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魅力人物鑽進巴黎的毛孔,一場250年的城市探險
有誰能比生活在那裡的人更瞭解一座城市?有誰能比歷代的巴黎住民更能陳述巴黎的歷史?葛蘭姆.羅布的《巴黎人》讓拿破崙、瑪麗皇后、左拉、普魯斯特與沙特等人,親自上陣演出巴黎的歷史劇,於是我們會讀到青年拿破崙在花都的買春體驗,讀到瑪麗皇后逃出皇宮時倉皇迷路的景象,讀到左拉夫婦與出版社一起到一八八九年時剛剪綵啟用的艾菲爾鐵塔鳥瞰巴黎,吃俄羅斯風味晚餐,當時的左拉太太絕對沒想到這之後左拉會外遇且還生下兩個小孩,讀到一九○○年巴黎進入地鐵時代後,也正是普魯斯特逐步撰寫《追憶似水年華》之時,但不愛出門的普魯斯特一年下床只有七次,根本沒有機會搭地鐵,他甚至沒在書中提到地鐵。作者以一個個精采的人物軼事,組合出最具創意的巴黎之書。
這是一個你不知道的巴黎。《巴黎人》貫穿了一七五○年到二十一世紀,是一本讓你立刻從頭讀到尾的書,且讓你沉迷其中,不斷不斷反覆閱讀,就像這座巴黎城市一樣。
作者簡介:
葛蘭姆.羅布(Graham Robb)
一九五八年生於曼徹斯特,曾是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學院研究員。他的傳記作品大受好評,除一九九四年出版的《巴爾札克》,一九九七年的《雨果》一舉贏得英國皇家文學會海涅曼文學獎(Heinemann Award)和惠特布瑞德傳記獎(Whitbread Biography Award),二○○○年的《韓波》也入圍撒繆爾.強森獎(Samuel Johnson Prize)決選名單。
這三部傳記全名列《紐約時報》的年度好書。羅布還寫有《陌生人:十九世紀的同性愛》(Strangers: Homosexual Lov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非典型法國》更連續獲得二○○七年達夫.庫珀獎(Duff Cooper Prize)與二○○八年翁達傑獎(Ondaatje Prize)。現居英格蘭牛津。
譯者簡介:
莊安祺
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印第安那大學英美文學碩士。
譯作豐富,包括《行星絮語》、《感官之旅》、《艾克曼的花園》、《心智解構》、《果蠅.基因.怪老頭》、《自然就會抗癌》、《米其林情緣》、《不服從的創新》以及《性、謀殺,以及生命的意義》等書。
章節試閱
01 出發
在我初抵巴黎之前,巴士底獄已經消失。觀光局提供的地圖在城東清楚標示了「巴士底廣場」(Place de la Bastille),但當我從稱為「巴士底」的地鐵車站冒出地面時,除了一根醜陋的綠色圓柱外,什麼也沒看到;甚至連遺跡也片瓦不存。圓柱底下髒兮兮的金色刻字寫著:「JUILLET 1830」(一八三○年七月),以及獻給因保衛「公眾自由」而犧牲的人民的頌詞。我知道法國大革命發生於一七八九年,顯然這是另一場革命。不過,如果國王和貴族都已送上斷頭臺,那麼又是誰在一八三○年屠殺了自由的捍衛者?紀念柱上沒有說明。後來,一名學童告訴我還有另外一場革命,但那是七年之後的事了。
