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0萬日本年輕人的困境,即將成為臺灣社會的最大問題!
《下流老人》作者、第一線社會工作者藤田孝典,
以親身接觸並協助的真實案例,揭開貧困世代身處的嚴酷困境。《商業周刊》第1517期書摘報導
方孝鼎、林柏儀、苗博雅、孫友聯、張烽益、彭懷真、
黃益中、邱俊榮、詹仁雄、詹宏志、詹益鑑
各界人士專業推薦
貧困世代是由主要勞動年齡層的年輕人所組成,並注定一生貧困的世代。若是沒有社會或家庭協助,他們就只能被迫接受貧困,不得翻身。
本書以作者在第一線所接觸的真實案例,揭露貧困世代所面臨的悲慘現況。你能想像總財產只剩13日圓的21歲男性,為了找工作竟然餐風露宿地步行了85公里嗎?或者是3年以來,每天的餐費就只有260日圓的生活嗎?除此之外,也有在黑心企業工作,每天凌晨4點才能下班,月加班超過200小時,卻沒有補休或加班費,最後罹患憂鬱症無法工作的年輕男性;夢想獨立生活的新鮮人即便每天努力工作,最後還是租不起房子,只能住在只有一.五坪大的非法租屋裡頭……這些都不是特殊案例,而是作者在日本NPO社會扶助機構的每日見聞。在某方面來說,貧困世代的未來,將比現在的下流老人更為悲慘!
貧困世代為何陷入困境?
大人們對年輕人的五大偏見:只要工作就能獲得收入、年輕人都有家人幫忙、年輕人都健康且充滿活力、「以前還要更辛苦」的時代錯誤概念、「趁年輕時多努力,辛苦只是一時」的過時想法,緊緊壓迫年輕世代。
臺灣申請學貸人數逼近百萬,其中3.3萬人申請緩繳。勞動環境的惡化讓年輕人無法以一己之力扭轉困境,原本為了拓展未來的高等教育反而成了束縛。
政府、社福制度也認為年輕人不需要支援,讓他們陷入了孤立無援的絕境。
低薪、長工時的窮忙情況讓年輕人不敢冒風險離開老家獨立生活,對未來的不安更讓他們無力結婚生子。
雇用制度的激烈變化、過時的社會福利政策、社會構造的扭曲、勞工價值大幅降低……這些交錯的社會現象正代表了年輕人的困境。
你是貧困世代嗎?
還沒畢業即因就學貸款而負債
時常免費加班,無論多認真工作還是窮忙
有錢不敢花,為了老年生活只能一味儲蓄
覺得未來無望,只能追求小確幸
薪水無法負擔房租及房貸,無法脫離老家獨立生活
無法想像自己的將來,沒時間也沒力氣思考長期目標及職涯規劃
若是不改變社會構造,貧困世代絕無法獲救
貧困世代是政策及社會體系在特意之下創造出來的結果。社會上每個人都需要了解年輕人所處的狀況究竟有多麼惡劣,並採取改善的行動。若能讓社會了解年輕人的痛苦,也能夠跟著改變社會構造或制度政策。
改變社會構造的提案:新工會的參與及工會活動的復權、導入獎學金制度與提高富裕層的課稅、連結兒童貧困對策、導入房租補助制度與充實住宅政策……
作者簡介:
藤田孝典
1982年生。NPO法人HOTTO PLUS代表理事。聖學院大學人類福利學系客座副教授。反窮困網絡埼玉代表。黑心企業對策計畫共同代表。日本厚生勞動省社會保障審議會特別部會委員(2013年度)。著有《下流老人:即使月薪5萬,我們仍將又老又窮又孤獨》等書。
譯者簡介:
譯者
賴芯葳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自由譯者。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業推薦
繼《下流老人》後《貧困世代》再次證明:青年的不幸,是社會問題,不是個人問題!這就是有權有勢者不願承認、主流媒體鮮少關注的真相!
──苗博雅(社會民主黨全國委員)
新世代的貧困,並非是個人能力問題或經濟環境必然,而是資本與政府共謀剝削壓榨的結果。《貧困世代》揭露了日本當代階級社會的現實,也醞釀著採取行動終結它的新世代。
──林柏儀(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組織部主任)
當草莓族的罵名無情的加諸在年輕人身上,我們是不是該好好反省,社會是如何殘酷的關起年輕世代的希望之窗。
──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台灣健康人權行動協會理事長)
有錢人沒有理解窮人的憤怒,就是一個朝代的滅亡。貧困自終都是比較的問題,網路改變了一切,人類扮演著上帝角色,力有未逮,不分國家,開啟了史上最大的貧困時代。
──詹仁雄(製作人)
工業化時代已到尾聲、嬰兒潮世代屆退之際,如何創造新生代的學習、工作、居住選擇權,將是世界各國同樣面對的議題。日本現況不僅值得警惕,更讓我們深思產業轉型與社會工程的重要性。
──詹益鑑(Fitmily體適家運動科技創辦人)
方孝鼎(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黃益中(台灣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邱俊榮(台灣經研院副院長、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彭懷真(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詹宏志(作家)
名人推薦:專業推薦
繼《下流老人》後《貧困世代》再次證明:青年的不幸,是社會問題,不是個人問題!這就是有權有勢者不願承認、主流媒體鮮少關注的真相!
