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亞馬遜讀者4.5顆星實用推薦!
逆轉三分鐘熱度的持續科學!
持續行動的是身體,選擇「持續」的是腦部! 以科學方式及醫療訓練法改變與腦部的互動,打造讓腦部容易持續的機制,
才能不費力地持續想做的、該做的事!
著作累計30萬冊,從事復健工作的職能治療師,以「最新腦科學」+「醫療領域訓練法」,讓不論是瘦身、讀書、儲蓄、戒菸、健康維持、任何目標性學習皆是三分鐘熱度的人,都能持之以恆!
專文推薦賽斯身心靈診所 臨床心理師 王淳│激勵達人 鄭匡宇
實用推薦正聲廣播公司主持人 宛志蘋
無法持之以恆,與毅力和個性無關。
而是因為沒有正確善用腦部的持續機制。在復健領域,如何持續下去是很重要的課題。為了學會持續的技術,要做的不是鍛鍊意志,而是在腦部打造能夠持續的機制,為此,只須善用以下四種功能:
1. 場所:讓場所與事件結合;
2. 時間:配合生理時鐘將工作做段落區分;
3. 動作:將持續的動作模組化並儲存起來;
4. 言語:使用腦部容易分辨、容易下令的字眼。
完全不靠意志力硬撐,讓你不管想不想,環境或生活型態有多大改變,都能欲罷不能地持續下去,人生不再被三分鐘熱度耽誤!
作者簡介:
菅原洋平
職能治療師,Uchronia株式會社代表。
1978年生於青森縣。國際醫療福祉大學畢業後,取得職能治療師資格。服務於民間醫院精神科後,於國立醫院從事腦部復健工作。之後,依據活用腦功能之人才開發商業計畫,設立Uchronia株式會社。現在在BESLI CLINIC看診外,也在全國各地舉辦企業研習,相關活動受到電視以及雜誌等的注目。
著作包括銷售超過13萬冊的《改變人生的睡眠法則》(麥浩斯出版)等多數。
譯者簡介:
朱麗真
輔仁大學化學系畢業、日本筑波大學環境科學研究科碩士,目前從事日文筆譯、口譯工作。喜歡工作、旅行、爬高山。日文是年輕困頓時的一條線索,沿路走來意外發現許多生命裡的可能性,非常感謝它。
座右銘是「今日事今日畢」,最喜歡的一句話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相信不管做什麼,都一定有它的價值與意義在。
章節試閱
生意人與上班族的差別
某老闆在與我的對話中曾經談到,「要讓企業成長,不能雇用上班族,得雇用生意人,否則無法成長。」
我於是請教他:「生意人與上班族的差別是什麼?」他立刻回答:「能夠依照自己判斷行動的是生意人,而依照他人判斷行動的是上班族。」他所說的「自己決定」或者「由他人決定」,與「持續的技術」有很大的關係。
這聽起來像是決策方法的問題。但是對腦部而言,重點是在決策前「以什麼做為幹勁」。
幹勁屬於動機,動機可分為兩種──外在動機與內在動機。
外在動機是第一章曾介紹過的獎賞,為了獲得讚許而做,為了薪水或升遷而做。如字面上的意思,因為外在賦予的條件而產生幹勁進而行動,行動的雖然是自己,但是那個行動由別人決定,心態上則是主管命令所以我做,或者是想要為自己加分而做。
相對的,內在動機是指打從心底想做,源頭是因為感興趣、覺得有趣,不管別人怎麼說,就是要做,是為了自己而做。此時,獎賞的大小不會影響幹勁,是自己在決定行動,屬於自我的挑戰,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做。
也就是說,那位老闆所說的意思是,上班族因為外在動機而行動,但是生意人靠內在動機而行動。他要說的是,沒有因為內在動機而行動的人,公司不會成長。
不過,該做的都有做,為什麼還要重視動機的不同呢?
