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書附贈蘭迪教授轟動全球的卡內基美隆大學演講:【全力實現兒時夢想】DVD
蘭迪教授留下的這本瓶中信,原本是想給自己無法陪伴長大的三個孩子,
卻意外地影響了全球各地許許多多擁有夢想的人。
蘭迪‧鮑許是一位熱情、風趣且教學認真的大學教授,在46歲時被診斷出罹患致死率最高的癌症──胰臟癌。隔年8月(2007年),醫生說他的癌症已經轉移,可能只剩下三到六個月生命。9月,蘭迪教授應學校之邀發表了一場演說,這場演說讓現場400個人笑聲不斷,也讓不少人流下淚來,後來網路大量流傳,在全球各地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這場充滿幽默、啟發性及智慧的演講廣獲迴響,之後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傑弗利採訪了蘭迪教授53次,寫成了這本精采豐富又讓人動容的──《最後的演講》。蘭迪教授所傳達的訊息之所以如此撼動人心,是因為他以誠懇、幽默的態度去分享他獨特的經驗。他談的不是死亡,而是人生中的重要議題,包括克服障礙、實現兒時夢想、幫助別人實現夢想、把握每一個時刻……
蘭迪說:實現兒時夢想是非常令人興奮的事情,但隨著年歲慢慢增長,我們可能會發現,幫助別人實現夢想其實更加有趣。最後,我們終將體會:重點不在於我們要怎麼實現自己的夢想,而是在於怎麼過自己的人生。我們如果能以正確的方式度過人生,上天自然會眷顧,夢想會自己實現。
本書不僅是獻給天下所有的學生、教師、父母以及擁有夢想的人,其實也是蘭迪教授打算在未來20年要教給三個年幼孩子的事情。
【本書特色】
★出版後立刻登上Amazon、Barnes & Noble書店及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No. 1。
★上市48小時首刷40萬冊售罄,50天內銷售衝破200萬冊!各界預言受歡迎程度將刷新《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在紐約時報暢銷榜 205週的紀錄。
★演講影片全球下載超過1000萬次,是美國ABC News網站上最受觀迎的影片,歐普拉網站超過200萬人次瀏覽。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商業週刊》、ABC、歐普拉……爭相報導!
★蘭迪完成他「最後的演講」之後,卡內基美隆大學校長Jerry Cohen隨即宣布將連結這兩棟建築的天橋命名為蘭迪‧鮑許紀念橋。
★為紀念蘭迪在教育、資訊科學、數位娛樂,以及鼓勵女性參與科學事業的貢獻,美商藝電於2007年成立蘭迪‧鮑許紀念獎學金,每年頒發給一位卡內基美隆大學部女生。
★各界推薦:歐普拉、蘇豔雪、楊定一、連加恩、孫大偉、洪蘭、林義傑、李開復、吳念真、光禹、Mr.6(劉威麟)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在卡内基美隆大學第111屆畢業典禮上,盛讚鮑許教授是位「英雄」(a hero)。
★書出版後,美國現任總統布希親筆寫信給蘭迪‧鮑許:「您與癌症搏鬥的精神讓我深受感動,您的非凡故事振奮了千萬美國人的心靈。您展現出的堅強品格已立下美好的典範,您的勇氣與決心是鼓舞眾人的力量。感謝您為我們國家年輕一代所做出的不可搖撼的貢獻……。」
作者簡介:
蘭迪‧鮑許 Randy Pausch (1960-2008)
卡內基美隆大學教授,教導科目包括資訊科學、人機互動以及設計,他在一九八八至一九九七年間曾於維吉尼亞大學任教。他在教學與研究方面都曾獲得獎項肯定,曾與爾都比(Adobe)、谷歌、藝電,以及華德迪士尼夢想工程公司合作,也是愛麗絲計畫的創始人。
傑弗利‧札斯洛 Jeffrey Zaslow(1958-2012)
曾是位作家、記者,也曾任《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他出席了鮑許的那場「最後的演講」,事後撰寫的報導引起了世界各地對這場演講的熱烈迴響。
譯者簡介: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翻譯獎項,目前為專職譯者。譯有《幸福建築》《我愛身分地位》(以上先覺出版)《幸福的歷史》《品牌思考很簡單》《101個兩難的哲學問題》(以上究竟出版)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名家推薦】
在世界被抹平的時代,蘭迪的「最後的演講」已經造成了廣泛的影響。現在,本書在台灣的出版可以讓更多的讀者受惠。
──Google全球副總裁暨大中華區總裁 李開復
這是一本非常令人感動的好書,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尤其他面對死亡的勇氣令人感佩,這麼好的老師天不假以英年,令人感嘆人生無常,卻更令我們知道要把握時光,活在當下。所有的人都應該閱讀本書,它會帶給你智慧,令你的人生無憾。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洪蘭
「面對每一天都把它當成生命的最後一天,即便今天結束也了無遺憾。」這個認知我們都知道卻不一定做得到,但鮑許教授確實做到了!
