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終於讓我讀懂了《百年孤寂》!
國內第一本解讀馬奎斯作品的專著,
給了我們重讀 / 初讀《百年孤寂》的理由。
智利詩人聶魯達盛讚:
《百年孤寂》是「繼賽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之後最偉大的西班牙語作品」。《百年孤寂》是一本奇書,裡面有許多美麗卻難懂的隱喻。
閱讀賈西亞‧馬奎斯,像走一座迷宮,沿途的路標和風景讓人目眩神迷,大歎滿足,卻往往不知該怎麼出去。迷宮中有許多讓你停下、轉彎,或者原地打轉的機關,都是賈西亞‧馬奎斯埋下的伏筆與提示。
楊照手上拿著線頭,帶我們走進馬奎斯複雜團團圍繞的迷宮。他藉著講述南美洲內戰和政治背景、馬奎斯獨特的童年養成,福克納如何影響了他的創作,當記者時觀察到的各地荒謬民情…楊照不厭其煩,將所有繁複的線索一一收集,耙梳,引證,指出馬奎斯這部悲觀的命運之書,不僅是邦迪亞家族六代的故事,也是一則南美歷史的隱喻……
如果說《百年孤寂》是部奇書,本書便是解讀此書不可或缺的鑰匙。為《百年孤寂》提供了入口,深入耙梳了馬奎斯的養成背景,以及拉丁美洲一世紀的命運,搭建起閱讀《百年孤寂》的舞台。
關於賈西亞‧馬奎斯的《百年孤寂》這塊土地的命運無法改變。這群人的結局已被決定。
但有個小說家寫了這麼一部悲觀的奇書,為我們在黑暗中開啟了一絲希望。
賈西亞‧馬奎斯,一九八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的《百年孤寂》是魔幻寫實主義的最佳代表,為二十世紀文學投下最強烈震撼的奇書。
賈西亞‧馬奎斯在這部小說中,寫出了一個活人與死人並存的世界,藉由邦迪亞家族的興衰,反映了哥倫比亞百年以來的紛擾歷史。誠如他自己所言,他的小說並非完全虛構,一切皆有事實作為基礎。
《百年孤寂》不但是拉丁美洲歷史的縮影,表現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具體處境,他筆下所描寫的孤寂與徒勞,更深刻地觸及了我們的人生狀態。
【本書特色】
◆ 由【誠品講堂】授課內容整理而成,由作者親自定稿,文字簡白暢達,深入淺出,句句淺顯易懂,字字言之有物。
◆ 摘錄賈西亞‧馬奎斯《百年孤寂》原文,搭配楊照解說文字,兩者合併閱讀,一面欣賞原典之美,一面理解解說之趣。
◆ 附有賈西亞‧馬奎斯生平年表、《百年孤寂》人物關係圖與延伸閱讀書目,是快速進入賈西亞‧馬奎斯文學世界的入門導引。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現為《新新聞周刊》副社長兼總主筆、News98電台《一點照新聞》主持人。
楊照擅長將繁複的概念與厚重的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寫作經常旁徵博引,在學院經典與新聞掌故間左右逢源,字裡行間洋溢人文精神,並流露其文學情懷。近年來累積大量評論文字,以公共態度探討公共議題,樹立公共知識分子的形象與標竿。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 智利詩人聶魯達盛讚:《百年孤寂》是「繼賽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之後最偉大的西班牙語作品」。
◆ 作家莫言、韓少功、平路、李昂、張大春、朱天心、林燿德、郝譽翔、駱以軍等,皆是其熱情的讀者。
名人推薦:◆ 智利詩人聶魯達盛讚:《百年孤寂》是「繼賽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之後最偉大的西班牙語作品」。
◆ 作家莫言、韓少功、平路、李昂、張大春、朱天心、林燿德、郝譽翔、駱以軍等,皆是其熱情的讀者。
章節試閱
魔幻寫實的文學舞台