事實上,現在已經知道,因內在動機行動的人,所獲得的成果會更好。相較於因為期待獲得獎賞而行動,因興趣或嗜好行事的人的成績更好。
在失敗時,兩者的差別就會顯現出來。
因外在動機行動時,一旦失敗,就會輕易放棄;因內在動機行動時,即使失敗也會不屈不撓地繼續下去。這個跟當事人的性格無關,是腦部機制造成的差異。
如果是自己決定的事情,腦部不會覺得「失敗」
關係到動機的是內側前額葉皮質這個腦區,其作用會受到不同動機的影響。
因為外在動機,由別人決定行動時,該行動一旦失敗,內側前額葉皮質的活性會降低,馬上沒了幹勁。
相對的,因為內在動機,自己做出決定、採取行動時,即使失敗,這個腦區的活性也不會降低,對腦部來說不構成「失敗」,也就是並沒有失敗。
由別人決定行動時,一旦失敗,就會想「糟了,會被罵……」,在意著別人的反應。但是,自己做出決定並且行動時,即使失敗,也只會想「糟糕,這裡應該這樣做才對」,從中再學習。
人們常說「不要怕失敗」,我們會擔心失敗,是在由別人決定行動的時候,如果是自己所做的決定,是不會感到害怕的,甚至連失敗的念頭也不會有,反而能夠成為自身成長的資糧。
這麼一來,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能一直持續。因此,要練就「持續」的功力,就要打造內在動機。
那麼,如何才能打造內在動機呢?
事實上,內在動機會受到淡漠(Apathy)這個現象影響。只要了解淡漠如何發生,就能夠了解打造內在動機的要素。
透過自己選擇、採取主動,可以打造堅韌的心
淡漠是指腦部因為疾病或事故受到損傷,明顯不再主動行事,對於刺激也欠缺反應的狀態。
話變少了,不太主動做些什麼,這些是旁人看得出來的。看不出來的則是心情低落等抑鬱的情形,總之,其特徵就是沒有幹勁。
其實也沒有特別大的壓力,但就是沒有幹勁。雖然平常我們也會那樣,但是淡漠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甚至無關狀況,會一直持續下去。能力相同的患者,淡漠的人跟不淡漠的人,實際能夠發揮的能力會有很大的差別。
淡漠是因為以下三條神經迴路的問題引起的。
①背外側前額葉(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此處一旦受損,將失去主動選擇,也就是自己選擇的能力。自己選擇對腦部來說,有其十分重要的意義。像是依目的彈性行動、運用各種方法以達目的,同時,避免如第一章所介紹的,不經意地做出不當行為等,對腦部而言,這些都是自己選擇所帶來的效用。
②眼窩額葉皮質(Orbitofrontal Cortex):此處一旦受損,來自依據呼吸與心跳等身體變化產生情緒的邊緣系統的資訊會中斷,會像變了一個人般。此時,雖然①的主動選擇功能不會受損,但是會漸漸不再自己採取行動。
③前扣帶迴:這個部位受損也是,將不再主動採取行動。
從這些狀況可以了解,為了不讓腦部失去興趣與嗜好,能夠保有內在動機,不可或缺的是自己選擇(①)與採取主動(②③)。也就是說,若能將其導入到日常生活中,就能夠培養出即使失敗也不退縮,並且從中學習的持續能力。
排名會奪走持續的能力
自己選擇不僅指決定未來出路等這類重大決定。
我們每天的所有行動,不是自己所選就是由別人選擇(指示或者被命令),因此,在日常生活的行動中,要盡可能增加自己選擇的機會。
但是,有樣東西會阻礙我們自己選擇的機會,那就是排名。
「要買○○排名第一的東西。」
「要做排名第一的運動。」
