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廣受好評回憶錄《成為這樣的我》,
蜜雪兒‧歐巴馬又一鼓舞人心之作,
這次,她要帶每位讀者「成為自己」★
黑暗中,我們可以成為自己和別人的光——
蜜雪兒獻給當今動盪時代之書,
找到生活中每一份安定的力量。
這三年來,大家過得都不容易——疫情來襲重創經濟、政爭戰禍打亂生活、族群偏執撕裂社會——「變動」和「不確定」成為人人的心頭重擔和憂慮。
不只是平凡的你我遭遇挑戰,前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亦是如此。一樣想辦法在疫情的挑戰中前行,一樣得應付動盪不安,一樣在擔心不確定的未來,也天天問「什麼時候才會到頭?」,一切努力都顯得十分渺小……
然而,生活中的重大挑戰可能沒有簡單解方或簡潔答案,蜜雪兒轉而開始思索,如何在挑戰和變動中保持屹立——蜜雪兒相信,我們都可以點亮一道光,依靠一套工具,助我們更能駕馭變化,並在變局中保持穩定。
在《我們身上有光》中,她坦誠吐露,與讀者一起思考許多人都努力解決的問題:我們如何建立持久和誠實的關係;如何在彼此的差異中找到力量和社會支持;要用什麼工具來解決自我懷疑或無助感;當一切開始難以承受時,又該怎麼辦……
在本書的第一部,蜜雪兒訴說如何挖掘內心的力量與光,第二部則思索我們與其他人的關係以及我們對家的觀念,第三部旨在開啟討論,談談如何更好地擁有、保護、增強身上的光,尤其在艱難的時代。以身為母親、女兒、配偶、朋友和第一夫人的親身經歷,提供讀者一系列關於變革、挑戰和權力的深刻反省。
蜜雪兒分享了她的習慣和原則,能適應變化和克服種種障礙;從自己做起、到找好隊友,再到應對整個社群,這些方法,你我也都做得到:
【爭取一次小小的勝利】
小小的行動有助於守護幸福感,讓我們免於被各種巨大目標和無力感吞噬。一件簡單的事,也許是出門散散步、一場大汗淋漓的健身、整理床鋪……很多時候,一次開懷大笑就能重新調整心情。
【解碼恐懼】
害怕出糗、害怕被拒絕、害怕事情出錯……我們需要仔細判斷我們的憂慮並學會消化恐懼的原因。具備與危險共存的能力,在危險面前依然能夠維持平衡和清晰思考。
【摯友是你的啦啦隊】
孤單的人的大腦會對各種社會威脅過度敏感,導致其更加孤立。當身邊有相互照應的摯友,能使彼此的人生道路更平順一些。摯友之間互遞的訊息始終是「我了解。我會陪在妳身邊」。
【找到彼此尊重的另一半】
找另一半應是找一位與妳一同奮鬥的人……如果某人只想要扮演一種角色,並且宣稱「我負責賺錢,所以別期望我為小孩換尿布」,那麼我建議妳快逃吧。
【當不焦慮的母親】
即使你慎重地規畫子女的人生,身為獨立個體的他們,仍將用自己的方式去學習人生課題……你能給予孩子的實際上是被聽見和被看見的機會、他們所需的依據深刻的價值做出理性決策的練習,以及一貫地對他們陪在你身旁感到喜悅。
【當別人低劣攻擊,我們要高尚回應】
看到別人低劣攻擊、失去誠信時,要引以為戒、保有誠信。「高尚」描述的是我們做選擇的方式,始終更努力一點、更想遠一些……你在別人面前的付出——無論是希望還是仇恨——終究只會帶來更多相同的結果。
蜜雪兒相信,黑暗中,我們可以點亮一道光,映照出周圍世界的多姿多彩和無限潛力,發現更深層的真相和成長的新路徑。她寫道:「我相信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束光,那是全然獨特而個人化、值得保護的一簇火焰。當我們能認出自己的光,就擁有了使用它的力量。」蜜雪兒憑藉特有的幽默、坦率和同情心,鼓勵讀者克服恐懼,在社群中找到力量,而且勇敢前行。
◎本書特色1.動盪不安的現在最需要的一本書,蜜雪兒最有愛、最有力量的禮物
過去幾年,每個人都被捲進劇烈變化的世局,也免不了深深的無力感……蜜雪兒坦率分享和你我一樣的糾結與脆弱,也一樣想辦法找出路。和她一樣,我們身上都有光:那是一份發揮自我、改變周遭、改善整個社群的力量。蜜雪兒要和你一起找到、運用自己的光,在挑戰和變動中站穩腳跟。
2. 延續《成為這樣的我》的溫暖風格,和蜜雪兒一起「成為自己」
《成為這樣的我》毫不保留地吐露蜜雪兒光鮮亮麗的一面,也分享了脆弱艱辛的另一面——梳理每個部分的自己,清楚自己是誰,是邁向人生下一步的力量之源。這次,蜜雪兒除了一貫的溫暖與坦誠,更貼近每個讀者的此時此刻的心境,在混沌的環境中,幫助你認清自己、建立自信,進而帶來平靜和洞澈之心,看清你能企及的目標,萌生走向目標的力量。
3.打開蜜雪兒的個人工具箱,讓讀者一探究竟
在高度不確定的世界裡,如何懷抱希望、活出平衡?蜜雪兒打開她的個人工具箱讓你一探究竟,她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哪些工具保持平衡,就算陷入高度焦慮和緊張仍能繼續前進。帶讀者看到:「你不是孤單一個人!每個人都有力量、有工具、有社群,可以帶來改變。」充滿務實可行建議,伴讀者找到支撐自己的工具。
作者簡介:
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
