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事情,為什麼不是我們自己決定?
世界原不存在一個已經寫定了的未來。臺灣的前途仍然在於,珍惜民主的人們能夠發揮多少能量,對中國因素的作用力展開逆襲。民主自由是臺灣的理想,我們的百年追求;而理想,是不必害羞的。
——張娟芬(作家,本書撰稿人之一)
面對來自境內、外的各種壓力及政治情勢的不確定,臺灣瀰漫著一股名為亡國感的集體焦慮。這究竟是個假象,還是我們正面臨的實際威脅?
本書由失敗者聯盟與春山出版編輯部合作,探問「亡國感」是什麼。如果這不只是選舉時才出現的語言與現象,那麼對它的拆解,將成為我們理解現在與邁向未來重要的一步。本書邀集各領域的專家與作者,從政治、經濟、國防安全、國際社會、兩岸、文化、媒體、日常生活甚至哲學,多面向解析臺灣這幾年面對中國擴張而產生的社會焦慮,希望由此萃取而出的知識與洞見,成為公民社會的養分與武裝。
從歷史上來看,亡國感之所以產生,往往來自群體的共同價值已浮現,因此對存續感到惶惑,甚至不惜起而捍衛,剛打完獨立戰爭時的美國就是顯著的例子。在本書中,作者們除了拆解亡國感,更積極思考臺灣的機會在哪裡、臺灣的價值又是什麼。自四九年後始終未能從兩岸政治與國際形勢脫困的臺灣,經歷解嚴與民主化的洗禮、社會權與人權的進步,在日趨嚴峻的威脅中,我們是否找到共同存續的基礎並願為之奮戰?這正是本書進一步的思辨與探問。
本書特色
由各個不同領域的專家作者,正面且直接的對於亡國感現象進行拆解,希望能從中找出抵禦、甚至是「逆襲」亡國感的方式。
作者簡介:
▌企劃者簡介
失敗者聯盟╱策劃
有志難伸的人。插翅難飛的人。徒勞無功的人。心有所愛,卻眼看世界傾頹;知其不可,而竟為之。
春山出版編輯部╱策劃
春山出版編輯共同組成,觸及的領域由人文社科到文學,希望能擴大閱讀與書籍製作的光譜。
由春山出版編輯共同組成,觸及的領域由人文社科到文學,希望能擴大閱讀與書籍製作的光譜。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撰稿與受訪者名單
林宗弘/廖偉棠/盧郁佳
顧玉玲/黃哲斌/黃涵榆
張娟芬/沈伯洋/蔡宏政
宋承恩/吳介民/吳怡農/王盈勛
名人推薦:▊撰稿與受訪者名單
林宗弘/廖偉棠/盧郁佳
顧玉玲/黃哲斌/黃涵榆
張娟芬/沈伯洋/蔡宏政
宋承恩/吳介民/吳怡農/王盈勛
章節試閱
亡國感的逆襲
⊙張娟芬
「亡國感」,目前為止我們對它所知不多。它起於PTT,如果去查Google Trend,會發現「亡國感」首次在搜索引擎裡占有一席之地,是二〇一九年三月二十四日到三十一日這一週。三月二十四日發生的大事,是高雄市長韓國瑜進中聯辦。這個人在一片紅色疑慮之中贏得選舉,當選之夜即高調宣布支持九二共識。九二共識是什麼呢?二〇一九年一月二日之後,已無疑義: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講話,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緊緊縫合,要把臺灣統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下。韓國瑜上任未及三月,立即出訪香港,這個一國兩制的示範地;並且走進了中聯辦,「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香港的一國兩制指揮中心。他事前沒有向陸委會報備,事後拒絕透露與中聯辦的聯繫經過與會商內容。就在這一串新聞事件裡,「亡國感」出現了。
流行語大抵如此:一聽就懂,心領神會,拿來就用;很快的,大家都琅琅上口了。在這個喜歡玩弄同音異字、以訛傳訛的大遊戲年代,「亡國感」又異變為更加俏皮的「芒果乾」。這樣的「亡國感」當然不可能有什麼定於一尊的標準定義,而反映了一種集體情緒。
潛規則:我們要看對岸的臉色
二〇一九年初當我決定開設「臺灣前途與中國因素」這門課時,驅動的力量也來自一種當時還無以名之的焦慮。這原不是我的守備範圍,但我感覺到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民主生活,已經面臨毀壞的危機。對政治略有參與的公民應當早已習慣,民主經常是警鈴大作的。可是,中國的攻勢從「九二共識」到「一國兩制」,已經又逼近了一步,半島電視台臥底採訪所揭露的中國滲透手法與深入程度,更是觸目驚心。我不禁自問,這是不是臺灣民主的最後一個警訊?
