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動起來】系列說明
2012年,攸關台灣下一代人才素質的教育改革——十二年國教正式上路。
長期關心教育的《親子天下》雜誌相信,教育改革的關鍵不在於升學方式,在拿掉考試之後,如何重啟學生動機,開發少年的興趣和潛能;如何激發老師的熱情,把教室變成探索未知的基地,才是最大的挑戰。
為了探索 21世紀的新學習樣貌,《親子天下》的採訪團隊實際走訪日本、英國和上海,探訪教育趨勢、改革實況、教學現場。透過這一系列跨國越洋採訪,陪伴讀者探索21世紀學習的意義與方法,找出台灣教育的新路。
學習,動起來1—英國:創造力的學習
書中深度走訪英國教育現場。例如,在英國最大華德福學校,我們看到學生們如何在種菜、編織等課程中,以及沒有考試、成績單的框架中,找到從生命經驗出發的學習;還有一群弱勢小學的學生,如何自己主導一間教室的興建,全校師生動員起來,買了一架飛機來當地理教室。
我們不禁要問:孩子們帶著好奇心來上學,到底要學什麼?除了教導之外,學習的本質是引導,讓孩子在快樂中得到學習的動力,讓那股力量來引導他們,徜徉在學習的喜悅之中。這也許是英國創造力學習的終極目標。
學習,可以這麼好玩!
1990年代末期,英國中學生成績持續惡化,
1997年起,英國人試圖用「創造力」改革教育,
不增加新科目和新課程,反而把藝術家送進校園,他們想改變什麼?
上課模式超越講光抄,孩子圍坐地上像在劇場辦活動,他們想傳達什麼?
2012年英國奧運展現十足的創造力,驚豔全球。1997年起,英國投入用創造力改革教育的計畫,開始全面導入中小學的自由化:鼓勵更多公辦民營學校,讓有領導能力的校長,得以擁有更多資源與自主權,「管理」更多學校。讓每個學校得以根據當地學生的需求,發展差異化的課程和教學,滿足不同家長和學生,更多元的教育選擇權。
另一方面,英國政府撥出十四億台幣的預算,將「創造力教育」導入中小學,把藝術家帶入校園,激發「多元的學習方式」,幫助偏鄉、弱勢的孩子,提升基礎教育的品質。
DVD影片中,英國學校的教室樣貌、學習途徑如此多元,從「學習者」出發的學習環境與教學體驗,不是貴族學校的特權,而是更多使用在弱勢、邊陲、甚至是中輟生的學習上;移民英國的台灣女孩洪少芸的故事,在在提醒我們,除了「升學」之外,台灣基礎教育還有太多值得思考和規劃的重點。
★本套產品包含一本專書,以及一片DVD:
學習,動起來1《英國:創造力的學習》
學習,動起來1《英國:創造力的學習》DVD ,英國現場採訪直擊記錄,讓讀者直接看到現場的深入訪談。
作者簡介:
陳雅慧
《親子天下》副總編輯
章節試閱
學習,可以這麼好玩!
學校裡面我最喜歡的地方就是我的教室!」八歲的英國小學生愛麗柯斯和亨利不假思索的回答讓我很詫異。這樣年紀的孩子,他們最喜歡的學校角落不總是教室以外的沙坑、操場、溜滑梯嗎?