──苗博雅(社會民主黨全國委員)
新世代的貧困,並非是個人能力問題或經濟環境必然,而是資本與政府共謀剝削壓榨的結果。《貧困世代》揭露了日本當代階級社會的現實,也醞釀著採取行動終結它的新世代。
──林柏儀(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組織部主任)
當草莓族的罵名無情的加諸在年輕人身上,我們是不是該好好反省,社會是如何殘酷的關起年輕世代的希望之窗。
──孫友聯(...
章節試閱
因黑心企業而罹患憂鬱症的富田先生(二十七歲男性)
富田先生(假名)的哥哥在高中畢業後就在名古屋附近開始工作,因為數年未見,現在富田先生也不知道哥哥的生活狀況。富田先生則在高中畢業後從老家山梨縣來到東京,開始在東京都內的居酒屋工作。因為從年幼時期就非常喜歡美食與料理,將來打算從事與料理相關的工作。雙親都已經退休,依靠著務農與年金過活。
富田先生來到東京後居住在公司宿舍,於資深同事與上司的指導下,在廚房負責烹煮居酒屋料理的工作。這家公司在都內擁有多間分店,三年之中富田先生在和食居酒屋、義大利料理居酒屋、多國料理店等不同分店中轉調。
「無論被調到哪一間店,我都非常拚命地工作。從開始準備食材的中午左右就去上班,一直工作到隔天早上凌晨四點左右。一開始雖然覺得很辛苦,但習慣後也勉強過得去,因為很想被上司認可,一直以來都非常努力。」
由於居酒屋的客人大都是在傍晚左右才會前來光臨,主要營業時間都在晚上,而富田先生等工作人員則是會一路忙到隔天凌晨。不只是工作到凌晨,有時甚至還會連續忙到隔天的晚上。要是到了每年年底的旺季,甚至有時還會被要求一週完全不得休息。
富田先生每天大約都在中午上班,在那之後就毫無休息時間,一直忙到凌晨四點過後才結束工作。回到家大約都是凌晨五點之後,每天都只能稍微瞇一下眼,就又到了上班時間。要是隔天準備食材需要較多時間,甚至也會直接住在店裡。
「店裡總是以最少人數……說穿了就是人手不足的狀態下運轉。雖然我是正職員工,但打工人員總是一下子就辭職,負擔就落到我與其他幾位同事身上,大部分的人都會撐不下去,幾年後就辭職了。雖然我現在回想起來會覺得這種工作誰做得下去,但那時候我卻連思考這種事的心力都沒有。每天為了生活只能拚命工作……
要是稍微抱怨一下,待遇也不可能因此變好,反而會被上司責罵:『要是受不了就辭職』、『還有很多人想要工作,能取代你的人多得很。』畢竟我住在公司宿舍,實在沒辦法辭職,老實說,要是沒錢根本也沒辦法生活。」
月薪固定是二十八萬日圓。也就是說,無論工作幾小時,加班費也只會有固定的金額。也因此雖然薪水表面上看來不錯,但跟工作時數卻不成比例。只要上班,通常一天就得工作十七小時(加班九小時)。年底等忙碌時期一個月則必須上班二十五天,十七小時乘以二十五天等於四百二十五小時,也沒有加班費。換算成時薪就只有六百五十八日圓,遠遠低於東京都最低時薪八百八十八日圓(此為諮詢時的資料。二○一五年十月開始提高為九百○七日圓)。
迅速擊垮年輕人的職場環境
富田先生現在罹有失眠症與憂鬱症,一個月必須到精神科醫院回診二次,原因就是工作。二年前店舖的收益減低,上司要求:「想辦法去攬客!有空睡覺不如多想想要怎麼打廣告宣傳!」業績標準也變得更加嚴格。也因為公司人手不足,沒有夥伴或同事能夠幫助富田先生,每個人都為了自己的工作焦頭爛額。
之後為了招攬新顧客,富田先生還被要求負責開發吸引顧客目光的新料理。多次留在店裡為了研發新商品而煩惱,更使盡全力想做出新穎且獨特的商品。但只有一開始能做出滿足公司要求的成果,而這些負擔卻不斷累積。最後終於無論多努力還是不斷失敗,讓富田先生充滿了壓力與煩惱。
因此他早上起不了床而睡過頭遲到。「只要一打算上班身體就會動彈不得,感覺就像是被鬼壓床。」富田先生回想起當時的經驗這麼說道。「『少偷懶快點來工作!這都是你心情的問題!』即使上司在電話裡這樣大罵,我的身體還是動不了,起不了床。你能了解嗎?」各位是否也了解富田先生已經無法再繼續負擔這份工作了嗎?
