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難解的香妃美麗傳說
猶記得多年前由知名劇作家瓊瑤女士所寫的古裝連續劇《環珠格格》,紅遍兩岸三地大街小巷,那時候幾乎人人都知道小燕子與紫薇這對結拜姊妹的滾滾紅塵,是多麼精彩,是如何轟轟烈烈,劇中每個角色都讓觀眾為之津津樂道。其中一個角色,更是喚起了人們對於她的好奇與記憶。
維吾爾族的香妃,被父王阿里和卓送到大清,成為獻給乾隆皇的大禮。她堅守忠貞抵死不從,面對乾隆皇的求愛她甚至以死相逼,只因她已心有所屬,情定同是維吾爾族的青梅竹馬蒙丹,他們的愛情感動了小燕子一行人,鋌而走險編了香妃變成蝴蝶飛走的謊言欺騙皇帝,將香妃運出北京城,但卻換來殺頭大罪,這樣轟烈的愛情與友情,感動了眾多觀眾。
而香妃,歷史上是否有其人?她的身世如何?她是怎麼死的?她死後葬在哪裡——是新疆喀什,是北京陶然亭,還是遵化清東陵?世間有種種野史、筆記、小說、詩文、戲劇、影視,令人迷惑,無所適從。 美麗的香妃傳說
香妃的故事歷來非常迷人。傳說她「玉容未近,芳香襲人,即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別有一種奇芳異馥,沁人心脾」。是新疆回部酋長霍集占的王妃,回部叛亂,霍集占被清廷誅殺,將軍兆惠將香妃生擒送與乾隆。但香妃心懷「國破家亡,情願一死」之志,始終不從乾隆,最後被太后賜死。死後,將其運回家鄉安葬,故新疆喀什有香妃墓。
新疆喀什城東三公里處有香妃墓,當地人稱「艾孜牙提」。「艾孜牙提」是座很大很雄偉肅穆的維吾爾族風格的建築,有圓頂,圓頂上有塔樓,塔樓尖兒上有鍍金月亮。大廳裡有半人高的平臺,平臺上排著七十二座墳丘。香妃墓顯然是借助「香妃」的名氣,她的墓不過是這七十二座墳丘中的一座,位置在平臺東北角。她和她的家族在一起,這個家族有五代人共葬在這座大墓堂裡。
香妃何許人也?
據傳聞,乾隆中葉,清軍入回疆,定邊將軍兆惠俘獲一回部王妃,此女子天生麗質,更奇的是她身體會散發異香,人稱香妃。乾隆帝對她大為傾心,執意納之為妃。為討其歡心,特在西苑建造一座寶月樓,供香妃居住,並常親臨探視,希其順從。然而香妃性格剛烈,誓死不從,並身藏利刃,表示不屈決心,還時常因思念家鄉淒然淚下。皇太后得知此事,召見香妃,問她:「你不肯屈志,究竟作何打算?」香妃以「唯死而已」相答。太后說:「那麼今日就賜你一死。」香妃頓首拜謝,於是趁乾隆帝單獨宿齋宮之際,命人將香妃縊死。太后處死香妃的原因,除了上述為成全其名節外,另有說是太后擔心自己的兒子弘曆(即乾隆帝)為香妃所害;還有說由於香妃受乾隆帝寵愛,諸妃妒忌,向太后進讒言,太后聽信讒言而加害香妃。香妃死後,乾隆帝悲傷不已,最後以妃禮將其棺槨送往故鄉安葬。此說在清末民初流傳頗廣,出現不少敘述香妃故事的戲曲說唱、小說詩歌,繪聲繪色,淒婉動人,使不少人對香妃傳聞信以為實。一九一四年故宮浴德堂展出一幅以《香妃戎裝像》為題的清代女子戎裝油畫像,於是傳說更加流行。
香妃死後,乾隆只有歎息的份兒,無奈將其送往新疆安葬。她的遺體是按伊斯蘭教的規定作了處理之後,特意做了一頂轎子,由一百二十四人攀抬著,翻山越嶺經過大沙漠,路上走了有三年半的時間才回到喀什的。還有傳說,香妃死後葬在了北京香山,北京香山之名因香妃而來。