──名導演 吳念真
和作者鮑許教授一樣,我也是個擁有二子一女的父親,也因此,這本充滿希望與啟發性的書特別能觸動我心弦。在書中,鮑許教授談到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培養興趣並以熱情探索這世界,我完全認同,我們應該提供一個可讓孩子發揮創造力的空間,並讓孩子們和宇宙萬物建立尊重與慈悲的互動,孩子自然可以發揮最高的潛能,倒不應該有「追求成功」的觀念。在這過程中,孩子的快樂比什麼都重要。此外,在面對疾病的威脅時,鮑許教授始終樂觀積極,坦然面對並放下,「重點是怎麼過你的人生」。我想,這是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的。
──長庚生物科技 楊定一博士
這是我所見過最具啟發性的演講……
──和碩聯合科技投資長 蘇豔雪
如果老師家長學生都來讀這本書,我們的教育成果絕對倍增!
而政治人物也該來看這本書,修煉自己的胸懷與言行。
──飛碟電台節目主持人 光禹
很多人躊躇在人生的十字路上總是會問自己:「我幸運嗎?」
《最後的演講》這本書道出人生什麼是無奈、什麼是遺憾、在你人生中最需要的是什麼。
無奈原因是,作者蘭迪.鮑許是一位快樂的教授,除了認真在學校教學事務上,還擁有一個幸福又快樂的家庭,只是幸福與快樂竟在一天之內變成人生中的無奈,因為上帝狠狠對他開了一個玩笑──蘭迪得了胰臟癌。
可是,蘭迪並沒有放棄生命中存在的正面價值態度,反而勇敢、開朗去面對死亡,讓自己生命不要有遺憾。
義傑這幾年在社會支持下,走過地球無數荒野之地。自己在面對生命的挑戰與冒險之間,就是抱持著不對自己生命中的無奈在十年後變成遺憾的態度。
很高興能為台灣讀者介紹這本新書《最後的演講》,希望讀者閱讀後都能去挑戰自己生命中的無奈,不讓它成為生命中的遺憾。
──極地冒險家 林義傑
感謝你為我們所做的一切,讓我們能在私下,和在這樣的公開場合告訴你……我們有多們感佩、愛你和以你為榮。
──蘭迪恩師、布朗大學教授 安迪‧范丹
媒體推薦:
【中外媒體】
這是一生難覓的最後演講。
──美國《華爾街日報》
蘭迪‧鮑許在人生的盡頭,仍不忘釐清輕重緩急。
──美國《紐約時報》
蘭迪‧鮑許那場最後的演講,已經成為傳奇。
──美國《底特律新聞報》
我發現這場演講比今年我看過的任何一本跟領導、激勵有關的書還要有用。
──英國《金融時報》
他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說,他在妻子的敦促下決定寫這本書,因為數以千計的人寫信給他表示,他的話幫助了他們,或是他們也患癌症,或處於其他困境的親友。
──《世界日報》
蘭迪打動人心的故事,無非是他在不同階段,對「人生夢想」的追求都堅持到底,啟發許多人對生命的熱情。
──《Cheers》雜誌
名人推薦:【名家推薦】
在世界被抹平的時代,蘭迪的「最後的演講」已經造成了廣泛的影響。現在,本書在台灣的出版可以讓更多的讀者受惠。
──Google全球副總裁暨大中華區總裁 李開復
這是一本非常令人感動的好書,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尤其他面對死亡的勇氣令人感佩,這麼好的老師天不假以英年,令人感嘆人生無常,卻更令我們知道要把握時光,活在當下。所有的人都應該閱讀本書,它會帶給你智慧,令你的人生無憾。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洪蘭
「面對每一天都把它當成生命的...
