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議題連環爆,資本主義運作下的無良企業唯利是圖。消費者除了消極抵制外,還可以更積極做些什麼?
早在廿年前,同樣因為鎘米汙染、毒奶粉、餿水油事件、綠牡蠣……持續爆發,大眾食不安心,一群家庭主婦忍無可忍,即透過一包米、一籃菜的共同購買行動,引爆了台灣的生活消費革命。更以此為基礎,成立了台灣第一個生活消費型合作社,開啟台灣劃時代的生活消費革命,以及合作經濟模式。
所謂「共同購買」,就是集結關心自己、關心環境、關心生產者的消費者,依生活的需求,尋找有共同理念的生產者,提供環保、健康、安全的生活材;也透過消費者與生產者的直接對話,協助解決彼此的問題,找回人與人之間的互信;並透過對生產環境的親近與瞭解,重溫人與土地之間的情感。
全書以說故事方式,從所謂的「合作社」、共購精神、產品開發、社會議題參與….等,呈現共同購買的核心價值與意義。一個人的力量也許單薄,一群人的合作,用合作的力量,改造社會!
本書特色:
■從一群媽媽開始的消費革命
■從一包米開始,表達照顧小農和土地的心意
■從一籃菜開始,尋回久違的真情與真味
■從一塊豆腐開始,倡議反基因改造運動
■從不漂白再生衛紙開始,為台灣留下好山好水
■在消費中注入環境意識,守護永續家園
主婦聯盟的共同購買,可以說是近幾年台灣方興未艾的所謂CSA(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從產地到餐桌、碳足跡、支持在地小農……等概念的先行者。20年來,主婦聯盟以共同購買行動,帶動友善環境的消費意識,以碗中的未來,做為一種生活的價值與態度;以菜籃子裡溫柔而堅定的生活革命,展現消費力為改變社會的動力。
在食安問題屢爆不鮮、因「看見台灣」而讓環境議題備受注目,318學運後,公民力量崛起的台灣社會,主婦聯盟先行者般的「共同購買」行動,現階段重新省視,別具意義與價值。
坊間,除了翻譯書外,幾無同類型產品,而且是從台灣自己土地上,由一群女性摸索、誕生的在地經驗。所以,此書主題雖是共購,但可以從社會、經濟、性別、食安……等多元交度切入討論,有話題性,且深具啟發性。
作者簡介: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2001年,秉持公益與非營利原則,1,799名社員組成了「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迄今已近6萬個家庭加入,照顧了110位農友及6個產銷班, 供應600多種產品;以友善農耕方式,照顧了600公頃的農地,大約24座大安森林公園的面積。
從環境守護到共同購買,從集結消費力到展現社會力,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透過「環保、健康、安全」的生活必須品,實踐綠色生活,友善環境,守護地球的永續!
章節試閱
(文摘 1.)
用消費改變世界——從共同購買到合作找幸福
合作社?不就是學生時代最愛的元氣補給站,每到下課時間,以各種零嘴點心飲料撫慰苦澀心靈;也或者是巷口,櫃台小姐笑臉迎人,像銀行,卻又不稱之為銀行的第一或第十信用合作社。
為什麼明明像銀行,卻不叫銀行?而是「合作社」?合作社究竟是甚麼?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又是啥?跟一般企業或組織有甚麼不同?
近幾年,台灣社會也新興了一個很夯的名詞與概念:「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也就是以商業模式來解決某一種社會或環境問題的組織,例如:為弱勢社群創造就業機會、生產或提供負有社會責任或能促進環境保護的產品或服務、採購弱勢族群生產或製作的產品……等;不一定是非營利組織型態,而是可以有營收與盈餘。但其存在目的並不是要為出資人或所有者謀取最大利益,其盈餘主要是用來投資社會企業本身,持續解決該社會或環境問題。
不只在台灣,近年來,社會企業在全球蔚為風潮,儼然是一股新的公民自覺與自發運動,不但轉化了傳統非營利組織的思維,更跨越了社會與企業的界限,甚至改變了政府的公共政策。二○○六年,孟加拉的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以其所創設的銀行,以微型信貸模式提供窮人小額貸款,不僅提高貧窮線下掙扎求生同胞的生存與創業能力,也大幅降低他們向高利貸借款所的惡性循環與負擔,因而也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的肯定。這就是社會企業的最佳典範。
事實上,社會企業在英、美、南亞等國家已行之有年,也已被證明是一種可擴張且永續經營的商業模式,對於公益組織的財務自主性更具有極佳的助益。甚至,主流商業體系中,包括:比爾.蓋茲(Bill Gates)提出「創造性資本主義(Creative Capitalism)」,或者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所講「創造共享價值(Creating Shared Value)」等,都說明了社會與企業,不再是沒有交集的平行線。而社會企業發展至今,關注的範圍涵蓋各式各樣社會議題,包括:水資源、氣候變遷、教育問題、兒童福利、住家品質……等,愈來愈多社會創業家正以創新的商業模式改善社會,改變世界!
