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 一所珍惜每個靈魂的學校
16個人文時代的重要價值
16個活出影響力的感動故事
在瞬息萬變的世界、多元價值的年代,
不同世代、不同領域,如何站穩腳步,
打造AI都無取代的競爭力,
擁有深厚的人文底蘊是重要關鍵。
本書十六個精彩的人生,因為擁有獨特的人文素養,不僅在各自的領域活的精采,也為他人、社會帶來貢獻。
因為擁有人文素養,他們找到真實自我,開展美好生命。
曾是迷途的黑羊的台塑仁武成品處處長洪煜琅,認識自我的價值,走回正軌,然後在職場發光發熱,贏得尊嚴與敬重。
美國富樂夢總裁沈青樺用積極的力量,將新潮文具從台南帶到美國,並在美國落地生根,為女性與少數族裔創業,寫下新成功典範。
會模仿、能唱歌,還是資深舞台劇演員的林俊逸,在演藝之路不順遂時,仍然活在每一個持續前進的當下,走自己想走的路。
華能國際企業董事長于乃鳳在沒有人脈與背景下,靠著努力獲得敬重和信任,在以男性為主的能源科技業中,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從小就失去視力的竹林按摩中心創辦人范靜英,不必如許多視障者一樣,無奈走上既定的道路,而是跟隨自己的內在聲音做出人生選擇。
擁有人文素養,他們跨越常規,創造獨特競爭力。
接手家族事業的黑橋牌董事長陳春利,打開多元通路,也連結在地歷史文化,為六十年的老品牌,注入人文味,為經營創造更多想像。
鏡文學總經理兼總編輯董成瑜認為,人生那麼短,應該冒一點險,從導演、記者、作家、編劇到版權營運,吸取不同領域的養分,醞釀出獨特的人生滋味。
碚曦投資協作體創始人李倩玲,以探索下一波浪潮的熱情,從台灣走到國際,與臉書營運長桑德伯格並列,被美國數位媒體選為全球二十九位最具影響力女性。
擁有人文素養,他們發揮影響力,讓世界更加美好。
宜真美術學院創辦人吳宜真,不僅自我探索,更啟發許多學生,發現自己的才華與熱情,在繪畫中找到成就感與自信心。
桃園腦性麻痺基金會董事長黃春賢因女兒投入腦麻服務,用樂觀與正向的態度,激勵許多腦麻兒與家長在困頓找到希望。
聖賀德佳全人發展協會理事長王真心,將自己的痛與愛化為養分,推動修道院醫學、翻譯經典著作,把體會到的美好分享出去。
身為聖吳甦樂會百年來首位非「歐洲裔」總會長的王彩俶,突破了家庭傳統、國界分野及文化慣例,繼續服務與傳愛。
傳承祖父遺願的KISS RADIO大眾廣播董事長袁韻媫,兼顧媒體的商業營利與社會責任,打造出全台收聽率冠軍的電台,成為影響力廣闊的全國性媒體。
世界耕義會創辦人李雅君,十七年來,走過一百多個尼泊爾村莊,帶領志工和醫師義診、救助急難,飽滿自己與他們的生命。
文藻外語大學校長陳美華,在半工半讀下,一路念到美國博士。她相信,願意嘗試,就能打開新局,也因此積極打造「新文藻」,培育面向世界的多元人才。
經在商場拚鬥到休克的健茂生物科技副總經理陳怡妗,回歸家鄉與土地,以生技創意,為消費者提供更健康安全的生活。
|熱情推薦|
陳怡蓁 趨勢科技基金會董事長
蔡惠卿 上銀科技總經理
|專文推薦|
楊瑪利 《遠見雜誌》社長兼《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執行長
歐晉德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董事長
作者簡介:
彭漣漪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一直在媒體界工作,包括《天下雜誌》、《中國時報》、《遠見雜誌》,作品得過吳舜文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SOPA 卓越新聞獎,現為自由作家。喜歡研究、分析、解讀世間有趣的人事物,綜整盤根錯節的眾多事實,爬梳出脈絡和意義。Google 搜尋可以找到兩萬多筆個人的作品和資料,每一筆都是某個生命節點中關注過的事物。
