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一世紀這個變動已成家常便飯的時代,「究竟人是為工作而生活,還是為了生活而工作,這個老問題又再度成為人們得迫切回答的問題。」
★長期關注組織與個人關係的韓第,年輕時是「大象組織」殼牌石油的經理人, 49歲時,他決定成為一個自由工作者,開始經歷「跳蚤」生涯。
在這本有如自傳的新書中,韓第從中年轉成獨立工作者(跳蚤)的那一天,開始回顧自己的一生。他體會到,在現在及未來這個更彈性的世界中,每個人都會經歷成為跳蚤的轉變,可是,我們該如何學習推銷自己並自我定價、如何安排自己的學習發展、如何和大象組織維持均衡的關係、如何平衡自己的生活與婚姻,並找到自己生命與工作的意義呢?
韓第以親切自在的口吻侃侃而談,從各個面向,教育、婚姻、宗教、社會架構、管理思潮、資本主義,到個人的心理建設,來探討他一生中所看到的組織與個人之間關係的變化,內容廣泛深刻,字字珠璣,豐富有趣。
許多人都想了解工作環境與生存問題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韓第在書中與讀者分享他身為跳蚤,所遇到的難題和領略到的自由,希望鼓勵讀者也發揮自己的潛能,勇於嘗試,堅持下去,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與工作組合,讓自己擁有自由自在的富足人生。
★特邀韓第為台灣讀者撰寫新版序
作者簡介:
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
英國當代最知名的管理學人。以「組織與人的關係」與「未來工作型態」的新觀念而聞名於世。 韓第畢業於牛津歐瑞爾學院,並曾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史隆管理學院追隨班尼士(Warren Bennis)、雪恩(Edgar Schein)、阿奇利斯(Chris Argyris)等大師進行組織研究。
他是英國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的共同創辦者之一,也擔任過英國石油公司顧問、以及英國皇家工藝與商業協會(Royal Society for the Encouragement of Art Manufacture and Commerce)主席。
韓第身兼自由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教授三職,並經常受邀演說。這位當代重要的思想家一系列的作品包括了:(均由天下文化出版) 《覺醒的年代》(The Empty Raincoat) 《變動的年代》(Beyond Certainty) 《組織寓言》(Inside Organizations) 《適當的自私》(The Hungry Spirit) 《大象與跳蚤》(The Elephant and the Flea) 《阿波羅與酒神》(Gods of Management) 《大師論大師》(The Handy Guide to the Gurus of Management) 以及他的個人自傳《你拿什麼定義自己?》(Myself and Other More Important Matters) 這些著作均廣受企業界矚目,影響當代企業組織結構與工作型態甚巨,也使韓第無愧為本世紀最具創見的組織行為大師。
譯者簡介:
潘東傑
輔仁大學會計系畢業,淡江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紐西蘭國立懷卡托大學觀光管理碩士、博士。曾任中國電視公司新聞部國際新聞室編譯、副主任,現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