互助合作的實踐行動:合作社的誕生
事實上,追溯「合作社」的源起與定義,就會發現,「合作社」可以說就是最早出現,或者說是古典版的「社會企業」。
所謂的「合作社」,根據國際合作社聯盟(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lliance,簡稱ICA)對於合作社本質的定義,合作社是基於共同所有及民主管理的企業體;也就是為了滿足共同的經濟、社會、文化需求與願望,一群人自願結合的自治團體。簡單來說,合作社就是實踐互助合作的法人企業。
合作社思想與合作社運動(co-operative movement)起源於十九世紀後半期資本主義盛行期的歐洲。十九世紀中葉,位於英格蘭西北邊的重要工業大城曼徹斯特附近一處名為羅須代爾(Rochdale)的小鎮,紡織工業發達,大多數鎮民依賴紡織工廠維生。但在工業資本家和商業資本家的雙重剝削下,日夜辛勤工作的紡織工人所獲得的實際工資卻少得可憐,得不到合理報償,生活十分艱困。
為了改善生活條件,一八四三年,羅須代爾的十三名紡織工人發起籌建合作社,起草了合作社章程。一八四四年八月,更決定成立羅須代爾公平先鋒社(Rochdale Equitable Pioneer Society),參與的廿八名紡織工人每人以一英磅股金,共集資了廿八英磅;八月十一日舉行成立大會,通過章程,正式成立了公平先鋒社。
公平先鋒社不僅是人類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合作社組織,對世界合作社運動的最大貢獻更在於著名的「羅須代爾原則」,其內容包括:入社自願、退社自由、民主管理、公平交易……等,這些原則,開創了合作社發展的新時代,也成為後來國際合作社聯盟制定合作社的基礎規章。
兄弟般的經濟:重視人,更甚於金錢價值
合作社社員之間、社員與合作社之間,彼此互助合作、休戚與共,共同分擔風險,也共享利益與幸福。可以說,合作社超越經濟範疇,更涵蓋了精神與物質生活領域。
相對於歷史上許多由偉大思想家所提出的社會運動,合作社運動是由眾多平民老百姓從真實生活出發,以互助合作的方式,解決共同的經濟、社會困境與難題。所以說,合作社雖然也是一種企業體,卻不以營利為目的,既要謀求社員的利益,也必須關懷社會公益。世界知名的日本作家與社會運動家賀川豐彥稱合作社運動為「兄弟般的經濟」,意義就在於,合作社重視人的價值更甚於金錢的價值。
就因為追求並奉行這樣的價值與理想,一百多年來,起源於歐洲社會的合作社,至今已擴展至世界各國各領域,目前全世界已有各種合作社,社員人數多達七億多人;也就是說,平均每八個人就有一人是某合作社成員。
生活共同體運動:共同購買催生的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當社會企業、公平貿易……這些概念或名詞還未被提出之際,合作事業就是為了矯正資本主義過度擴張,貧富懸殊,因而興起的社會主義型公民事業。合作社發展演進已超過一百五十年,至今仍保持其一貫性,因為都共同信守並實踐了國際合作社聯盟(ICA)所公認的七大原則(詳見附錄)。
在台灣,一般所熟知或聽聞的合作事業,除了過去的軍公教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以及各種產業合作社之外,農會、漁會,則是日治時期即建立的農漁民合作經濟體,國民黨來台執政後,為了掌握地方勢力,積極介入,數十年來,也已成為地方選舉派系瓜分的黑金運作體,已大大脫離了合作事業的基本原則,尤其是社員主體性。
二次大戰後,全世界各種思潮風起雲湧,台灣卻歷經數十年軍事戒嚴,思想、資訊被嚴重箝制而封閉,社會民眾缺乏對合作社普世價值及基本原則的瞭解,而過時的合作社法,更是推動合作事業,發展經濟民主的最大障礙。一九八七年,台灣終於結束長達卅八年的戒嚴,回歸憲政法治。同年,「主婦聯盟」開始以女性志工團的形式,開始積極參與社會議題,一九八九年更正式成立了「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這是一個以女性為主體,有著獨特志工組織文化和理念堅持的非政府組織(NGO),不僅關心國內環保議題,也與國外團體經常有互動往來。一九九一年,基金會旗下「消費品質委員會」代表翁秀綾、陳秀惠……等人,前往香港參加「國際消費者聯盟IOCU」第十屆大會,首次認識了日本生活俱樂部生協,返台後,隨即展開交流,生活俱樂部提供相關書籍和組織文件供研讀。
一九九二年,翁秀綾和一群日文志工翻譯日本生活俱樂部生協的《我是生活者》、《從329瓶牛奶開始—— 新社會運動25年》,也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參考依據。同年,翁秀綾組了志工團到日本參訪生活俱樂部生協的合作社(Seikatsu Club Consumer’s Co-op Union)運作、堆肥、二手店等活動。是巧合,也是時機成熟吧,這一年地球日,有出版社推出了《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中文版,更擴大了這群志工對於環境和消費趨勢和議題的接觸視野,因而熱切地籌劃了一個企圖結合「環境」與「消費」可能性的綠色生活消費行動。
一九九三年,以「共同購買運動」為號召的這項綠色生活消費行動於焉開展,試圖讓都市人的食物需求與農村生產直接合作,於此同時,也向合作事業主管機關請益設立合作社的可能。共同購買創始人之一陳來紅等人,首先於永和設立「台北縣潭墘社區合作社」,主婦聯盟回歸小社區,建構人與人的需求關係。
為了籌集資金,以建構實體物流及持續經營,一九九四年開始,以共同購買為行動軸心,先後成立了「台北縣理貨勞動合作社」、「綠主張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台中「綠色生活小鋪」,摸索如何獨立經營非營利且具運動性格的綠色事業,而這些事業體的出資人、核心參與者、支持的消費者,多來自主婦聯盟基金會的積極志工。
