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日浮沉於資訊橫溢的洪流中,人人都渴望遇見一個簡單的架構、可以觀察的趨勢,但混亂、急促的世局,讓我們每日渾渾噩噩,無法跳脫過去慣性的思維。
那麼,未來的趨勢是什麼?我們如何從眾聲喧嘩的龐雜資訊裡,抽絲剝繭預見未來?這就是本書的目的:為渴望「洞燭機先」的讀者,架構清晰的觀念,拋棄不合時宜的心態,掌握全球未來新趨勢。
用創意,觀察大趨勢
被譽為當代趨勢大師的約翰‧奈思比(John Naisbitt),曾任白宮特別助理、泰國皇室顧問、IBM與Kodak公司高階主管,目前在南京大學任教。
奈思比的著作頗豐,而且都極具影響力。
他的第一本重要著作《大趨勢》於1982年問世,此書高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超過兩年,銷售超過900萬冊,其後出版的《2000年大趨勢》、《全球弔詭》、《亞洲大趨勢》(以上皆由天下文化出版),也同樣引起極大迴響。
即將出版的新書《Mind Set! Reset Your Thinking and See the Future》,是奈思比整理自己多年的趨勢觀察經驗,告訴讀者如何建立11個定見、如何應用這11個定見運用在資訊收集、分析判斷,與預測未來趨勢。
奈思比在書中列舉愛因斯坦、中國籃球明星姚明、星巴克咖啡、諾基亞手機、太陽馬戲團、芬蘭、丹麥……等等創意致勝的個人、企業與國家,他們是如何以赤子之心專注在自己的熱情,逐步將11個定見應用在預測未來的經濟世界與個人生活努力方向。
奈思比認為,我們對事情抱持的觀念或是採取的認知思維,其作用就如同飛機雙翼的切風角度,目的就是要以特定角度獲得最大的飛行速度;所以,如果我們的觀念、思維偏離了世界未來趨勢走向,不論多麼勞心勞力,一切作為都將事倍功半,更不要說預測趨勢了。
本書分為兩篇。第一篇,奈思比提出兩個重要觀念:
(1) 不是每件事,都要求正確無誤:我們若是心懷這種態度,不論是在商業活動或是個人生活,都可以讓自己如釋重負,勇於接受新挑戰。這是一種支撐創意想像的思維,能讓我們勇於突破現狀,不論當下的情況是如何艱鉅困頓。
(2) 別走得太快了,別人都不知道你在何處:聽起來很淺顯,但實際的狀況會是知易行難。但是保持了這種心態,不論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事業經營、組織領導或政治運作,等等層面都可以讓眾人了解,你在做什麼與說什麼。
在第二篇,奈思比展現趨勢大師的視野,為讀者撥雲見日,預測五個全球趨勢的未來圖像:
˙視覺文化趨勢
˙全球經濟趨勢
˙中國經濟趨勢
˙歐洲文化趨勢
˙軟性科技(改造遺傳基因)趨勢
只要你學習書中循序漸進的11種重要的思維模式、積極跳脫慣性心態,轉個念頭,就能如趨勢大師般洞燭機先看見未來,迎接全球新趨勢。
作者簡介:
約翰‧奈思比 著
被譽為當代趨勢大師的約翰‧奈思比,著作頗豐,而且都極具影響力。他的第一本重要著作《大趨勢》(Megatrends)於1982年問世,高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超過兩年,銷售超過900萬冊,其後出版的《2000年大趨勢》、《全球弔詭》、《亞洲大趨勢》(以上皆由天下文化出版),也同樣引起極大迴響。 奈思比生長於美國南猶他州,一個栽種甜菜的摩門教聚落。從海軍陸戰隊退役後,他返回校園繼續求學,獲得哈佛大學與康乃爾大學政治學學位。曾經擔任甘迺迪總統時期的教育局副局長、詹森總統任內的白宮特別助理、IBM公司董事長特助。 奈思比接觸亞洲的時期甚早,1967年離開IBM公司後,旋即被泰國皇室聘為顧問;同年,他抵達台灣觀摩農業經濟,著名的吉隆坡「策略與國際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ISIS)聘任他為首位非亞裔學者。他目前執教於南京大學,周遊各國演講,已榮獲15個名譽博士。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國家文官培訓所97年度公務人員專書閱讀「每月一書」
