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絕對不是書市充斥、濫竽充數不專業的「情報誌」──而是資深美食記者積累十數年功夫的獨特觀點美食評鑑書。
2. 絕對不是「只打廣告」的「美食報導」──而是「揭露真相」的「專食美食評鑑」。
中國時報自民國91年率先開闢天天見報的「美食通」專版,策劃一系列全新角度專題美食報導,莫不獲得讀者廣大迴響。主編這個版的資深美食記者王瑞瑤將自身積累十數年跑新聞品評美食的專業功夫及獨特觀點,化為這本美食評鑑報告書,與愛好美食的讀者大眾分享。
3. 收錄一百多張照片,餐廳陳設、頂級食材、美饌佳餚一一入鏡,本書介紹&評鑑最具代表性的餐廳、招牌菜、食材、經營者理念和故事,並收錄餐廳的基本資訊,是饕客品味美食的必備指南。
作者簡介:
王瑞瑤
民國78年6月11日從銘傳大傳畢業,隔天即跨入新聞界,除了前三年主跑經濟部、農委會等財經路線,之後一直到現在(81年~),都在採訪吃喝玩樂,其中包括所有的消費路線,諸如:汽車、化妝品、通路、餐飲等,以及最近幾年的美食與旅遊。
現任《中國時報》休閒組組長,曾任《中國時報》與《中時晚報》撰述委員、《台灣日報》消費組組長、《自由時報》消費組副召集人、《自由時報》記者。每周四在NEW98下班一條龍中與唐湘龍鬥嘴,並以烤乳珠為名,在今周刊撰寫「大嘴老中」美食專欄、在中央廣播電台與侯昌明搭檔,用台灣的吃喝玩樂魅惑對岸同胞兩年有餘。
章節試閱
自序
我從小就長得胖胖的,什麼都愛吃,什麼都往嘴裡塞。
體重六十公斤,這個數字出現在小學五年級,從此屢創新高,親朋好友看到我,都說我好命,除了長相福態外,嘴巴旁邊長了大大小的痣,大家都說那是好吃痣,長大以後一定吃喝不愁!
長大當了記者,先在《自由時報》主跑財經路線,與農委會大小官員上山下海,摸魚找雞,尋花問草,吃遍鄉野小吃、地方土特產;三年不到,接掌消費小組,通路、餐飲、煙酒、精品、汽車等路線全都跑過,別說是五星級飯店的美食活動,連上流社會的奢華饗宴也頻頻受邀,醇酒佳餚,美不勝收。
大約在十幾年前主跑汽車路線,世界開始大不同,一年平均出國次數超過八次以上,國外汽車大廠為了新車上市,花錢不眨眼,在全球各大城市、觀光勝地舉行大規模的國際記者會,在新天鵝堡前、帳篷馬戲團中、多瑙河畔、酒莊地窖、F1賽車場跑道,甚至是美術館裡進行新車發表,伺候記者如同大爺,除了邊開車邊旅遊以外,好吃的也沒停過,這等待遇,有錢也無處享。
第一次吃魚子醬是在法國,坐在配備頭等艙座椅,還有隨車小姐的高級巴士上,那天早上從巴黎市區出發到郊區工廠參觀,隨車小姐比空中小姐還窈窕,送上一整罐魚子醬加一整尾大龍蝦,還有無限暢飲的香檳,這是車商專門為記者準備的早餐。
第一次品嘗聞名世界的奧地利皇室甜點──沙河蛋糕,就在維也納的沙河飯店裡,記得當時因為試車而沒有穿著正式服裝,一行人躡手躡腳,偷偷入座,把侍者氣得吹鬍子瞪眼的。吃完了大餐,享用沙河蛋糕,蛋糕覆滿巧克力是又甜又軟,侍者的臉色則從頭到尾是又臭又硬。
第一次在法國品味正式大餐,一人使用的酒杯數量超過六個,吃到凌晨以為即將落幕,沒想到侍者推出小車子,小車子上擺著六、七種起司,一個個貼心詢問、仔細配搭,眼看不吃絕過不了關,最後從一堆綠綠白白的發霉起司裡,裝模作樣,挑選幾種,閉氣強吞。
第一次見識北歐著名的百魚宴,是在瑞典一座冷颼颼的古堡裡,經過冗長的雞尾酒會,大家直奔長桌前搶吃熱食,結果除了兩盆水煮馬鈴薯會冒煙以外,其餘都是冷的、凍的鮮魚料理,雙唇打顫,逼得猛啜茴香酒禦寒。
