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第一本針對無力感(LEARNED HELOLESS)的形成,症狀與解決之道的專書
從無力感中解脫,才能找到幸福的能量﹗
每天早出晚歸,我到底為了什麼而努力?
為什麼每天都覺得提不起勁、不想工作?
怎麼花了這麼多的時間,卻似乎還是在原地踏步?
當你面對這世界最大的負能量,
該如何擺脫這種重複與糾纏,
重新找回自己最初的熱情?
問問自己是否有下列狀況:
一心只期盼下班時間的到來。
經常對每件事情感到焦躁不安。
頻繁出現想要換工作的念頭。
頭痛(腰痛或其他疾病)比過去更嚴重。
比過去更無精打采,一整天充滿疲憊。
記憶力減退,比以前更難專心。
晚上睡不著或經常半夜醒來,一旦醒過來很難再入睡。
食慾下降或食慾突然變得旺盛。
覺得自己沒有一件事情做得好。
以前做決定時毫不猶豫,現在則猶豫不決。
原本喜歡而充滿自信的事情變得微不足道。
經常聽到別人說自己太過要求完美。
當你有上列半數以上的症狀時,代表你可能正遭受無力感的入侵。心理上的無力感不是「乏力」,而是「沒有動力」,也就是對於必須做的事情失去牽引的熱情。作者將以自身的經驗跟你分享為什麼會陷入無力感的泥沼?該怎麼做才能成功掙脫?如何才能不讓無力感再度來襲?
作者簡介:
朴璟淑
韓國第一位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tist)博士,於延世大學研究所取得認知科學博士學位,在韓國慧田大學擔任10年6個月的教授之後,為了研究認知科學而辭職。之後於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擔任客座教授,也是延世大學電機電子工學系的研究教授、成均館大學智能系統研究所的研究教授,花7年時間投入認知機器人的心智研究。24歲那年,她開始擔任鐘點講師,在大學任教前後長達25年。她在電腦工學和機器人研究中無法找到人生意義,於是改變人生方向,轉而研究人類本身和能夠幫助別人的領域。
離開教職之後,她在InCoaching公司擔任教育研究所長,目前任職於水源市的私人研究所,以大腦和認知相關演講和授課、腦波諮商、教育和寫作活動展開第二段人生。之後在具本衡變化經營研究所擔任6期研究員,繼續投入人文科學研究和創作,並且在工學和自然科學領域加入心理學、醫學、腦科學、經營學、哲學、東洋學等範疇,藉由統合性認知科學研究期能促進人類的心靈成長。
她相信研究自身問題是能夠幫助他人的最快捷徑。她的研究和寫作焦點在於解決心情和人生的諸多問題。
譯者簡介:
張亞薇
中國文化大學韓語系,留學韓國慶熙大學。
曾任職於工業技術研究院、中央通訊社,曾擔任私立大學推廣教育部韓語教師,興趣是研究韓語和韓國文化譯作有《彩繪輕鬆記:韓國人每天必說生活單字》、《韓國街頭巷尾繪單字》、《遇見壞上司,笑著活下去》、《韓國人每天必說生活短句》、《偶像御用彩妝師教你輕鬆變身韓國女團》等書。
現為專業韓語講師與韓語譯者。
推薦序
網路時代的流行病:重症「心」無力
台大精神科主治醫師張立人
醫學上有一種疾病稱為重症「肌」無力(Myasthenia Gravis),當事者因自體免疫問題,導致肌肉無力,引起眼皮下垂、視力模糊、四肢無力,最嚴重將無法呼吸。我發現近年職場也出現一種類似的流行病,稱之為重症「心」無力,臨床案例如下:
建豪戴著超大型耳機,用力拍了桌子,興奮地大喊:「贏了,超爽!」
隨即,難以言喻的焦慮感浮現。那焦慮究竟是什麼?
正要想,強烈的倦怠感適時地襲來,他癱倒在床,呼呼大睡。真難為他了,為了打贏這場電玩戰役,已經三天三夜沒睡。
那聲興奮的喊叫也只迴盪在房間裡,他的三個姊姊和父母都沒聽到。事實上,他們已有一個禮拜沒見到他。雖然建豪和他們住在一起,但他躲在房間裡晝伏夜出,這三天只靠家庭號6000CC礦泉水,以及7碗泡麵維生。
建豪已經兩年沒去工作。
他不是沒努力過,曾做過房仲三個月、童書推銷員兩個月、保險業務員四個月。很快地他發現:
加班不算加班費,因為老闆說工作是「責任制」
國定假日與颱風假必須扣薪,因為薪資是「鐘點制」
每月紅利獎金因公司需要大家「共體時艱」,改為工作滿一年才發放
因為強調「團隊合作」,個人績效改為團體績效,算在店長這邊
同事趁他請假,在店長面前搶功勞、更搶走他苦心經營的客戶
低薪和白忙一場不說,他覺得一再被欺騙,是鄉民知道會笑死的「魯蛇」。他憤而離職,回到電玩世界,他永遠是被玩家崇拜的「英雄」。
建豪大學時念財金系,每天跟爸媽抱怨:「要不是配合你們的意思,我根本不想念財金系!」
他能翹課就翹,每天躲在房間玩線上遊戲,要不就漫無目的滑手機、追劇,大學四年就這樣被他「滑」掉,也不在意。父母叫他考證照,他說:「我同學有證照還不是領22K,景氣這麼差,考證照根本沒用!」
他雖有大學學歷,但「不學無術」,根本考不過任何一張證照。
國中時期,他曾熱愛保時捷跑車,想念高職汽車修理科,夢想當汽修店老闆,假日開保時捷在花東海岸兜風。父母罵他:「大家都大學學歷,你只有高職畢業,找得到工作嗎?會餓死吧!我們可不想養你一輩子。」
他乖乖唸普通高中,發現對功課沒興趣也沒轍,每一科成績都低空飛過。他指考成績超爛,沒想到還是被某家大學財金系強迫錄取了。他真的不想念大學,高中的痛苦繼續延續。
於是,他電玩玩得更兇了。
如建豪的案例,台灣罹患重症「心」無力的人數逐年遽增,究竟是什麼原因?
