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崛起已是不爭的事實……在這樣的背景下,曾鳴先生提出了一個令人關注的命題──中國企業如何才能真正建立起世界級的競爭力……他把多年研究中國企業的心得做了一個總結,相信此書會對每一個有志於研究和推動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人有所啟發。 ──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 柳傳志 短短十餘年,中國已徹底告別短缺經濟,從一個封閉的農業國成為「世界的工廠」──中國產品潮水般湧向全球,中國製造已成為令人生畏的力量。中國企業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大多數產業的製造環節的大規模而全面的突破。中國企業不僅在跨國公司主動轉移的產業鏈上證明了自身的能力,也進入了跨國公司並未放棄的領域。 本書試圖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描繪出中國製造未來十年的可能性(從中國製造升級為中國創造),並指出中國的先行者們已經探索出的實現這種可能性的路徑。如果沒有意外,下一個十年,一批世界級的企業將在中國誕生。 可以預見,下一個十年,未來的IBM、SONY和通用汽車,甚至是未來的Google……一批世界級的企業將在中國誕生。
作者簡介:
中國的崛起已是不爭的事實……在這樣的背景下,曾鳴先生提出了一個令人關注的命題──中國企業如何才能真正建立起世界級的競爭力……他把多年研究中國企業的心得做了一個總結,相信此書會對每一個有志於研究和推動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人有所啟發。
──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 柳傳志
短短十餘年,中國已徹底告別短缺經濟,從一個封閉的農業國成為「世界的工廠」──中國產品潮水般湧向全球,中國製造已成為令人生畏的力量。中國企業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大多數產業的製造環節的大規模而全面的突破。中國企業不僅在跨國公司主動轉移的產業鏈上證明了自身的能力,也進入了跨國公司並未放棄的領域。
本書試圖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描繪出中國製造未來十年的可能性(從中國製造升級為中國創造),並指出中國的先行者們已經探索出的實現這種可能性的路徑。如果沒有意外,下一個十年,一批世界級的企業將在中國誕生。
可以預見,下一個十年,未來的IBM、SONY和通用汽車,甚至是未來的Google……一批世界級的企業將在中國誕生。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志、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蒙牛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牛根生、復星集團總裁─梁信軍、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長江商學院院長─項 兵、哈佛《商業評論》總策劃─忻 榕、《中國企業家》雜誌主編─牛文文 ~傾情推薦~
名人推薦: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志、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蒙牛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牛根生、復星集團總裁─梁信軍、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長江商學院院長─項 兵、哈佛《商業評論》總策劃─忻 榕、《中國企業家》雜誌主編─牛文文 ~傾情推薦~
章節試閱
.全球產業格局演變
二十世紀八○年代我願意作為一個庸才生在美國,而現在我一定選擇作為一個天才出生在中國。 ──比爾•蓋茲,引自《世界是平的》