得獎紀錄:國家文官培訓所97年度公務人員專書閱讀「每月一書」
章節試閱
【前言】在迷局中撥雲見日
我生長於南猶他州的一個甜菜農場,一個名為格蘭伍(Glenwood)的摩門聚落;社區內總共不到200人,男女老幼全是我的親戚。我們居住的山谷群山環繞,摩門教規就是我們生活的圭臬。人生早已命定,我的使命就是當一名傳教士;我要奉獻兩年的時間,教會要我去哪就去哪──上帝呼喚你時,你不能回絕。
發現新世界
小小年紀,我就對人生起疑。小時候我的耳朵發炎,最後演變成慢性症狀,整天痛得讓人難受,直到阿諾叔叔打破摩門成規,才讓我的耳痛舒緩些。摩門教規禁菸,但阿諾叔叔不理會,他把煙吹進我的耳朵,持續一年多,每次都讓我的疼痛減緩。這種療法遠勝過其他方法,完全是我意料不到的。那段兒時記憶中最深刻的一段,就是幾個大塊頭的叔叔伯伯,以按手禮來為我祈福、靈療,但就比不上阿諾叔的另類療法。
接著,我開始對周遭事物起疑,渴望探索;這個世界上,還有哪些事是我這個不夠成熟的心智,所未知的呢?我開始於不疑處有疑。
起先是好奇,不久我就篤定要離開猶他。17歲時,我逮到機會加入海軍陸戰隊,希望能「開拓前所未有的視野」。當我開始閱讀時,通往新世界的大門,又為我而開;我以赤子之心發現了這個新世界,那是一個凡事都有可能的地方。
打從我離開猶他,世界就如我曾翻閱的書一樣,一頁一頁接續展開,每一頁都教我新的事物。
如今回首前塵,我的好奇心引領我度過許多顛簸歷程:服役於海軍陸戰隊的日子;在猶他大學擔任學生會總幹事,爭取言論自由與民權的那段癡狂歲月;就學於哈佛與康乃爾的那段日子;任職經典基金會(Great Books Foundation)為哈欽斯(Robert Hutchins)與艾德勒(Mortimer Adler)效力的期間;以及我在業界的「三年循環」期間,也就是我學不到新事物時,大約每三年我就離職的那段日子。
我在政界的日子,學到了講求協調和創造共識。從25歲競選國會議員,到我任職華府,擔任甘迺迪總統的教育局副局長。1963年11月甘迺迪遇刺後,我仍留在華府,襄助時任健康、教育暨福利部部長賈德納(John Gardner),最後替詹森總統做一些專案。
預見趨勢的關鍵
1960年代,恐怕是南北戰爭以來,美國歷史上最動盪的一頁;城市縱火、焚燒國旗,企業界驚恐不已。民權及反戰運動吸引數百萬人走上街頭,學生霸占了數以百計的大學校園。
1964年7月,詹森總統簽署「民權法案」以「剷除美國最後一絲的不正義餘孽」,其後各項立法接踵而至。1965年,我奉命去瞭解這些「大社會」的相關立法,對社會的衝擊。任務挺有意思,但當時連發生什麼事都不太可能瞭解到,更別談那些法案對美國的未來有何衝擊了。儘管有這樣的限制存在,但我最無法忍受的是,詹森一心想打贏越戰的那股癡狂。他曾說:「我絕不會當第一位落慌而逃的總統」。於是,我離開白宮前往IBM任職,擔任董事長華生(Tom Watson)的特助。
1967年4月,底特律爆發種族暴動。當年夏天,「黑人力量」(Black Power)組織的支持者主張武裝革命,暴動席捲全美。「黑人」(black)一詞開始取代「黑鬼」(negro)。詹森總統火速派遣4,700名傘兵,馳赴幾乎已陷入癱瘓的底特律,市長凱文諾(Cavanaugh)表示:「這彷彿是1945年的柏林。」詹森下令國民兵各單位,一律重新接受鎮暴訓練。這場騷亂因為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與甘迺迪(Bobby Kennedy)雙雙遇刺而更加惡化,各大城市一片烽火,企業不知發生何事,也不知該如何是好。國家的這場動盪,一直讓我想找到一個觀察國家轉變過程的機制,如何能真正看到美國的未來走向?