「要是不吃藥就無法冷靜,會不斷浮現想死的念頭。雖然我沒多久就想要再
繼續工作,但卻也因為如此而更加煩惱。」
富田先生即使離職停薪了一年,最後還是無法回到職場,只好在醫生的建議
之下正式辭職。現在為了專心治療而無法工作。
「雖然因為之前有存款,勉強還能負擔生活,但因為從公司宿舍搬到了一般
公寓,房租就是一筆支出,也讓我對今後的生活感到非常不安。」這就是富田先生來找我諮詢的原因。
現在富田先生公開說明了讓自己罹患憂鬱症的職場環境,更請醫生開了診斷書來申請職災給付,終於收到相對的補償。
「我很幸運的是,職場環境與疾病的因果關係能被政府承認而獲得補償,但要是想到也有人不知道這制度、或是不被承認時,我還是不禁覺得害怕。」雖然申請職災給付相當重要,但迅速將前途有望的勞動者擊垮的職場環境不斷增加,這是否才是真正的問題?強迫年輕人在如監獄一般的環境中工作的公司,才是真正的黑心企業。
不只是富田先生,現在這一類的諮詢案例更是不斷增加。在這些人之中,還有人被逼到不得不辭職離開黑心公司,在二十幾歲就申請生活保護,甚至必須治療精神疾病。
關於年輕人的偏見──只要工作就能獲得收入的神話(勞動萬能說)
首先,年輕人只要工作就能自立,只要工作就能擁有一般生活的神話還是根深蒂固地存在於大眾心裡。他們認為只要工作就能得到相應的酬勞,更能藉由薪水獲得普通生活。
為了獲得薪水,年輕人必須煩惱要進入怎麼樣的職場,該怎麼樣累積自己的工作資歷。除此之外,也會因為社會壓力而煩惱是否該選擇安定的工作。因此,在求職潮中最受歡迎的是部分上市公司,或是公務員。
但能夠進入上市公司或是成為公務員的人當然只是一小部分,現實情況根本無法讓所有人都能進入足以拿到正常薪水的職業。事實上,即使努力工作卻也無法獲得相應薪水的工作也逐漸增加。而且,那些工作大多為非正式雇用,由於不是終身雇用,也就形成了不穩定的工作狀態。
還有許多工作沒有獎金或是福利,就算認真工作,生活也不一定會變得優渥。這就是目前勞動市場正出現的問題。也就是逐漸受到大眾注意的「窮忙問題」,即使努力工作還是只能處於貧困狀態。
這並非當事人只有低學歷,或是溝通能力低落所造成的問題。而是就算大學畢業後正常工作,也難以維持生計的狀況急速增加。
大人們製造出年輕人的「困苦」
勞動社會學者木下武男先生認為這些年輕人的雇用問題是,「經濟界與企業們將年輕人從日本特有的工作系統中排除,也就等於犧牲這些年輕人,自己卻繼續躲在這些工作系統之中。」(《年輕人的逆襲:從窮忙到工會》,旬報社)。也就是說,他認為經濟界或企業們是故意讓年輕人的雇用制度產生崩壞。正如勞動社會學者所言,年輕人就算認真工作卻依舊「困苦」的狀況是大人們製造出來的。
黑心企業的盛行更加重年輕人的困苦。雖然只是想普通地工作卻無法如願,反而在短時間被公司消耗殆盡。因為黑心企業而罹患憂鬱症等精神疾病,最後無法工作的例子也相當多。所以說,「只要工作就能生活」這種「勞動萬能說」已經不能通用了。
另外,主張這些勞動萬能說的人,大多認為沒有工作或是不願意工作的年輕人都只是因為怠惰。也因為如此,他們為了讓年輕人能夠盡快工作,甚至還會說出「只要不挑怎麼會沒工作?」這種話來強迫年輕人工作。即使被他們逼迫的年輕人最後只能選擇黑心企業工作……
有部分的年輕人被迫受到非正式雇用或是長年在黑心企業賣命後,深深體會到「那些工作到頭來都沒有回報」,而決定今後不再重蹈覆轍。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想要好好選擇工作職場。這並不是什麼奢侈的要求吧?由於無法安心工作的職場不斷增加,會出現對工作失去動力的年輕人也是無可厚非。而關於這點,我非對他們強調不可的就是:千萬不要不挑就隨便選擇工作。
若是極度惡劣的工作環境也能吸引到勞工,那麼今後勞工待遇就永遠無法獲得改善。在可以安心失業的社會裡,惡劣的勞動環境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不斷增加。在其他社會福利優渥的先進國家中,由於不須依靠薪水也能夠勉強正常生活,於是艱苦的工作環境會有相應的薪水,惡劣的企業也會被淘汰。正因為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的落後,在失業時才會感到煩惱,不得不盡快再次恢復勞動或是回到勞動市場。
