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克爾楊双子當爸媽過了65歲張忠謀村上春樹蔡康永韓江制度基因讀冊選讀孫翠鳳聯經暢銷66折起心靈工坊全書系屁屁偵探神奇柑仔店最透明的故事假仙女絕望者之歌
放入購物車

守護者的凝視:8個不放棄生命的動人故事(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班哈德.阿布列希特醫師|譯者:莊仲黎

出版社:先覺出版

出版日期:2015-01-29

ISBN/ISSN:9789861342467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272

書況:普通

備註:書側略有黃斑,但不影響閱讀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放入購物車
文字字級

這世界或許有見死不救的醫生、有墨守成規的醫生,
但也有一群絕對不說「抱歉,我無能為力」的醫生!
而讓醫生敢於奮力一搏的,
是病人義無反顧、毫無保留的信任!

德國知名醫師記者 洞悉人性的震撼之作!
當絕望的病人,遇上勇闖極限的仁醫,在生死交關之際,見證最溫暖的白色力量!
這是一群失去希望的人和一群勇於找到出路的仁醫,共同譜寫出的生命啟示,也是德國醫界的奇蹟!

21週又5天、原本根本沒有存活的機會雙胞胎早產兒,活下來了。
體溫僅17度C、陷入嚴重昏迷的青年,甦醒了!
一輩子研究再生醫學的醫師夫妻檔,培育出全世界第一條人工氣管,大膽讓病患啟用,使之恢復正常生活。
一位腫瘤科醫生創下全世界首次治癒愛滋病患的紀錄……

遇到生死關頭,誰不想望碰上願意打破成規,奮力救人的醫生?然而,醫生卻往往得背負極大的法律風險。特別是在病人態度並不堅定的狀況下,醫護人員無法「視病如親」,病患也無法「視醫如親」。

可是,本書八個故事的病人,都願意冒最大的醫療風險,義無反顧地支持醫生,在充滿困難的醫療領域裡攜手前進,幫助醫生超越自己,樹立醫療的里程碑,也發揮了深遠的影響。

看完本書,當你遇見下一位醫生,或許可以再想想,你真的信任他嗎?

◎讀者:沒想到一本寫醫生的紀實報導,竟能寫得這麼好看。
◎德國知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艾卡特.馮.希緒豪森醫生:醫學不只是一門科學,還是一門藝術。作者能以醫師背景深度報導,又以作家之筆觸動人心,雙重天賦游刃有餘。

如果有一天,我病了,希望能遇到這樣的醫師……
.痛
腹腔罹癌的病患歷經多重手術後,飽受疼痛症狀折騰長達十四年,群醫束手無策。疼痛科醫師花了整整三個月試遍傳統西醫所有治療,最後大膽選擇一個新嘗試,不僅改變病人的生命,也影響他自己的人生……
.全新的腳
一個男孩在兩歲時腳部開始變形,母親四處求診,卻得到各種不同的診斷結果,莫衷一是且毫無進展。直到病患四十歲時,他都只能瘸著腿跛行,無法走遠。終於,他遇上號稱Dr. Foot的傳奇足部名醫……
.十七度
下雪的跨年夜,一群年輕人在山中小屋中暢飲同樂,隔天其中一人獨自回家,卻因宿醉在途中迷路。急診醫師發現他時,體溫已降至攝氏十七度。正常人在體溫降至二十八度時心臟就會停止跳動,這年輕人真的死亡了嗎?
.直覺
一位罹癌的母親懇求要為她動手術的醫師,務必救他一命,不願讓孩子失去依靠。然而這個母親卻被告知只剩半年可活。醫師設身處地考量母親的困境,甘冒最大風險幫助她,決定進行一次前所未有的高難度手術……
.名聲
柏林慈善醫院沒沒無聞的醫師發現一種可能可治癒愛滋病的療法,卻擔心這個發現太尋常,不會有任何人支持他的研究:他只需要從232份配對出的骨隨中找出兼具他需要的特徵的對象。這是一個大膽的實驗,卻又是人人可想而知的超簡單的構想……

作者簡介:

班哈德.阿布列希特醫師(Bernhard Albrecht)

曾在德國、瑞典、西班牙,以及法國攻讀醫學和大眾傳播,能說流利的英語、瑞典語、西班牙語及法語。他不只是一名擁有醫學博士頭銜的醫生,也是傑出的記者。他在醫院擔任腦神經科和精神科醫生期間便已在報章雜誌發表報導性文章,二○○○年轉以電視新聞記者為正職,並為《明鏡》、《明星》及《地理》等著名雜誌撰稿。他的報導曾多次獲獎,如阿道夫.葛利姆獎(Adolf-Grimme-Preis;德國最重要的電視媒體獎)、金玫瑰獎(Rose d’or;瑞士國際電視節目獎)、最佳癌症報導獎和德國新聞記者獎(最佳神經醫學報導)等,目前任職於《明星》週刊漢堡和慕尼黑編輯部,專門處理科學類紀實報導。

譯者簡介:

莊仲黎

女,德國漢堡大學民族學碩士、博士候選人。曾任《講義》雜誌德文編譯,譯有《怎麼有人研究這個?》《看懂了!超簡單有趣的現代藝術指南》《讀書別靠意志力 : 風靡德國的邏輯K書法》《達爾文密碼》《香料之王:胡椒的世界史與美味料理》《七天學會用哲學思考》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讀者:沒想到一本寫醫生的紀實報導,竟能寫得這麼好看。

◎德國知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艾卡特.馮.希緒豪森醫生:醫學不只是一門科學,還是一門藝術。作者能以醫師背景深度報導,又以作家之筆觸動人心,雙重天賦游刃有餘。
作者序
前言

醫生習慣於服從。幾乎沒有任何行業像醫生這樣,受制於既有的規定和幾乎無法質問的專業知識。對於醫學知識,他們照單全收,完全不加批判,否則無法消化大量資料。我自己就曾有過這種經歷,而且也在同學們身上看到相同的狀況。如今我還能想起從前對於教授的敬畏之心;想起同學之間的相互較勁,看誰能先讀完最厚的書籍、每期的醫學期刊,而且還有時間聆聽每堂演講課,甚至撥空參加醫學會議。在醫學院的求學過程中,總是有人指引著,我們只要依樣畫葫蘆便行得通。

許多醫科生畢業之後,依舊維持這種僵化的思考模式。他們採用別人的研究...
顯示全部內容
目錄
◎前言

◎呼吸
在德國社會底層掙扎求生的印度移民辛格,因絕望而吞入劇毒的清潔劑,丟下年長二十五歲的德籍老妻自殺,雖然勉強救回一命,氣管卻已遭蝕毀。一對醫師與科學家組合的夫婦,聯手在實驗室做出一個人工氣管,可說是這領域的開創性實驗。對辛格而言,這是重獲希望的新生,或更卑微的餘生?

◎21週又5天
一個懷有雙胞胎的孕婦在孕期第二十一週又五天羊水破了,醫師們判定這麼早產的嬰兒無法存活,但孩子的父母經過多年辛苦才懷上此胎,不願放棄。一位小兒科醫師決心挑戰,全力救活這個最小的早產兒。

◎疼痛
腹腔罹...
顯示全部內容
內容簡介
各界推薦
作者序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