譯有《視野:杜拉克談經理人的未來挑戰》、《力挽狂瀾》、《大象與跳蚤》、《引爆變革之心》、《新經濟時代管理大師觀點》、《為什麼升官的不是我?》、《尋找及保存最佳人力》、《年輕創業萬萬歲》、《超級業務員90招》(以上均由天下文化出版)。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2003年12月影響二十/財經經典好書。
‧2003年10月經濟部金書獎。
‧2002年12月金石堂年度十大最具影響力的書。
名人推薦:
(按姓氏筆劃排列)
「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動,大象一直在蛻變,而跳蚤永遠是一隻跳蚤,唯一不同的是:你懂得如何在大象裡當一隻活力無窮的跳蚤,也知道當跳蚤離開大象之後,如何活出自己,甚至回過頭來幫助大象,讓牠活得更好!」──吳若權
「被稱為『英國國寶』的查爾斯‧韓第,在當代管理和趨勢的研究領域裡獨樹一幟,關鍵即在於他的一切論述分析背後,總是飽含深度的人文關懷熱情。這本《大象與跳蚤》,乃是一個傑出人物知識與心靈成長的見證。」──南方朔
「在以前的社會,到了中年才轉入陌生行業,或許有點不可思議,但在未來的世界裡,這種情形一定愈來愈多。年輕人一定要有心理準備,『你可以做、也必須做很多從來沒有做過的事』。誰有自信,誰的成功機會就更多。韓第在《大象與跳蚤》中,對未來生活裡,人在組織及工作中的分析與經驗談,將會讓你走出精采的人生,實現自我。」──黑幼龍
「真成為一個不靠名片頭銜、不再有『例行公事』來充實一天的獨立工作者,才了解到跳蚤族的叢林法則,更需要個人不間斷的學習、更有紀律的自我要求、及更強烈的熱情與自我認同,才能在毫無保障的肉搏戰中勝出,換取真正的自由及主控權。相信不論是對經理人、員工、已投身或嚮往單打獨鬥的個人工作者,在面臨組織改變及個人生涯轉型時,《大象與跳蚤》都是一本值得再三咀嚼、深具啟發的好書。」──鄒開蓮
得獎紀錄:‧2003年12月影響二十/財經經典好書。
‧2003年10月經濟部金書獎。
‧2002年12月金石堂年度十大最具影響力的書。
名人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動,大象一直在蛻變,而跳蚤永遠是一隻跳蚤,唯一不同的是:你懂得如何在大象裡當一隻活力無窮的跳蚤,也知道當跳蚤離開大象之後,如何活出自己,甚至回過頭來幫助大象,讓牠活得更好!」──吳若權
「被稱為『英國國寶』的查爾斯‧韓第,在當代管理和趨勢的研究領域裡獨樹一幟,關鍵即在於他的一切論述分析背後,總是飽含深度的人文關懷熱情。這本《大象與跳...
章節試閱
在一九八○年代初,人們就已經知道大公司不可能一手包辦所有事,因為太昂貴、也太複雜。公司總部再度了解到釋出作業控管權的必要,公司稱這些做法為外包、或者縮編,跟著便能節省不少成本。但我鼓吹的觀念相當不一樣,我將它稱為酢漿草組織(Shamrock Organization)。組織就像三葉瓣構成的酢漿草一樣,葉雖三瓣,仍屬一葉。三葉瓣分別代表核心工作團隊、約聘人員及彈性勞工,我認為這是公司保持必要彈性的一種方式。我擔心若是倉促分割企業以節省支出,管理者將會扼殺老字號公司的歸屬感,遲早他們會感到後悔。
一個無所不能的公司,現在看來似乎只是打腫臉充胖子的想法罷了。合夥與結盟盛行,像是航空公司聯合劃位、車廠聯合採購等;在網際網路與全球資訊網的撐腰下,大公司與對手聯盟,以期壯大聲勢或增加研究預算。有幸能參與這些活動令人振奮,但這樣的新改變只是凸顯了老問題的迫切性:你如何管理無法完全掌控的事物?你如何信任陌生人?你如何對約聘單位產生歸屬感?
我相信,電子時代會出現新的大象與跳蚤混合形態,跳蚤更多,大象則更少卻更大,這樣的職場將是怎樣的世界呢?資本主義將何去何從?而當我們看重的是知識與技術的價值,而不再重視可見的土地和資產時,資本主義將如何演變?我們將如何管理富可敵國、不斷擴充的新公司?這些公司又該向誰負責?隨著網際網路帶來的天涯若比鄰,我們的社會將如何適應一個虛擬世界呢?稅負如何徵收?民族國家會延續下去嗎?而像公司一般的群體,也會朝大象與跳蚤這兩極發展嗎?