從一九九六到二○○一年之間,主婦聯盟基金會扮演了「綠主張共同購買中心」及台中「綠色生活共同購買中心」公義形象的保證,更是許多行動訴求與議題的引燃點。不到十年,二○○一年六月,以一千七百九十九名發起社員為基礎,全國性「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成立,這是以環境守護、節制消費,以及支持可持續農業為訴求的新型態消費合作社(NPO),打破台灣原本多為學校及機關消費合作社的慣例,為台灣的合作事業開創,甚至示範了另一種可能與典範。
成立以來,組織發展迅速,二○一四年集結的消費力已超過十一億元;二○一四年十一月社員人數已達五萬七千人,經營四十四處社區店鋪(稱為站所)。此外,每週服務約三六○個社區配送班。同時,合作社對於垃圾分類、反核訴求、反基因改造、提高農糧自給、蔬菜減硝酸鹽運動、教育改革……等公共議題的倡議也不遺餘力,搭配「共同購買」行動,追求安全生活,打造更多人每天都能參與的綠色行動。
綠色消費的應然與實然:基金會與合作社
因在國內無前例可循或借鏡,主婦聯盟合作社在組織與經營方向,只能社靠著對《公元兩千年的合作社》(Co-operation in the year 2000)、《從329瓶牛奶開始—— 新社會運動25年》等書的領悟來壯膽並摸索,加上因主婦聯盟基金會而連結的許多社運團體、友好學者與朋友,讓這群主婦們「做中學、錯中學」,不斷嘗試並修正,持續努力突破困境。
一群又一群「另類」主婦及她們的另一半,從讀書會、演講、「吃的自力救濟營」及會議開始,不計心力、時間地投入,將環境理想的「應該、應然」鋪陳為滿足日常生活需求的 「實踐、實然」。因為這群女性的團結連帶(solidarity),環境運動的理想,已從被視為「異議份子」般的「反動」異類,拓展成為現今動輒萬人的認同與加入。
廿幾年來,從推廣有機農業、不漂白再生衛生紙、廚餘做堆肥、回鍋油再生肥皂、開發低毒性清潔劑……等,都是主婦聯盟基金會與合作社(及前身綠主張公司)共同努力的結果,也讓充滿抽象思考、深具批判性的環保運動訴求與精神,透過具體的而持續的經濟行為,成為真實生活的內涵與行動。
無可諱言,身為環保團體,吸引的通常是利他的小眾,而選擇加入合作社,大多數則是著眼於利己的動機,尤其在價值與價格的爭辯上,最常反映出利他與利己觀點的落差。已經習慣了市場經濟價格與品牌包裝的消費者,初加入合作社時,通常必須經過很長一段價值調適期,因為除了已被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所馴養的積習,某個程度上,也因為在台灣,社會民眾對於合作事業的認知普遍不足。
做為一個主婦聯盟基金會般的倡議團體,可以設定高道德尺度與高度理想性的鮮明訴求,但是,做為實踐端的主婦聯盟合作社,則必須有許多循序漸進與妥協,並且,時常還會有不易被理解或接受的狀況存在。
而在合作社組織的民主落實的學習上,十幾年來,主婦聯盟合作社也不斷經歷對分層授權的信任不足,以及年度社員代表大會上的議事紛異。種種現象所反映的,其實台灣社會的女性對於社會參與,大多集中在志工活動,而在事業經營、決策參與、議事規範,以及法規認知上,相對缺乏。甚至,究其根本原因,更在於整體社會對於公民意識、民主認知的程度,都還有很大要努力的空間。
二○一二年是聯合國訂定的「國際合作社年」,為因應這主題,主婦聯盟合作社展開了一連串「讓更多人認識合作社」的行動,其中,「合作找幸福」系列講座,三位歷任理事主席接棒演說的五場講座,意外成了一場薪火相傳的美麗盛會。為承續這一美好的傳承與分享,二○一三年,合作社更加有意識地推動「合作找幸福」活動,並以結合各區社員智慧的方式,辦理初階和進階的理念與實務培訓課程,由各地社員主動策劃、完全負責執行。
「合作找幸福」講座想為台灣各地播下更多合作運動的種子。而這種子也逐漸萌芽——二○一四年底成立的「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就是受到這系列演講的啟發,進而匯聚全台獨立書店所成立的合作事業。
挑戰,在共同的未來
近幾年來,主婦聯盟合作社規模持續成長,因而也無可避免地衍生了許多管理與溝通上的問題,尤其面臨維護社團本質與落實經營績效,也就是在環境/社會與經濟目的雙重發展之間,如何保持平衡的兩難;人才培育、經驗的傳承與交接,也是無法迴避,必須面對並有效解決的一大課題。
而在全球氣候及生產環境持續惡化,生產與勞動人力快速老化的社會,如何穩定而有計畫性地生產?如何以合理價格供應成份實在的生活品?如何有效集結因「食的需求」所產生的力量? ……這些都是當前的嚴苛挑戰,也是無可推卸的責任。
二○一三年中的毒澱粉風波,合作社長期合作的生產者名記豆腐,遭爆所使用的豆花原料(地瓜粉)含有順丁烯二酸。媒體上斗大的標題「檢驗合格商品,造成社員恐慌,的確也對合作社形象造成影響。隨後,合作社也發出「據實以告,廿年來不變的共同購買精神——順丁烯二酸事件說明」,向所有社員報告事件原委與處理方式。
「資訊透明,誠實告知,共同解決」是共同購買運動到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成立,一直不變的堅持,也正是社員願意相信合作社的原因。然而,往往將資訊透明公開之際,也是部分媒體渲染負面報導合作社的時候。所以,必須更努力在變動的資訊中,盡力做好風險控管,並且在能力所及範圍內,執行自發性的檢查並徹底將資訊公開。
對社員誠實,與生產者協力,是主婦聯盟合作社想要示範的負責態度。而每位社員在入社時,也都曾宣讀一段:「我願意本著愛與合作的精神,主張綠色生活從安全的食物開始。透過共同購買的消費力量,保護台灣農業、捍衛糧食主權、支持友善環境的生產者及維繫地球資源的可持續性。」創造公義、健康、幸福、永續的社會,是主婦聯盟合作社不變的願景與追求。
從共同購買運動到主婦聯盟合作社,一路走來始終堅信的是,事業的拓展與運動議題要同步開展,才能深化生活民主的理想;當「安全、健康、環保」、地產地銷、公平貿易、扶持小農等理念已成為更多團體及社會企業的共同訴求,主婦聯盟合作社將持續連結其他團體,扶持其他想成立合作事業或社會企業的人,發展健全的勞動者自主事業,創造就業及服務機會;並活絡基層社員組織,擴大「以消費力實踐環保」的價值觀,一步一步克服難關,召喚更多人加入建構豐富多樣的合作社群,用心守護所有人共同的未來。
(文摘 2.)
買一籃有感情的菜
買菜——還不簡單?!而且,不論是傳統市場買菜送蔥的人情,或超級市場整理完善的規格蔬菜,或有機商店標榜有檢驗、有認證的蔬果,或小農市集農友直銷少量多樣的菜,每一種購買都各有風情;隨意逛、開心買,就是挑選自己和家人喜歡的東西。但,隨著市售蔬果農藥超標、有機蔬菜檢出農藥等新聞不斷傳出,消費者開始大嘆「到底要吃什麼?到底該向誰買呀?」