他們牽著我的手到二年級教室的學習角落參觀。因為導師是自然科老師,因此這個角落布置得就像一個小小科學博物館。愛麗柯斯給我看一支放著油和醋混合的試管:「你看喔,因為醋比油重,所以會沉在試管的下面,」她用力搖一搖油醋後放在架上,要我等試管靜置一下後,再檢查一次。亨利迫不及待的從櫃子裡拿出一台利用空氣壓力原理製作的寶特瓶動力小車,用力的擠壓小氣球,讓車子往前衝。
這兩個小學生用害羞的語氣和熱情的眼神告訴我:「學習,就是這麼好玩!」愛麗柯斯和亨利就讀的梅德利小學(Madley Primary School)在英國伯明罕郊區,從伯明罕坐火車還要大約一個小時。六十多歲的計程車司機阿嬤告訴我們,當地最大的「產業」,就是蘋果酒工廠和牧羊。
學生成績持續惡化,青年失業率每況愈下
位在英格蘭半島中央的伯明罕是人口僅次於倫敦的英國第二大城市。傳統上,以製造重工業為經濟主體,城市發展因此面對產業外移和經濟轉型的龐大壓力。英國的伯明罕,很容易讓台灣人聯想到高雄。
因為過去以製造業為主的經濟型態要依靠大量勞工,伯明罕三成人口是外來移民,最主要來自巴基斯坦。新移民家庭的平均出生率是一般英國白人家庭的三倍,平均一對夫妻生五到六個小孩。二○○七年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英國新生男嬰最受歡迎的名字已經由「穆罕默德」取代「傑克」。
新一代的「英國人」面對巨大的改變和挑戰:傳統工作消失、創新經濟人才的需求孔急。創新人才要怎麼培育?大家都沒有明確的答案。五成七的伯明罕小學生和五成二的中學生父母是新移民。從伯明罕學校改革的行動,可以一窺英國面對的挑戰。
「一九九○年代末期,英國十六歲學生的畢業學力檢測(GCSE)在英語和數學等基本能力科目中,學生成績持續惡化。能夠達到基礎水準的學生不到一半,在過去,這些學業成就低落的學生離開學校,還能進入工廠找一份勞力工作維生。但這些工作都消失了……」英國創意、文化與教育中心(CCE,Creativity, Culture and Education)執行長保羅‧寇拉(Paul Collard)指出,面對愈來愈高的青年失業率,政府無法迴避改革教育的危機。保羅‧寇拉分析英國選擇用創造力改革教育的歷史背景,「英國政府研究指出,現在還在念書的學生,他們未來的工作有六成都還沒有『被發明』!」面對這樣的未來,傳統教育失靈,迫切需要被改變。
啟動「創意夥伴計畫」,把藝術家送進教室
一九九七年,英國工黨提出「教育第一」口號當選執政,投入用創造力改革教育的計畫。在工黨政府支持下,創意、文化與教育中心(CCE)成立,二○○二年推出「創意夥伴計畫」(creative partnerships)成為英國創造力教育旗艦計畫,到二○一一年為止,和兩千七百所英國中小學合作。超過一成以上的英國中小學曾經參與這項計畫。
創意夥伴計畫的基本模式是把藝術家送進教室,帶進創造的元素,成為傳統教育改革的觸媒。最核心的理念是要改變知識的單向傳播方式,要讓學生參與學習,感受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從學習中建立個人的成功經驗,讓自信心扎根。
創意夥伴計畫的執行並不是增加學校的「創意課程」,而是協助學校尋找一種新的學習途徑。這項計畫最先進入的是在傳統學習上遇到困難的學校,因為在這些學校裡,學生已經失去學習的信心,覺得自己不能、不行。
創意夥伴計畫的合作模式有三種,第一種是以「諮詢學校」的方式加入。這種合作模式的期間是一年,學校將會獲得CCE三千英鎊(約十四萬一千台幣)的預算,學校本身則必須提出約一千英鎊的預算(約四萬七千台幣)。
第二種則是「變革學校」,英國有八五五所學校參與計畫。合作模式三年,每年CCE撥一萬五千英鎊(七十萬五千台幣),學校自己必須提出五千英鎊(二十三萬五千台幣)的預算。參與變革學校計畫的學校,必須有積極改變的決心。將駐校藝術家視為「直言不諱」的好朋友,學校須指定一位專職的人員擔任計畫的共同負責人。
第三種則是「創意學校」的合作。CCE挑選原本在創意教育就表現傑出的學校,更深度的合作培養這些學校成為該區域的區域創意中心。三年期間,每一年學校除了自行提列的五千英鎊預算(約二十三萬五千台幣)將會獲得額外兩萬英鎊的投入(約九十四萬台幣)。
除資金之外,不同合作模式的學校,都會另外聘請駐校藝術家,協助發展出該校的創意教育策略。合作密度最深的「創意學校」,CCE除了駐校藝術家外,還有專業的教育顧問協助學校研發和執行未來的策略。
學習,可以這麼好玩!
學校裡面我最喜歡的地方就是我的教室!」八歲的英國小學生愛麗柯斯和亨利不假思索的回答讓我很詫異。這樣年紀的孩子,他們最喜歡的學校角落不總是教室以外的沙坑、操場、溜滑梯嗎?