管窺新資本主義世界
如同二十年前的鑑往知來一般,我認為現在也可以管窺二十年後的新資本主義世界。或許即將出現的情況我們不願樂見,但如果我們不先了解未來的發展舞台,奢談去規劃我們及下一代的生活。
我的兒子是一位演員,他整整在戲劇學校待了三年,就光學走台步及擺身段。畢業後馬上認清現實,雖然他的最愛是傳統舞台劇,但他必須從事電影及電視的工作才能糊口。這兩種表演舞台需要的技巧可不同於傳統舞台,但戲劇學校從來沒有認真地教導過這類表演技巧。當現實和過去、及你的想像截然不同時,還教導學生為那樣的現實作準備,真是不實際到匪夷所思的地步;而教育與現實生活脫節,讓人難以謀生,是不是夠道德,也值得商榷。
我接受的也是老式教育,絕不足以讓我成為一個跳蚤,我在本書稍後會詳述我的童年養成教育。我相信,那時我們絕大多數人,並未真的有其他選擇。不過,至少有些時候,我們也得活著像跳蚤,就像自主性高的現實生活演員一樣。事實上,當公司的財富來自於員工個人及其腦力時,公司其實可視為一個跳蚤聚落,這種觀念比起將組織看成是是由股東持有的人力資源集合體,要來得健康多了。
本書有許多我個人的影子,某種程度上,可說是我的自傳。自傳有時會淪於自戀,最後就是死後留給孫兒緬懷。不過,我的人生經驗,正可說明脫離大組織世界、以自主生活的轉變過程,所以我就不藏私了。我認為未來幾年,許多人必須面對跳出大象棲息地,自立門戶改當跳蚤的轉變。對有些人來說,這個時機可能來得很快。許多人會選擇終生當一個跳蚤,鐵飯碗誠可貴,自由獨立價更高。我希望個人的跳蚤經驗,能提供各位參考,讓您的未來更有趣,生活更有意義。
跳蚤如何學習共同生活
舉例來說,跳蚤如何共同生活?在組織機構工作時,我每天出門上班,如果不出差,每天晚上下班回家。內人伊莉莎白白天和我各忙各的,孩子、父母及休閒是我們共同的興趣交集。伊莉莎白一直是位獨立的女性,她很訝異我會把寶貴的光陰賣給一個組織。然而,當孩子長大,我又變成個體戶,不必每天通勤上下班時,夫妻倆又該如何安排我們的生活呢?早幾年我研究過企業主管的婚姻形態,倒是能提供一些線索;不過,我們也發現,要妥善利用跳蚤的新工作模式,我們必須徹底改變既有的生活方式。
跳蚤是如何學習的?我常說,求學時期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世界上所有的問題都已經解答出來了,答案就在老師的腦袋或他的教科書後面,我的任務就是把那些答案轉移到我的腦袋瓜裡。當我進入公司任職時,我也抱著相同的假設:上司或那些顧問,一定有解決辦法。當我發現得靠自己解決問題時,我很震驚,而且許多問題都牽涉到人際關係,這些學校可沒教。學校在這方面比以前稍有改善,但進步有限,我個人對這個教育改革問題,有自己的看法。畢業不是學習的結束,我們應該感恩,因為畢業後的學習有趣多了。
我從藝廊、戲院、電影院、音樂廳學到的東西多於教科書,旅遊能讓人浸淫在其他文化一段時間,也是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最佳寫照。旅遊讓我們用不同的觀點來看自己的世界,重新檢視周遭太熟悉以至於視而不見的事物。美國、印度及義大利,三個截然不同的文化授我良多。義大利托斯卡尼(Tuscany)地區的人說:「活著就是要享受午餐」,他們懂得享受人生,也知道努力工作,結合休閒與工作而自成一格。充滿自由氣息的美國,教我期待未來、塑造未來。印度卡拉拉省(Kerala)則證明了只要有妥善的指引,社會主義結合資本主義,可以化貧困為富足。