2009至2017年間為美國第一夫人,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及哈佛法學院。歐巴馬夫人的事業生涯始於在芝加哥盛德法律事務所(Sidley & Austin)擔任律師,她也在那裡遇見了日後的夫婿巴拉克‧歐巴馬。其後,她陸續任職於芝加哥市長辦公室、芝加哥大學及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並創立公眾聯盟(Public Allies)芝加哥分會,專門培育年輕人投入公共服務事業。
她是全球冠軍暢銷書 《成為這樣的我》 和全美冠軍暢銷書 《American Grown》的作者。
歐巴馬伉儷目前住在華盛頓特區,育有兩位千金瑪莉亞與莎夏。
譯者簡介:
黃佳瑜(引言及第1部)
台灣大學工商管理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企管碩士。現為自由譯者,作品有《Jack》、《但求無傷》、《敦克爾克大撤退》、《成為這樣的我》(合譯)等。
陳文和(第2部)
輔仁大學法語研究所肄業,曾任中國時報國際新聞編譯,譯有《有錢人與你的差距,不只是錢》(商業周刊出版),合譯《活出歷史》、《無敵》、《抉擇》、《應許之地》、《疫後零售大趨勢》等書。
林步昇(第3部)
鍾情於綠豆的貓奴,翻譯是甜蜜的負荷,配音為後半生志業,希冀用文字與聲音療癒自己與他人,近期譯作包括《這樣說,孩子願意配合與改變》與《平台假象》等。蜜雪兒繼回憶錄後再度寫出一本暖心之作,設法回答後疫情時代面臨的種種難題,儘管前方充滿變數,讀者仍能安住當下,找回自己內在的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界推薦
歐普拉.溫芙蕾Oprah Winfrey(媒體天后)/溫美玉(溫老師備課Party創始人)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周品均(唯品風尚集團執行長)
郭奕伶(商周集團執行長)/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璞成健康心理學堂創辦人)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張瀞仁Jill(國際暢銷作家)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校園推薦
鍾定先(基隆高中校長)/陳明印(基隆女中校長)
莊智鈞(建國中學校長)/王淑麗(師大附中校長)
張云棻(中山女中校長)/周寤竹(景美女中校長)
賴春錦(板橋高中校長)/徐宗盛(桃園高中校長)
林煥周(武陵高中校長)/林桂鳳(新竹女中校長)
洪幼齡(台中女中校長)/劉美嘉(曉明女中校長)
王延煌(彰化高中校長)/陳香妘(彰化女中校長)
蔡枳松(嘉義女中校長)/廖財固(台南一中校長)
洪慶在(台南女中校長)/林晏旭(台南二中校長)
陳韻如(家齊女中校長)/鄭文儀(高雄女中校長)
王垠 (台東女中校長)
「蜜雪兒又變得不一樣了。她穿起五顏六色、質料不再硬挺的衣服,紮起辮子頭或把頭髮綁成一個大包包;用音樂譬喻的話,現在的她有點像嘻哈、藍調和搖滾的綜合體。把這樣不同階段、不同元素的自己完整寫在書中,她不再是鋒芒外露的第一夫人,她現在努力成為別人的光。」
——張瀞仁Jill(國際暢銷作家)
「《我們身上有光》提醒我們,悅納內心真實的自我,擁抱負面情緒,我們就能思考:為自己或他人做些什麼?於是,黑暗中,我們可以成為自己和別人的光。」
——溫美玉(溫老師備課Party創始人)
「聖經中有段文字說:『你們都是光明之子和白晝之子。我們不是屬黑夜的,也不是屬黑暗的。』只要內心有愛,就能有光,因此我們可以照亮身旁的人,當能力越大光芒就能照耀更遠,就能引領更多需要的人,就如同這本書的光,正引領你的心,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名人推薦:◎各界推薦
歐普拉.溫芙蕾Oprah Winfrey(媒體天后)/溫美玉(溫老師備課Party創始人)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周品均(唯品風尚集團執行長)
郭奕伶(商周集團執行長)/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璞成健康心理學堂創辦人)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張瀞仁Jill(國際暢銷作家)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校園推薦
鍾定先(基隆高中校長)/陳明印(基隆女中校長)
莊智鈞(建國中學校長)/王淑麗(師大附中校長)
張云棻(中山女中校長)/周寤竹(景美女中校長)
賴春錦(板橋高中校長)/徐宗盛(桃園高中校長)
林...
