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兩端,兩個家園,兩個愛人。
情歸何處?
★榮獲2009年英國年度最佳小說「柯斯達獎」
暢銷作家柯姆.托賓最膾炙人口傑作★《紐約時報》暢銷榜Top3
★《衛報》、《觀察家報》、《金融時報》、《泰晤士報》年度選書
★改編電影入圍本屆金球獎影后,強勢問鼎奧斯卡一九五○年代,因為家鄉愛爾蘭經濟蕭條,少女艾莉絲在姊姊和神父的安排下獨自前往美國,在紐約布魯克林區的寄宿人家落腳。面對擁擠的城市、大批的移民、女室友間格格不入的小心機,她從未經歷如此的孤獨,想家想得難過。日復一日白天在百貨公司當銷售員、晚上進修,在一名叫東尼的義大利裔男子熱烈追求下,生活漸漸起色,開始了人生的初戀。偏偏兩人感情穩定時,家中傳來噩耗,必須即刻返鄉。當艾莉絲風塵僕僕地回到愛爾蘭後,家鄉人們都談論著當年的女孩,如今散發著煥然一新的美國式魅力。經過一段日子的相處,某日,繼承家中酒吧生意的愛爾蘭男子吉姆,毅然決定向她告白。該留下還是離開?布魯克林的生活該怎麼辦?東尼熱情純真、吉姆拘謹世故,兩份感情同時擺在她面前……艾莉絲終將做出攸關自己未來人生的重大抉擇。
本書是愛爾蘭文學大師柯姆.托賓最暢銷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移鄉」主題的代表作。時代背景鮮明、細節考據驚人,少女遠離家園千里之外的孤獨及成熟的蛻變,令人難忘。書名「布魯克林」清楚點出這部移民故事的時地背景,精準呈現五○年代愛爾蘭社會景況及紐約移民生活,更出色的部分在於作者對艾莉絲的心理,有極為細膩寫實的描寫,既寫出女性面對愛情的兩難取捨,也呈現人生轉折的難以預料。乍看情節平淡如常,細看便能明白托賓如何藉由生活習慣進入角色內心,如何面對孤獨、衝突和抉擇,正是托賓「心理寫實」的驚人書寫,將日常生活淬鍊成藝術。關於漂泊和歸鄉,摯愛與遺憾,自由與責任,這本小說縝密內斂,洞見人性,從青澀孤獨的陰鬱開始,一步步照出絲絲密陽,托賓不僅打造出文學史上令人難忘的女性角色,更完成一部情感飽滿的傑作。
書中兩個各有魅力的男性,兩段愛戀,卻同樣發生在艾莉絲遠離家園時。什麼是家?全書描寫移民經驗中,因為想家所以特別感到孤獨的人們,如此「家」彷彿成為陰影,托賓想寫處在那樣陰影之下的人物。生命充滿可能,只嘆身不由己。在愛情的抉擇背後,作者更想傳達的是,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愛情的衝動,都是一種病,都是暫時性的。「來自布魯克林」的人都能明白,歸鄉是因為已經自由,但孤獨是長久的,而愛情之外還有責任。
作者簡介:
柯姆.托賓
COLM TÓIBÍN
一九五五年出生於愛爾蘭。著有七部長篇小說,三度入圍布克獎決選,包括處女作《黑水燈塔》、《大師》、《馬利亞的泣訴》,其中《大師》榮獲IMAPC國際都柏林文學獎。《布魯克林》榮獲柯斯達文學獎。另有兩本短篇小說集。
托賓作品授權超過全球三十多國,內容多描繪愛爾蘭社會、移民生活,探索角色個人認同、性別認同。先後在史丹福大學、德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以及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寫作。定期為《紐約書評》、《倫敦書評》供稿,撰寫文學評論。現任紐約「頂尖國際作家論壇」(Pen World Voices)主席。
作者其它著作:
AAA0138 《馬利亞的泣訴》
AAA0147 《布魯克林》