某日我在芝加哥一個專售各州報章的書報攤,買了份《西雅圖時報》(The Seattle Times),頭條新聞是當地中小學校委會投票實施新的教改方案。我掃瞄了書報攤上各州報紙的頭條新聞,發現要是每天閱讀各州報紙,就能認知美國的最新變化態勢,瞭解全美究竟發生些什麼事。我已經找到預見趨勢的關鍵。
此時,我的創業精神蠢蠢欲動。我離開IBM與華生,一個令人艷羨的職務,然後用離職金自行創辦都市研究公司(Urban Research Corporation)。
我和同事每日監看全美各地的報紙,並加以分類。我們的觀念是地方事物的加總,就是全國事物的發展趨勢;透過我個人的經驗與想法,可以洞悉許多發展的態勢。我們將分析結果刊登在一份名為《都市危機箴言》(Urban Crisis Monitor)的週刊上,沒多久,許多公司就紛紛訂閱,我也應邀針對美國發展的趨勢發表演講。
接下來的10年,我持續與大公司合作,透過內容分析法更加瞭解我們的社會。經由高度地方化的資訊,我看到一個新社會的輪廓慢慢浮現,並認識到美國社會的改造方向。
對我來說,雖然這些改變很明顯的在進行中,但有些新趨勢在當時來說,是不太可能的。專家未必認同我的分析,他們會認為條列各項趨勢來描述這個世界,未免太過天真;但我認為值得一試。在這個世界,事件與想法被分析得毫無生趣可言,事情複雜的變化程度卻一日千里,個人浮沈於資訊爆炸的洪流中,因此人人渴望穩定結構的出現。只要一個簡單架構,我們就能瞭解這個世界;而且我們也可以改變這個架構,正如同世界自身的變化一樣。這些看法,最後集結在我的著作《大趨勢》(Megatrends)一書中。
《大趨勢》一書銷售超過900萬冊,接著我又寫了《企業改造》(Reinventing The Corporation)及《2000年大趨勢》(Megatrends 2000)等書籍。我在世界各地演說、授課,所到之處,記者、政治人物及企業界人士,就會問我:「下一個大趨勢是什麼?」聽眾想知道到2010及2030年,我們會處在一個怎樣的世界。我常常被問到的問題是:「你怎麼知道是這些趨勢?」、「你是如何分析?」
重點不是結果,而是看法
對一個拿著鎚子的小男孩來說,所有的東西都像是一根可以敲打的釘子。
我和友人東尼某日下午一塊消遣,他不停追問我是如何分析這些趨勢的。我告訴他,那些趨勢分析來自我所蒐集的資料、所閱讀的報紙,以及我與世界各地不同國家與文化的人所交換的心得,但他就是不信。
他說:「好,如果你說未來就從現在開始,一但我仔細觀察現狀,我應該也會得到和你一樣的結論,但情況並非如此,這又怎麼說呢?」
我頓了一會兒,其實我還真的沒這麼想過。但我在思考的同時,答案就清楚浮現了;重點不在於結果,而在於看法。我當時是這麼回答東尼的:「我想,這和個人的心態有關。」這些年來,我已經發展一套規範思考及篩選資訊的準則,我以個人經驗來衡量資訊,運用個人的價值判斷與態度,和他人沒什麼兩樣。東尼接腔了:「那你的意思是,一樣米養百樣人囉?」
他說的沒錯,人的心態就像是雨水(資訊)下到土地,至於長出什麼植物(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就看個人的心態(土地)了。這個關鍵,就在於我們如何接收資訊。