章節試閱
【摘錄1】引言
自從《成為這樣的我》出版後,我常跟來自各行各業、三教九流的讀者對話,探討我們如何在不公不義和不確定性中前行,以及我們為什麼需要這麼做。我聽到許多故事、收到許多問題。曾有人問我,我是否在某個錦囊中藏著一套公式來對付這些事情,幫助我撥開迷惘,讓事情更容易克服。相信我,我知道那樣的公式多麼有用。我非常樂意提出一套清晰的、條列式的步驟,幫助你克服每一項不確定性,加速你達到你想攀登的高度。要是那麼簡單就好了。假如我有一套公式,我一定不會藏私。但別忘了,我偶爾也會輾轉難眠,躺在床上納悶自己夠不夠好。要知道,我也和所有人一樣,發現自己面臨了有待克服的障礙。至於我們那麼多人努力追求的那些高度?到了此刻,我已攀登過許多高峰,不管這麼說有沒有用,我可以告訴你,那些地方也存在疑慮、未知和不公不義──事實上,它們在那裡旺盛發展。
重點是,我沒有公式。簾幕後頭沒有魔法師。我不相信人生的重大問題存在俐落的解決辦法或簡單的答案。人類的經驗從本質上令簡單的答案不可能存在。我們的心太複雜,我們的歷史太混亂。
***
我所能做的,是打開我的個人工具箱讓你一探究竟。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讓你看看我在箱子裡放了哪些工具、用意何在;讓你看看我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哪些工具保持平衡,使我就算陷入高度焦慮和緊張仍能繼續前進。我的一些工具屬於習慣和作風,另一些是實際有形的東西,其餘則屬於態度與信念,源於我的人生經驗與閱歷──我個人持續「成為自己」的過程。我不打算讓這本書成為一本操作指南。相反的,書中呈現的是我所做的一系列誠實反省,思索人生截至目前為止教會我的東西,我一路走來倚賴的那些扶手和液壓設備。我將為你介紹幫助我保持抬頭挺胸的一些人,並分享我從幾位了不起的女性身上學到的關於如何面對不公不義與不確定性的心得。你將聽到那些偶爾仍會擊倒我的事情,以及我為了重新爬起來而依靠的東西。我也會告訴你,這些年來,在我漸漸明白工具不同於防衛、而且更加有用之際,我所拋棄的一些態度。
不言可喻,並非每一件工具在每一種情況下或對每一個人同樣有用。你覺得堅固而有效的,你的上司、你的母親或你的人生伴侶不見得覺得堅固而有效。鍋鏟沒辦法幫你換掉漏氣的輪胎;拆輪胎的扳手不能拿來煎雞蛋(不過,你盡可以證明我是錯的,歡迎之至)。工具會根據我們的狀況與成長而隨時間演變。在某個人生階段有用的工具,不見得在另一個階段奏效。但我確實相信,學著區分哪些習慣能幫助我們維持專注、腳踏實地,哪些則會引發焦慮、加深不安全感,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但願你能從書中找到可以汲取的心得──在你辨別、蒐集、挑揀你個人的必備工具時,選擇那些有用的,拋棄對你無益的工具。
最後,我想要剖析權力與成功的概念,做出新的詮釋,幫助你看清你能企及的目標,讓你更勇於培養自己的長處。我相信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束光,那是全然獨特而個人化、值得保護的一簇火焰。當我們能認出自己的光,就擁有了使用它的力量。當我們學會鼓勵身旁的人勇於與眾不同,我們將更懂得建立富有同情心的社會,做出有意義的改變。本書的第一部,我將說說如何挖掘內心的力量與光,第二部則思索我們與其他人的關係以及我們對家的觀念,第三部旨在開啟討論,談談我們如何更好地擁有、保護、增強我們的光,尤其在艱難的時代。
