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藏版書衣海報
11部經典電影重現,15段電影與人生詰問,用一部電影做為一段人生註腳
★ 特殊裝幀拉頁年表
100件時代大事記,50部代表電影,看時代如何影響電影,電影如何造就時代
小野、王童、朱延平、成龍、李行、李光爵、侯孝賢、桂綸鎂、陳玉勳、陳果、
張艾嘉、焦雄屏、虞戡平、聞天祥、藍祖蔚、魏德聖、關錦鵬等 17位知名影人 感動推薦
用電影開啟時代對話
那時,一部電影,一個時代,一場熱血沸騰的夢
此刻,一部電影,一場對話,一段互相理解的開始
‧ 女扮男裝 《梁山伯與祝英台》 前衛六〇年代,梁兄是第一代花美男?
‧ 健康寫實 《養鴨人家》 農工業轉型,純樸鄉村vs.墮落都市?
‧ 愛國 《梅花》 為什麼那些年,愛國萬萬歲?
‧ 瓊瑤 《我是一片雲》 麵包=自由=愛情,女工的幸福年代?
‧ 老兵 《搭錯車》 當弱勢遇上弱勢,時代辜負了誰?
‧ 新電影 《兒子的大玩偶》 面具下的台灣,自我認同是什麼模樣?
‧ 貪婪之島 《熱帶魚》 九〇年代錢淹腳目,人性只剩貪婪?
‧ 死亡與重生 《雙瞳》 電影如人生,走到谷底如何突圍?
‧ 英雄 《海角七號》 「卡世代」怎麼辦,小人物也能變英雄?
‧ 懷舊 《我的少女時代》 年老懷舊是美好,年輕懷舊是警訊?
從「此刻」回頭看「那時」,電影是社會的鏡子,反映真實。不論昨是今非,或今是昨非,當我們否定過去,也就背叛現在的自己。
看電影,讓我們從各說各話,變成練習對話。當座位角度與銀幕平行,在開口辯論前,人與人之間任何衝突矛盾,便有機會從平行觀影的角度,看見彼此的故事,開啟世代對話。
★五〇年電影流金歲月,爸媽的少男少女時代
為什麼秦漢、秦祥林能勾動媽媽的少女心?一代影星柯俊雄,如何成為爸爸心中永遠不敗的抗戰將軍?電影歌曲〈一樣的月光〉如何唱出時代的反省之聲?港英情懷《甜蜜蜜》,香港人「不認不認還須認」中,有著怎樣的矛盾?五〇年電影流金歲月,重現一整個時代的集體記憶。
★時代如何影響電影,電影如何締造時代
五〇年代黃梅調電影、六〇年代健康寫實、七〇年代愛國片、八〇年代寫實新電影……電影流派不只與藝術發展有關,更扣連時代變遷。五〇年代識字率不高,歌曲是傳達知識與信仰最佳管道,《梁山伯與祝英台》大熱,家家戶戶都會唱;六〇年代農工業產業轉型,健康寫實片描寫農村人性光輝與「烏托邦」社會;七〇年代淒風苦雨,外交政治接連挫敗,唯有透過政宣片,讓全台愛國情懷高漲。
★電影裡,十年才能看清一個世代
在電影裡,十年才能看清一個世代,死亡與重生都不是立即發生。就像九〇年代台灣電影票房低迷,國際影展的藝術成就卻空前出色,是因為八〇年代新電影的影響。一個世代衰退,就會有新世代的交替崛起,重點是在轉換的關鍵點上,我們要做什麼?為下個世代建立怎麼樣的核心價值?