顯而易見,香妃是和順治帝的董鄂妃,光緒帝的珍妃一樣被渲染得極絢麗、極悲壯、極楚楚可憐、極賦傳奇色彩的人物。
一九一四年,北京古物陳列所成立,該所設在故宮外廷。成立時,古物陳列所從承德避暑山莊運來了一幅油畫,畫中女子小眼厚唇,披掛著西式盔甲。此畫被懸掛在西華門內武英殿西側的浴德堂後元代所建阿拉伯式浴室的門相上。阿拉伯浴室被稱為「香妃浴室」,懸掛的畫像被稱為「香妃」畫像,此外還有說明文字,並在《事略》上記述了以上傳說。戎裝畫像、阿拉伯式浴室、說明文字三位一體,互為佐證。加上古物陳列所所具有的嚴肅性、權威性,迷惑力引誘力極大,觀眾紛至沓來,一時卷起了一股「香妃」熱。其畫像被印成照片,價格昂貴,銷量卻很好。
這恐怕是歷史上第一次炒香妃的事件,也是相當成功的一次。二十世紀七零年代,在香港又有人炒了一回「香妃」,又有一種香妃畫像出現,也是根據一幅油畫影印的。畫中人與戎裝的香妃不同,很是秀氣,柳眉鳳目瓜子臉,且這種形象地照片也不脛而走,被多種書商翻印。 百年難解的身世之謎
從清代乾隆朝留下來的許多歷史檔案資料來看,乾隆帝后宮中的容妃的事蹟都一一和傳說中的「香妃」相似。首次提出傳說中的「香妃」就是容妃的是清史大家孟森先生。他在抗戰前夕寫的《香妃考實》一文中,提到了一條主要的證明材料:有人「於民國二三年間至東陵,瞻仰各陵寢;至一處,守者謂即香妃塚,據標題則容妃園寢也。」這是因為「民國二三年」時守東陵的人,仍是原來清皇陵的守墓者。他們說容妃就是「香妃」當屬宮廷內部因襲的傳統說法,比較可靠。結合趙爾巽的《清史稿》卷兩百一十四「后妃列傳」中的記載:「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札賚女。初入宮,號貴人。累進為妃。薨。」這些記載表明,容妃確是實有其人的。在清高宗諸妃中,「容妃」是首先提到的「回部」即維吾爾族妃子。同時,近年有學者以眾多可信的資料也考證出,傳說中的「香妃」,就是指乾隆皇帝的維吾爾妃子——容妃。傳說中關於「香妃」的許多事情是後人編造出來加上去的。
孟森教授在《香妃考實》一文中認為她可能是大、小和卓的妹妹或女兒,現在看來這種說法應該是一種因襲舊說的牽強附會。有學者發表《「香妃」史料的新發現》一文第一次公佈了在故宮博物院中珍藏的清朝檔案資料,其中有一個重大的發現:「香妃」的祖先不屬於阿派克和卓支系,而是屬於額賴瑪特和卓支系的。這支家族和大、小和卓同一個高祖,但不是一個曾祖。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年),乾隆帝令額色伊、圖爾都、瑪木特和額賴瑪特和卓支系的其他人陪同「香妃」進京,都受到了清朝皇帝的封銜,並在皇宮南城牆外的西長安街,為他們建造了特別的寓所。根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裡發現的資料,「香妃」是輔國公圖爾都的親妹妹,而圖爾都和「香妃」兄妹的父親,根據《西域同文志》和《西域圖志》所載的譜系表看,應該是「和卓」阿里(即艾力)。額色伊是她的五叔,帕爾薩是六叔,圖爾都是兄長。有的學者主張「香妃」之父為帕爾薩。