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插畫家「鉛筆馬丁」以最真誠的情感
一筆一畫,一字一句,勾勒出記憶裡的頭城二三事
重溫生命中最溫暖的人情、最美好的時光
對土生土長的宜蘭子弟馬丁來說,蘭色即是藍色,他記憶中的宜蘭是一片深淺不一的藍,屬於天空的蔚藍、屬於海水的湛藍,以及屬於遠山的碧藍。然而就算用掉所有的藍色也無法畫盡宜蘭的美,一如千言萬語無法道盡宜蘭的好。
對出身濱海小鎮頭城的馬丁來說,海味融合了海風的鹹味與海鮮的腥味,捕魚維生、靠海吃海的小鎮居民自有一套與大海相處的哲學,他們視大海為溫柔慈悲的守護神、提供三餐溫飽的衣食父母,然而海洋也往往在一夕之間丕變,化身惡鬼吞噬無數寶貴的生命。
馬丁在《記得那海的味道》一書中娓娓道出過往的漁村生活與漁港生態──把抗鹽防風的林投樹當成自家圍籬;晚餐後一口氣嗑個幾隻新鮮肥美的「三點仔」當點心;尊崇捨身救人而葬身海底的少年英雄;緬懷今已不傳、除穢鎮煞的「抓鬼煮油」儀式,童年時光在他筆下化為色彩遍地奔竄、化為氣味四處飄散,讓人彷彿穿越時光隧道來到宜蘭舊城,隨著他一同挖掘記憶深處細膩動人的場景。繼前作《繪憶‧頭城》後,他再次以色鉛筆細細描繪家鄉的點滴,從大自然到小人物,誠懇真摯的情感溢於言表,不知不覺勾起你我懷鄉的思緒。
作者簡介:
馬丁(黃興芳)
1962年生,宜蘭頭城人。
從事動畫製作二十餘年,經歷過動畫製作、原畫、構圖、構圖指導、腳本、場景設計及動畫導演、原創企劃等工作。近年,以故鄉元素為創作來源,在網路以「鉛筆馬丁」為筆名發表一系列色鉛筆畫作品,表達對家鄉的情感與想像。
現任正書軒文化基金會董事、蘭陽美術學會顧問會員、台灣動漫創作協會會員。
2015年 頭城老街文化藝術季受邀藝術家
2014年 宜蘭村落美學策展人
2012年 南台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業界講師
2008年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位藝術創作與研發產業碩士專班」業界講師
著作
繪本:繪憶‧頭城──馬丁的童年(宜蘭縣史館,2014年6月)
漫畫:CHO風暴 挑戰初登場(創盈經營管理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3月)
中國高等院校動畫專業系列:
構圖設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6月)
動畫原理(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1月)
動畫電影:
腳趾上的星光(2012年 場景設計、導演 綺泰動畫)
梁山伯與祝英台(2003年 場景設計 中華卡通)
追風(製作企劃,鎧甲娛樂科技,2003~2005年)
動畫系列片:
星之傳承(場景設計、導演,綺泰動畫,2012年)
醉後決定愛上你(場景設計、導演,綺泰動畫,2013年)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出版前言
漁港風光,人情家常
宜蘭擁有得天獨厚的天然景致,礁溪豐美的山水譜系;頭城悠遠的傍海風光;盛產瓜果、豐饒安穩的壯圍;羅東的茂美山林、三星鄉的萬頃青蔥、蘇澳鄉的漁港海勢,以及冬山鄉的優美水色……如詩如畫的蘭陽風光,化作畫家筆下繪作、紙上文章,又該多麼動人心弦!