你可以看到:惡性剝削與鬥爭是職場的現實;再怎麼努力、終究還是領低薪是經濟的現實;技職教育整體崩盤,是教育的現實;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是家庭的現實;茫然、困惑、沒有目標,是人生的現實。假設你是建豪,也實在沒有理由不感到無力,在抱怨這些現實讓你無力時,也偷偷地找個好理由,讓自己可以繼續無力下去!
有趣的是,在打電玩時,建豪似乎感受到一些力量。電玩公司慈悲地為他量身訂做一個夢境,讓他就像活在天堂。然而,習慣天堂生活的人,會想回到地獄嗎?
不只是建豪,面對地獄般的現實,你我三秒鐘就低頭滑兩下手機,跳進LINE、臉書、推特裡潛水,躲到虛擬實境中抓寶,是生活中絕不可少的「小確幸」。然而,時間感扭曲了,學生驚覺大學四年忽焉飛逝,自己一無所獲;上班族驚覺十年過去,白髮與皺紋持續增加,薪資穩定減少。貪圖「小確幸」的結果,不斷錯失成長、學習、改變的機會,無力感更加嚴重了。
「很多無力感的人表面上顯得很勤勞,但做的並不是非做不可的事情,而是容易帶來安定感的事,或用漫無邊際虛度時間的方式來取代真正重要的事,這些都是自我欺騙。」
朴京淑教授在《問題是無力感》中的精闢分析,我非常認同。從學生、上班族、菜籃族到銀髮族,做不完的瑣事、追不完的劇、滑不完的手機、玩不完的遊戲,每天看起來都非常忙碌,本質上都是閃躲無力感的逃避行為,一再拖延又帶來強烈的自責,讓自己陷入更深的無力感。
這種無力感固然肇因於惡劣的社會現實,和網路心理更是關係匪淺。我深入觀察發現:網路一方面強化了個人的自戀傾向,一方面促成了人際間的過度連結,網路輿論對於個人有形無形的壓力非常大。個人愈加在意自己的表現,也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深怕和別人不同而被認為失敗。當事者以完美主義要求自己的同時,害怕出現失敗行為,索性躲在網路後面守護自戀形象,不作為、原地踏步、整天鑽牛角尖,長期導致了重症「心」無力。
《無力感》作者朴璟淑教授是韓國第一位認知科學博士,敏銳地發現無力感已成為新「時代精神」,導致人們不斷拖延、失去工作熱情、產生憂鬱症與生理疾病,剖析其根源包括:職場過度重視正確性卻忽視獨創性、僱員對於工作過程缺乏掌控力(「自我異化」)、只重視結果的考試制度、父母或老闆動輒以權威壓制、完美主義、社會孤立等。她講的不只是韓國社會,更是台灣社會迫在眉睫的危機。
本書具有高度說服力,因為朴京淑教授雖是人人稱羨的成功人物,也曾經歷嚴重無力感、導致憂鬱症。她怎樣療癒自己的重症「心」無力?
原來她發揮了韌性,找回人生的價值。在本書中,她分享那段刻骨銘心的人生歷程,更傳授給讀者提升韌性的智慧,包括:恢復自主性、感受喜悅、做出貢獻、運用財務資產組合概念、調整認知行為、找尋生命意義、直接行動…等,讓你我都有機會寫下「破繭而出」的人生故事。
在這海象惡劣的時代,你我就像航行在大西洋的哥倫布,不知道目的地在哪裡、究竟有沒有目的地、想像中的目的地也可能是錯的,每天還得費盡心思想著怎樣活下去。朴京淑教授鼓勵我們,不要害怕、更不要原地踏步、沈溺在白日夢,只要堅定往前航行,將會出現一座意外的樂園,等著你來登陸。
網路時代的流行病:重症「心」無力
台大精神科主治醫師張立人
醫學上有一種疾病稱為重症「肌」無力(Myasthenia Gravis),當事者因自體免疫問題,導致肌肉無力,引起眼皮下垂、視力模糊、四肢無力,最嚴重將無法呼吸。我發現近年職場也出現一種類似的流行病,稱之為重症「心」無力,臨床案例如下:
建豪戴著超大型耳機,用力拍了桌子,興奮地大喊:「贏了,超爽!」
隨即,難以言喻的焦慮感浮現。那焦慮究竟是什麼?
正要想,強烈的倦怠感適時地襲來,他癱倒在床,呼呼大睡。真難為他了,為了打贏這場電玩戰役,已經三天三夜沒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