相信你只要讀了《百年孤寂》的前面幾章,就可以感覺到它和過去讀過的小說很不一樣。這本不一樣的小說還有其複雜的來歷。其中一個來歷是賈西亞.馬奎斯成長過程中所處的那個神話與現實、生存與死亡幾乎沒有界線的特殊環境。那不是一個賈西亞.馬奎斯個人碰巧遇上的環境,其背後有著廣大的拉丁美洲歷史脈絡。
內戰與獨裁者的國度
《百年孤寂》書中的主角邦迪亞上校,原型來自於哥倫比亞歷史上一位真實的人物─烏蘇里.烏蘇里將軍。《百年孤寂》小說開場的時間點上,真實的烏蘇里.烏蘇里將軍回到自己的家鄉,他已經經歷了四十場內戰。不是四十場戰役,而是一次又一次,各種不同勢力換來換去,一下這個打那個、一下換成那個打這個,停了又打、打了又停,經歷了四十次。你可以想見這樣一個國家,其人民對於整個國家、對於戰爭會產生如何虛無、空洞及厭惡的感覺。而且不只哥倫比亞如此,整個拉丁美洲都是如此。各式各樣的利益、各式各樣的合縱連橫,隨時都可能爆發新的戰爭。
包括哥倫比亞在內,大部分的拉丁美洲社會,保留了強烈的家族傳統,你是誰的兒子、又是誰的爸爸,是極其重要的事。中文世界裡我們一般用「馬奎斯」當作這位偉大小說家的名字,但是在事實上,在他自己的語言、文化中,他的姓不是「馬奎斯」,而是「賈西亞.馬奎斯」。這個姓帶著清楚的系譜意義,表明了他是誰的兒子。每個人的名字都彰顯著表達了他的家族系譜。
具備強大家族傳統的社會,打起內戰來,無可避免地就會形成家族與家族之間的對抗。然而家族網絡盤根錯節,追究下去,沒有哪兩個家族是真正沒有連結的,到後來一定出現親戚打親戚的情況。表兄弟和叔叔伯伯打仗,導致戰爭中更增添了親族的恩怨與混亂,構成了拉丁美洲近代史的一項特殊共同記憶。
拉丁美洲有著共同語言,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是整個拉丁美洲的文化出版中心。不同國籍的作家,智利的聶魯達(Pablo Neruda)1、哥倫比亞的賈西亞.馬奎斯、秘魯的尤薩(Mario Vargas Llosa)2..,他們的書都會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出版。這一部分的拉丁美洲有著跨越國界的整全性,可是分開來看,這些人的祖國,卻又沒有一個內部是團結的,都被各種勢力各種利益切割得零零碎碎,表現出國界內的分裂面貌。
這些作家的祖國都出現過獨裁者。獨裁者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拉丁美洲有那麼多獨裁者?為什麼拉丁美洲的獨裁者,前面一個被推翻了,很快後面就會再出現第二個?其中最重要的歷史原因─我們不容易感受,卻應該努力試圖去理解的─就是人民對於內戰的厭煩。
讓我們簡單想像一下:兩股勢力打仗,長期以來一直在打仗,打了十五年,正因為打了那麼久,就很難停下來不打了。誰也消滅不了誰,而且彼此都很了解對方,雙方僵持著,你稍微動一下,我就反射動作地打你一巴掌,然後你就也反射動作地回我一巴掌,就這樣成了習慣,成了固定模式,無法終止。這怎麼辦?
這兩股勢力本身也都受不了了,想要彼此妥協,就必須找一個雙方都能信任接受的仲裁者,作為中介保證。這個人能保證雙方信守劃定的界線,你不會偷襲我,我也不會拉你們的人倒戈。獨裁者就是從仲裁的角色衍生出來的。許多拉丁美洲的獨裁者,源自於將仲裁的權力不斷擴張。仲裁者發現:說服兩邊疲於戰爭的人民,保有和平最好的方式,是讓國家只有一股絕對獨大的勢力,那樣就不需要、也就不會打仗了。獨裁者的絕對權力,來自於與人民間的﹁魔鬼交易﹂,人民交出自由,換取秩序與和平。獨裁者有可以獨裁的道理,獨裁者有在那個社會歷史背景下存在的道理,無止境的混亂內戰使得這麼多人渴望和平、渴望休息,他們願意為了和平,奉獻自由、放棄自由。
用戰爭和死亡標記的時間