但我學到最重要的教訓,是從一些無中生有的人身上,了解到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我稱這些人為現代煉金師(alchemist,這個說法取材自我與伊莉莎白在一九九七到一九九九年之間創作的一本書)。熱情是推動他們創新產品、或追求理想的驅力。他們認真而後知不足,進而追求必要的知識與技能;他們不怕失敗,埋頭苦幹,不談失敗錯誤,只論學習經驗。學習的秘訣就在於那股熱情,聽起來似乎有點怪,但我認為它正是學習成功之鑰,不論層次與年紀一律管用。可惜的是,大象組織裡,不常聽到熱情這個字眼;講究紀律的學校,也很少把熱情放在嘴邊。
能自由掌控自己的時間是獨立自主的最大好處。過去我習慣配合組織的要求與同事的需求,安排我的休假;不必和別人(當然要和老婆商量)商量,就能自主安排休假,那真是一大樂趣。不過,要妥善安排個人時間,就得訂出輕重緩急,懂得選擇與拒絕。而這也需要你去找出成功的定義為何,你要先認清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與生活的目的。一開始,你只是在兩種抉擇中自我檢視,到最後,卻會像是宗教上的心靈追尋。
在大型組織中生活的一個好處,就是可先將這種心靈追尋暫時擺一邊,金錢、地位與身分會伴隨職務而來。將時間賣給一家公司,就代表你接受它們對成功的定義,至少在你賣出的那段工作時間裡,你是接受的,對我們大多數的人來說,這段工作時間近年來愈拉愈長。等將來你不在公司任職時,你就會出現自我定位的危機。當我還在溫莎古堡工作時,經常受邀參加許多豪華社交活動;人在人情在,離開後也沒人來邀約了,對許多人來說,我們夫妻好像不存在似的。
發現自我,肯定自己
一位朋友問我:「你怎麼稱呼獨立自主後的自己?你總不能一直說自己是『前督學』吧?」
我說:「我就是我,查爾斯‧韓第。」
這位女性友人語帶懷疑的說:「夠氣魄」。的確,參加一些會議時,沒有正式組織頭銜的那種赤裸裸的感覺,我著實花了一些時間去調適。內人並不了解我的問題所在,她從來沒有職銜,也不認為有此必要。我常認為女人比男人早熟,不過,或許沒有了大象的保護,男人也能很早就發現自我。
天生我才必有用,重點是如何人盡其才,換取最佳報酬。錢非萬能,沒錢也萬萬不能。演員具備特殊技能,他們的演藝生涯是一連串的短期演出與「休息」,我的兒子務實地認為休息就是進修與自我發展。我認為對大部分人來說,生活也大致如此。
不過,演員有經紀人來為他們造勢、談合約、打理雜事,讓演員能專心表演,秀出專業。跳蚤也需要經紀人,只不過名稱不一樣罷了,有的叫職業介紹所、管理顧問公司,甚至叫共同商會的也有。我很幸運,有一心要把我捧成名家的出版商,以及兼為人生與事業夥伴的賢內助。事實上,我注意到多數電工、水管工及其他工匠個體戶,他們都有一位合夥人統籌一切行政事務。
本書會一一探討上述議題。老實說,本書揉和了我個人的回憶與偏見,不過,我比較喜歡稱它們是想法與信念。它們是我的人生體驗,因我深信真正的學習要透過生活來體現、實踐與驗證。當然,不見得所有體驗都是正確的,但整合起來,它們成為我的信條,成為我觀察不同世界的方法,我對未來的希望與恐懼,以及我的人生哲學。
無論如何,我心知肚明,以個人人生體驗為素材,免不了會招致「你做起來當然容易啦」、「誰像你一樣是天之驕子啊」、「不是對每個人都行得通啦」等批評。我的一切成就不是信手拈來般地容易,當然,我在起跑點時的確接受了菁英教育,最重要的是我娶了一位不同凡響的女性,在我可以選擇安逸工作、提早退休,無聊到因此早點進棺材時,她堅信我們能夠、也應當掌握自己的生活,她給了我當一隻跳蚤的勇氣。