比方說,即使辭去了黑心企業的工作,卻因為不立刻工作就無法生活,只好急忙再次就業,而新的公司卻依然還是黑心企業,這樣的例子層出不窮。我希望年輕人可以好好選擇工作,做好充分準備之後再重新就業,也希望就業環境能讓他們產生做好準備的動力。
但勞動市場的劣化剝奪了年輕人的工作欲望。時常都能看到許多年輕人在煩惱該怎麼選擇職涯,因而考取大量證照,或是不斷閱讀心靈勵志書籍。但說穿了,若是不改變現在的勞動市場,他們的煩惱根本就不會消失。
關於年輕人的偏見──「以前還要更辛苦」這種時代錯誤的神話
「無論什麼時代,年輕人都是辛苦的。」大多是熟年世代的人才會說出這種話。
「戰後有一段時間,就連食物都相當匱乏,我還是在什麼都沒有的狀況下,想盡辦法努力向上獲得成功。活在現代富裕時代中的年輕人,跟那時候比起來根本一點也不辛苦。」我時常遇到帶著笑容,說出這些話的高齡者。
首先,每個人對於辛苦的標準皆不相同,這其中也包含了個人價值觀不同的問題。若是不設身處地思考,應該沒有人能體會他人的辛苦或痛苦吧。在年輕時努力過的高齡者,通常都會要求年輕人也必須付出一樣的努力。企圖強迫他人接受「趁年輕時多吃點苦」這種單純且平面的理論。
或許有些突然,但我想在這裡說明「貧困」及「貧窮」的不同。過去或許的確是物質匱乏的貧窮時代。但是,周圍的人們也都處於一樣的狀況之中,即使生活窮困,卻也會隨之形成能夠補足貧窮空洞的人際關係或是連帶感。
也就是說,即使物資匱乏,但人際關係卻相對豐富。比起現代,有更多人藉由自助以及他助等方式獲得了援助。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又是如何?家人、親戚、鄰居的叔叔、阿姨難道會在他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嗎?有像以前那麼便宜的租屋可以選擇嗎?他們知道年輕人即使在職場上也被分為正職與非正職員工,因此難以架構起應有的工作夥伴意識嗎……
出生就決定了命運
在研究年輕人的「困苦」狀況時,「吉尼係數」(所得與資產不平等,相當於顯示貧富差距的指數之一)或是貧困率相對高漲的現象可說是相當明顯。當貧富差距擴大,也代表貧困人口擴大。實際上依照年齡分類來看相對貧困率,在最近二十年裡,二十到二十四歲男女的貧困率約上升了十%。年輕人的生活貧困狀態跟二十年前相比,已經產生了相當驚人地惡化。人們根據是否能出生在擁有資產的家庭與否而被分為「得天獨厚的人」與「平庸無奇的人」。而這差距更因為正職員工與非正職員工這種雇用制度而加劇擴大。
也就是說,人生的大致走向都被先天的運氣所決定,與努力與否毫無關係,要擺脫這些命運並非容易。這也代表只要努力就能成事,只要努力就有回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另外,在年輕人之間也有著另一個巨大的鴻溝。那就是即使是同個世代的人,也無法理解或是分擔對方的痛苦。得天獨厚的人從年幼時便就讀私立幼稚園、私立小學,接受了父母相當金額的教育投資。周遭當然也都是高所得的家庭,他們自然而然都是與跟那些人締結朋友關係。若非他們主動,否則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貧困或是低所得的人或是環境。
另一方面,就如我在第一章所提出的案例,各位已經看到那些面臨驚人困境的家庭狀況,「平庸無奇的人」必須一輩子面對那些缺陷。
而在同個職場分別存在著正職及非正職員工。即使他們的工作內容相同,待遇卻大大不同。這麼一來,工作上便難以產生團結意識,進而相互協調達成目標。正職勞工也沒有多餘心力拔擢非正職員工,整體結構本身就相當難以改變。根本無法達成同工同酬的狀況。
在社會結構上,即使從一開始就身處於無法努力的環境,或是即使努力也沒有回報的環境中,沒有金錢及資產的年輕人還是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努力而感到自責。但過時的想法卻認為目前擁有金錢或資產的人都是單純依靠努力才獲得如此成果。這只會更加強化這一類的悲劇。
兒童的相對貧困率為十六.三%(二○一二年),若是原生家庭為貧窮所苦,兒童就無法獲得充分的教育資源,不得不放棄就讀大學或其他高等教育的機會。貧困或階級差距簡直已經完全固定化,且不斷地再製。日本已經急速失去了只要依靠努力或實力就能獲得成功的公正以及平等。
我認為有必要讓年輕人都能踩上「相同的起跑線」,讓他們能夠發揮自己的努力及實力。而依據原生家庭的所得多寡,教育資源的分量來決定孩子們的就讀學校或是未來,更是一大錯誤。
