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於1920年6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21年7月國民政府教育部經國語統一籌備會專家審核批凖作為全國各地教授國音參考用書。是年8月已發行至第五版。可見此書對當時的國語統一運動有相當大的影響。
作者在書中以發音語音學的原理和方法結合國語實際情形描寫國語語音各要素,又以傳統音韻學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國語語音之聲韻、等呼、四聲諸系統。作者還介紹了國音標準和注音字母的形成過程,記載了每一個注音字母的出處,並且提供國語老國音的完整系統,以及許多用老國音注音的文字材料,本書因這些重要內容而具有很高學術價值。
同時,本書以淺顯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講解國語語音系統之精要及其歷史演變傳承,即使在其問世近百年後的今天,仍不失為中文系學子學習語音聲韻之基礎範本。
作者簡介:
易作霖 (1897~1945)
江蘇南通人,為中國第一所師範學校通州師範第十屆畢業生,生前主要從事國民教育和慈善事業,歷任通州師範附屬小學校長、鹽城中學校長、通州貧兒院院長、南通縣督學、江蘇省督學、省政府秘書、省教育廳暨民政廳主任秘書等職。抗戰期間拒絕與偽政權合作而在敵後艱苦條件下辦學,終因操勞過度身染痼疾,不幸病故於抗戰勝利前夕。
作者自小熟讀經書精通國學,年輕時即投身於國語統一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不僅在教育界積極從事標凖國語和注音字母傳習工作,而且對國語的文法和語音也有深入研究。1923年,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指定年僅二十六歲的作者和其他全國知名學者黎錦熙、趙元任、林語堂等十一人共同組成國語羅馬字拼音研究委員會。可見作者當時在中國語言學界之地位。
作者的其他著作還有《國音學講義》、《國音讀本》、《五聲論》、《國語聞文法四講》等。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音標
要想統一國內的語言,不可不先統一語音;要統一語音,不可沒有一定的標準,這都是人人知道的。這個標準就是「標準音」,因爲他的力量可通行全國,所以就叫他是「國音」。但是表示組成音的個個原子,總得有些簡單的符號,這符號就稱爲「音標」。文字的形是代表聲音的,聲音是表示意思的,所以文字有個最要的條件,就是:教人一見就懂他的聲音;讀了聲音就明白意義。我國文字祗有形,沒有聲。在古代的時候,却是重聲不重形,所以同音或是雙聲疊韻的字在古書上每每會混用的。但是能表聲音的只有「形聲字」一種,當初或者有拿他充「音標」的意思,因爲後來孳乳多了,或是聲音變了,不是不識,便是讀錯。這些例子見諸說文的很多,也不必舉。「形聲字」既如此,其他可知,所以中國的文字只留了一個外形;而失去了本來的作用。現在要救這個積弊,就用「音標」注在字旁,表示他的讀法;使不能自鳴的而爲能鳴的,所以叫他是「注音字母」。
「注音字母」是補助文字的,他的職分僅僅能注音;假是拿他去代文字,那斷斷是不能的。因爲他的拼音法太簡便了,同音字的範圍極其廣泛,而同音的字又必定是同形的;換一句話說:便是一個形像裏面包容有絕不相類的多種意義,少的幾種,多的幾十種;那是斷斷不便用的。所以,「注音字母」沒有代替文字的力量。
我們現在研究「注音字母」爲的兩個問題:第一是統一國音,第二是普及教育。第二問題留待下節再講。至於第一問題,在一般人眼光中每以爲畫蛇添足,關係絕少;以爲學習國語,只要勤加練習,積之既久,那自然是不會不行的。
這種見地實不能免於誤謬。學習國語原來有三部分的事:一爲音韻,一爲詞類,一爲語法。本來音韻是習國語最初部分,要習了國音就能講話,那是辦不到的;但是不習音韻,就連最初部分也沒有;縱憑機械的摹倣,究竟不能周到適切,不能免於謬誤。
「注音字母」能分別些沒有系屬的文字成功若干羣,這一羣的字都是一個音,知道一個其餘都可認識;又從數小羣歸納了較大的羣,更從較大的羣歸納了一最大的羣。就縱的說:羣與羣的關係既然認得清;就橫的說:羣與羣的區別也可分得出;所以可以簡馭繁。學者用經濟的科學的方法來考察,庶幾乎事半功倍;「注音字母」的用場就在此。
第二節 音標與反切