為了慶祝我的生日,雙親讓我赴巴黎遊覽一週,包括在軍事學校(École Militaire)附近一個小旅館住宿、名勝古蹟和平價餐廳的介紹、乘船遊覽塞納河的船票,以及老佛爺百貨(Galeries Lafayette)禮物兌換券一張。我的小旅行箱裝了似乎過多的衣物、一些緊急補給品,以及波特萊爾的二手書。這是我在知名景點之間所有神祕難解經驗的導遊。我讀了〈巴黎風情畫〉和關於〈現代生活之英雄主義〉那一章:「巴黎生活充滿著精采、詩意的主題:我們周遭淨是精采神奇,我們像呼吸空氣一樣吸進胸懷,卻看不見它。」然而,在聖賈克塔(Tour Saint-Jacques)附近的小餐館解讀波特萊爾,看著雨水模糊了街道的面貌,任哥德式建築的石塊融入如霧的空氣中,我很確定我能看到它。
那一週,我也有許多其他有趣的發現。我從艾菲爾鐵塔上找到了巴爾札克寫出《人間喜劇》的小屋,當時他住在河對岸躲避債主;我朝聖心堂(Sacré-Coeur)的白色圓頂向上走,發現一個鄉村風味的小聚落,其中滿是生氣蓬勃的小餐館,以及製作同樣幾幅假畫的藝術家。我在羅浮宮流連忘返多時,忘了吃飯,幾乎記不起一切瑣事。我找到用沙鋪成的中世紀街道,對著似乎受過高等教育、對政治抱持嚴肅情操的人所畫的塗鴉思索。我走過地鐵前四肢不全的乞丐身旁;我在巴黎口袋版旅遊書中沒有提到的區(quartier)裡,看見〈巴黎風情畫〉中描述的女人。
第一天,在嘗試練習自以為是法文的語言後,我決定最好還是以沉默的凝視來體驗巴黎。後來發現,原來只需半天的時間就能從巴黎的一頭走到另一頭;我這麼做了好幾次,然後才在公車路線圖上標示數字,安排我的行程。那一週結束時,27、38和92路巴士,以及大部分車尾是平台的公車路線,我都已經熟稔。我把遊船留到最後一天,還在航程中睡了一段。當我帶著鼓鼓一包二手書──其中有些我懷疑可能是無價之寶,在傷兵院(Les Invalides)登上機場巴士時,我已飽覽無數風光,因此對留在老佛爺沒取的免費禮物只有些微可惜之情。
那趟旅程最重要的發現來得太晚,沒有派上用場。在返回伯明罕的飛機上,一位美國先生和我搭訕,原本可能打算和我聊天。他問我有沒有去看一個叫拉丁區的東西,我告訴他沒有(雖然後來我發現其實去過了)。「嗯,」他說:「那你一定得回去!如果沒看過拉丁區,就等於沒見過巴黎。」
次年,我帶了兩週的生活費回到巴黎,打定主意找個工作,而且在三週後真的找到了,於是在巴黎待了六個月。後來,我對巴黎有了足夠的認識,知道我永遠無法真正瞭解巴黎。緊靠房舍的內院有供車輛出入的門廊(porte cochère),似乎是典型的巴黎景象。我結交了一些巴黎朋友,其中大部分都不是在巴黎土生土長,卻自認是巴黎人。他們告訴我一些我自己永遠不可能摸索到的地方,而他們也都有某些共同的巴黎生活藝術:塞車時靜坐其間,帶著晃遊者的姿態;不按規定停車,當作捍衛個人自由的行動;品賞櫥窗陳列的商品,彷彿街道是公共博物館。他們教我佯裝和侍應生爭吵的奧妙禮儀,以及盯著美麗陌生人不放的大膽勇氣。身為學生的我,閱讀小說飽覽歷史,試著把書中的資料和所見的事實連結在一起。我學會區分一個革命和另一個革命之間的不同,到頭來,我也能解釋巴士底廣場上圓柱的由來,甚至瞭解某些政治塗鴉的意義。然而這樣刻意得來的知識總有點格格不入和不自在的感覺,這是歷史觀光客的包袱。我讀遍了賈克.伊耶赫(Jacques Hillairet)《巴黎街道歷史辭典》(Dictionnaire Historique des Rues de Paris)的七千條目,凝視著所有的照片,但在巴黎開闊的天空下,即使擁有最明亮照明的古蹟,依舊是層層疊疊的迷宮。即使我的法語已進步到能夠竊聽,大街上的群眾和窗戶裡的臉孔依然實實在在地提醒我,光是一個人,永遠不可瞭解人口達數百萬、不斷蛻變的大都會。