反正,多數人不會羨慕我現在的寫作及演講工作,因為這樣的生活既孤單又恐懼。所以別真的從事我的工作,我只希望本書能鼓勵讀者,在未來那麼不一樣的世界中,譜出自己動人的生命樂章。
【未來是跳蚤的天下】
巴西的一家新企業賽氏企業(Semco),它的老闆賽姆勒(Ricardo Semler)讓員工自由選擇十一種給薪方式,包括固定薪、各種權利金方案、佣金、股票選擇權及目標紅利等,這些都可以互相組合,形成無數的選擇。雖然賽氏企業雇用二千三百五十位員工,但其實它是一個鬆散的跳蚤聯盟,中央單位可說只是創投家、一隻母雞、一個提供諮詢的地方的組合而已。賽氏企業對它員工的信任程度已經到了極端,但這是一個未來的趨勢,公司要把員工視為單獨個體,按個人特質計酬,而不是一視同仁地對待。
未來的情況將會是一群個體戶的結合。伯特(John Birt,編注:BBC的前任總監)當年加盟BBC時,他的合約是以個人工作室的名義和BBC簽的,而不是領固定薪的員工。伯特的確走在時代尖端,當時BBC及外界都很害怕這種敘薪方式。不過,十年內,只要自認有市場價值的人,都會用這種方式與人協商工作合約。合約將會以個人工作室的形態簽訂,當然他們會有經紀人或律師。目前演員及作者的標準工作合約模式,將會普及到其他行業;這對公司來說或許是一個惡夢,對律師來說,卻是一個金礦。在一個跳蚤擁有專才的世界中,大象非得調整自己的心態,才能抓得住人才。賽姆勒誇稱,過去六年,他公司的人員流動率不到1%。
組織像是一群跳蚤組成的聯邦?有人認為我們都想過這種生活,獨立卻又隸屬於較大規模的組織。倫敦商學院一位教授尼柯遜(Nigel Nicholson)寫了一本書《誰怕管理:克服管理的七大陷阱》(Managing the Human Animal),他指出打從史前時代開始,人類的潛意識裡就嚮往某些固定的行為模式。他的說法是:「你可以把那位經理人抽離石器時代,但你不可能把石器時代的思維從那位經理人身上抽離出來。」這種新達爾文(neo-Darwinian)的世界觀,認為理想的組織應該是由小單位組成,彈性的組織層級與領導方式,眾人致力於團隊方案但重視個人特質;組織分散,但具有高度互信與參與感;具有自我反省能力,但賞罰分明。這不是大家都喜歡的組織模式嗎?
或許人類的本性就是想當某種跳蚤;但組織卻違反了我們的直覺,將我們掃在一起各司其職;學校也教育我們理性重於人性。若人之初,性本獨(跳蚤)為真的話,那大象們將受到未來經濟的壓力,迫使它們更加將員工視為是單獨的經濟單位,讓組織能與人的本性相結合,皆大歡喜。除非能有這樣的良性互動出現,否則風水輪流轉,那些擁有智慧財產權的關鍵員工,將對公司予取予求。馬克思所鼓吹的希望與預言,也就是工人控制生產工具,也許將會以這種意想不到的方式成真。
【跳蚤的學習】
如今,獨立、不隸屬於任何組織、時間掌握在自己手裡的我,必須自我學習。再說,也不會有人幫你出學費了!首先,我從閱讀對手的所有作品開始。我的結論是,商業書籍往往充滿了好的觀點,但讀來實在無聊。我還記得自己給企業家的忠告,不求作得更好,但求與眾不同。我也記得寫第一本教科書〔《認識組織》(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s)〕的情景,當時我人在法國南部的一個農莊。我在汽車後行李廂裝滿了當時最好的商業書籍,多數是美國的教科書。我發覺這些書內容乏味,我想提出的一些問題,它們也沒有解答。這些書把人性貶低到數字的層次,把熱情與渴望降到需求的層次上看待。看了這些內容貧瘠的書,我放棄寫作計畫,決定翻翻農莊主人的藏書。這位女主人是俄國大文豪的忠實讀者,我發現托爾斯泰(Tolstoy)及杜斯妥也夫斯基(Dostoevsky),對個人在組織內的磨練與苦難,比任何那些教科書描寫得都還淋漓盡致。爾後我的作品廣受歡迎,大部分要歸功於托爾斯泰。我的處女作雖不見得比其他書好,但肯定是與眾不同。