AAA0148 《諾拉.韋布斯特》
AAA0148 《大師》
譯者簡介:
陳佳琳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美國華盛頓大學國際關係碩士,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口筆譯碩士,曾任電視台編審,現為專職翻譯。譯有《300%的幸福》、《校園祕案》、《愛情趴趴走》、《PS,我愛你》(合譯);翻譯得獎作品包括《在我墳上起舞》、《來自無人地帶的明信片》、《檸檬的滋味》與《梵谷流浪一百年》等。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2009年英國柯斯達獎年度最佳小說(Costa Novel Award)
2009年曼布克獎入圍(Man Booker Prize)
2010年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決選(IMPAC Dublin Literary Award)
2012年英國《觀察家報》評選為文學史上十大歷史小說
媒體推薦:
◎振奮人心,洋溢人性光輝,柯姆.托賓立下了一記重大里程碑。──《週日泰晤士報》
◎好久沒有讀到如此令人感動的女性角色了。──《衛報》年度小說
◎作家內斂沈穩的筆觸,讓人回味無窮。──《泰晤士報》年度小說
◎深度勾勒人性,筆觸感人風趣,情節縝密細膩……偉大的小說作品。
──《週日時報》年度小說
◎平凡人物的不平凡人生。──《每日電訊報》年度小說
◎今年最愛不釋手的小說。──《金融時報》年度好書
◎托賓至今的最佳創作,字字句句發人深省。──《愛爾蘭時報》
◎帶領讀者身歷其境,又不失詼諧。──《每日郵報》
◎刻骨銘心的故事情節,人生的轉折竟可以如此難以預料又無法避免。一本完美的心理學寫實小說。──《每日郵報》年度小說
◎成熟世故又才華洋溢的作家名作。──《衛報》年度小說
◎高雅自持的語調,今年最觸動我內心的小說。──《觀察家》年度小說
◎縝密內斂的小品……栩栩如生的年代細節,主角愛戀疑懼的蕩漾餘波使讀者心有戚戚焉:一本充滿樂趣的小說。──《每日電訊報》
◎當代最偉大的作品。審慎斟酌的字句造就了悲喜交加的故事。──《倫敦晚報》
◎托賓創造了強而有力的情節,犀利深刻的筆觸展現了人性心理的強烈衝擊。──《紐約客雜誌》
◎當代最偉大的天才作家,帶讀者一窺愛情的矛盾與複雜。──《洛杉磯時報》
◎娓娓道來,震撼人心。──《美麗佳人雜誌》
◎細膩刻劃的偉大作品,讓人神迷。──《獨立日報》
◎洞見人性,犀利分析,勾勒人類繁複性情的極致展現。──GQ
◎小說本身沈穩冷靜的口吻卻能深深入駐讀者內心,引發更多的想像空間,托賓真是偉大的幻術師……《布魯克林》就是當代小說的唯一。──《今日美國報》
得獎紀錄:2009年英國柯斯達獎年度最佳小說(Costa Novel Award)
2009年曼布克獎入圍(Man Booker Prize)
2010年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決選(IMPAC Dublin Literary Award)
2012年英國《觀察家報》評選為文學史上十大歷史小說
媒體推薦:◎振奮人心,洋溢人性光輝,柯姆.托賓立下了一記重大里程碑。──《週日泰晤士報》
◎好久沒有讀到如此令人感動的女性角色了。──《衛報》年度小說
◎作家內斂沈穩的筆觸,讓人回味無窮。──《泰晤士報》年度小說
◎深度勾勒人性,筆觸感人風趣,情節縝密細膩……偉大的小說作品。
──《週日時...