就連電視台報導的新聞也不是電視台自己選出的,而是報導點閱排名,所以觀眾看的其實是點閱率最高的新聞。我們身邊充斥著排名,一旦自己的行動由排名決定,就會吃著大家都在吃的食物、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情、關注大家都在關注的事情。
整個社會無法自己做決定,彷彿在生產製造「稍一受挫就立刻放棄的人」。
因此,為了自己決定行動,必須要與別人的評價保持距離,不管別人怎麼說,我就是覺得這個好吃,如果能夠如此有自信地做出選擇,那當然很酷。但還是會不由自主地在意起別人的評價。
在意別人評價的理由是「因為不想失敗」。
不想買來的伴手禮被說「難吃」,為了避免那樣的失敗,所以選擇排名第一的「不會失敗的東西」。我們會為了確保安全參考排名。
但是前面也提到,正因為是別人所選擇的行動,腦部會將它視為「失敗」,而不會從中學習。
於是形成失敗就放棄→為了不失敗所以依賴排名→失敗就放棄,這樣的惡性循環。
現在就從本章學習徹底擺脫這個惡性循環的技巧吧。
不需要想得太難,覺得凡事都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做決定,甚至擔心起自己的選擇。要培養「持續」的力量,不是你要努力,而是要讓你的腦部處在能夠持續的狀態。
重要的不是你自己選擇,而是「當作是自己做出選擇」。
透過事後的「補充說明」得到想要的效果
在此介紹一則與「自己選擇」有關的著名實驗。
同時給受試者看兩張異性的大頭照,然後要他指出「喜歡哪位」。重覆幾次之後,接著給受試者看他所選的大頭照,請他說明「為什麼覺得這個人有魅力」。幾次當中會有一次,給受試者看的是他沒有選的人的照片,問他「哪裡吸引人」。
結果,沒有發現照片被掉包的受試者對於並非他所選的人,確信無疑地做了說明。當事人並沒有意識到,當然他的說明也是事後的補充。
其實,我們的腦部無法區分自己所選擇的真正理由與事後補充的理由。這個現象被稱為選擇盲視(Choice Blindness)。如同透過實驗可以了解的,我們的選擇就是那麼一回事。
所以不需要對「自己選擇」這件事情感到壓力,就算在做出決定的瞬間,理由是因為排名,也不需要說「因為是排名第一」,要把它當作是自己所做的選擇,並且盡可能充滿自信。
最重要的是,要告訴你的腦子,那是自己的選擇。
如此一來,就能在腦中打造出即使失敗,也要從中學習的態度。
最近有個政策宣導片,要民眾小心那些會邀功,說「是我做的!」的詐欺犯。我相信那些騙人的話多說幾次之後,一定會覺得真的是自己所為。
搶功也好,即使被託付的工作失敗了,還是可以從中學習,有一天一定可以立下同樣的功勞。
相反的,如果總說結婚對象是父母選的這類話,可以想見,結婚之後生活中發生任何問題,都會怪罪父母,不會努力去找出可以跟另一半好好相處的方法。
搶功、推卸對婚姻的責任當然不好,但是腦部就是有這樣的特質,對於自己選擇的事可以持續它,對於別人所選的事則會放棄。
理解之後,請試著將日常的瑣碎行動都視為「自己所選擇的決定」,並且在事後補充理由。
這麼一來,就能擺脫受排名影響而輕易放棄的惡性循環。
留意「沒問題嗎?」這句話帶來的影響
除了排名,還有一個會妨礙我們選擇的東西,那就是來自旁人的「沒問題嗎?」這句話。
假設有朋友突然跟你說「決定辭職自己創業」。這位友人已婚,孩子還小,才剛貸款買了房子。知道他狀況的你或許會跟他說:「真的沒問題嗎?辦得到嗎?」其實這類善意的話,就會阻礙自己選擇的機會。
在你想要進行某些挑戰時,身旁的人應該也曾對你說過:「沒問題嗎?」你想做的事情是挑戰,無法保證確實做得到,也一定伴隨風險,一旦被問到「沒問題嗎?」,不可能沒有不安,於是可能因為這句話而退縮。