我們持續交談。我開始想哪些是最有力,且最重要的心態,曾讓我看得透或是看不清。稍後,我試著以各種思惟來解讀一本書,看它們如何引導我認識未來。
幾乎各項判斷都被思惟所驅使,舉凡世界大事到個人關係。如果妻子的思惟就是丈夫喜歡偷腥,那她所接收到資訊一定被導向這個負面印象,想的、做的,都是和丈夫拈花惹草有關。相反的,如果妻子的思惟認定丈夫既體貼又安份,同樣的資訊就會被解釋成有利的面向。這是一個個人層次。
提升到一個總體的層面,則是有些人認為世界正處於一個「文明衝突」的階段,他們以這樣的一個架構來看待所有事物。包括我在內的其他人,則是以一個長期的經濟史觀(Economic Determinism)來看世界,認為經濟決定了歷史的發展。
當然,隨著人生的不斷成長,我們的思考模式也變得根深柢固,例如:政治人物都是一幫惡棍;委外作業包給印度,造成美國的就業機會流失;貓是最乾淨的寵物;全球暖化威脅了人類的永續發展。
但在本書,我不寫關於文化融合或社會凝聚,所產生的那些看法。我專注的是那些刻意為某種目的,而培養出來的思考模式,你可以創造出一些定見,指引、組織你個人的生活與努力的方向。因此,本書不但提供本世紀前半葉的架構與觀點,同時亦點出,預測與迎接未來的必要基本態度有哪些。
定見就像天上的星星,而我們的心宛如飄蕩在資訊大洋裡的小舟,我們需要那些星星,指引我們安全到達彼岸。
本書第一部所描述的內容,曾幫助我修正自己的想法,讓我看得更廣、獲得更多資訊。沒有保有這些觀念的話,我是不可能得出《大趨勢》及《2000年大趨勢》兩本書所描述的那些結論。我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處理資訊,經驗當然是關鍵。
看見帽子,也看見蛇吞象
對每個人來說,我要介紹的11種定見,個個都很重要也很受用。要我評比的話,我認為「不是每件事都需要正確無誤」,這個定見最重要。保持這種觀念,不論是在商場、職場或個人的生活,都可以讓你如釋重負,勇於接受新挑戰。這種思惟能讓你敢說、敢嘗試,即使是遙不可及的事情。這些都是促成我的《大趨勢》及其他書籍成功的關鍵,也支持我創意想像的源頭。
第二個重要的觀念是:「別走太快了,別人都不知你在何處」。聽起來似乎很簡單,等你看完我在書內所舉的例子後,就會知道其實是知易行難。但無論如何,你如果在生活、事業,或是企業領導與政治層面都保持這種觀念,就可以讓眾人瞭解,你在做什麼與說什麼。
我要介紹的11種定見,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交互作用,讓你化繁為簡,不但看到那頂帽子,也看到那隻被蛇吞噬的大象。這些觀念是認知工具,可以改造你的人生與事業。
我們都希望能預見未來,在迷局中撥雲見日。問題是:未來的趨勢是什麼?本書第二部提供你解答,它描述未來的一些主要趨勢,以及對我們事業與生活的影響。
在一個文學與小說式微,而視覺溝通抬頭的世界裡,商業、貿易及生產會受到何種影響?各國的經濟指標,對個人的行業與福祉還有重要性嗎?在社福政策與經濟現實互相牴觸的情況下,歐洲將何去何從?中國這個就業機會吸塵器,究竟會吞噬我們或帶領我們衝上雲霄?我們會見到媒體所鼓吹的未來創新嗎?