章節試閱
***
當艾莉絲告訴方提妮小姐,東尼準備在天氣暖和時找個週日帶她去康尼島的海灘玩,方提妮小姐表達了她的擔憂。
「我不認為妳有在注意妳的體重,」她說。
「是啊,我知道,」 艾莉絲答覆。「而且我根本沒有泳裝。」
「義大利男人!」 方提妮小姐說。「他們冬天時完全不在乎,到了夏天,他們卻要在沙灘展現最好的一面。我的男友除非把自己曬黑,否則他不肯去海灘。」
方提妮小姐說她有個朋友在另一家店,那裡的泳衣品質很不錯,比芭托奇賣的泳裝好得多,她先拿幾件過來讓艾莉絲試穿。同時方提妮小姐勸艾莉絲趕緊減肥。艾莉絲想說她不認為東尼在乎曬成古銅色與否,或者是她在沙灘上的模樣。但方提妮小姐打斷她說每個義大利男人都在乎女友在海灘上的模樣,儘管這位女友在其他方面已經再完美不過。
「愛爾蘭根本沒人注意這一點,」艾莉絲說,「這樣很沒禮貌。」
「在義大利,不注意其他人才是無禮。」
當週稍晚的某一天,方提妮小姐一大早就找上艾莉絲,告訴她泳裝下午就會送抵,艾莉絲可以在下班後到更衣室試穿。由於那天店裡很忙,艾莉絲幾乎忘記這件事,直到她注意到方提妮小姐拿著包裹在她身旁晃來晃去。兩人等到其他員工都下班了,方提妮小姐通知警衛她們還要等一會才離開,而她會負責關燈鎖門,從側門離開。
第一件泳裝是黑色的,尺寸似乎剛剛好。艾莉絲拉開更衣室簾子,踏出小隔間,讓方提妮小姐看個清楚。方提妮小姐似乎不是很確定,她仔細端詳艾莉絲,一隻手放在嘴上,彷彿這動作會讓自己更專注,也似乎強調她很看重這件事。她繞著艾莉絲走動,從後面看泳裝是否合身,接著她靠過去,將手伸進艾莉絲大腿上方的泳衣鬆緊帶。她將鬆緊帶往下拉移幾吋,然後拍拍艾莉絲的臀部兩次,沒有挪開她的手。
「我的天啊,妳真的要減肥了,」 她說,然後走過去拿出第二件泳裝,這一件是綠色的。
「我覺得黑色太嚴肅了,」她說。「如果妳的皮膚不是那麼白,可能還好。試試這一件吧。」
艾莉絲拉起簾子,穿上綠色泳裝。她能聽見頭頂嵌燈嗡嗡作響,但除此之外,店裡非常安靜空盪,換好後,她再度走出去面對方提妮小姐犀利專注的目光。方提妮小姐二話不說,在她面前跪了下來,然後又把手指伸進她大腿下方拉扯布料。
「妳這裡的毛也得刮乾淨,」方提妮小姐說,「否則,妳在沙灘上時,會不斷花時間拉妳的泳裝。妳的剃刀銳利嗎?」
「我只拿它刮我的腿毛,」艾莉絲說。
「好吧,我再給妳一根剃刀,把這裡刮乾淨。」
方提妮小姐依然跪著,她將艾莉絲轉過來,讓艾莉絲可以看見鏡子裡的自己,以及身後的方提妮小姐,對方手指在她大腿內的鬆緊帶挪動,很專心手邊的事情。艾莉絲知道,方提妮小姐充分知道自己看得到她;艾莉絲感覺自己臉都紅了。此時方提妮小姐站了起來,面對她。
「我覺得這些繫帶不太對,」她要艾莉絲解開上半身的繫帶。結果泳裝上半身整個往前掉落,有那麼一霎那,艾莉絲的胸部露出來了。
「這件不好嗎?」
「不行,穿另一件吧,」方提妮小姐說。「過來穿這一件。」
她似乎是在要艾莉絲不用再走進更衣間,直接在她面前換另一件泳裝。艾莉絲遲疑了。
「快一點。」方提妮小姐說。
當艾莉絲脫掉上半身時,她將一隻手放遮住乳房,然後彎腰將它整個脫掉,此時她面對方提妮小姐,感覺沒那麼暴露了。她伸出手要拿另一件,但方提妮小姐將它拿得老高。
艾莉絲說,「也許我應該去簾子後面換衣服,萬一有警衛進來。」她將兩件泳衣拿進更衣間,拉起簾子。她知道方提妮小姐密切觀察她的一舉一動。她希望整個過程趕緊結束,她們能選到合適的泳裝,也但願方提妮小姐不要再提刮毛的事情了。