王怡棻
旅居美國愛達荷,擁有十餘年主流媒體經驗,採訪足跡遍及歐美甚至中東。負責美國地區採訪,譯作甚豐,近期譯作包括《巨頭的詛咒》、《解構顧客價值鏈》等。曾獲吳舜文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
謝其濬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英國史特靈大學出版碩士、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視覺傳播碩士,現從事文字工作。
陳慧玲
資深科技產業媒體人。著有《打造全球第一品牌:D-Link 年年獲利的傳奇》、《翻轉賽局:贏占全球資通訊紅利》;合著《繞著地球做生意》、《方賢齊傳:電信之父、科技推手》。
陳麗婷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資深醫藥記者,長年耕耘衛福部、食藥署、醫院等新聞採訪,曾任職《聯合晚報》、《蘋果日報》,以及年代電視台、飛碟電台,曾以「食安闢謠追追追」與「終結植牙亂象」、「杜絕肝膽疾病侵襲向下扎根」,分別獲得「消費者權益報導獎」、「金輪獎」等肯定,合著有《全方位診療室:阮綜合醫院傳承70年的健康智慧》。現為自由撰稿人。
陳玉鳳
國立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資深文字工作者,曾任職於媒體。合著《創新x 淬鍊:38 件成功個案》、《成大事:改變世界的88個微行動》、「浪漫台三線款款行」系列叢書、《關鍵影響力:金牌企業成功學》等。
錢麗安
曾任職於平面藝文類雜誌多年,喜歡有溫度的事物,深愛土地、環境與人交織出的質樸故事,努力做個稱職的文字農,日日勤耕文字田。
陳承璋
資深記者。任職於財經媒體。合著作品《我該不該去大陸》,曾獲吳舜文兩岸報導獎。本來想離開媒體,離開後才發現,一生只會寫字,於是更加專注於文字上了。
章節試閱
引領世代
不放棄每一個希望
陳美華,文藻外語大學校長
湛藍的天空裡,白雲悠悠飄著。
十歲的陳美華坐在家門前,望向天際。背後是綿延青山,不遠處,海浪拍岸,濤聲一陣又一陣。如果可以,她真希望一輩子這樣度過,「我覺得自己好像山寨公主,掌握了一片天,自在又幸福。」
可惜,現實人生來得太早。
嘗試改變,在心中萌芽
海岸邊就是台東市寶桑路,陳美華的爸爸在這裡開了汽車修理廠。當時台東市的修車廠不多,她的爸爸技術精湛,又熱心公益,是義勇消防隊、堂區教友理事長,對台東現代化開發貢獻良多的白冷會神父們的車,也都交給他保養。已過世的單國璽樞機主教擔任花蓮主教時,只要到台東視察,也由他接送,因此修車廠裡常停滿汽車,讓許多人以為,陳美華家境富足。
父母待人熱誠,經常為人背書或借票給人,債主跑了,陳爸爸全額還錢,陳媽媽去要債,看到對方家裡困頓,又從已經沒多少錢的口袋中掏錢給對方。
反而是自己家裡,五個孩子要讀書,還得四處借錢湊學費;孩子從小學三、四年級,就要開始幫忙做家事。輪到陳美華時,她得煮家人及工人近十人的飯,還要搓洗一大籃子的衣服。
小學畢業後,父母決定讓陳美華到高雄念私立教會中學,接受更有品質的教育。陳美華開心的告訴疼愛她的阿嬤,不過,阿嬤反而勸孫女:「女孩子不用念那麼多書,小學畢業就可以。妳爸爸的肋骨會被妳扳斷。」陳美華告訴媽媽,媽媽安慰她:「妳能讀,再辛苦也要讓妳讀。」
早熟的小女孩心情又低落又激動,決定趁著開學之前去打工,能夠補貼家裡多少就貼補多少。