賈西亞.馬奎斯出身於加勒比海沿岸地區。而且在「香蕉大屠殺」事件之後,當蓋坦去進行調查的時候,他遇到的一位重要調查對象,就是賈西亞.馬奎斯的外祖父。賈西亞.馬奎斯和外祖父的關係,遠比我們一般想像的更親密。在自傳《倖存者說》(Living to Tell the Tale)中,賈西亞.馬奎斯開頭就講了,他第一次見到媽媽是在三歲時,到了三歲才認識自己的媽媽。那他又在什麼時候認識爸爸呢?那是七歲又九個月,他生命中第一次見到爸爸。
賈西亞.馬奎斯小時候父母不在身邊,他是由外公外婆帶大的。他的外祖父是經歷長期內戰後退下來的老兵,大部分時間屬於政府軍,為政府打了很多年的仗。他的外祖父見識經歷過太多戰爭,以至於養成了一種習慣,總是用戰爭與死亡來看待、標記自己的生命。講到自己,他會說:十二歲,發生了一場什麼樣的戰爭;十九歲時,又有一場什麼樣的戰爭;二十歲零三個月,第一次看到誰在他身邊死掉;二十五歲零兩個月時,如何在一場戰役中周圍的人都戰死了,只留他一個人不可思議地倖存下來。對於像賈西亞.馬奎斯的外祖父這種人來說,標記時間、標記生命最重要的尺度,就是戰爭、就是死亡。那麼生命中沒有了戰爭,會變成怎樣?就變成了時間的停滯,變成了無窮無盡的等待。當年他們在為政府打仗時,得到來自政府的許諾,退役之後,會提供他們豐厚的退休金,那就是他們等待的對象。外祖父的老房子,加上莊園,脫手出售,賣了七千哥幣,後來他們拿著這筆錢搬到附近的大城,蓋了一棟房子。賈西亞.馬奎斯被哥倫比亞第二大報《觀察家報》派去巴黎時,他一個月的薪水是五百哥幣。而政府承諾要給他外祖父退休金,是一萬九千塊哥幣。這樣我們就可以具體地理解這是一大筆錢,政府以這一大筆錢作為承諾,攏絡他們賣命,但也正因為承諾的數額龐大,所以政府根本付不出來,甚至根本沒打算要付。
小說《沒人寫信給上校》(No One Writes to the Colonel)3是賈西亞.馬奎斯的名作之一。小說裡的退役上校每個星期都去問:有沒有信來?他在等的,就是通知他去領退休金的信。我們可以這樣說:賈西亞.馬奎斯的外祖父,他的生命區分成明確的兩種時間,前一種是以各式各樣的戰爭與死亡標記的,後一種則是近乎停滯,被關鎖在對退休金的漫長等待中。
與幽靈共存的世界
有意思的是,賈西亞.馬奎斯的外祖母,有著和外祖父完全不一樣的時間感。小時候,賈西亞.馬奎斯住在加勒比海沿岸的大房子裡,和所有的小男孩一樣,他很好動愛亂跑,外祖母管他,叫他乖乖待在一個地方,他怎麼可能聽話?於是外祖母就會說:「你現在坐在這裡不要動,千萬不可以去那邊,你如果去那邊的話,會吵到你姨婆。」要不然就說:「你不能去那邊,去那邊會吵到你的大表哥。」這些人是誰?他們都是已經死了的人。外祖母不讓他亂跑,理由是:活人不可以擾動死人。對外祖母來說,屋子裡不只有活人,還有更多幽靈。
如果小賈西亞.馬奎斯跌了一跤,外祖母就會說:「你看,不乖又被姨婆推了一把了吧?剛剛有沒有看到姨婆啊?啊!我好像看到了。」走在街上,外祖母會指著空蕩蕩的街道對他說:﹁這條街你不能夠亂跑,因為街上太擁擠了,你不曉得什麼時候會碰到哪個死掉的人,跟人家走到什麼奇怪的地方去。﹂正因為這樣,原本頑皮的賈西亞.馬奎斯變乖了,哪裡都不敢亂走。
我們無法追究說,這到底是外祖母養育小孩的一種策略,還是她真的相信、真的知覺到那些幽靈?大概兩種成分都有吧!不論原因是什麼,這樣的環境在一個小孩─尤其是一個想像力豐富的小孩─心中留下深刻、無法磨滅的印象。他活在一個充滿幽靈的空間裡,而且那些幽靈,不是恐怖片裡的惡鬼,他們是有身分的,都是和他有關係的人,都是死去了的親人。那是在這個空間中曾經活過的人的延續,不是莫名其妙外來的鬼。這是阿公的阿公,那是舅婆或叔公,都是和他有具體明確關係的。
這樣的環境,背後必定有連帶的信念─人不會真正死掉,或者說,人不會真正消失。人死了,不過是換成另外一種存在,而且隨時可能會被喚醒,會被吵到。賈西亞.馬奎斯小時候,就因而產生困惑。被某個姨婆推了一把跌倒了,他忍不住想:這個已經死了的姨婆,她變成了幽靈,那這個幽靈還會不會再死掉?如果幽靈死了,死掉的幽靈又會變成什麼?死掉的幽靈會變成二度幽靈嗎?那麼二度幽靈還會不會再死掉?