本名黃興芳的繪畫家鉛筆馬丁,原是出身頭城的頭城囝仔。自言在外地工作數十年,直到近年回到家鄉宜蘭,以畫筆描繪兒時記憶中的頭城景貌,故鄉的山水人物成為他靈感創作的重要來源。
童年的回憶片段化作他筆下歷歷記敘的故鄉情懷,集成《記得那海的味道》這本圖文並茂的創作集,恣情展演遊子對於家鄉種種的柔情依戀:
當你離鄉時,龜山島影伴隨著海風,目送著遊子,直到吸入鼻腔中最後一點海水氣味,知道離開了家;在你遠遊回來時,急切吸滿肺腑的,依然是那股熟悉的鹹鹹鮮活氣味。它,早成了自己鄉愁的一部分,一種包覆,也遠也近。
我想,我永遠不能也不會忘記,那一片故鄉海的氣味,那海鮮的氣味,那海與人共存的生活氣味,那種若即若離,若有似無,不論多遠多近,依然緊緊跟隨包覆著的鄉情。(〈又近又遠的海〉)
鉛筆馬丁從小生長在近海的小鎮,家裡長輩、附近鄰居常有人是靠海維生,海洋的氣味早早就深植於他的鄉愁記憶,因而他以漁村為主題,寫下傍海之人的日常面貌,生活,工作,快樂與哀愁。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出版前言
漁港風光,人情家常
宜蘭擁有得天獨厚的天然景致,礁溪豐美的山水譜系;頭城悠遠的傍海風光;盛產瓜果、豐饒安穩的壯圍;羅東的茂美山林、三星鄉的萬頃青蔥、蘇澳鄉的漁港海勢,以及冬山鄉的優美水色……如詩如畫的蘭陽風光,化作畫家筆下繪作、紙上文章,又該多麼動人心弦!
本名黃興芳的繪畫家鉛筆馬丁,原是出身頭城的頭城囝仔。自言在外地工作數十年,直到近年回到家鄉宜蘭,以畫筆描繪兒時記憶中的頭城景貌,故鄉的山水人物成為他靈感創作的重要來源。
童年的回憶片段化作他筆下歷歷記敘的故鄉情懷...
章節試閱
01 又近又遠的海
家鄉東面的那片海,對我來說,
一直有種若有似無,若即若離的奇特關係。
自己出生成長的故鄉頭城,是個位於蘭陽平原北端,背山面海,半農半漁的靜謐小鎮。就從這裡開始山海漸離,平原乍開,兩百多年前,先祖涉險闢荒,由此展開了蘭陽平原屯墾的歷史,祖先在此開埠建聚落,經營興學,建立了開蘭先聲。雖經物換星移,景物更迭,如今,依然存留著一種有別於平原其他地方的特出氣質。
從小鎮往西,地勢漸升,約莫十幾二十分鐘的步程,就可達雪山山脈的腳下,那一片曾經開遍了山盞花(野百合)的山腳。
由鎮上東望,不過半里開外,越過眼前那片昔日烏石河港淤塞形成的田野,不遠處,防風林後面,便是千萬年濤聲不絕,驚浪拍岸的大海了。
就這麼個背山面海、因海而生、靠海而興的地方,人與海之間,卻隱伏著某種隔離關係。
小的時候,海邊一直是個小小禁忌的地方,父母總是告誡孩子,不要在大人不知情下單獨去玩耍。那時雖不甚明瞭,但能直覺了解大人的擔憂,是基於對海的凶險,和總會不時發生、特別是在夏季的溺水事件,以及那避開海岸部隊駐守的潛藏心理。
但在當時,那個平靜簡單、步調緩慢的小鎮生活裡,環境比起現在要安靜許多。其實,只要定心,在鎮上遠遠就能隱約聽得見,那不遠處從防風林後方,傳來的海浪撲蓋沙灘的微弱轟鳴聲,海是那麼的近,近到不時就在你耳邊低語。特別是在夏日假期裡,那聲音總能穿透心房,誘出孩子貪玩的心,暫時拋開大人們的叮囑,三兩結伴,穿過眼前那片田野,越過遍長著黃槿和林投的海邊凸岸林,在盛夏炙熱的海邊,快跑奔過燙腳的沙灘,投向那一片大洋,恣意放縱,像條自由的魚,渴望吸足大海的鮮活氣息,和那海濤一起盡情的咆哮,完全的孩子自在本性,非得玩到精疲力竭,太陽西下,才會不捨的踏上回家的路。
回程的這一路,沿途為著掩蓋貪玩行徑,也就這麼拍拍打打的,極力想要清除沾附在身上的細沙,來回應對父母聽話的承諾,但那頭尚未乾透的亂髮,在指甲縫中、衣褲口袋裡殘存的海沙,還有一種深怕被看透了的表情,依舊洩露了貪玩的祕密。
記憶裡,對於這樣子的事,其實,也沒有真正受到什麼責罵,而父母也總是抬頭望一眼後,囑咐孩子準備梳洗用晚餐,似乎早能完全理解孩子的心。也許,他們看到的是自己曾經就是一個孩子,也看見孩子的滿足表情,全是一種保護與疼惜的用心!