★想擁有更大世界觀,就得拋棄自以為是的史觀
老電影,讓我們看見別人的史觀;新電影,帶我們探索更大的世界觀。台灣現在有一個現象:否定過去。我們不願承認過去的某些屈辱,也不願意承認某些不堪;每個人不同的生長背景,建立各人不同的史觀。但我們卻經常拿自己信仰的史觀去否定別人,甚至不知不覺地否定了我們自己。
★觀影的方法:轉換椅子角度
溝通不再是上對下說教、面對面談判。看電影,面對銀幕的形式,任何人都有機會從平行觀影的角度往前看、往後看,對於那個你不熟悉的對方故事或心情,有機會開始理解。瓊瑤電影《我是一片雲》讓兒子聽見,「家庭即工廠」年代,女工媽媽的愛情青春嚮往;《搭錯車》回到眷村時代,當弱勢遇上弱勢,誰是被時代辜負的人?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主題曲
歌曲作為一個時代的主題曲,每一首歌曲都有一段與時代對話的旋律:從〈國歌〉沒有自信的年代;〈我是一片雲〉「相信」是那個年代的關鍵字;〈一樣的月光〉聽見時代反省的聲音;印尼民謠〈甜蜜蜜〉給不同族群一抹微笑;《海角七號》大合唱〈野玫瑰〉,像過去致敬。
★回顧歷史,不能不懂得對「時代」憤怒
歷史告訴我們,改變當代電影最大的力量是青年;從李行到侯孝賢、楊德昌,在三十歲前後就是當代最具有影響力的電影從業者。年輕創作者最大特質,就是懂得憤怒。憤怒不是拍桌打人,而是對時代的不公不義懂得憤怒。因為有憤怒,所以想改變,追求更好的社會與生活。我們的、那時、此刻,回顧我們一同走過的歷史,是一個練習憤怒,重新思索,很棒的開始。
作者簡介:
楊力州
一九六九年生。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畢業,現為紀錄片工作者,作品曾榮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金鐘獎非戲劇類最佳導演。作品融合感性與趣味,擅長捕捉荒謬矛盾社會制度下的小人物身影,幽默的敘事手法,讓觀眾捧腹大笑後,又為現實的殘酷不寒而慄。作品除了最純真的人情外,也是最沉重最銳利的社會刻畫。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17位知名影人,感動推薦──
小野、王童、朱延平、成龍、李行、李光爵、侯孝賢、桂綸鎂、陳玉勳、陳果、張艾嘉、焦雄屏、虞戡平、聞天祥、藍祖蔚、魏德聖、關錦鵬 (按姓氏筆劃排序)
名人推薦:17位知名影人,感動推薦──
小野、王童、朱延平、成龍、李行、李光爵、侯孝賢、桂綸鎂、陳玉勳、陳果、張艾嘉、焦雄屏、虞戡平、聞天祥、藍祖蔚、魏德聖、關錦鵬 (按姓氏筆劃排序)
章節試閱
【序章】不能不懂的「時代」憤怒
我,我們,到我們的時代
創作,尤其是電影創作,都應該要跟社會對話。
台灣社會這麼多年來,一直鼓勵我們往前跑、往前看,可是我們已經失去了一種能力,就是「停下腳步,回頭看看我們的歷史」。其實不只是我這個世代,我發現很多年輕人,都不懂得善用歷史去找到未來的可能性。
這麼多年我一直在做紀錄片,心裡非常明白,現在所拍的當下,在未來都會轉變成歷史,我們都是在不停的當下,詮釋未來看待的歷史。在製作這部《我們的那時此刻》紀錄片時,覺得很興奮,因為我有機會回到歷史中,重新去看台灣的電影及它背後的時代。
在這部紀錄片中,我用五個時代回朔台灣的庶民史:
六〇年代加工出口區女工瘋瓊瑤—《我是一片雲》
七〇年代中美日斷交政宣片熱燒—《英烈千秋》
八〇年代解嚴前後開始反省回顧—《搭錯車》
九〇年代劫機走私賭博紙醉金迷—《熱帶魚》
千禧年後迎向國際—《雙瞳》