冷靜想想,在這些說出「沒問題嗎?」的人當中,沒有一個人做過相同的挑戰。因為對方沒有經驗,所以雖然他嘴上說「沒問題嗎?」,意思其實是「因為我什麼都不懂,沒辦法給你建議」。你一旦當真,感覺不安而放棄挑戰,等於是由別人為你選擇了「放棄」這個行動。那麼你就會一直覺得,那時放棄挑戰都是別人的錯。
此外,在挑戰的過程中,「真厲害」、「好辛苦喔」、「很忙吧」這些看似善意的關心,也會讓人懷疑自己所做的選擇到底是對是錯。
這也是非挑戰中的人才會說的話。你要知道,對方其實是想說「不知道如何給意見」,所以聽聽就好。
如果對別人的評語當真了,覺得「我可能真的很厲害」、「真的挺辛苦」、「好忙喔」,這些就會變成你自己的想法,就會將沒有如願被按讚或者忙碌怪罪他人,無法從失敗中學習。
明明知道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是在平常的對話當中,對於不管排名,會自己做出選擇的人,或者選擇過著跟多數人不一樣人生的人,我們會下意識地想去制止對方。
如同前面所提到的,整個社會是朝著由別人決定行動的方向在走,所以要保持覺知,心裡有底,在選擇行動的前後,身旁的人可能會跟你說這類話。
勿忘好奇心,走自己的路
這個世界隨時在引誘我們跟別人一樣,以善意的問候阻止別人挑戰,因此人們總會想著,「自己今後將何去何從?」、「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感到莫名的不安,這也並不奇怪。
如果有人可以突破它,成就自己的道路,然後在受訪時回答「持續很重要」,會要責備無法持續的自己也是無可厚非的。
一般來說,要從由別人選擇行動、與大家做一樣事情的洪流中脫身而出,必須要有好奇心。
不要忘記童年時旺盛的好奇心,要從事讓自己興奮的工作。那是個人或者企業存活在當今社會的唯一方法。但是對大家來說似乎相當困難,所以在此為各位介紹一個能夠讓腦部相信「這是自己的選擇」的簡單方法。
由自己做決定的方法①一早立刻做決定
這個簡單方法就是,在腦部最容易下決心的時段做決定。
我們的細胞中存在著時鐘基因,透過它釋放或分解時鐘物質,決定各個器官的工作時間,稱為生理時鐘。在生理時鐘的影響下,神經傳導物質以及荷爾蒙的分泌時段大致底定。若能在該物質分泌旺盛的時段從事該物質所負責的工作,我們就能發揮高效的能力。
選擇行動的能力是由男性荷爾蒙睪丸素負責。若是採取正在賭博的人的唾液,會發現睪丸素增加,由此得知,它的分泌量會在從事伴隨風險的選擇或者重要決策時增加。
睪丸素在起床後的兩個小時內會自然增加,女性的分泌量雖然是男性的二十分之一,但是女性身上也有這樣的周期。
因此,可以試著在早上醒來後即下定決心行動。
被迫做出選擇時,你是否都在半夜想事情呢?
例如,想要買東西,利用網路做比較時,你是否在半夜進行,結果花很多時間讀別人的評價,好的意見與不好的意見等的評價讀是讀了,但最後還是無法做出決定。
請試著改到一大早做這件事情吧。
利用假日等閒暇時一早網購,你一定會驚訝竟然很快就能完成購物。
也別覺得之前在半夜花了那麼多時間很無奈,這就是睪丸素作用的方式。
不只是網路購物,不知道今天要做些什麼,或者不知道要採用哪個方案,一定得做出決定時,請試著在一大早做決定吧。
由自己做決定的方法②寫晨間日記
可能有人要反駁,「日記應該是晚上寫吧」。但是如果想要透過寫日記幫助自己決定行動,建議還是在早晨寫。
你不覺得晚上寫的日記多半是反省文嗎?相較於對事實的描述,反省時寫的內容多是情緒性的,寫再多「要振作」、「要切換情緒」這類情感發洩,很難有助狀況的改善。
試著在早上起床後寫日記,你寫的內容會完全不一樣。早上寫的內容,是腦部判斷「重要」所留下來的記憶。