在這整本書中,我們將探討如何找到個人的力量、公共的力量,以及用來克服懷疑與無助感的力量。我不是說這些事情很簡單,或者道路中沒有充滿各種艱難險阻。別忘了,我知道的一切、我依靠的各種工具,都是我多年不斷練習與重新評估,在一次次試驗與失敗中學到的。數十年來,我一步步學習、犯錯、調整,隨時修正方向,千辛萬苦才走到了今天。
如果你是年輕讀者,請記得多給自己一點耐性。你正要展開一段漫長而有趣的旅程,一段不會永遠舒適安逸的旅程。你將花很多年時間蒐集情報來認清你自己以及你的風格,然後慢慢變得越來越篤定、越來越清楚自己是誰。慢慢開始發現並運用你的光。
我已學會,別怕承認自我價值被脆弱層層包裹,別怕承認在這地球上,我們身而為人的共同點就是永遠有力爭上游的衝動,不管發生什麼情況。我們在光明中益發勇敢。當你認清你的光,你就認清了自己,就能以坦率的態度面對你自己的故事。根據我的經驗,這樣的自我認識有助於建立自信,進而帶來平靜和洞澈事理的能力,而這最終讓你可以跟別人產生有意義的交流──對我來說,這是一切的基石。一束光會點亮另一束光;一個堅強的家庭會將力量傳遞給更多家庭。一個人人參與的族群能點燃周圍的其他族群。這就是我們身上的光擁有的力量。
***
我一開始對這本書的設想,是一本能陪伴讀者走過變動時期的書,但願為每一個走入人生新階段的人提供有用且穩定的力量──不論這個階段的開端是畢業或離婚、轉換工作跑道或確診某項疾病、孩子出生或至親離世。我的想法是,我將主要從外部觀察變化,站在倖存者的旁觀角度審視恐懼和不確定性等種種挑戰,以年屆六十且成功走過難關的過來人身分發聲。
當然,我應該想得更清楚才對。
過去幾年,我們每個人都被捲進劇烈變化的漩渦,基本上毫無喘息機會。這跟我們許多人經歷過的任何事情都大不相同,因為我這個歲數以及比我年輕的人,多半沒經歷過全球大流行的疾病、炸彈轟炸歐洲,或者女人沒有權利為自己的身體做出明智決定的年代。我們一直過得相對風平浪靜。如今情況有變。不確定性持續滲透生活的各個角落,體現在核戰威脅之類的世界大事,以及孩子出現咳嗽聲這類貼身的事務上。我們的機構受到撼動,我們的體制搖搖欲墜;從事醫療和教育的人承受了無可估量的壓力。年輕人的孤獨感、焦慮感與憂鬱感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我們費勁地想知道可以相信誰、相信什麼、將我們的信仰置於何處。而傷痛肯定會持續與我們隨行。研究人員估計,全球有超過七百九十萬名兒童因新冠疫情失去母親、父親或照顧他們的祖父母。 在美國,超過二十五萬名兒童──大多來自有色人種族群──的首要及次要照顧者死於這項病毒。生活的支柱如今瞬間瓦解,這些兒童受到的衝擊簡直難以想像。
我們或許還要一段時間才能重新站穩腳根。這些痛苦還會持續發酵幾年;我們會一再地受到撼動。這個世界會依然既美麗又破碎,不確定性將繼續留存。
但是當均衡狀態不可企及,我們就會被迫進化。我在上一本書說過,我自己的旅程教我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人生沒有幾個固定的點──我們以為是開端和終點的傳統標記,其實只是一條漫長道路上的幾個路標。我們本身總是在行動,在進步。我們永遠處於變動中。縱使厭倦學習,我們仍持續學習,縱使被改變弄得筋疲力竭,我們仍持續改變。結果難以預料。每一天,我們都被迫成為更新的自己。
當我們持續想辦法在疫情的挑戰中前行、應付不公不義和動盪不安等議題、擔心不確定的未來,我納悶是否是時候停止詢問「什麼時候才會到頭?」,轉而開始思索一組不同的、更實際的問題,關於如何在挑戰和變動中保持屹立:我們如何調適?如何在不確定性中更加自在,不再如此無能為力?我們擁有什麼工具來支撐自己?我們去哪裡找到更多支柱?我們如何給予他人安全與安穩?如果大家齊心協力,我們或許可以攜手克服什麼?