歷史告訴我們,改變當代電影的巨大力量都是青年,不論是侯導,或更早的李行導演,在三十歲前後,就是當代具影響力且非常年輕的電影導演、電影從業者。
年輕創作者有個重要特質,就是對這個世代懂得憤怒,我所謂的憤怒不是翻桌打人,我所謂的憤怒是思考過的,對於不公不義也好,或是對所有該鼓勵的或反對的事也好,他們透過思考,他們懂得憤怒。憤怒是一種動力來源,因為有憤怒,所以你想改變。
「改變的力量」或「改變」這個詞,它是進行式,可是我們好像沒有認真思考之前,是怎樣一股動力驅使他想要改變。
憤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它對於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社會、更好的國家、更好的制度、或更好的人們被照顧⋯⋯等這些命題,一個世代如果不懂得憤怒,我覺得是因為它不會思索了。
歷史是一個訓練思索很棒的平台。
《我們的那時此刻》裡,戴立忍導演也提到,楊德昌導演在上電影課時,常會丟出一個社會事件,要班上每個人提出看法,最後他會回饋另一種角度與想法。雪山隧道剛通車時,我也會問班上學生,這個工程讓你們想到什麼?學生都馬上拿起手機google,靠google大神來決定回答老師什麼答案。有學生照google回答,「老師,雪山隧道開挖困難,歷時多少年多少天⋯⋯」。
不能說這是錯誤的答案,可是隱隱約約會覺得哪裡不對,其實是沒有思索。當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坐在角落的年輕女孩,在大家給我制式答案之後,有點不好意思地舉起手來,她說「老師,我想到以前我要去宜蘭時,走九彎十八拐的北宜公路,那個在最頂端賣茶葉蛋的人,在雪山隧道通了,北宜公路車流變少之後,他要去哪裡呀?」這就是思索。我們太少這種從另外一個角度,從庶民角度的思索了。
女工時代, 我是一片雲
三廳電影時代,躲在瓊瑤電影世界裡的安慰,對艱困時代有其特定意義。
《我們的那時此刻》紀錄片我想呈現一個歷史綜觀,思考每一個階段台灣電影背後的故事,就像「影中戲」。
第一個十年,除了戒嚴時期政令宣導片外,那時也是健康寫實電影興起的時期,像李行導演的《養鴨人家》、《蚵女》,再來就是瓊瑤愛情「三廳電影」。這時期的電影看到了對未來的夢想以及愛情。
一開始我很好奇,到底是誰在看這些電影?在找資料的過程中,發現這個時期正好是台灣從農業社會轉型進入工業社會,非常多女性從農村到城市邊陲工作,像高雄楠梓加工出口區、台中潭子加工出口區,這些女工有很高的比例是長女,那個時代的長女必須犧牲自己,讓弟弟妹妹讀書,或者讓原生家庭的經濟改善,這時長女常常扮演一種犧牲自己的角色。
這些女工從禮拜一到禮拜六都在工廠,只有趁假日晚上到電影院看著「二秦二林」電影,秦祥林、秦漢、林青霞、林鳳嬌,不管誰配誰,她們都可以在電影裡面得到滿足,然後繼續過著枯燥乏味的生活。
我去戶政事務所調查,那時最多登錄的名字叫婉君,因為有瓊瑤的《婉君表妹》。我們的父親或母親,他們把對愛情的嚮往,投射到下一代。天啊!一個電影裡男女主角的名字,竟然影響著你的人生以及下一代。
中美斷交,召喚八百壯士
面臨外交打擊,整個國家社會必須唱出愛國主旋律,鞏固民心。
第二個十年,台灣退出聯合國,跟美國日本一竿子國家斷交,一連串外交打擊,風雨飄搖。這時國家必須唱出另一種愛國主旋律,鞏固民心。
那幾年金馬獎得獎影片,全部都是政宣片,得獎理由是因為主題正確。現在聽起來荒謬,可是當時真的如此。小時候看《筧橋英烈傳》,電影演到自殺、軍機衝向對方船艦時,我會哭耶。我就想,這些電影在當時會影響哪些人?