第一堂課,我放導演鄭有傑二〇一一年的短片《潛規則》。一組人準備拍電影,外景選在一個學校操場的司令台。但是導演看起來又愁又怒,原來司令臺的背景是好大一面國旗。美術說,「我避不掉。」導演說,「到時候片子賣不進去怎麼辦?」最後,最資淺的工作人員拿來鐵撬,大家合力將那塊國旗背板撬下,在國旗歌聲中,工作人員歡喜大喊:「要——倒——了——!」
當那個國家象徵轟然倒下,只見導演兩眼發直,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好像快要中風。背板後的牆面久未經日照,顯得有點蒼白。那裡畫著一面巨幅秋海棠,上面寫著「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我問:「『潛規則』到底是什麼?明白的用語言把它說出來。」毫不扭捏地,第一個答案就直指核心:「我們要看對岸臉色。」
對。就這麼簡單。
「潛規則是誰訂的?」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比較糊了,有人說是自願的,有人說是歷史與市場造成的,有人說也可以不要遵守啊。其實這注定是一個模糊的回答,因為根本就沒人知道誰制訂的。
我再問:「潛規則與法律或政策有何不同?」
「法律的話,感覺遵守法律跟制訂法律的人仍然是平等的。可是潛規則感覺是下對上的,要一直去猜測那個規則,想要討好在上位的人。」一個學生說,法律非遵守不可,潛規則卻有選擇的空間。另一個說:法律寫在那裡,可以去鑽他的漏洞,但是潛規則卻逃不開,因為不知道究竟是什麼。第三個人自動出面整合了雙方的論點:「法律之所以能鑽漏洞,是因為它很明確地寫在那裡,邊界很清楚,所以知道從哪裡鑽過去。潛規則逃不開,是因為它很模糊,也沒人把它講清楚,所以就算一個人選擇要服從潛規則,也可能逃不開。」我說:「對啊,就像小熊維尼,他本來是個卡通人物,結果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他變敏感了。」
如此討論一輪,潛規則漸漸現形:它不經民主程序、冤無頭債無主,因此無法修正、無法討價還價,卻有著貨真價實的影響力。短片裡說得很明白,不避掉國旗的話,電影就進不了中國市場。電影這麼燒錢的產業,要不顧慮市場,實在挺難的。拍了背景有國旗的戲並不會被抓去關,但是會血本無歸,這使他們決定趨吉避凶,遵守潛規則。
這部短片,距今八年。那時候,「不能出現國旗」還是低調、委婉、檯面下的原則,業界人士知道,但心照不宣。近年的潛規則已經不再低調了,要周子瑜、戴立忍公開道歉,都是刻意張揚的霸凌,目的是殺一儆百,唯恐你不知道!潛規則就是對於中華民國的各種政治象徵全面獵殺,是中國對臺灣的政治審查。
如果你參與某個活動,被警察抓走,然後從高處墜落,或者從海裡浮起,但一律以「無他殺嫌疑」迅速結案;我們知道這是政治。這裡面有國家動用的公權力,有壓迫者、有受害者。潛規則看起來卻不是這樣,它看起像「個人選擇」、「市場機制」、「你自己願意的」;「不爽不要做啊,不爽不要來啊!」潛規則用的是經濟手段,國家公權力僅隱身其後,讓事情看起來不是「壓迫者欺負受害者」,而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也就是用經濟手段來掩護其政治本質。
《潛規則》為「中國因素」下了一個很好的注腳。所謂「中國因素」就是:臺灣的許多事情,是被中國「決定」的。其「決定」的方式,不一定是用政治影響,也可能是用經濟。
但是,為什麼?臺灣的事情,不是應該用民主的方式決定嗎?
「亡國感」這個集體情緒,它的核心就是這一句提問。臺灣的事情,為什麼不是用民主的方式決定?為什麼是由一個我們從未授權也無法影響的政權來決定?那民主算什麼?我們算什麼?(未完待續)
但問雪意如何?
——關於亡國感的一些文本隨感
⊙廖偉棠
年輕人們常愛念叨的「亡國感」,於我偏是無感。要是怕亡國你就直說,奮起相抗。何來那麼碎碎唸的「感」?