但根據清皇宮內府檔案,清廷給帕爾薩的封爵和御贈他的財物、「香妃」去世後分給他的遺物等的數量都比別人少,不像是對待一位「國丈」大人。《清史稿.后妃列傳》以及現在出版的《二十六史辭典》中都明確地寫著「容妃」是「台吉和札賚之女」。「台吉」是封號,「和札賚」三字包含了伊斯蘭教上層的稱呼「和卓」和「香妃」之父的名字「阿里」兩部分。「卓」和「阿」合音為「札」;「妾」是「裡」的模糊音。「和卓阿里」四字的快讀音為「和札賚」。學者們等把「賚」字誤認為「麥」,就永遠解釋不通。這類例子在《清史稿》等史籍中還很多,如把「和卓集占」快讀而翻譯成為「霍集占」就是一例。如此流傳,往往弄錯了少數民族歷史人物的真名實姓。由此,我們基本上可以肯定「香妃」之父為額賴瑪特家族支系的和卓阿里,即和札賚。和卓阿里英年早逝,在大、小和卓反叛清朝時已經不在了。當年聯合布魯特武裝牽制並攻打喀什叛軍的「回部」武裝的是「香妃」的五叔額色伊和胞兄圖爾都。 香消玉殞在深宮
「香妃」家屬不僅不屬於大、小和卓叛亂集團,而正相反,他們還曾經起兵配合清軍平定大、小和卓之亂。當時,「香妃」的哥哥圖爾都和五叔額色伊一起,聯合了布魯特(柯爾克孜族)的武裝去攻打盤踞在喀什噶爾的叛軍。平定叛亂以後,「香妃」隨叔叔額色伊和哥哥圖爾都一起被乾隆皇帝召到北京長住。不久,進宮當了貴人,跨越了「常在」和「答應」兩個階梯,得到特別的優待。新進宮的「和貴人」得到了珍珠、絲、毛、兩百兩銀子和十五兩金子的賞賜。一個月後,她的兄長圖爾都喜獲一所新的有二十多間房的寓所,在今東四附近。賞給他的禮物有布匹、馬具、傢俱和現金。他的年薪從一百兩銀子增加到二百四十兩銀子。而與此同時,額色伊和其他在京親屬仍保持他們原有的年薪水準。也就在這段時間裡,圖爾都喜得佳偶——娶了一位滿族夫人,名叫巴蘭。
在皇宮裡,和貴人享有和宮內所有妃殯同等的華貴豪奢的生活。上面將哈密瓜等貢品分給宮中女眷時,和貴人往往得到額外的一份。由於她信奉的伊斯蘭教規定食物的嚴格限制,還帶來了她自己的維吾爾族廚師努爾買提,專門為她烹調清真食品,如「穀倫祀」即「抓飯勺」。她顯然繼續穿她自己的民族服裝,因為在她當妃殯的頭五年,有文字記載在一七六八年,乾隆將她晉升為「妃」的級別時,說明她沒有滿族的宮廷服飾,上面命令為她縫製合適的長袍。一七六二年(乾隆二十七年)「和貴人」晉封為「嬪」,並改名為「容」,稱為「容嬪」,是秉承皇太后的旨意。乾隆二十六年甲午上諭:「欽奉皇太后旨意,貴人拜爾噶斯氏、霍(和)卓氏……俱著封為殯。」在內府的檔裡,作為「容嬪」出現在第二個三年期。同年,其兄圖爾都從台吉摺升為「輔國公」。三十三年(一七六八年)六月辛酉上諭:「欽奉皇太后旨……容嬪著封為妃」。一七六六年(乾隆三十一年)乾隆帝的第二位皇后死後,就再沒有立皇后。從此,容妃是宮中最高等級的妃嬪之一,僅次於皇貴妃。她的地位在妃子中處在第三或第四位上。
史書上記載,容妃曾多次隨乾隆和皇太后外巡。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年),她同乾隆帝去江南巡視,到過蘇州、杭州等繁華城市。在南巡中,供給她的菜肴有野鴨、鹿肉、雞和羊肉;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年),她又隨同乾隆帝到山東去登臨泰山,瞻仰了曲阜孔府。她還隨同乾隆帝一起巡視過東北的盛京(今瀋陽)和熱河,並是木蘭狩獵場的常客。從這麼多活動來看,容妃和乾隆之間關係十分融洽,並非像影視作品中描寫的那麼敵對。