音標和「反切」的分別,應當在後面合音裏說明,此時要說明音標的效用,不得不先講一下。反切的方法也是因我國文字讀音困難而發生,可算一種經濟方法。原來古代文字除去形聲而外,沒有表出音的;漢代治註疏的經生,才用「讀若」「讀如」的字樣來注字音。彼時只知道有全體的比較,不曉得有分解結合的方法;所以只可稱爲「單注」。這個方法極其簡單,疏漏必定很多。
後來考察漸漸細密,將發音分出「急氣」「緩氣」「輕讀」「重讀」等類,這也是我國音韻學上的進步。「急氣」「緩氣」「輕讀」「重讀」總不外乎時間上的快慢。大凡兩個音將他讀得極快時,便分不出他的本來面目。譬如甲乙二原子相合,合下來也不是甲,也不是乙,是新生的丙。反過來就是成了還原的作用。所以從此發生了「急讀爲一」「緩讀爲二」的原則。例如「筆」叫「不律」,「椎」叫「終葵」,寺人披亦寫作寺人勃鞮。又如「令丁爲鈴」,「已而爲耳」,「之於爲諸」,……這種例證舉不勝舉。所以到了漢末的孫炎便發明「反語」,用常用字做切腳,賅括一切的音。孫氏的著作雖沒有看見,照理想上推測一定不過煩難的。陳澧的切韻考裏說:「孫叔然爾雅音今見釋文者數十條,其「切語」上字卽廣韻常用之字。」到了後來「反切」所用的字日日加多,「反切」的功能已失去大半。而且「反切」和合音實有大相逕庭的一點:就是因爲「反切」所用的字不是單純的原子,必定還要經過分析的手段(這層詳後);還有「反切」是自古迄今有增無減的,語音和時代有變遷。古代讀的音,現代未必讀;現代讀的音,古代未必有。例如「樁」字,廣韻作「都江切」,因爲「樁」字變了,「都」字沒有變;現在仍讀爲「都江」的合音,一定不合的。又如「彌」作「武移切」,古音「武」讀如「馬」,所以切音像「迷」。但是現在「武」已變了,「彌」却沒有變;所以讀了「武移」的合音也是錯的。那麽古代的「反切」只可供考古者參考,不能教現代的人念書。
而且「反切」的字藏在「字典」「韻書」裏,沒有書或是不查考的人,怎樣認識?所以有許多的人眼睜了識別字。於是更見得「反切」的不便。「注音字母」與「反切」全不相同。比較「反切」有幾個優點:
⒈ 字數很少容易認識。
⒉ 聲音確定不易變更。
⒊ 注在字旁不必查檢。
⒋ 合音便易錯誤必少。
有了「注音字母」之後,才能講普及教育,所以對於平民及小兒有無窮的恩惠。從前費了許多時間腦力考求不到的字音,現在可以一望而知,了無疑義。甚至不識字的人互相通信,就是但寫字母,權且當作「標音文字」,也未嘗不可。這更不是考古學者所能料得到的了。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音標
要想統一國內的語言,不可不先統一語音;要統一語音,不可沒有一定的標準,這都是人人知道的。這個標準就是「標準音」,因爲他的力量可通行全國,所以就叫他是「國音」。但是表示組成音的個個原子,總得有些簡單的符號,這符號就稱爲「音標」。文字的形是代表聲音的,聲音是表示意思的,所以文字有個最要的條件,就是:教人一見就懂他的聲音;讀了聲音就明白意義。我國文字祗有形,沒有聲。在古代的時候,却是重聲不重形,所以同音或是雙聲疊韻的字在古書上每每會混用的。但是能表聲音的只有「形聲字」一種,當初或者有拿...
目錄
再版前言
代序
編輯大意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音標
第二節 音標與反切
第三節 音標之制
第四節 標準
第二章 聲母
第一節 聲的組成
第二節 聲母讀法
第二節 聲母的流變
第三章 韻母
第一節 韻母讀法
第二節 韻的組成
第三節 韻母的流變
第四章 介母
第一節 等呼
第二節 介母的作用(附等呼表)
第五章 合母
第一節 合音與反切
第二節 合音法(附合音表)
第六章 清濁四聲及閏母
第一節 清濁四聲的原理
第二節 清濁四聲的應用
第三節 閏母
練習
第一 名詞及短語
第二 長篇
附錄
對照表
手語法
勘誤表
再版前言
代序
編輯大意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音標
第二節 音標與反切
第三節 音標之制
第四節 標準
第二章 聲母
第一節 聲的組成
第二節 聲母讀法
第二節 聲母的流變
第三章 韻母
第一節 韻母讀法
第二節 韻的組成
第三節 韻母的流變
第四章 介母
第一節 等呼
第二節 介母的作用(附等呼表)
第五章 合母
第一節 合音與反切
第二節 合音法(附合音表)
第六章 清濁四聲及閏母
第一節 清濁四聲的原理
第二節 清濁四聲的應用
第三節 閏母
練習
第一 名詞及短語
第二 長篇
附錄
對照表
手語法
勘誤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