睡前很煩,但是睡一覺後神清氣爽,相信各位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睡眠時,腦部並沒有休息,甚至相當忙碌地工作著,工作內容之一就是資訊的整理,要刪除不必要的記憶、整合有用的記憶,為腦部騰出空間,以準備隔天開始新的學習。
就寢前,腦部塞滿了那一天的記憶,有必要、沒有必要的,特別是「沒有自信」、「我可能被嫌棄了」這類不是事實的情感,都是沒有用的記憶。在那樣的狀態下寫日記,寫出來的當然就像反省文。
如果希望活用日記寫下未來的行動方針,先讓腦部完成資訊整理後再來寫才聰明。原本就有寫日記習慣的人,請務必嘗試,就算一天也好。
由自己做決定的方法③外食時,十秒內決定要點的餐食
遲遲無法自己選擇,是因為害怕「失敗」。
如果是那樣,可以從即使失敗,也不至於造成太大損害的事情開始,培養「自己決定的習慣」。
如果你覺得自己優柔寡斷,請立刻將那個想法丟棄。原本就沒有所謂優柔寡斷的腦部,只是因為讓腦部很難做出決定,以致最終無法做出決定罷了。為了讓腦部好做選擇,而非讓你好做選擇,就要減少資訊量。
你可以練習不要花太多時間點菜。外食時,看著菜單在十秒內做出決定。
你可能擔心選到的餐點不好吃,但難道就沒有深思熟慮後,點的餐點還是不好吃的經驗嗎?找出曾經花了時間點餐,結果卻不盡人意的經驗,讓腦部重新經驗在沒有迷惘的狀況下做出決定。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瑣事需要做決定,也是讓腦部培養自己選擇習慣的最佳機會。
要改變的不是性格,而是進入腦部的資訊。
請試著在失敗風險小的時候,十秒內做出決定。
生意人與上班族的差別
某老闆在與我的對話中曾經談到,「要讓企業成長,不能雇用上班族,得雇用生意人,否則無法成長。」
我於是請教他:「生意人與上班族的差別是什麼?」他立刻回答:「能夠依照自己判斷行動的是生意人,而依照他人判斷行動的是上班族。」他所說的「自己決定」或者「由他人決定」,與「持續的技術」有很大的關係。
這聽起來像是決策方法的問題。但是對腦部而言,重點是在決策前「以什麼做為幹勁」。
幹勁屬於動機,動機可分為兩種──外在動機與內在動機。
外在動機是第一章曾介紹過的獎賞,為了獲得讚許而做,為了...
推薦序
▌推薦一 可以在生活中立即自我改變並執行上手的持續技巧
近來市面上出現了許多探索意志力、拖延、習慣改變、目標設定的科普或自助式書籍,有從生命意義的大方向著手,也有從行為的獎勵和懲罰或動機、激勵的角度來切入,但對於想要在生活中能夠立即自我改變並執行上手的讀者,我誠摯推薦這本雖薄,但資訊絕對豐富實用的書。
本書的作者為專職復健工作的職能治療師,他從復健的著眼點開始發想,並聚焦關於「如何持續」的主題,這與心理學所關注的「行為改變」有莫大的關聯。
本書最吸引人之處,是用最簡明、清晰流暢的方式,以大腦生物性的角度來分析行為持續需要的相關條件,並擴展到動機提升、行動促發以及延續不懈的實際方法。作者細膩地拆解在養成一個習慣時,面對每一個細節、步驟時該注意的事項,並融匯心理學的種種知識,提供在遇到困難時的巧妙拆解方法,閱讀時可以讓讀者隨時、立即來使用。
在心理諮商中,促使個案的身心改變一直是最重要卻又最困難的主題。而在生活中,減重、健身、培養各種習慣,鍛練意志力與恆心等,無不需要經過重複的練習。但是,設定目標雖然簡單,在行動的路途中遭逢的種種大小路障,大部分的人都曾親身經驗,稍有不慎就會回到原點,例如:沒有動力,想偷懶,忽然疲乏,喪失興趣與意義感,放棄與自責……時,該怎麼辦呢?
