成功?又要多少名聲?我們是否應該自己選個目標?還是要拿他人來做標準?假如你決定好好的培養下一代,或是從事社區服務,這是否表示,你比其他位高權重或名利雙收的人遜色?筆者不以為然。
成功是指從人生的任何一個起點出發,盡其所有,全力以赴。永遠不要讓別人為你設定標準,就如同永遠不要活在他人的夢想裡。把自己比作別人對本身毫無助益,也無法拉近與夢想成真的距離。想要做到像別人一樣,無異於牧場裡的乳牛看到牛乳車開過去,上面漆著「已殺菌、品質純正、標準化生產、添加維生素A」的廣告,不免發牢騷:「令人感覺相形見絀,對不對?」
成功是指從人生的任何一個起點出發,盡其所有,全力以赴。
筆者的作家朋友喬伊絲.梅耶(Joyce Meyer)明智地說:「上帝會幫你發揮所長,但是他絕不會幫你變成別人。」假如花太多工夫去比照別人而忘了我是誰,你會迷失自己的目標。筆者已過耳順之年,可以很明確的肯定18/40/60定律中所包含的智慧。十八歲時,你在意別人對你的評價。到四十歲時,你毫不在乎別人對你的想法。到六十歲時,你發現根本沒人想過你這個人。
5. 即使別人不了解也要相信自己對未來的願景
我不是一個意外。我來到人世間是有原因目的的。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認為:「相信自己是成功的第一秘方,此即相信是宇宙主宰送你來此,並且是有用意的,或是有特殊任務惟有你的稟賦才能完成,只要秉持這個信念努力去做,一定會做得很好而且成功。」
儘管你有很大的潛力,目標也很明確,可是別人並不一定了解你。就像阿諾史瓦辛格一樣,你或許看得到自己的未來,可是在別人眼裡,你卻可能是驕傲浮誇的人。不要因此氣餒,還是要掌握自己的夢想努力前進。
獲得一九九二年普立茲獎的記者安娜.昆德倫(Anna Quindlen),由於心懷夢想與願景,使她走上別人不能理解的路。二○○二年她在莎拉羅倫斯學院(Sarah Lawrence College)畢業典禮上致詞,她說:「當我離開《紐約時報》回家做全職媽媽時,全世界都說我瘋了。當我再次離開報社去寫小說時,大家又說我瘋了。可是假如成功不是依照你要的條件,即使眾人都說好,但是你的心靈不覺得好,那根本就不算是成功。」
如果你的夢想真正是屬於自己的,那難免會有不少人覺得你荒唐。這並不代表夢想可以不顧現實,這一點我們會在第三章「現實問題」裡詳細討論。筆者的意思是,你勢必要克服一些反對的聲音才能圓夢。如果有人掃你的興或潑你冷水,那這個人恐怕不算真正的朋友。
「假如成功不是依照你要的條件,即使眾人都說好,但是你的心靈不覺得好,那根本就不算是成功。」
──安娜昆德倫
每個人都有超越平庸的潛力。羅伯特.克利傑(Robert Kriegel)和路易士.派特勒(Louise Patler)在《改變遊戲規則》(If It Ain’t Broke…Break It!)一書中說:「我們一點都不知道,人類能力範圍的底線在哪裡。世界上所有的考試、馬錶或終點線,都測不盡人類的潛能。當我們在追求夢想時,一定會突破看似限制的界線。我們擁有的潛力無窮,而且大部份尚未開發…當限制出現在你腦海裡,那都是自我設限。」
掌握自己的夢想
夢想的威力無比。《科學怪人》作者瑪麗.謝利(Mary Shelley)說,「我的夢想都是我自己的。別人不能居功。生氣時夢想是我的避風港,閒暇時夢想是我最大的樂趣。」假設你有夢想卻束之高閣,那第一個要去探究原因的地方,便是你的內心。你是否忙的是別人的夢想,還是你不願為自己的夢想負責。
上帝賦予你一個夢想。那是你的,不是任何其他人的。那個夢想使你與眾不同。它集中你的潛力。只有你能想到它。只有你能實現它。倘若不去發現夢想、承擔責任並採取行動,不但會對自己產生負面影響,也會損及這夢想的其他受益人。
詩人約翰.格林利夫.惠迪爾(John Greenleaf Whittier)寫道:「所有口說和筆寫的悲慘字眼當中,最可悲的莫過於:『悔不當初。』」等到晚年回顧一生時,你會覺得人生充實,已盡其所能達成目的,完成夢想了嗎?還是覺得這輩子僅是為完成父母、配偶或朋友的期望而活?你曾經如何對待這份生命的禮物?假使這個問題到晚年很重要,那今天來問也很重要。而能夠回答它的第一步,是讓夢想屬於你,然後準備開始出發。
你能夠對歸屬問題:我的夢想確實是我的夢想
做出肯定的回答嗎?
如果你對夢想歸屬問題的回答並不是百分之百的肯定,就需要做兩件事:(1)好好的重新認識自己和夢想,(2)建立足夠的信心來掌握自己的夢想。回答下列問題可以幫助你更了解自己:
假如沒有任何限制,我想要做什麼?
假如只剩下五年的生命,我想要做什麼?
假如擁有無限的資源,我想要做什麼?
假如有絕不會失敗的把握,我想要做什麼?
等到深思熟慮也誠實的回答了以上的問題,請再花一點時間好好思考,以便更了解自己的夢想。當你相信已經找到自己的夢想時,請向可信賴的朋友求證,那是否與你的天賦、才能及經歷相吻合。但是要注意!假如你身邊是一批看不出你的潛力,只會唱反調的朋友,恐怕就不是判斷你能力的好裁判。
倘若缺乏自信是你的弱點,請借鏡演說家、前俄亥俄州州議員萊斯.布朗(Les Brown),在其著作《夢想,改造一生》(Live Your Dreams)中的諍言。他建議我們自問:
我的天賦是什麼?
我喜歡自己的哪五件事?
我覺得什麼樣的人很特別?
我記得哪些個人風光的時刻?
布朗相信,問這些問題有助於提升個人的自我肯定。布朗說:「找出自己想要什麼,再拼命的去追求,彷彿生命全靠它維繫。為什麼這麼做?因為生命就是靠它維繫!」
第一章 歸屬問題:我的夢想確實是我的夢想嗎?
無論想著什麼,務必確定這是你的想法,
無論想要什麼,務必確定這是你想要的;
無論感覺如何,務必確定這是你的感受。
──詩人艾略特(T.S. Eliot)
父親希望他長大後做員警,因為父親是家鄉小鎮的警察局長。母親卻另有打算,認為他應該當木匠。她看到兒子對學校的課業既無興趣,也無天分,所以希望他去學個實際的手藝。應母親的要求,阿諾讀高中時乖乖的選修了木匠訓練課程,但是他始終志不在此。
這是誰的夢想?
很多年輕人在成長時都有相同的經驗。他們既不了解自己的長處,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