每個大時代,總伴隨著大國崛起。 一個世紀前是美國,一個世紀後的今天是中國。如德國前駐華大使Hannspeter Hellbeck博士在今年所說,「近二十多年來中國史無前例的上升,也許只有十九世紀末美國的崛起,才可與之媲美。」
十八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蒸汽機的發明不僅使英國的紡織業領先全球,也使經濟史發生裂變,西歐國家超越當時居於領先地位的中國和印度,主導全球經濟,直至美國崛起。
而有了電才有了通用電氣,有了汽車才有了福特。福特式的流水線、標準化、大規模生產使全球經濟發生了結構性變化,美國在全球的領先地位在二十世紀初由此奠定並保持至今。
經濟結構的又一次全球性根本變革出現在二十世紀最後二十年──資訊革命使世界變成了平的,技術、資金、人才跨越過去的壁壘,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流動,使產業在全球的水平分工成為可能。或許是歷史的偶然,全球人口最多的中國在同期開始了改革和開放,並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裡成為世界工廠。
雖然中國與二十世紀中後期日本、韓國經濟成長的路徑相似,但由於國土和人口規模的懸殊,以及一個更開放的全球經濟環境,中國崛起對世界的衝擊遠非二者可以比擬。在初期,中國的競爭力體現為低成本的加工能力和規模優勢,但隨著世界越來越平,中國已開始形成獨特的成本創新能力,這一能力對現有全球產業格局的衝擊僅僅只是開始。正是緣於此,中國崛起將是一個持續的歷史過程,而非短暫的偶然事件。 中國企業正面對著一個劇變的大時代,這個歷史性機遇一定有人能抓住,也一定有人抓不住。
.開放的中國
我終於理解了九%的經濟增長率意味著什麼──一個從不停止運轉的經濟,工作晝夜不停的輪班倒以彌補失去的時間。對中國而言,需要彌補的時間是550年。 ──傑佛瑞•薩克斯,一九九二年
一四三四年,明朝的皇帝解散了鄭和率領的船隊,結束了海上貿易和探險,開始了閉關鎖國的歷史。這也是天朝大國走向衰落的開始。此時的中國,技術在全球仍居於領先地位,直至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崛起。
中國錯過了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當第三次工業革命(資訊革命)在美國興起時,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從一九七八年開始的改革開放政策,使中國從全球化浪潮中獲益巨大,成為這個浪潮中最大的受益者。
中國的改革選擇了從農村到城市,從農業到工業的路徑。
一九七八年時,中國是一個龐大而效率低下、為貧困和商品短缺所困擾的農業國,農業佔據經濟總量的七十%,人口的七十%是農民。計畫體制最先在農業部門被打破,農民分田到戶,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由交易自己的農產品;同時,被允許成立一些簡單的小型加工企業—在早期,大部分是粗陋的手工作坊,最初中央政府的規定是,雇傭人員超過八人就違法──這就是後來的鄉鎮企業。
農業部門的改革不僅使中國收穫了農業的大豐收,同時解放了農村勞動力,使他們獲得了離開土地出外就業的自由,這為「中國製造」提供了數量龐大的勞動力儲備。
在城市和工業部門進行的改革,則使「中國製造」獲得了資本、技術和市場空間。 從八○年代中期開始,政策放鬆了對私人成立企業的限制,經濟中的私有成分大量增加,使得中國人不再只能從國有企業獲取產品和服務,私人企業得以從國有經濟的補充逐漸成長為市場中最具競爭力的部分。
而價格改革在經歷了混亂的雙軌制之後全面放開,中國企業前所未有地獲得了產品的定價權,基於價格信號的市場競爭由此成為可能。
同時,中國對外部世界打開了大門──從八○年代初起,中國開始嘗試開展國際貿易和吸收外國投資,設立了一些經濟特區(即西方概念中的自由貿易區),允許外資設立工廠,並向更多的企業發放進出口貿易許可證。
全球化背景下的產業轉移方興未艾,打開大門的中國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新窪地,大量外資湧入。他們帶來中國缺乏的技術和資本,並雇用大量來自農村的廉價勞動力,為國際市場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