但若果非要我同感,我想這應該與「雪意」相近,曾在北方過冬的人會知道,大雪將至,天地肅殺,灰藍粒子凝重,死寂至極,直到你聽到第一粒雪落下的瑟瑟。此乃「雪意」。
我第一次看見「雪意」二字,是在民初詩人卞之琳那首最晦澀的〈距離的組織〉的最後一句:
想獨上高樓讀一遍《羅馬衰亡史》,
忽有羅馬滅亡星出現在報上。
報紙落。地圖開,因想起遠人的囑咐。
寄來的風景也暮色蒼茫了。
(醒來天欲暮,無聊,一訪友人吧。)
灰色的天。灰色的海。灰色的路。
哪兒了?我又不會向燈下驗一把土。
忽聽得一千重門外有自己的名字。
好累呵!我的盆舟沒有人戲弄嗎?
友人帶來了雪意和五點鐘。
最後一句呼應第一句,這是我當下重看才明白的。「羅馬衰亡史」與「羅馬滅亡星」赫然在目,讀作者注知道:羅馬滅亡星「指當時發現的一顆新星,其一千五百年前的光芒今日始傳至地球,回推其光芒爆發時實為西羅馬帝國滅亡之時」。詩的寫作時間是一九三五年,七七事變前兩年,卞之琳的亡國感,也許比當時民國大多數人強烈。
然而詩人用雪意帶過,一場大雪比一個抽象的朝代更替更為可感。這一下子,讓人追溯他一千年前的前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的名句。
詩人逢戰亂、逢亡國,是經常的事,「國家不幸詩家幸」雖然刻薄,卻說出了時代對創造力的催迫之功。但是古代哀嘆改朝換代者多矣,極其罕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樣的無政府主義超然態度,尤其還出自一個一直被視為儒教典範的「愛國」詩人杜甫身上。也許這是第一次有詩文提醒我們:國不等於朝廷,不等於政府。(未完待續)
亡國感的逆襲
⊙張娟芬
「亡國感」,目前為止我們對它所知不多。它起於PTT,如果去查Google Trend,會發現「亡國感」首次在搜索引擎裡占有一席之地,是二〇一九年三月二十四日到三十一日這一週。三月二十四日發生的大事,是高雄市長韓國瑜進中聯辦。這個人在一片紅色疑慮之中贏得選舉,當選之夜即高調宣布支持九二共識。九二共識是什麼呢?二〇一九年一月二日之後,已無疑義: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講話,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緊緊縫合,要把臺灣統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下。韓國瑜上任未及三月,立即出訪香港,這個一國兩制的示範地;並且走...
目錄
【前言】
臺灣的亡國之感,是世界從舊中國思維脫困的第一站
張娟芬
亡國感的逆襲
【訪談】吳介民
統一是幻術,兼併才是真威脅
——從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思考中國因素
顧玉玲
關於「亡國感」的幾個關鍵字
王盈勛
中國的道德三隻手,如何帶來無力與之競爭的絕望感
【訪談】蔡宏政
中國特色的資本帝國是如何打造的?
——正確認識中國的實力,立足臺灣的優勢
宋承恩
望向終局始有新生
——亡國感是否能驅動臺灣破繭而出?
【訪談】林宗弘
讓社會正義與國家主權並行
——建立一個讓每個人都健康老化,在自己的床上平安死去的創新福利國家
黃涵瑜
哀悼政治:亡國感的知識系譜
盧郁佳
戳穿歷史的靜止力場:《返校》的次元刀
黃哲斌
樂園的選擇
——從言論與資訊自由被剝奪看亡國感的生成
沈伯洋
中國政府如何利用假消息影響臺灣選舉?
【訪談】吳怡農
投資於不對稱作戰所需的創新人才
廖偉棠
但問雪意如何?
——關於亡國感的一些文本隨感
【前言】
臺灣的亡國之感,是世界從舊中國思維脫困的第一站
張娟芬
亡國感的逆襲
【訪談】吳介民
統一是幻術,兼併才是真威脅
——從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思考中國因素
顧玉玲
關於「亡國感」的幾個關鍵字
王盈勛
中國的道德三隻手,如何帶來無力與之競爭的絕望感
【訪談】蔡宏政
中國特色的資本帝國是如何打造的?
——正確認識中國的實力,立足臺灣的優勢
宋承恩
望向終局始有新生
——亡國感是否能驅動臺灣破繭而出?
【訪談】林宗弘
讓社會正義與國家主權並行
——建立一個讓每個人都健康老化,在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