《百年孤寂》這部小說,就是建立在兩種異質交錯的時間意識上。一種是外祖父的時間,以死亡與永遠等待不到的東西標記出來的線性時間,另一種則是外祖母的時間,一種奇特幽靈存在的輪迴。死掉的人變成幽靈,幽靈再死掉,變成另外一度的幽靈,再死掉的幽靈變成……。當你不相信人真的會死掉,你也就不可能相信幽靈會消失。人死了都還在,那幽靈為什麼要消失,憑什麼幽靈會消失?所以它就變成一種永恆存在,但是永恆中穿插著死亡,於是就只能是循環的存在形式。賈西亞.馬奎斯在小說裡不斷試探著這兩種時間彼此的關係。
哥倫比亞的歷史,以外祖父的記憶定位下來,那是一場接一場的戰爭,一場戰爭帶領到下一場戰爭,而一旦不打仗了,取而代之的則是無窮無盡的等待。等待使得時間不循環,要等的東西沒有來,就只能一直等下去。等待必須依恃會向前流動的時間,但是等不到要等的對象,真實存在的感覺卻又是停滯、不動的。人在停滯中只有逐漸地變老、衰頹。
一再重來的孤寂感
這本經典小說的書名叫做《百年孤寂》,一百年的長時間規模,當然牽涉到歷史,小說也真的碰觸處理了哥倫比亞一世紀間發生的事,不過這絕對不是一部單純的歷史小說,除了「百年」之外,小說還要寫、更要寫「孤寂」。賈西亞.馬奎斯在這部小說中表達「孤寂」主題時最常用的手法,就是鋪陳一種循環的時間感。事情一再地重現,換一個面貌再來一次、又來一次,不斷循環、不斷繞回原點。
每一件事情的敘述,幾乎都是以邦迪亞上校4回想面對行刑隊的情景為開端的。小說中他一而再、再而三地面對行刑隊,面對死亡的臨界,到後來好像連那個臨界劃分,都在反覆中變得模糊了,他活著,但同時他也死過很多很多次。原本現實存在上絕對不可能重複的事─一個人只能死一次,死過一次就是完全、絕對地死了─在賈西亞.馬奎斯的小說中,都會一再地重現。而且不只是邦迪亞上校,《百年孤寂》裡面有好多死掉超過一次的角色。
如果加上《百年孤寂》以外,賈西亞.馬奎斯寫過的其他小說,反覆的死亡現象就更多了。例如說他最早的短篇小說就寫過沒有辦法死透的人,肉體已經死了,精神卻不肯死,所以這個人很清楚地感覺到自己被活埋,活埋也不會讓他死掉,因為他原本就死了。接著他又很清楚地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在腐敗,被身體腐敗的氣味弄得受不了,想要逃走,但卻逃不走,已經下葬的人還能逃到那裡去?賈西亞.馬奎斯在《枯枝敗葉》(Leaf Storm)這部小說寫到了死了但是不能下葬的人,沒辦法將這個死人下葬,給周遭的活人帶來了各式各樣的困擾。讀過這部小說的一位朋友,就勸賈西亞.馬奎斯去讀古希臘的悲劇作家索福克里斯(Sophocles)的名作《安蒂岡妮》(Antigone),5這部劇本的主軸就是安蒂岡妮決定違背禁令去為親生兄弟收屍安葬。那是賈西亞.馬奎斯接觸希臘悲劇的重要契機。
尚未除魅的世界圖象
我們一般認為死亡就是生命的結束,也就是生命故事的結束,然而對於受外祖母強烈影響的賈西亞.馬奎斯來說,死亡往往是另一個生命故事的開始。這樣一個由外祖母帶大的小孩,他生命裡面還有另一種特殊的東西─那就是外祖母眾多迷信組構而成的世界觀。
外祖母相信著:在這個空間裡有各式各樣的陰魂,小孩子躺著的時候,如果門前有出殯的隊伍經過,要趕快叫小孩坐起來,以免小孩就跟著門口的死人一起出去了。還有,要特別注意,不能讓黑色的蝴蝶飛進家裡,那樣的話家裡會要死人。如果飛來了金龜子,表示會有客人。不要讓鹽灑在地上,這樣會帶來壞運。
