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不敗的投資!
知名企業經營者的成功密技,教你建立最重要的個人資產!
股市慘跌、物價飆漲,面對低迷的景氣,人脈才是報酬率最驚人的投資選擇!
王志鈞、李紹唐、沈寶仁、林宜璟、奚永明、梁吳蓓琳、黑幼龍、劉威麟、戴勝益一致推薦
本田直之(企業經營者、暢銷作家):「我現在所過的生活,完全符合自己嚮往多年的夢想──半年在日本演講,半年在夏威夷衝浪、寫作,非常愉快。這是因為我從很久以前便意識到了人脈的重要,並且積極建立人脈網絡的緣故。寫下《超強人脈術》這本書,正是希望分享美好生活的可能性,讓每個人對於『生活』可以產生不同的想像──只要付出最小的勞力,便能藉由人脈獲得最大的成果,活得輕鬆自在、實現夢想、持續成長。」
掌握「超強人脈術」五大重點,構築穩固的人脈網絡
1.如何鞏固人脈基礎
● 不以「施予」,而是以「貢獻」為基礎
● 建立「資產負債表型」人脈
● 經營人脈的六大禁忌
● 變成「讓人想認識的人」
2.如何開始建立人脈
● 想要認識某人,就立刻寫電子郵件
● 充分掌握對方的背景
● 如何在簡短的郵件中流露情感
● 疏遠的關係也能輕易復活
3.如何進行有效溝通
● 情報提供守則
● 與人對話切記「說一聽九」
● 擁有可傳授他人的專長
● 招待對方到自己的「主場」
4.如何長期維繫人脈
● 建立人際網絡前的三個步驟
● 成為「最佳介紹人選」的五大條件
● 初次接觸後的後續連絡
● 人脈條列化,找出自己擅長的領域
5.如何建構人脈網絡
● 建立人脈網絡的優點
● 欲使「社群」成功發展,屬性務必聚焦
● 少點防人之心,多點人脈
● 將辦公室布置成「聚會場所」
一個缺乏人脈的商務人士想要成功,幾乎可說是難如登天。因此,如何建立人脈就變得非常重要。想要建立人脈,「自我投資」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藉由投資來累積個人資本,而最有力的個人資本,就是人脈。換句話說,建立人脈就是最有利的投資。
時代如今已經不同,機會雖然處處可見,但遊戲規則已經大幅改變,社會已從原本「依附企業的時代」,轉變成「個人求生的時代」。在「個人求生的時代」,人脈是人生的救生圈,在這個公司壽命可能比個人勞動生命短的時代,可以救你一命。
不論時機好與壞,「人脈」這項投資始終是獲利最高的選擇!若是總想著等到「以後」或「有需要時」才要開始打造人脈網絡,註定為時已晚,機會將永遠不會來臨。一如投資應捨短期、取長期的道理,越早投資複利效果越大,建立人脈也是越早開始成果越豐碩。立刻付諸行動,未來人生才有保障!
知名企業管理者&日本暢銷作家 本田直之‧親身實證!
多年來身體力行「超強人脈術」,每週至少五天會與他人共進午餐和晚餐,一年至少和五百多人會面,與人碰面幾乎可說是目前最主要的工作內容,不但藉此開拓人脈,建立自己的企業王國,投資了約十家公司,負責其中四家的經營管理,還出版了多本書籍,成為知名暢銷作家。
如今,除了偶爾回到日本,或是造訪自己進行投資的舊金山、洛杉磯和新加坡等地,一年內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待在夏威夷,過著衝浪、寫作的生活。
作者簡介:
本田直之(Honda Naoyuki)
明治大學商學院產業經營系畢業,美國雷鳥(Thunderbird)國際管理研究所經營學碩士(MBA),也是日本品酒協會認定葡萄酒顧問、世界遺產學會正式會員。曾任職於花旗銀行等外商公司,並參與企劃巴克集團(BUCKS GROUP)的營運,擔任常務董事期間,協助該公司在日本的店頭市場(JASDAQ)掛牌上市。
現任槓桿效益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參與美日的創投企業投資管理,同時輔助企業進行以最少的勞力獲得豐碩成果的槓桿管理術。此外也兼任日本財務學會董事、法人顧問會計董事、美國Global Vision Technology董事。
著作主要以2006年開始出版的「槓桿」系列最為知名,總計已銷售超過70萬冊,幾乎每本都登上日本暢銷排行榜前十名,並曾被日本GQ雜誌選為2007年必讀之書,以及日經BUSINESS雜誌評選為50大暢銷書。翻譯作品有《打響自己就一招》(原文書名Personal Branding,時報文化翻譯出版)。
譯者簡介:
劉名揚一九六八年生於台北市。美國紐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畢業。曾長年旅居美、日,現在從事設計與翻譯工作。譯有《布宜諾斯艾利斯午夜零點》、《爺爺》、《不夜城》、《完全北野武》、《宿命的AV女優》、《三毛貓追蹤》、《給我搖擺,其餘免談》等書。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薪水最高峰平均是40歲,過了這個尖峰,沒有外力,便難以有機會升官或加薪,別再以為咬牙忍一忍,好日子會再回來。——大前研一,《M型社會》「成功=85%人際關係+15%專業知識」,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沒有人脈,註定遭到淘汰!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薪水最高峰平均是40歲,過了這個尖峰,沒有外力,便難以有機會升官或加薪,別再以為咬牙忍一忍,好日子會再回來。——大前研一,《M型社會》「成功=85%人際關係+15%專業知識」,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沒有人脈,註定遭到淘汰!