黑漆漆的戲院裡,稚嫩的聲音響起。「枝仔冰,紅豆枝仔冰,綠豆枝仔冰!」陳美華用力喊著,賣了不少冰棒。突然,一個同學認出她,還裝模作樣跟在後面學她叫賣。陳美華一氣,跟老闆要求換工作。
新工作在戲院門口。當時許多人外出會騎腳踏車,陳美華牽著幾乎和自己一樣高的腳踏車,停到存放處。不過,戲院和學校在同一條路上,經常有老師經過,她總覺得不自在。
再倔強的孩子,心靈仍然有一絲脆弱。正好開學在即,她結束了這份工作。
人生第一次打工賺到四百元,有了到高雄的車資及半個月伙食費。當她把這筆錢交給媽媽時,心裡的喜悅突然高漲,沖淡了打工中曾經感受到的鬱悶。
這股喜悅深深烙印在陳美華腦海裡。懵懂的年紀也許說不清楚,但是一股力量從生命破土而出,她隱隱體會到,如果願意嘗試,總能改變一點什麼,掌握一點什麼。
遇到不公義的事,一定站出來
離開縱谷,來到都市,少女不知不覺開始衝撞現實。
和許多離家的孩子一樣,陳美華住在學校宿舍,一學期難得回家一次。有一天中午,宿舍供應炸醬麵,大餐桶都被盛光了,大家還是肚子餓。陳美華請廚師再煮麵條,廚師照辦。這時候修女出現了,質問廚師為什麼這麼做。
「修女!」陳美華理直氣壯:「大家吃不飽。再煮一些啊,反正還有炸醬。」修女氣到講不出話來。
陳美華常看著桌上的菜,比對膳食費,覺得這樣的伙食不值得所繳的費用。
她向修女反映,修女偶爾也會多給一道菜,但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陳美華搖頭說:「伙食太不好,要改進,否則要開記者會了。」
最後,她跟著高中部學姊去校長室抗議,結果被修女罰掃宿舍廁所。
類似的事情一再發生,陳美華最終被趕出宿舍。她無奈:「只要遇到不公不義的事,我一定會站出來。」
有位學姊非常欽佩陳美華的正直,建議她以後報考調查局為民除害,並且連續十年寄招募廣告給她。
不少人因此勸陳美華,高中不要再念教會學校,偏偏她數學不佳,聯考只考二十多分,上不了好高中;加上爸爸建議她去學外語,能有一技之長又具備國際觀,最後,陳美華選擇文藻女子外國語文專科學校。
文藻,又是一間教會學校,陳美華也依然故我,到宿舍第一天就開始「講道理」。
但她發現文藻大不同,當她講道理的時候,有人願意聆聽,也沒人盯著她是否犯錯。陳美華意外發現,文藻修女在意的是她行為背後的動機:「自由表達是被允許的,有理講得清。」
陳美華備受激勵,彷彿在修女眼中,像自己這樣不聽話的孩子,也是不錯的孩子。她從此記住文藻的教育理念:尊重個人尊嚴,接受個別差異。因為這是在教育體制裡,她初次感受到的愛。
文藻畢業後,陳美華曾到大企業擔任祕書,沒做多久,就聽說同屬聖吳甦樂修會的花蓮海星中學急需老師,於是辭職去幫忙。
這段意外的人生卻讓她發現,自己好像有當老師的天賦。
海星中學的學生多數是原住民孩子,調皮又天真。陳美華和他們混在一起,她用盡法寶「整」學生,學生也喜歡試探她整人的方法,教學中有一種超乎師生關係的情誼。
譬如有學生說粗話,陳美華罰他下課刷牙。這個異於慣例的處罰,讓孩子愣住了,乖乖聽話。家裡窮的孩子沒有牙膏,陳美華也為他們準備。沒想到孩子不僅自己刷得開心,又跟老師要牙膏帶回家。孩子說粗話的興致不減,陳美華只好再出新招。
沒有標準答案的一堂課
一年後,陳美華回到文藻教書。二十一歲的陳美華,在十六、七歲的學生當中猶如大姊姊,以新奇活潑的方式,帶領他們探索人生。
文藻會計室主任盧美妃是陳美華的學生,她回憶,有一次,陳美華帶著他們到清幽的三合院賞析英詩,微風輕吹樹梢,綠葉婆娑生姿,那場景至今難忘。
有的課在下午第一堂,學生昏昏欲睡。不過,陳美華不會讓他們有機會睡著。
比如講二十世紀具代表性的政治小說家歐威爾(George Orwell)著作《動物農莊》,這個寓言故事,以一個推翻人類掌控、動物接手管理的農莊,諷諭俄國史達林政權。重要的動物角色,如雪球、斯奎拉、拳擊手,在故事中演繹不同思想與作為。
陳美華不唸文章,直接點名提問:你認為雪球的做法符合人性或是獨裁?