每當食安新聞爆發,主婦聯盟合作社就會突然湧入一批心慌的消費者想要入社。但是,聽到要先參加入社說明會、要繳交入社股金,還要每年繳年費,有些等不及的人會問:「買個菜,有必要這麼麻煩嗎?」
是的,有必要這麼麻煩嗎?——偶像日劇不是常有「以結婚為前提交往」的橋段?如果把買菜也當作是長久交往的對象,這對象是否童叟無欺?是否誠信正直?是否照顧農友?花些時間好好瞭解一下,應該也是必要的吧?!主婦聯盟合作社有一籃麻煩但可貴的菜,而這籃菜和台灣的有機農業推動有關,和保護環境的蔬菜減硝酸鹽運動有關,更是消費者計畫購買允諾農友計畫栽種的協力支持。這一籃菜裝了風土、裝了人情,還有一群女性用菜籃關心家人、照顧土地的理想。
一籃菜的主婦談
家裡要吃的菜由別人配好,不管你愛不愛就送過來——這經驗,很多人都是參加了主婦聯盟共同購買後,才第一次遇到。共同購買運動發展自今,就是志在推動台灣的有機農業和友善環境的耕作。一九九○年代初期,全台灣只有少數農友願意栽種有機蔬菜。因此,如何找到一群支持者願意購買、持續購買,藉以支持農友持續種下去,這是重要關鍵。
共同購買運動發起人之一林碧霞,多年來,持續輔導並陪伴合作社農友。當年,在她自己家中的餐桌可也是充滿張力。在共同購買運動十五週年活動上,林碧霞博士就說了一個小故事:早期她曾花了一百八十多元在「共同購買」買了一顆又大又老的瓠仔。回家一切,裡頭竟黑了一大半,但她還是努力想辦法煮好端上桌。沒想到家中的老爺子吃了幾口,就把筷子一丟:「以後共同購買這種東西,不要再買回來了。」這「老爺子」也就是後來合作社推廣有機農業的大功臣-—鄭正勇教授。多年之後,故事重提,鄭正勇教授也幽默回應,「以後不會再丟啦。」如果沒有發起者的堅持,沒有一群消費者願不計代價,力抗家中先生和公婆的不理解,傻傻支持最初那滿佈蟲洞的蕾絲邊菜,讓生產者和消費者兩端相遇,菜籃就不可能出現。
事實上,就是鄭教授的筷子這一丟,成為共同購買進步的動力。將近廿年,鄭正勇和林碧霞夫婦在每年農友大會上,不斷鼓勵也傳授農友如何種出健康有品質的蔬菜;每當簡報播放出產品部所蒐集,農友一年來問題菜的照片時,兩位顧問看著照片,就可診斷農友的問題:「這是缺硼……」「這是缺鎂,所以……」「這是採收後沒有預冷……」農友就在這不厭其煩的叮嚀中逐年進步。
不過,社員端從接受到喜歡一籃菜,也是需要時間磨合的。高雄社員黃慧芬說:「一籃菜的設計,有種被強迫的幸福感。」就像媽媽對子女的愛,哪顧得了是不是美味可口,只要是健康的、營養的,就會一股腦兒塞給你。家人都喜歡的菜,黃慧芬就隨便煮,如果是不愛的食材,她就要追著站務人員問清楚該如何料理,以巧妙騙過家人。慢慢地,她發現家人討厭的驚喜愈來愈少,對食物接受度愈來愈廣,這都歸功於「一籃菜」的潛移默化。
主婦聯盟合作社的服務形態,可以到站所購買、組班配送,也接受個別配送。早期還未成立站所的年代,班長是共同購買的靈魂人物,也是訂購一籃菜的忠實支持者。一九九八年就開始組班訂菜的汐止班長黃貴美說,十多年來,這一籃菜讓她覺得獲益最大的,就是「節省時間、改善家人挑食習慣、不擔心菜價高漲、節省家庭洗菜用水」,果真是老班長,一語就道出這籃菜的無形價值。
不論烈日或寒風天,主婦不用再提著菜籃在市場來回尋找、苦思要買什麼菜,這真的節省許多時間。此外,很多家庭主婦一上菜市場,就很難控制自己的手和腦,總挑自己認得或家人喜歡吃的菜,如此一來,菜籃裡永遠是那幾樣蔬菜,家人的挑食習慣也難以改變。每到颱風季節,菜價隨風暴漲,搶收的菜又有風險,然而主婦聯盟的菜價公開透明穩定,並不會因颱風或缺菜而飆漲。職業主婦要快速料理家人晚餐,如果可以節省洗菜、備料時間,會有很大幫助。黃貴美說,合作社的菜是在有友善環境下栽種的,不用擔心農藥殘留問題,稍微沖洗乾淨即可,省水又省時。
一籃菜隨著四季會有變化,近幾年也因應社員家戶人口數變少而有調整。合作社依每天新鮮到貨的種類,組合七~十二樣蔬菜,包括:葉菜類、瓜果、根莖類等。曾有社員抱怨不預訂買不到菜,但如果是一家兩口,有會煮不完。為回應社員需求,一籃菜開始分為大組A菜(八~十樣,約五○○元)和小組B菜(四~六樣,約三○○元)可供選擇,單身或不常開伙者,也可以從袋裝的散菜入門。目前就讀世新社會發展研究所的黃喬亭說:「做便當很有趣呢,每天寫菜單,想著要怎麼搭配?要在主婦聯盟買或向市集小農買菜。」加上去過產地,瞭解農友生產者的用心,黃喬亭更認真煮飯做便當了,即使下課回到家,已是晚上九點多,夜間才開煮的深夜食堂,她依舊樂在其中。
農友的菜園心事
共同購買,就是找一群人挺一群人,除了需要有自覺意識的消費者,也必須有意志堅定的農友生產者;一籃菜裡裝的,不只是農產蔬果,更是農友給社員家人般的心意。
彭康偉,五年級生,高中時便立志要當農夫的稀有人士,也是共同購買的先發農友。因為把合作社視為家人,所以把最好的菜都留給社員。彭康偉曾自信地說:「給主婦聯盟的菜,是會甜的菜。我可算是合作社的重要生產者,夏天種蕃茄、瓜果,秋天種葉菜、青花、高麗菜、結頭、白菜、白蘿蔔……。」
不過,當合作多年的誠信農友遇上農藥殘留檢驗事件時,即使事件終了還他清白,傷害還是已經造成。二○○四年三月中旬,彭康偉的包心白菜驗出二硫代胺基甲酸鹽微量殘留,合作社馬上停止他所有產品進貨,展開全面調查和二次採樣。事後檢驗單位發現,這是十字花科蔬菜本身產生的硫化物,並非農友用藥,因而也促使檢驗單位訂定新的標準,降低誤判,避免導致農友損失。然而在釐清問題過程中,對農友人格的懷疑、商譽和產品的損失……等,有形、無形的傷害,不是身歷其境的農友,大概無法體會箇中心路轉折。
在二○○五年初,主婦聯盟合作社舉辦的農藥檢驗殘留座談會上,昏暗的會議室中,彭康偉緩緩道出一路走來的心境;為了證明自己沒有用藥,他送檢十次,到最後,檢驗單位甚至不收取他的費用,還幫他賣菜。講到激動處,彭康偉眼眶中泛著淚光,那天他說了一句:「希望主婦聯盟這個團體可以讓農友有回家的感覺。」也因為這樣的事件學習,合作社重新思考「檢驗」的意義——檢驗不是用來判定農友生死,不是用來向社員拍胸脯掛保障,而是把關的再確認,協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王宗益,五年九班,有張黑到發亮的臉龐;他笑稱自己務農後,滿腦子想的都是田間事,幾年下來,頂上三千煩惱絲愈來愈少,所以看起來比實際年齡成熟許多。經歷鄉下人家地瓜收成時,左鄰右舍的換工幫忙,午後雷陣雨搶收曬榖場的稻子……,那種人與人的單純互動、踩在土地上的踏實感,就像田埂上的腳印般,深烙在他心底。