如果聽到ㄎㄧㄥㄎㄧㄥㄎㄨㄥㄎㄨㄥ怪聲,一種從來沒有聽過的聲響,那麼就是巫婆進到家裡了。如果聞到像溫泉般的硫磺味道,就是附近有妖怪。這些是賈西亞.馬奎斯小時候生活教育的重要內容。他所接受的是加勒比海沿岸地區,而不是波哥大都會的教育。而且是住在那個地區,一個沒有經過西化理性衝擊的老太太,所給予的教育。她教的,是典型、傳統的拉丁美洲世界觀。這套世界觀中,眾多事物尚未經過理性處理分類,尤其是還沒有分別出什麼是合理的,什麼是不合理的。那裡殘留著世界還沒有被分化開來的一種概念、一種氣氛,活人與死人沒有絕對的界劃,活人隨時會變死人,死人會變成幽靈,幽靈一直處在活人之中。這中間沒有絕對的界線,那是一個連續而非斷裂區隔的世界,那樣的世界沒有必然不會存在的東西。
理性帶來最大的影響是:訓練我們相信什麼事情一定不會發生。在十七世紀啟蒙運動之後,西方的理性為什麼逐步席捲了全世界?可能有人會回答:因為理性是對的,例如:由理性產生的科學,比其他傳統社會原本所相信的巫術、宗教以及神啟,都要來得靈驗。
理性的排除法則
我們當然可以接受這樣的解釋。不過人類學家Stanley Jeyaraja Tambiah,在他的名著《魔術、科學、宗教與理性的範圍》(Magic, Science, Religion and theScope of Rationality)中,提過另一種不同的解釋。簡單說,理性最大的誘惑,在於它能夠提供其他知識形式、其他宗教信仰都無法提供的、最穩固的安全感─理性將許多事情清楚地排除出去,清楚主張那些事是不合理的,一定不會發生,所以人們連想都不必去想。理性是什麼?理性有著強烈的、近乎絕對的排除法則。有一天你按照理性了解了為什麼二加二等於四,那麼從那一天起你就不必擔心在什麼狀況下,二加二會突然變成了五。那就是不可能的。有一天你按照理性規則懂得了地心引力,從那一天起你就不必擔心身邊周遭的東西,會突然飛到空中消失了,沒有東西會往上飛,所有的東西都只能往下掉。理性及其衍生的科學知識,幫我們排除了很多再也不需要去考慮的事。理性愈發達,我們的世界也就愈來愈小,面對這個世界需要做的準備也就愈來愈簡單。我們活得愈來愈方便,愈來愈安全。不過當然相對地,這世界也就變得愈來愈無聊。很多事情在還沒有發生之前,我們就已經排除了它們發生的可能性。這也就是韋伯(Max Weber)6所說的現代社會「除魅化」的意義,再也沒有什麼現象、什麼觀念可以魅惑我們了。拉丁美洲的小說如此好看,恐怕有很大一部分必須要感謝賈西亞.馬奎斯的外祖母,她提供給童年的賈西亞.馬奎斯如此廣大、未曾經歷現代「除魅化」、豐富且混亂的世界圖象。
魔幻寫實的文學舞台
相信你只要讀了《百年孤寂》的前面幾章,就可以感覺到它和過去讀過的小說很不一樣。這本不一樣的小說還有其複雜的來歷。其中一個來歷是賈西亞.馬奎斯成長過程中所處的那個神話與現實、生存與死亡幾乎沒有界線的特殊環境。那不是一個賈西亞.馬奎斯個人碰巧遇上的環境,其背後有著廣大的拉丁美洲歷史脈絡。
內戰與獨裁者的國度
《百年孤寂》書中的主角邦迪亞上校,原型來自於哥倫比亞歷史上一位真實的人物─烏蘇里.烏蘇里將軍。《百年孤寂》小說開場的時間點上,真實的烏蘇里.烏蘇里將軍回到自己的家鄉,他已經...
目錄
作者序
第一章 南美洲的荒謬歷史
第二章 『魔幻寫實主義』
第三章 時間與失落
第四章 歷史暴力中的美豔
第五章 另類文明的靈光閃現
賈西亞‧馬奎斯年表
《百年孤寂》人物關係圖
延伸閱讀書目
作者序
第一章 南美洲的荒謬歷史
第二章 『魔幻寫實主義』
第三章 時間與失落
第四章 歷史暴力中的美豔
第五章 另類文明的靈光閃現
賈西亞‧馬奎斯年表
《百年孤寂》人物關係圖
延伸閱讀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