以下所描繪的冒險是藉由許多不同的聲音來描述巴黎的歷史。本書的內容始於法國大革命曙光初露之際,結束於數個月之前,其中也包括一些中世紀和史前的短途旅行。它追溯這個城市的發展擴散,由塞納河中屬於巴黎士(Parisii)氏族家園的小島開始,到今天如雨後春筍般林立的郊區,它們如今引起的恐懼,遠比當初強盜和野狼橫行時更嚴重。
我希望創造出某種巴黎的迷你人間喜劇,由巴黎居民真正的經驗來闡述巴黎的歷史。書中每一個故事都是真的,而且自成段落,但它們之間也有虛虛實實的連繫與交集,這些交集也成為時間和空間的標記。某些地區和建築在不同的時代、透過不同的眼睛反覆出現,因事件、迷戀、憧憬、建築師和歲月的流逝而有所改變。
巴黎一直到十八世紀末都沒有完全正確的地圖,也很少有人會離開他們自己的區漫遊。即使在今天,想探索巴黎或任何一個偉大的都市,都需要一點兒漫不經心和迷惘。街道的格局,某種特定的地形結構,氣候、味道、磚石和人文風氣的組合,創造出獨樹一幟的現實感。這個城市的每個景象,不論多麼隱密或古怪,都屬於它的歷史,一如屬於它的公共儀式和紀念遺址。
光是單一的觀點,只會把這些各具代表性的冒險變成照本宣科的旅程。無論是地點、歷史事件或者人物,都不免會影響敘述的方法和觀點。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考量其時代後才構思寫就;它需要為自己發聲,並以自己的方式呈現過去。對於巴黎建築的轉變、警察和政治的發展、基礎建設和房屋、娛樂和革命等的諸多描述,主要是因為它們符合故事的宗旨。沒有任何事物是刻意穿插其中的,而除了歐斯曼男爵(Baron Haussmann)、希特勒和某些法國總統外,也沒有人會談下水道或交通網的演進。
憑感覺隨興循著未知路徑前行的遊客,只有後來在地圖上重新探查街道的迷魂陣時才會明白,因著那意外的經驗而得來的知識是多麼豐富。我嘗試複製在長途步行、搭乘公車或個人冒險途中,種種合宜且可增進記憶的印象,進而創造一連串背景,讓更多資料細節得以依附。幾乎每一位研究巴黎的歷史學家都認為,企圖完整描述這個城市是不可能的,我深信自己也只會凸顯其不可能。本書無意取代任何對巴黎歷史的解析;目前這方面已有一些精采的出版品。然而,本書也不像其第一印象所呈現的那般遠離傳統歷史,它和聚焦於法國其他八五%人口的《非典型法國》(The Discovery of France)一樣曾進行豐富的研究,同時也不想把得來不易的歷史資料像未成形黏土般揉捏。它其實是為了享受思索巴黎的樂趣而寫的,我希望讀者也為了相同的目的而閱讀,這也是為何公正無私的史學家都應指出,閱讀本書期間,也應試著解讀拉榭茲神父(Pére-Lachaise)公墓裡的每塊墓碑,在星形廣場(Place de l'Étoile)和索邦廣場(Place de la Sorbonne)之間的每個露天咖啡座坐坐,從起站到總站搭遍十幾條路線的公車,或者翻遍圖爾內河堤路(Quai de la Tournelle)和瑪拉凱河堤路(Quai Malaquais)之間的每一個書箱。