章節試閱
送別蘭迪,延續夢想 ──潔伊‧鮑許
二○○八年四月《最後的演講》在書店上架時,我帶蘭迪外出到餐廳吃飯以示慶祝,我點了香檳向他致意。我興致勃勃的原因不在於這書的熱銷,或是亞馬遜網路書店的排行,而是因為這項計畫(也就是你此刻正在捧讀的這本書)本身就是一項成就。蘭迪以睿智和情感講述了自己的故事,他與專欄作家傑佛利‧札斯洛攜手合作,將自己人生經驗裡最想傳承給孩子與其他人的教誨整理出來。蘭迪罹病後的幾個月來,我們忙著尋找延緩癌症生長的藥物療法,而蘭迪跟傑佛利的協力合作提供了轉換焦點的正向力量。
我們的癌症長征到了那時,蘭迪已經嘗試過各種不同的化學療法,成效高低不一。不過,最後一次治療對他的健康造成了長足的傷害,讓他的腎臟降低功能、引發鬱血性心臟衰竭而陷入險境。蘭迪住院四天休養生息,但還是很不舒服:嗜睡、虛弱、食欲不振。因而,我希望這本書的出版可以振奮他的精神。
用餐過後,我們到當地的書店去,讓蘭迪可以看到《最後的演講》在門市陳列銷售的模樣。我們四處走逛,搜尋畫有火箭與星辰、別出心裁的書封,我看出這趟行程又耗盡了他所有的精力。當我們發現他的書平擺在新書平台上時,我替他拍了照之後直接離開,帶他回家休息。他完成了自己的計畫,成為有著作出版的作家,我真以他為榮,不過更讓我開心的是:醫生原本對蘭迪預後的估計只有三到六個月的壽命,而當時他已經邁入第七個月了!
這項出書計畫不僅提振了蘭迪的精神,《最後的演講》讀者的正向與充滿關愛的回應,比腫瘤醫師可以給他的任何藥物都還有效用。許久以來,蘭迪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替自己的家庭編織安全網上。那場演講與隨之而來的書籍,是他可以向孩子傳達原本想親自教導的人生教誨的途徑。不過蘭迪現在可以看出,他的努力影響所及不限於自己的小家庭,而是擴及他從未想像過的大社群。蘭迪向來熱心助人,這種性格承襲自父母;他父母常將時間與金錢投注於慈善工作。他身為教授與研究者的工作,目標就是為了改善年輕人的生活。《最後的演講》的成功給他很大的成就感與心境上的平安,在他緩緩屈服於疾病的當兒,對他產生了極大的意義。
雖然蘭迪已在二○○八年七月二十五日過世,即使到現在,從未見過我的人還是會主動告訴我,蘭迪的書深深觸動他們、對他們人生造成了影響。我收到的鼓勵卡片與信件,幫助我撐過失落與哀痛,也收到了許多生日、耶誕或新年的祝福!大家依然掛念著我們全家,主動對我們表達關懷,教我感動莫名。
蘭迪依然能夠啟發人們把他的理想與目標融入自己的生活當中,這點讓我備感驚奇。為了紀念蘭迪在橄欖球場上身為無足輕重小球員的經驗,有位橄欖球教練會頒獎給最用心投入賽事的孩子,而不是給最有價值的球員。無數的老師都在課堂上使用《最後的演講》,全美各地的大學甚至將它當作大一的指定讀物。我接到好多學生的來信,用他們的文字告訴我,哪個故事對他們影響最大,或者哪段智慧之語讓他們心有戚戚焉。蘭迪給了我們這份如此精采的禮物,繼續對人們產生強大正向的效用;要是他知道這點,該會有多麼開心。
沒有蘭迪為伴的這幾年來相當難熬,我不準備否認,更不打算刻意淡化這點。儘管失落又悲傷,我跟孩子選擇在生活中尋求喜樂、在人們身上尋覓優點,就像蘭迪那樣──就像蘭迪會想要的。那是我可以教導他們的最好功課,藉此向他們的爸爸表達敬意。
〈引言〉
我有個工程問題。
我的身體雖然大致上還算健康,肝臟裡卻有十顆腫瘤,只剩下幾個月可以活了。
我是三個小孩的父親,太太是我夢想中的完美女子。我大可自憐自艾,但這麼做不論對他們或是對我都沒有任何好處。
那麼,我該怎麼度過這段非常有限的時間呢?