了解社會結構及雇用環境的激烈變化
近年來貧困世代所處的社會環境可說是相當少見的惡劣。上個世代的人幾乎都沒有經歷過這麼急遽的社會結構及雇用環境變化。失去父母援助就無法就讀大學,就算進入大學就讀也必須為了學費或生活費而從早到晚不斷打工。
畢業後,則是低薪或長工時所造成的艱辛工作環境在等待著他們。也有越來越多年輕人無法過著結婚或生兒育女等,在過去相當普通的生活方式或生活規劃。經濟成熟的社會裡,少子高齡化會持續上升。因為經濟成熟而無法得到獲利的人們,也就容易出現無法對未來生活懷抱希望的狀況。這正是政治與政策該處理的情形,也有許多國家因此進行調整並創造出能夠再度進行生產的社會。
正如我前方所述,貧困世代並非放棄結婚與生養小孩,而是被迫放棄。激烈的社會體系或結構的變化,不僅讓社會失去產值,更造成年輕人們過度的壓力或負擔,成為許多精神疾病或自殺的要因。有許多人都是對未來感到不安,或是對將來感到絕望。
當然,也有必要深入了解目前社會結構究竟帶給年輕人們怎麼樣的影響。他們的生活之所以會困苦,並對未來感到絕望,都是因為日本社會半無意識且半無惡意地將他們囚禁於監獄之中。這並不是他們的問題。
我不斷強調正是因為社會結構而造就出窮忙世代,也就是貧困世代。無論有多麼努力,每個人還是有可能在人生某個部分陷入暫時性或永久貧困。所以,各式各樣的社會保障制度與社會福利制度正是為了預防這些狀況所存在。
但是,以年輕人為對象的社福系統卻是相當不足。
對年輕人們來說,日本傳統雇用方式這種雖嫌封閉卻能舒適工作的環境,已經來到了尾聲。身處於努力工作,卻無法獲得回報的環境的人也不斷增加。原生家庭環境等無法憑靠自我努力來扭轉差異的元素,應該會成為今後左右人們將來的要因。即使打算離開惡劣的職場或換工作,也必須先考慮原生家庭是否能提供援助;在大學是否能安心學習,也受到周圍環境或社會關係影響。
人分明就該是生而平等,但令人難以忍受的階級差距或不公平的情況卻不斷擴大。面對這些歷然可見的事實,究竟該努力改革社會結構,還是要以年輕人的努力不足等偏見來帶過問題?我們該選擇的答案已經相當明顯了。
因黑心企業而罹患憂鬱症的富田先生(二十七歲男性)
富田先生(假名)的哥哥在高中畢業後就在名古屋附近開始工作,因為數年未見,現在富田先生也不知道哥哥的生活狀況。富田先生則在高中畢業後從老家山梨縣來到東京,開始在東京都內的居酒屋工作。因為從年幼時期就非常喜歡美食與料理,將來打算從事與料理相關的工作。雙親都已經退休,依靠著務農與年金過活。
富田先生來到東京後居住在公司宿舍,於資深同事與上司的指導下,在廚房負責烹煮居酒屋料理的工作。這家公司在都內擁有多間分店,三年之中富田先生在和食居酒屋、義大利料理居酒...
作者序
「貧困世代」究竟是哪一群人?
年輕人的生活環境正急速惡化中。
非正職員工的比例增加,黑心打工、黑心企業,延遲償還的獎學金 、國民年金及國民健康保險,與父母同居,高自殺率,少子化等,這些不斷交錯的社會現象,正代表了他們目前所身處的困境。
歷史上應該不曾出現過在各方面將他們逼到如此境地的社會吧。支撐日本未來的年輕人們竟然無法過著理想的自由生活,只能痛苦地掙扎。
一九九○年泡沫經濟崩壞之後,經歷就業冰河期的年輕人曾被稱為「失落世代」(lost generation)。他們是受到景氣左右無法自行選擇未來,且失去日本舊有的雇用保障 ,因而受到社會注目的世代。但在這之後,不安定的勞資雇用環境更是不斷惡化。
現在的年輕人們並不像是失落世代那樣,只是陷入暫時難以就業或短期困苦狀態。他們因為雇用環境的激烈變化,陷入了一輩子貧困的困境。
年輕人若是沒有政策或環境的支援,就越來越難脫離窮忙族(Working Poor)。
在此我想告訴各位,現在的年輕人並非僅面對暫時性的困苦,而是在那之後還必須持續面對生活各種困難及貧窮的世代。他們已經無法以一己之力扭轉困境,甚至還被日本社會強迫接受貧困,是日本史上難得一見,相當特別的世代。
於是我將他們這個世代稱呼為「貧困世代」(Poor Generation),並想於此書中探討年輕人的貧困現象。
貧困世代是「以主要勞動年齡層的年輕人為中心所形成,並注定一生貧困的世代」。大約是十多歲至三十多歲(十五至三十九歲),本書中所稱呼的「年輕人」正是這個世代的人,而其中也包含了我自己。
我們這些貧困世代受到社會制度的壓迫,光憑一己之力實在難以得到理想的生活,只能拼命掙扎。若是沒有適切的社會支援,就會有越來越大量的人一輩子都無法擺脫貧窮。