乾隆帝還為容妃修建寶月樓。寶月樓就是今中南海新華門門樓。這裡明朝為南臺,沒有大的營建。清順治、康熙年間兩度擴修,為避暑之處:東為春明樓,西為湛虛樓,南為迎薰亭,北為香殿、涵元殿、翔鸞閣,加上殿閣兩旁的翼樓,都屬於瀛臺的範圍。民國年間先改皇城正中之門名為中華門。中華門在明朝稱大明門,清朝稱大清門,民國有人建議:「大內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今國為中華民國,而正朝之門通當東華、西華之間,天然一中華門也!」語既巧合,遂為定議。不久以西苑為總統府,府門與正朝門相並,距長安街以辟寶月樓為府門,位置適合。今天的新華門,就是往日清朝寶月樓下所開闢之門。
大清朝在乾隆以前,沒有回族妃嬪的先例。容妃以回部女子至清朝,乾隆不把她安置在後宮,特營建西苑寶月樓,作為金屋藏嬌之所。樓南隔街建「回子營」,修禮拜寺。乾隆御制詩中,有關寶月樓的詩很多。乾隆在一七六○年夏天,有詩云:「輕舟遮莫岸邊維,衣染荷香坐片時;葉嶼花臺雲錦錯,廣寒乍擬是瑤池。」此以嫦娥比擬容妃。一七六三年新年又作詩云:「冬冰俯北沼,春閣出南城。寶月昔時記,韶年今日迎。屏文新茀祿,鏡影大光明。鱗次居回部,安西繫遠情。」乾隆自注:「樓近倚皇城南牆。牆外西長安街,內屬回人衡宇相望,人稱『回子營』。新建禮拜寺,正樓對。」當時,八旗以外的所有百姓都住外城。唯獨回子營近在咫尺,依靠九重。這是乾隆愛屋及烏。乾隆為容妃興建寶月樓的原因是: 第一,語言文化不相同。容妃講維吾爾語,不能與諸妃嬪住在一起順利交流,所以特地隔於南海最南之地,其地又距外朝之外垣。這裡同皇宮既聯繫又分割,環境優雅,湖水漣漪。乾隆會維吾爾語,可以同容妃用維語直接交談。
第二,飲食習慣不相同。皇后的正宮坤寧宮兼作薩滿祭祀的場所。坤寧宮每日進豬兩口,在神案上宰豬,在大鍋裡煮豬肉,祭祀敬神。元旦祀神,皇帝、皇后行禮;春、秋兩大祭,皇后亦到,妃嬪自當侍從。而最尷尬者,則為后妃受胙,是一種豬肉米飯,這是回教徒所萬萬不能忍受之事。所以將容妃單獨安置在另一個生活區域,生活上很是方便。
第三,生活風俗不相同。維吾爾族的衣服、裝飾,同皇宮的后妃、宮女都不同。皇宮除御花園外,別無遊觀之處。乾隆於瀛臺之南築寶月樓,則隨時可以駕幸西苑,而不必如臨圓明園,路途既遠,又煩勞出駕。容妃在這裡則可免去其他妃嬪爭寵之擾。
第四,宗教信仰不相同。滿族的宗教是薩滿教,乾隆又崇奉喇嘛教。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要做禮拜。容妃所居之地,隔長安街而對回子營,建回教禮拜堂及民舍,並使內附之回民居住,屋舍皆沿襲回風。容妃站在樓上,可以望見對面的「回子營」,以解思念之情。