比較容易做到的部分,就是和家人相處,好好照顧他們。趁我還在人世上,我要深切把握和他們共處的每一個時刻,並且做好各種必要的準備,讓他們不至於在我離開之後不知所措。
另一個比較不容易做到的部分,則是該怎麼把我未來二十年原本會教給子女的事情提前教給他們。他們現在年紀還太小,沒辦法和他們談這些事。父母都想教導子女辨別是非,都想把我們認為重要的事情傳授給他們,也想要教會他們因應人生中的各種挑戰。我們還希望他們知道我們的人生經歷,藉此指引他們過好自己的人生。為了盡到父母的這種責任,我於是在卡內基美隆大學發表了一場「最後的講座」。
這類講座都會錄影存檔。我非常清楚自己發表那場講座的目的。雖然我表面上是發表了一場學術演說,但我實際上的用意是要製作一份瓶中信,希望這個瓶子日後能夠沖刷到我子女的人生沙灘上。我如果是畫家,就會為他們畫一幅畫;我如果是音樂家,就會創作一首樂曲。但我是老師,所以我在學校發表演說。
我在講座上談到生命的喜悅,談到我有多麼熱愛生命,雖然我自己的生命已經所剩無多。我談到誠實、正直、感恩,以及我所鍾愛的其他特質。我也竭盡全力不讓演說呆板乏味。
這本書的目的,是要延續我在講台上所展開的工作。由於時間珍貴,而且我又希望把時間盡量放在孩子身上,因此請了傑弗利‧札斯洛(Jeffrey Zaslow)幫忙。每天,我都會在住家附近騎自行車,因為運動對我的健康至關緊要。在五十三次的長途自行車運動期間,我都一面騎車,一面透過行動電話耳機與傑夫通話。然後,他花了許多時間整理我口述的內容----事後想來,應該可以稱之為五十三場「講座」。他努力的成果,就是現在這本書。
我們從一開始就非常明白,這一切都不足以取代一個活生生的爸爸。不過,工程的重點本來就不在於找出完美的解決方案,而是如何以有限的資源盡力達到最佳的成果。那場講座還有這本書,都是我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而做的努力。
〈1 光榮退場〉
有很多教授都發表過題目為「最後一場講座」的演說,你可能也聽過這類演講。
這種演說在大專校園裡已然成為慣例。教授經常受邀思考自己人生的大限,藉此談論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情。聆聽這樣的演說,聽眾總是不免想到這個問題:如果我們知道自己的人生已經走到了盡頭,會有哪些智慧之語要告誡後人?我們如果明天就不在人世,那麼我們希望留下什麼樣的榜樣?
多年來,卡內基美隆大學持續舉辦「最後講座系列」課程。不過,等到主辦單位請我發表演說的時候,這個系列已經改名為「人生旅程」,希望受邀的教授「回顧自己私人生活與職業生涯的旅程」。這樣的描述看起來並不特別吸引人,但我同意遵循這項原則。他們把我的演說時間排定在九月。
那時候我早已檢驗出了胰臟癌,但我頗為樂觀。說不定我會是少數得以存活下來的幸運者。
在我接受治療的期間,主辦單位仍然不斷寄電子郵件給我。「您的講座內容會談些什麼?」他們問:「請提供演說大綱。」學術界的形式慣例絕對不能省略簡化,就算你有其他的事情要忙,甚至是忙著要保住性命,也一樣不能便宜行事。到了八月中,主辦單位表示已經必須印刷講座海報,所以我一定要決定演說的題目。
不過,我也就在那個禮拜得知了這項消息:最近一次的治療結果無效,我只剩下幾個月的時間可活了。
我知道我可以取消演說。別人一定能夠體諒。突然間,我有好多其他的事情要處理。我必須因應自己的哀傷情緒,也必須撫慰愛我的人。我必須投注全部心力,把家裡的事務理出頭緒。但儘管如此,我卻沒辦法把那場講座拋在腦後。想到自己能夠發表一場真正是人生中的最後一場講座,我就不禁躍躍欲試。我能說些什麼?聽眾會有什麼樣的反應?我的健康狀況有可能讓我講完全程嗎?