也因為曾經在鄉公所農業課服務,王宗益常需要跑田間視察。看著每日三餐所需來自農業,但農業的價值和生存空間卻一點一點流失消逝。大約十年前,新市鄉可耕種面積尚有兩千多公頃,現在卻只有兩百多公頃,大部分農地都在領休耕補助了。生命召喚下,王宗益在一九九六年開始走上有機耕種行列,同年底參加桃園改良場有機栽培管理班,並在一九九八年取得MOA有機認證。
農友一開始投入有機耕種,最大的困境,就是不知消費者在哪裡?王宗益說:「剛開始又要栽種,又要找通路,真是辛苦。」找鄉公所同事幫忙、同行農友介紹、超市挨家拜訪,通路才漸漸擴散。有一天,朋友介紹了台南分社前身「綠的關懷協會」董雅坋來訪,二○○一年,王宗益開始供應合作社蔬菜。
「農場是我的戰場,一定要奮戰到最後一刻。」這是王宗益的主張。二○○五年十一月的《綠主張》曾刊出一篇〈耕耘偶書─—SOS,我的菜園快淪陷了〉,王宗益最後果真被蟲蟲大軍打敗了,但努力到最後仍無法挽回,苦悶的心情就只好透過耕耘偶書來排解。
菜蟲風災還可防範,遇到人禍,才真是讓農友打從心底發寒,但決心奮戰。二○○八年,灣寶社區收到一紙土地徵收公文,苗栗縣政府預計徵收後龍鎮三六○公頃土地,開設後龍科技園區。這讓從二○○二年就轉型做有機生態村的灣寶社區感到不可思議,劃為特定農業區的良田竟然要被毀棄!農友張木村、洪箱夫婦和村民隨即投入了一場歷時三年多的抗爭行動。
洪箱說:「政府實在是太欺負農民了,從來都沒問過我們,怎麼可以有一天就忽然要來徵收,這是我們世代生長的土地耶!」為了表達反對設立後龍科技園區的立場,灣寶居民組織「反對後龍科技園區自救會」,擔任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洪箱也在這歷程中擔任組織幹部的角色。
過程中,丈夫張木村身體狀況不佳,苗栗縣政府又不時耍手段,壓力大到臨界點時,洪箱說:「清晨四點多,我在田裡放聲大哭,我問老天爺還走得下去嗎?……」哭完,風吹乾了淚痕,農地上的女俠洪箱依舊在田地裡勞動、合作社送西瓜、行政院和內政部營建署前抗議、凱道上夜宿等行動中,一步一步繼續前進。
主婦聯盟合作社也在二○○九年站出來挺灣寶,不論是主婦聯盟合作社和基金會歷任的理事主席和董事也都到營建署前的抗議現場聲援,北部社員、職員也在灣寶北上時參與每一場抗議,為的就是讓農友知道「主婦挺灣寶」。歷經十一次北上抗爭,二○一一年四月十一日在營建署前得知後龍科技園區開發案駁回時,許多到場支持的理事和社員和灣寶居民一同喜極而泣,這是遲來的正義,也是灣寶應得的驕傲。
農友的菜園心事,是和老天爺的對賭,是在檢驗之間的思辨,以及,和輕農、賤農的不當政策的角力;心事無論輸贏,但共同購買的農友以自己的身份為榮,並且就如王宗益所說,「農場是我的戰場,一定要奮戰到最後一刻。」
在農場餐桌往來的路上
如何讓餐桌前的社員話語、農場裡的農友心聲,雙方彼此聽見、照見彼此,是主婦聯盟合作社搭起共同購買這座連結平台的終極目標;更精確來說,幾位具備園藝、化學、農業等專業背景的女性:翁秀綾、林碧霞、謝麗芬、黃淑德等人,在廿年錢,有機觀念未開、政經環境不友善的大環境下,披荊斬棘,打開了一條城鄉農場餐桌往來的路;這條路上,她們卻以獨特的女性關懷視角,並以農學專業和主婦實務,為共同購買運動確立了「與農為友,務實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行事。
主婦聯盟合作社與農友的合作,不是單憑是否取得驗證來判斷,更要現場實際觀察,瞭解農友的栽種理念和作法。有些農友自稱有機栽種,但園子裡使用的資材可能並非如此。林碧霞博士曾和產品部一同訪視中部栽種草莓的農友,看著農友田間作物和雜草相,是不是真的採行有機栽種,一目了然。所以,合作社產品專員到農地現場,是必要,也是傳統。
共同購買最初是和三芝農友合作,林碧霞和翁秀綾在現場也隨即發現,農村勞動力缺乏,農家採收後,卻沒有足夠人力可以分裝。於是,幾經討論、研究後,設置了一套理菜包裝機制,也開啟合作社裡更多婦女二度就業的機會。
農業,完全是看老天爺臉色的行業。在三芝地區,當冬季東北季風一來,種下的蔬菜很難存活。歲末,人人都想安心過好年,但農家沒菜採收就沒收入。為協助農有解決困境,林碧霞博士看見農家會蒸發粿,於是就請農友江花香為合作社做發粿。那發粿是農友用瓷碗,一碗一碗蒸出來,而不是一般是面所見用粉紅塑膠碗!農友再一顆一顆包裝,每六顆裝進一個大紅水果紙盒裡。農友江花香說:「沒有發的,不能放進去,這是對社員一家來年的祝福。」當社員拿到六顆放在大紅水果紙盒裡搖滾的發粿,都忍不住要會心一笑,因為這可是農婦獨有的創意呢。
是麻煩的菜,還是感動人的菜
共同購買行動,發展擴大到主婦聯盟合作社,最大關鍵是農友生產者、工作人員、社員願意共同承擔,並且包容無數「可貴的麻煩」。而合作社之所以有一籃菜的誕生,也是為了把農友種出的所有蔬菜有效分配。林碧霞博士說:「共購早期配菜,再多再少,工作人員都會想辦法配。現在的工作人員是否還有同樣的心呢?」
林碧霞博士也常鼓勵農友要種「大菜」,因為生長完整的蔬菜,才能夠營養、風味都俱足。二○一三農曆年後,農友陳碧郎送來八斤重的一批大芥菜,但因為已是年後,社員對於自行烹煮大芥菜意願不高,兩百顆大芥菜最後還是交給農友自行處理。得知此事後,林碧霞直嘆可惜了這麼好的大芥菜,而且馬上提出建議——芥菜雞是常見年菜之一,社員也會有需求。但八斤重的大芥菜對一般小家庭社員來說,可能超過需求,甚或不知如何處理。然而,如果可以在過年前請有養雞的農友協助煮好拜拜用全雞,然後用雞湯熬煮芥菜,或請生產者協助加工,就會成為合作社最有特色的年菜之一,並開放社員預購。
一棵大芥菜的討論和思維,展現的是林碧霞博士心中總有農友問題和社員需求,並以解決問題的熱忱讓生產消費兩端都互惠。也就是這樣的思維下,希冀讓各式「麻煩」的菜變身成為合作社的特色菜:過大芥菜可以變為芥菜雞、盛產蒲瓜變身蒲水餃、退役蛋雞加上老菜脯可以做成成風味菜脯雞……從產地到餐桌的漫漫長征路上,一籃菜的人情故事說都說不完;一籃菜有感情的菜,讓生產、消費兩端的距離不再遙遠,拉近彼此的心;一籃安心的菜,也是食不安心的恐慌中,最安心的依靠。
(文摘 3.)
