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驚歎的多樣性
環境是由生物世界和非生物世界組成。人類、動物、植物、真菌,以及來自生物體的羽毛、枯葉等,全都屬於生物世界。
水、空氣或岩石等礦物質,以及人類生產建造的用品、建築物、道路等等,則屬於非生物範疇。生物世界比非生物世界複雜得多,因為組成生物世界的物種非常多樣。事實上,我們很難把樹木、鯨、細菌和病毒做比較,科學家用「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這個詞來描述這種多元的歧異性,英文是取自biological(生物的)和diversity(多樣性)兩字組合而成。
生物之間雖然差異很大,卻也有一些共同點。透過顯微鏡觀察,生物都是由一個至多個細胞組成。生物的生命過程也一樣:誕生、進食、成長、繁殖,然後死亡。
生物世界的多元化可從三個層次來看:生態系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
遺傳多樣性潛藏在每個生物細胞中、每種生物的基因裡。圖中這兩隻熱帶青蛙都是箭毒蛙,但顏色不同,這是基因差異所造成的,也就是遺傳多樣性。
生態系中具有豐富的物種多樣性,例如在熱帶雨林中可發現各式各樣的生物種類。
小到一灘水、一截短枯木,大到整座森林、大片海洋……,生態系之間的差異顯而易見,用肉眼就能觀察到,例如圖中的沙漠、珊瑚礁和熱帶雨林,這種多元變化就是生態系多樣性。
以生物多樣性維生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人類首要的課題。大自然是我們食物的來源,人類藉由狩獵、捕魚、畜牧或農業等獲得溫飽。大自然也為人類提供了棉、麻等衣料,木頭、煤等能源,還有藥材(參見36)。有些生態系,例如森林(參見46),更是維持土壤肥沃及穩定、淨化水質和保持氣候平衡的要角。
有些時候,人類也對生物多樣性有所貢獻,例如畜牧和農業發展大約一萬年以來,人類保護了某些物種,也創造出新的物種,如橘子和柳丁雜交生成的克萊門氏小柑橘。不過同樣的,人類也在這期間消滅了許多物種!
多樣性的枯竭
目前已有超過1萬5000種物種瀕臨絕種,1998年的數量大約是1萬種。有些人甚至認為這是地球史上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參見40),不過這次是由人類造成。人類不僅破壞自然環境,更過度開發資源,如密集的農業耕種和漁業捕撈、砍伐森林、急速增建道路和鐵路等,還粗心大意在各地引進侵略性的外來物種(參見44)。當然,全球氣候變遷愈來愈劇烈,也威脅到物種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