曾經這個有點像農村,又有點漁村況味,有過風華過往的遺落小鎮,與海的咫尺關係,永遠有著不解的親密。連特有的民俗「搶孤」,都與海洋有著深刻的關連,其背後,也帶著先民渡海的艱難意涵,和相生相息的自然連結。
平原冬季面迎著第一道來自海上的東北季風,及夏季不斷襲擊的颱風,沿海岸多有向海討生活的漁港,人與海的關係,從來只是生計與生存,與大自然爭鬥的關係,親近海,似乎也只是孩童偶爾的越矩之舉。
四面環海的台灣,數百年來,先民帶著盼望和夢想,經歷橫渡黑水溝的險阻,明清時期的海禁,日據時代的隔絕,兩岸對峙的分離,那海的危險不可測、橫阻、隔絕,讓生活在這裡的人,選擇了背海而行,總是與那片海,維持著一種無形的距離。也因艱難涉險的歷史過程,磨勵了性格,從而發展出一種適應環境的生活方式和對應態度。因此,我們依然可以從這裡的人的生活真實裡,看見一種人與海割捨不開的親近關係。
自己自幼生長在這樣一個靠海這麼近的的地方,家中也有長輩以海為生,祖父母更是生活在頭城過港(大坑罟),那個依海的漁村。很慚愧自己對於海,卻沒像地理上那麼近,反而在心理上有那麼點遠。不過,嗅著海風長大的人,畢竟難以割捨那股海的氣味。當你離鄉時,龜山島影伴隨著海風,目送著遊子,直到吸入鼻腔中最後一點海水氣味,知道離開了家;在你遠遊回來時,急切吸滿肺腑的,依然是那股熟悉的鹹鹹鮮活氣味。它,早成了自己鄉愁的一部分,一種包覆,也遠也近。
我想,我永遠不能也不會忘記,那一片故鄉海的氣味,那海鮮的氣味,那海與人共存的生活氣味,那種若即若離,若有似無,不論多遠多近,依然緊緊跟隨包覆著的鄉情。
04 龜‧來的人
經驗過遷徙的人,還能在新的落腳地,時時張望著曾經的來處,
也是一份難得的幸運吧!
那是一場襲擊平原的颱風(蘇迪勒)剛過後的三天,一早從台北出發,目的是到頭城大溪,去拜訪一群從龜嶼遷徙來的人。
從出了雪山隧道開始,沿途一向綠意青翠的故鄉山景,都因著那一夜的狂風驟雨摧殘,面海的一面呈現出一片焦黃的褐色,只有孤懸海上的龜山島,依然靜靜的陪伴,熟悉的一路在我的右邊。因一路的少車順暢,很快的過了橋板湖,在接近蜜月灣前的一個公路彎道,遠遠的望見籠罩著一層薄霧的大溪,不自主的在路肩停下,給了眼前的美景和自己幾分鐘的獨處。
大溪的龜山島社區,是一個早已熟知也多次經過,卻鮮少會走進逗留的尋常地方,為了不要遲到失禮,也想重新靜心感受一下這個地方,早想好好利用早來的一點時間,獨自在社區裡閒散的走走。
平日的社區,比我想像的來得安靜,社區內沒見到幾個人,偶爾碰見幾隻對著不速造訪的陌生人保持警覺、低吠兩聲的狗,自己就像是個無禮闖入者。於是把腳步放慢,退出了警戒區,往社區中的信仰中心,位於背山高台上的拱蘭宮走去,立於廟前恭敬的合掌禮拜,見廟廊下,一位坐在躺椅上住在社區的長者, 驅前說明來意,閒聊了幾句,便轉身向著大海望去。
印象中,是第一次上到這廟,從廟前高台廣場望去,越過下方社區的屋頂,灰藍色帶著水氣的龜山島影,像是一座立屏,孤懸在一道霧氣飄浮的海上,有著一股迷濛的仙氣。
心中設想著,這群在數十年前迫於現實遷徙來到此岸的人,曾滿懷不捨背帶著鄉愁,又不知何時才能再重臨它懷抱的離家人,那樣的近在咫尺,又遙不可及,每日對望的心情。
那些曾經存在於不同時空,也是因各種無奈的原因,必須被迫拋棄原鄉的人,是否也都有幸,如同龜山島的這群人一般,可以日日對望著自己已經遠離的家鄉?龜來的人,此時憑欄遠望著就在眼前的故里,那時歸不得的遺憾,是否也能得到心靈歸去的部分補償?!