從以前社會就不斷出現與年輕人相關的議論。而這本書的主題便是希望藉由再次定義這個世代的機會來將問題攤開在陽光下,並從各個角度了解他們的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下流老人》的讀者層
我於日本二○一五年出版了《下流老人 即使月薪五萬,我們仍將又老又窮又孤獨》(如果出版)。於書中我將「過著及有可能過著相當於生活保護基準生活的高齡者」定義為下流老人,探討了高齡者的貧困現象。還受到二○一五年流行語大賞的提名,此社會問題更被認為是一種獨特觀點,直到現在都受到相當熱烈的反響。
書中探討高齡者的貧困及階級差距,並順利讓社會大眾了解此種現象。但在我撰寫《下流老人》時,也再次確認了,那些未來將進入高齡期的年輕人其實正被迫過著比現在的高齡者還要痛苦的生活。我寫出這種話並非是為了要威脅,而是為了警惕大眾,提出那些今後很有可能會成為現實的「未來預測」。
其實有許多《下流老人》的讀者都反應:「我們老後應該會更悲慘吧。」、「現在的高齡者都這麼痛苦了,我們究竟該如何是好……」。《下流老人》的讀者之中,有相當多數都是現正工作的年輕世代。
現在的時代已經讓這些年輕世代在面對自己的生活或工作環境時,不禁對未來感到惶惶不安。他們會感到不安也是無可厚非,現在的社會讓他們有如此想法也是理所當然的。反過來說,這個時代已經很難讓人不懷抱著不安生活了。
高度經濟成長期的日本在雇用職員上有著一定的空間,更有著某種制式的生活或工作方式。年輕人們,特別是男性正職員工只要維持一定的工作方式,就能享受一定的生活,過去也曾被稱為「總一億人中堅社會」。由於是年功序列的資金體系,只要在年輕時與上司一起努力打拚,在約五十歲時就能升到一定的職位。這也能說是確立了只要努力就會有回報的體制。
即使不用那麼辛苦,也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即使一輩子都當個普通員工,也能過著有一定水準的生活。在工作時,大部分人都會結婚,受到專職主婦或以兼職支持家計的女性、雙親、社區鄰居支持,過著足以養育小孩的幸福生活。這不僅是受到普遍認知的「家庭模範」,實際上大多數的人也都過著類似的生活。
可是,這種「家庭模範」卻急遽崩壞了。
現在由於雇用環境的劇烈變化,年輕人們就算想要一輩子只當個普通員工也無法輕易如願,就連想一直當專職主婦也相當困難。實際上,非正職員工增加及黑心企業的崛起,更是大大地衝擊了社會。年輕人被迫參與企業的底層勞動,卻沒有年功序列制的薪水或令人安心的保障,最後只能身心受創地離開工作。無法繼續工作到六十歲退休的情況也不少見。
也就是說,無法普通地一路工作到退休。
即使長期雇用的工作機會減少了,被迫離職或是因故無法工作的年輕人卻被貼上「不努力」的標籤,有些人甚至連生活都出現了問題。最可怕的是日本社會卻不願意幫助他們。
也就是說,若是社會構造或是勞動環境不改變,年輕人即使像以前的人一樣努力也得不到回報,相當容易就陷入窮困。他們已經成為了「社會弱勢」,於是我才會稱呼他們為「貧困世代」。
貧困世代猶如監獄囚犯
即使貧困世代已是社會弱勢,但針對貧困世代的救濟或援助方式卻還是相當匱乏。就社會福利來說,還是與過去一樣以高齡者、殘障、兒童、單親家庭為主。非正職員工或黑心企業的受害者,或是被勞動市場排除在外的人們根本沒有容身之處。
社會福利的匱乏不僅是相當顯著的現象,更產生了嶄新的社會問題。社會福利的相關工作者雖然也多少察覺了現代年輕人的痛苦及困境,但是到現在還是不知道該如何協助他們。
比方說因憂鬱症而辭職離開黑心企業的年輕人。他因此繭居於家中,難以找到下一份工作,更將因此產生的壓力發洩在家人身上,最後甚至演變成家庭暴力。從新聞報導上也曾看到繭居族殺傷雙親的悲劇。
社工或行政人員收到申請,前往需要介護保險的高齡者家中訪問,卻發現年輕人不得不依靠家人生活的案例也不在少數。我自己便親身感受到,目前有越來越多年輕人若是失去了父母的年金或資源就難以生活。
我在本書中想提出的議題便是:「社會大眾對年輕人們的態度是否仍與高度經濟成長期時毫無二異?」
到了現在,社會大眾仍時常對年輕人說:「年輕就是要多吃苦」、「年輕時候只要辛苦一點,之後就會輕鬆了」等像是經驗談般的訓斥或鼓勵。過去或許的確是如此,薪水不僅逐步上升,也會正常給予獎金,工作即使辛苦卻也會讓人願意繼續咬牙努力。或許對他們來說,傷害家人的繭居年輕人就等同於無可救藥的懶惰存在。
但是,用這種想法看待現代的年輕人真的好嗎?