我所見到的未來,不是臆測或走入未知,它們是根據本書第一部提到的11種定見,分析現在而得到的結果。你會瞭解到我是如何得到這些結論,如何專注在整體而不是斤斤計較,計大事不計小節。我對未來的看法可以提供你一個框架,讓你運用在職場上,進而瞭解從未來中可以獲得哪些益處。
【定見1】不是所有事都在改變 (摘要)
天天喊變的媒體世界
2006年8月8日,亞馬遜網路書店(Amazon.com)條列的書目中有56,170本書的書名中有「變」(change)這個字;11,195本書的書名中有企業變革(business change)這個詞;另外有2,404本書的書名有「全球變化」(global change)這個詞。數不清的報紙、雜誌及24小時新聞頻道,幾乎是把整個地球上的事物全翻過了一遍,鼓吹一切都在變化中。變得這麼多又快,誰能趕得上?沒人趕得上。
別擔心!想想吧:多數企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都是處於一個穩定狀態。沒錯,產品與市場都已變化,多數是變得更好,而我們所用的工具也已經改變。儘管有一堆的企業書籍、實務,但基本的買進、賣出、獲利以維持企業運作的這些準繩,在我接觸商界的40年中,依然如故。
行動電話透過上網來看電視或來電顯示;一脫衣服,浴缸就自動注水;或是飢腸轆轆時,冰箱門就自動打開,這些只是用另一種方式來做我們要做的事,讓做事更輕鬆、快速、廣泛與持久,但生活的實質並未改變。我們照樣上學、結婚、生子、送孩子上學,儘管所謂的教改吹擂得沸沸揚揚,但基本的學習並未改變(天曉得)。家、家人與工作,是最大的常數。
甜菜園的鄉村生活,從我小時候到現在都沒有太大改變;即使現在的設備都能輕易的播種、收割,但村人的生活節奏,還是隨著四季的遞變而調整。大部分的農夫,依然養雞養牲
畜;馬匹在我們那個年代,除了做為運輸與勞務之外,也為我們帶來娛樂與歡笑。我的父母汲汲營生,竭盡所能讓孩子受最好的教育,完全依照他們那個年代的框架與工具來行事。
杜蘭夫婦(Will and Ariel Duran)在他們所著的11卷《世界文明史》(Story of Civilization)中一開始寫到:
文明是一條兩岸夾道的小溪,溪裡有時盡是人們殘殺、盜竊、叫囂,或進行史料所記載的事件所留下的血液;然而,在鮮少為人關注的堤岸上,人們築屋、燕好、育子、歌唱、寫詩,甚至雕塑。文明的故事,是記載岸上發生的事。
變與不變的差異
你曾經條列出,已變或將變的事物嗎?