我是人,我拒吃飼料級黃豆──反基改運動
二○一四年十月二日早晨,立法院會議室,由無基改推動聯盟主辦的「自己的孩子自己救,校園午餐搞『非基』」記者會正如火如荼。十位來自全台北中南的家長們齊聚一堂,在年底選舉前夕大聲呼籲公職候選人,應積極表態支持基因改造食品退出校園午餐。
主婦聯盟合作社常務理事姜淑禮在會中痛批:「我們連白老鼠都不如!」她強調,讓孩子們食用非基改校園午餐,是最最基本的要求。實驗室的白老鼠被餵食基改食品罹病致癌,至少明確知道原因,但台灣人大量食用基改黃豆,日後若疾病纏身,也不可能向基改公司控訴求償。
如此鏗鏘有力的陳訴,奠基於主婦聯盟長達十六年以上的醞釀與耕耘。打從一九九八年綠主張公司(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前身)做出第一塊非基改豆腐時,對這個議題的關注就已經從「共學」討論化為具體的實踐。日後這股能量更集結擴張,從「非基改農業關心小組」到如今的「無基改推動聯盟」,這群共同打拚的夥伴們——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大學農藝系種子研究室和綠色陣線協會,一路攜手堅定向前,不曾猶疑退卻。
「人吃飼料,有尊嚴嗎?」
每人每年吃下十一公斤黃豆的台灣,對基改議題的瞭解卻相當有限,以至吃下大量飼料等級的基改黃豆而不自知。名豐豆腐負責人黃孝誠回顧十多年前幫主婦聯盟做豆腐,「當時根本連『非基改』這個名詞都沒有!」在這名詞出現後,又有人誤以為:「基因改『良』,不是改得比較好嗎?」
根據國內黃豆大進口商統計,台灣民眾吃的黃豆有八到九成都是由「總豆」選別而成的「選豆」。這種黃豆幾乎都是基改豆,由散裝貨輪長途運送,可能施用防蟲防菌藥劑,品質不新鮮、安全更堪慮;因其主要目的是榨沙拉油、榨油後的豆粕則作為飼料,故而被業界俗稱為「飼料豆」。非基改的「食品級」黃豆,則以多層防潮牛皮紙袋包裝,不施藥劑且以貨櫃運送,然而這種等級的黃豆只佔台灣人食用黃豆的一到兩成。
用「非食品級」黃豆製成「食品」,極其弔詭。黃孝誠對此荒謬現象直斥:「人吃飼料,有尊嚴嗎?」在食安風暴頻仍的今日,他認為且不論基改或與否,「製作食品,就該用食品的心態去做。」
食品安全,存乎一心。既然明明有「食品級」的非基改黃豆,多數豆腐業者卻因成本較高不願採用,長年以飼料級黃豆餵養消費者,這與餿水油事件又有何差異?而消費者也因知識不足,加上貪圖便宜的心態,日日讓廉價的基改豆腐豆漿伴隨風險入肚。
基改議題因為夾帶科學專業的爭議,知識門檻高。且台灣人大量食用飼料級基改黃豆有錯綜複雜的歷史共業成因,學者、業者多避而不談,加上政府甚至直接宣稱基改作物對人體健康並無疑慮,因此要宣傳推廣此議題,其艱難可想而知。為了讓台灣民眾對於基改食品的風險多一些覺知與省思,主婦聯盟多年來鍥而不捨地倡議反基改運動。
國際盟友的串連
已卸任合作社理事主席的黃淑德,在反基改運動中投入甚深,曾代表台灣NGO參加探討基改議題的國際會議,也曾與產官學界到美國參訪基改作物生產。她回顧主婦聯盟首次向大家介紹基改議題,是在《生活者主張》刊物上,由翁秀綾翻譯日本消費者聯盟的文章〈令人不安的基因操作食品〉上、下篇,文中揭示基改作物引發的健康風險和生態污染等種種疑慮。
於是,婆婆媽媽們開始了辛苦的共學歷程。由於國內缺乏資料,大家只能尋找並翻譯國外的書面資料和影片,「我們慢慢瞭解什麼是『農桿菌』?什麼是『基因槍』?」黃淑德說,儘管要面對大量的艱深學術語彙,大家卻沒有被嚇退,逐漸累積起專業知識基礎,並從中謀求倡議的著力點。
「我發現國際上的環保團體,大家不約而同都反基改,顯然,基改存在一些結構性問題。」黃淑德指出,基改是全球性議題,亞洲區的關注團體,包括:綠色和平組織,以及與主婦聯盟合作社締結亞細亞姊妹會的日本生活俱樂部生協與韓國幸福中心生協(原女性民友會生協,二○一三年改名),都是彼此支援的堅實夥伴。
日本、韓國與台灣的處境十分相似,黃豆都是民眾的傳統食物,卻大多由國外進口,飼料與榖物需求也操縱在他國手中。基改食品於是多次成為姊妹會交流的年度議題,二○○六年更作成「反基改食品決議文」,拉大戰線,跨越國界攜手反對基改作物。
在台灣孤獨推動反基改這冷門議題,黃淑德份外珍視這些國際盟友們的支持,「運動團體的團結,通常就是彼此打氣。在議題的擴散,或往前行動的時候,找到一點信心,跟行動的決心。」日韓姊妹會都有許多經驗可供台灣借鏡。生活俱樂部生協貫徹「堅決不使用基改作物及其加工品所製成的原料」主張已行之有年,詳盡追溯所有產品原料與添加物,並積極對民眾進行宣導,嚴格監督政府在基改作物種植和基改成份標示的政策。韓國民友會則從推動國產牛改採非基改飼料開始,隨後組成全民反對基改玉米進口聯盟,並與食品業界合作宣示「GMO Free」口號。
把焦點轉往西方,一向最重視食品安全的歐洲,反基改運動也沸沸揚揚。譬如:二○○三年歐洲發起「無基改農區」宣示運動,獲得各方熱烈響應,至今仍持續擴大中,法國、希臘、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等國更宣示全國不種基改作物。
台灣目前雖規範禁止種植基改作物,但過去曾發生基改木瓜從實驗田流出的非法種植事件。無基改推動聯盟認為有必要防患未然,故於二○○八年開始號召無基改農區的設立,由主婦聯盟合作社的合作夥伴花蓮富里銀川永續農場打頭陣。主婦聯盟合作社在確認稻種、綠肥用油菜籽和肥料中大豆粕皆為非基改之後,在這一百九十七公頃的田地上,豎起全台第一面「無基改農區──我們不種基改作物」立牌。