從報告容妃最後幾年生活的某些檔案資料獲悉,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年),她命令從蘇州的皇家絲綢廠提取了價值近四百兩銀子的絲織品。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七年),她從皇宮的藥劑師處開了「平安丸」,顯然當時她感身體不適,但似乎仍然在繼續正常地出席皇宮裡的酒宴和其他大事。乾隆五十三年(一七八八年),第三個太陰月,她得到皇帝贈予的禮物奶糕。同年四月十四日,皇帝又送給她十個蜜柑。五天後(四月十九日),她竟不幸與世長辭了。她的確切死因,至今還無從查考。容妃去世以後,她的財產分給她的娘家、太監、宮女、穆斯林士兵及其妻子們,在有關資料中都有詳細的記錄。從毛皮和珠寶到臺燈和洗澡盆都被極為謹慎地分配給不同的人。檔案中還有一則鮮為人知的資訊:容妃還有一個女兒,她的遺物中有一部分是留給她的女兒,這是一位現已不知名的公主作嫁妝用的。 一代名妃魂歸何處
「香妃」在一七八八年五十四歲時因病去世。這一點在今天的清史學界已成定論。但關於容妃墓的地點,一為喀什噶爾(今新疆喀什),這座墓在新疆人眼中,與其說是香妃墓,倒不如叫它「阿巴克霍加麻紮」更為準確。阿巴克霍加麻紮是綜合維吾爾族建築與園林藝術於一體的藝術綜合體。整個建築群占地七十畝,門口及圍牆外是一片挺拔的白楊樹,進大門後便是一座座奇特的小花園,種有色彩絢麗的八瓣梅、大麗花等。奇花異卉,還有當地的特產菩提子。每當初秋,菩提子碩果累累,呈翠綠色,仿佛是一串串翡翠,令人饞涎欲滴。麻紮的阿巴克霍加墓主建築物高二十六公尺,底三十五公尺,寬三十公尺,牆由綠色的琉璃貼砌而成,巍峨宏偉,金碧輝煌。優美而神秘的環境更加渲染了香妃之謎給人們的無窮誘惑。據史記記載,阿巴克霍加麻紮始建於一六四○~一九二七年,時間跨度達三個世紀之久。阿巴克霍加麻紮包括大禮堂、教經堂、客廳、水池等,是一座很有藝術特色的建築群,墓內埋藏著伊斯蘭大傳教者阿巴克霍加和他父親阿去默罕德玉樹甫等五代霍加,計七十二人。據講,這裡的麻紮幾乎為清一色的男性,唯一的女性便是阿巴克霍加的重侄孫女伊帕爾罕,也就是人們熟知的香妃。乾隆皇帝備受香妃情感的牽掛,不久便派出一百二十四人抬著香妃的靈樞從京城出發,沿長安、蘭州、古絲綢之路出玉門關,歷時三年半時間終於走到了香妃的出生地喀什,將她埋在阿巴克霍加麻紮裡。這就是如今的香妃墓。
一為河北遵化縣東陵。容妃一人怎葬兩地?上文曾提到,傳說當年容妃去世後,其遺體由靈轎運送到喀什噶爾東北郊的伊斯蘭墓群下葬,一架「馱轎」還停放墓側。史書上說,她去世以後,乾隆帝悲痛欲絕,特下詔書將他的這位愛妃隆重地安葬到距北京東面一百二十五公里河北遵化縣的清東陵中。在那裡,清代歷朝的順治、康熙、乾隆和他們的后妃們都長眠於此。那是一個面積很大的皇家陵寢地,風水獨好,現在已成為中外遊客嚮往的旅遊勝地。前面已經交代明白,這種說法有民國初年原清代皇宮委派的守陵人的識別為證。
河北遵化縣馬蘭峪清東陵裕妃園寢中,亦有一座容妃墓。