本書按照行動階段,帶著你一一來面對並解決這些問題,以下整理了本書的重要觀念,例如:
• 拿回主導權。以減重為例,如果你正巧對甜食上癮,那麼更別提要健康飲食和運動了。如果沒有用對方法,上癮一直都不是容易處理的狀況,要戒除上癮行為,作者提出了許多重要觀念,像是減少選項(食物的多種選擇性),觀察細節(主動覺察飲食),鍛鍊評估的能力(練習評估食量和飽足感)等,難度並不高,但都是臨床上被證實有效的技巧。
• 人必須學習自己做決定。因為在生活中若沒有自主的意見,我們便容易被舊習慣或環境拖著走。而這種自主,是決定一件任務是否能改變或持續的關鍵。書中提出了九個有趣的練習,我特別喜歡「一早立刻做決定」、「外食時,十秒內決定要點的餐食」,我想讀者在做這些演練時,應該會感到打破框架以及培養果決能力的快感。
• 以「持續」這個主題而言,本書教導讀者如何打造一個適合行動的場域,並以腦部生理節律的掌握,來讓行動能夠固化持續。由於腦部學習一個任務,需要克服三天的門檻,超過這個時間,腦部才會將其進一步的模式化而成為習慣,當觀察到小變化出現之後,才能累積成更大的動力。作者也提醒在持續的過程中不需要太完美主義,偶爾的失誤不需要定義為失敗,試著將評估的時間軸拉長,去看總完成的量,當完成的比例超過一半,習慣仍舊會被固定下來。
• 此外,本書也說明了自我對話與認知解釋的重要性。由於想法、信念是影響行動最主要的因素,我們經常會看到處於停滯期的人放棄,那是因為他的想法信念將此停滯解釋為「我這麼努力都還沒有變化,一切都是徒勞無功」。但是,如果可以更深入地去理解「就算表面沒有變化,還是在進步」時,或跟自己自我對話「停滯是重要的練習、重要的準備期間」。如此一來,是不是又感覺到熄滅的行動之火又緩緩開始燃燒了呢?
作者強調,當我們用正確、精確的語言打開腦部的功能,而不是籠統的命令自己,給負面結論,這時候語言就變得像是神奇咒語一樣,能讓行動力、持續力神奇地開啟。這的確是一般人經常所忽略的重要訣竅。
除了以上的重點,本書仍有許多實用有趣的概念技巧,有待各位去探索與實踐,讀者可以依照自己的行動進度,按章索驥去尋找不同的招式祕笈。相信作者的主題巧妙分類與精彩卻簡潔的說明,能讓生活中想要立志,持續向前行的你,擁有一本CP值最高的行動工具書。
賽斯身心靈診所 臨床心理師 王淳
▌推薦二 透過持續的技術,為人生開創無限可能
時序來到了二○一九年,許多人又開始設定新的目標了。
但我知道很多人在設定新目標時,心中也許會出現一些負面的聲音,例如:
「去年也是設這個目標,卻沒達成,今年又設定同一個目標,能達成嗎?」
「這個目標有點困難,我真的能實現嗎?」
這些負面的聲音,有的是對自我的懷疑,有的是過去失敗造成的慣性思考,都極可能導致今年的目標無法實現,再次飲恨!
如果你不想再重複一樣的循環,這本由菅原洋平所撰寫的《持續的技術》,相信能提供你非常好的方法。
這些方法,可以歸納為他所提出的,善用腦部的五個機制,分別是:
①停止非你所願的行動。
②自己決定行動。
③讓身體的動作自動化。
④覺察持續時的身體反應。
⑤想出可以搜尋持續行動的字眼。
我認為,這五個方法,無疑是先「肯定自己是自己思緒與行動的主宰」後,再搭配技巧性的方法,來持續「能趨向那個目標的種種行為作法」,最後終於導致目標的實現。
以我自己為例,其實我在二○一八年的十月份,設下了減重五公斤的目標。但最後沒有實現,依然維持了原來的體重(還好沒有不減反增)。探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沒有忌口、還是照原本的方式吃,以及在英國的好友回來,連續好幾天大吃大喝所導致的結果。
但上面的幾個原因,不過都只是表象與假象罷了,真正的原因,我想就是因為我打從內心深處「沒有真的那麼想減重」吧!