11 地鐵裡的普魯斯特
◆壯麗的地下鐵道
一九○○年七月十九日星期四午後,在炙人的熱浪裡,上百個年紀、身材和高矮互異的人,站在不久前才從大軍團大街人行道冒出的小亭子前。其中有些清楚自己在歷史上定位的人正看著手錶,其他人之所以在這裡,只是因為正巧路過,因為習慣跟著排隊,或因為想知道為什麼這麼多人等著要用同一間廁所。
一點整,裝著大片玻璃的門打開了,一股令人陶醉的松林氣息逸入巴黎的空氣之中。大夥兒經過玻璃屋頂下方,喀噔喀噔走下木製樓梯,來到一個亮著燈、能換鈔票的書報攤,一張漂亮的臉龐已在櫃檯前帶著笑容、手持車票等候著。他們很高興地發現原來地下涼爽怡人,有人大聲說道:「我可以在這下面度假!」眾人點頭稱是。
他們買了票──粉紅或乳白色的長方形卡片,背景圖案可能是教堂或發電站──接著匆匆走下另一段階梯,一股宛若來自北極的氣團撲面而來,冷,但木餾油(creosote)的臭味依然強烈。他們的瞳孔在黑暗中放大,終於能藉著如水族箱內燈一般的光線,看清一路朝黑暗延伸的瀝青路面。路面兩側各有兩條水泥溝道,溝道底部是閃亮凸起的金屬棒。幾個男人從黑暗中出現,他們穿著紅色滾邊、領上繡著M字母的黑色毛衣,向群眾宣布:只要碰到閃亮的鐵欄杆就會當場死亡。群眾吃了一驚,連忙往後退縮,乘客前方則有三個陶磚色的木箱映照著燈光兀自發亮。
二等座位的乘客搭乘的是放置了西屋公司馬達的車廂,接著出現的是紅皮座位的頭等車廂,然後才是一二等混坐的車廂。一切看起來既整齊又清潔。車廂外,上了漆的廂板上印著藍紅色的巴黎市徽。列車前方有兩個人站在玻璃窗前,看起來很像博物館裡栩栩如生的人像,其中一人將手放在穩壓器上,另一位則握著煞車。下一班車再五分鐘就會進站,但沒有人想等待,全都湧入了車廂。女士對設有凹槽的木製座椅和擦得晶亮的木製鋪板讚不絕口,男士則迅速就座,以便享受起身讓座給女士的樂趣。
第一個車廂裡,一名員工正盡力讓自己的聲音壓過周遭的嘈雜。「一百二十五匹馬力──乘以二就是兩百五十匹馬力!六百瓦的直流電!五千伏特的三相電流!由哈貝碼頭(Quai de la Rapée)的工廠供應。」列車開始移動,正當它要進入隧道時,乘客看到巨大的藍色火花在黑暗中跳躍,就像神出鬼沒的海豚伴隨船隻泅游一樣。
「在這裡覺得冷,是和地面上相較之下的感覺。」這名員工說:「所以小姐不必擔心胸前會著涼!」十二雙眼睛立即盯牢了他所關切的對象。「我們很快就會經過大轉彎,來到香榭麗舍那條線。」話剛說完,這名員工就打開門,消失在下一節車廂裡。
很難估計列車究竟速度多快,直到一個燈光昏暗的洞穴一閃而過。一名乘客開始唸出折疊紙張上的文字,像唸祈禱文似的:「馬約門(Porte Maillot)-歐布里加多(Obligado)-星形廣場(Étoile)-艾爾瑪(Alma)-馬波夫(Marbeuf)。第一站應該是歐布里加多……」兩分鐘之後,另一個有照明的洞穴由窗外閃過,列車似乎加快了速度。一名年輕男子振振有詞地說,他看到一小塊板子上的字太短了,不像「歐布里加多」,但可能是「艾爾瑪」或「星形廣場」站。「如果到歐布里加多就太快了,」有人說:「要一陣子才到得了。」