回首過往,我認為如果自己要與眾不同,而不是勝過他人的話,我就得跳出自己的專業領域,才能看得更透徹、觀念更創新。如同我經常向業界指出,真正的創新往往來自本業或自己的公司以外;那些局內人通常只會守成,而非創新。我認為想與眾不同,你就得偶爾踏入一個全然陌生的世界,用全新的角度看事情,或是看見新事物。此時,我無意間發現美國學者熊恩(Donald Schon)寫的一本書,書名是《觀念的位移》(The Displacement of Concepts),書名倒不是最嗆,不過觀念很重要。它談論的是科學的創新,熊恩的論點是科學上多數最重要的突破,例如相對論,都是借用生活中一個領域的觀念,再用譬喻的手法應用到另一個領域上。這麼做的話,你就常會以新的觀點來看熟悉的事物,或是發現一個打開新契機的大門。就像一九六二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克里克(Francis Crick)與華生(James Watson)一樣,他們以雙螺旋的比擬,發現了去氧核醣核酸(DNA)的分子組成結構。
我停止閱讀對手的作品,開始一頭栽進歷史、傳記及小說中,尋找我要的觀念。畢竟,這些書充滿了人生百態,而人生正是我想要闡明的東西。我常去劇院,回想起早年在倫敦商學院的那段日子;這我才不好意思地想起,原來莎翁早就道盡了人生百態。在內人伊莉莎白的鼓勵下,我開始多了解一點藝術、歌劇與音樂。這些全是我們的文化遺產,過去我忽略了它們,它們就像是等我探索的陌生世界。人生至此,我都忙著勝過他人,甚至只是與人並駕齊驅。我和內人訂下一個規矩,每到一個城市,只要參觀過一個藝廊或博物館,就可以上一家館子。內人選藝廊,我選館子。學習是很有趣的,雖然會令人發福!
外國也可以是一個學習的地方。我們不擅於觀光,因為我們認為必須在當地生活與工作,你才能體驗一個文化的真實面,走馬看花只是隔靴搔癢。我的工作性質很少會讓我在一個地方停留超過一星期,但即使時間這麼短,我們也會嘗試揭開當地文化的面紗。如果你是去工作而不是觀光,你受到的待遇就會不同。古早時,殼牌都會鼓勵出國開會的員工,儘量抽時間在當地逛,上歌劇院或聽音樂會,壓壓馬路,和當地人閒聊,只是,最好不要碰上競爭對手。現在這個時間寶貴的時代,企業主管全球飛來飛去,異國經驗通常只有機場的過境旅館而已。
【組合工作,變化無窮】
獨立的跳蚤只能依靠自己。我意識到如果我的有薪工作要有未來的話,那學習進修就是不可或缺的。以我的例子來說,我的研究學習重點就是寫作;多數作家,包括小說家,花在研究工作上的時間,往往是實際寫作時間的三倍。
當我展開個體戶生活時,我隱居到鄉下去寫作。我們向外望去就是一片玉米田,四季更替,玉米田由棕轉綠變金黃,看得令人好不歡喜。不過,令人沮喪的是每隔五年,農夫就會輪種甜菜或蠶豆,看起來就沒那麼賞心悅目了。有時,農夫乾脆休耕,什麼也不種。我們班門弄斧地告訴農夫,現在有了肥料,輪種根本就落伍了啊。農夫說:「土地需要變化才能有活力,需要休耕才能休養生息、維持地力。」
我不也一樣嘛。組合式工作的樂趣之一,就是它擁有像作物輪種的變化樂趣。我發現研究學習也需要休息,才能走得更遠、更豐富。欲速則不達,一天要是寫得太多、太快,只會搞得你第二天全部刪掉重寫;一天傍晚書要是唸得囫圇吞棗,事後就得重新讀過。有時我又寫又讀,有時我靜坐沉思,有時我就只是坐著放鬆。這種心境,忙碌的世界懂嗎?