會不會有人看了這些電影去從軍?我問了當教官的人,他們說,對,他們真的是因為看了電影選擇去從軍的。當時中美斷交,他們衝回家看到家裡有袋雞蛋,二話不說,拿了就出去丟雞蛋,回來時,媽媽要煮飯,「啊!我的雞蛋呢?」「媽,我拿去砸美國人!」就在這樣的時代氛圍裡,他們決定從軍報國。
拍攝現場,我請他們再看一次《英烈千秋》、《梅花》,仍是熱淚盈眶。他們已經退伍多年了,但現在還是用熱血的方式來看待自己的生命及這塊土地。
解嚴前後,誰搭錯車
每個世代都有每個世代的主題曲,第三個世代主題曲對我而言就是《搭錯車》。
第三個十年,是台灣解嚴前後非常瘋狂的年代。
電影裡,開始提到「土地正義」,提到國家或政府怎麼去強拆民宅,開始看到這些老兵,他們奉獻自己的人生,就像搭錯車。導演虞勘平說,搭錯車就是搭錯國民政府的車來到台灣,因為主角在中國大陸有田有地,來到這裡住在違章建築裡,他什麼都不是。然後就這樣一路到解嚴前後,更多的本土意識抬頭,更多的政治命題跑出來,第三個十年是非常瘋狂的時代,卻也是思索撞擊奔放的年代。
貪婪之島,台灣也瘋狂
《熱帶魚》綁票案,訴說了整個台灣深陷在追求金錢的脈絡裡。
第四個十年,這時的台灣從被稱為福爾摩沙,轉變成貪婪之島。當時股市破萬點,人們風靡大家樂。九〇年代,台灣以前質樸蕩然無存,充斥金錢遊戲,陸海空都陷入瘋狂。「空」,當時劫機一大堆,只要開飛機過來,就黃金三千兩;「陸」,到處是綁票案;「海」,就是走私。
九〇年代根本沒有人拍電影了,大家都去炒股票!陳玉勳導演拍了一部《熱帶魚》就在講綁票案,電影描述台灣深陷在追求金錢的氛圍脈絡裡,但還保有一點點人性的純樸跟可愛,在令人非常沮喪的九〇年代找到一點點希望。
走向國際,更多樣的多元
當好萊塢投資的《臥虎藏龍》在全世界得到那麼多票房跟成績時,給了台灣電影走向國際的思考。而《雙瞳》這部也是由好萊塢投資的電影開拍,更為當時低迷已久的台灣電影環境,帶來新的視野。
第五個十年,我們必須走向國際,當然這個論述你可以套用在任何產業、甚至文化上。往回看這四十年,給了台灣電影更多思考,迎向國際的藍海策略,我們準備好了嗎?又是不是可以在這裡得到更多機會跟驕傲?
在那個國片最慘的年代,不論票房好壞,蔡明亮也好,侯孝賢也好,楊德昌也好,他們都能在全世界各地影展展現台灣的文化力量。雖然現在也出現一部部破億的電影,但我們在國際上卻反而越來越少有影展跟文化的發言權。
第五十屆金馬獎最佳影片頒給了一部新加坡非常小成本的電影《爸媽不在家》,這是一個嚴峻的提醒,我們在某種追求的當下,是不是不知不覺也打壓了另一種可能,而台灣最棒的不就是多元嗎?