如同我之前所說,我沒有所有答案,但我願意開啟對話。共同探討這些問題是一件有價值的事。我願意保持開放的空間,進行更寬更廣的交流。我相信那就是讓我們的腳跟站得更穩的方法。
【摘錄2】第2章 解碼恐懼
我想,我們許多人花了數十年時間反覆穿越同一個心理地帶,凝視著這個或那個恐懼,猶豫著是否要踏上這個或那個舞台。恐懼具有強大的生理力量。它如電流般襲來,喚醒身體的警覺。當遭遇陌生情境,在我們碰到陌生人或陌生的感覺時,它經常猛然給我們一擊。焦慮是恐懼的近親,它更分散,而且或許更強大,因為它有能力在甚至沒有立即危險的時候──在我們只是想像著事情可能出什麼差錯、擔心也許會出現的狀況時──刺激我們的神經。但從小到大,那些問題基本上保持不變。我安全嗎?有什麼風險?我承擔得起接納新事物,讓我的世界變得更寬廣一點嗎?
一般來說,新奇的事物幾乎總需要更謹慎對待。但問題來了:我們偶爾會過度遷就我們的恐懼。我們很容易把猛然襲來的恐懼或焦慮,誤認為指示我們後退一步、不要亂動、避免體驗新事物的信號。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面對恐懼、壓力和其他種種令人生畏的感受時,會以更微妙的方式反應。我們或許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尖叫著跑開,但我們仍然以不同的方法退縮。大人的逃避等同於小孩子的尖叫。或許,你不打算申請升職;你不走向前,對你仰慕的人介紹自己;你不報名參加你覺得會有難度的課程;或者不跟你還不清楚其政治或宗教觀點的人攀談。當你試圖讓自己免於因冒險而憂慮緊張,你很可能讓自己錯失了某個機會。當你只墨守自己已知的一切,你的世界就變小了。你在剝奪自己成長的機會。
我想,這個問題始終值得你捫心自問:我之所以害怕,是因為我遇到了真正的危險,或者只是因為陌生的事物逼上門來?
要解碼恐懼,你必須停下來思索我們的本能,分析我們退避的是什麼、我們或許更願意追求的是什麼,以及最重要的是,我們為什麼退避或追求。
這些也可以用來說明更廣大的社會問題。當我們逃避陌生和不同的事物、放任內心的衝動,我們更可能追求並優先考慮生活中同質的層面。我們可能聚集在以同質性為基礎的社區,以從眾來逃避恐懼,尋找慰藉。然而,當我們將自己埋在同質性中,我們只會更容易被差異性嚇到,越來越不習慣我們並不熟知的任何事情──或任何人。
假如恐懼是對新奇事物的反應,那麼我們或許可以認為偏執通常是對恐懼的反應:你為什麼一見到穿連帽衫的黑人男孩就趕緊走到街道的另一邊?為什麼一個移民家庭搬到隔壁之後,你就立刻把你的房子掛牌出售?兩名男子當街親吻為什麼會讓你覺得受到威脅?