章節試閱
「善於與人相處,並不就代表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唯有重視貢獻,人際關係才具有生產性。這才是真正的『良好的人際關係』。」
《有效的管理者》 彼得.杜拉克
「如果要說成功有何祕訣,那就是接納別人觀點,並用自己和對方的角度來看事情的能力。」
亨利.福特
不以「施予」,而是以「貢獻」為基礎
在此先介紹一個貫徹本書主題的關鍵字。
與人交往的模式不外乎「分享(give and take)」或「施予(give and give)」。「分享」是沒有任何問題,但「施予」的語氣聽起來可就值得質疑了。「施(give)」這個字眼聽來像是敘述由上往下的關係,在語感上顯得有點驕傲。因此比起「施予」,我一直將「貢獻(contribution)」看得更為重要。
美國社會非常重視貢獻的精神,我赴美留學時所就讀的商學院,對這種精神尤其重視,常要求每個學生對課程都能有所貢獻。例如在筆者在課堂上向同學說明「日式管理學裡有哪些特殊面相」,為大家提供這種原本不為其他人所知、同時對所有同學都具正面價值的情報,就會被譽為「有所貢獻」。
人際關係也是如此。與一個人接觸時,應先想到的是「自己對他能有什麼貢獻」。該秉持的心態不是由上至下的「給予」,而是「應該為他貢獻些什麼」、「應與他分享一些自己手頭上的情報」、或「向他提供一些自己所擁有的價值」。
此外,「施予」這個字眼不僅帶點義務上必須贈與什麼的語感,並且似乎還有點打著「都已經施予了這麼多,將來或許也能有什麼報酬(take)吧」的算盤的味道。相較之下,「貢獻」這種行為的動機就顯得十分純粹,意味著從事這種行為應該是帶幾分樂趣的。
人脈無法於短期內建立
憑藉槓桿人脈術,是無法在短期內建立人脈的。
欲加強信賴關係、讓彼此都能獲得成果,至少須具備可觀望數年的長期視野。有些人才剛見個面,便提出「拜託為我介紹個人」的要求,這種人可就太自私了。
畢竟才剛結識,對方對自己根本還不夠清楚,哪可能知道該介紹什麼樣的人,而且,想必也不會有誰願意將對自己而言很重要的人,介紹給一個剛結識的人吧。到頭來,一提出拜託幫忙介紹人的要求時,這關係就已經被破壞了。
重要的是,雙方宜透過相互貢獻熟悉彼此,紮實地建立起互信;這當然是需要時間的。不過隨著接這種觸的逐步累積,最終必將獲得碩大的回報。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言:「人往往會過度高估一年內所能做的事,但卻嚴重低估未來五年所能完成的事。」人際關係也是如此,想在一年有些顯著的進展,一開始就想建立深厚的關係,是十分困難的。反之,只要有五年來相互貢獻的累積,彼此的關係便可能變得相當深厚。
朝大目標逐步經營人脈
也或許有人認為:「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我需要立刻擁有人脈」。但秉持這種動機建立人脈者,大都不會進行得多順利。原因是以滿足自己需要為出發點的心態過於短視,導致這種人脈奠基的基礎淪為對對方的要求使然。如此一來,自然難以構築出長期性的良好關係。
基本上,人脈是需要朝一個大目標逐步經營的。
曾幫助蘋果電腦重振雄風的蓋伊.川崎曾表示:「在你有需要前便先行建立關係,是至為重要的。」只要紮實地建立起互信關係,到了某個時點,對方將自然而然地主動為你介紹些什麼人,或提供什麼重要情報。
筆者自己便曾規劃過許多目標,包括創業、出書、移居夏威夷等。
以移居夏威夷為例,近三年來我幾乎每兩個月便前往夏威夷一趟。當然,起初我幾乎是一個人也不認識,但如今在當地所擁有的人脈,已經豐碩到足以舉辦慈善研討會的程度了。
到了○七年,我便自信滿滿地遷居至夏威夷。由於已經擁有豐厚的人脈,再加上能以各種形式對當地人有所貢獻,因此每次前去,都有機會結識新夥伴。而透過慈善研討會,還得以建立更多新的人脈。