現在這一件泳裝是亮粉紅色的,她拉開簾子再度現身。方提妮小姐表情嚴肅,艾莉絲知道自己永遠不會告訴任何人方提妮小姐站起身時,盯著艾莉絲的眼神。
艾莉絲雙手垂放身側,聽方提妮小姐討論顏色,感覺這件太鮮豔了,而且剪裁也過於老氣。當她繞著艾莉絲走動時,她的手指再度伸進艾莉絲大腿上方的布料拉扯,接著它還流連到艾莉絲的臀部,遲遲沒有挪開。
「試另一件吧,」方提妮小姐擋在簾子前,讓艾莉絲無法將它拉上。艾莉絲儘可能迅速脫下泳裝,結果因為太急,把腳套錯位置了。她得彎身拉起泳裝,然後用兩手將它調整就位。過去從來沒人見過她裸體;她不知道自己的乳房該是什麼形狀,還有她深色的乳暈是否很不尋常等等。原本因尷尬而感到躁熱的她,但卻開始覺得冷起來了。當泳裝終於穿好時,艾莉絲鬆了一口氣,她再度站好,等著讓方提妮小姐審視。
艾莉絲不認為這幾件泳裝有什麼太大的差異;簡單地說,她就是不想要那件黑色或粉紅色的泳裝,但因為其他三件也很合身,色調也很恰當,她只要任選一件就很開心了。因此當方提妮小姐建議這三件泳裝再試一次時,艾莉絲拒絕了,她說她只要其中能挑到一件就好,她並不介意。方提妮小姐說她會在早上時把泳裝全部送回給她朋友,然後留一張字條。艾莉絲可以在午餐時間時自己去拿她想要的泳裝。方提妮小姐說,她朋友會給艾莉絲優惠折扣。艾莉絲穿好衣服後,方提妮小姐關掉店裡所有的燈,然後倆人從側門離開了。
艾莉絲試著吃少一點,但是很難,因為她肚子餓就根本睡不著。她看著鏡中的自己,也不覺得身形太胖,倒是當她試穿自己喜歡的泳裝時,比較擔心自己蒼白的皮膚。
有一天晚上她下班回家時,她在廚房的邊桌看到自己的一封信。那是布魯克林學院寄來的正式信件,她已經通過了第一年的所有考試,如果她想知道每一科的成績,她可以與他們聯繫。信裡還提到,他們希望她可以回來完成第二年的學業,九月就將開學,信裡還提到註冊的日期。
那是個舒服的夜晚,她想略過晚餐,到教區中心把這封信拿給福樂德神父看。她留了一張字條給吉霍太太,離開家門走上街時,她開始觀察到自己四週的一切有多美:長了新芽的大樹,忙碌走動的路人,開心玩耍的孩童,建築物散發的燈光光暈。布魯克林從來沒給過她這種感受。那封信提振了她的士氣,給予她全新的自由,這些是她始料未及的。如果福樂德神父在家,她很期待將信拿給他看,明天晚上更可讓東尼與她分享這份喜悅,接著她便會寫信回家報告這好消息。在一年內,她就可以成為合格的帳務管理員,開始找更好的工作。在一年內,天氣會逐漸炎熱,甚至讓人難以忍受,然而,熱浪終將退散,樹木的葉子會掉光,冰冷的冬季也要重返布魯克林了。但寒冬終將向春天讓步,隨之而來的會是明亮清澈的傍晚時分,屆時,她希望能再接到布魯克林學院的另一封信。
在她所有的夢想中,東尼的微笑無所不在,他的專注認真,他好玩有趣的生活軼聞,他在街角擁抱親吻她時,他嘴裡甜蜜的味道;他對她的關愛憐惜,他手臂圈著她,舌頭在她嘴裡的感覺。她擁有這一切。而現在,她還收到了這封信。這已經遠超過她初抵布魯克林時,對未來一年的想像。她一面走路,還得克制自己臉上的微笑,免得路人以為她瘋了。
福樂德神父替她開門時,手裡拿著一疊信,領她走進起居室。當他閱讀那封信時,神情一開始看起來很是擔心,甚至當他把它交還給她時,表情依然凝重。