***
我想,我這輩子最焦慮的一刻,是巴拉克第一次告訴我他想競選美國總統的時候。我發現那樣的前景著實嚇人。也許更糟的是,當我們在二○○六年末的幾星期斷斷續續討論這件事情,他明白表示決定權其實操之在我。他愛我,他需要我,我們是搭檔。也就是說,假如我認為這項行動風險太高,或者認為會為我們家製造太多問題,我可以停止這整個過程。
我所要做的就是說「不」。相信我,儘管我們周圍有形形色色的人力勸巴拉克參選,我已經差不多要喊停了。然而我知道,在我喊停之前,我至少欠他──以及我們──對這項選擇做一次誠實的思考。我必須想辦法克服一開始的震驚,也必須篩掉憂慮,找到我最理性的思維。這個似乎既荒誕又嚇人的念頭在我腦中盤旋兩三個星期,在我上班途中、在我上健身房劇烈運動、在我把兩個女兒送上床、夜裡在我丈夫身旁躺下的時候,這件事情始終在我腦海中縈繞不去。
我明白巴拉克想當總統,也確信他會成為一位了不起的領袖。但與此同時,我個人並不喜歡政壇生活。我喜歡我的工作,一心一意想讓莎夏和瑪麗亞過上安穩而平靜的生活。我不喜歡混亂和動盪,而我知道競選活動會讓一大堆事情變得難以預料。我也知道,我們將等於把自己敞開來供人議論。大量的議論。當你競選總統,你基本上是在邀請每一個美國人以他們的選票來認同你或反對你。
讓我告訴你,那很嚇人。
我告訴自己,說「不」會是一種解脫。如果我說「不」,生活就會維持原樣。我們將在原本的房子、原本的城市和原本的工作中繼續享受安逸,身旁圍繞著我們原本就認識的朋友。不必轉學,不必搬家,什麼都不必改變。
就這樣,我的恐懼試圖逃避的東西終於真相大白:我不想改變。我不想要不適、不確定性或失控。我不希望我的丈夫競選總統,因為這整件經歷的另一面難以預料──簡直無法想像。當然,我的擔心是有道理的,但我究竟在害怕什麼?答案是新的事物。
意識到這一點幫助我更清晰地思考。不知怎麼地,它讓整件事情變得不那麼荒誕,不那麼嚇人。我可以把我的種種憂慮分解開來,讓它們不那麼難以負荷。這是我行之有年的一套做法──可以追溯到我在羅碧姑婆的舞台上和那隻烏龜的邂逅──巴拉克也採用過這套方法。我提醒自己,我們兩人過去都曾歷經許許多多改變,嘗試過許許多多新的事物。年少時,我們都曾離開家的安全網,赴外地求學。我們都曾轉換事業跑道。我們都曾在許許多多場合成為在場的唯一黑人,安然度過。巴拉克以前曾打贏、也曾輸掉選戰。我們面對過不孕、父母過世,以及養育小孩的壓力。那些不確定性是否曾讓我們感到焦慮?那些新的事物是否曾造成不適?當然,經常如此。然而這一路走來,我們難道沒有一步步證明自己變得更有能力、更有彈性?我們確實證明了自己。事實上,我們現在已經熟能生巧。
那就是最終令我回心轉意的原因。
想想真奇怪,我原本可能因一己的恐懼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但我沒有。我同意了。
最主要的是,我不想一輩子想著故事可能擁有的另一種結局。我不希望成為坐在餐桌旁談論自己沒有選擇的道路以及可能錯失的事情的那種家庭。我不希望有一天得告訴我的女兒,她們的父親曾有機會當上總統──他承載了許多人的信心,也有勇氣去幹大事,而我抹殺了這個可能性,推說是為大家好,其實只是因為我喜歡維持原樣,想要保護原本的安穩生活。
【摘錄1】引言
自從《成為這樣的我》出版後,我常跟來自各行各業、三教九流的讀者對話,探討我們如何在不公不義和不確定性中前行,以及我們為什麼需要這麼做。我聽到許多故事、收到許多問題。曾有人問我,我是否在某個錦囊中藏著一套公式來對付這些事情,幫助我撥開迷惘,讓事情更容易克服。相信我,我知道那樣的公式多麼有用。我非常樂意提出一套清晰的、條列式的步驟,幫助你克服每一項不確定性,加速你達到你想攀登的高度。要是那麼簡單就好了。假如我有一套公式,我一定不會藏私。但別忘了,我偶爾也會輾轉難眠,躺在床上納悶自己夠...
推薦序
【導讀】每個人內心都有一束光
商業周刊出版部
自二○一九年起,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族群對立撕裂社會、仇恨言論滲透各個角落、突來戰禍打亂生活……,「變動」和「不確定」是全世界縈繞不去的主旋律。人們面對這些景象,一切努力都顯得微不足道,確實有理由相信人類社會勢必前景黯淡,甚至將面臨永夜般的黑暗處境。
然而,美國前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在此時出版了新書《我們身上有光》。這位美國首位身為非裔女性的第一夫人,是怎麼看眼前動盪不安的世局?又為何相信我們身上帶有能照亮黑暗的光?