我們回到農作的問題,看看有哪些改變、如何改變。若要促進農業,就必須有彈性的農作技能、新的技術以及改變的消費習慣。但實際狀況是,大部分的農夫還是各行其是,只有少數能找出符合市場的利基,譬如契諾(Chino)農場生產的鮮美有機蔬果,是洛杉磯渥夫根•普克Wolfgang Puck)主廚餐廳的最愛。其他的農夫,不是放棄農作就是經營不善。
大部分的改變,不是我們做了什麼,而是如何做。在所有的形式中,我們所能夠去區隔的變與不變之間的差異,只能以最有效率的變方式,取得新市場與利潤。
體育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團隊運動的規則一直都相當固定,偶爾有些小調整就是。但最常變化的是球員的打法,一個相當知名的例子就是在美式足球中,於1920年代成功運用前傳法的紐特˙羅克尼(Knute Rockne)。這種戰術仍以達陣為目標,但如何達到此一目標的戰術則產生變化。
有時,球員的球風會改變一場比賽。1936年12月30日晚,超過17,500名觀眾群聚在紐約市的舊麥迪遜廣場花園,觀賞長島大學(全美頂尖籃球隊,擁有43連勝的紀錄)出戰史丹佛隊(太平洋岸區衛冕隊)。史丹佛以45比31的比數,中止了長島大學的43連勝。但更重要的事並不在此。
其實觀眾多是來欣賞史丹佛隊,身高188公分,體重84公斤漢克˙路易斯提(Hank Luisetti)單手空中射籃的絕活;路易斯提是第一位採用單手射籃的選手,一轉籃球界既有的球風。其他球員的球風一律是墨守成規,不是雙手投籃就是鉤射。媒體大肆宣揚路易斯提的單手進攻,並未改變射球進籃的事實,卻從此革新了籃球的打法。但這項改變並非毫無阻力,籃球界的當權派認為這是離經叛道。知名的紐約城市學院(New York City College)教練耐特˙侯曼(Nat Holman)當時指責道:「這根本不是在打籃球,如果我的球員單手打球的話,我就辭職不幹。」
路易斯提曾獲選為1937與1938兩年的年度最佳球員,在美聯社所辦的票選20世紀上半葉最佳籃球員的活動中,他的得票數僅次於NBA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明星中鋒喬治˙邁肯(George Mikan)。
路易斯提於2002年12月17日辭世,眼見他的球風被後起之秀發揚光大,像是埃爾˙門羅(Earl Monroe)、J博士厄文(Julius Erving),當然還有飛人喬丹(Michael Jordan)。
技巧的改變往往激發更大的潛能。發明背滾式跳躍法的美國田徑選手迪克˙佛斯貝利(Dick Fosbury),等於是為跳高開創了新的紀元。還在奧勒崗州梅佛郡中學就讀時的佛斯貝利,曾苦練教練所教的跨躍式,但成績平平,直到他開始自我摸索才大有進步。他並未想過傳統的跳高學派,沒想過跳高的型式。他說:「我甚至連跳高都沒想過;其實就是正面思考,新想法就自然浮現。」
1968年的墨西哥奧運,佛斯貝利的背滾式跳躍深深為觀眾所著迷,他過五關斬六將,高度一直調升到2米22,最後他第三跳躍過2米24,奪得金牌並創下奧運紀錄。
跳高的突飛猛進並非僅因此一新技巧的出現,背滾式有賴大型橡膠床取代沙坑才能使用於田徑場上,讓選手可以頭部先著地而不至於喪命。雖然跳高的本質並未改變,佛斯貝利這
種創新的背滾式跳躍法成為一種普世跳法,用舊的跨躍法是絕對贏不了的。
改變,常常會失敗
「改變是唯一的定數」這句話,我們耳熟能詳,但這有好有壞。好的是,專業顧問生意興隆,壞的是,人們被迫接受無所不在的改變訴求。1990年代末期,電子商務一副銳不可擋的變革氣勢;到處都是要人賣掉零售業股票,一切與網際網路無關的實體產業都不必考慮啦。
人們會認為時裝界就是要不斷求新求變,我認為,時裝不過是展示些一時的流行罷了。其實時裝界裡有許多的定數,我可不是指高級定製服裝。150年不變的是牛仔褲,李維(Levis)獨霸了百年之久才有競爭對手出現,如今每位設計師都有自己不斷變化的牛仔系列服裝。
男性時裝好就好在它變化不多,是一個不必嘗試推出新花樣的地方。男裝不同於女裝,它很少變化,就算變也是小改。我這些年的體驗是,唯一的變化就是每20年男性領帶的寬度會產生變化。世間事似男裝者多,似女裝者少。
就像女性的流行多變,香水業也如此。它們的產品壽命,就像香水的香味般那樣飄忽不定。100種香水,95種沒多久就消失在空氣中;但它們就像打不死的蟑螂,因為利潤實在太高了。只要能擠進前五大香水,那就很好賺了。時裝界最大的變化就是,它逐漸與藝術及建築結合,轉變為一種全新的視覺藝術體驗。第一章會詳細介紹新的視覺藝術世界所呈現的多樣風貌。
2005年11月,可口可樂宣布停止生產香草可樂,又是一個短命的新產品。每年推出的三萬個消費產品中,逾90%會消失。消費者常有的反應就是:「現有的就很好用啦。」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與傑力˙伯樂斯(Jerry Porras)合著的《基業長青》(Built to Last)就打破了變化的迷思,點出了持續的重要性。他們指出:「有前瞻性的公司幾乎穩守其核心價值,絕少會去改變;核心價值是公司的磐石,不會隨波逐流。」
在企業界,就如在運動領域,新技術往往引進新的定數。「程序管理」(process-management)於1980年代因為日本產品席捲全球威脅到美國,所以在美國受到重視,「六標準差」(Six Sigma)更成為全球品質管制的新圭臬。如今,積極倡導的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已經下台,「六標準差」更後繼乏力,許多人視「六標準差」阻礙創意,但也風光了25年。
太陽底下盡是新鮮事?