相約的時間到了,穿過高台下捷徑,來到社區的活動中心,等待自己的是里長伯與一位已退休的老船長。
其實,對於討海的一切自己很是陌生,要如何開始了解他們,自己並沒有特別的想法,原就有本著一種隨意旅行的意外期待。剛剛的社區巡行,倒讓我想安靜的聽聽他們說說自己,讓自己不設定目標的,從中試著去體會他們的真實生活感受。
經簡單的介紹之後,很快的竟像久別的朋友一樣,他們隨興的聊起了討海生
活的艱難,用著討海人特有的大嗓門和爽朗氣,說起了討海的一切, 不管是關於海的,關於網,關於魚,關於天氣、海流,似乎永遠有著聊不完的話。對於一輩子的生活方式, 島嶼上的討海人,與天爭,與海爭,說這是跟大海拚命;看天氣,看海流,有著我們永遠無法體會的生存能耐;看著季節逐魚而生,隨著海潮流變,有著堅韌拚命中的柔軟順應。說起了春分過後,內流強勁外流穩;入秋之後,東北季風將起,外流強勁內流穩的規律,他們不斷選擇著與海爭鬥的最佳位子,依然還是以龜山島為界,這樣年復一年的圍繞著這個島嶼而生。
雖然對於他們所說的一些名詞,我不全然理解。或許,也覺得這些並非自己真正想搜尋的,不願隨意打斷他們的描述,只想暫時靜靜的體會這一切。面對著眼前的這群來自龜山島的人,我卻倍感親近,似乎看見了父親一輩相同的氣息,那飽歷風浪又充滿著生命力的一群人。
後記
人生如旅行, 行一處記一味
記憶的每個瞬間,組成了人生命的完整故事。在旅途中,存留的每一個氣味與滋味,是隱藏對地方、對時間的懷念線索,無論你行走了多遠、離開了多少時間,比起習慣倚賴的聽覺與視覺,記憶能保存得更加長久。
我們來到人間,開了嗅覺和味覺的機,生命基因就開始記錄,起初未經修飾的味道,首先占據了原始的空間,比對著接下來接收到的訊息,是比較香或比較臭,是比較甜還是苦,逐步累積人生步程足跡。
當要追憶時,能敵過時間流逝的滄桑和景物的改變,與最深的記憶產生密切的感覺連結。當想起了什麼時,就會啟動那個封包深處的氣味線索,記起那深埋內心的地方,走入一個既遙遠卻熟悉的境地,但卻常未必能完全記得環境的細節。
就算到了一個陌生的時空,嗅到一種熟悉的味道,依舊能立即抓住你的記憶,瞬間回到那個最初吸吮滋味的記憶原鄉。
追憶帶著一種浪漫性格,行一處記一味的好壞紛雜中,為著尋覓懷念情緒裡一種被包覆的幸福感受,總有不願忘記、深怕忘記的,有不想或不忍記起的,過濾著過程裡的雜質,讓回憶只剩美好,使旅行中心靈的疲憊能獲得安頓。
沿著氣味的痕跡,一步步的去尋找那些記憶情景,接近那些人,用著嗅覺和味覺的原始經驗,比對體會著其中的人‧情‧味,就算那原不在自己生命中出現的瞬間,也能懷想揣度,讓生命經驗延伸,為了豐富一趟屬於自己的生命旅程。
01 又近又遠的海
家鄉東面的那片海,對我來說,
一直有種若有似無,若即若離的奇特關係。
自己出生成長的故鄉頭城,是個位於蘭陽平原北端,背山面海,半農半漁的靜謐小鎮。就從這裡開始山海漸離,平原乍開,兩百多年前,先祖涉險闢荒,由此展開了蘭陽平原屯墾的歷史,祖先在此開埠建聚落,經營興學,建立了開蘭先聲。雖經物換星移,景物更迭,如今,依然存留著一種有別於平原其他地方的特出氣質。
從小鎮往西,地勢漸升,約莫十幾二十分鐘的步程,就可達雪山山脈的腳下,那一片曾經開遍了山盞花(野百合)的山腳。
由鎮上東望,不過...