李同學回答不出來,先保留,換王同學。王同學表達了想法,那麼蔡同學接受他的意見嗎?蔡同學不認同,鄭同學覺得有沒有道理?一輪結束,下一輪換題目,回頭再問李同學,直到每個人都有答案為止。
課堂上沒有標準答案,陳美華的目的在於讓學生預先準備、勇敢表達。當少年人的意氣被激起,哪怕英文再不流利,仍然你一言我一語,辯得鬧哄哄。連窗外催人入眠的蟬,彷彿也聽到忘記鳴唱。
妳天生就是個老師
陳美華獲得優良教師獎,資深教師麥蕾修女稱讚她:「妳天生就是個老師。」這句話對陳美華是很大的激勵,同時也讓她陷入思考,要以老師為終生職志嗎?自己具備所需的條件嗎?
前者是確定的,後者卻讓她迷茫。她知道,如果要當大專院校老師,五專學歷並不夠,必須到國外念書。但是以她的經濟條件,想在台灣繼續進修都不容易了,更何況出國?
這是多麼渴望又多麼遙遠的目標,在宿舍休息時、在同事閒聊中,陳美華常忍不住發出吶喊:「好想出國啊!」
不輕言放棄任何機會
熱心的同事提議她寫信給江綏神父,江神父曾擔任他們中學的訓導主任,離開後到紐約。紐約資源多,也許可以試試?
其實只是一個「也許」。即使如此,陳美華也要試試這一個也許。
江綏神父回信介紹陳之祿神父,陳神父負責于斌樞機主教創辦的「中美聯誼會」,幫助無數留學生拿到歐美天主教大學獎學金。
當時全球積極發展科技,台灣要出國念電腦、電機碩士的大學生很多。陳美華覺得自己的機會渺茫,「我一個五專文科生,如何和他們競爭?」
無論如何,她仍然將自己的需要,一五一十寫在申請信中。後來她才知道,中美聯誼會並不提供獎學金,而是幫學生向美國各天主教大學爭取,幸好沒有輕易放棄。
當陳美華拿到維特伯大學(Viterbo University)學士全額獎學金時,不禁驚呼:「天主特別眷顧我!」
她到美國在台協會辦留學簽證,官員要求提出兩千美元的存款證明,這是入學許可上註明的自備生活費。陳美華愣住了,直說:「可是我有全額獎學金……」
當時兩千美元相當新台幣八萬元,是陳美華將近一年半的薪水。壓力頓時如同烏雲籠罩。不過,她不哀嘆現實,每當遭遇困難,陳美華的第一個念頭總是:如何解決?
她回到台東,媽媽幫她借到所需金額。第二次辦簽證,她將沉重的袋子往官員桌上一放,「我沒有存款證明,但是袋子裡有現金八萬元。」
這個豪情壯舉引起騷動,許多官員跑出來看這一袋現金。陳美華看似平靜其實內心忐忑,能借到錢都不容易了,哪還能換成美元存進銀行?