第一次吃德國烤豬腳在科隆大教堂前,雖然已經待在德國有些時日,但怎麼吃都是水煮的白嫩豬腳,與預期中大不相同。教堂附近傳來陣陣烤肉香,原來一個個豬腳在烤箱裡滾動著,抵擋不了誘惑,未進教堂先打牙祭,坐在歐洲著名景點前大啃香烤豬腳。
八年前進入中國時報系,開始主跑旅遊、美食路線,最驚人的一次採訪經驗,是到日本九州進行拉麵之旅,五天下來吃遍了福岡、熊本、鹿兒島等三地最著名的十五碗拉麵,其中三餐還不算在內。雖然恐怖,卻品嘗到日本電視冠軍中的拉麵王「一風堂」、日本年輕人喜愛的「一蘭拉麵」、添加蒜渣的熊本元祖拉麵,以及老媽媽一碗碗炒出來的鹿兒島拉麵,猶如打開了日本拉麵的一扇窗。
之後,陸續到美國採收櫻桃、大啖長腳蟹,也見識到新銳的外國女主廚將各種米飯變成花俏食材,烹調最流行的融合風;去西班牙探訪橄欖園,體驗當地人喝油的瘋狂行逕,把橄欖油當紅白酒來嘗試,連吃水果也要沾橄欖油才過癮;在澳洲尋牧場、找牛肉、逛屠宰場,認識草飼、穀飼,以及肥滋滋的和牛,也因為餐餐吃牛排,天天拉肚子。到中國大陸,深入西北,連吃三頓敦煌宴,外帶吸拉麵、嚼泡饃、啃羊肉,還用甑糕封唇舌;遊走杭、蘇、揚等三大江南美食勝地,感受中國菜的傳統力量與創新勢力逐漸消長,深刻體會:「吃」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的道理。
除了吃以外,在採訪過程中,還賺到一張「長期飯票」,與亞都麗緻飯店中餐行政主廚曾秀保結緣,由於我老公不怕我胖,因為他比我還胖,所以兩人最大的樂趣就是結伴去吃,以美食為樂,以美食為業。對中國菜多有涉獵的他,是我的美食字典,傳道解惑、分析解剖,天天在餐桌前上演。
我的好朋友唐湘龍,非常嫉妒我在報社專司「吃喝玩樂」之職,有一次在他的廣播節目「NEWS 98下班一條龍」裡質問我:你怎麼知道好不好吃?我回答他:開國產車的,不知進口的好。小時候家裡擁有裕隆的黑頭大車,當時覺得很了不起;工作後買的第一輛車是豐田可樂娜,也覺得省油又輕盈,可是當我每年試車的次數超過十次以上之後,我開始羨慕賓士的行雲流水,懷念BMW的衝撞勇猛,並迷戀保時捷的隨心所欲。美食是一種經驗的累積,就像開車一樣,兩者不同的是,一道道佳餚化成一層層的肥油,想吃、愛吃,就甩不掉了。
日前為了完成「BEST 100-台灣美食報告書」的專題報導,向台灣餐飲界的教父嚴長壽請教,台灣最好的餐廳是哪一家?嚴長壽搖了搖頭,不願明白推薦,原因是「吃太少」。
在出書的前夕,以嚴總裁的這句話期勉自己,以及許多想吃、愛吃,又很敢推薦吃的朋友們。「吃」無止境,美食的極致,永遠在前方等著!
自序
我從小就長得胖胖的,什麼都愛吃,什麼都往嘴裡塞。
體重六十公斤,這個數字出現在小學五年級,從此屢創新高,親朋好友看到我,都說我好命,除了長相福態外,嘴巴旁邊長了大大小的痣,大家都說那是好吃痣,長大以後一定吃喝不愁!
長大當了記者,先在《自由時報》主跑財經路線,與農委會大小官員上山下海,摸魚找雞,尋花問草,吃遍鄉野小吃、地方土特產;三年不到,接掌消費小組,通路、餐飲、煙酒、精品、汽車等路線全都跑過,別說是五星級飯店的美食活動,連上流社會的奢華饗宴也頻頻受邀,醇酒佳餚,美不勝收。
大約在十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