「每天工作那麼辛苦,為什麼還不能好好吃東西?」、「減了五公斤下來,會不會減太多?許多衣服豈不是都要重買了?」、「會不會看起來很不健康?」……這些潛在的疑惑與抗拒,想來才是去年我沒能順利減重的原因吧?但歸根究柢,這就是因為我沒有真心地想要把這五公斤給瘦下來,所有暫時性的運動、控制飲食,都是「非我所願」的行動,當然也就無法達到我所期待的結果。
因此,二○一九年當我再次設定要在三月三十一日前減重五公斤時,就一定要照著菅原洋平在書中所介紹的作法:
停止非我所願的行動,開始把所有的行動,都當作是我自願的、我想要的。以原本那幾個拉住我減重的想法,包括「每天工作那麼辛苦,為什麼還不能好好吃東西?」、「減了五公斤下來,會不會減太多?許多衣服豈不是都要重買了?」、「會不會看起來很不健康?」,分別都可以改為「工作很辛苦,不代表要大吃大喝來補償!隨著年紀增長,我哪有需要吃那麼多東西?」、「減了五公斤下來後,我看起來就像郭富城在電視上那樣清瘦了,穿起西裝也更加好看,不會再有那種讓人不舒服的緊繃感」,以及「那樣看起來超健康的!甚至可以出書教人如何健康減重了呢!」如此想法一改變,做的都是我自願而且喜歡做的事,怎麼會不開開心心地去改變呢!
我也將開始自己決定行動,每天快走一萬步,並搭配單槓來進行腹部、手臂以及背部的肌力訓練,讓身體的動作自動化,走路時必定抬頭挺胸,並且維持一定的速度,能站的時候就不坐。接著在過程中覺察持續時身體反應,如果發現體重開始變輕、肌肉更加有力、行走速度更快、腰圍開始縮小時,又更能刺激我繼續堅持下去。接著再搭配搜尋持續行動的字眼,例如「我過去曾經兩度順利瘦下五公斤,現在沒有理由不行」、「瘦下來,才能激勵更多年過四十的人瘦身減重不是夢,我不是為了自己而已」等。透過這樣的方式來持續改變,成為習慣後,想不瘦下來都很難啊!
有了持續的技術之後,很多原本「戒不掉的習慣」、「想達成的目標」,都將不再遙不可及,甚至是輕而易舉,因為你不再需要「奮鬥」和「努力」,要的只是「動動腦」與「持續對的行為並成為習慣」。而在達成目標之後,那種對自己的自信,又將更上一層樓,幫助你去完成下一個剛開始看似艱難的目標。
我期待大家都能透過持續的技術,為自己的人生開創無限可能!
激勵達人 鄭匡宇
▌推薦一 可以在生活中立即自我改變並執行上手的持續技巧
近來市面上出現了許多探索意志力、拖延、習慣改變、目標設定的科普或自助式書籍,有從生命意義的大方向著手,也有從行為的獎勵和懲罰或動機、激勵的角度來切入,但對於想要在生活中能夠立即自我改變並執行上手的讀者,我誠摯推薦這本雖薄,但資訊絕對豐富實用的書。
本書的作者為專職復健工作的職能治療師,他從復健的著眼點開始發想,並聚焦關於「如何持續」的主題,這與心理學所關注的「行為改變」有莫大的關聯。
本書最吸引人之處,是用最簡明、清晰流暢的方式,以大腦生物...
目錄
推薦一 可以在生活中立即自我改變並執行上手的持續技巧/王淳
推薦二 透過持續的技術,為人生開創無限可能/鄭匡宇
前言 善用腦部的持續機制才是王道
序章
若有這樣的徵兆,就不可能持續!
出現這樣的徵兆時就要小心
打開電腦開始工作,就會忘了上廁所
在必須帶著緊張感的場合,腦袋卻一片空白
無法順利翻動正專心讀著的書頁
常喝咖啡或吃巧克力,導致身體發癢
做什麼都感覺意興闌珊時,有可能是貧血
動機① 覺得「必須停止」,卻停不了的人
動機② 可以戒斷卻無法作主的人
動機③ 停得了,也能作主,但是無法持續的人
動機④ 原則上能夠持續,但是會半途而廢的人
動機⑤ 雖然持續,但是無法有所成果的人
持續所需的腦部機制
第1章
戒斷
取回被多巴胺控制的腦部
「想停卻停不了」,真的如此萬惡不赦嗎?
別再用紅蘿蔔激發幹勁了
多巴胺就是一種紅蘿蔔
多巴胺消耗量極大
多巴胺太多,腦部將無法判斷價值
停不下來不代表就是「喜歡的事」
多巴胺原本扮演的角色是?