一九七九年容妃墓出土,史學家根據種種資料,推翻了各種香妃的傳說,認為香妃就是容妃。墓的地宮內由一道石門、四道石券組成,一具紅漆棺木停放在寶床之上,棺側被砍開一個大洞,棺內已空空無物。在杉木紅漆棺頭,有金漆的伊斯蘭文的古蘭經,可辨的文字為:「以真主的名義……」棺外西側,於泥水中發現一具頭骨、一條長九十三公分的花白髮辮,上面結有紅色的頭繩。西北角的棺木下壓著一些繡花、緙絲袍褂的殘片,還有幾件織成的袍料。一條黃色八寶花綾織成的「哈達」最為引人注目,它與北京白塔寺的塔腹內所出的乾隆年間的五條色彩的哈達很相近,機頭上所織的文字,也類似「吉祥頌」。其他各色如意、荷包、珍珠、寶石、貓眼石、鑽石等飾物零星散見;另有幾顆牙齒和指甲。由這些墓中遺物可以推斷:
(一)清代帝、后、妃的棺槨上,大多是鐫刻藏文佛經,用以超度亡靈;唯獨容妃棺木上是古蘭經,這是死者生前的信仰及民族所屬的證物。
(二)墓中所出的花白髮辮,證明了死者年齡。花白髮辮與檔案所載容妃年齡五十五歲相吻合。
(三)墓中所出的頭骨,顯示出維吾爾族女性特徵,其骨縫密合程度及牙齒磨損狀況,也證實了容妃的卒年是五十五歲左右。
(四)墓中所出的織物上織有「江南織造臣成善」、「蘇州織造臣四德」等字樣,據文獻記載,江寧織造臣成善正是乾隆五十多年任職的織造官,蘇州織造臣四德在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七年時任杭州織造,四十九年始調任蘇州任職。清宮檔案《繡杏黃緞淨八團金龍袍一件料工銀兩清冊》中載有容妃生前曾在蘇州選用了一批織物,正是四德任職時所織造。這些織物及織物上織有的織造官姓名,旁證了容妃生活的年代。
大量史實和物證表明,容妃就是傳說中附會的香妃,是乾隆帝四十一位后妃中唯一的一位維吾爾族女子;既不是叛亂頭目霍集占的妃子,也沒被皇太后賜死。最奇怪的一點是從所有出土的文物中,以及有關她身世的記載裡,都未曾找到她身上曾帶有香味,以及有關「香妃」之說的痕跡。一個傳說中如此神秘的女子竟是一個平凡的宮妃,真讓人不可接受!但細細想來,我們仍有許多問題要進一步思考:
一、香妃或說容妃究竟叫什麼?是伊帕爾汗還是買木熱.艾孜本?
二、其父究竟是誰?
有人說,容妃是維吾爾族上層人士艾力和卓之女。其叔額色尹與兄圖爾都曾說明清軍平定大、小和卓叛亂。有的書上稱「喀什香妃墓」——這裡本是香妃家族維吾爾宗教首領巴.霍加(香妃的祖父)等五代人的墓地。有人據此稱她是維族宗教領袖霍加的女兒。也有學者稱:「史料表明,和卓氏生於雍正十二年,為新疆伊斯蘭教的始祖派噶木巴爾的後裔,世居葉爾羌,屬和卓旗,故稱和卓氏。和卓是族稱而不是名稱。我們從轉了好幾道手的材料中,無法得到其名、其父母的明確的答案。還有一點應該注意到,有資料說新疆反清首領的名字名叫霍集占。霍加、霍集占之間不知有什麼聯繫?叛亂是容妃家族內的人發動的?
後世的人探究一個獨屬於容妃自已的名字,弄清她的血脈淵源,也是為了探究這樣一種可能性:會不會容妃之外另有一個回族婦女與乾隆有過瓜葛?譬如說被鎮壓下去的反清宗教首領的妻子,雖被獻入宮,卻終未成帝妃,卻實實在在是回族王妃?有沒有可能喀什香妃與容妃無涉,裡面所葬的雖不是異體生香的香妃,卻實實在在是有香妃名號的香妃?而後人則把這個香妃與容妃混成了一人?正是許許多多像香妃這樣沒有對中國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女人,更加讓歷史猶如一座迷宮,充滿了幻覺和玄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