二○○九年,苗栗苑裡和台南後壁的農友也相繼宣示,全台有共同理念的農友們陸續加入。二○一一年,無基改農區運動獲得民間組織頒發的「學學獎」公益行動首獎。截至二○一四年七月,全台已有五百二十七個農戶,合計八百八十七公頃農田宣示掛牌。
攤開台灣的無基改運動大事記,會發現其根植本土之餘,也密切與國際同步。除了無基改農區的響應,還有電影〈牛糞傳奇〉巡迴放映,並邀請片中主角印度的范達娜‧席娃(Vandana Shiva)博士訪台。以及,參與揭發基改黑幕《欺騙的種子》一書作者傑佛瑞‧史密斯(Jeffrey M. Smith)來台記者會,到呼應全球反孟山都行動(March Against Monsanto)等等,都可看到主婦聯盟站上全球舞台也毫不遜色的運動能量。
國家級的醜聞
在網路上搜尋基改訊息,很快就會發現一個豐富詳實的中文資料庫「GMO面面觀」網站。這是由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在二○○三年設立,每週匯集翻譯國際上有關基改的最新消息,至今已逾十一年不輟。
郭華仁是種子學專家,深知基改種子對環境和健康的危害,且論理清晰,能以簡單易懂的方式為民眾詮釋深奧的科學論述。他的加入,為無基改推動聯盟提供最堅強的學術後盾。
這些年來,郭華仁不僅站上第一線在全台四處奔走演講,揭露基改食品風險、破除基改公司謊言,並且建言立委督促政府修法,將基改食品納入「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範,也終於在二○一四年獲得初步成果。「基改科技就像核能科技一樣,人類無法完全控制。」郭華仁認為,基改食品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並非短期可見,但若因此輕忽管理,未來將可能引爆食品界的核災。
台灣人吃基改黃豆的怪象,被郭華仁批評為「國家級醜聞」。相較於鄰國日本特別進口非基改食品級黃豆供豆製品專用、中國人只吃國產大豆(非基改)而進口基改豆僅供榨油和飼料,而生產地美國和巴西更是沒有食用黃豆習慣,台灣人簡直就像是無償在幫基改公司做人體臨床試驗。
郭華仁更擔心基改作物的農藥殘留問題。以最普遍的基改黃豆品種為例,技術關鍵是在黃豆基因中殖入一段抗除草劑嘉磷塞(Glyphosate)的基因,讓黃豆植株能夠抵禦除草劑,因而農民可肆無顧忌大面積噴灑除草劑,雜草均枯死而黃豆仍屹立不搖。雖然農場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工成本,但農藥用量卻必然提昇,殘留量當然遠高於天然黃豆。
喝豆漿也喝下年年春!
嘉磷塞也就是台灣俗稱的「年年春」,是普遍常用的除草劑。多數台灣民眾想必不知道,每天早上喝的豆漿竟可能含有年年春的成份,也不知這基改豆是農藥公司發明的。隨著雜草抗藥性出現,除草劑用量更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經媒體披露,我國衛福部所訂定進口黃豆的年年春殘留量標準,竟然高達一○ppm,是毛豆○.二ppm的五十倍!國產毛豆是外銷日本的綠金,與黃豆實為同種作物,政府為何卻有雙重標準,實在令人費解。
二○一三年十月立委林淑芬更踢爆,台灣每年進口二三○萬噸的黃豆,政府卻根本從未檢驗過嘉磷塞殘留量!記者會上,郭華仁出示國外學者的動物實驗研究報告,食用嘉磷塞與基改作物的老鼠,一年後產生腫瘤,腦下垂體和肝腎也發生病變。
基改作物的討論愈來愈常登上媒體版面,吸引許多民眾留心。這場飲食革命費時雖長,影響力卻有如滾雪球愈滾愈大。標榜非基改黃豆產品的店家在這一兩年迅速成長,進口商也反映非基改黃豆的銷量成長一倍!顯見民眾的消費力量,已足以撼動看似積重難返的產業結構。
郭華仁坦言,剛開始推動無基改時,真的看不出什麼效果,幸好主婦聯盟發揮動員的力量,串連消費與生產兩端,以「不種、不買、不賣」原則多管齊下,號召農友不種基改作物、招募志工解說員向消費者推廣理念、聯合業者店家共同抵制基改產品。還有一系列的「搞非基」行動計畫,包括:培訓課程、讀書會、參訪活動和論壇,在在深化了眾人對這個議題的認識與參與。
無基改推動聯盟對政府也不放鬆,多次呼籲衛福部應落實基改成份的標示,除了有包裝的食品之外,散裝的豆腐、豆漿才是民生消費大宗,更須標示清楚,維護消費者知情選擇權。更重要的是,「榨油飼料用豆和食品用豆應該在源頭就要分流。」郭華仁深切希望,有一天台灣能夠成為真正的無基改國家。
校園午餐:媽媽們的超強「戰豆力」
基改議題不僅是食品安全問題,更牽涉到環境正義。以孟山都為首的跨國基改公司在世界各地的惡行劣跡,包括打壓發表基改有害論文的學者、運用政商關係使政府放寬基改作物管理、濫用農藥致使居民罹患各種疾病並破壞生態、大肆收購農田導致農民顛沛流離、因種子專利控告無辜小農……磬竹難書的種種作為,已招致全球抗議聲浪風起雲湧,愈演愈烈。
二○一三年五月,一位美國媽媽卡諾(Tami Monroe Canal)發起反孟山都行動,獲得全球四三六個城市熱烈響應,台灣也未缺席。第二年,此行動再度登場,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主動串連北中南舉辦遊行,高舉「我們支持非基改」、「拒當基改白老鼠」旗幟,喊出「基改歸零,親子雙贏」口號。台中分會執行秘書許心欣在活動宣講時表示,「媽媽就是最大的消費力量,若在購買時必須有所堅持,就能把力量傳遞出去。」
現場的小兒科醫師林信榮以醫界專業角度分析,基改作物問世不到卅年,就一般醫學研究的審核標準而言,尚未達到一個世代以上,所以目前的資料無法完全確認其安全性,也未能被國際醫界公認。林信榮強調,「現代兒童和青少年常因為暴露於太多環境賀爾蒙,而常有性早熟問題。特別是基改黃豆,應該盡量避免。」這也就是主婦聯盟一再強調基改食品必須退出校園午餐的原因。