一道多種色彩的模糊影子嘩啦啦地在另一邊通過。列車慢了下來,停在擠滿人群的閃亮中庭。車外有個聲音高喊著此站的站名,穿著低胸裙裝的女孩叫了出來:「香榭麗舍!」「從馬約門來只要八分鐘。」她旁邊的人說。「根本沒花什麼時間!」年輕女郎說。「這麼快!」她對面的男人靠了過來,神祕兮兮地說:「人生裡沒有一件事是夠快的,小姐!」
二十個人擠進了已人滿為患的車廂,但沒有人下車,溫度因而上升,令人感覺舒適。那名地鐵員工再次現身:「我們錯過了所有的站!」拿著報紙的人說。「十八站,」員工說:「八個已經開放,還有十個會在九月一日前開放。下一站:皇家宮殿!」
現在他們可以看見整段路線了──沿著香榭麗舍大道,通過協和廣場,再沿著杜樂麗花園──一切顯得更加神奇。在皇家宮殿,月台上的乘客得等下一班列車。接下來是羅浮宮──很難想像──夏特雷和市政廳,他們在這裡停了半分鐘。接著一個昏暗的站一閃而過,想必是聖保羅(Saint-Paul),隨即車輪發出尖銳可怕的聲音,日光湧進了車廂。乘客眨著眼睛,彷彿看見什麼奇景似的,望著巴士底廣場慢若蝸牛的交通。
列車搖晃了一下又駛回隧道時,一位打扮體面的女士突然笑得花枝亂顫。里昂車站(Gare de Lyon)-勒伊(Reuilly)-民族廣場(Nation)─文森納門(Porte de Vincennes)。「大家下車!」
群眾魚貫而出,容光煥發的臉上帶著滿足的神情。他們把手上印有À la sortie jeter dans la Boîte(出站時投入箱中)的票放進木製票箱,空車廂則滑入巨大的圓形建築中。他們爬上階梯,從玻璃屋頂下走出來,發現自己置身郊區,熱風正吹著骯髒的小房子和灰撲撲的樹木。他們在街邊站定,互相張望,接著異口同聲說:「我們回頭去搭地鐵吧!」
他們向櫃檯後方的笑臉買到車票時,列車已調好頭,停駐在另一個月台旁,等著再以二十七分鐘的時間將他們帶回巴黎的另一頭。人人都同意,此後,他們只要有機會就要搭地鐵。
01 出發
在我初抵巴黎之前,巴士底獄已經消失。觀光局提供的地圖在城東清楚標示了「巴士底廣場」(Place de la Bastille),但當我從稱為「巴士底」的地鐵車站冒出地面時,除了一根醜陋的綠色圓柱外,什麼也沒看到;甚至連遺跡也片瓦不存。圓柱底下髒兮兮的金色刻字寫著:「JUILLET 1830」(一八三○年七月),以及獻給因保衛「公眾自由」而犧牲的人民的頌詞。我知道法國大革命發生於一七八九年,顯然這是另一場革命。不過,如果國王和貴族都已送上斷頭臺,那麼又是誰在一八三○年屠殺了自由的捍衛者?紀念柱上沒有說明。後來,一名學童告...
目錄
目次
推薦序 胡晴舫
出發
皇家宮殿的一夜
他,拯救了巴黎
迷失
復辟與復仇
保安大隊檔案
波希米亞特質
馬維爾
退步
左拉夫人
地鐵上的普魯斯特
聖母院方程式
巴黎小旅遊
職業,占領,居住
聖哲曼德佩區的情侶
狐狸試身手
化不可能為可能
周圍
死在巴黎,毫無意義
終曲:北坳
年表
出處
目次
推薦序 胡晴舫
出發
皇家宮殿的一夜
他,拯救了巴黎
迷失
復辟與復仇
保安大隊檔案
波希米亞特質
馬維爾
退步
左拉夫人
地鐵上的普魯斯特
聖母院方程式
巴黎小旅遊
職業,占領,居住
聖哲曼德佩區的情侶
狐狸試身手
化不可能為可能
周圍
死在巴黎,毫無意義
終曲:北坳
年表
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