「他們會讓我取消,」我告訴我太太潔伊:「可是我真的很想發表這場演說。」
潔伊向來是我的啦啦隊。只要我對某件事物感到熱中,她也總是一樣熱中。不過,她對這場所謂的最後講座卻頗為持疑。我們剛從匹茲堡搬到維吉尼亞州東南部,以便在我去世之後,能夠讓潔伊和孩子們離她娘家近一點。潔伊認為我應該把我珍貴的時間用來陪伴孩子,或者整理新家,而不該花時間撰寫講稿,並且跑回匹茲堡去發表演說。
「你可以說我自私,」潔伊說:「可是我要霸佔你。你在這場演說上花多少時間,就等於是浪費了多少時間,因為這些時間都不是用在陪伴孩子們和我。」
我了解她的立場。自從我生病以來,我就暗自發誓要順從潔伊的意思,尊重她的願望。我認為自己有義務盡力減輕她因為我的疾病而承受的重擔,所以我才會花那麼多時間為我家人將來沒有我的生活預做準備。儘管如此,我還是擺脫不了想要發表這場最後講座的念頭。
在我的學術生涯中,我發表過不少相當精采的演說。不過,在資訊科學系所裡被人稱為最佳的演說者,就像是被人讚譽為七矮人裡最高的一個。一時之間,我突然覺得自己還有更多的東西可以和別人分享。我覺得我如果把全副心思放進去,也許能夠提供別人一些特殊的東西。說「智慧」也許有些誇大,但這說不定就是我能夠分享給別人的東西。
潔伊還是不贊同我的想法。最後,我們只好向萊絲(Michele Reiss)尋求建議。她是一位心理治療師,我們在幾個月前開始接受她的諮商。她的專長在於幫助有成員罹患絕症的家庭。
「我了解蘭迪,」潔伊向萊絲醫師說:「他是工作狂。我知道他一旦開始準備這場演說,就會變成什麼模樣。他一定會把所有精力都投注在上面。」她認為我們目前面對的問題已經非常艱鉅,準備這場講座只會增加不必要的負擔。
潔伊不高興的原因還有另外一個:依照學校安排的講座時間,我必須前一天就飛到匹茲堡,而那一天正是潔伊的四十一歲生日。「這是我們最後一次能夠共度我的生日,」她對我說:「你真的要在我生日當天拋下我嗎?」
當然,想到要在那一天拋下潔伊,對我來說也是相當痛苦。不過,我還是擺脫不了發表演說的念頭。我已經把這場講座視為我職業生涯的最後一刻,藉此向我的「職業家庭」道別。我甚至不免做起美夢,希望自己能夠發表一場精采的最後講座,就像即將退休的棒球強打把生涯中的最後一顆球轟上上層看台。我一直很喜歡《天生好手》這部電影的結尾。在那一幕裡,年老又受傷的主角哈布斯,奇蹟般地擊出了一記高飛全壘打。
萊絲醫師聽完了潔伊和我的說詞之後,才開口說話。她說,在她眼中看來,潔伊是個非常重視感情的堅強女性,原本希望花上數十年的時間和丈夫一起建立美滿的生活,把孩子養大成人,但現在我們能夠相處的日子卻突然壓縮為只有幾個月的時間。至於我,她則認為我還沒準備好要完全隱退於家庭生活中,更不打算就此放棄人生。「這場講座可以讓我所關心的許多人最後一次看到活生生的我,」我語氣堅決地告訴她:「藉由這個機會,我可以好好思考哪些東西對我來說才是真正重要,可以奠定別人在我死後對我留下的印象,也可以讓我在告別人世之前發揮一點正面的影響力。」
萊絲醫師不只一次看著潔伊和我坐在她辦公室的沙發上,緊緊抱著對方流淚。她說她看得出來我們對彼此非常尊重,也經常被我們努力要走好最後這一段路的決心所感動。不過,她說她沒有資格對我是否應該發表這場講座提供意見。「你必須自己決定。」她說,並且鼓勵我們認真聆聽對方所說的話,唯有如此才能做出對我們兩人都正確的決定。
由於潔伊對這件事情不太願意多說,所以我知道我必須誠實檢視自己的動機。這場講座對我為什麼這麼重要?我是不是希望藉此讓自己還有其他人知道我其實還非常健在?是不是想要證明自己還有足夠的毅力交出優秀的工作表現?還是我熱愛成為別人的注目焦點,只想最後再上台賣弄一次?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受傷的獅子還是想知道自己能不能吼叫,」我向潔伊說:「這是自尊和自信的問題,不完全是虛榮心。」
實際上還有另外一項因素。我已開始把這場演說視為一道媒介,可以讓我參與那個我自己無法活著看到的未來。
我向潔伊提醒了孩子們的年齡:五歲、兩歲、一歲。「你看,」我說:「狄倫現在五歲,我猜他長大以後應該對我還會有一點記憶,但他實際上會記得多少?譬如你和我,我們現在還記得五歲時候的事情嗎?狄倫會不會記得我怎麼和他一起玩耍,或是我們曾經因為哪些事情一起歡笑過?他頂多只會留下模模糊糊的印象。
「還有羅根和克蘿怡呢?他們可能根本什麼都記不得,尤其是克蘿怡。我可以告訴你:孩子們長大之後,一定會經歷一段對自己的爸爸深感好奇的時期。他們一定會很想知道:『我爸爸是誰?他是什麼樣的人?』這場講座多多少少能夠為他們的問題提供答案。」我對潔伊說,我會要求卡內基美隆大學一定要把講座內容錄下來。「我會拷貝一片DVD給你。等孩子長大以後,你可以放給他們看,這樣他們就比較能夠了解我是什麼樣的人,能夠知道我關懷哪些事情。」
潔伊聽完我的話,然後提出了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你如果有什麼話想對孩子們說,或是有什麼忠告要提出來給他們,為什麼不乾脆把攝影機架在腳架上,直接在客廳裡面錄下來就好了?」
這個問題可能問倒了我,但也可能沒有。一如叢林裡的那頭獅子,能夠讓我感到快活自在的棲息地,仍然是大學校園,在學生的面前。「我學到了一件事,」我告訴潔伊:「父母如果想對小孩說些什麼話,最好可以獲得別人的背書。我如果能夠讓聽眾在適當的時機歡笑鼓掌,孩子們可能會更願意接納我所傳達的訊息。」
潔伊向我這個大限不遠的表演者微微一笑,終於退讓了。她知道我一直想要找些方法為孩子們留下榜樣。好吧,也許這場講座可以達到這個目的。
於是,在潔伊的首肯下,我現在面臨了一項挑戰。我該怎麼做,才能讓這場學術演講在十年或甚至更久以後還能引起我們子女的共鳴呢?
