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袋愈大愈聰明?三歲定終生?基因決定論?全都錯了!最新的科學研究神經連結體(Connectome)徹底顛覆傳統認知,不管我們變得多老,仍然可以改造大腦、儲存新記憶、學會新技能,翻轉平凡人生。多年來,科學家努力想找出為何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為何會有厭食症、自閉症與精神分裂,究竟是在我們的基因裡?還是在我們的大腦結構裡?我們的眼睛顏色、個性特質,都可能是由基因體決定,但是生命中的友誼、失敗與熱情,也同樣戮力將我們塑造為現今的模樣。問題是:這一切是怎麼進行的?本書作者承現峻,是國際知名腦神經科學專家,致力於發掘個人特質的生物學基礎。他相信,每個人的獨特性存在於大腦神經元之間的連結模式,會因為我們的學習與成長而有所不同。基因無法解釋你的腦子為何會變成現在這樣,當你在母親子宮內就已經擁有現在的基因體,一切皆已命定;但是神經連結體不同,在你這輩子活著的每一天,它都會改變。神經連結體承載著可能性與潛力的最樂觀訊息,是我們的基因遺傳與生活經驗交會激盪之處,也是先天與後天相遇的地方。
【推薦人】姚仁祿 大小創意齋共同創辦人兼創意長
焦傳金 清華大學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劉福清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書籍特色】‧台灣首部完整討論神經連結體(Connectome)專書
‧二十一世紀最新腦神經科學研究成果全記錄
‧榮獲《華爾街日報》及《出版人週刊》十大好書、亞馬遜書店百大編輯選書
作者簡介:
承現峻(Sebastian Seung)
韓裔美籍神經科學家。哈佛物理學博士畢業,歷任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神經科學及物理學教授(一九九八至二○一四年)、霍華休斯醫學研究中心與貝爾實驗室研究員、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教授,二○一四年六月獲聘普林斯頓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他在人工智慧及神經科學領域已獲得國際學界重視,研究結果發表於最重要的科學期刊,也刊載在《紐約時報》、《經濟學人》與《科技評論》(Technology Review)等刊物。
譯者簡介:
陳志民
台大牙醫系畢業;執業十五年後,決定棄醫專心從事翻譯及藝術工作。現任自由譯者及特約編輯,譯作包括:《當所有人都做錯,你是否有勇氣做對?》、《健康是曬出來的》、《家庭煮夫美味大探險》、《木偶與他的小男孩》、《別讓房子毒害你》、《世界屋脊上的飯店》、《發現你的成功密碼》、《加護病房裡的選擇題》、《天生玩家》、《莉莉:半馴之馬》、《哥本哈根與丹麥》,以及NGC國家地理頻道影片上百部。另擔任佛拉明哥歌手,參與台港各地藝術季等大小演出近四百場。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華爾街日報十大好書
出版人週刊十大好書
亞馬遜書店百大編輯選書
名人推薦:
書評
人是扁舟,心是天地
姚仁祿(大小創意齋共同創辦人兼創意長)
如果,我們向一個沒有看過兔子的人,解釋兔子是什麼,大概很難;但是,拿出兔子的圖片,大概就不需要太多解釋了。
同理,解釋「心」是什麼,也是一樣,對很多人來說,比起兔子,更是難以理解;但是,當有機會,看見圖片,理解腦神經細胞,在腦殼裡,依靠著相互連接,這樣的圖形樣貌,我們就比較有概念,也比較摸得著頭緒了。
我們也一定常聽人說「萬法唯心造」,意思是,所有的事,無論好事壞事,無論武器醫藥,好好壞壞,無一不是來自「心靈的創作」。
但是,「心靈」到底是什麼?
其三,我認為是最大的好處,那是,你會懂得......(未完)
得獎紀錄:華爾街日報十大好書
出版人週刊十大好書
亞馬遜書店百大編輯選書
名人推薦:書評
人是扁舟,心是天地
姚仁祿(大小創意齋共同創辦人兼創意長)
如果,我們向一個沒有看過兔子的人,解釋兔子是什麼,大概很難;但是,拿出兔子的圖片,大概就不需要太多解釋了。
同理,解釋「心」是什麼,也是一樣,對很多人來說,比起兔子,更是難以理解;但是,當有機會,看見圖片,理解腦神經細胞,在腦殼裡,依靠著相互連接,這樣的圖形樣貌,我們就比...
章節試閱
在生命這場牌局裡,基因就是發給你的牌,你無法改變你的基因體,它是你手上非打不可的那副牌。基因體的世界觀是悲觀的,四面八方都受到限制;相對而言,你的神經連結體這輩子隨時都在改變,而且你對這個過程多少有點控制能力。神經連結體承載著可能性與潛力的最樂觀訊息。不過真的是這樣嗎?我們究竟可以改變自己到什麼程度呢?這種混雜的訊息,也會陳列在你家附近書店「自我成長」區的書架上。只要你花個幾分鐘瀏覽一下,將會發現很多書不是教你如何改變,而是教你如何認命。如果你被說服了,同意不可能改變自己的配偶,那麼你也許會停止嘮叨,開始學著從婚姻中找到快樂。如果你相信自己的體重是由基因決定的,你可能會停止節食,重享吃的樂趣。在這個光譜的另一端,還是有像《我會讓你瘦下去,掌控你的新陳代謝》這類減肥書籍,以眩惑書名激勵你樂觀的減重意念。心理學家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在他的自我成長指引書《改變:生物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如何有效協助自我成長》(What You Can Change and What You Can't)當中提出悲觀主義式的實證證據:只有五%或一○%的人真的靠節食成功達到長期減重的目標;這個數字實在低到令人沮喪。 所以改變確實是可能的嗎?對雙胞胎的研究顯示基因可能會影響人類行為,但並無法完全決定這些行為。不過,又有另一種決定論出現了,這一種以大腦為基礎,而且幾是悲觀的。「強尼就是那個樣子,他腦袋的接線方式和別人不一樣。」你會聽到人們這麼說,這種神經連結體決定論否定個人過了童年期之後還有任何顯著改變的可能。這種概念認為神經連結體一開始的時候可能還有塑性,但是一到成年期就固定下來了;這符合耶穌會修士的名言:「給我一個孩子,讓我教養他到七歲,我就可以還你一個男子漢。」
在生命這場牌局裡,基因就是發給你的牌,你無法改變你的基因體,它是你手上非打不可的那副牌。基因體的世界觀是悲觀的,四面八方都受到限制;相對而言,你的神經連結體這輩子隨時都在改變,而且你對這個過程多少有點控制能力。神經連結體承載著可能性與潛力的最樂觀訊息。不過真的是這樣嗎?我們究竟可以改變自己到什麼程度呢?這種混雜的訊息,也會陳列在你家附近書店「自我成長」區的書架上。只要你花個幾分鐘瀏覽一下,將會發現很多書不是教你如何改變,而是教你如何認命。如果你被說服了,同意不可能改變自己的配偶,那麼你也許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