倘若我毫無準備便前往夏威夷,想必一切便不至於如此順利。
碰上有需要時才急著建立人脈,將是為時已晚。
應秉持的態度,最好是明確地知道自己想做的是什麼,珍惜與他人的關係,並選擇與心智層次高的夥伴建立關係。如此一來,即使現在距離目標仍非常遙遠,也能在身邊夥伴的影響下持續朝目標邁進。
秉持早期階段創投的精神
藉由貢獻的累積,讓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變得益形深厚,這過程與投資早期階段的新創企業的創投(VC)頗為類似。
早期階段創投,是一種發掘剛成立不久、頗具成長潛力的企業,對其貢獻資金、管理知識、人才、顧客等的工作。待這家企業有朝一日上市了,便能獲得龐大的利潤。不過,早期階段創投並非有資金就能成事,而是得具備相當程度的人脈與管理知識才可能成功。一如要先做好自我學習才能有所貢獻,在企業草創的早期階段,當然也得做好充分的功課,才能決定是否該對一家企業挹注資金。
理所當然的,創業到上市需要漫長的時間,在這段時日裡,投資並不可能獲得任何回報,因此創投基本上是一種長期投資,但正因如此,最後所能獲得的回報也就越大。
當然,創投的形式也是形形色色。有些創投並非針對早期階段的企業,而是僅以即將上市的企業為投資對象。由於後者風險的較低,獲利空間當然也較小。再者,到了後期階段,企業也開始有些成績和知名度,理所當然也成了眾多創投資金競相投資的對象,因此對這類企業而言,隨著收受投資的利益變少,因此供人投資的意願也會大為降低。
建立人脈也是如此。待對方成為一個名人後,要與其建立深厚的關係就變得極為困難了。由此可見,在越早期結識、一同成長,雙方能獲得的成果也就越大。
筆者周遭的友人中,有不少是打從學生時代就認識的。當年當然大家都還籍籍無名,也沒意識到需要多努力經營人脈,聚在一起的動機不過是「好玩」、「志同道合」、或「臭氣相投」。
而到了今天,大家都會為彼此介紹形形色色的人。如今,每個人都已在自己的領域裡事業有成,但這不過是個結果,當初我們並非因彼此都已事業有成而結識,而是源自當年彼此建立了那形同早期階段創頭般的關係,大家才會有今天的交情。
倘若在看到他們都事業有成後,才突然表示想和他們交朋友,想必是構築不出今天這種關係的。當然,絕對不乏即便如此還是願意供人套交情的人,但關係應該很難培養得夠深厚才是。
以曾代表日本出賽的足球選手中田英壽為例,在職業足球時代從不接受媒體採訪,是他眾所周知的堅持。不過,據說有少數幾位體育記者有辦法對他作長篇採訪,理由是這幾位記者打從中田選手年輕時起,便持續追蹤他的動向。由於有了這早期階段開始的交情,才能秉持中田選手對他們的信任,獲得作採訪的機會。
即使不是和中田選手這種程度的名人打交道,只要大家曾有共同成長的經驗,能彼此介紹的人、或彼此貢獻的內容,在層次上便可能逐步獲得進一步的提升。到了最後,便可能產生驚人的相乘效果。這就是建立人脈的過程中最有趣的一點吧。
結識名人好處少
似乎有不少人認為,「人脈」=「和有名有勢的人交朋友」。
例如,有些人會在派對上到處搜尋名人,換到了名片便感到滿足。似乎認為
「善於與人相處,並不就代表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唯有重視貢獻,人際關係才具有生產性。這才是真正的『良好的人際關係』。」《有效的管理者》 彼得.杜拉克「如果要說成功有何祕訣,那就是接納別人觀點,並用自己和對方的角度來看事情的能力。」亨利.福特不以「施予」,而是以「貢獻」為基礎在此先介紹一個貫徹本書主題的關鍵字。與人交往的模式不外乎「分享(give and take)」或「施予(give and give)」。「分享」是沒有任何問題,但「施予」的語氣聽起來可就值得質疑了。「施(give)」這個字眼聽來像是敘述由上往下的關係,在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