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喜悅,俯拾即是
我站在口試委員面前,緊張到胃整個糾結起來。他們盯著我身後展示的幾樣物品——海星形狀的檯燈、一組圓底的茶杯,以及由彩色泡棉精心製作的三張矮凳——他們板著臉,我忍不住在想,我辭去前途看好的品牌經營工作,回來念設計研究所是不是錯了。現場沉默許久,然後,有一位教授開口了,他說:「你的作品讓我感覺到喜悅。」其他人跟著點點頭。
突然間,他們都露出笑容。我終於放下心中的大石頭,因為我通過了普瑞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工業設計課程的第一次期末審查。但是,鬆一口氣的感覺很快轉為疑惑。喜悅是一種短暫又難以捉摸感覺,看不到也摸不到。那麼,杯子、檯燈、矮凳這些物品,是如何引發喜悅的?我試圖追問教授,但是他們比手畫腳、說不出來,最後只回答:「就是覺得喜悅。」我謝謝教授,打包東西準備放暑假,但一直無法停止思考這個問題。
有形的東西,是如何創造出無形的喜悅?
一開始,答案似乎很直接明確:物質無法創造喜悅。沒錯,物質會帶來一定的樂趣,但是一般的看法總認為,這樣的喜悅是膚淺且短暫的,不是有意義的喜悅來源。多年來,在我查詢過所有討論快樂的書籍中,沒有一本提過,喜悅可能就隱藏在我的衣櫃或櫥櫃裡。相反的,大多數的專家都認為,喜悅不在我們的身旁,而是在我們的心裡。這種觀點源自古老的哲學傳統,例如,佛法的教導是幸福只來自於放棄對世俗事物的依戀,古希臘的斯多葛哲學家也提出類似的教誨,他們的信念是自我否定與嚴格控制自己的思想。現代心理學同樣接受這種向內探尋的觀點,認為生活要幸福,就要改變我們對世界和環境的看法。從誦經和冥想,到治療和習慣的改變,普遍的認知都是,真正的喜悅是靠心的作用,而非藉助於物質。
然而,期末審查過後的幾週和幾個月,我注意到很多時候,人們似乎在物質世界中找到了真正的喜悅。在凝視藝術館裡最喜歡的畫作,或在沙灘上蓋沙堡時,人們綻放笑容,渾然忘我。人們看到日落時橘紅的天色和長毛狗穿著黃色膠鞋,也會微笑。人們似乎不僅能在身旁找到喜悅,更有許多人努力地讓身處的環境更令人愉快。他們照料玫瑰花園、在生日蛋糕上放蠟燭、在節慶時布置燈飾。如果這些事不會實際影響到他們的快樂,他們何必要做呢?
現在有一些研究證實了周圍環境與我們的心理健康存在著明顯的關聯。例如,研究顯示,比起在光線昏暗的辦公室裡的人,在明亮工作場所的人睡得更好,也笑得更多;此外,鮮花不僅可以讓人心情變好,還可以改善記憶力。當我更深入探索這些研究時,喜悅對我而言,開始不再那麼無形和抽象,反倒變得有形和真實。想獲得喜悅似乎沒有那麼困難,並不是一定要經過多年內省,或非常自律的方法才能達到。相反的,我開始把世界看成蘊藏著滿滿正能量的寶庫,隨時供我取用。我發現某些地方就是有一種生氣盎然,明亮的街角咖啡館、在地賣毛線的小店、紐約整條街的聯排褐石住宅,窗台前的花架種滿了花朵。所以,我開始改變我的日常路線,讓自己更常經過這些地方。遇到不順心的日子,我不再覺得崩潰和無助,反而發現有些小東西可以真的提振我的精神。我開始將我學到的東西融入自己家中,每晚回家拿鑰匙開門時,開始會感到興奮期待。我漸漸開始了解,傳統上對於喜悅的看法是不正確的。
喜悅一點都不難找。事實上,它就在我們身邊。
這個簡單的道理改變了我的生活。當我開始與其他人分享時,我發現許多人都想在周遭尋求喜悅,卻被認為這種努力好像是錯誤的。有一位女士告訴我,買鮮花能讓她心情愉快好幾天,但是她覺得這是種奢侈,所以只在碰到特殊場合時才買。她從來沒有想過,她每週看一次心理醫師的費用,就夠她一年內每兩週買一束鮮花給自己。另一位女士則描述,當她走進重新粉刷客廳時,突然覺得「啊……」有一股放鬆和輕盈的感覺,讓她納悶自己怎麼會耽擱了這麼久才粉刷。我發現,我們都會本能地想在周遭尋找喜悅,卻被教導要忽視這種感覺。如果我們重新喚醒這種尋找喜悅的本能,會發生什麼事?
