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米科技原本只是昨日的科學幻想,卻是今天可真實享用的尖端科技,太陽電池是明日能源的最佳選擇,是人類擺脫對化石燃料依賴的指望。奈米科技與太陽電池都是21世紀的熱門研究領域,也是將影響全世界、改變你我未來的關鍵!
《全面攻進奈米科技與太陽電池》就是要告訴我們,科學家在大自然中、人體內發現了哪些奈米級物質,而人類由師法自然得到的奈米知識,創造出了哪些不可思議的奈米材料,而這些材料與知識,又將如何幫助我們開發太陽電池這個最環保的再生能源。
本書作者呂宗昕教授,目前任教於台大化工系,是台灣奈米材料界的重要領導者;不僅著有《K書高手》等多本暢銷書,更將他專精的研究領域,化為平易近人的文字與豐富生動的解說圖,帶領我們輕鬆跨越高科技的門檻,從各種角度全面解析奈米世界與太陽電池的最新發展。《全面攻進奈米科技與太陽電池》將是所有對高科技領域有興趣的人,最需要的入門書。
作者簡介:
呂宗昕教授是一個希望能對社會產生正面影響的思考型作家教授,有科學家般的縝密思考及社會學家的人性關懷。 名字中的「昕」字,是朝陽之意,與新年的新同音,為祖父所取,期待他能像朝陽般發光發熱。 呂教授對「時間管理」與「效率管理」課題有深入研究及探討,曾多次應邀至各企業及大學授課演講時間管理技巧,與接受雜誌專訪,包括電腦公會、工研院、中華人事主管協會、專案管理學會、台電公司、國泰世華銀行、精英電腦公司、崇越公司、華寶公司、遠東紡織公司、保德信人壽公司、固緯電子公司、Johnson&Johnson公司、明泰科技公司、成大醫院、榮總醫院、法律扶助基金會、商業週刊、天下雜誌、Cheers雜誌、Career雜誌、管理雜誌、非凡新聞週刊、台灣大學、政治大學、成功大學、中央大學、師範大學、台北醫學大學、台灣科技大學等。亦為經濟日報及《30雜誌》之「時間管理」專欄作家。 呂教授現任台大化工系教授,主持電子與光電陶瓷實驗室,主要研究CIGS太陽電池、染料敏化太陽電池,與白光發光二極體。台大化工系畢業後,獲得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及勞倫斯國家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 他曾獲第三十九屆十大傑出青年、中國工程師學會傑出工程教授、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台大特聘教授等榮譽。 個人著作包括《時間管理黃金法則》、《π型人:職場必勝成功術》、《時間管理高手》、《K書高手》、《考試高手》、《解題高手》、《數學得分高手》、《理化得分高手》等二十餘本暢銷書,曾獲兩項金鼎獎入圍,並深獲廣大讀者好評及推薦。
章節試閱
1-1 奈米尺寸與奈米世界 奈米是長度單位,為十億分之一米,大概為人類頭髮直徑的十萬分之一。這個看似平凡無奇的長度單位卻對現代工業產生重大影響,亦將為人類生活與文明帶來嶄新風貌。 奈米有多小? 「米」是東方人的主食。平日食用的米有蓬萊米、在來米、糯米等。米中所含的營養成分以澱粉為主,可提供我們日常活動所需要的熱量。
「奈米」是新科技的代名詞,並非可食用的米。「奈米」中的「米」字是長度單位,即公尺(meter)的譯名。1米即是1公尺。「奈米」中的「奈」字是一個單位尺度,是英文nano的譯名,表示10-9的意思,亦即是十億分之一。
「奈」(nano)與「米」(meter)合在一起成為「奈米」(nanometer),代表一個為十億分之一公尺的尺寸大小,也就是1 nm = 10-9m。
一個奈米尺寸有多小?小到人的眼睛看不見,人的手也感覺不出來。一個奈米大概是3~4個原子相連的長度。假設把人的頭髮直徑切成十萬分之一那麼細,就約等於是一個奈米。 「奈米科技」是二十一世紀的最新科技之一,對光電、電子、化工、材料、生醫等產業將造成巨大影響,亦將為各產業帶來龐大商機與無窮發展機會,預期將使人類文明進展至前所未及的新世界。
奈米世界 奈米是人造科技,但自然界中其實有許多奈米物質及奈米組織,可提供我們更多創意來發展奈米技術。
1-2 奈米與自然界 奈米技術是一種近年來方興未艾的新科技,無數科學家正努力在實驗室中開發新奈米材料。事實上在自然界裡,許多生物體內均含有奈米粒子或具備奈米構造,使其展現特殊功能或形態。當我們汲汲追求奈米科技時,「師法自然」或許能提供另一種思考途徑與模式。 出汙泥而不染的蓮花 你可曾注意過,為什麼荷葉上的水珠是一顆顆圓滾滾的,而其他葉片上的水珠則不然?德國波昂大學的植物學家巴斯洛特(William Barthlott)研究各種葉片,發現荷葉就是一種奈米結構。以電子顯微鏡觀察,會發現葉片表面有許多突起狀的表皮細胞(5~15微米之間),上面覆蓋著長度約100奈米的疏水性含蠟絨毛。由於空氣分布於突起的表皮細胞間隙,使水珠無法與葉面完全接觸,再加上顯微絨毛的結構,更加強荷葉的疏水能力。