當地一位農民每天駕著曳引機經過我家門前下田去,他都會向我揮手,我會從椅子上抬起頭也向他揮手。有一天,他停了下來。
他說:「日子過得不錯哦,每天都坐以待『幣』。」
我說:「這是我的工作,我坐著賺錢。」
他發動曳引機,不屑地說:「哼,有這種怪差事。」話雖如此,他每天晚上還不是要掌握最新玉米價格或歐盟補貼金額,或者翻閱農業雜誌,了解最新農耕機具或各種種子,只不過,他不會把這些活動叫作工作。工作對他來說就是下田幹活勞力;對我則是勞心,我要讓自己的身心解放、充電,才能幹我的正事──寫作。
家庭工作、義務工作、學習工作及有薪工作這四種工作,其組合比例會因人生各個階段而不同。我三十多歲時,有薪工作占掉我組合工作的大部分,這使得內人相當不悅,因為家庭工作幾乎都是她在做。再往前推個十五年,學習工作是主角。而在人生另一個盡頭,你常會聽到退休人士說這一生從沒像退休後這麼忙碌過,其實他們是把有薪工作拋在一旁,從事其他三項工作去了,當然覺得忙碌充實囉。當然,我們不見得要以人生階段來決定我們的組合式工作比例。吾人可自創自己的混合工作比例,取其均衡。我現在自由了,沒退休、沒就業、沒生病、沒不舒服。能把我的理論付諸實行的,非我莫屬了。
在一九八○年代初,人們就已經知道大公司不可能一手包辦所有事,因為太昂貴、也太複雜。公司總部再度了解到釋出作業控管權的必要,公司稱這些做法為外包、或者縮編,跟著便能節省不少成本。但我鼓吹的觀念相當不一樣,我將它稱為酢漿草組織(Shamrock Organization)。組織就像三葉瓣構成的酢漿草一樣,葉雖三瓣,仍屬一葉。三葉瓣分別代表核心工作團隊、約聘人員及彈性勞工,我認為這是公司保持必要彈性的一種方式。我擔心若是倉促分割企業以節省支出,管理者將會扼殺老字號公司的歸屬感,遲早他們會感到後悔。
一個無所不能的公司,...
作者序
十年間的變與不變
能向台灣新一代讀者介紹本書,我感到相當榮幸。十年後重讀本書,是一件有趣的事。我思考著,有如此多的事物已經改變,但是在泡沫底下,又有多少事物恆久不變。
本書首次在英國出版一週後,兩架客機撞進了紐約世貿中心的雙子塔,從此,世界似乎再也不同以往。的確,這次攻擊行動引發了中東地區一連串的戰爭,以及至今未歇的全球恐怖主義威脅。但除非人們直接涉入其中,否則各自的日常生活大多一如往常,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沒有人能預料,世界對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的反應,會是一波經濟榮景與奢侈揮霍的氛圍。人們開始花錢,然後借錢,好花更多錢,銀行家們更在背後推波助瀾,鼓吹貸款,且愈玩愈大。或許是暴力的威脅,促使人們及時行樂,因為未來是如此不確定。市場崩盤在所難免,泡沫終究會破滅,但是當事件發生時,眾人依舊料想不到,雷曼兄弟玩火自焚。這家百年老字號率先察覺它那龐大過頭的債務,卻發現無人出手相救。
這使得組織和個人面對現實,進行自身總體檢。對於自家的資產和期望,大家被迫誠實以對。各個組織自我重整,各國政府減少承諾,個人也被迫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許多人已發現,長久以來享有的長期工作可能已成過去式。
當我看著這些情況發生,感受到我在本書第二部提出的挑戰,變得比以往更加重要。現在當務之急是,組織應該正視管理企業的問題,企業必須既全球化,也要兼顧地方性,我稱此為「聯邦主義」(federalism)的挑戰。值此快速推進的時代,我們同樣不能忽視探討結合創新和效率的第二項挑戰。一成不變的行事方式,已不再適用於毛利不斷縮水的世界。
更重要的是,大型企業、特別是大型銀行的聲譽已經動搖。我喜歡向擔任高階主管的觀眾展示一些玻璃帷幕大廈的照片,這種玻璃帷幕大廈如今在各大城市、各企業總部,隨處可見。我告訴他們,想想看,這些大廈採用玻璃帷幕,卻讓人無法看到內部;它們擁有名稱,但這些名稱對外部的人大多毫無意義,只是一些故意設計成在任何語言中都不具意義的字母或文字集合。那些主事者的名字大多不為外界所知;他們只對支付他們酬勞的人負責,而支付他們酬勞的人,主要由通常在遙遠城市裡其他玻璃帷幕大廈中工作的人士為代表。最諷刺的是,這些機構雖然是我們民主社會的支柱,本身卻是最不民主的。