就在這場遊行前兩週,無基改推動聯盟正式將矛頭對準校園午餐,召開「校園午餐要營養,不要飼料」記者會。根據統計,小學午餐有三分之一是豆製品,團膳業者為降低成本,幾乎都使用基改黃豆。
令人振奮的是,二○一三年六月,教育部便發函全國教育局指示各級學校校園午餐避免使用基改食品。九月,高雄市議會更為此召開公聽會,此為台灣首次在公部門層級討論基改作物和校園午餐問題。會後有七成學校回報會重視並改採購非基改黃豆製品。
這一波由公民團體、公部門、民意代表、學校與家長之間有效率的溝通協力,在短期內鬆動了校園團膳的困境,有如一劑強心針。時任基金會秘書長的黃嘉琳期許,高雄市開風氣之先,希望能再逐步擴張到全台各縣市,讓基改作物全面退出校園。
此外,還有多位合作社社員以一己之力,在各地學校為孩子的午餐而奮鬥。基隆社員張明麗就為此競選國小的家長會長,勠力推動校園午餐改採非基改黃豆,並且和一群熱心媽媽們擺攤義賣籌得經費,終於成功達陣。二○一四年,她更以政治素人之姿,代表綠黨投入基隆市議員選舉,希望從政策改變起,為社會大眾的食安把關。
結合產品開發,守護農糧自主
主婦聯盟也進一步提出結合校園午餐使用本土黃豆的可能性,首先獲得高雄市農業局的重視,開始評估推動支持在地黃豆的食育示範計畫,同時呼應近年政府鼓勵雜糧復耕的政策,一舉兩得。
支持在地雜糧、守護糧食主權的理念,早在公部門有所行動之前,主婦聯盟合作社已耕耘良久。反基改運動的浪潮,其實是近年本土農業復興運動的一環。進口雜糧的不安全,更凸顯出台灣糧食自主的重要性。唯有民眾認知到這一點並以消費支持,才能改變過分依賴進口糧食的現況,挽救岌岌可危、僅剩三成的糧食自給率。
二○一一年,喜願行負責人施明煌在推動本土小麥同時,再組成「大豆特工隊」,鼓勵農友們復耕本土大豆。老戰友主婦聯盟合作社義無反顧鼎力相助,並將運動理念結合產品開發,除了供應本土黃豆與黑豆的原豆之外,並與名豐合作製造出台灣第一瓶本土黑豆漿,以黑豆沙為內餡的中秋月餅也應運而生。主婦聯盟合作社並發起黑豆漿和月餅共購集結行動,均獲得社員熱烈迴響。而一瓶結合本土小麥、黃豆與黑豆釀成的「喜願白醬油」,更可謂是本土雜糧復耕的精華濃縮汁。自然甘醇的好滋味,喚回台灣曾經豐富多元的雜糧地景。
二○一四年四月起,主婦聯盟合作社挑戰更高難度的「家禽飼料配方使用國產品計畫」,希望逐步扭轉台灣畜牧養殖業的動物飼料多為基改作物的現狀。「支持本土農業是好事,我非常認同。」生產者江森負責人江振德毅然加入這項有意義的計畫,與飼料廠合作克服技術上的重重困難。首批在飼料中加入本土玉米來餵養的「黃金雞」,已在二○一四七月順利驗收,未來將繼續往打造台灣第一條非基改飼料生產線的目標邁進。
看守餐桌、照顧土地,就是在保護一國之本,保護我們的地球。回顧主婦聯盟合作社這場長達十六年的「戰豆史」,戰場從餐桌、工廠到學校、街頭,就是為了捍衛食安與糧食主權,也展現女性運動的獨特韌性和多角化經營議題的實力。無基改推動聯盟的組成,更展現合作的價值,結合跨組織的專業發揮堅實強大的力量。
(文摘 1.)
用消費改變世界——從共同購買到合作找幸福
合作社?不就是學生時代最愛的元氣補給站,每到下課時間,以各種零嘴點心飲料撫慰苦澀心靈;也或者是巷口,櫃台小姐笑臉迎人,像銀行,卻又不稱之為銀行的第一或第十信用合作社。
為什麼明明像銀行,卻不叫銀行?而是「合作社」?合作社究竟是甚麼?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又是啥?跟一般企業或組織有甚麼不同?
近幾年,台灣社會也新興了一個很夯的名詞與概念:「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也就是以商業模式來解決某一種社會或環境問題的組織,例如:為弱勢社群創...
目錄
■歷史篇 餐桌上響起的革命號角……
共同購買,一場溫柔而堅定的生活消費革命
■產品篇 碗中的未來……
天天想米,好好吃飯
買一籃有感情的菜
買一隻豬的共學
蛋事不簡單
一塊非基改豆腐的堅持
溯源而上,看見小農的公平貿易路
清潔大小事,看見女力和綠力
■班站篇 共好的生活與可能……
開蘭第一班:宜蘭冬山班
頂真相待:桃園楊梅班
生活與學習的好所在:台北天母站
在地生活的力量:台北奇岩站
美好的出發:台北公館站
實踐理想生活:新竹三葉站
與社區一起脈動:台中后庄站
主動出擊:台南新營站
■ 議題篇 集結消費力,展現社會力……
把能量還給蔬菜──逆風而行的減硝酸鹽運動
這些年,我們一起管的食品安全──從美牛瘦肉精到油品風暴
我是人,我拒吃飼料級黃豆——反基改運動
雜糧中興,掌握糧食主權──自己的小麥自己種
捍衛土地正義,主婦入陣去──灣寶農地保衛戰
■ 願景篇 用消費改變世界
漫畫合作運動
從共同購買到合作找幸福
■ 附錄
台灣食安/環保大事記
菜籃子地圖
如何加入共同購買
■歷史篇 餐桌上響起的革命號角……
共同購買,一場溫柔而堅定的生活消費革命
■產品篇 碗中的未來……
天天想米,好好吃飯
買一籃有感情的菜
買一隻豬的共學
蛋事不簡單
一塊非基改豆腐的堅持
溯源而上,看見小農的公平貿易路
清潔大小事,看見女力和綠力
■班站篇 共好的生活與可能……
開蘭第一班:宜蘭冬山班
頂真相待:桃園楊梅班
生活與學習的好所在:台北天母站
在地生活的力量:台北奇岩站
美好的出發:台北公館站
實踐理想生活:新竹三葉站
與社區一起脈動:台中后庄站
主動出擊: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