①共享話題──將想戒斷之事的魅力與他人分享
②觀察細節──熨燙衣物
③事先做好準備工作──零食不要直接從袋子拿出來吃
④減少選項──清掉衣櫃中放著沒穿的衣服
⑤鍛鍊時間觀念──估算大概需要幾分鐘
⑥說出多巴胺耗盡時的感覺──想像氣球洩氣的感覺
不要看紅蘿蔔,要看自己的目的地
第2章
自己決定
人腦無法持續被強迫的工作
生意人與上班族的差別
如果是自己決定的事情,腦部不會覺得「失敗」
透過自己選擇、採取主動,可以打造堅韌的心
排名會奪走持續的能力
透過事後的「補充說明」得到想要的效果
留意「沒問題嗎?」這句話帶來的影響
勿忘好奇心,走自己的路
由自己做決定的方法① 一早立刻做決定
由自己做決定的方法② 寫晨間日記
由自己做決定的方法③ 外食時,十秒內決定要點的餐食
由自己做決定的方法④ 限定衣服的顏色
由自己做決定的方法⑤ 先吃喜歡吃的,或者留到最後吃
由自己做決定的方法⑥ 每個月找一天在晚上十點前就寢
由自己做決定的方法⑦ 從反方向開始刷牙
由自己做決定的方法⑧ 不要塑造導師
由自己做決定的方法⑨ 喜歡的事情要盡量說
第3章
持續
不管想不想,身體都會自己持續
目標是讓身體自己動起來
【實踐! 持續①場所】
試著畫出桌面俯瞰圖
書桌只能用來讀書
在該處塑造既成事實
不要改變身體的方向(可以看見的景色)
【實踐! 持續②時間】
試著從傍晚開始
打造屬於自己的尖峰時刻
在相同時段進行就能夠持續
為什麼只做一天就感覺有效?
持續四天以上
若能持續兩週就贏了
利用生理節律會與過半數節律同步的特徵
【實踐! 持續③動作】
姿勢不好就無法持續
改變動作的段落
在腦中「持續」的心理練習
統一工具的置放場所
【實踐! 持續④言語】
為什麼動不了的手瞬間動了?
眼裡所見的是腦部準備的世界
利用言語修正腦部的「誤會」
請說「要做○○」,而非「不做○○不行」
將「動作」與「結果」化為言語
眼前的動作比長遠的目標更重要
第4章
持續再持續
即使環境或生活型態改變,也不停止持續的方法
注意發生在身體的微小變化
狀態不好時所採取的行動一旦減少,就會發現變好了
透過可視化,改善生理現象
不要隨便將痛、冷/熱、黏膩解釋為「不想做」
身體的變化是現實,幹勁是虛擬現實
重視現實,壓制虛擬
【實踐! 持續再持續】
將做到的程度量化為身體的反應
比喻身體的感覺
提高體溫為持續所必須
會話中不要忘了呼吸
在季節轉換的兩個月前做好準備
第5章
過持續提高成果
持續使命感比持續行動重要
找到上層的類別
對於無聊工作也能產生幹勁的組塊力量
隨時想到「這是為了○○的練習」
說出來,記憶就會改變
要細心探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情感
從目標倒推
看到下下一個目標
【實踐! 提升成果】
將檔案名稱取為Vol. ○
以學校的學科為自己所使用的能力分類
將虛擲的時間置換成專心的時間
想像自己是紀錄片的主角
發出聲音思考的發話思考法
結語 先進的時代更需要與腦部開展良好的關係
推薦一 可以在生活中立即自我改變並執行上手的持續技巧/王淳
推薦二 透過持續的技術,為人生開創無限可能/鄭匡宇
前言 善用腦部的持續機制才是王道
序章
若有這樣的徵兆,就不可能持續!
出現這樣的徵兆時就要小心
打開電腦開始工作,就會忘了上廁所
在必須帶著緊張感的場合,腦袋卻一片空白
無法順利翻動正專心讀著的書頁
常喝咖啡或吃巧克力,導致身體發癢
做什麼都感覺意興闌珊時,有可能是貧血
動機① 覺得「必須停止」,卻停不了的人
動機② 可以戒斷卻無法作主的人
動機③ 停得了,也能作主,但是無法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