「 妳真的太棒了,」他莊重地說。「我只能這麼說。」
她笑了笑。
「這棟房子的不速之客大部分都是對我有所求,或生活遇上了問題,」他說,「我從來沒接到真正的好消息。」
「我存了一點錢,」艾莉絲說,「我可以負擔第二年的學費,等到我找到工作,我就會還你第一年的學費。」
「錢是我的一名教區教友付的,」福樂德神父說。「他需要對人類大眾盡一分心意,我要他替妳負擔去年的學費,這一年的學費我也會提醒他掏錢出來。我告訴他這是在做好事,這讓他覺得自己很高尚。」
「你有告訴對方我的身分嗎?」她問。
「沒有,我什麼細節都沒讓他知道。」
「你可以替我謝謝他嗎?」
「沒問題,東尼好嗎?」
她很訝異聽到神父如此隨意問起東尼,這種自在的態度顯示東尼早已成為她生命中的固定成員,而不是一個惱人的傢伙。
「他很不錯,」她回答。
「他帶妳看球沒?」神父問。
「沒有,但他無時無刻都在威脅要帶我去。我問他韋斯福有沒有球隊,但他沒有聽懂我的笑話。」
「艾莉絲,給妳一個建議,」福樂德神父陪她走到走廊,替她開門時說道。「絕對不要拿棒球開玩笑。」
「東尼也這麼說。」
「這小子很厲害喔,」福樂德神父回答。
***
第二天晚上她一讓東尼看了那封信,他馬上說那週日要到康尼島好好慶祝。
「香檳嗎?」 她問。
「海水,」 他回答說。「然後到『南森』吃大餐。」
她在芭托奇買了一條沙灘毛巾,也跟戴安娜買了一頂她不要的遮陽帽。晚餐時,戴安娜和帕蒂拿出她們今年夏天準備戴的太陽眼鏡,這是她們在大西洋城的海濱步道商店買的。
「不知道我在哪裡看過,」 吉霍太太說,「太陽眼鏡很傷眼。」
戴安娜說,「哦,我才不在乎呢,我覺得太陽眼鏡好時髦。」
「我還在報紙上讀到,」帕蒂說,「如果妳不戴著太陽眼鏡到海灘,人人會對妳指指點點。」
邁亞當小姐和希拉赫弗南試戴了眼鏡,刻意無視德洛麗的存在,將眼鏡傳給艾莉絲。
「的確是很有魅力,」吉霍太太說。
「我可以賣妳那一副,」戴安娜對艾莉絲說,「這樣我週日可以再買一副。」
「可以嗎?」艾莉絲問。
當他們發現艾莉絲買了新泳裝,大夥堅持要看。艾莉絲將它拿上樓時刻意將它交給德洛麗,讓她把它打開。
「妳很幸運,艾莉絲,妳有身材,」吉霍太太說
「我完全不能晒太陽,」德洛麗說,「我會晒得全身發紅。」
帕蒂和戴安娜開始大笑。
週日早上東尼來接她時,那副太陽眼鏡顯然讓他很驚喜。
「我得在妳脖子綁上一條繩子,」他說。「海灘上所有男人都會想把妳從我身邊偷走。」
地鐵站擠滿了要去海灘的遊客,當前兩列火車過站不停時,現場群眾發出可怕的怒吼。因為地下室人山人海,空氣悶熱得令人窒息。最後當一列火車終於停下來時,似乎已經塞不上任何人了,但大夥還是努力想擠進車廂,有人大笑,有人狂吼,要求裡面的乘客再騰出一點空間。等到她與東尼找到車門,車廂已經完全沒有空間了。東尼拿著折疊海灘傘、一個手提袋,竟然還能握住她的手,朝擁擠的車廂推進,讓裡面挪出一點空間,車門順利在他們面前關上了。
「車程要多久?」她問
「大約一小時吧,也許更久,就看火車沿路要停靠幾站,妳開心點,想想藍藍的大海。」
當他們終於抵達時,沙灘上的人潮簡直能媲美火車車廂。她注意到東尼在旅途中完全沒有失去他的微笑,儘管他曾一度被某位讓太太慫恿的男子壓到門上。他正在觀察沙灘的洶湧人群,卻找不到他們這群剛來者能容身的空間,但這似乎也能把他逗得很開心。兩人沿著濱海步道漫步,艾莉絲認為眼前唯一的解決方式,就是趕緊找到一個小地方待下來,佔好位置,然後再儘可能打開他們帶來的物品,甚至設法躺下來做日光浴。