一九九二年之前,來到中國的直接投資以香港、台灣等地的華人資本為主。一九九二年中國宣佈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歐美主流資本開始大規模進入,一九九二年一年,中國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就是一九七八年以來各年的總和。
數以千萬計的低成本勞動力、國際市場上的先進技術、不斷追加的資金,加之中國穩定安全的投資環境,這些因素組合在一起,使中國出現了歷史性的起飛──短短數年的時間裡,中國已開始成為服裝、製鞋、塑膠製品、玩具和電子配件等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大國。
來到家門口的外資,為中國本土企業提供了學習和模仿的便利,過去與外部世界隔絕的中國人首次可以全面接觸西方先進的技術、管理和經驗,並進行基於中國現實的借鑑、模仿和複製。
價格的鬆綁,市場管制的放鬆,外資和本土私營企業的迅速增長,形成了強大的競爭壓力,一直受到政策保護的國有企業大量虧損,難以為繼,為此中國政府在二十世紀九○年代中期全面啟動了國企產權改革。雖然這一改革的過程引發了持續至今的巨大爭議,但最終中國國有企業的數量從數十萬家減少到不足一萬家,國有資本大量退出競爭性行業,使得眾多私營企業得以支配遠較過去豐富的資源,獲得了遠較過去廣闊的成長空間。
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中國日益成為全球製造中心,進一步對內和對外開放的要求同等強烈。二○○一年,中國結束了漫長艱苦的談判,加入了WTO。六年以來,中國逐步兌現當年的入世承諾:製造業已全部對外開放;在世貿組織分類的一百六十個服務貿易部門中,中國已開放了一百多個,開放比例已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業的開放也在按預定的時間表順利推進。
與日本、韓國的同等發展階段相比,中國市場的開放程度遠遠領先,甚至在某些方面比現在的日韓開放得還要多。
改革打破了中國僵化的計畫體制,使市場競爭成為可能,中國企業的創造力得以釋放。開放則給中國帶來了資本、技術和國際市場,也使中國企業在成長初期就置身於國際競爭中。因為中國開放了,因為中國有了市場經濟,也因為中國的勞動力完全參與了全球產業轉移過程,全球化的進程因中國因素而加速。
二○○一年後,中國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投資地。一九八○1980年,中國的出口額僅為數十億美元,二○○○年超過兩千億美元,到二○○六年已上升為九千七百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三大貿易國。
令人印象深刻的資料背後,更深刻的變化正在發生──中國作為全球主要消費市場的重要性日益增長。
在九○年代中期之前,對跨國公司而言,中國僅是潛在的市場,僅有少數的高端人群可以消費它們的產品。相當長時間裡,跨國公司和本土企業在中國市場上各執一端──弱小的中國企業做農村市場及低端市場,而跨國公司則專注於沿海城市的中高端,低端產品領域內中國企業間殘酷的價格廝殺並未波及後者。
但隨著中國市場的飽和,爆炸性增長的過去,中國市場的競爭也開始進入白熱化階段,跨國公司發覺它們在中高端領域開始受到中國企業的挑戰。
低端領域殘酷的價格戰迫使活下來的企業選擇往更高端突破。在這個過程中,新興中國企業開始了成本創新──不再是簡單、低成本地生產服裝及鞋帽等低端產品,而是進入了附加值更高的領域,用低成本生產高科技的、個性化的或專業化的產品,如手機、個人電腦等。同時,在傳統行業內,中國企業快速從生產向設計、研發、品牌等高附加值環節擴張。
正日益扁平的世界為中國的先行者提供了外部技術的支援,中國人開始嘗試創造性地將新技術與中國市場的需求結合起來。他們進入力所能及的所有領域,嘗試提供新產品,尋找符合中國實際的性價比,為普通消費者大量提供不那麼精緻但足夠實用的最新高科技產品或專業產品。
這樣的中國故事在各個產業領域內一再上演,提供給全球消費者的經濟價值方程式已經被中國競爭者以成本創新的方式改寫。受益於全球化的中國企業,它們發動的成本革命讓所有人都被壓到一個新的環境下生存,此時,它們已成為全球化最大的動力、新的遊戲規則的參與者和制定者。
•龍在敲門
不能在中國取勝,就會在全球敗北。 ──松下電器,二○○二年
從金字塔底端開始