五千年前所羅門王寫出下面的名句:「已成之事,就是將成之事;已做之業,也就是將做之業;所以,太陽底下無鮮事。」
如今,人人卻說太陽底下盡是新鮮事。
2005年初,《新聞週刊》(Newsweek)大登廣告,其中一段廣告詞是他們的國際版主編法立德˙札卡利亞(Fareed Zakaria)所說:「21世紀是一個變革的世紀,未來十年的變化遠多於過去百年;多數國家都還未準備好踏上這個炫目之旅,美國肯定是尚未準備好的。」
讀了這類論述後,難怪我們兩眼直盯著未來,迫切想找到下一個改變的蛛絲馬跡,每一朵小雲彩都可能是雷暴雨的前兆。札卡利亞或許有千里眼,見人所不能見。不過,很明顯他未做數量分析,把過去百年來的變化加總起來,那可不是件小事。但是,現在要把未來十年許多地方發生的變化,條列出來是不可能的。那不過是霧裡看花,瞎說一通罷了;在我
看來,就是引人側目,但毫無助益。我認為最務實的作法,就是條列出你認為未來10年的變與不變。所謂的「改變是唯一的定數」是既普遍又荒謬的論述,我認為「企業界唯一的定數就是改變」,是不實的論述。
多數事物是不變的
媒體就愛報導變化,媒體的競爭與24小時的報導,更養大了媒體追求變化的胃口,但新聞的相關性與品質卻日益下降,最後呈現出的是雞毛蒜皮、無關痛癢的瑣事。
本書第一部所提的11個定見,不是一些了無意義的泛論,而是要讓我們對未來的生活更具主導力。我們不是鎮日為了那些新聞、變化,捕風捉影,我們真正的目的是,企盼在令人困惑的世界裡,找到清晰的未來目標。
不論你關心的是哪個領域的趨勢,在分辨明顯的變化、基本的變動,與一時的流行時,請記住,在人類的歷史中,多數事物是不變的。要注意分辨:
基本要素,還是無謂粉飾;
中心本質,還是操作技巧;
大勢所趨,還是一時流行;
創新突破,還是精進改善。
【前言】在迷局中撥雲見日我生長於南猶他州的一個甜菜農場,一個名為格蘭伍(Glenwood)的摩門聚落;社區內總共不到200人,男女老幼全是我的親戚。我們居住的山谷群山環繞,摩門教規就是我們生活的圭臬。人生早已命定,我的使命就是當一名傳教士;我要奉獻兩年的時間,教會要我去哪就去哪──上帝呼喚你時,你不能回絕。發現新世界小小年紀,我就對人生起疑。小時候我的耳朵發炎,最後演變成慢性症狀,整天痛得讓人難受,直到阿諾叔叔打破摩門成規,才讓我的耳痛舒緩些。摩門教規禁菸,但阿諾叔叔不理會,他把煙吹進我的耳朵,持續一年多,...