他們牽著我的手到二年級教室的學習角落參觀。因為導師是自然科老師,因此這個角落布置得就像一個小小科學博物館。愛麗柯斯給我看一支放著油和醋混合的試管:「你看喔,因為醋比油重,所以會沉在試管的下面,」她用力搖一搖油醋後放在架上,要我等試管靜置一下後,再檢查一次。亨利迫不及待的從櫃子裡拿出一台利用空氣壓力原理製作的...
作者序
台灣邁入十二年國教的時代,有好多不安和南轅北轍的意見。
面對不可知的未來,英國何嘗不是在跌跌撞撞中找答案?
到底下一代需要怎麼樣的能力?要用哪一種方式來教呢?
一群創造工作的人
其實我以及一起去英國採訪的攝影主編楊煥世,私心最喜歡的照片是英國華德福學校裡織毛衣的小男孩。或許,因為我和煥世家裡都有一個年紀相近的男孩。當看到十一歲上下的男孩和女孩可以這麼安靜溫柔又毫不毛躁的織著毛衣;一鏟一鋤地開墾自己的菜園;黑夜抬頭看星星研究天文學時感受渺小自己對一個更大世界的好奇……我們都不由自主的羨慕這些孩子。我不禁想到自己十一歲和四歲的兩個兒子。「若他們也可以念這種學校該多好?」甚至想到我自己,若以前也是這樣學習,現在應該很不一樣吧!」三月,在七月份倫敦奧運前夕,我到英國採訪十六天。參加英國大學的國際研討會、看一年一度的全英教育博覽會、訪問英國不同城市的公立中小學和華德福學校。對於英國的認識有如拼圖一點一點的完整起來。台灣邁入十二年國教的時代,有好多不安和南轅北轍的意見。面對不可知的未來,英國何嘗不是在跌跌撞撞中找答案?到底下一代需要怎麼樣的能力?要用哪一種方式來教呢?英國工黨執政時,他們從左派扶弱的立場出發,花費相當台幣十四億預算從偏鄉起步,投資創造力教育。將近十年,雖然參與計畫的學校在學力表現和學生學習動機上有明顯進步,但全英國學生的會考成績仍舊慘不忍睹。2010年政黨輪替,工黨下台、保守黨組成聯合政府,相信自由競爭將鼓勵努力追求卓越,展開新的一波教育改革——全面鬆綁和自由化。「鐵娘子」電影中,曾是小雜貨店老闆女兒的保守黨首相柴契爾夫人年輕起深信:「我們必須鼓勵自給自足和有能力的人。不順心時不該只是發牢騷,應該自己站起來好好努力!」
台灣邁入十二年國教的時代,有好多不安和南轅北轍的意見。
面對不可知的未來,英國何嘗不是在跌跌撞撞中找答案?
到底下一代需要怎麼樣的能力?要用哪一種方式來教呢?
一群創造工作的人
其實我以及一起去英國採訪的攝影主編楊煥世,私心最喜歡的照片是英國華德福學校裡織毛衣的小男孩。或許,因為我和煥世家裡都有一個年紀相近的男孩。當看到十一歲上下的男孩和女孩可以這麼安靜溫柔又毫不毛躁的織著毛衣;一鏟一鋤地開墾自己的菜園;黑夜抬頭看星星研究天文學時感受渺小自己對一個更大世界的好奇……我們都不由自主的羨慕這些孩子。...
目錄
企劃緣起
啟動教與學的革命 文/何琦瑜
直擊英國
學習,可以這麼好玩!
教育實驗
中小學「學院」化,開啟自由競爭
學習現場
造訪英國最大華德福學校
從台灣四十八分到英國高材生
改革關鍵
學校要培養發明工作的人
學習現場
真正的學習
後記
一群創造工作的人
企劃緣起
啟動教與學的革命 文/何琦瑜
直擊英國
學習,可以這麼好玩!
教育實驗
中小學「學院」化,開啟自由競爭
學習現場
造訪英國最大華德福學校
從台灣四十八分到英國高材生
改革關鍵
學校要培養發明工作的人
學習現場
真正的學習
後記
一群創造工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