不管是沉重悲傷,或是政治的議題,我希望台灣未來會選擇一種語法──幽默。當我們用幽默去講一個荒謬的政治議題時,你會發現那個荒謬的政治議題就不再只有仇恨,還會有理解或諒解可以擺在裡面。當你用幽默去講一件悲傷的事,悲傷的層次就豐富起來了,它就不是只有眼淚而已,它有希望,它有機會。
【序章】不能不懂的「時代」憤怒
我,我們,到我們的時代
創作,尤其是電影創作,都應該要跟社會對話。
台灣社會這麼多年來,一直鼓勵我們往前跑、往前看,可是我們已經失去了一種能力,就是「停下腳步,回頭看看我們的歷史」。其實不只是我這個世代,我發現很多年輕人,都不懂得善用歷史去找到未來的可能性。
這麼多年我一直在做紀錄片,心裡非常明白,現在所拍的當下,在未來都會轉變成歷史,我們都是在不停的當下,詮釋未來看待的歷史。在製作這部《我們的那時此刻》紀錄片時,覺得很興奮,因為我有機會回到歷史中,重新去看台灣的...
推薦序
【推薦序】我們搖籃的美麗島/資深影評人.藍祖蔚
寫史難,關鍵在於要有大處著眼的宏觀視野,抓得準史事主軸,亦要有小處著力的人情趣味,讓人讀來趣味盎然。楊力州執導的《我們的那時此刻》要來書寫台灣電影及金馬獎的五十年歷史,他對大小之間的拿捏,有見地,亦耐人尋味,卻也因此成就了一部既有「史觀」,又有「餘韻」的電影史入門教材。
「史觀」的核心就在政治。電影先以娛樂的樣貌現身,日月浸泡之後,就形成了文化,政客覺得電影好用,因此就來駕馭、指揮和利用電影,至於電影人一方面渴望政治的奶水,又盼望著獨立自主的空間,若即若離之間,金馬獎的發展史因此有如審視台灣社會五十年變遷的一條重要平行線。
楊力州的切入策略只是還原基本事實:首先,金馬獎原本並沒有金色的馬兒,只是金門與馬祖兩個戰地前線的合稱。台灣挺過了金馬戰事,才得以繁榮壯大,電影獎師法浴血軍人,毋寧就是藝術為政治服務的國家政策。
其次,早期金馬獎規定在十月卅一日舉行,主因就在為偉大的領袖蔣介石「祝壽」,星光熠耀,普天同慶,這是政客刻意打造的假象,藝術只能忝列一旁,為政治圖騰擦脂抹粉,巨浪滔滔,你不接受此一現實,就等著滅頂了。
第三,金馬獎前兩年都是港片勝出,背後真正的動機無關藝術,關鍵還在政治考量,目的在營造「海外來歸」的聲勢,商人重利,政客重勢,合則兩利,畢竟台灣是當時規模最大的華人電影市場,先讓賢,再刺激台灣電影抬頭,背後都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那兒盤算著。
第四,既然金馬獎原本只是「以藝術為名,為政治服務」的官辦儀式,後來的國際化或者鬆綁,其實亦都是政治決定,若非後繼的電影人發揮「三太子」精神,自力闖盪出一番格局,亦難有今日盛況,但是金馬獎再怎麼「獨立」,還是無法像哪吒那般「割肉還母,剔骨還父」,騎乘風火輪自由來去,創作者依舊渴望各式名目下的官方輔導金,電影盛會的辦事人員每年還是得在中央及地方政府之間張羅奔走。
因此,楊力州選擇的破題手法就格外有趣:讓我們從〈國歌〉開場吧!不管「三民主義,吾黨所宗」是多麼的不合時宜了,但從一九五〇到一九八〇年代,在台灣看中外電影,不都是先從〈國歌〉開場的嗎?娛樂似乎成了一種原罪,唯有透過國歌的加持,才得到救贖與赦免,《我們的那時此刻》畫龍點睛的這一曲,不但讓人發思古之幽情,亦直接揭發了國王的新衣了。
至於他選擇了《雙瞳》和《海角七號》做為歷史翻轉的關鍵軸線,甚至更提出了「紀錄片救了劇情片」的觀點,更是大開大闔的史家手筆了。