我需要確實地知道,實體世界如何影響人們的情緒,以及為什麼特定事物會激發出喜悅的感覺。我開始問每個我認識的人,也會問路上的一些陌生人,請他們告訴我會讓他們感到喜悅的物品或地方。有些東西很具體、與個人經驗有關:「祖母的廚房」、「六〇年代搖滾樂團死之華(Grateful Dead)的簽名海報」、「以前我們常去密西根湖小屋時划的獨木舟」;有些則是由文化傳統或家庭教育所塑造,像是最喜歡的食物或運動隊;但是,有些會引發喜悅的東西既非個人物品,也沒有明確的文化脈絡。有一位朋友告訴我,某個夏天的午後,她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突然下起傾盆大雨。她跑到路旁的遮雨篷下躲雨,還有一群沒帶傘的人也在那裡躲雨,大夥都在猜測雨會下多久。幾分鐘後雨就停了,大家開始走到人行道上,突然有個人喊道,「看啊!」一道絢麗的彩虹越過帝國大廈的正上方。人們停下來注視著彩虹,衣服濕漉漉地貼在身上,臉上卻露出大大的笑容。
這類型的故事我聽過無數個版本。可能是發生在寒冷或濕熱的日子,人物可能是朋友或陌生人,彩虹可能出現在音樂會、山頂或帆船的上頭。但似乎不管出現在哪裡,彩虹都令人感到喜悅。我開始列出這些訪談過程中重複聽到的東西:海灘球和煙火、游泳池和樹屋、熱氣球和美勞材料裡的動動眼,以及撒上彩色糖粒的聖代。這些樂趣跨越了年齡、性別和種族。它們不會只令少數人喜悅,而是幾乎會讓所有人感到喜悅。我收集了這些東西的照片,用大頭針把它們釘在我的工作室牆上。每天花幾分鐘加上新的圖片,將它們一一分類,開始尋找模式。
有一天,我在研究圖片時,突然靈光一閃。我看到了棒棒糖、毛線球和圓點點的花紋,我終於明白:它們都是圓形的!充滿活力的拼布、馬諦斯(Matisse)的畫和彩虹糖果屬於同類:都充滿飽和的色彩。剛開始時,大教堂圓形玻璃窗的照片讓我困惑,但當我把它放在雪花和向日葵的照片旁邊時,一切豁然開朗:它們全都有輻射對稱線條。泡泡、氣球和蜂鳥之間的共通點也變得清晰:它們都是在空中輕輕飄動的東西。發現這些模式之後,我了解到,雖然喜悅的感覺很神祕短暫,我們卻可以透過有形、實體的特質來貼近喜悅。具體來說,這就是設計師所謂的美感(aesthetics)──定義出物體的外觀和感覺的特質──而這種美感會讓我們產生喜悅的感覺。
在這之前,我還一直以為美感是裝飾性的,甚至有點不切實際。我去讀設計學校,是希望我做的東西可以改善人們的生活。我一直執著於尋找讓產品符合人體工學、實用和環保的方法。雖然我喜歡那些運用顏色和材質、形狀和動感的課程,但我將那些東西視為額外的元素,而非最重要的核心元素,我的這種觀念在我們的文化中很常見。雖然我們給予美感相當多的關注,但是我們不應該太過於關注美感,或是放太多心思在外表上。這麼做似乎就等於膚淺。在你稱讚朋友打扮時髦時,是不是常常聽到她說:「哦,這件舊衣服嗎?我只是隨便搭配的!」然而,當我看著工作室牆上的照片,我意識到它們不僅是裝飾,而是會引發深刻情緒反應的事物。
我總共辨識出十種會引發喜悅的美感,每一種美感都顯示,喜悅的感覺和生活周遭的有形特質有著明確的關聯。這十種美感分別是:
能量(Energy):鮮豔的顏色和光線
豐盛(Abundance):茂盛、大量和多樣化
自由(Freedom):大自然、野外和開放空間
和諧(Harmony):平衡、對稱和流動
玩樂(Play):圓圈、球形和泡泡的形狀
驚喜(Surprise):反差、異想天開和古靈精怪
向上(Transcendence):上升和輕盈感
魔法(Magic):看不見的力量和幻想
慶祝(Celebration):同步動作、閃耀和放射狀
重生(Renewal):花開、擴展和曲線
這些美感與我們的情感有什麼關係?為什麼這些特定的美感會引發喜悅?