難怪二○一一年,青年男女在全球兩千個城市的公共場所搭帳篷露宿,抗議特權的猖狂濫用。可以想見,事實或許已經證明第三項挑戰,亦即企業的社會責任,已成為這些企業最需嚴陣以待的議題。
第四項挑戰,亦即管理智慧財產這個新類型資產,這項挑戰在過去十年也變得更加重要。不過雖然這種資產對企業愈來愈重要,它卻一直很難被評估和控制。它也是一個棘手的概念。你很難確定到底誰擁有智慧財產,它屬於腦中具有這項概念的個人,還是屬於聘用單位?如果屬於後者,聘用單位如何確保,概念不會因為發想者的離職,而被一併帶走?即使留住概念,新媒體的盛行,也將組織變成過濾構想和資訊的篩子。
事實證明,本書的主要論點「跳蚤會逐漸離開大象」是正確的,特別是當跳蚤可以帶走自己努力贏得的技能和智慧財產時。但是跳蚤(獨立工作者或是小型企業)的生活並不比以往更輕鬆,擁有專屬技能或是絕佳構想是一回事,但將它帶進市場,仍然是一大挑戰。不過,愈來愈多人不在乎沒有保障,嘗試我所謂的「跳蚤組合式生活」,喜歡它帶來的自由。對許多人而言,面臨壓力的大象已經成為靈魂的監牢,為保存個人的完整和人性,離開大象一定會比被大象壓扁好。
身而為人,我們很幸運的能夠界定自己的人生,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同伴和生活的目的。這些問題對每個人來說都不容易,但是要把決定權拱手交給組織似乎也太荒謬。許多人才具備企業所需的智慧財產,如果組織想要持續留住這些人才,就必須成為跳蚤的聚集地。這將會成為企業最終極的挑戰。
我寫書一向會考慮到,未來十年間,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現在回顧本書,我不想改變任何內容。不論是好是壞,職場世界已經大有改善,一如我所預期。
查爾斯‧韓第
英格蘭諾福克(Norfolk)
2011年12月
十年間的變與不變
能向台灣新一代讀者介紹本書,我感到相當榮幸。十年後重讀本書,是一件有趣的事。我思考著,有如此多的事物已經改變,但是在泡沫底下,又有多少事物恆久不變。
本書首次在英國出版一週後,兩架客機撞進了紐約世貿中心的雙子塔,從此,世界似乎再也不同以往。的確,這次攻擊行動引發了中東地區一連串的戰爭,以及至今未歇的全球恐怖主義威脅。但除非人們直接涉入其中,否則各自的日常生活大多一如往常,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沒有人能預料,世界對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的反應,會是一波經濟榮景與奢侈揮霍的氛圍。人們開...
目錄
新版序 十年間的變與不變 韓第
序 英國當代管理思想家韓第的自述—從「大象」到「跳蚤」的心路歷程 高希均
第一部 出發點
第一章 中年才當跳蚤
第二章 陌生童年對一生的影響
第三章 學校教育要求新求變
第二部 資本主義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第四章 舊大象與新大象
第五章 新舊經濟的交接
第六章 資本主義面面觀
第三部 獨立生活
第七章 跳蚤的歸屬感、夢想與學習
第八章 均衡充實的工作組合
第九章 聰明有彈性的生活組合
第十章 最後的思慮英中/中英名詞對照
新版序 十年間的變與不變 韓第
序 英國當代管理思想家韓第的自述—從「大象」到「跳蚤」的心路歷程 高希均
第一部 出發點
第一章 中年才當跳蚤
第二章 陌生童年對一生的影響
第三章 學校教育要求新求變
第二部 資本主義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第四章 舊大象與新大象
第五章 新舊經濟的交接
第六章 資本主義面面觀
第三部 獨立生活
第七章 跳蚤的歸屬感、夢想與學習
第八章 均衡充實的工作組合
第九章 聰明有彈性的生活組合
第十章 最後的思慮英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