官員蓋下同意章。一九七九年,陳美華乘著飛機,衝向遼闊的天空。
維特伯大學在美國中北部的威斯康辛州密西西比河畔,陳美華轉了幾次班機才抵達,微涼的空氣和截然不同的文化,迎接這個遠渡重洋的年輕人。
從不發言到太愛講話
學校課程中有一堂「莎士比亞」,陳美華經常坐在教室的第一排,認真聽課,但是學期結束,她的成績只有B。陳美華很納悶,去問老師原因,老師說:「我不確定妳是否真的懂了。妳從來不發言,我不知道妳在想什麼。」
陳美華大開眼界,決定比同學更踴躍。第二學期,她特地坐到教室最後一排,免得被所有同學注視,然後弱弱的舉起手。老師很快點她起來發言,第二次、第三次,她愈來愈有自信。但是後來,老師不再點她。
陳美華舉手轉大圈圈,製造能見度,一樣未受青睞。她問老師為什麼不點她,老師回答:「妳太愛講話了。」這個答案令人啼笑皆非,卻也證明她的能力提升了。
一九八四年,陳美華到愛荷華大學念碩士。這時期,中東情勢緊張。校園裡,不時看到學生三五成群,熱烈爭辯地域關係與政治問題。除此之外,針對墮胎、環境汙染等議題,每個人也有一番看法。不同言論遍地開花,讓陳美華看得驚奇不已。
不過,財務仍然千瘡百孔。讀書之外,陳美華當保母、做家事服務;到學校餐廳打菜打菜、賣三明治;去戲院帶位,為教授錄製教材;暑假則跑遠一點,到洛杉磯的公司做臨時雇員、到迪士尼的飯店當夜班經理;為了保有工作,面對比她高大粗壯的主管,她也毫不畏懼的陳述事實、指出種族歧視……
「我的打工經驗,可以寫成一本教戰手冊,」陳美華幽默的說。
八年的留學時光,她三進三出美國,回台灣處理上千萬債務、借錢繼續念書、拚命工作賺錢、存錢接濟家裡,同時完成學士、碩士學位,並以兩年半時間獲得阿帕拉契大學(Appalachian State University)博士學位,是該校創校九十七年來第一位來自東方的女性博士。
樂趣與辛酸如同浮雲,在陳美華的天空來去,留住的卻不是怒或怨,而是更珍惜自己所有、更積極打開新局。
這種信念不只展現在自己的人生,也流露在她教學、治校的態度上。
殺手級老師的用心良苦
陳美華上課認真嚴厲,在她的課堂裡,學生無法耍廢,每個人都要發言,如果邏輯有誤,必須重講一次,直到陳述清楚為止。
一位被陳美華教過的學生說,老師經常叫他們起來回答問題,答得不好,會直接糾正。這位前學生心有餘悸:「我們都把頭放得低低的,不敢跟陳老師的眼神對上。」
「在文藻,有三個殺手級老師,我排名第一,」陳美華不諱言當年學生給她的封號。嚴格要求其實來自深切的期待,她鮮少語重心長:「我希望學生把握機會學習,進而發揮所有潛能,活出生命的價值。」
曾經有一位陳美華擔任導師班的學生混幫派,陳美華知道了,要求學生帶她去找大哥還錢,讓他脫幫念書。學生又感動又害怕,幾次說要自己處理,但是拗不過老師的堅持,只好騎上摩托車載她去。半路上學生後悔了,不想拖累老師蹚渾水,車頭一轉,又把陳美華載回學校。
陳美華三十二歲開始擔任管理職,從系主任、教務長到副校長,不斷拉高格局。二○一九年,在眾人鼓勵下,她參與遴選,成為文藻校長。
不只會做事,更要有競爭力
「未來五十年,將是新文藻時代,」陳美華在就職典禮中,以謙虛的態度宣示了這個神聖的目標。台灣高教環境挑戰重重、文藻有先天的地理劣勢,但她和團隊將重整價值、擦亮品牌,創造新連結。因為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文藻最好的時代。
尤其世界各國紛紛透過語文教育,推動文化、經濟交流,德國設立歌德學院、歐盟提出伊拉斯莫斯(Erasmus)計畫,文藻做為台灣唯一國際性外語大學,不是正能展現實力嗎?