由於此種疏水效應,物體表面與水珠的吸附力量降低,水珠在物體表面可快速移動。在有足夠動能的條件下,可將物體表面的灰塵或汙染物清除。荷葉的「自潔效應」可以應用於大樓外牆、室內磁磚及汽車烤漆的防汙上。 穿上人造海豚皮膚的船殼 你是否曾經感到好奇:為什麼鯨魚及海豚終其一生在海中生活,皮膚仍能常保平滑乾淨,但下水後的船艦,不消多時船殼即開始出現鏽蝕,甚至有許多海洋生物附著其上?如此不但會增加行船的摩擦力,也必須消耗更多能源。
長久以來,船體抗汙的研究一直著重於開發超級平滑、使生物體無法附著的表面。但曾有研究人員觀察海豚的皮膚後發現,儘管肉眼看來極為光滑,但其實布滿了奈米尺寸的微小突起。這些突起物的大小不至於對海豚的游動構成摩擦力,但小到足以讓海中的有害微生物無法附著其上,海豚的皮膚因此具有自潔功能。 美國的研究人員正著手研發模擬海豚皮膚的高分子材料,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每一艘船在下水前都會先「穿上」人造的海豚皮膚,使船隻航行更快速省油。 昆蟲翅膀的自潔作用 飛行中的昆蟲必須保持翅膀的平衡,即使上面沾有一點點灰塵或水滴,也會因重量不平衡而造成飛行上的問題。尤其是一些翅膀較大的昆蟲,因為無法以腿部進行清潔,所以在翅膀表面多具有奈米構造,可減少與汙垢的接觸面,水珠也較不易停留在翅膀上。
漆黑的飛蛾眼睛 飛蛾的眼睛看起來異常漆黑且不會反光,所以在夜間飛行時,不容易為敵人所察覺。這是因為在其角膜表面具有奈米級的微小突起構造,由於比光線的波長還小,所以反光性極低,而且似乎可以吸收來自四面八方的光線。
目前已經有企業依據此種原理,製造出不會反光的玻璃,將來可望運用在鏡片、電視及電腦螢幕上,甚至是汽車玻璃。如此就不會發生在烈日下開車時,被前車的玻璃反光照得睜不開眼睛的困擾了。 會回家的動物 許多昆蟲及動物都具有辨識方向的能力,即使離家千里,終能找到回家之路,例如螞蟻、蜜蜂、鴿子和鮭魚等。科學家發現,這些生物體內都存有奈米級的磁性粒子,這些奈米磁性粒子即為磁場感應器,亦像是生物磁羅盤,使這類生物在地磁場導航下能辨識方向,找到回家的路。 五彩繽紛的蝴蝶翅膀 某些生物的顏色特別繽紛燦爛,例如甲蟲殼、魚鱗及蝴蝶翅膀,科學家發現這與光子晶體(photonic crystal)的顯微結構有關。所謂「光子晶體」,係指物質呈特殊的週期性排列,可以反射特定波長的可見光。蝴蝶翅膀的鱗片具有此種類似光子晶體的網狀結構,週期在數百奈米左右,可反射部分顏色的光,其餘顏色的光則會穿透過去,而且顏色會隨觀看角度的不同而改變。
奈米新進展
超硬的鮑魚殼
有些貝殼的外殼十分堅硬,鮑魚殼就是其中一個例子。科學家對鮑魚殼十分感興趣,它的主要成分與粉筆相同,都是碳酸鈣,但是它質地堅硬又耐磨耗,結構韌度是碳酸鈣的三千倍,吸引科學家對它深入研究,努力由生物體上學習新技術,發展模仿生物的仿生材料。
鮑魚殼會這麼硬主要與它的結構有關,那是一種層狀結構,由5至10奈米厚、10000奈米寬的霰石板平行排列後,再以有機絲狀蛋白質黏合,成為如同磚牆般的結構。當有強大外力施加時,絲狀蛋白質黏結劑扮演吸收能量及阻止奈米板片裂縫擴展的作用,使鮑魚殼成為堅硬的材料。科學家已學習了鮑魚殼的結構概念,發展出陶瓷與金屬的複合物,成功運用於裝甲車上。
恐龍鰻魚
美國陸軍由一種古老的非洲魚類身上,發現了將來製造輕巧防彈盔甲的祕訣。這種魚名為「塞內加爾多鰭魚」,又稱為「恐龍鰻魚」,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數千萬年。魚體長約四十公分,全身覆蓋緊密鱗片,每片鱗片僅2奈米,卻由四層不同的物質構成,與一般魚類的鱗片結構大不相同。當掠食者以利齒在魚體表面咬出裂痕時,裂痕會局限在傷口周圍,不會繼續擴大,這使牠們可逃脫掠食者的攻擊。魚鱗的特殊多層次結構可分散外界的衝擊能量,以保護魚體,減少損傷。
美國陸軍與麻省理工學院將合作開發新型的防護盔甲,利用「恐龍鰻魚」的強韌界面及衝擊能量分散機制,達到質輕並可保護士兵及運輸工具的防護裝置。
(摘自本書第一章)
1-1 奈米尺寸與奈米世界 奈米是長度單位,為十億分之一米,大概為人類頭髮直徑的十萬分之一。這個看似平凡無奇的長度單位卻對現代工業產生重大影響,亦將為人類生活與文明帶來嶄新風貌。 奈米有多小? 「米」是東方人的主食。平日食用的米有蓬萊米、在來米、糯米等。米中所含的營養成分以澱粉為主,可提供我們日常活動所需要的熱量。
「奈米」是新科技的代名詞,並非可食用的米。「奈米」中的「米」字是長度單位,即公尺(meter)的譯名。1米即是1公尺。「奈米」中的「奈」字是一個單位尺度,是英文nano的譯名,表示10-9的意思,亦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