就我看來,於現代日本社會體系中痛苦掙扎的年輕人們,就像是「無法從監獄逃脫的犯人」一般。不知不覺中,甚至是一出生就注定了「貧困」。他們受到創造出這困境的社會結構擺佈,讓人相當痛心。
社會體系在無聲無息中剝奪了他們的自由,強迫他們在狹小監獄中過著「受限的生活」。而且他們的監獄生活甚至無法接收如《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米歇爾•福柯,桂冠出版社)所描寫的訓練及教育。於困境中掙扎的囚犯即將面臨的便是「下流老人」的生活。
或許各位會認為我太危言聳聽,但現在已經到了必須多加了解他們所處的環境狀況,並開始積極討論該如何處理才好的時候了。
而在討論這個議題之時,並非只是以貧困世代的部份現況,而是要以綜合且複合式的觀點來了解他們。因此,本書並不只是從勞資雇用關係或社會學的觀點切入,更請居住、教育政策、社會福利等各方面的專家協助,針對過去偏狹的年輕者議題提出嶄新的觀點。
最重要的是,若是不立即協助這些年輕人們,他們將來將會成為「下流老人」,這也代表低年金、低所得狀態的高齡者將會大幅增加。毫無止境似地不斷增長的社會保險費將會比現在更受到世人關注,或許還會成為攻擊對象。負擔社會保險費的工作族群減少的現象也將漸趨明顯,最後甚至可能出現讓社會相互支持的福利系統難以維持的結果。
若是本書能多少傳達貧困世代所處的部份狀況,並綜合地考察必須的政策,成功負擔起吸引社會大眾重視的使命,便是我最大的欣慰了。
年輕人悲劇的誕生
綜合以上,在第一章我首先想先舉出實例,讓各位了解年輕人目前所處的狀況。急速成為社會弱者的他們究竟有著什麼想法,居住在怎麼樣的生活環境之中,又為什麼會難以生活?首先,就請各位傾聽年輕人真實的聲音吧。
第二章則是以社會福利的觀點來探討黑心打工、黑心企業,長時間加班,過勞死這些現象背後究竟有著什麼樣的背景。同時,我也整理出為何年輕人沒受能到社會援助,我們對年輕人的想法或觀點,以及常見的批評。提出世人對年輕人的五大偏見為何有誤,並再次強調年輕人所處的貧困狀況是「大人們無法了解的悲劇」。
第三章則是以「年輕人無法學習的悲劇」為主題,提出黑心打工及獎學金等問題。由於大學等高等教育的學費日漸高漲,年輕人逐漸開始猶豫是否要繼續接受教育。另外,日本主流的獎學金大多是會要求償還並收取利息的「貸款」,他們也難以負擔這份債務。有許多學生根本無法專心讀書,只能日夜拚命打工。由於家境貧困,在教育上也受到了不平等待遇,最後只能選擇低薪或不穩定的工作,造成了難以翻身的貧困階級複製。
第四章為「年輕人難以居住的悲劇」。受到約聘或低薪等勞資關係折磨的年輕人由於難以負擔房租,無法獨立生活。也因此,無法搬離老家獨立的年輕人大幅增加,他們絕非想一直待在老家,更不想一直寄生在父母的庇蔭之下。而對於不想繭居的年輕人而言,沒有別的居住或生活方式得以選擇的「居住悲劇」正困擾著他們。
第五章則是綜合了前面所探討的各種悲劇,探討社會究竟該如何協助年輕人。不僅分析社會福利政策是如何無視年輕人的貧困狀態,並提出建言舉出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政策,或是需要以怎麼樣的觀點來協助他們。
本書所主張的要點正是以各種不同方向來探討至今從未被世人重視的「年輕人悲劇」。日本社會更應該盡快建立幫助他們的各種手段。
每個年輕人都背負著一樣的悲劇,即使是現在尚未感受到這份困境的年輕人,也都處於隨時會踏入悲劇的狀態。每個人身邊都充滿了無數的陷阱,生活在不知不覺之中就會陷入窮困。要正視這一點的確相當可怕,更讓人不禁想逃避。但是現今已經發展到世人無法再視而不見,非得面對現實的地步了。
希望日本社會的嶄新問題「貧困世代的悲劇」,能比「下流老人」這個議題吸引更多人重視。
「貧困世代」究竟是哪一群人?