創辦文藻的聖吳甦樂修會擁有四、五百年國際教育經驗,深知語言能力不只是話語本身,更需要人文底蘊,才能創造溝通的影響力。因此,在文藻的課程中,除了外語的聽說讀寫訓練,還有該語系的藝術史、文明與文化、文學,以及共通的心理學、經貿議題等跨族群、跨文化、跨領域的學養;同時,母語中文也得念文學史、論語、哲學史,再選修台灣社會與文化。
陳美華總結:「文藻培養的不只是做事的能力,而是人格涵養所展現的整體競爭力。」在獨到的人文培育外,文藻還有華語營運中心、華語中心、應用華語文系所、華語線上團隊、測驗團隊等專責單位,全面提供以外語教中文的訓練。
無遠弗屆的網路,讓這股豐沛能量突破地界,文藻躍為全球的中文學習中心之一。
文藻外大突破重重困難,在二○二一年九月九日與美國休士頓聖湯瑪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omas)攜手合作,成立我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在美國設置的台灣華語中心,為台灣的海外華語教育寫下新的里程碑。
而在台灣「二○三○年雙語國家」計畫中,文藻也在教育部倡議下,聯合中山大學、高雄市教育局,設立首座「雙語教育培訓基地」,為國家培養英語師資。
校長室的白板上,寫滿「近期重點項目」,國際學院、智慧校園、AI……,每一項都是大工程。陳美華伸手一指:「這些是校長工作計畫,推動了就換上新的,已經換過七、八次了。」
因為鍥而不捨,當年的山寨小公主一步步改變環境,為自己和周遭的人,掌握了一片天。
引領世代
不放棄每一個希望
陳美華,文藻外語大學校長
湛藍的天空裡,白雲悠悠飄著。
十歲的陳美華坐在家門前,望向天際。背後是綿延青山,不遠處,海浪拍岸,濤聲一陣又一陣。如果可以,她真希望一輩子這樣度過,「我覺得自己好像山寨公主,掌握了一片天,自在又幸福。」
可惜,現實人生來得太早。
嘗試改變,在心中萌芽
海岸邊就是台東市寶桑路,陳美華的爸爸在這裡開了汽車修理廠。當時台東市的修車廠不多,她的爸爸技術精湛,又熱心公益,是義勇消防隊、堂區教友理事長,對台東現代化開發貢獻良多的白冷會神父們的車,也都交給他保養...
目錄
序
用人文打造競爭力
《遠見雜誌》社長兼《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執行長 楊瑪利
在光明中行走,在喜悅中生活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董事長 歐晉德
前言
跨越世代,綻放人文光芒
【喚醒天賦】
宜真美術學院創辦人 吳宜真
發現你的才華與熱情
【尊重自我】
台塑仁武成品處處長 洪煜琅
尊嚴是一生最重要的事
【正向能量】
美國富樂夢總裁 沈青樺
從十四坪出發的愛與善
【從心出發】
演藝工作者 林俊逸
活在每一個持續前進的當下
【激勵生命】
桃園腦性麻痺基金會董事長 黃春賢
樂觀,是給下一代最好的資產
【建立互信】
華能國際董事長 于乃鳳
唯有敬重與信任,可以長遠
【分享價值】
聖賀德佳全人發展協會理事長 王真心
生命因為給與而芬芳
【重新想像】
竹林按摩中心創辦人 范靜英
點亮內心那盞燈
【創新思維】
黑橋牌董事長 陳春利
用歷史的眼光,定位未來
【跨界整合】
鏡文學總經理兼總編輯 董成瑜
活出獨到的「醍醐味」
【樂於服務】
前吳甦樂修會羅馬聯合會總會長 王彩俶
不要活在別人的眼光中
【挑戰高標】
碚曦投資協作體創始人 李倩玲
擁抱浪頭上的未知世界
【傳承使命】
KISS RADIO大眾廣播董事長 袁韻媫
夢想可以影響社會
【共創願景】
世界耕義會創辦人 李雅君
找到你生命中的尼泊爾
【引領世代】
文藻外語大學校長 陳美華
不放棄每一個希望
【幸福共好】
健茂生物科技副總經理 陳怡妗
被感謝的工作,是最幸福的工作
序
用人文打造競爭力
《遠見雜誌》社長兼《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執行長 楊瑪利
在光明中行走,在喜悅中生活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董事長 歐晉德
前言
跨越世代,綻放人文光芒
【喚醒天賦】
宜真美術學院創辦人 吳宜真
發現你的才華與熱情
【尊重自我】
台塑仁武成品處處長 洪煜琅
尊嚴是一生最重要的事
【正向能量】
美國富樂夢總裁 沈青樺
從十四坪出發的愛與善
【從心出發】
演藝工作者 林俊逸
活在每一個持續前進的當下
【激勵生命】
桃園腦性麻痺基金會董事長 黃春賢
樂觀,是給下一代最好的資產
【建立互信】
華能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