戴安娜與帕蒂曾警告她,在義大利,沒有人在海灘更衣。義大利人把這種習慣帶入美國,他們總是在出發前就把泳裝穿在裡面,不像愛爾蘭人老是在海灘更衣,戴安娜認為那很丟臉,而且也很難看。艾莉絲不確定她們是否在開玩笑,轉而跟方提妮小姐求證,她說這是真的。方提妮小姐仍堅持艾莉絲應該再瘦一點,還拿了一把粉紅小剃刀給她,堅持艾莉絲不用還她了。儘管她已經做了充足的事前準備,但想到自己得在東尼面前寬衣解帶,還是令她非常緊張;艾莉絲雖然努力裝得不以為意,這卻令她更加尷尬。她想知道他是否會注意到她已經剃光大腿上方的那些恥毛,但她認為自己皮膚太蒼白,大腿和臀部也太胖了。
東尼立刻脫到只剩一件泳褲,她很高興發現他似乎無所謂地東張西望,讓她一面扭動著脫掉衣服。等到她都準備好了,他便走進大海。他與他們旁邊那家人說好彼此看顧物品,兩人走過群眾,靠近海邊。艾莉絲看見他碰到冰冷海水就縮成一團的模樣,不禁大笑。這裡的海水比起愛爾蘭海域溫暖多了。她涉水而出,他則努力想跟上她。
當她游出大海時,他無助地站在水中,水淹到他的腰部。當她示意要他跟上,大喊他不是嬰兒時,他才對她大喊說他不會游泳。她輕柔地以蛙式游到他身邊,看到他們旁邊那對男女,才意識到他打著什麼如意算盤。他想要他們兩人站在水裡,讓水淹到脖子的高度,在每一次大浪打過來時,緊緊擁抱彼此。當她抓緊他時,他用力把她抱住,不讓她游走。她能感覺他堅挺的勃起頂著她,他比平常笑得更開懷了,等到他想將手放到她臀部時,她很快游泳逃開了。這讓她意識到自己應該告訴他上一位摸她臀部的人是誰。想到他可能會有的反應,她也忍不住狂笑,接著她迅速以仰泳游入大海,希望這能讓他檢討自己過度恣意的雙手。
那一天,他們都在沙灘和大海間活動。她戴上遮陽帽,他也撐起大洋傘,免得兩人晒傷,他拿出他母親為他準備的野餐盒,裡面甚至有冰涼的檸檬水。好幾次她獨自游向大海,感覺浪濤比家鄉還要猛烈,它以強大力道企圖將她拖往大海。她意識到自己得小心不要游得太遠,畢竟這片大海她並不熟悉。她發現東尼怕水,也很不喜歡她丟下他,獨自跑去玩水。每次她回到他身邊,他就要她摟著他的脖子,他的雙手會捧著她臀部,讓她的雙腿裹著他腰間。當他親吻她,然後往後退凝視她臉龐時,他似乎一點也不為自己的勃起感到尷尬,反而相當自豪。他對著她咧嘴而笑,看起來非常孩子氣;她心底也湧起一股柔情,深深親吻他。隨著天色漸暗,他們成了水裡唯一的一對情侶。
***
當艾莉絲告訴方提妮小姐,東尼準備在天氣暖和時找個週日帶她去康尼島的海灘玩,方提妮小姐表達了她的擔憂。
「我不認為妳有在注意妳的體重,」她說。
「是啊,我知道,」 艾莉絲答覆。「而且我根本沒有泳裝。」
「義大利男人!」 方提妮小姐說。「他們冬天時完全不在乎,到了夏天,他們卻要在沙灘展現最好的一面。我的男友除非把自己曬黑,否則他不肯去海灘。」
方提妮小姐說她有個朋友在另一家店,那裡的泳衣品質很不錯,比芭托奇賣的泳裝好得多,她先拿幾件過來讓艾莉絲試穿。同時方提妮小姐勸艾莉絲趕緊減肥。艾莉絲想說她...
目錄
布魯克林
導讀
附錄 作者訪台座談紀錄
布魯克林
導讀
附錄 作者訪台座談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