不過,「餘韻」,才是楊力州著力最深的人間共鳴。
五十年,一百多部電影的精華重現,舊日流行,昔日英姿,逐一還魂,得著了「浪花淘盡多少英雄」的興然歡暢;更重要的是他選擇讓每個時代都有一首主題曲,國歌之外,庶民傳唱的〈綠島小夜曲〉、〈我是一片雲〉、〈一樣的月光〉到〈永遠不回頭〉同樣書寫著時代的激情和活力,有聲有影,「那時」的榮光,轉換成「此刻」的淺酌低唱,再用〈美麗島〉的歌聲來做總結,楊力州的紀錄片一直懂得在你我的淚腺上著力。那是魅力,亦是功力。
【推薦序】我們搖籃的美麗島/資深影評人.藍祖蔚
寫史難,關鍵在於要有大處著眼的宏觀視野,抓得準史事主軸,亦要有小處著力的人情趣味,讓人讀來趣味盎然。楊力州執導的《我們的那時此刻》要來書寫台灣電影及金馬獎的五十年歷史,他對大小之間的拿捏,有見地,亦耐人尋味,卻也因此成就了一部既有「史觀」,又有「餘韻」的電影史入門教材。
「史觀」的核心就在政治。電影先以娛樂的樣貌現身,日月浸泡之後,就形成了文化,政客覺得電影好用,因此就來駕馭、指揮和利用電影,至於電影人一方面渴望政治的奶水,又盼望著獨立自主的空間,...
目錄
推薦序 我們搖籃的美麗島 藍祖蔚
推薦序 楊力州的電影史 聞天祥
推薦序 觀眾才是電影裡的主角 桂綸鎂
序章 不能不懂的「時代」憤怒
我,我們,到我們的時代
01 轟動全台的凌波旋風
女扮男裝 《梁山伯與祝英台》:六〇年代雌雄莫辨
02寫實主義的全面勝利
健康寫實 《養鴨人家》:想望中的烏托邦
03 風雨飄搖的年代
愛國 《梅花》:國家需要一首主旋律
04 愛情,青春少女最美的嚮往
三廳電影 《我是一片雲》:女工的瓊瑤夢
05被時代辜負的人
老兵 《搭錯車》:蹉跎了誰的一生?
06我們該怎麼面對自己
台灣新電影 《兒子的大玩偶》:小丑你是誰?
07當福爾摩沙不再美麗
貪婪之島 《熱帶魚》:人性的貪與善?
08 香港人「不認不認還須認」的矛盾
港英情懷 《甜蜜蜜》:世界香港的懷想
09是電影女工,還是帶來改變的開創者?
死亡與重生 十年一代電影與人生
10從業者的震撼
過境 《雙瞳》:WTO帶來了什麼?
11電影如何開啟對話
紀錄片 我要跟這個世界說什麼?
12你所相信的就是真的?
真實 《不能沒有你》:電影與社會對話
13小人物也能變英雄
翻身 《海角七號》:「卡世代」怎麼辦?
14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
懷舊 《我的少女時代》:回憶總是最美?
15電影如何讓世代互相理解
平行觀影 那時、此刻,開始對話
附錄 時代主題曲:敬,我們的過去
拉頁 我們的那時此刻 華語電影50年年表──1956~2016
推薦序 我們搖籃的美麗島 藍祖蔚
推薦序 楊力州的電影史 聞天祥
推薦序 觀眾才是電影裡的主角 桂綸鎂
序章 不能不懂的「時代」憤怒
我,我們,到我們的時代
01 轟動全台的凌波旋風
女扮男裝 《梁山伯與祝英台》:六〇年代雌雄莫辨
02寫實主義的全面勝利
健康寫實 《養鴨人家》:想望中的烏托邦
03 風雨飄搖的年代
愛國 《梅花》:國家需要一首主旋律
04 愛情,青春少女最美的嚮往
三廳電影 《我是一片雲》:女工的瓊瑤夢
05被時代辜負的人
老兵 《搭錯車》:蹉跎了誰的一生?
06我們該怎麼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