從世界範圍看,中國的大眾消費者都可以視為金字塔底端的人群,他們構成的市場,是中國企業在成長初期積累能量的場所。
在這個底層市場中,支付能力有限的消費者最關注的就是價格,產品的性能和質量並非勝出競爭的最重要因素。這是跨國公司完全不熟悉的市場,它們無法習慣在這樣的氛圍內生存;中國企業卻如魚得水,它們與這個人群的基因相同,知道需求在哪裡。
這個市場一定會發生價格戰。殘酷的價格戰迫使中國企業把有限的資源優勢發揮到極致,把成本做到了別人想像不到的程度。這個市場則為價格戰中活下來的企業提供了足夠大的規模──這個規模令人吃驚,格蘭仕生產微波爐,上來就是一百萬台、五百萬台、八百萬台、一千兩百萬台,完全是幾何級數增長的規模。規模效應帶來的是成本的快速大幅度下降,競爭對手往往一下子就被打亂了,因為雙方的規模往往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
在價格戰中成長起來的中國企業其生存能力一定是最強的,它們可以把底層市場做得無比紮實,把性價比做到最優,然後再向產業鏈中附加值更高的環節突破,通過一個個細分市場進入中端。
面對中國企業的進攻,跨國公司一般選擇往高端退,但越往高端規模越小。跨國公司面臨的困境是:除非創新的速度可以超過中國企業學習的速度,否則很可能是死路一條──中國企業在下面把規模做大後,完全有能力從容地一個一個佔領更高的細分市場。
向世界學習
全球化為後來者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新工人除了利用他們自己的頭腦和體力,還可以利用世界所積聚的知識和技術,而且後者的利用比例在不斷提高。
隨著世界上的知識越來越系統化,並從矽谷人士等特殊群體的頭腦中轉移到電子圖書館或者網際網路上,以低成本將新概念和新技術結合的可能性註定會增加。在這種系統化的知識中,有部分是擁有知識產權的,但正如湯瑪斯•弗里德曼指出的那樣,大部分知識將可以為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所用。
正是這個獲取和吸收新技術的新機會,使中國產業的生產力自一九九五年以來一直以每年約十七%的速度增長(不包括由國家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務)。眾多新興的中國企業是發展的先頭部隊,它們表現出了驚人的學習能力,通過多種渠道向世界學習──搜索網際網路,觀察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經營,聘請外國專家、供應商或專業服務公司為它們在中國工作,與外國公司結盟或收購外國公司,以及建立海外研發和設計中心。
.全球產業格局演變二十世紀八○年代我願意作為一個庸才生在美國,而現在我一定選擇作為一個天才出生在中國。 ──比爾•蓋茲,引自《世界是平的》每個大時代,總伴隨著大國崛起。 一個世紀前是美國,一個世紀後的今天是中國。如德國前駐華大使Hannspeter Hellbeck博士在今年所說,「近二十多年來中國史無前例的上升,也許只有十九世紀末美國的崛起,才可與之媲美。」 十八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蒸汽機的發明不僅使英國的紡織業領先全球,也使經濟史發生裂變,西歐國家超越當時居於領先地位的中國和印度,主導全球經濟,直至美...
目錄
推薦序一/推薦序二/推薦序三
作者簡介
前言/導論 中國製造的下一波
第一篇 全球產業格局演變
第1章 扁平的世界
第2章 開放的中國
第3章 龍在敲門
第二篇 中國製造的秘密:窮人的創新
第4章 整合創新
第5章 流程創新
第6章 顛覆性創新
第7章 中國製造的發展路徑
第三篇 未來:黃金十年
第8章 成本創新的障礙
第9章 限制性因素在消失
第10章 全球整合資源
第11章 對一個流行判斷的回應
第12章 結論:生存在成本創新的世界裡
推薦序一/推薦序二/推薦序三
作者簡介
前言/導論 中國製造的下一波
第一篇 全球產業格局演變
第1章 扁平的世界
第2章 開放的中國
第3章 龍在敲門
第二篇 中國製造的秘密:窮人的創新
第4章 整合創新
第5章 流程創新
第6章 顛覆性創新
第7章 中國製造的發展路徑
第三篇 未來:黃金十年
第8章 成本創新的障礙
第9章 限制性因素在消失
第10章 全球整合資源
第11章 對一個流行判斷的回應
第12章 結論:生存在成本創新的世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