這些問題展開了一段旅程,帶領我到世界上一些最喜悅的地方。在本書中,我們將參觀樹屋民宿、用顏色改頭換面的城市、預防住戶老化的公寓和完全由球形構成的海濱豪宅。我們會看到自然的奇觀,比如日本的櫻花盛開;也會看到人造的盛況,例如數百個熱氣球在新墨西哥州的阿布奎基(Albuquerque)沙漠上冉冉升起。在過程中,我會分享心理學和神經科學領域的新研究,當中許多的洞見都有助於解釋這些地方和經驗,為什麼可以在我們心中引發喜悅。
然而,本書最終並不是要你跑到天涯海角去追尋喜悅,而是從自己所在之處開始,發掘更多的喜悅。接下來,你會見到著名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像是建築師、室內設計師、色彩專家、園藝師、拼布家、手作達人、花藝師,甚至有一位專業氣球裝飾藝術家。你會學到他們如何從實體世界的各個層面來尋找和創造喜悅。此外,你也將認識在家中和社區裡製造喜悅的真實人物,地點包含鄉間小屋、露營車、客廳、辦公室的隔間、人行道和運動休閒中心;你會看到運用小小的變化後,就能在平凡的物品和場所中注入令人驚艷的喜悅。
讓人喜悅的事物琳瑯滿目,俯拾即是。你無須學習方法,也不需要嚴格約束自己,唯一的條件你已經具備:只要敞開心胸,去發掘身旁的喜悅。
✱✱✱
這幾年,我在知名創新公司IDEO當設計總監,以及策劃設計部落格〈令人喜悅的美感〉(The Aesthetics of Joy),這些經驗讓我親眼目睹了美感如何由外而內地改變人們的態度和行為。美感可以透露出,為什麼有一些商店和餐館的生意興旺,而其他的店家卻門庭冷清。美感還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有的環境會讓人焦慮和好鬥,而有的環境卻洋溢著了熱絡的人際交流和包容。想想看,在飛機艙內乘客們為了把椅背往後傾而大打出手,或是推擠旁邊乘客的手肘,爭搶著中間扶手的掌控權。現在,再把場景移到在音樂節歡樂氣氛中人們會有的行為。當人們環繞在活力四射的場景和音樂之中時,大家樂於分享食物和飲料,在擁擠的草坪上會替晚來的人挪出空間,甚至會開心地和陌生人共舞。喜悅的美感的力量就在於,它能直接與我們無意識的想法對話,在我們沒有查察的情況下,呈現出我們最好的一面。
怎麼分辨你的周圍環境是否令人喜悅?這沒有所謂的標準,但你可以思考以下的問題:
․你多久笑一次?
․你最後一次感受到真正、無拘無束的喜悅是什麼時候?
․在一天結束之際,走進家門時,你有什麼感受?你走進每個房間時,又是什麼感覺?
․你的重要伴侶或家人有多重視喜悅?
․誰是你生命中最充滿喜悅的人?你多常見到他們?
․在工作中你多常可以感到喜悅?
․你的公司對喜悅的看法是支持、中立還是反對?你可以自在地在辦公室大笑嗎?
․什麼樣的活動會帶給你最大的喜悅?你多久參與這類活動?你能在家裡,或在家附近從事這個活動嗎?
․你在你居住的鄉鎮或城市發掘出多少喜悅?在你居住的社區呢?
․你的「快樂空間」在哪裡?你家方圓十五公里內,有你的快樂空間嗎?你上一次去是什麼時候?
每個人天生都有喜悅的能力,就像瓦斯爐裡的母火一樣,即使你有一段時間沒有打開火爐,它仍在你內心裡燃燒。要重新點燃這些喜悅的火苗,決定權就在你手裡,這種火苗可以徹底改變你對周遭的看法。本書的核心是,喜悅不僅僅是我們要去尋找的東西,也是我們可以為自己和周圍的人創造的東西。
你可以使用本書做為指南,在周遭環境中發掘和品味更多的喜悅,幫助你更理解為什麼某些事物和地方會照亮你的內心。你還可以將本書做為調色盤,替你的世界設計和精心製作出更多的喜悅。這些章節是互通的,如果你按順序閱讀這本書,讀起來可能會更有道理,但先跳到某個你特別有興趣的章節也無妨,你隨時都可以再回頭看看前面的東西。
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特別受某些美感吸引。如果你愛好自然,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特別受到「自由」的吸引。如果你碰巧害怕高處,那麼「向上」的美感中有些部分可能不適合你。你可能還會發現,你最喜歡的美感,會根據你所處的地點和生活中發生的事情而有所變化。注入「能量」可能對單調的辦公室有益處;「和諧」的美感可以為忙亂的居家環境帶來喜悅;孩子長大離家後,同一間屋子可能就需要增添一些「玩樂」的美感,使家中再次充滿朝氣。
你大可恣意混合、搭配和交疊各種美感,創造出令你喜悅的體驗。沒有特定的規則,但是為了幫助理解,我試著紀錄下哪些美感常常可以為彼此加分,以及哪些美感放在一起可能會顯得衝突的地方。雖然有些章節提到可以替生活帶來美感的特定產品,但是把空間改造成愉快的地方,其實不需要購買任何昂貴的東西。最後一章,附上發現喜悅的工具箱,其中包含許多引導與練習,希望能幫助你將本書中的想法應用到自己的空間和生活中。
我們往往自顧自地生活,把實體世界當作舞台佈景、當成日常活動的無聲背景。但事實上,我們周圍的世界充滿了靈感、奇蹟和喜悅的機會。我希望這本書讓你看到更多這些機會,並好好抓住喜悅。喜悅的力量在於,小小的瞬間就可以引發極大的變化。搞笑的服裝可能會讓人會心一笑,激發對陌生人偶然的善意,意外安慰了某個正辛苦掙扎的心靈。即使是最微小的喜悅舉動,也會隨時間慢慢增加,很快的,不再只是有一些人變得更喜悅,這個世界真的可以變成充滿喜悅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