故事要從在二○一八年說起。
當年卸任第一夫人已兩年的蜜雪兒出版的回憶錄《成為這樣的我》,褪下光環的她,全面梳理她的生命軌跡。她絕非一路順遂:出身平凡非裔勞工階級家庭、父親罹患多發性硬化症;生來性別、階級、族群弱勢,不可避免的歧視與打壓之下,她練就了力爭上游、永不放棄以及自我培力的真本事。《成為這樣的我》甫出版即轟動全球,成為有史以來最暢銷回憶錄。全球逾千萬讀者驚艷的不是她光鮮亮麗的一面,反而是她罕見的坦誠分享在艱困狀況下克服種種不利與障礙。相信讀者們會同意,蜜雪兒感動人心之處在於給與弱勢者「我也一樣」的同情共感,以及「我也可以」在既有限制下超越自我,還有為勇往直前的「正能量」作出最新、最酷的詮釋。
四年後,她在世局劇變之下推出了《我們身上有光》,延續了《成為這樣的我》激勵人心的正能量;但是主角不再只是她自己,更邀請每一位想要站穩腳跟、保持屹立的讀者一起練習。讀者的實踐才是這本書的最終目的。
面對看不到前景的當下,蜜雪兒在《我們身上有光》裡毫不保留地吐露和你我一樣的自我懷疑與無力感,但重要的是她調出人生各階段上蒐集的自我培力工具,一路上,身為母親、女兒、配偶、朋友、專業女性和第一夫人的多重身份,就算挑戰再大、壓力重重,她藉著好用的工具,為自己點亮一束光,找到自身安定的力量。蜜雪兒公開十樣私房工具,包括「爭取每一次小小的勝利」、「解碼恐懼並學會消化恐懼」,以及「結交十二位值得信賴的良師益友」、「當別人低劣攻擊,我們要高尚回應」……,充滿務實可行的建議,樣樣都能支撐變局中搖搖欲墜的自己,保持身心安定。
不可諱言的,蜜雪兒有卓越的智識與不凡的經歷、長年推動社會倡議的好形象,以及無族群界線的全美高人氣,在美國民眾心中早已成為成功典範與國民偶像。憑藉強大影響力,蜜雪兒開啟了諸多討論,激勵美國人思考如何改變,如何在不公不義和不確定性中前行。
那麼,遠在台灣的我們呢?
正如蜜雪兒所說:「一束光會點亮另一束光;一個堅強的家庭會將力量傳遞給更多家庭。一個人人參與的族群能點燃周圍的其他族群。這就是我們身上的光擁有的力量。」台灣的我們毫無疑問也在應對疫情、族群、政爭……等內外在危機。《我們身上有光》告訴我們,我們身上都有光:那是一份發揮自我、改變周遭、改善整個社群的力量。這束光足以啟發每個小我的志向與抱負,完成大我社會的改變與進化。儘管不少改變看來只在開頭,還遠遠摸不到理想世界的邊,但努力的過程終究彌足珍貴,而改變終將成為可能。
【導讀】每個人內心都有一束光
商業周刊出版部
自二○一九年起,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族群對立撕裂社會、仇恨言論滲透各個角落、突來戰禍打亂生活……,「變動」和「不確定」是全世界縈繞不去的主旋律。人們面對這些景象,一切努力都顯得微不足道,確實有理由相信人類社會勢必前景黯淡,甚至將面臨永夜般的黑暗處境。
然而,美國前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在此時出版了新書《我們身上有光》。這位美國首位身為非裔女性的第一夫人,是怎麼看眼前動盪不安的世局?又為何相信我們身上帶有能照亮黑暗的光?
故事要從在二○一八年說起。
當年...
目錄
引言
第1部
第1章 小的力量
第2章 解碼恐懼
第3章 從善意開始
第4章 我被看見了嗎?
第2部
第5章 我的廚桌
第6章 優質夥伴關係
第7章 我的母親
第3部
第8章 我們的全貌
第9章 我們的武裝
第10章 高尚回應
致謝
相關資源
註解
照片版權
引言
第1部
第1章 小的力量
第2章 解碼恐懼
第3章 從善意開始
第4章 我被看見了嗎?
第2部
第5章 我的廚桌
第6章 優質夥伴關係
第7章 我的母親
第3部
第8章 我們的全貌
第9章 我們的武裝
第10章 高尚回應
致謝
相關資源
註解
照片版權