年輕人的生活環境正急速惡化中。
非正職員工的比例增加,黑心打工、黑心企業,延遲償還的獎學金 、國民年金及國民健康保險,與父母同居,高自殺率,少子化等,這些不斷交錯的社會現象,正代表了他們目前所身處的困境。
歷史上應該不曾出現過在各方面將他們逼到如此境地的社會吧。支撐日本未來的年輕人們竟然無法過著理想的自由生活,只能痛苦地掙扎。
一九九○年泡沫經濟崩壞之後,經歷就業冰河期的年輕人曾被稱為「失落世代」(lost generation)。他們是受到景氣左右無法自行選擇未來,且失去日本舊有...
目錄
前言
「貧困世代」究竟是哪一群人?/《下流老人》的讀者層/貧困世代猶如監獄囚犯/年輕人悲劇的誕生
第一章 被社會傷害的年輕人=弱者
在營養失調狀態下前來求救/案例一:全財產只剩十三日圓,在外流浪的伊藤先生(二十一歲男性)/案例二:接受生活保護的加藤小姐(三十四歲女性)/網路的無情批判/生活保護訴訟/案例三:因黑心企業而罹患憂鬱症的富田先生(二十七歲男性)/迅速擊垮年輕人的雇用環境/案例四:居住在「非法租屋」的中野先生(二十四歲男性)/無法支付契約更新費……/充滿異臭的狹小空間/案例五:在夜間定時制高中上學的林同學(十七歲女性)/「好想快點滿十八歲,因為可以在酒店打工。」/從五個案例中了解的問題/「貧困世代」與「下流老人」/能存錢就算不錯了/生產與養育小孩簡直是「奢侈」
第二章 大人不了解的貧困悲劇
實在過於「痛苦」/社會工作的實況/關於年輕人的五大偏見1.只要工作就能獲得收入的神話(勞動萬能說)/大人們製造出年輕人的「困苦」/2.家人會幫忙的神話(家庭扶養說)/成為被家庭壓榨的對象/3.健康且充滿活力的神話(青年健康說)/4.「以前還要更辛苦」這種時代錯誤的神話/出生就決定了命運/5.「趁年輕時多努力,辛苦只是一時」的神話(努力至上主義說)/無法全心投入的工作/認為年輕人不需要支援的政府/社會福利也認為不需援助年輕人/支援對策也應該伴隨著金錢補助對策/讓金錢補助不侷限於「特定的存在」/專欄一 給予「十八歲投票權」正面肯定!
第三章 無法學習的悲劇:黑心打工與獎學金問題
黑心打工的出現/「小心我殺了你」/三天都住在公司/權力關係的改變/即使是東大也一樣/為了脫離黑心打工/延遲償還獎學金者已超過了三十三萬人/惡化兒童貧困/學費高漲與國立、私立的差距/父母無法協助/日本無法栽培年輕人/專欄二 為了奧運的人才培養與教育
第四章 無法居住的悲劇:貧困世代的住宅問題
缺乏討論的住宅政策/住宅是最重要的福利制度/在家庭中隱藏著貧困/「住宅政策提案、檢討委員會調查」所帶來的衝擊/四人中有一位曾當過遊民/監獄的誕生/過去日本優秀的住宅政策/住宅商品化/為了防止自殺及解決少子化問題/低房租住宅越多的國家,家庭組成率越高/專欄三 滑雪巴士車禍所浮現的社會問題:年輕人與高齡者的貧困交接點
第五章 若是不改變社會構造,貧困世代絕無法獲救
最要注重的就是評估!/親身接觸年輕人的重要性/了解社會構造及雇用環境的激烈變化/個別了解年輕人/不投資人才的少見國家/不投資人才的少見國家/「有未來的年輕人」/就業輔導延續貧困/提案一:新工會的參與及工會活動的復權/「沉睡的獅子」/今後的工會/提案二:導入獎學金制度與提高富裕層的課稅/財源是「不取,才會沒有」/提案三:連結兒童貧困對策/提案四:導入房租補助制度與充實住宅政策,抑止貧窮/提案五:提倡貧困世代學習激進民主政治/結論:為了消除貧困世代/專欄四 不期待工會的年輕人與不知道工會的年輕人
結語/參考文獻
前言
「貧困世代」究竟是哪一群人?/《下流老人》的讀者層/貧困世代猶如監獄囚犯/年輕人悲劇的誕生
第一章 被社會傷害的年輕人=弱者
在營養失調狀態下前來求救/案例一:全財產只剩十三日圓,在外流浪的伊藤先生(二十一歲男性)/案例二:接受生活保護的加藤小姐(三十四歲女性)/網路的無情批判/生活保護訴訟/案例三:因黑心企業而罹患憂鬱症的富田先生(二十七歲男性)/迅速擊垮年輕人的雇用環境/案例四:居住在「非法租屋」的中野先生(二十四歲男性)/無法支付契約更新費……/充滿異臭的狹小空間/案例五:在夜間定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