可以確定的是,我絕對不要把這場講座的焦點放在自己的癌症上。我的醫療過程就是這樣,我也已經一次又一次地經歷過了。我不想述說自己和這場疾病奮戰而獲得的洞見,也不想說這段抗戰過程怎麼改變了我的人生觀。大多數人可能都預期這場講座的內容離不開死亡,但我堅決認為人生才應該是這場講座的重點。
* * *
「我為什麼獨特?」
這是我覺得自己一定要回答的問題。回答這個問題也許能夠幫助我釐清自己要談的內容。我和潔伊坐在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的候診室裡,等著又一份的病理報告。我利用這段時間拋出各種想法,要她幫我一起參酌。
「得癌症不是我獨特的原因。」我說。這點毋庸置疑。光是胰臟癌,每年就有三萬七千名美國人罹患這種疾病。
我努力想著該怎麼定義自己的身分:老師、電腦科學家、丈夫、父親、兒子、朋友、兄弟、學生的指導者。這些都是我所重視的角色,可是其中有哪個角色真的令我與眾不同嗎?
我雖然向來對自己頗有自信,但我知道這場講座不能只是自吹自擂。我捫心自問:「我個人究竟有什麼東西能夠提供給別人?」
就在那一刻,在那間候診室裡,我突然體認到了自己的獨特之處究竟何在。這個念頭一閃而過:不論我有什麼成就,我對各種事物的熱愛其實都源自於我兒時的夢想與目標……,以及我在達成大多數夢想的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我突然明白,我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形塑我這四十六年人生的所有夢想──不論是深富意義的理想,還是各種怪異的幻想。坐在候診室裡,我知道儘管自己罹患了癌症,但我仍然真心認為自己非常幸運,原因就是我實現了那些夢想。而且,我之所以能夠實現那些夢想,則是因為有許多了不起的人物在我的人生路途上教了我很多東西。我如果能夠以我內心感受到的熱情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這場演說也許能夠幫助別人找到實現夢想的途徑。
當時我的筆電就帶在身邊。在這項頓悟之下,我隨即打了一封電子郵件給講座主辦單位。我說我總算想出了題目。「很抱歉拖延了這麼久,」我寫道:「題目就叫做『全力實現兒時夢想』。」
送別蘭迪,延續夢想 ──潔伊‧鮑許
二○○八年四月《最後的演講》在書店上架時,我帶蘭迪外出到餐廳吃飯以示慶祝,我點了香檳向他致意。我興致勃勃的原因不在於這書的熱銷,或是亞馬遜網路書店的排行,而是因為這項計畫(也就是你此刻正在捧讀的這本書)本身就是一項成就。蘭迪以睿智和情感講述了自己的故事,他與專欄作家傑佛利‧札斯洛攜手合作,將自己人生經驗裡最想傳承給孩子與其他人的教誨整理出來。蘭迪罹病後的幾個月來,我們忙著尋找延緩癌症生長的藥物療法,而蘭迪跟傑佛利的協力合作提供了轉換...