作者序
記得那海的味道
十月清秋,重新審視兩個多月以來,為了這次村落文學發展計劃所踏踩的每個地方,期間遇見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想來,記不得從哪個時候開始,其實早已經很少靠近海,想起海。
當有人再次問起了這一切,似乎有些不知從何描述起,思索著自己與家鄉的那片藍色海有著什麼關係,我能想起的生活其間的人、經歷過的事。
其實,滿目的山巒田野的綠,熟悉的人情暖色調,多樣色彩的魚,都由那一塊塊的藍,將一切填補連結成一片,如網般罩住自己,有著不能遺落的濃濃依戀。
為了替這段時間所記下的每一段文字佐以畫面,我用盡了書桌上所有藍色系的鉛筆,為海,為天空,為遠山,層層疊疊抹上自己認為的顏色,不覺的,在心底染上了一陣藍。我想,應是對那已消逝的記憶沙灘,熟悉的過往情景,改變了的生活人情,心存不捨!
自從家鄉海邊的那道沙灘消失後,幾回從外回來,一如過去習慣性的走近它,卻多次過而不入,是不忍卒睹那殘破的海岸,已不在的沙灘,更是為缺了角的記憶感傷。能記下已消逝的,才珍視仍擁有的,藉由這次的寫作過程,重新咀嚼有些改變而淡忘了的故鄉滋味。
因此,我試著從《繪憶‧頭城》的兒時生活記憶走出,開始走進本該熟悉,卻早因習慣了,而有些不那麼留意的周遭生活,尋找屬於自己心中家鄉的顏色。
而那記憶給我的是一種戀鄉的海風氣味,市集裡海鮮的味道,漁村的人情,信仰的氣息,興衰港口的情義,與鄉里流傳的舊事。想起父輩的容顏,浸沐其中的點滴,那海還時時在耳際縈迴,記憶的嗅覺還沒揮散,我重新走上了一段自我探尋的路程,感覺一種被包覆的幸福。
很榮幸,這次能與幾位前輩作家,共同參與此次「山、農、漁村落文學」的寫作計劃,感謝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秋芳局長的鼓勵,寫作期間一路協助的聯經出版《聯合文學》的同仁,所有接受探訪的家鄉長輩及朋友們!讓馬丁能自在的以自己的方式記錄家鄉,其間參與的創作分享機會,讓我有機會再次深入親近這塊土地,並給予我新的養分。粗陋的文字,平庸的畫,有著真切渴求的願望,我還有夢!
記得那海的味道
十月清秋,重新審視兩個多月以來,為了這次村落文學發展計劃所踏踩的每個地方,期間遇見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想來,記不得從哪個時候開始,其實早已經很少靠近海,想起海。
當有人再次問起了這一切,似乎有些不知從何描述起,思索著自己與家鄉的那片藍色海有著什麼關係,我能想起的生活其間的人、經歷過的事。
其實,滿目的山巒田野的綠,熟悉的人情暖色調,多樣色彩的魚,都由那一塊塊的藍,將一切填補連結成一片,如網般罩住自己,有著不能遺落的濃濃依戀。
為了替這段時間所記下的每一段文字佐以畫面,我用盡了書...
目錄
出版前言/漁港風光,人情家常
作者序/記得那海的味道
01 又近又遠的海
02 童年的餐桌
03 從那巷子出走
04 龜‧來的人
05 島嶼百合
06 大坑罟的抓鬼煮油
07 海邊的孩子
08 南方澳的三剛鐵工廠
09 海螺的呼喚
10 最後的平原部落舊事
後記/人生如旅行,行一處記一味⋯⋯
出版前言/漁港風光,人情家常
作者序/記得那海的味道
01 又近又遠的海
02 童年的餐桌
03 從那巷子出走
04 龜‧來的人
05 島嶼百合
06 大坑罟的抓鬼煮油
07 海邊的孩子
08 南方澳的三剛鐵工廠
09 海螺的呼喚
10 最後的平原部落舊事
後記/人生如旅行,行一處記一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