目錄
越洋專訪約翰˙奈思比序言-奈思比在傳授他的「趨勢絕活」引言-是帽子,還是蛇吞象?前言-在迷局中撥雲見日第一部11個未來定見定見1不是所有事都在改變不管你蒐集的是什麼資料,在分辨實際與明顯的變化,基本變動與一時流行時請記住,在世界的歷史中,多數事物是不變的。定見2未來就從現在開始基本變化是各種力量聯合作用的結果,很少會是單一力量的呈現。做決定前,永遠自問是否有足夠的各方力量,朝同一個方向作用。定見3不要輕忽了統計數字在商界、政界或私人生活中,一旦扯上個人的榮耀,言談與事實間的差距就會愈來愈大。問題不在於聽到的承諾,而在於所隱藏的問題。定見4盡情想像,別怕出錯當我寫未來趨勢時,不會擔心我的分析稍後會被證明是錯誤的。只有在我不需要瞻前顧後時,才能盡情想像,提出趨勢的看法。定見5未來就像一個拼圖事件的片段,無法呈現事實的完整面貌,也不會主動相互連結。我們得找出這些事件的片段,想出來它們會如何連結,會呈現何種圖像。定見6不要走太快了如果我們帶著自己的願景跑到太前面,把其他人遠遠拋在後面的話,那我們一切努力將白費。定見7變革,就要端出牛肉向前邁進的人不會因為受不了變化而抗拒變革;相反的,人們擁抱變革往往是因為他們看到了好處。定見8演變是需要時間的所有的變化都是演進的,而非突變的。事情就是需要時間,而且幾乎是比我們預期的時間來得長。定見9把握機會,不要急著解決問題機會就像流星般稍縱即逝,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許什麼願,也不即時說出來的話,那就沒了。定見10要懂得去蕪存菁變化,是一個動態世界的投射;對此,我附上老子的話:「爲學日益,爲道日損」。定見11科技,始終來自人性我們的世界正逐漸轉變為一個重視高人性的世界,產品的設計與文字藝術將成為勝出的關鍵。第二部看見未來趨勢第1章文化:席捲全球的視覺文化如果你能把強有力的科技,與六歲小童的幻想結合起來的話,就可以創造出奇蹟。第2章經濟:民族國家到經濟領域高技術專業人員的工作移轉,是全球貿易競爭條件的一項轉變。企業現在不是從全國各地募集好手來執行計畫,而是向全球好漢廣發武林帖。第3章中國:眾聲喧嘩的在地活力中國現在已經沒有共產黨了!現代中國的演進,將帶來政治改革。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中國經濟現在最有活力的,就是私人部門,以每年約20%的速度成長。第4章歐洲:日薄西山的歷史主題樂園除非真正的改革能落實,否則歐洲很可能變成一個讓人緬懷過去的地方,而不是引領全球知識經濟的龍頭老大。第5章趨勢:蓄勢待發的創新年代我們關心所擁有的物質事物,卻常常忘記灌溉自己的心田。不管未來能帶給我們什麼新希望,沒有歡樂的話,一切都是枉然。謝辭-邁向新的旅程索引英中名詞對照
越洋專訪約翰˙奈思比序言-奈思比在傳授他的「趨勢絕活」引言-是帽子,還是蛇吞象?前言-在迷局中撥雲見日第一部11個未來定見定見1不是所有事都在改變不管你蒐集的是什麼資料,在分辨實際與明顯的變化,基本變動與一時流行時請記住,在世界的歷史中,多數事物是不變的。定見2未來就從現在開始基本變化是各種力量聯合作用的結果,很少會是單一力量的呈現。做決定前,永遠自問是否有足夠的各方力量,朝同一個方向作用。定見3不要輕忽了統計數字在商界、政界或私人生活中,一旦扯上個人的榮耀,言談與事實間的差距就會愈來愈大。問題不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