作者序
送別蘭迪,延續夢想 ──潔伊‧鮑許
二○○八年四月《最後的演講》在書店上架時,我帶蘭迪外出到餐廳吃飯以示慶祝,我點了香檳向他致意。我興致勃勃的原因不在於這書的熱銷,或是亞馬遜網路書店的排行,而是因為這項計畫(也就是你此刻正在捧讀的這本書)本身就是一項成就。蘭迪以睿智和情感講述了自己的故事,他與專欄作家傑佛利‧札斯洛攜手合作,將自己人生經驗裡最想傳承給孩子與其他人的教誨整理出來。蘭迪罹病後的幾個月來,我們忙著尋找延緩癌症生長的藥物療法,而蘭迪跟傑佛利的協力合作提供了轉換焦點的正向力量。
我們的癌症長征到了那時,蘭迪已經嘗試過各種不同的化學療法,成效高低不一。不過,最後一次治療對他的健康造成了長足的傷害,讓他的腎臟降低功能、引發鬱血性心臟衰竭而陷入險境。蘭迪住院四天休養生息,但還是很不舒服:嗜睡、虛弱、食欲不振。因而,我希望這本書的出版可以振奮他的精神。
用餐過後,我們到當地的書店去,讓蘭迪可以看到《最後的演講》在門市陳列銷售的模樣。我們四處走逛,搜尋畫有火箭與星辰、別出心裁的書封,我看出這趟行程又耗盡了他所有的精力。當我們發現他的書平擺在新書平台上時,我替他拍了照之後直接離開,帶他回家休息。他完成了自己的計畫,成為有著作出版的作家,我真以他為榮,不過更讓我開心的是:醫生原本對蘭迪預後的估計只有三到六個月的壽命,而當時他已經邁入第七個月了!
這項出書計畫不僅提振了蘭迪的精神,《最後的演講》讀者的正向與充滿關愛的回應,比腫瘤醫師可以給他的任何藥物都還有效用。許久以來,蘭迪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替自己的家庭編織安全網上。那場演講與隨之而來的書籍,是他可以向孩子傳達原本想親自教導的人生教誨的途徑。不過蘭迪現在可以看出,他的努力影響所及不限於自己的小家庭,而是擴及他從未想像過的大社群。蘭迪向來熱心助人,這種性格承襲自父母;他父母常將時間與金錢投注於慈善工作。他身為教授與研究者的工作,目標就是為了改善年輕人的生活。《最後的演講》的成功給他很大的成就感與心境上的平安,在他緩緩屈服於疾病的當兒,對他產生了極大的意義。
雖然蘭迪已在二○○八年七月二十五日過世,即使到現在,從未見過我的人還是會主動告訴我,蘭迪的書深深觸動他們、對他們人生造成了影響。我收到的鼓勵卡片與信件,幫助我撐過失落與哀痛,也收到了許多生日、耶誕或新年的祝福!大家依然掛念著我們全家,主動對我們表達關懷,教我感動莫名。
蘭迪依然能夠啟發人們把他的理想與目標融入自己的生活當中,這點讓我備感驚奇。為了紀念蘭迪在橄欖球場上身為無足輕重小球員的經驗,有位橄欖球教練會頒獎給最用心投入賽事的孩子,而不是給最有價值的球員。無數的老師都在課堂上使用《最後的演講》,全美各地的大學甚至將它當作大一的指定讀物。我接到好多學生的來信,用他們的文字告訴我,哪個故事對他們影響最大,或者哪段智慧之語讓他們心有戚戚焉。蘭迪給了我們這份如此精采的禮物,繼續對人們產生強大正向的效用;要是他知道這點,該會有多麼開心。
沒有蘭迪為伴的這幾年來相當難熬,我不準備否認,更不打算刻意淡化這點。儘管失落又悲傷,我跟孩子選擇在生活中尋求喜樂、在人們身上尋覓優點,就像蘭迪那樣──就像蘭迪會想要的。那是我可以教導他們的最好功課,藉此向他們的爸爸表達敬意。
送別蘭迪,延續夢想 ──潔伊‧鮑許
二○○八年四月《最後的演講》在書店上架時,我帶蘭迪外出到餐廳吃飯以示慶祝,我點了香檳向他致意。我興致勃勃的原因不在於這書的熱銷,或是亞馬遜網路書店的排行,而是因為這項計畫(也就是你此刻正在捧讀的這本書)本身就是一項成就。蘭迪以睿智和情感講述了自己的故事,他與專欄作家傑佛利‧札斯洛攜手合作,將自己人生經驗裡最想傳承給孩子與其他人的教誨整理出來。蘭迪罹病後的幾個月來,我們忙著尋找延緩癌症生長的藥物療法,而蘭迪跟傑佛利的協力合作提供了轉換...
目錄
各界佳評 011
推薦序:是什麼力量能讓所有人感動落淚? 李開復 014
送別蘭迪,延續夢想 潔伊‧鮑許 017
說在前頭 021
PART 1
最後一場演講 025
我把這場演講視為一道媒介,可以讓我參與那個自己無法活著看到的未來。 我們改變不了上天發給我們的牌,只能決定怎麼打這手牌。
1 光榮退場 026
2 筆電裡的人生 036
3 打開天窗說亮話 040
PART 2
全力實現兒時夢想 045
阻礙我們前進的磚牆,不會無緣無故擋在我們前面。這種磚牆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把我們排除在外,而是要讓我們有機會證明自己多麼想要。 4 父母樂透 046
5 平房裡的電梯 053
6 體驗零重力狀態 058
7 我從沒打進國家美式足球聯盟 062
8 成為百科全書作者 068
9 見到了柯克艦長 071
10 贏得大獎 075
11 世界上最快樂的地方 080
PART 3
人生的冒險……以及我從中學到的教訓 085
……磚牆之所以存在,是為了阻擋那些其實沒有那麼想要這件東西的人。 磚牆存在的目的就是要排除那些人。
12 遊樂場開放到晚上八點 086
13 開著敞篷車的人 093
14 荷蘭大叔的逆耳忠言 095
15 倒在後座上的汽水 098
16 追求難以撼動的磚牆 102
17 童話故事不一定都有圓滿結局 109
18 不是所有東西都需要修理 114
19 新年驚魂記 117
20 五十年從未提及的事 123
21 堅強的潔伊 126
22 說實話可讓人逃過一劫 133
PART 4
幫助別人實現夢想 135
實現兒時夢想是非常令人興奮的事情,可是隨著年歲慢慢增長,你可能會發現,幫助別人實現夢想其實更加有趣。
23 我正在度蜜月,但如果你需要我的話…… 136
24 改過歸正的混蛋 141
25 訓練絕地武士 147
26 他們大出我意料之外 152
27 應許之地 158
PART 5
重點是怎麼過你的人生 163
你如果真心想要一個東西,就絕對不要放棄。磚牆的存在是有原因的。一旦跨越了磚牆,就算是別人把你拋過去的,和其他人分享這項經驗還是可能對人有幫助。
28 大膽做夢 164
29 與其新潮時髦,不如平實認真 166
30 舉白旗 168
31 訂立協議 170
32 別抱怨,再努力一點就好 172
33 解決問題要從根本著手 174
34 不要太在乎別人的想法 175
35 從坐在一起開始 176
36 找出每個人最好的一面 180
37 注意他們的行為,別管他們說的話 181
38 一開始如果不成功…… 182
39 別怕當第一隻企鵝 185
40 引起別人的注意 187
41 重拾感謝卡的優良傳統 189
42 忠誠是雙向的 191
43 週五晚上的解決方案 194
44 表達感激 195
45 分送薄荷餅乾 197
46 你唯一能夠仰賴的,就是帶在身上的東西 198
47 道歉要真誠,否則不如不道歉 200
48 說實話 203
49 重溫蠟筆的香氣 204
50 價值十萬美元的胡椒鹽罐 206
51 職業無貴賤 209
52 確知自己的定位 211
53 絕不放棄 213
54 對公共福祉貢獻心力 217
55 開口問就是了 220
56 選邊站:跳跳虎或驢子咿唷 223
57 看待樂觀的方式 226
58 別人提供的意見 228
結語:
用自己的方式退場 235
重點不在你要怎麼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在於怎麼過你的人生。你如果以正確的方式度過人生,上天自然會眷顧你。夢想會自己實現。
59 我對孩子們的期望 236
60 潔伊生日快樂 244
61 夢想會自己實現 251
各界佳評 011
推薦序:是什麼力量能讓所有人感動落淚? 李開復 014
送別蘭迪,延續夢想 潔伊‧鮑許 017
說在前頭 021
PART 1
最後一場演講 025
我把這場演講視為一道媒介,可以讓我參與那個自己無法活著看到的未來。 我們改變不了上天發給我們的牌,只能決定怎麼打這手牌。
1 光榮退場 026
2 筆電裡的人生 036
3 打開天窗說亮話 040
PART 2
全力實現兒時夢想 045
阻礙我們前進的磚牆,不會無緣無故擋在我們前面。這種磚牆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把我們排除在外,而是要讓我們有機會證明自己多麼想要。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